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4课《诗经》两首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2.思维与审美:(1)把握形象,理解情感;(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章法。

激趣导入

一提到中国古代的男女婚姻,我们便会想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词,可是远古时代的先民们是不是真的一定要遵从“父母之命”呢?《诗经·氓》就形象地反映了古人的婚姻恋爱情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氓》这篇课文。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一章)氓.(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之蚩蚩

..(忠厚的样子。一说,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抱布贸.(交换,买或卖)丝。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就)我谋.(商量,计议)。送子.(你)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拖延)期,子无良媒。将.(愿,请)子无.(通“毋”,不要)怒,秋以为期。

请概括段意:写女子对定情情景的回忆。

(第二章)乘.(登,升)彼垝.垣.(倒塌的墙。垝,毁坏、倒塌),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泪)涟涟。既见复关,载.(动词词头,无义)笑载言。尔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尔筮.(用蓍草的茎占卦),体.(卜筮的卦象)无咎.(灾祸)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财物)迁。

请概括段意:写女子对出嫁情景的回忆。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润泽的样子)。于嗟

..(感叹词。于,通“吁”)鸠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男子的通称)耽.(沉溺)!士之耽兮,犹可

说.(通“脱”,脱身)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请概括段意:总述女子由婚后生活得出的教训。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坠落)。自我徂尔

..(食

..(嫁到你家。徂,往),三岁

..(多年)食贫

物贫乏,指生活贫困)。淇水汤汤

..(车两旁的布幔)。

..(水势很大的样子),渐.(溅湿、浸湿)车帷裳

女也不爽.(过错),士贰.(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其行。士也罔.(无)极.(标准),二三

..(有时二,有时三。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其德。

请概括段意:正面描写“氓”变心,以及女主人公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

(第五章)三岁为妇,靡.(无、没有)室劳

..(晚睡),

..(早起)夜寐

..(家里的劳苦活儿)矣。夙兴

靡有朝矣

....(没有一天不是这样)。言.(助词,没有实义)既遂.(顺心、满足)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笑)其笑矣。静言.(助词,无实义)思之,躬.(自身)自悼.(伤心)矣。

请概括段意:描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哭诉男子的无情无义。

(第六章)及.(同)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低湿的地方)则有泮.(通“畔”,边岸)。

总角

..(诚恳的样子),不..(指代少年时代)之宴.(快乐),言笑晏晏

..(形容欢乐的样子)。信誓旦旦

思其反.(违反,指违背誓言)。反是.(这,指誓言)不思,亦已.(止、了结)焉哉!

请概括段意:写女子被遗弃和坚强的性格。

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椭圆中填出能体现情节变化的词语(每处限2字)。

答案①定情②结婚③深思④生变⑤悲伤

⑥觉醒

微任务活动一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1.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你用龟板占卜,用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得分点:卜、筮、体、咎,句意对) 2.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女子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脱身了!(得分点:耽、说,句意对)

3.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得分点:士、罔极、二三、德,句意对) 4.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竟会变心。(得分点:旦旦、反,句意对)

微任务活动二把握形象,理解情感

1.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女主人公先言“子无良媒”,后又言“秋以为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生活的勇敢追求,也表现了与“氓”私订终身的草率。(2)这样写为下文的悲剧做了铺垫。

2.女主人公婚后遭遇了哪些痛苦?请用简明的语言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答案①丈夫“二三其德”的背叛②“靡室劳矣”“夙兴夜寐”的家务劳苦③“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无人倾诉的孤独无助

3.结合全诗看,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诗歌塑造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答案①情深意切②委曲求全③伤情无奈、清醒刚烈④单纯、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的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氓”是一个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负心汉。“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年老色衰,他的爱也随风而去,最后以至于欺侮妻子,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抛弃了妻子,他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诗歌从他婚前到婚后的变化中,凸显了他不负责任、感情不专一、暴躁的品行,从而反映了古代男女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5.女主人公对于男主人公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氓”,意为“民”“外来的百姓”,这里用来指外地男子。女主人公一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的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②“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意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欲望。③“复关”是借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用地名代人名,流露出热恋中的女子对男子的热烈思念。④“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子明白双方的婚姻关系已定,感情的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⑤“士”是对古代男子的通称,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的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丈夫,合身份,讲究礼节,却也包含着嘲讽的意味。

微任务活动三艺术手法,鉴赏评价

1.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这一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第一、二章采用赋的手法讲述故事,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两人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情深。第三、四章比、兴结合:皆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女子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

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用“诫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诫女无与士耽”。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女子婚后的不幸。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相恋时,男子“信誓旦旦”,可在女主人公年老色衰时就厌弃她;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来比喻女主人公的忧愁痛苦没有尽头,比中有兴,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全诗赋、比、兴三者交替运用,使整首诗形式多样,抒情含蓄而有余味。2.对比手法在本诗中有较突出的体现,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人物形象的对比:女主人公善良、真诚而深情;“氓”则虚伪、自私而绝情,两相对比,个性鲜明。第二,男女不同境遇的对比:“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第三,人物自身在婚前婚后的对比:“氓”始而蚩蚩,终而暴戾;女主人公始而快乐,终而凄苦。另外,还有“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矣”的对比。这些对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特点和感情变化,深刻地揭示了诗歌的主题,反映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氓》中,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在于氓还是女子本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主要责任在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说明女子并没有过错,而“氓”的行为却前后不一了,这说明主要责任在于“氓”的变心。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政治、经济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完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么悲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观点二)主要责任在于女主人公。女主人公婚前对“氓”的人品了解不足就草率地与他成婚。婚后的她每天都在操劳家务,忙于劳作,失去了自己的光彩,变成了一个只会操持家务的机器人。一个单调乏味、没有个性、没有情趣的“木头人”怎么能让人继续喜欢呢?

采薇

激趣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车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穿过,而是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的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诗经·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一章)采薇采薇,薇亦作.(薇菜冒出地面)止.(句尾语气词)。曰.(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归曰归,岁亦莫.(同“暮”)止。靡室靡家,狁

之故。不遑

..(无暇)启.(跪)居.(坐),狁之故。

请概括段意:从春天写起,到了年底还不能回家,表达了戍卒对家的思念和对

狁的怨恨之情。

(第二章)采薇采薇,薇亦柔.(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

心烈烈

..(形容忧心如焚),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指使、委托)归聘.(问)。

请概括段意:到了夏天,戍卒因思乡心里烦闷,又饥又渴,居无定所,与家人难通音信,忧心如焚。

(第三章)采薇采薇,薇亦刚.(硬,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止。曰归曰归,岁亦阳.(阴历十月)止。王事靡盬.(休止),不遑启处。忧心孔.(很)疚.(痛苦),我行不来。

请概括段意:到了秋天,回家还是没有指望,戍卒的心情痛苦到极点。

请概括层意:前三章以反复的手法,时序的推移,表现出戍卒离家之久和军旅生活的劳顿,表达出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章)彼尔.(通“”,花盛开的样子)

维何?维常.(棠棣,古书中说的一种树木)之华。彼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又叫

戎车)斯.(语气词,无实义)何?君子

..(高大雄壮的样

..(将帅)之车。戎车既驾,四牡.(雄马)业业

子)。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多次打胜仗)。

请概括段意:描写战车和战马,交代战争取胜的情况。

(第五章)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士

..(形容马强壮的样子)。君子所依.(将帅靠立在车上),小人

兵)所腓.(遮蔽)。四牡翼翼

....(用象牙装饰的弓,用

..(形容行列整齐动作熟练的样子),象弭鱼服

鲨鱼皮制作的箭袋。形容装备精良)。岂不日戒,

狁孔棘.(通“急”,紧急)。

请概括段意:描写了战马的强壮高大,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

请概括层意:正面写战争的残酷,照应前三章,表现了本诗的主题:一方面,戍卒思乡心切;另一方面,外敌入侵,必须保家卫国。

(第六章)昔.(从前、往日)我往.(指当初从军)矣,杨柳依依

..(柳枝随风飘拂状)。今我来思.(语

气词,无实义),雨雪

..(缓慢),载渴载饥。我心伤悲,..(下雪。雨,这里作动词)霏霏。行道迟迟

莫知我哀!

请概括层意:写戍卒归途中饱受饥寒和悲伤痛苦的心情。

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椭圆中填出能体现本诗主要内容的词语(每处限4字)。

答案①思归之情②战争状况③归途悲哀微任务活动一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1.不遑启居,狁之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没有时间安居休息,也全是因为狁的侵扰。(得分点:不遑、启、居,句意对)

2.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得分点:戍、靡、使、归、聘,句意对)

3.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心非常痛苦,我们却不能回家。(得分点:孔、疚、来,句意对)

4.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那驶过的高大的战车是谁的?当然是将帅们的战车。(得分点:路、斯、君子,句意对)

微任务活动二理解情感,把握形象

1.前三章的“薇”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由“薇亦作止”到“薇亦柔止”到“薇亦刚止”,薇菜由发芽到变得柔嫩,然后变老,体现了时间的变化,突出了戍边战士服役打仗时间之长,抒发了战士的思乡之情。(2)由眼前常见的“薇”起兴,为后面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

2.第四、五两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四、五章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画,具体描写了战争场面。(2)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士兵们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当初离家从军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二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以哀景写乐情。这样,以反衬手法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显得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4.总体来看,《采薇》中的戍卒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采薇》中的戍卒是一个富有家国之爱的普通士兵。①他仇恨

狁的来犯,义不容辞地加入威武之师,去勇

敢地战斗。②在紧张的军旅生活中,他那思归的情愫,给戍卒的人生抹上了一层忧伤的色彩。

③爱国悲亲的情怀纠结在他身上,使他血肉丰满,形象感人。

微任务活动三艺术手法,鉴赏评价

1.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手法,这种手法有何特点?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重章叠句的特点: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作用:一是使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二是突出主题。

如前三章,“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时间从春到秋,薇菜由嫩变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关键词“莫”“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沉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饥载渴”,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2.叠字有何表达效果?试结合有关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语言上的双声叠韵和叠词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以及诗歌的感染力。如“烈烈”写心如火灼,“业业”“骙骙”“翼翼”写马的高大、强壮、整齐,“依依”写柳枝迎风摇曳,“霏霏”写雪花漫天飞舞。

针对《采薇》的主题思想,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你的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综观全诗,《采薇》不是抒发劝勉戍役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以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对归途的描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观点二)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国家,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

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戍役将士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描写:薇之“作”、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白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体现了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观点三)主题的复杂性取决于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采薇》以优美而淳朴的意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古老的爱国主义精神。虽然生活枯燥而痛苦,虽然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战争的诅咒,但是,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感从始至终贯穿着整个主题。诗歌前三章,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靡室靡家,

狁之故。不遑启居,

狁之故”。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如果孤立地解读文本,仅仅分析到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怀,未免狭隘了,而将作品保家卫国的责任感、自豪感分析出来,才能使诗歌的意境更为深广。

助读材料

1.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又叫“国风”,是由不同地区的人民口头创作的歌谣,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其中有不少篇章揭露了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背景展示

(1)《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

(2)《采薇》出自《诗经·小雅》。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根据它的内容和其他历史记载的考订,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较大。周代北方的

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

高中语文 第4课《诗经》两首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4课《诗经》两首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愆期(qiān)垝垣(huán)孔疚(jiù) 尔卜尔筮(shì) B.涉淇(qí) 夙兴夜寐(sù)咎言(jiū)自我徂尔(cù) C.不遑(huánɡ) 象弭(mǐ)归聘(pìn) 雨雪霏霏(yù) D.桑葚(shèn) 棠棣(dì)嗟叹(jiē)咥其笑矣(diē) 2.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 B.②⑥ C.③⑧ D.④⑦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A.何以知之 B.何陋之有 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内心痛苦的样子 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斯:语气词,无实义 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 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 6.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7.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竭我盈,故克之 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 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 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 8.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4、《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24、《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经》的艺术手法、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真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向往。 4、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首篇——《关雎》。它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描写劳动生活的;有反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有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还有描写爱情婚姻生活的;有描写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

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赋”——直陈其事,直截了当,明快淋漓;“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寄托,即托事于物,先言它物以引所咏之辞)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三、生字: 关雎(jū)窈窕(yǎo tiǎo) 淑女(shū)好逑(hǎo qiú)参差(cēn cī) 荇菜(xìng) 寤寐(wùmèi) 辗转(zhǎn zhuǎn)瑟(sè) 乐之(lè) 四、阅读感知: 1、朗读课文,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对一个姑娘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2、孔子具体评价《诗经》的仅此一篇,你们想知道他怎么评价的吗?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快乐而不放纵,忧愁而不悲伤,也就说此诗在情感上的度把握得非常好,它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珍品。)请你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地

四川省宜宾县双龙镇初级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4.《诗经》两首学生姓序号教学时间年级学科班级课型名 语文第一课时九新授课 课题:24.《诗经》两首《关雎》和《蒹葭》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风格,课下诵读《诗经》其他经典篇目。 2.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自学检测】 1.《》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到时期的篇诗歌,所以又称“诗三百”。这些诗歌根据音乐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并采用、、的艺术手法,文学上合称为“六艺”。其诗歌大多具有的特点。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荇菜() 寤寐()()辗转()芼()溯洄()() 蒹葭()()溯洄()()晞()湄() 坻()跻()涘()沚()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 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整体感悟】 学法提示:用心朗读课文,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 勾画生字词。 2.记一记。 1 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3.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在听读中,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读一读。3. 【合作探究】学法提示:小组内先两人一组探究,不懂的再在小组内探究完成。《关雎》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拓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高一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六义”及现实主义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学习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采薇》中“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周南、召南、邶、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 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①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敷陈”指叙事,“直言”指照直说。 ②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③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3.关于诵读节奏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 二、赏析《氓》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正字音。 氓.()蚩蚩 ..()愆.期()将.子无怒()垝垣 ..()尔筮.() 咎.言()犹可说.也()陨.()于嗟 ..()汤.汤() 自我徂.尔()罔.极()渐.车帷裳.()夙.兴夜寐()靡.室劳矣() 咥.其笑矣()隰.则有泮() 2.理顺思路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划分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①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②分析氓的人物形象。

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王敏全新

第三单元 第12课《<诗经>两首》 一、知识点汇总 1.《诗经》文体知识 2.字词积累 3.起兴的手法 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5.情景交融的写法 6.经典名句的含义 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 1.《诗经》文体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从形式上《诗经》分为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2)《诗经》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3)谈谈你所了解的《诗经》的其他知识。 2.字词积累 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诵读和默写。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 ..(hàoqiú)。 ..(jūjiū),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蒹葭 ..(jiānjiā)苍苍,白露为.(wéi)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2)名句默写: 《关雎》中,想象把姑娘娶进家门时热闹情景的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中,以茂盛芦苇点明深秋季节,凸显萧瑟凄凉环境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起兴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1)试分析《关雎》中起兴手法的运用。(2)试分析《蒹葭》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1)重章叠句的作用。 (2)分析《关雎》《蒹葭》是如何运用重章叠句的? 5.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景交融指的是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如何理解这两首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6.经典名句的含义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理解。

4、诗经两首学案

《诗经》两首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利用工具书,对照注释,翻译全文,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并背诵《氓》。 3、学习鉴赏《采薇》,学习重章复唱的手法。 学时安排:3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学习要点: 1、掌握《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熟读《氓》和《采薇》。并能背诵《氓》。 一、知识链接 1、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2、古代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

《诗经》--《关雎》《蒹葭》两首学案

《诗经》--《关雎》《蒹葭》两首学案 教师寄语: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关雎》 一、基础知识 1、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2.关于《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二、预习检查 1.注音: 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 蒹葭()伊人()溯洄()湄()跻() 坻()涘()参差()琴瑟()芼() 2.解释词语窈窕左右流之寤寐蒹葭参差 琴瑟采采未已苍苍思服 3、诵读指导。 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四、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四、背诵并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蒹葭》 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 湄()跻()坻()浚() 3、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二、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三、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1.《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语文:4.14《诗经两首》课文精讲

14.《诗经》两首·课文精讲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后人经常把它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二、写作背景 《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其中有许多诗密切地联系着政治,针砭了社会。有些关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被后人所重视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重点字词 1.通假字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赠送。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指荑草。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通“吁”。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2.词类活用 (1)数词用作动词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三”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2)虚词

八年级语文下册 诗经二首 导学案

《诗经》二首 1、《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2、“风”“雅”“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3、“赋、比、兴”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第一节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三节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五节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3、《关雎》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

诗经两首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 ,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

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诗经两首》打印导学案

《氓》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了解叙事诗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手法 【学习重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积累整合探究】 1.知识卡片 ⑴卡片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才更名为“诗经”。(“五经”与“六经”的区别是“六经”本是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儒家经典。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⑵卡片二:《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⑶卡片三:《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后人习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2.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氓之蚩蚩 ..()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犹可说.也()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靡.室劳矣()夙.兴夜寐.()()咥.其笑矣()隰.则有泮.()() 3.通假字 ⑴士之耽兮,犹可说也。⑵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⑶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4.重点字词: ⑴将子无怒将⑵泣涕涟涟涕 ⑶于嗟鸠兮于⑷犹可说也说 ⑸女也不爽爽⑹言既遂矣言 ⑺隰则有泮泮⑻总角之宴总角 6.课堂研究 1、品味“约期相别”这一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想像两人的婚姻生活。 2、三、四两节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有何作用? 3、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7.延伸练习 《氓》练习案 一、积累运用 1.下边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mánɡ)静女其姝(shū)修我矛戟(qǐ)

《第4课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及答案解析

《第4课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 一、语言基础(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村氓.(ménɡ) 渐.车(jiān) 踟.蹰(chí) 汤. 汤(shānɡ) B .涉淇.(qí) 愆.期(qiān) 垝.垣(ɡuǐ) 卜筮. (shì) C .偕.老(xié) 城隅.(yú) 咥.笑(xì) 徂. 尔(cù) D .蚩.蚩(chī) 奢靡.(mí) 垝垣.(yuán) 象弭. (mǐ) 答案 C 解析 C 项,“徂”应读c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愆期 匪夷所思 断壁残垣 小心翼翼 B .陨落 咎由自取 既往不究 雨雪霏霏 C .荆棘 毫厘不爽 夙兴夜寐 顺心随意 D .奢靡 白首偕老 信誓旦旦 众目骙骙 答案 A 解析 B 项,究—咎;C 项,随—遂;D 项,骙骙—睽睽。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以尔车来,以我贿. 迁 贿:财物 B .将. 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将来 C .四牡翼翼.. ,象弭鱼服 翼翼:形容行列整齐动作熟练的样子 D .匪来贸丝,来即. 我谋 即:就 答案 B 解析 B 项,将:愿,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④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A .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 .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 .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 .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也不相同。 答案 A 解析 ①②言:助词,无实义;③④思:考虑。 5.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 望复关 B.???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②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C.???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②言既遂矣,至于.. 暴矣 D.???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②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答案 B 解析 A 项,“以”,①把,②来;B 项,“其”,①②都代“他”;C 项,“至于”,①到达,②就;D 项,“莫”,①没有人,②同“暮”。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 .其黄. 而陨 B .二三..其德 C .夙. 兴夜寐 D .雨.雪霏霏 答案 D 解析 D 项,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A 项,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黄。B 项,二三:数词活用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C 项,夙: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早晨。 二、诗词阅读(1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8题。 桃 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这首诗出自《诗经·国风》。①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②于归:指姑娘出嫁。③:音fén,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7.《诗经》普遍使用赋比兴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诗经二首》学案

课题:12《诗经二首》学案 (第一课时) 姓名 学号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本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体会本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检查预习】 1.朗读诗歌,圈点诗歌的生字词。 雎鸠( ) 窈窕( ) 逑( ) 荇( ) 寤寐( ) 芼( )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①关关: ②洲: ③窈窕: ④逑: ⑤寤寐:。 ⑥思服: ⑦悠哉悠哉: ⑧芼: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 ) ②钟鼓乐.之( ) (3)古今异义。 左右流. 之 古义: 今义: 3.《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本来只称《 》,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 的诗歌305篇,也称“ ”。 《诗经》分为 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 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 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 为主,共40篇。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达,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 ”。 “赋”: 的意思。 【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3.全诗共三个小节,每小节讲的内容是什么?4.《关雎》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作业布置】 预习第二课时学案;背诵课文及重点字词。 课题:12《诗经二首》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本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体会本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检查预习】 1.朗诵诗歌,圈点诗歌中的生字词。 蒹葭( ) 溯洄( ) 晞( ) 湄( )跻( ) 坻( ) 涘( ) 沚( ) 2.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词语。 ①蒹葭:②苍苍: ③溯洄:④溯游: ⑤晞:⑥阻: ⑦跻:⑧采采:

高中语文《诗经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

《<诗经>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氓》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和《采薇》中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理清课文大意,积累相关的字词。 2、情感交流,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了解《采薇》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氓》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和《采薇》中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2、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了解《采薇》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三、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 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 二、在学习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诗歌发展历程介绍】 古古体诗:《诗经》—《楚辞》-《乐府诗》-魏晋南北朝五言 典近体诗:律诗、绝句 诗词曲:宋词、元曲 歌(五四后现代诗歌新诗﹚ 三、【《诗经》介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年代:记载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 《诗经》的篇目:共305篇,又称“诗”、“诗三百”。 《诗经》的编排体例:风、雅、颂。“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歌曲或者山野传唱的民歌。(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就像奥地利歌剧一类的高雅音乐。(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如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代乐府诗《江南》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北朝民歌《木兰诗》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形式,“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诗经》中最重要的诗歌体式:四言诗,间或杂有二言直至八言的各种句式。 《诗经》诵读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导学案

24 《诗经》两首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关雎》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雎鸠啼鸣,荇菜参差。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字音 雎(jū) 鸠(jiū) 窈(yǎo)窕(tiǎo) 逑(qiú) 荇(xìnɡ) 寤(wù)寐(mèi) 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 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试题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时间:40分钟分值:55分) 一、基础巩固(20分,1~5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chī)乘彼垝垣(huán) ..载饥载渴(zài) 小人所腓(féi) ..靡有朝矣(sh ì) (zhāo) B.尔卜尔筮..(mǔ)业业四牡其水汤汤(tāng) ..于嗟女兮(jiē) 匪我愆期(qiān) C...不遑(huáng) 渐车帷裳(cháng) 启居..体无咎(jiāng) 言(jiù) D.将子无怒..四牡骙骙犹可说也(yuè) (kuí) ...解析:A项,“垣”应读yuán;B项,“汤”应读shāng;D项,“将”应读qiāng,“说”应读tuō。 答案:C[来源:]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载笑载言载:动词词头,无义.B.以我贿迁贿:财物.爽:直爽、爽快C.女也不爽.D.静言思之言:助词,无实义.解析:C项,爽:过错。 答案:C 3.下列各组句子中,每句都包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C.匪来贸丝于嗟鸠兮 解析:A项,莫—暮;C项,匪—非,于—吁;B项、D项无通假字。 答案:C :] 来源)[(.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 狁之①不遑启居,为期故①将子无怒,秋以????..A. B.??车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②彼路斯何?君子之????..①我心伤悲,莫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知我哀????...D.C. ??止②曰归曰归,岁亦莫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解析:A项,①介词,把,②目的连词,来;B项,①②都是助词“的”;C项,①动词,到达,②副词,就;D项,①不定指代词,没有人,②同“暮”。 答案:B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 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 分为大雅和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和鲁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 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解析:D项,“全部都是四言诗”错,也有不是四言诗的,如《伐檀》,基本是五言。 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