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速读课文,思考:

1.这篇童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全文写了丑

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在书中勾画出来。

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

师明确:丑小鸭自出生以来就被人看不起,被迫离开家,历经苦难,最后意外发现自己不是一只丑小鸭,而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沼泽地----老太婆家 ----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2.认识人物

师:在丑小鸭流浪时遇到的“人物”中

最冷酷无情的是:

最狂妄无知的是:

恨毒的是:

财迷的是:

尚属友好的是:

真诚赞美的是:

生:速读课文,踊跃发言

师明确

3.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 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生:小组合作交流

生:汇报

师补充

4.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小组内讨论,概况,交流

师: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样的设计的意图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和

理解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困难或产生许多难题。另外,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小珊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语境,理解“纠缠”、“乞求”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读悟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和感知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品质。 4、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和感知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优秀的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现在的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可是,大家知道吗?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许多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他们的

童年是在饥饿和寒冷中度过的,咱们今天要学习——《小珊迪》这个故事。(板书:小珊迪) 2、师:同学们,请大家看大屏幕。看到这些情景,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想知道小珊迪的故事吗?那就快读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三、潜心会读,领悟情感 (一)、形象分析,感悟“可怜” 过渡:看来大家已经对小珊迪有了初步的了解。作者也用文字向我们描述了小珊迪。他是怎样描述的呢?再读读课文。 1、指名说。 2、相机出示句子: 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1)、点击“薄”字,指导学生读准其读音。 (2)、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这个句子,想想你能从中读懂些什么?(指名说) (3)、句子比较: 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完整版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初一语文) 第一单元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字词 菜畦桑葚油蛉缠络斑蝥臃肿蟋蟀珊瑚确凿 收敛 脑髓鉴赏觅食罕至竹筛倜傥秕谷鼎沸书塾 宿儒 蝉蜕锡箔叵攒成菜畦斑蝥好高骛远 二、感悟中心 1)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 2)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描写,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三、重点句解析 1、如何把握“先生”这一形象? 为人正直,具有反帝的爱国思想。和蔼可亲,爱护学生。博学,但受封建思想影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比较束缚儿童的发展。 2、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给百草园增加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第一自然段中,“确凿”“似乎”两个词是否矛盾? 不矛盾,因为它表达了两种意思。“似乎”是指作者对那次见面印象不深刻;“确凿”是指追忆童年生活,那种快乐历历在目,故用肯定的语气。 2、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字词 衣襟掸子徘徊肿胀栅栏骊(lí)歌叮嘱恐惧花圃 抽屉 廊檐玉簪花蒲公英知交半零落 二、感悟中心 通过对“我”参加毕业典礼前后过程的描写,及其所引出的爸爸对“我”教育的一系列回忆,刻画了一个严厉而慈爱的父亲形象,也表现了“我”对爸爸的崇敬和怀念,同时也写出了自己真正体会到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写出了一份爸爸和女儿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厚重情感。 三、重点句解析 1、“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2、连续两次写到“快回家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我”急于想回家向爸爸汇报一天的情况和自己的收获的心情,以及对爸爸的挚爱的感情。 3、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却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在阅读中注重整体感知,古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初中语文教学也应更加重视“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 1.当前课堂教学中“整体感知”存在的误区 1.1 匆忙研读,浅尝辄止。有的教师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才初读一遍课文,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

么。结果,学生所说的只是些枝节、琐碎的东西,所提的问题比较肤浅,对主要内容的感知也比较片面。 1.2 注重内容,忽视形式。很多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往往只注重课文内容,而忽视了言语形式。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 1.3 放任自流,缺乏指导。课堂上,教师往往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来整体感知,由于教师缺乏方法的指导,学习的提示,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不得要领。 2.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笔者认为,“整体感知”并不等于学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是需要教师引导的。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环节,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材料内容和形式),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2.1 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的第一步应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初读

整体感知文章

整体感知文章(文段)的内容 一、整体感知的概念 整体感知,就是要从总体上把握文段的中心和主旨,把握作者的意思和思路。阅读材料时首先要清楚写了什么,然后再分析各个段落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么写等问题。总之,要把一篇文章或一个语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要孤立片面地分析问题,确实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样才能够真确地做好每道题目。 二、考纲知识解读 1、辨明文体,明确不同文体应该整体重点把握的内容:训练中应该与各类文体的阅读训练结合起来。 2、认真领会标题与注释对文章内容的提示或概括作用,达到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目的。 3、通过明确文章议论、说明的话题范围或记叙的中心事件来整体把握阅读材料。 4、抓住主旨句。主旨句往往能直接解释文章的中心或主旨,具有极大的概括力。主旨句有的完整,有的不完全,阅读时要留心区分。主旨句大多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少量的在文章中间。有的文章虽无主旨句,但有对文章内各段段意概括的句子或词语,那么将能概括段意的句子或词语归纳起来也就是主旨。在议论文或说明文中可利用文中提示性的语言标志,如“总之”“一句话”“因此”“实质上“综上所述”等,便能很快找到中心句。记叙文的议论、抒情部分,往往和中心有关,阅读时也要多加注意。 三、整体感知文中信息: 信息世指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包括:(1)文中照应题目及画龙点睛的词句;(2)具有特殊含义或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3)文中行文的线索;(4)作者隐含文中的思想感情;(5)作者富有创新意识的观点;(6)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及形象。 四、文中信息的表现特征 要快速、准确地感知、捕捉、归纳文中信息,应注意透露文章信息句子的基本特征。这些语句一般是: (1)标示时空转换、上下句(段)关系(并列、转折、递进、对比、承接)、提示语境特征的提示语。 (2)集中表现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语。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词语大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读一读,写一写”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攒 :cuán\ zǎn 聚拢;集中:攒聚;凑在一块儿|攒钱吃饭。 拗:ǎo用力弯曲本义:折断 确凿 :qua záo 非常确实。确确实实,真实无疑 菜畦;cài qí菜地,畦:有吐埂围着的一块块长方形田地 桑甚;sāng shèn 桑树的果实 轻捷;qīngjié轻快敏捷。 蟋蟀;xī shuài 一种动物 臃肿:yōngzhǒng (1) ∶痈疽;肌肉肿胀双足臃肿. (2) ∶形容物体粗大笨重. (3) ∶过度肥胖或肥大,转动不灵. (4) ∶指机构庞大,调度不灵臃肿的机构.这里的臃肿,是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 脑髓;nǎo suǐ 1.指脑浆。在头盖腔内﹐外有脑膜包之。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 2.犹脑筋。借指智力。 相宜:xiāngyí合适,符合 书塾:shū shú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教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方正:fāng zhèng :①成正方形,不偏不歪。②正直。③正派 博学:b? xu?学识渊博,知道的多,了解的广,学问丰富。 蝉蜕:chántuì蝉的幼虫变成成虫时蜕下的壳 人迹罕见:r?n jì hǎn jiàn 形容人很稀少,不容易看到人 人声鼎沸:r?n shēng dǐng fèi 鼎:古代煮食用具;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声音嘈杂,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肿胀:zhǒng zhàng 原指身体某个部位因病变或者重击,而形成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叮嘱:dīngzhǔ反复嘱咐。 恐惧:kǒngjù惊慌害怕,惶惶不安。 骊歌:lí gē告别的歌。 花圃: huā pǔ培育花儿幼株或幼苗的园地。 3、丑小鸭(安徒生) 丑陋:chǒu lòu 貌或样子难看。多局限于指外表、长相;也可指内心、行为的丑陋。 讪笑:shàn xiào1.讥笑:讥讽。 2.厚颜强笑;勉强装笑。 嫉妒: jí dù(注意:很多人念作jìdù,是错误的,jìdù为忌妒)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的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 来势汹汹:lái shì xiōng xiōng 形容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很猛烈。 4、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瞬息:shùn xī瞬,一眨眼;息,呼吸。一眨眼,一呼吸.形容极短的时间。 幽寂:yōujì幽雅寂静,孤独寂寞 延绵:yán mián 绵亘;绵延伸展 荒草萋萋:huāng cǎo qī qī形容杂草丛生的样子。萋萋,形容词。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6、黄河颂(光未然) 巅:diān 山顶,巅峰 澎湃:p?ng pài 1.波涛冲击的声音;2.指声势、气势等浩大雄伟. 狂澜:kuáng lán 1)巨大的波浪;(2)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píng zhàng 1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②遮挡 哺育:bǔ yù喂养 ,也比喻培育 九曲连环:jiǔ qū lián huán意指黄河的地理、自然特征.现在是形容很曲折、复杂的情况,也可以形容河流弯曲。 7、最后一课(都德)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各年级框架设想五年级

年级语文课堂搭建五整体感知”教学环节的框架“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教学环节步骤和要点:年级“初读课文▲五抓住课题,开课依始,结合课文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步骤一:导入新课。 紧扣中心,直奔主题,导入学习新课。要注意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使学生 有目的地进入一步的学习。步骤二:学习生字词,读通顺课文。以朗读检查 口头汇报等方式巩固字词学习要点。既要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词,规范书写的 能力,也要为细致品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步骤三:以轻声读、默读等形式再次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再结合课文写作顺序选择不同的方 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课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 9 册第六组课文《精彩极了

和和糟糕透了》。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处理教材的理念与策略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 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在教学中仍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由浅 “精入深的学习进程。在教学本课的“初读感知”的环节中,首先根

据课题《》的叙述特点,先让学生提出疑问,既直奔文章主题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又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而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应帮助学生扫 清字词的障碍,因而围绕题目质疑后,就进入教学字词部分时。此步骤要求 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则主要以检查朗读重点句段的形式,帮助学 生把易错难读或难写的字进行归类熟悉。再通过一两个难写字的练习书写,让学生体会汉字的优美,不写错别字。生字词过关后,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 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理清课文顺序,了解文章大意。再指导 结合题目的关键语句,运用简单的语言归纳本课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归纳 能力。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环节设计与实施

如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如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2011-11-09 12:40:34) 现代阅读的观念着眼于信息的获取与整理,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文的目光,没有立足于整体的思路,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掌握了整体各部分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协调,那么这些部分的组合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功能,其功能将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新大纲》也明确指出要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些论述都深刻阐明阅读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即使是理解词(句),也要不离篇(段),争取“牵一词而动全文”,而切莫无视文章整体,劈头就是架空分析,去建造空中楼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呢? 一、辨体 古人云:“体不辨,则入于邪陋。”是说不知辨体就有盲目性,就会走弯路,影响整体阅读效率。鲁迅先生也曾经讲过:“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这就是说,体裁往往界定了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从辨别文体入手,即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明确某一体裁的基本结构模式,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比如议论文,根据其“三段式”结构,就可以采取相应而有效的方法,即着重从引论部分发现其中心论点,从本论部分找出要点和方法,从结论部分找出全文的精髓和主旨,这样,全文的基本内容也就把握住了。再如散文,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是由景及情。要理解文中的“景”,就必须按照其文体特点依次抓住特征、观察点、角度、顺序。要把握作者的“情”,就要从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个方面来完成。间接抒情离不开想象联想、渲染衬托,直接抒情则必须抓住文中的议论。由此可见,辨体既能根据不同体裁选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又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二、拟题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其中的奥妙;组织学生为课文另拟有一定字数限制的、合适的标题,无疑是一把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既是另拟标题,就不能和文章的原标题相仿,这就必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选取不同于原题的角度,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才能拟定。这样,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实现了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在学习《从三到万》一文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叫学生将文题中的“三”和“万”换成别的词,结果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既能替代又能概括课文内容的词:“易”和“难”、“浅”和“深”、“简”和“繁”,组成了《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简到繁》的标题。接着又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用我们找的词来命题呢?学生思考后找到了答案:一是文中有一个关于“三”和“万”的故事,二是这两个数字既简明概括又引人深思,它深刻地说明:学习任何知识都要循序渐进,一点一滴积累,不宜要求过急。 三、点睛 就是从教材的文眼入手,引导学生从一点突破,不枝不蔓,持一点而握全局。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居要”的“片言”即“文眼”,是“警策”全文,“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 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平中见奇、朴中

记叙文阅读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整体感知文章,就是着眼于全文,通过自己的主观认知,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对文章进行全面而仔细的通读、理解,经过反复研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能够达到对全文有一个整体地了解。整体感知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可以是文章的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也可以是文章的结构特征、思路线索、感情基调等。 对于文章的感知,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是感性认知,就是粗略地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不必理会没有弄懂的问题,只要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即可。可采取以下方法:①了解背景,明确用意;②把握感情基调,体会精神面貌;③理清思路,掌握线索。 后一个阶段为理性认知,这是在感性认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的层进,它要求对全文进行更加细致深入地挖掘,它的内容往往要几经反复细加琢磨之后才能确定。可采取以下步骤:①分析题目,揣摩中心;②把握文意,了解意图;③理清结构,归纳中心。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1)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2)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要从大范围答到小范围。 (3)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A、如果问写了哪些人物,无论是正面出场,还是侧面表现的主次人物都列出来。 B、如果问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主人公、中心人物),看全文写的事为了表现谁,文章的中心靠谁来表现,议论、抒情围绕谁。 (4)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是对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说的。 A、怎样分析哪些内容是起因,哪是经过,哪是结果呢? 一般起因是交待人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矛盾、难题,包括主观的和客观的;经过是写人物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做了什么; 结果是写这难题、矛盾解决了,经过这个事人们怎么样了。 B、对起因、经过、结果的概括表述,一般都用“谁怎么样”、“谁干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 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二、记叙的顺序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赏析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理解本文作者为了写作目的的需要有意发挥丰富的想像敷衍虚构故事情节的特点,以及本文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小说,素材来自于一千二百多年前科场故事——一场失意的失眠,成就了一篇脍炙人口的诗章:《枫桥夜泊》。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故事定位在张继落榜之后。以时间为序,按“落榜一离京一夜泊姑苏一失眠—创作诗篇”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作者通过虚构唐朝诗人张继落第后在孤灯,渔火,失眠之夜,写出流传千古的诗篇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使读者在耳目一新的同时,受到深刻地启发和教育。. (三)教学过程 1.导人:放《枫桥夜泊》朗诵录音,老师适时补充,我国古代文论史上早有“诗言志”说,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我们刚才听赏的这首诗,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诗人的忧愁,孤寂之情。张继愁什么?愁科举落第,苦读十年,饱学之士,却无用武之地。我们今天要学的《不朽的失眠》,是不是仅限于真实再现当年张继落魄的情景呢?带着这一疑问,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勾画出对张继进行心理描写的语言,分析体会用词的形象性、生动性,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张继受挫后的心理过程,简要分析外界景物激发了张继什么样的内心感情。

简析:(1)心理描写的语句及用词的生动,形象特点的欣赏、分析。略 (2)张继受挫后的心理历程:羞愧沮丧一忧伤一心痛。 (3)环境的凄清,烘托了人物落榜后失意惆怅、孤寂、凄切的心情。 3.细读课文,思考投影出来的问题 (1)《枫桥夜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意境?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歌的大意是,月亮落去乌鸦啼叫寒霜茫茫遍布田野,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使人愁闷难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飘人到运来的航船上。 描绘的意境,诗人在一个深秋的子夜,泊船时不能成眠,羁旅乡愁油然而生,全诗从远景描写着笔,首句写了三种景象;落月、乌啼、满天自霜。接着写在秋月渐落的背景下,描写近景中的枫叶和渔火,同时,抒发愁情。最后两句点明了诗中景物的具体地域在姑苏城外的客 船上。一个“到”字准确地勾勒出钟声由远而近的听觉感受,衬托出诗人“对愁眠”的心境。 (2)寒山寺的钟声为什么会激起张继强烈的心灵震憾? 讨论后明确:钟声只是报时,但人此时的心境是落榜后失意惆怅无眠,孤寂之中,夜半低沉的钟声于他而言自然具有了某种特别的意义,更易引发其共鸣。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9.生命生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文章,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 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 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整体感悟 1.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思考: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 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 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2.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 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 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 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三、再读全文,再度体验 1.全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教师出示练,学生完成。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整体感知课文

16桥 知识与能力: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学习重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学习生字 2、整体感知内容,抓住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体会感动。 教学过程: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1《草原》 A作者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B说说对“蒙汉情深何任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答: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C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要求背诵默写课文段落第1、2自然段。 2《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友谊之路) 3《白杨》作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A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x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B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爸爸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C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x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理解体会: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D造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小学低年级初读课文指导方法例谈-最新文档

小学低年级初读课文指导方法例谈 0073-02 初读课文指导方法这一提法,是建构在“我们一起学”这一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师生在课堂上是共同的学习体,二者既是师生,也是朋友,倡导以开放的教学思想为载体,以师生、生生互动为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下面,以苏教版语文第一册课文《我叫“神舟号”》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我们一起画 教学片段1: 师:让我们一起根据生字表圈画出本课生字、生词,比一比,我们圈画的生字词是否一样。(师生共同圈画,教师稍作停顿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真棒,这么快就完成了。谁来读一读圈画的生字词。先读生字,再读出由这个字组成的词语,个别生字没有组成词语的,我们可以给它组个词。 生1:飞、飞船;在、在家……(学生组词存在困难时,师引导)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我画的生字词,听一听和你们画的是不是一样?艘、一艘;飞、飞船…… 生2:老师,你有好多词和我们画的不一样,比如“一艘”“以前”。 师:你真是个会听、会思考的孩子。(出示小黑板)是呀,老师画的这些词中的生字都出现在课文后面的绿线框内,这些都是二类字,不要求会写,但一定要会读,你能把它们读准吗?(指名读、开火车读) 评析:小学低年级教学要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以同等的身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师生共同圈画、拼读生字词,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提供了方法。 二、我们一起读

教学片段2: 师: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很长,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出示句子: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太空散步……)(指名读、正音)师:听到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不过有逗号的地方我和你们读得不一样。(师读,读到逗号时稍作停顿) 师:谁来告诉老师,有逗号的地方应该怎么读? 生:有逗号的地方要停一下。 师:你听得真仔细,你能读一下吗?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那么,如果把这些句子和词语放到课文中你也能读好吗? 师:看到大家那么有信心,老师很开心。但是这篇课文比较长,如果数着句子读就会很浪费时间,今天老师教大家利用分自然段朗读的方法,来读比较长的课文,这样我们以后读课文就可以一段一段地读了。(教学生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师:这篇课文一共是三个自然段,老师请三个小朋友分别来读这三段,读的时候捧起书、身体直,就像老师这个样子。(示范站立读书的姿式;指名读;师生一起读) 评析:初读课文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低年级学生还不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通过“我们一起读”,师生共同读句子、读课文、划分自然段,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课文读熟,而且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习惯,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我们一起说 教学片段3: 师:读了课文,我相信小朋友都已经明白了“神舟号”飞船飞到了哪里,看到了谁,你们能说一说吗?

语文阅读整体感知的训练方法

语文阅读整体感知的训 练方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语文阅读整体感知的训练方法 在语文阅读中,对文章整体感知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文章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强的人,能够迅速地捕捉文章中的信息,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加强对阅读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有助于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下面介绍几种提高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概述文章内容 阅读完一篇文章以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概述文章内容,这是训练整体感知能力的最常见的方法。以记叙文的六要素为要求,去捕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记叙文、小说等。如读完《藏羚羊跪拜》后,可以概述为:一天清晨,藏北高原的一位老猎人枪杀了一只向他下跪的怀孕的母藏羚羊,被母藏羚羊强烈的母爱所感动,从此埋掉了杈子枪,不再杀生,走向善良。《清贫》一文可概括为:一天,方志敏同志在树林中遇到两个敌方士兵,敌方士兵想从方志敏身上发洋财对他搜身,却只搜到一只怀表、一支水笔。 对文章内容的概述,需要善于捕捉文章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进行筛选,保留最基本的要素。对记叙文中的六要素根据不同的文章可以全选,也可以选择重要的几项。 二、捕捉关键词语 有些文章,在你初读之后,会有一些词语萦绕脑际,使你久久难忘。它们或者是在文中反反复复的出现,或者对理解文章内容或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词语就是文中的关键词。比如读了《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后,会捕捉到这些词语:“石缝”、“生命”、“艰苦的环境”、“树”、“山花”、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情景导入

导学案 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主备人:唐建银辅备人: 授课时间:_______ 审阅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活动(环节、措 施) 学生活动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二、明确目标通过复 习预习,学生明确知 识重点,并确立重点 知识重点训练的目标 三、分组合作 组内交流,完成讨论 任务并展示在小黑板 上 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 道”而命名。 1、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分析人物形象 及其性格特征。 4、使学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 理。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1、老师先给大豕朗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字 音及停顿。(师背读) 2、同学们想不想像老师一样流利的背诵课文?(想)其实 这很简单,只要我们把文章的字音、停顿、文意弄清楚了, 再加上反复诵读,相信同学们会比老师背得都好。大豕有没 有这个信心?好,下面就从第一步开始,读准字音、读出停 顿。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3、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为他在 读音、停顿方面作出评价。(指名学生读课文。) 4、刚才大家评价的不错,接下来我们再一块儿读一遍这篇 课文。(齐读课文) (二)、读课文,读懂文意 1、大豕读得很好,下面请大豕借助课下注释来了解课文内 谷,要求独立完成,大豕可以一边读一边翻译,有不会的先 标出来。 2、看一遍了吗?请大家把自己不会的内容小组内讨论一 下,把这些问题以题目的形式写在小黑板上,看其他小组 能不能解决? 3、小组互换小黑板来元成其他小组出示的冋题。(第一小 组就作家作品提出冋题,第二小组就重点字词译注方面提出 问题,第三、四小组就句子的翻译方面提出问题,第五、六 小组主要以学习了本文的收获、感受提出问题)。 4、小组互换小黑板完成问题后展示。 5、大家还有不会的吗?提出来咱们共同探究一下。 (可让学生互相解答解决疑难句子)。

(完整版)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字词.详解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读读写写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邓稼先 元勋(yuán xūn):指首功;大功。亦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某朝代立大功的人。 奠基(diàn jī):本意是指打下建筑物的地基,后引申为某一事物的产生或者确立,打基础。 选聘(xuǎn pìn):挑选聘用。 谣言(yáo yán ):虚构不实的传闻 背诵(bèi sòng):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辞。昼夜(zhòu yè):白日和黑夜 昆仑(kūn lún):指昆仑山。 挚友(zhì yǒu):交情深厚的朋友 可歌可泣(kě gē kě qì):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鲜为人知(xiǎn wéi rén zhī):鲜:很少;为:被。很少被人知道, 至死不懈(zhì sǐ bù xiè):至:到;渝:改变。到死都不改变。(含褒义) 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鞠躬:弯着身子;尽瘁:竭尽心力。指贡献出全部精力。当之无愧(dāng zhī wú kuì):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jiā yù hù xiǎo):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锋芒毕露(fēng máng bì lù):刀锋和矛尖都露出来。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透露出来。 妇孺皆知(fù rú jiē zhī):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 2.说和做 梳头(shū tóu ) 抱歉(bào qiàn):心有愧疚不安,对不住别人 秩序(zhì xù): 有条理﹐不混乱;符合社会规范化状态。 深宵(shēn xiāo):深夜。 伴侣(bàn lǚ):同伴;伙伴。 小楷(kǎi) 硕果(shuòguǒ):大的果实。比喻巨大的成绩或重大利益。 卓越(zhuóyuè):杰出的;超出一般的。迭起(diéqǐ):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迭,屡次。 澎湃(péng pài):本意是形容波浪互相撞击,也比喻声势浩大或比喻心情激动。 大无畏(dàwúwèi):什么都不怕(指对于困难、艰险等)。 锲而不舍(qièér bùshě):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目不窥园(mùbùkuīyuán):窥:观赏。园:花园。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沥尽心血(lìjìn xīn xuè):沥:滴。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用尽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 心不在焉(xīn bùzài yān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焉:这里。 慷慨淋漓(kāng kǎi lín lí):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淋漓:畅快。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气冲斗牛(qìchōng dǒu niú):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气:怒气。斗:南斗星,星宿名,泛指天空。牛:牵牛星,星宿名。 3.回忆鲁迅先生 舀(yǎo):用向下击打的方法取物如舀水。揩(kāi):擦,抹。 碟(dié):盛食物等的器具,比盘子小。捆(kǔn):指捆扎咳嗽(késòu)调羹(tiáo gēng):南方方言,普通话叫勺子也可称为汤匙。 绞(jiǎo)肉:把肉切碎成肉泥。 薪金(xīn jīn):所给的酬金、工资。 校对(jiào duì):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的错误。 草率(cǎo shuài):形容做事粗糙简略,不细致。 洗澡(xǐzǎo) 悠然(yōu rán):安闲、闲适的样子 吩咐(fēn fù):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抹杀(mǒshā):抹掉,勾销;完全去掉疙瘩(gēda ):一方面指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小硬块,另一方面也指人思想上的矛盾、疑虑、问题等 深恶痛绝(shēn wùtòng jué):恶:厌恶;痛:副词,程度深;绝:极。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不以为然(bùyǐwéi rán):不认为是对

如何整体感知课文

如何整体感知课文 【摘要】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文章的语言表述为抓手,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样,才算完成了整体感知课文的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具体有以下四个步骤:①读通课文,知其大体;②在语言环境中领会词句的意义和作用;③理清思路,归纳大意;④复述课文内容。通过以上四步整体感知课文,能从字词积累、课文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达到初步理解的目的,为深入探究课文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体感知课文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整体感知课文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如何处理这一环节,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一步。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文章的语言表述为抓手,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样,才算完成了整体感知课文的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具体有以下四个步骤: 1.读通课文,知其大体 读通课文,知其大体,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的要求。如若做不到,“整体感知”便成了空中楼阁。要读通课文,必须通读课文;要通读课文,必须先扫清阅读障碍——影响理解文章内容的生字、词、典故以及背景材料等,达到知其大体的程度。可以引导学生在默读过程中进行生字、生词、精典语句等勾画,进行初步积累。再者,通读课文的过程,也是语感积淀、发展的过程,在一次次课文的通读之中,逐步形成的语感既得到了巩固,又得到了提升。 2.在语言环境中领会词句的意义和作用 语文教学中,教学生读文章不同于现实生活中那种注重实用型的读文章,它要揣摩文中的语言,积累语感,最终要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少了对语言的理解,少了对语感的积累,不是科学意义上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再说,重视对文中语言表现力的理解,不但是阅读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需要,也是整体感知课文的重要内容。作者披情挂理入文,读者也只有因文而知作者的情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在语言环境中领会词句的意义和作用,是整体感知课文落到实处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诚然,必须指出:应该抓住最有表现力的词句作恰如其分的理解分析,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把有血有肉的文章支解开来分析,也不能不顾语言环境,大挖微言大义。 3.理清思路,归纳大意

课文,整体感知的对象

课文,整体感知的对象 课文整体感知的对象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一、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旨 (一)张志公先生归纳了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两项内容: 1、“文章主要谈了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 2、“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这是从阅读写作对象和写作意图两个方面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已经涉及课文的主旨。解决这类问题有时还需要文体性和背景性的知识为前提。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的文章以及外国文学作品,尤其需要这种前提知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的第一要务是对课文主旨的感知。所谓主旨,是指全篇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或基本意思。阅读课文应当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把感知的焦点聚集在课文的主旨上。阅读记叙文,整体感知应该聚焦在记叙描写的内容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上;阅读说明文,整体感知应该聚焦在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的事理上;阅读议论文,整体感知应该聚焦在作者观点和意图上。新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就要求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旨。 二、初步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这个问题和课文的主旨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课文的主旨规定了文章思想感情的基调。课文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渗透着感情因素。初读课文最好能受到一定

的感染,激发一定的情感体验,形成一定的情绪氛围,为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是很正常的,也应该允许学生各抒已见。课文的感情有隐有显,有的课文表达的感情很直露,有的课文的情感倾向虽然比较复杂,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感受理解,但课文表达的感情仍然有一个基调,因此,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必然从课文本身出发。有的课文作者表达的感情丰富复杂,或比较朦胧,答案就不必强求一致。 三、粗知作者的思路或文章的脉胳 张中行先生说,思路是“流动于脑子中的意念”。通俗地说,思路是作者在思索和行文时思想发展、前进的线索。思路体现在文章之中,就是文章的内在脉络;落在文字上,就是结构框架。只有了解全文的思路脉络,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张志公先生谈到了解思路的方法时说,粗读文章要考虑“文章里主要说了几层意思.前前后后的几层意思是怎样的关系.”在整体感知课文思路这个环节里,只要了解了文章由哪几部分组成以及各部分之间粗线条的联系就可以了,至于各部分细微之处及部分之间的各种关系可以留到深入分析课文时再掌握。有些过分繁难的,不必再多做分析。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大体有以下几种:(一)并列关系:即各层之间是平等的、比并的关系,其结构是横向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