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使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中的逻辑美,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意义和发现,

难点:行程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题5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引导法。

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向学生介绍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速度等。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速度?

(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2.教师: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的交通工具和他们的运行速度,那它们运行一定时间之后行驶了多远呢?我

们今天就来研究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行程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教材第53页例5.

(1)课件出示例5,分别指名读题。

教师:在行程问题中,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路程”;每小时(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速度”;行了几小时

(或几分钟等),叫“时间”。想一想,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行驶的时间各是多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

汽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行驶的时间是4小时,要求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

(2)怎样求汽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呢?

教师引导学生: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行驶了4小时,就有4个70千米,所以汽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是:

70×4=280(千米)

[板书:70×4=280(千米)]

(3)第(2)小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解答,并互相说一说解答的思路。

[板书:225×10=2250(米)]

2.讨论: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教师小结:在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中,知道了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就能够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行驶的路程。

那么如果知道了路程和时间,如何求速度呢?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如何求时间呢?

学生交流,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2题。

组织学生读题,获取题目信息。小组讨论得到的已知信息是否相同,并交流想法。

2.教材第55页练习九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将答案与小组其他成员实行比较,交流解题的经验。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五、板书设计:行程问题

70×4=280(千米) 225×10=2250(米)

速度×时间=路程

六、课时作业

1.李婷步行的速度大约是65米/分,她每天上学要用14分钟。李婷家离学校大约是多少米?

65×14=910(米)

2.国庆节小林全家乘坐一辆汽车去旅游,这辆汽车的速度大约是85千米/时。该车第一天行驶了5小时,第二天行驶了7小时。两天一共行驶多少千米?

85×5+85×7=1020(千米)

七、教学反思

在新授行程问题的时候,我尝试用新基础的理念实行实践教学。但是在课堂的实践过程中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现在把实践后的反思和感受记录

下来。

1.放得开,收得快。

“行程问题”教学一反严谨、步步到位的传统教学方式,而采取“大放”策略———全面铺开,让学生自主建构。但是鉴于学生对知识准备得不足,

还有课堂调节的方式不够完美,可能会导致没有完全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集中体现在“收得快”上。不能超越课堂,无形之中受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和教学内容的束缚,在课堂上不敢大放手脚,学生还意犹未尽就被硬生生地收了回来,从而没能真正地实行“开放教学”。

2.细节处理不到位。

课堂教学的一些细节部分讲解不够到位,学生的掌握水准也出现了个别的偏差,影响了以后的知识迁移。

3.数学思维的“迁移”不够。

说到教学效果,我们不得不注重数学思维的“迁移”,这也完全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知识使用于实际的原理。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

使用于实际生活,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基本上能够使用行程问题中的相关理论、相关公式算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也存有少部分

学生停留在课本当中,停留在课堂之中的现象,这和我们的新课程理念是有一定的偏差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