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门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关于荆门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关于荆门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关于我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发展阶段及特点

建市之前,荆门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县,其年提供商品粮长期居于全国前列,农产品资源富集,农业比较优势明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为农业”是我们工业战线上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重农轻工,为农办工”的思想观念在干部职工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由此导致新中国建立二十年后,荆门的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在整个荆州地区(1983年前荆门属荆州地区管辖)13个县市中,荆门是一个名副其名的“农业头,工业尾”的县。回顾六十年的工业发展历程,我认为大体可分为初建、扩张、壮大、衰退、复苏、跨跃等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我市工业初建阶段,时间从1952年至1970年初。这一时期为提供农业生产工具。自1952年开始,先后创建了三个农具厂(后改名为荆门县一机、二机、三机),号称是荆门工业之母,主要产品是镰刀、锄头、铁锹以及后来生产的钢犁和脱粒机,而后围绕农业办工业又创建了一个砖瓦厂、一个棉织厂(沙洋)、两个印刷厂(荆门、沙洋)、三个肥料厂(沙化、烟化、荆门磷肥厂)、四个白酒厂(荆门、沙洋、拾桥、盐池)、五个矿产企业(仙居磺矿、麻城石膏矿、马河、洞沟、锅底坑煤矿)。这一阶段的工业特点很突出,企业不计成本,不讲报酬,全力为农业生产服务。产品由相关农资销售部门实行统购统销,没有开拓市场的概念,原燃材料由政府物资部门采购供应,资金由银行核定直拨,用电和税收实行优惠政策。企业纯属一个生产单位,只需要保质保量完成政府计划部门下达的生产任务。1957年末,工业产值从建国初期的200万元达到1000万元,1967年末,达到3900万元,1969年末,全县工业生产总值为3800万元(文革影响),仅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0%,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从这个比重中可以看出农业在我市经济中所占的份量。

第二阶段为我市工业扩张阶段,时间从1970年至1985年。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央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一大批军工企业和国防企业相继往全国各地的山区迁移。此间中石化、宏图飞机制造厂、六0五研究

所、三三0水泥厂、热电厂、襄沙化工厂、东光电器厂、江北铸造厂等一批中省企业相继落户荆门,为荆门由一个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市转变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应该说,荆门的今天能够成为一个省辖的中等工业城市,与这批企业的到来,功不可没。在这批中省企业的带动和影响下,70年代至80年初,水泥厂、电石厂、电机厂、啤酒厂、果酒厂、钢铁厂、汽修厂、米厂、面粉厂、油脂厂、白云傢具厂等一批县直企业及沙洋镇、城关镇少量集体企业相继建设投产。1981年国家批准荆门县、市分设,当时由于县直企业全部留县,新建立的荆门市除原城关镇办企业移交到市里外,市里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新上任的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奋战,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又筹建了化工厂(今天的天茂集团)、经编厂、油毡厂、雨伞厂、皮鞋厂、氧气厂、针织厂、金属结构厂、一服装厂、二服装厂、日月星傢俱厂等一批市属企业。此间一批乡镇企业也相继建成投产,其中当时较有影响的企业如荆玻、洋丰、李市喷涂厂、李市麦芽厂、马良水泥厂、十里黄金港酒厂、团林千里香油脂厂等,市农机局所属的沈集、后港、李市三个农机厂当时发展也不错。1983年底,国家批准荆门市、县合并,从荆州地区分离出来升格为省辖市,这为荆门工业的进一步扩张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迂。市、县合并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又建起了地毯厂、台布厂、化纤厂、油脂厂、饲料厂、棉纺厂、织布厂、水泥厂(子陵)、结晶硅厂、墙地砖厂等一批企业,大办工业的繁荣景象遍地在城区展现。“工业立市、工业兴市”的特点充分显示,中等城市的工业框架基本搭起。1985年底,全市实现工业产值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37%,三次产业的比重为::。工业产值比重比1969年提高27个百分点,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提高个百分点。

第三个阶段为我市骨干企业提升壮大阶段,时间1986年至1995年,即“七五”“八五”时期。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国家强调政企分开,把企业推向市场,实行“四自”,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政府主要是对企业进行市场引导和宏观指导,不再直接插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找市场不找市长”和“既找市长、更找市场”,成为当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工业上的

一个要求,为有效参与市场竞争,企业普遍采取革新、改造、挖潜措施,开展质量品种效益活动,千方百计提升产能、壮大块头,当时由于国家刚刚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其法制不健全,市场不完备,无序竞争、不可避免,加上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有部分行业在此间得到较好发展机遇,而又有部分行业在此期受到严重冲击,市场萎缩,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大背景,我市工业企业同全国的大多数企业一样,受市场和行业政策调整影响,出现了两极分化,一部分企业如轻纺和汽车零部件企业、冶金企业困难重重、举步难艰;一部分企业,如化工、食品、建材企业通过扩能改造、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日益增强。此间热电厂、三三0水泥厂、中天集团、啤酒集团、宝源集团、凯龙集团、洋丰集团等骨干企业不断壮大,部分骨干企业如东光电器、沙化、烟化、磷肥、缸盖、电机、沙机、化纤、钢铁、家俱等经历一个由困难到发展壮大再到困难的过程。长期占据荆门工业经济半壁江山的石化厂,在这一时期也出现绯徊不前,逐步下滑的局面,其原油加工量自1985年达到万吨后,1986年至1990年5年间均在290万吨左右的水平上,比1985年减少万吨,1991年至1995年5年间均在250万吨的水平上,比1985年减少万吨。由于上述两种情况的出现,这一时期的工业特点是中省企业与地方企业的比重适当改变,市属骨干企业支撑力得以增强,支柱产业逐步形成,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地方财力不断增强,当时我市财政号称为湖北的小胖子。在这一时期,我市工业实现了两大跨越:一是“七五”末,即1990年工业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1985年净增亿元;二是“八五”末,即1995年工业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1990年净增亿元(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1994年京山、钟祥划归荆门,这里面包含了两县市的工业产值;二是工业产值不变价的调整问题,即1990年前的工业总产值是按80不变价计算,1995年的工业总产值是按90不变价计算)。

第四阶段为我市工业企业衰退阶段,时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里需要给大家说明的一点是这个时间的划分只是相对的,企业的衰退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有一个矛盾积累的过程。前面已经进过,“八五”时期我市工业企业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快速发展,一

部分举步难艰,但到了90年代中后期,企业衰退的面越来越宽,矛盾越来越多,困难越来越严重,包袱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一是受客观环境影响,通货紧缩,物价持续负增长,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二是受自身结构性矛盾的制约,由于我市重工业比重大,加之“八五”期间经济连续几年高速增长,使结构性矛盾暴露相对滞后,传统产业的优势逐渐弱化,大多数企业和产品面临着市场实现障碍。三是由于资金瓶颈的制约。我市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没有赶上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对企业的投资期,1984年国家开始实行投资体制改革,将过去的拔款投资,改为企业自筹和企业向银行申请货款投资,我市一部分企业都是在这个时期建起来的,又有相当多的老企业是在这个时候进行扩能改造的。当时的银行贷款利率正处高峰期,年息均在20%以上,银行在给企业贷款时,首先就将应付利息从货款中扣除,这样以来,企业自投产之日起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长期无力解脱;四是由于在短缺经济年代里,一方面企业的技术改造比较注重量的扩张,而忽视了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国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思想指导下,各地一哄而上,我市当时建设的一批企业中,部分企业有的由于投资不足,加工工艺不配套,技术装备不优良;有的属重复性建设项目,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有的产能不大,在市场上的竞争不强。同时由于对当时经济形势的认识和把握滞后,对买方市场的出现思想准备不足,面对复杂的矛盾,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辛努力,但效果不明显。五是由于当时正处于改革的深化期,过去国有企业存在的一些弊端在企业改革深化的时候逐一暴露出来,国家推行抓大放小,扶优扶强,国退民进和下决心关闭一批“五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实行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集中等政策。加速了一批中小企业的萎缩。2000年4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市直企业开展以产权制度和用工制度为重点的改革,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市直163家企业中有154家通过多形式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其中整体出售42家,剥离出售25家,股份制改造11家,依法破产6家,量化资本安置职工59家,其它形式11家,32409人参与企业改制,其中解除劳动关系的有30789人。参与这次改制的市直工业企业66家,改制后经营正常、发展顺利的只有10家,,30家实行破产和关闭,26家实行了整体出售和剥离出售,2004年,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安排,我

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改制企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经摸底市直66家工业企业仅剩23家。到2005年只有18家了,尽管如此,在九五期间,由于骨干企业的不断壮大支撑,同时由于在市经济开发区及各县市区又有一批新的工业项目,逐步建设投产,使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没有减少,工业生产总值在1995年亿的基础上,1996年至2000年分别达到了亿、亿、亿、亿和亿元,2000年荆门石化厂出现转机,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当年原油加工量达到338万吨,比最低的1998年万吨增加万吨,比最高年份1985年万吨也增加万吨,为2000年全市工业增长做出较大贡献。由此看出荆门石化厂一家的形势变化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第五阶段为我市工业的复苏阶段,时间2001年至2005年。这一时期是我市发展历程不平常的五年,在错综复杂,各种矛盾凸现,企业改革阵痛,各种灾害频发,市场约束加剧等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全市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实现复苏和恢复性增长的五年。这一时期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兴工富市”战略,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了工业增加值年递增%的成绩,高于“九五”时期个百分点,2005年地域财政收入达到亿元年递增%,一般预算收入达到亿元,年递增%,亿元企业达到4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亿元,比“九五”末增长83%,其中利润亿元比“九五”末增加亿元(“九五”末工业企业实际亏损亿元)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特点是:中心城区工业严重下滑,从九五末期所占全市工业比重的%,下降到%,九五末期城区规模企业工业增加值高于钟祥、京山两县的总和,而在2004年只分别比京山、钟祥高2—3亿元。县市区工业为全市工业发展挑大梁,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了扼制中心城区工业下滑的局面,市政协于2005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组织三个调查组深入城区工业企业和市直相关部门就如何加快中心城区工业发展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召开市政协六届十九次常委会议进行专题协商,而后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了《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我市城区工业的建议》,从而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认真采纳政协所报的六条建议。从2006年起,特别是省委对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调整后,新的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在抓好全市工业发展的同时,注重加大对中心城区工业

发展的领导力度,调整市经济开发区的管理体制,突出抓好市经济开发区工业项目建设,迅速扭转了中心城区工业下滑的局面。据统计,2009年中心城区规模企业总数达到313家,占全市1010家的31%,资产总额亿元,占全市规模企业亿元的56%。从业人数60667人占全市133003人的%,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占全市亿元的%,实现利税亿元占全市亿元的70%。

第六阶段为我市工业跨跃发展阶段,时间2006年至现在。这一时期,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了“加快荆门崛起”的号召,提出“弯道处赶超,爬坡中提速”、“千亿目标百亿增长”、“向全省第一方阵迈进”的口号,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通过“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新技术等措施,全市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时期,呈现出初期发展势头迅猛,中期危中寻机势头坚挺,末期全线飘红的特点。“十一五”规划的各项工业指标均提前1—2年超额完成,其中规模企业工业增加值先后实现了过百亿元(2006年亿)过200亿元(2009年亿)过300亿元(2010达到亿)的“三级跳”。工业销售收入由2005年的335亿元上升到2009年亿元,2010年突破1000亿。实现工业利税由2005年的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亿元,2010年达12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十五”期间累计完成143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突破600亿元。

二、工业发展的主要成果

1、规模企业数量成倍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把企业成长作为一项工程来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统计,十五期末全市规模企业390家,其中亿元企业43家,2009年全市规模企业已达1010家,其中亿元企业127家,分别比2005年增长倍和倍,在1010家规模企业和127家亿元企业中,化工、食品、建材、机电、轻纺等五大支柱产业有规模企业946家,亿元企业123家,分别占总量的%和%,其中化工行业规模企业130家,亿元企业37家,分别占总量的%和%;食品行业规模企业283家,亿元企业35家,分别占总量的%和%;建材行业规模企业202家,亿元企业20家,分别占总量20%和%;机电行业规模企业148家,亿元企业14家,分别占总

量的%和11%;轻纺行业规模企业183家,亿元企业17家,分别占总量的%和%。127家亿元企业的区域分布状况是:中心城区(含三区)49家占总量的%(中省11家、市直5家、东宝13家、掇刀12家、市经济开发区8家)钟祥市39家占总量的%,京山县26家占总量的%,沙洋县13家占总量的%。

2、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自90年代中期全市工业形成化工、建材、机电、轻纺四大支柱产业后,全市工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创新扩大,目前已形成有石油化工、磷化工、火药化工、生物医药、煤炭、食品、饲料、建材、机械、电子、电器、航空、冶金、轻工、纺织、服装、体育用品、新材料、新能源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3、农副产品加工走在全省前列

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比较优势明显,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但是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工业滞后,自省委、省政府确定“六个一”(一袋米、一壶油、一只虾、一提茶、一只鸭、一枚蛋)的农副产品加工战略措施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我市“五个一”农副产品加工发展战略(即一袋米、一壶油、一支纱、一块板、一只鸡),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农副产品加工发展战备,抓投资、提规模、壮块头、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有力推进了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如在打造湖北一袋米的工程中,我市提出100万吨的加工目标,目前已突破年产50万吨的能力,国宝桥米集团加工规模已跻身全国先进行业,省有关部门已充分肯定国宝桥米和洪森米业发展情况。在打造湖北一壶油的工程中,我市目前已具年产70万吨的油脂加工能力,(中粮祥瑞、日月油脂、洪森天利、后港巨星)成为湖北油菜产业化加工基地。在打造湖北一块板的工程中,宝源集团已具备年产45万立方米的能力(其中中高密度板23万立方米,定向刨花板22万立方米)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最大板材生产基地。在打造湖北一枚蛋工程中,京山钱场的家禽养殖及土鸡蛋在全省内外已享有盛名,我市的风干鸡加工走在全省前列,在沙洋县十里镇的沿街挂晒的风干

鸡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我市水产养殖及加工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获省水产部门的充分肯定。

4、品牌建设硕果累累

自1996年我市实施名牌战略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质量振兴为手段,着力培育名牌产品,创建驰名商标,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我们组织市政协委员对我市品牌建设问题进行了一次调研,据当时统计,全市有1个产品(金龙泉啤酒)连续两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3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引进1个中国名牌产品(泰山牌纸面石膏板)落户市经济开发区。在此基础上,近几年,质检、工商相关部门把培育精品名牌,创建驰名商标作为服务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大培育、申报工作力度,使品牌建设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据统计,2009年有效期内我市已有3个中国名牌产品(金龙泉啤酒、国宝大米、洋丰过磷酸钙)44个湖北名牌产品,其中钟祥市15个,中心城区13个、京山县6个、沙洋县6个、屈家岭管理区2个,截止2010年8月止我市获中国驰名商标3个(洋丰、国宝、广源)湖北省著名商标29个,其中中心城区9个,钟祥8个,京山县7个,沙洋县5个。荆门市知名商标56个,其中中心城区25个,钟祥市11个,沙洋县10个,京山县8个,屈家岭管理区2个。

5、出口贸易超常发展,位次前移

市商务局认真贯彻“走出去”战略,努力为企业协调外贸出口的各项事谊,大力扶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我市出口贸易得到超常发展,在“十五”年出口值4000万美元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年递增速度保持在35%以上,在全省的位次逐步前移。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产品出口增幅略有下滑外,2010年我市出口贸易大有转机,除轻工和矿产品分别增长19%和%低于全省平均增幅外,农副加工产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的水平,达到71%以上,尤其是化工医药产品1—9月出口值达到7406万美元,同比增长%。2010年,全市共完成出口总值29803万美元,比2009年增长%,高出全省平均增幅个百分点,其出口总额已由全省第11位进入到第7位。出口企业

数量成倍增长,2010年已具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突破百家,部分出口骨干企业后劲日益增强,如湖北大峪口化工、湖北百科格莱药业、京山华尔靓和轻机、普安阀门、金龙非织造布、钟祥、沙洋、东宝的农副产品和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以及纺织服装企业其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出口形势日益看好。

6、工业重镇建设强劲推进

自200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兴工富市”战略后,坚持每年对工业重镇建设情况进行严格考核评选,深入现场进行核查,综合评分确定名次。2009年10个工业重镇(胡集、子陵、双河、石桥驿、钱场、麻城、后港、牌楼、永兴、磷矿)涉及考核的主要经济指标,规模工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实交税金、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用电量等,均保持高幅增长,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市亿元的%,规模工业实交税金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市60亿元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17亿元的24%。同时围绕做大做强,加快发展的目标,加快了工业企业成长步伐。2009年10个工业重镇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到265家,占全市1010家的%,比上年净增75家,销售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20家,占全市127家的%,当年新开工过5000万元的工业项目29个,比上年增加9个。

7、工业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2010年5月,我们组织市政协委员对全市工业科技创新工作进行调研,据反映,全市工业战线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工业经济发展,紧扣一个支撑(重大工业项目为支撑)两个重点(抓住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个建设(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使科技支撑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2009年取得重点工业科技成果14项,其中填补国内空白和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4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21亿,同比增长21%,占全市600亿元的20%,增加值达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市的13%,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市的10%,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向度不断提高,2009年出口额达亿元。今年1—9月全市高新技术实现总产值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实

现增加值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效益也大幅提升,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总额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向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和生物医药等领域集聚,在全省的地位不断上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