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知识图电子教案

普通心理学-知识图电子教案
普通心理学-知识图电子教案

普通心理学知识图

1

第9讲-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比如,加法的学习影响着乘法的学习,而乘法的学习反过来也影响着对加法的重新理解;右手打乒乓球的技能也将促进左手相关技能的掌握;学会骑自行车会促进对于摩托车驾驶技术的掌握。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影响的性质,可以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干扰作用,即阻碍另一种学习的进行。如方程式的学习有利于不等式的学习,这是正迁移;在立体几何中,搬用平面几何的“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的知识,会对立体几何有关内容的学习产生干扰,这是负迁移。(二)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迁移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如阅读报纸时能看懂课堂上学习过的词汇就是水平迁移;学习了水果这一上位概念,要学习橘子这一下位概念,如果告诉学习者橘子是一种水果,就很容易掌握橘子这一概念,这是垂直迁移。 (三)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可以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当中去。这种迁移是相对特殊迁移而言,产生迁移的原因不太直观,常常表现为原理、原则的迁移。特殊迁移又称具体迁移,是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指概念或态度的迁移,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不如一般迁移广,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 第一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教育心理实验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 (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 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2)生理学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3)认知功能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4.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催眠现象? 催眠可以看作是一种意识状态,被试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之后,会顺从和接受催眠者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和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在催眠的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似的指导下进行的,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并不是睡眠。 社会认知和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是角色要求被催眠的人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意识功能分离观点认为催眠是将意识的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分开了,或者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控制。

《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

《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张智勇2000年9月)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01. 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02.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03. 心理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根源: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生物学和文化,是心理现象产生、 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界限。 04. 范式,是科学界广泛用来了解经验领域的一种宽泛系统的理论假设。心理学缺乏统一的范式,但有学派思想或观点。心理学的观点和范式一样,包括理论假设、一致的比喻、认 可的观察方法。 05. 20世纪初,第一个心理学派,结构主义起源于德国,兴起于美国。起代表人物是E. B. Titchener(1867-1927)。W. James(1842-1910)所倡导的功能主义心理学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受德国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功能主义则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有关。06. J. B. Watson代表了行为主义的发展。行为主义集中关注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B. F. Skinner指出,所有行为都可以理解为习得反应,行为因其后果而得到选择。行为主义将人比为具有心灵黑箱子的机器,必须用实验室实验获得资料。07. 心理动力学观点源于S. Freud,其主要目标是解释意义,其中很多是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冰山结构体现了人格构成,将心理比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战斗。 08. 认知观点关注人们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方式。信息加工指从环境中得到输入,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输出。认知观点将心理比作配有软件的电脑。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09. 人本主义心理学号称“第三势力”,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应是了解人 性潜能,追求自我实现。 第二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01. 从分析处理的角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两大类,实验研究试图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描述研究基本停留在描述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获取数据的方式来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包括观察法、个案研究、调查、实验法等。这 些方法各有利弊,不可偏颇。 02. 良好的心理学研究一般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理论框架(理论和假设)、标准化过程(混淆变量、控制组、单盲和双盲研究)、普遍性(取样代表性)、客观可观察(信度和效度)。 03. 理论,是组织和解释观察的系统方式,它包括一系列有关各种现象之间关系的命题。假设,是一种尝试的信念或有根据的推测,目的在于预测或解释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量,指随情境和个体而变化的现象。变量分连续变量和类别变量两种。 04. 实验研究要经历一系列步骤:提出假设、使变量操作化、指定标准的程序、选择被试、检验结果的统计显著性、得出结论。操作化,指将抽象的概念变成由某种行动或操作所界定 的具体变量。 05. 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改变情境的某些方面,检验这种操作对被试反应方式的影响,以评定因果关系。实验者操作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实验者为检测操作效果而观察测量的被试反 应即为因变量。 06. 混淆变量,能够产生效应、并且其效应和自变量的效应相混淆的变量。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北京大学张智勇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

提供者:s9076 《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张智勇 2000年9月 第1章心理学的性质 01. 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02.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03. 心理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根源: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生物学和文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界限。 04. 范式,是科学界广泛用来了解经验领域的一种宽泛系统的理论假设。心理学缺乏统一的范式,但有学派思想或观点。心理学的观点和范式一样,包括理论假设、一致的比喻、认可的观察方法。 05. 20世纪初,第一个心理学派,结构主义起源于德国,兴起于美国。起代表人物是 E. B. Titchener(1867-1927)。W. James(1842-1910)所倡导的功能主义心理学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受德国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功能主义则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有关。 06. J. B. Watson代表了行为主义的发展。行为主义集中关注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B. F. Skinner指出,所有行为都可以理解为习得反应,行为因其后果而得到选择。行为主义将人比为具有心灵黑箱子的机器,必须用实验室实验获得资料。 07. 心理动力学观点源于S. Freud,其主要目标是解释意义,其中很多是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冰山结构体现了人格构成,将心理比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战斗。 08. 认知观点关注人们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方式。信息加工指从环境中得到输入,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输出。认知观点将心理比作配有软件的电脑。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09. 人本主义心理学号称“第三势力”,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应是了解人性潜能,追求自我实现。 第2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01. 从分析处理的角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两大类,实验研究试图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描述研究基本停留在描述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获取数据的方式来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包括观察法、个案研究、调查、实验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不可偏颇。 02. 良好的心理学研究一般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理论框架(理论和假设)、标准化过程(混淆变量、控制组、单盲和双盲研究)、普遍性(取样代表性)、客观可观察(信度和效度)。 03. 理论,是组织和解释观察的系统方式,它包括一系列有关各种现象之间关系的命题。假设,是一种尝试的信念或有根据的推测,目的在于预测或解释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变量,指随情境和个体而变化的现象。变量分连续变量和类别变量两种。 04. 实验研究要经历一系列步骤:提出假设、使变量操作化、指定标准的程序、选择被试、检验结果的统计显著性、得出结论。操作化,指将抽象的概念变成由某种行动或操作所界定的具体变量。 05. 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改变情境的某些方面,检验这种操作对被试反应方式的影响,以评定因果关系。实验者操作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实验者为检测操作效果而观察测量的被试反应即为因变量。 06. 混淆变量,能够产生效应、并且其效应和自变量的效应相混淆的变量。 07. 控制组,不接受实验的操作,代而经历一个中性的条件。研究者常常进行“盲研究”,即被试不知道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教材精讲】 第十六章~第十七章【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性格 一、性格的概述 (一)性格的定义 1.定义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一个人的许多性格特征所组成的统一体。 2.对性格概念的理解 (1)性格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就构成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格。 (2)性格是稳定的,但又有一定可塑性。 (3)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与他的意识倾向和世界观紧密相连的,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 (二)性格和气质 性格和气质都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西方,许多心理学家把性格和气质都包含在人格之中。但一般认为,性格和气质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 1.性格和气质的区别 (1)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 (2)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 2.性格和气质的联系

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 (1)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比较明显的是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表现出来;气质还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 (2)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总之,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具有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三)性格的生理基础 性格的生理基础也是人脑的机能,由于性格的复杂性,目前对性格的生理基础了解甚少。 1.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探索性格的生理基础提供了启示。巴甫洛夫认为,性格的生理基础就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征和生活环境影响的“合金”。“合金”的意思是指:一方面人在现实生活影响下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征所制约;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环境下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又掩盖或改变神经类型的特征。 2.研究表明,由生活环境影响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更具有直接意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不能预先命定一个人的性格,不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人,可能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同一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即动力定型在性格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动力定型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性格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基础。 3.性格与大脑皮层的额叶有关,额叶受伤的病人在性格上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二、性格的结构 (一)性格特征的分析 性格特征是指性格各个不同方面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1

第六章感觉 1、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阈限;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绝对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心理学家通常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那个刺激值规定为绝对阈限。 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6、韦伯常数:K=Δ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 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7、费希纳定律:S=KlogR+C,这里,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和C均是常数。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增加 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9、暗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晚上从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时,开始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一段时间后就能够分辨出黑暗中的物体了 10、光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由漆黑的室外走到明亮的室内时,开始就感到炫目耀眼,什么都看不到,后来就能清楚看清了 11、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12、感觉的基本规律,举例说明:①感受性和感觉阈限②感觉的一般特征⑴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⑵感觉对比:从同一张灰纸上剪下的四个小的正方形,分别放在不同背景纸上,由于背景的灰度不同,感觉对比的效果也不同。⑶感觉的相互作用:听觉影响痛觉温度觉影响味觉⑷联觉:红橙黄暖色调;蓝青绿冷色调⑸感受性的发展和补偿:③感觉后效④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先后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 13、除视觉和听觉外,还有哪些感觉?各有什么特点:(1)皮肤感觉①触压觉——触觉与压觉②温度觉——冷觉与热觉(2)痛觉(3)嗅觉和味觉(4)内部感觉(机体觉)(5)运动感觉(动觉)(5)平衡感觉(静觉);(6)内脏感觉—饥、渴、痛、温等机体状态的感觉 第七章知觉 1、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2、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 3、空间知觉:是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4、双眼视差:人两只眼睛相距约65mm当看物体时,两只眼睛从不同角度看这一个物体实现便有差别,观察物体时两眼视网膜上的物象差异就是双眼视差 5、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6、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 7、自主运动:比如在暗示中注视一个静止的亮点,注视一段时间后,光点会古怪的动起来,这种运动就叫做自主运动 8、诱导运动:由于周围其他物体云顿,使本来静止的物体看上去在运动的一种错觉 9、运动后效:大多数运动都会产生朝相反方向的运动后效 10、错觉:由大脑对环境讯息所作的推测,称为知觉性假设,错误的知觉性假设就是我们通称的错觉 11、为什么说知觉是对人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①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是认知过程第一步,是高级认知的基础②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③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从感觉到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知觉是对感觉材料的加工和解释。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因而知觉对事物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之记忆干货

《普通心理学》之记忆干货 很喜欢普心里面对记忆的非正式定义:记忆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这块特殊物质上留下的痕迹。这篇文章不泛泛其谈,尽是干货,主要教会大家在记忆这一章节该如何复习、复习什么和详细的复习内容。对于心理学考研的同学,如果想考上,必须耐下性子地学,本章的重点在第三、第四、第五节。博仁考研为大家做了精细的总结。 记忆思维导图 详细复习内容如下(以《普通心理学》书中的顺序做笔记的框架),五角星越多表示越重要: 一.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注意这三个加红的词,这对于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个概念特点的记忆,起着主线的作用。) (二)记忆的作用 这一块看一遍书就行,这个不重要。 (三)记忆的分类(除了第1点和第3点外,其它只考选择题)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这块是记忆一章的重点,我在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会全面介绍。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选择题常考点,长时记忆的分类) 情景记忆:是指人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 语义记忆:是指人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化学公式、乘法规则、一年有四季等。 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这块在第五节会详细介绍。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例如,在学习游泳之前,我们可能读过一些有关的书籍,记住了某些动作要领,这种记忆就是陈述性记忆;以后我们经过不断练习,把知识变成了游泳技能,真正学会了游泳,这时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这一块,只考选择题,记住一些常考点,博仁老师总结如下: 1.白鼠跳台实验证明,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2.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3.海马可能是长时记忆暂时性储存场所。 二.感觉记忆(常考简答题“感觉记忆的含义及主要特点”,以下四点就是答案。)★★★ (一)短时记忆的含义: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完全按输入的原样,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有两种,第一种是视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叫图像记忆,第二种是听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叫声像记忆。(这里面涉及到整体报告法和局部报告法,其实就常考一个选择题: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三)短时记忆的存储:各种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量都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登记。 (四)短时记忆的转换:感觉记忆中的信息都是未经心理加工的信息,是尚未受到意义分析的信息,

普通心理学题库-普心第九章

第九章—学习 一单选题 1.如果只对条件刺激物强化,对其他近似刺激不予强化,于是对于其他近似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称为(D ) A.消退抑制 B.超限抑制 C.外抑制 D.分化抑制 2.根据强化的性质可以分成(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3.赌博几次没有赢钱,就在你要放弃的时候,赢了一次,于是你赌博的行为被强化了,接着再赌,可是赢少输多,最后可能输得精光,所以,赌博上瘾的人很难戒赌,这一现象可以用部分强化的(D)来解释。 A.固定时距程式 B.不定时距程式 C 固定比率程式D不定比率程式 4.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的发现和提出者分别是(C) A.托尔曼和斯金纳B托尔曼和华生C巴甫洛夫和斯金纳D巴甫洛夫和班杜拉 5.在一位头痛者头部的特定肌肉上安放电子传感器,不断向患者提供其肌肉状态的信息,使其学会控制那些肌肉的收缩与放松,以后头疼时,就可以放松相关的肌肉来制止头疼,这叫做(D ) A行为塑造B学习迁移C及时强化D生物反馈 6.用奖学金来鼓励那些德智体美劳表现优异的学生,这里的奖学金是(B) A.一级强化物 B.次级强化物 C.无条件刺激D条件刺激 7.给小狗呈现中性的声音刺激,再施以电击,在狗对声音形成条件作用后第二个中性刺激闪光也在电击之前出现,结果发现,狗只对声音刺激有条件反应,却对闪光刺激没有条件反应,这种因素叫做(阻滞) 8.在训练老鼠走迷宫的实验中,前十天不给食物强化,老鼠走迷宫的出错率很高。从第十一天起,给予食物强化,老鼠走迷宫的成绩显著提高,这叫做(A) A.潜伏学习B 自我调节学习 C 强化D迁移 9.在生活中,我们学习了汉语拼音不利于学习英文字母,儿童最初以具体事物(如数手指)来学习加减运算,而后以抽象的概念求解包括四则运算的应用题。以上两种现象分别称为(D) A正迁移,低路迁移B负迁移高路迁移C正迁移水平迁移D负迁移垂直迁移 10.以下食物属于次级强化物的是(C) A 食物 B 水 C 奖品 D 安全 11.计算机辅助教学是(B )原理运用于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 A 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作用C次级条件作用 D 经典条件作用 12.药物成瘾的形成涉及到(D) A 条件反射 B 操作条件作用 C 次级条件作用D经典条件作用 13.在负强化的作用下,有机体反应的频率,速度或强度将(A) A 增强B减弱C维持不变D有可能增强也有可能减弱 14.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性试验中,食物属于(A) A无条件刺激B条件刺激 C 中性刺激 D 非刺激 15.巴甫洛夫实验中,有食物有发的唾液分泌反应是(B)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代表作业中出现过的题 数字为红色的代表多次出现的题 简答题(请每题 5 分,共20 分) 1. 简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 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另一种活动上去的 过程。 3.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 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个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1)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 5. 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心理学框架图

心理学框架图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心理现象意志过程: 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 心理学概述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理论任务(从理论上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任务应用任务(揭示各个时间领域中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 心理学分支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 绪论心理学历史发展心理学有一个长久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心理是反映反映,是物质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是物质的普通属性 反映,发展演化成心理 心理依赖于客观世界(现实)自然条件、社会影响、主体以外的他人的言行等 所有的心理现象对客观现实依存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主观能动反映 神经系统概述 反射和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大脑皮质与心理

注意概述定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非心理过程,而为心理特性) 注意的生理机制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刺激物的特点、人的内部因素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怎样保持有意注意 注意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关系 注意范围定义心理活动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特点,对象排列的集中、有规律,被知觉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范围越大 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任务越少范围越大,经验越丰富范围越大 注意特征注意稳定性定义心理活动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分散心理活动离开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分配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于两个及其以上不同的对象活动 注意的转移影响因素原来专注程度 新对象特点 认知概念感觉,在事物直接影响下,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在事物直接影响下,人脑对事物多个属性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 种类感觉(刺激物的来源不同)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温度觉、触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 感觉和知觉知觉中哪种感觉信息起主导作用 知觉知觉对象不同物体知觉、社会知觉 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特殊知觉幻觉和错觉 感觉的一般规律感受性,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绝对阈限,差别阈限 感受性的变化同一感觉中的感受性变化感觉的适应,对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痛觉) 感觉的对比,“月明星稀”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

第1章心理学的性质 01. 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02.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03. 心理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根源: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生物学和文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界限。 04. 范式,是科学界广泛用来了解经验领域的一种宽泛系统的理论假设。心理学缺乏统一的范式,但有学派思想或观点。心理学的观点和范式一样,包括理论假设、一致的比喻、认可的观察方法。 05. 20世纪初,第一个心理学派,结构主义起源于德国,兴起于美国。起代表人物是 E. B. Titchener(1867-1927)。W. James(1842-1910)所倡导的功能主义心理学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受德国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功能主义则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有关。 06. J. B. Watson代表了行为主义的发展。行为主义集中关注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B. F. Skinner指出,所有行为都可以理解为习得反应,行为因其后果而得到选择。行为主义将人比为具有心灵黑箱子的机器,必须用实验室实验获得资料。 07. 心理动力学观点源于S. Freud,其主要目标是解释意义,其中很多是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冰山结构体现了人格构成,将心理比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战斗。 08. 认知观点关注人们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方式。信息加工指从环境中得到输入,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输出。认知观点将心理比作配有软件的电脑。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09. 人本主义心理学号称“第三势力”,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应是了解人性潜能,追求自我实现。 第2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01. 从分析处理的角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两大类,实验研究试图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描述研究基本停留在描述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获取数据的方式来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包括观察法、个案研究、调查、实验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不可偏颇。 02. 良好的心理学研究一般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理论框架(理论和假设)、标准化过程(混淆变量、控制组、单盲和双盲研究)、普遍性(取样代表性)、客观可观察(信度和效度)。 03. 理论,是组织和解释观察的系统方式,它包括一系列有关各种现象之间关系的命题。假设,是一种尝试的信念或有根据的推测,目的在于预测或解释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变量,指随情境和个体而变化的现象。变量分连续变量和类别变量两种。

心理学考试大纲成稿

《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Psychology 课程编号:402011010适用专业:2008级全校师范专业(本科) 学时数:32学时学分数:2学分执笔者:心理学教研室全体成员一、考试总体要求 考核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两个方面。基础知识考核本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内容,知识运用能力考核学生简单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讲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一) 一、识记 1、心理学的概念 2、个体心理的结构 3、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 4、现代心理学的流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二、领会 心理学为什么必须研究人的行为 第二讲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二) 一、识记 1、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2、心理学研究包括的环节 二、领会 被试、自变量、因变量、样本、抽样、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实验组、控制组 三、应用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讲脑与心理 一、识记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同优势 二、应用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锻炼、睡眠、营养、烟酒、疾病、学习与记忆在保护和利用大脑中的 正副方面的作用 2、开发大脑潜能的途径 第四讲需要 一、识记 需要的概念、分类 二、领会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及各层次关系并能做出简要评价

第五讲动机 一、识记 1. 动机的概念、分类 2.动机冲突及分类 3.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二、领会 1. 需要、动机与诱因的关系 2.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趋避动机冲突 3. 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 第六讲动机理论 一、领会 1、强化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2、成就动机的主要观点 3、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4、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应用 1、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如何引导学生做出积极而正确的归因 3、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第七讲注意 一、识记 1、注意的概念、分类 2、注意的特征及含义 二、领会 1、引起无意注意的主客观因素 2、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 三、应用 注意品质的培养 第八讲感知觉 一、识记 1.感觉、知觉的含义 2.感受性、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3.感觉适应 二、领会 1. 感觉的基本规律 2.知觉特性及各自的含义 第九讲记忆 一、识记 1、记忆概念及分类 2、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总结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总结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进化 神经系统的发展。P40 神经系统和脑的出现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基础。(一)单细胞动物(如变形虫) 由一个细胞执行着各种机能,但可以看到起结构的初步分化,即有内浆和外景之分。外浆和内浆分化是神经系统产生的前奏。 (二)多细胞动物(如水螅) 动物身体各个部分为适应生活环境变化而逐渐分化。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各部分的神经系统。 水螅拥有的细胞可以分为三类:1.感觉细胞2.运动细胞3. 神经细胞(组成网状神经系统) (三)无脊椎动物 环节动物(如蚯蚓) 节肢动物1.发头现象(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2.初步具有了各种感觉能力 3.链状神经系统 1.界桩神经系统(头部神经节为脑雏形,并 形成三大神经节) 2.可分辨声音,颜色,形状,气味 3.不能利用感觉器官协同来反应外界影响

(四) 脊椎动物(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椎骨,脊椎骨内有一条 神经管) 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管状神经系统的出现为脑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神经管前端膨大部分首先形成脑泡 脑泡发展成为五个相对独立的脑泡两栖动物时前脑分为两个半球 的能力 注:大脑皮层的出现是神经系统演化过程的新阶段,它使脑真正成为有机体的一切活动的最高调节着和指挥者。 (五) 高等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了沟回。脑的各部位机能也 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动物全部心理活动的最高器官,是动物各种复杂行为的最高指1. 灌装神经系统位于动物体内背侧(无脊椎动物的链状,节状神经节在腹侧 2. 脊椎动物神经组织是空心的(无脊椎动物的为实心的) 1. 可以用感知来控制行为 2. 在某些复杂的活动中加入了表象的成分 3. 有了最简单的概括能力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能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具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 第一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教育心理实验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⑤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3)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决定论 (2)环境决定论 (3)二因素论 (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三节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 基础 一.名词解释 神经元去极化电位差全或无法则突触神经网络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大 脑皮质感觉区运动区联合区反射反射弧脑电图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条件性抑制非条件性抑制扩散集中互相诱导分析综合 二、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是 ( )。 A.神经元 B.突触 C.神经回路 D.神经系统 2.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树突较短,分叉多,负责接收刺激 B.树突较长,只有一根,负责传出神经冲动 C.轴突较短,只有一根,负责传出神经冲动 D.轴突较长,分枝多,负责接收刺激 3.通过对大脑两半球一侧优势的研究,( )功能的定位不在右半球。

A.艺术欣赏 B.知觉空间关系 C.逻辑推理 D.幻想 4.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最小单位是 ( )。 A.神经元 B.胶质细胞 C.突触 D.反射弧 5.当神经元处于安静状态时,( )。 A.轴突内外无电位变化 B.神经元随时处于自发放电状态,产生的电位为动作电位 C.细胞膜对所有离子具有相同的通透性 D.细胞膜内外保持着一定的静息电位 6.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是 ( )。 A.静息电位 B.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

C.动作电位 D.服从全或无法则的电传导 7.早期颅相说为脑功能 ( )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A.定位说 B.整体说 C.机能系统说 D.模块说 8.大脑皮层是指 ( )。 A.大脑半球内面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的白质 B.大脑半球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组成的灰质 C.灰质与白质的总和 D.灰质与部分白质的和 9.正是通过对 ( )的研究,从而揭示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对称性。 A.动物脑 B.失语症病人 C.割裂脑 D.脑成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