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微系统

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微系统
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微系统

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微系统

(function() {

var s = "_" + Math.random().toString(36).slice(2);

document.write('');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3686515",

container: s

});

})();

摘要:针对物联网的多样性和应用环境复杂性,提出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的自驱动微系统解决方案。首先分析搭建自驱动微系统需要的3个基础模块:基于人体运动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能量采集(EH)模块、主动式传感模块、高效率的能量存储模块,在此基础上搭建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自驱动微系统,既可以有效地解决海量传感器节点的长期稳定能量供给问题,又有利于物联网技术向着多维度和多形态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微能源系统;EH;TENG;自驱动;主

动式传感;能量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呈现出小型化、低功耗和多功能的趋势,万物互联的物联网(IoT)时代已经拉开序幕。物联网的搭建依赖于无数的分布式传感器,用于生命健康监测、环境污染防控、基础设施安全等诸多领域。尽管单个传感器能耗有限,但是整个物联网包含着上亿个传感器,这就对能源供给问题提出了挑战。电池是最为常见的储能元件,但是在面对数量庞大的分布式传感器系统时,电池因其有限的?勖?,需要循环充电以及自身体积过大等问题,无法解决物联网中海量传感器节点的能量供给问题。因此,开发出一种可以随时随地从周围环境中收集能量用于驱动微纳米传感器的自驱动微系统成为当务之急。

在周围环境中,相比于光能、热能等,机械能来

源更为广泛,种类更加丰富,大到风能、水能,小到人体的自身运动都充满着大量的机械能。常用的机械能采集方式包括电磁感应、压电效应和摩擦起电效应。环境中的机械能多呈现频率偏低、振动随机等特点,这就给能量采集(EH)方式提出了挑战。相比于传统的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大型发电机,新型的压电式纳米发电机和摩擦式纳米发电机更加适用于这类“低频

随机能量”的采集。而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因为其优异的输出特性以及不受材料限制等突出优点,成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微能源采集技术[1]。同时,TENG 可以自发地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响应,也作为主动式传感器使用。因此,基于TENG的自驱动微系统主要包含3个基本模块:EH模块、主动式传感模块和能量存储模块。文中,我们将针对自驱动微系统的3个基础模块的核心技术逐一介绍。

1 微型EH技术

1.1 TENG的工作原理

摩擦起电效应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该效应是一种由接触引发的带电效应,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2012年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院士首次提出了TENG,它基于接触起电效应和静电感应效应。当2种不同材料接触之后,电荷会在二者接触面进行转移并重新分布,2个物体表面会产生电势差,因此2种材料表面贴附电极并连接之后,2个物体产生相对位移之后,在电势差的驱动下会使电荷在2个电极之间移动,从而实现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对TENG的分析就是揭示其电容行为的过程[2]。对于任意TENG来说,都会有一对相互朝向的材料,成为2个摩擦层或者1组摩擦副。2个摩擦层之间的距离x,将会随外力作用产生变化。一旦通过外力作

用接触,在接触起电原理的作用下,2个摩擦层将会携带符号相反数目相同的静电荷。通过在2个摩擦层外侧贴附电极,并当2个摩擦层距离产生变化时,电极电势的不同将驱使电荷在电极之间转移。如果定义转移的电荷量为Q,那么失去电荷量为-Q,而得到的电荷量为+Q,以保证电荷守恒。

两电极的电势差将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来自于极化的摩擦电荷,它们将贡献的电势差为Voc(x)。另外,已经转移的电荷也会导致一定的电势差变化。如果我们假设没有摩擦电荷在这个系统中,那么整个结构就是一个典型的电容结构,所以,将已转移的电荷贡献的电容记做-Q/C(x),这里C(x)是两电极之间的电容。根据电场叠加原理,总的电势差可以记做:

式(1)为TENG的最基础公式。在短路情况下,

转移的电荷量QSC将完全覆盖因剩余极化电荷造成的电势差,所以此时摩擦发电机的短路情况下可表示为:

如图1所示,摩擦发电机有4种基本的工作方式[3],分别为:接触分离式、滑动式、单电极式和自由式。

1.2 TEMG的应用

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数的能量,以人体为例,我们每日的一举一动都能产生能量。研究表明[4]:一个正常身材的男子挥动手臂1 min将产生1.8~72 J的能量,跑步1 min将产生300~510 J的能量,即使打字这种轻微的动作,持续1 min也可以产生0.3~1.44 J的能量;而现代电子设备,比如智能手机,一天消耗的电能约为60 J。由此可见:如果可以将日常的运动能成功采集,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电子设备的能量供

给。

2013年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单表面透明的

TENG[5],如图2所示。该工作采用单摩擦表面结构,简化了器件设计及制备工艺,极大地提高了发电机的输出,并拓展了TENG的应用领域。当手指等可动物体与摩擦表面触碰并分离时,即与摩擦表面构成摩擦副,产生摩擦电荷。在摩擦电荷所产生的电场驱动下,电荷经由外部负载电路,不断在感应电极和参考地之间往复流动,形成电流,从而将可动物体运动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输出。在手指轻敲驱动下,其输出电压可达130 V,输出电流的密度大概为1 μA/cm2,远高于现有的透明纳米发电机。将此发电机裁剪、装贴于智能手机屏幕上,在用户日常操作下,输出电能可同时点亮3个发光二极管。进一步地,以此发电机为基础,利用二极管搭建逻辑电路,研究人员开发了自供

能的触觉传感器。当手机用户触摸由4个单表面摩擦发电机构成的触摸板时,即可驱动单色液晶显示屏,并可在屏幕上显示对应的数字。

进一步地,研究人员利用“人体是电的良导体”的特点,将人体作为电导实现了一种柔性全透明的摩擦发电机,如图3所示[6]。相比于上述工作,其结构更简单,无需单独提供对地电极,适用范围更广泛,输出电流和转移电荷的输出分别提高210%和81%。这种透明的TENG可贴于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表面,在设备后面贴一层电极用于与手掌、手腕等部位接触,形成人体接触电极,从而构成一个完整回路,在日常使用中,由于手指与电极材料得失电子能力不同,手指不断与透明发电机接触,即可引起电子在回路中流动,形成电流为一些低功率设备供电。由于以人体为电导有诸多优点,基于此有希望做出更多面向应用的

新型发电机,如进一步提升发电机的输出,将可能作为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的备用电源使用。 1.3 复合式EH技术

相对于单一的EH技术,复合式EH技术将多种EH技术集成,从而进一步提高EH的效率。2017年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摩擦与压电复合的纳米发电机,如图4所示[7]。该器件采用静电纺丝工艺加工的柔性纳米纤维作为功能材料和电极骨架,通过添加导电纳米材料制作柔性电极,引入纳米结构增加表面摩擦层接触面积。针对摩擦发电机需相对位移和压电发电机需产生形变的工作特点,将二者垂直结合,构成多层薄膜状结构,从而使器件可保形覆盖在人体皮肤等柔性表面,并在外力情况下随柔性物体一起产生形变,进行能量转换。其中,TENG部分将物体与器件接触分离过程中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输出,压电发电机部

分则对器件形变过程中的机械能进行能量转换,由此提升器件在一次按压释放过程中的EH效率。除了针对柔性表面进行EH外,由于压电静电纺丝薄膜具有比较高的压力灵敏度,器件还以可贴附于人体腹部或者手腕处,用于呼吸、脉搏振动等一系列生理信号的监测,在自供能健康监测系统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2 主动式传感技术

利用摩擦发电的原理发展起来的新型主动式传感技术,无需外接电源即可对外部信号,包括力学、热学、声学等,产生响应,是一项潜力巨大的技术,特别在备受关注的人造电子皮肤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电子皮肤同时兼备力学上的柔性和电学上的传感功能,但是应用环境如医疗健康、人工智能、便携式电子等领域又要求它体积小兼具柔性和舒适性,因此不可能

佩带硬质电池等电源,所以利用摩擦发电原理正好适合这一应用场景。

2.1 模拟定位传感技术

科研人员将摩擦起电原理与横向的静电感应效应相结合,研制出一种新型自驱动的柔性透明多功能电子皮肤,如图5 a)所示[8]。有别于传统电子皮肤基于传感器阵列实现对压力、位置等物理量的数字式感知,该模拟电子皮肤利用目标物体与电子皮肤表面接触产生的摩擦电荷,根据距离对摩擦电荷与测量电极静电感应效应强度的影响,通过计算2个相对电极之间的电势比例(Rac和Rbd)来实现各个方向上的定位。如?D5 b)所示,各个电极上的电压值可以直接测试得到。这里以a、c2个相对电极为例,通过计算两电极上电压的比例,可以得知接触位置,如图5 c)所示。由于利用摩擦表面自主产生的摩擦电荷,也实

现了完全的自驱动传感。又由于模拟定位方法的运用,只需4个电极即可实现二维高精度定位,极大地减少电极数量,从而降低了后端处理电路的复杂性。

该电子皮肤通过使用表面具有微结构且修饰氟碳聚合物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摩擦面,不仅提高了摩擦电荷密度,也增强了信号的强度与高稳定性。该电子皮肤在平面和曲面一系列的重复测试中均达到1.9 mm的空间分辨率,表现出很高的感应灵敏度,例如:可以感知蜜蜂四肢(~0.16 g)落在电子皮肤上的扰动。此外,利用被测物体靠近电子皮肤时各个电极上信号强度的绝对值,还可以实现对接触速度的测量。由于使用了全透明柔性材料、银纳米线电极,该电子皮肤也表现出优异的柔性和透明性。

2.2 力学传感技术

研究人员以人类指纹结构为突破口,受人体皮肤

传感机制和结构的启发,通过研究皮肤传感生理机制和手指生理结构,创造性地将摩擦式动态传感与压阻式静态传感加以结合,设计了一种基于指纹结构的新型多功能电子皮肤,如图6所示[9]。器件模仿指纹结构设计双螺旋电极的TENG,通过摩擦电压输出频率检测滑动物体的粗糙度,首次提出了数字式的摩擦检测方案。仿真皮结构制备多孔碳纳米管(CNT)/ PDMS,通过接触电阻变化检测压力大小,合理调控纳米导电网络及多孔率,可大幅提升压阻传感灵敏度。同时集成动态滑动检测和静态压力检测的功能,体现了该多功能电子皮肤在执行复杂任务的强大能力,显示了其在机器人传感领域的巨大潜力。

2.3 非接触传感技术

现有电子皮肤大多依靠集成压力传感元件的方式实现接触式位置传感,其分辨率受制于传感单元个数,

且无法完全发挥电子皮肤的潜能与优势。针对这一问题,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自驱动非接触式透明柔性电子皮肤,如图7所示[10]。它结合摩擦起电原

理与空间静电感应效应,利用4个电极即可达到1.5 mm的二维空间分辨率。与此同时,该电子皮肤还能够检测垂直距离不超过5 cm的带电体在平行平面内

的运动,因此实现了非接触式位置传感。

不同于传统电子皮肤基于传感单元阵列实现对于压力、位置等物理量的数字式感知,该模拟电子皮肤利用预起电过程中积累于带电体表面的电荷,根据空间位移造成的静电势变化在电极上所产生的感应电流,通过计算多个电极电压的相对大小实现极坐标平面上的定位。由于利用摩擦表面自主产生的摩擦电荷,电子皮肤实现了完全的自驱动传感;又由于模拟定位方法的运用,只需4个电极即可实现二维高精度定位,

相较于传统数字式电子皮肤,极大降低了电极数量;空间静电感应原理使得目标物体的位移可脱离并平行于电子皮肤所在平面,可作为实时游戏平台的人机交互界面使用,将用户的手指运动转化为电信号发送给计算机。该电子皮肤通过使用表面具有微结构的PDMS作为摩擦面,不仅增强了摩擦电荷密度,也提高了信号的强度。此外,使用磁控溅射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衬底表面的氧化铟锡(ITO)为电极,因此具有很好的柔性与透明性。

3 能量存储技术

3.1 超级电容器

近年来,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迅猛发展,多功能集成化的智能器件的需求日益增长,电子设备不仅需要具有小型化、低功耗的特点,同时需要满足可穿戴的各项特质,并具有良好稳定的性能。因此,具有

同步EH与存储过程的自充电能量系统是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然而,现阶段高效稳定的能量系统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制约。一方面,考虑到普通的能量存储设备充电不方便等劣势,研究学者提出将超级电容器与太阳能电池相结合的方式,为电子设备持续供能;但是,太阳能电池容易受到环境与工作条件的制约,无法实时采集能量,限制了太阳能电池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另一方面,随着各类EH器的快速发展,克服外部环境限制而随时采集环境中各类能量的TENG,在可穿戴电子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普通的接触分离模式的摩擦发电机则需要较大的空间,无法满足集成式智能衣物的需求。因此,如何将EH 与能量存储设备高效地集成起来,并应用于可穿戴电子系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巨大挑战。

摩擦纳米发电机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21329618.html, 摩擦纳米发电机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作者:唐颖捷程娇妍 来源:《河南科技》2018年第13期 摘要:近年来,智能家居行业发展极为迅速,越来越多的智能电子设备进入人们的家 庭。智能家居的发展离不开各类传感器的互联互通,而摩擦纳米发电机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转化装置,能有效地将生活中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为个人电子产品、环境监控、医疗器械等提供自供电和自驱动设备。本文通过介绍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工作模式与特点,总结了摩擦纳米发电机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智能家居;摩擦纳米发电机;自驱动 中图分类号:TM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18)13-0054-03 Application of Friction Nanoscale Generator in Smart Home TANG Yingjie1 CHENG Jiaoyan2 (1.College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2.College of Nursing,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mart home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more and more 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s have entered people's homes.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hom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nterconnection of various kinds of sensors. As a new type of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 friction nanoscale can effectively transform the mechan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 energy in life, and provide self power supply and self driving equipment for personal electronic product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edical equipment and so on. By introducing the working mod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riction nanometer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friction nano generators in smart home. Keywords: smart home;friction nano generator;self driving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进入了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平台的智能化社会。在物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物联网一个重要应用的智能家居,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1]。智能家居通过家庭网络将家用电器与设备连接在一起,给用户带来更 高效、便利和舒适的体验。传统的物联网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在于传感器的能源供应问题,需要经常更换电池以及检测电池是否正常。在此背景下,需要寻求一个更方便可行的方案,给传感器提供能量来源[2,3]。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可以将传感器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能有效的转化为电能,为传感器提供能量[4]。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这一特点,

纳米颗粒生物的应用

多功能磁性纳米颗粒的介绍、制备及生物医药应用 摘要 纳米技术和分子生物的结合,发展了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纳米生物技术。磁性纳米颗粒是一类性能卓越的纳米材料,它具有可控的尺寸,在外形上易于改变,核磁共振现象中对比明显等特质。因此这些纳米颗粒在生物及医药领域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包括:蛋白质的纯化,药物输送,医学成像。 由于在生物医药领域,多模式功能具有潜在的利益,研究者们纷纷开始设计和制造多功能磁性纳米颗粒。现在有两种方法来制造基于磁纳米基础上的多功能纳米结构。第一个方法是分子功能化,包括依赖抗体、蛋白质,和给磁性纳米颗粒染色;另一种方法是整合磁性纳米颗粒的其他功能纳米成分,例如量子点,或金属纳米颗粒。正是因为他们可以显示几种功能协同和运输,而不是一种功能同时起效,这种多功能磁性纳米颗粒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有着独特的优势。 我们先回顾一下多功能磁性纳米颗粒的设计和生物医药应用的几个例子。在多功能磁性纳米颗粒与适合的配体、抗体或蛋白质结合之后,生物功能磁性纳米颗粒显示出了高度选择性的结合。这些结果显示出了纳米颗粒可以应用于解决生物医药问题,例如:蛋白质纯化,细菌检测,褪毒素。使纳米颗粒与其他纳米成分结合在一起的混合纳米结构,显示出伴随着特征的顺磁性。例如荧光或加强的光学对比度。这一结构为强化医学成像和药物控制释放提供了平台。我们希望多组分磁性纳米颗粒的完整结构和特殊的结构特征的结合。可以吸引更多的研究兴趣并在纳米医疗中开辟出新的道路。 1.介绍 纳米技术和分子生物医药的结合是的一项新兴的研究领域——纳米生物科技蓬勃发展。纳米生物科技还未发现新材料过程、现象等提供了有利的机会,纳米级别的磁性材料有它们独特的优点,例如可以在生物医药应用上提供许多机会,首先磁性纳米材料可以传输从1-104nm数量级的固定尺寸的物质,因此他们的尺寸和性能的最优化可以很容易的与研究热点相匹配。其次外部的磁力可以制造纳米颗粒,这一“超距作用”为很多应用领域提供了巨大的优势。最后磁性纳米颗粒还在核磁共振图像对比度增强剂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磁性纳米颗粒的质子磁矩信号可以通过共振吸收所获得,最近已经合理的提出了生产单分散的、固定尺寸的磁性纳米颗粒(例:FePt、Fe3O4和γ-Fe2O3)的技术和流程。这一技术的提出使得磁性纳米颗粒的应用得以更广泛的研究,包括生物医疗领

3.4 金纳米颗粒自组装

金纳米颗粒自组装 1 引言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研究结构尺寸在0.1纳米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的一种技术。目前纳米技术涉及领域主要包括:化工、能源、材料、生物医学等。尺寸为纳米级别的物质其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出现既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特殊性能,把这种具有特殊性能材料称为纳米材料。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研究是整个纳米科技的基础,可以以很多形状存在,例如球状、棒状、片状、星状、线状、枝杈状等。由于纳米材料的较小尺寸,使它产生出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从而具有传统材料不具备的特异的光、电、磁、热、声、力、化学和生物学性能。因此,纳米材料也被科学家们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如催化、生物医学、化工、环境能源等。 在众多纳米材料中,金纳米颗粒自从16世纪欧洲现代化学的奠基人、杰出的医师、化学家Paracelsus制备出“饮用金”用来治疗精神类疾病以来,开始登上了科学的舞台。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金纳米颗粒具有独特的光、电、热、催化等物理与化学性质,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是构筑新型复合功能材料的重要组元,在生物传感、细胞及活体成像、癌细胞的光热治疗、肿瘤放射治疗、靶向载药等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金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能方面,由于入射光源的波长与金纳米颗粒的原子表面自由电子的振动频率可以发生共振耦合,使金纳米颗粒具有突出的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resonance, LSPR)。金纳米颗粒的LSPR性质与其尺寸、周围介质性质以及纳米微粒间作用等因素都有关。因此,不同尺寸的金纳米颗粒会有不同的共振吸收峰,并且改变纳米微粒间距离、介质等都会造成共振吸收峰位置的左移或右移。小尺寸范围(<50 nm)的金纳米颗粒的等离子共振吸收通常在可见光范围520-530 nm左右有一个很明显的吸收峰,尺寸越大,吸收峰波长越大,并且其溶液会呈现出橙红、酒红、浅紫等不同颜色。大尺寸的金纳米颗粒自组装聚集体的等离子共振吸收除了在可见光范围520-530 nm左右有一个很明显的吸收峰,并且其溶液颜色会呈现深紫、蓝黑色等。这一近红外波长范围正是生物组织所具有的光的窗口。近红外线能够穿透进入深部组织达10cm,克服了可见光不能很好穿透组织的缺点,为利用金纳米材料进行光热治疗,破坏肿瘤细胞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也有很多研究报道,金纳米颗粒的其他一些生物性能也与其尺寸有关,例如2016年Chang等研究了3-50 nm不同尺寸的金纳米颗粒增强CT成像与放射治疗的效果比较,发

纳米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纳米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纳米科学技术是以许多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它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结合的产物,由纳米技术而产生一些先进交叉学科技术,本文主要讲述的纳米光电子技术就是纳米技术与光电技术的结合的一个实例,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光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两者的结合而产生的纳米光电子器件也在不断的发展,其应用也在不断扩大。 关键词:纳米技术纳米光电子技术纳米光电子器件应用 一、前言 纳米材料与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前沿性,交叉性的学科领域,为21世纪三大高新科技之一。而如今,纳米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崭新的活力甚至变革性的发展,该性能的纳米产品也已经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公众视线中的焦点。[2 纳米技术的概念由已故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因曼提出,而不同领域对纳米技术的看法大相径庭,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大体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美国科学家德雷克斯勒博士提出的分子纳米技术。而根据这一概念,可以制造出任何种类的分子结构;第二种概念把纳

米技术定位为微加工技术的极限,也就是通过纳米技术精度的“加工”来人工形成纳米大小的结构的技术;第三种概念是从生物角度出发而提出的,而在生物细胞和生物膜内就存在纳米级的结构 二、纳米技术及其发展史 1993年,第一届国际纳米技术大会(INTC)在美国召开,将纳米技术划分为6大分支:纳米物理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化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技术和纳米计量学,促进了纳米技术的发展。由于该技术的特殊性,神奇性和广泛性,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许多优秀科学家纷纷为之努力研究。纳米技术一般指纳米级(0.1一100nm)的材料、设计、制造,测量、控制和产品的技术。纳米技术主要包括:纳米级测量技术:纳米级表层物理力学性能的检测技术:纳米级加工技术;纳米粒子的制备技术;纳米材料;纳米生物学技术;纳米组装技术等。其中纳米技术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 1、纳米材料: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0.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这种既具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 2、纳米动力学:主要是微机械和微电机,或总称为微型电动机械系统(MEMS),用于有传动机械的微型传感器和执行器、光纤通讯系统,特种电子设备、医疗和诊断仪器等. 3、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如在云母表面用纳米微粒度的胶体金固定dna的粒子,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叉指形电极做生物分

5-第四章 自组装纳米制造技术_讲稿

[1]崔铮. 微纳米加工技术及其应用(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9.5 [2]王国彪. 纳米制造前沿综述.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 31引言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纳米制造技术 当前的纳米制造技术广义上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类。 自上而下的方法是指从宏观对象出发,对宏观材料或原料进行加工,完成纳米尺度结构特征的制造。主要涉及的技术包括切割、刻蚀以及光刻等。“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其最小可加工结构尺寸最终受限于加工工具的能力:光刻工具或刻蚀设备的分辨能力等。 自下而上的方法是指从微观世界出发,通过控制原子、分子和其它纳米对象,制造期望的纳米结构、器件和系统。主要包括自组装和通过工具辅助对不同的纳米尺度对象进行纳米操作。上一讲介绍的原子、分子操纵即属于纳米操作。这一讲主要介绍自组装纳米制造技术。 自组装(self-assembly) 自组装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任何一种由独立个体自发地形成一个组织、结构或系统的过程都可以称之为自组装。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相互作用力将各种结构单元组织在一起的,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现象。 不同尺度的自组装系统 自组装系统的尺度范围广,可以是微观的、介观的或宏观的,小到原子核,大到宇宙天体,均存在广义上的自组装现象,如图。 静态自组装和动态自组装 自组装可分为两大类: 静态自组装(S)是指那种在全部或者局部范围内平衡的体系,它不需要消耗能量。在静态自组装中,形成有序的结构是需要能量的,但是组装结果处在能量极小或最小状态,一旦形成,它就非常稳定,目前大多数关于自组装的研究都是这一类型。如原子、离子和分子晶体,相分离和离子层状聚合物,自组装单层膜,胶质晶体,流体自组装等。 动态自组装(D)发生机制必须在系统消耗外界能量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一旦有能量的散失,形成的结构或系统中的各个单元之间就会有相互作用产生而被破坏。如生物细胞,细菌菌落,蚁群和鱼群,气象图,太阳系,星系等。动态自

纳米粒子的自组装

纳米粒子的自组装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自组装的相关基础知识,并具体对纳米粒子的自组装进行了介绍,通过组装单元的类型对纳米粒子的自组装进行分类。组装单元有柔性的也有刚性的,有各向异性的也有各向同性的。分为各向同性刚性粒子的自组装、各向异性刚性粒子的自组装、各向异性柔性粒子的自组装以及各向同性柔性粒子的自组装这四类进行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纳米粒子,自组装,刚性,柔性,各向同性,各向异性 1引言 组装在汉语释义中,是指把零散的部件组合在一起,使成为整体,组装的过程中,用到的是人力或者机械力。与日常生活中的“组装”不同,自组装(self-assembly)是指在非共价力的作用下,小分子、大分子或纳米粒子组合成规则有序的物体。这里的非共价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静电作用、疏水作用、偶极相互作用等,称为自组装的驱动力,非共价力不是人手或者机械可以操控的,非共价力的操控需要人们对于物理化学的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自组装形成的规则有序的物体称为自组装体或者组装体(assembly),形成组装体的原料成为组装单元(building block),根据组装单元的不同,相应的就有小分子自组装、大分子自组装和纳米粒子的自组装。 图1.1是不同尺度物体生产的空间坐标轴,在坐标轴的右侧,常规加工可以制造各种尺寸大于0.1mm的物体,制造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微加工(microfabrication)则可以制造各种复杂形貌的微米物体(1-100μm),比如用双光线技术。在坐标轴的左侧,在零点几纳米到几纳米的尺度内,有机化学已经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合成各种目标分子,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几个纳米到几百纳米范围内,高分子化学家则可以合成各种构造的高分子入梳形高分子,胶体化学家可以合成各种纳米晶体如八角状的纳米晶体,该尺度范围内,虽然还不能按照需要任意地制备物体,但是已经可以制造很多种不同结构不同形貌的物体,然而对于位于坐标轴中间的几十纳米到几个微米的尺度范围来说,该尺度大于化学合成所能制备的物体的上限,小于常规加工和微加工所能达到的下限,该尺度范围内的制造需要人们通过物理化学的原理的理解和使用来完成,这就是大分子自组装以及纳米粒子的自组装的任务所在。 图1.1 Fabrication of objects at all scales 大分子自组装经过三十年的发展,通过嵌段共聚物溶液自组装的方法可以制备二三十种

纳米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纳米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纳米技术作为一种高新科技,我认为其本质不亚于当年的电子与半导体科技,有着我们未所发掘到潜能与实用价值,在这个世代,各种技术的发展迅速,随着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作为一种催化剂,促使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 纳米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门高新技术。“纳米”主要是指在纳米(一种长度计量单位,等于1/1000,000,000米)尺度附近的物质,其表现出来的特殊性能用于不同领域而称之为“纳米技术”,其具体定义见词条“纳米科技”。 纳米技术目前已成功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医学、药学、化学及生物检测、制造业、光学以及国防等等。本词条为纳米技术应用的总纲,包括如下领域: 1、纳米技术在新材料中的应用 2、纳米技术在微电子、电力等领域中的应用 3、纳米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4、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中的应用 5、纳米技术在化学、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6、纳米技术在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尽管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但纳米技术已经证明,可以利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等工具移动原子个体,使它们形成在自然界中永远不可能存在的排列方式,如IBM 公司的标志图案、比例为百亿分之一的世界地图、或一把琴弦只有50纳米粗的亚显微吉他。纳米材料的应用有着诱人的技术潜力,它的应用范围包括从制造工业、航天工业到医学领域等。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曾发表声明说:“当我们进入21世纪时,纳米技术将对世界人民的健康、财富和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至少如同20世纪的抗生素、集成电路和人造聚合物那样。”科学家们预计,纳米技术在新世纪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已经涵盖了材料、测量、机械、电子、光学、化学、生物等众多领域,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的关系已密不可分。 从纳米科技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早在1861年建立所谓肢体化学时即开始了对纳米肢体的研究。但真正对纳米进行独立的研究,则是1959年,这一年,著名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德·费曼在美国物理学年会上作了一次报告。他在报告中认为,能够用宏观的机器来制造比其体积小的机器,而这较小的机器又可制作更小的机器,这样一步步达到分子程度。费曼还幻想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操纵和控制物质。 在70年代末,美国MIT(麻省理工大学)的W.R.Cannon等人发明了激光气相法合成数十纳米尺寸的硅基陶瓷粉末。80年代初,德国物理学家H.Gleiter等人用气体冷凝发制备了具有清洁表面的纳米颗粒,并在超真空条件下原位压制了多晶纳米固体。现在看来,这些研究都属于纳米材料的初步探索。 科学家预言,尺寸为分子般大小、厚度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几百万分之一的纳米机械装置将在今后数年内投入使用。学术实验室和工业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开发分子马达、自组装材料等纳米机械部件方面取得了飞速进展。纳米机器具有可以操纵分子的微型“手指”和指挥这些手指如何工作、如何寻找所需原材料的微型电脑。这种手指完全可以由碳纳米管制成,碳纳米管是1991年发现的一种类似头发的碳分子,其强度是钢的100倍,直径只有头发的五万分之一。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有机物和无机物组件开发出一个分子大小的马达,一些人称之为纳米技术领域的“T型发动机”。 纳米科技中具有主导或牵头作用的是纳米电子学,因为它是微电子学发展的下一代。纳米电子学是来自电子工业,是纳米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纳米电子学立足于最新的物理理论和最先进的工艺手段,按照全新的理念来构造电子系统,并开发物质潜在的储存和处理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结构与原理分析

42机械装备 Mechanized Equipment2017年3月下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结构与原理分析 贾沛宇 (河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文章分析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阐明摩擦纳米发电机与传统发电机相比的显著优势;概括总结了目前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几种基本结构;结合世界能源发展现状和当今智能化、微型化的时代潮流指出了摩擦纳米发电机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关键词:摩擦纳米发电机;原理;基本结构 中图分类号:TB857+.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17)06-0042-01 目前,世界主要消耗能源为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世界能源储备有限的矛盾,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时代的共识。清洁能源包括风能、水能、潮汐能等无污染、可持续利用的能源。清洁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关乎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1 基本结构 2012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王中林教授团队首提摩擦纳米发电机。摩擦纳米发电机是基于静电感应和摩擦起电的耦合作用而成的发电机,可以广泛利用各种能量,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顾名思义,摩擦纳米发电机有两个基本特点:①摩擦发电产生的电流较小,只能用于微小器件的供电,如点亮LED灯等;②为了增大摩擦,提高发电效率,需要在材料选择及设计上增加纳米结构。摩擦纳米发电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依靠两种电负性相差很大的材料摩擦从而产生电能的摩擦部分;将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或者储存电能的电流部分。 摩擦部分由电负性相差很大的两层高分子薄膜组成。得失电子差异性大更有利于电荷的产生,从而提高输出电能的效率。两层高分子薄膜附着在两个金属电极上实现发电。选取的负电材料有PET、PTFE、CAPTON等;选取的正电材料有金属,尼龙等。在选取材料时,两种材料相对电负性相差较大即可。除此之外,还需适合结构设计、起支撑作用的亚克力板来作为支撑,使摩擦部分更加稳定,从而平稳输出电能。电流部分主要是将摩擦部分输送的交流电转化为可以被利用的直流电。常见的简单设计是整流电路。而最典型的整流电路是桥式整流电路,利用二极管的单向性将电流变为一个方向。针对摩擦纳米发电机发出电流小的特点,必须选择阻抗较小的电子元件,与摩擦部分相匹配,否则将导致输出电能太小而无法利用。 2 工作原理 摩擦纳米发电机工作的基本原理是:电极接触时,电负性相差很大的两层薄膜摩擦,分开时分别携带相反的电荷,形成电势差;这两个材料的背电极通过负载连接,电势差将使得电子在两个电极之间流动,以平衡薄膜间的静电电势差。一旦两个接触面再次重合,摩擦电荷产生的电势差消失,从而使电子反向流动。这样不断的接触和分离,摩擦发电机的输出端将输出交变的电流脉冲信号,从而对外输出电能。 3 分类 目前出现了各种结构的摩擦纳米发电机,但从基本结构上分析,为以下四种基本结构的组合或创新。 1)接触式TENG。基础结构为“三明治”型,即两个分离的金属电极,在其中一个电极上镀易于得电子的负电材料,通过两个电极的接触分离实现发电。 2)滑动式TENG。几块分立的金属电极作为基底,在其上镀负电材料,作为TENG的一方电极,置于基底的电极不要连通;另一方电极在其上从左到右摩擦产生电势差实现发电。 3)单电极TENG。设计上只有一个电极的TENG。一般用于可穿戴的TENG。如以皮肤作为导体实现发电。 4)隔空式TENG。两个分离的金属电极作为正负极置于基底,有机高分子材料在其上摩擦,两个基底电极产生电势差,实现发电。 4 与传统发电机相比的优势 发电机最早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在1866年由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当今社会发电机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但都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原理制成的。目前主流发电机结构比较复杂而且笨重,成本比较高,对工作环境要求比较苛刻,无法在潮湿等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最重要的是其动力源主要来自汽轮机、柴油机或燃料燃烧,面对日益减少的不可再生资源和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其缺点明显。 与之相比,摩擦纳米发电机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①收集能量种类广泛,清洁无污染。如人体机械能、风能、水能等,只要引起摩擦的能量,就能被收集;②制备工艺简单,制备价格低廉,利于大规模生产。所用材料都是一些价格低廉的工业原料,生产成本低廉;③容易实现智能化。由于摩擦纳米发电机依赖于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的耦合作用,容易控制其电能的产生,可以灵活应用在传感器等方向上。 5 应用和前景 1)摩擦纳米发电机可以收集例如风能、水能、人体机械能等可再生资源,并且产物无污染,绿色环保,在节能减排方面将有大的发展和作为。 2)摩擦纳米发电机可用在驱动微型传感器和个人便携式电子产品,给日常出行等带来便利。 3)摩擦纳米发电机可作为自供能传感器来探测位移、速度、金属离子、湿度、温度等物理参数。作为一种自供传感单元,摩擦发电机可用于探测皮肤接触和应力分布,在智能接触屏和人机界面的应用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程小备.新型摩擦纳米发电机[J].能源与节能.2016(4):43-45. [2]张虎林.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的机构设计及其相关应用研究[D]. 重庆大学,2014. [3]郭隐犇,张青红,李耀刚,等.可穿戴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研究进 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6(2):92-100 [4]冷强.基于热释电、摩擦电效应的纳米发电机及其应用的研究[D]. 重庆大学,2015. (收稿日期:2017-3-16) —————————————— 作者简介: 贾沛宇(1995-),女,河北张家口人,研究方向:物理学。

纳米材料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2009,Vol.26No.3 化学与生物工程 Chemistry &Bioengineering 58  收稿日期:2008-11-07 作者简介:谭婷婷(1981-),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分析化学;通讯联系人:潘祖亭,教授。E 2mail :ed 2 isonttt2005@https://www.360docs.net/doc/621329618.html, 。 纳米材料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谭婷婷,王光寅,潘祖亭,罗运柏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纳米颗粒是生物医学中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纳米材料,有许多独特的性质。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以纳米颗粒为基础的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及生物检测中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介绍了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纳米生物传感器和纳米生物芯片中的应用,结合纳米病原微生物检测介绍了有关免疫传感器检测细菌的研究成果,并对该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技术;纳米生物学技术;纳米颗粒;纳米生物传感器;生物检测 中图分类号:O 614 TB 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425(2009)03-0058-04 纳米生物技术是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交叉渗透形成的新技术,是纳米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纳米颗粒通常大于1nm ,是生物医学领域应用最广的纳米材料,也是目前研究得最多的纳米材料之一。纳米颗粒是介于微观与宏观之间的一类新的物质层次,具备许多独特的性质[1],如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体积效应等。实现对纳米颗粒的尺寸大小、粒度分布、形状、表面修饰的控制,以及它们在光电化学中的应用,是纳米颗粒研究的关键。 1 纳米颗粒的制备和修饰 除了纳米颗粒的特性,其组成成分对于它们的适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如纳米颗粒的组成成分不仅决定了纳米探针与被分析物的兼容性和匹配性,也决定了检测精度。最常见用来制备纳米颗粒的原材料是金、硅和半导体(如CdSe 、ZnS 、CdS )等。 金对于纳米生物技术来讲是一种活性材料,因为金纳米颗粒能与巯基发生强的共价键合[2],使得胶态金与巯基标记的生物活性分子结合形成探针可用于生物体系的检测。Frens [3]用柠檬酸三钠还原HAuC 14得到纳米级胶体金颗粒。研究者进一步优化此方法合成了直径在13nm 左右的纳米金。纳米金较容易被改良,因为它具有微弱的带电配体的结合层,能保持稳定;改良纳米金的方法现在已经很优化,适合于大范围的粒径及多种表面组分。借用纳米金表面易被修饰的 特性,Mirkin 提出了一种合成金壳银核的核-壳型纳米颗粒的方法,以薄金壳包裹在银纳米粒子表面,形成一种金外包被的颗粒,它易与烷基修饰的寡核苷酸共价结合,从而形成新型的银/金核-壳探针。该纳米颗粒既保持着银的化学和物理特性,又具有金的稳定性;这种新型纳米探针与纯金体系的探针有完全不同的色度改变,二者可用来检测同一样本中两种不同的目标DNA 。 硅是一种在生物分析中被广泛采用的材料,如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等。硅可以通过多种加工技术制备纳米颗粒、透明薄膜以及固体平面材料。硅纳米颗粒的制备有两种经典的途径,一种是倒转微乳化法,主要是用来合成染料掺杂硅颗粒和超小磁性硅颗粒;另一种是St/3ber 方法,用于制备纯硅颗粒和有机染料掺杂硅颗粒。所合成硅颗粒的特征可通过尺度、光学或者磁学特性来描述,其粒径可用透射电镜或扫描电镜来确定(一般直径在60~100nm 之间)。染料掺杂硅颗粒中的染料分子可以是双吡啶钌(RuBpy 2)、若丹明、四甲基右旋糖苷以及荧光素右旋糖苷等,这种硅颗粒的大小和光学特性是决定其用途的最主要因素。磁性硅颗粒包括Fe 3O 4/SiO 2和Fe 2O 3/SiO 2两种,其直径大约在2~3nm ;采用超导量子干扰装置(Super 2conducting quant um interference device ,SQU ID )分析其粉末形式,发现磁性硅颗粒的特性接近超顺磁性物质,可见磁性硅颗粒的大小和磁学特性将决定其最佳合成条件。

新型功能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构建与应用

新型功能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构建与应用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难题,以高新技术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逐步成为重要的解决策略。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发明推动了环境机械能有效收集,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并在自驱动应用领域开展了广泛研究。在信息时代,自驱动传感器的研发促进物联网朝着微型化、节能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自驱动系统是摩擦纳米发电机另一个主要应用方向,且如何采取节能减排的清洁手段来治理环境污染尚待研究。本论文围绕环境机械能的高效收集技术方面做了一系列研究,设计和构建了几种新型功能摩擦纳米发电机,从材料选择、结构改进和复合集成等角度出发优化器件的输出性能、耐用性及环境适应性,可分别作为人体运动能和风能等能源的高效收集器件。同时结合纳米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深入研究了在自驱动传感方向的应用,实现了快响应、高精度、多功能主动式传感,在推动物联网的节能型发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此外,构建了基于摩擦起电原理的自驱动空气净化器,利用自身高电压输出实现高效去除颗粒物,解 决了能量消耗大的问题,缩短了净化周期,并展示了在工业、交通和日常生活等环境空气清洁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和构建了一种自回复摩擦纳米发电机,利用卷曲弹簧优化器件结构,降低回复过程的机械能消耗。该纳米发电机的输出电压高达252 V,输出电流为56 μA,最大输出功率为0.52 mW/cm2。通过气流驱动工作,研究了气体因素对输出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原因。该纳米发电机可作为自驱动多功能传感器,实现湿度和风速传感,探测范围宽为

20%~80%,响应/回复快约18 ms/80 ms。还组装了无线安全监测系统,运动触发产生电信号驱动警报指示灯,实现无源可视化监测。这一工 作拓宽了纳米发电机在自驱动传感器上的应用范围,包括环境监测、 安全防卫、应急响应等领域。设计和构建了一种柔性阵列式摩擦纳米发电机,采用低维导电纤维作电极,具有高柔性和高分辨率的优势。基于表面摩擦静电荷感应的原理,用作自驱动压力传感器感知外部触碰 情况,无需外界提供电能。分辨率高达127 ×127 dpi,是生物皮肤机械刺激感受器的10倍,响应快约68 ms,灵敏度为0.055 nA/KPa。利 用其高柔性可适应弯曲工作表面,在人体皮肤和甲壳虫外壳上进行了 压力感知研究。还可用于高分辨率压力传感,实现物体实时运动轨迹 追踪,交叉阵列电极的设计大幅减少测试通道数目。这种柔性阵列式 摩擦纳米发电机在电子皮肤、人机交互和可穿戴设备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设计和构建了一种摩擦-压电-热释电多效应耦合纳米发电机,具有三明治薄膜结构。通过表面修饰处理,器件表现出优异的抑菌特性。可用作自驱动多功能触觉传感器,利用摩擦-压电效应和热释电效应的响应时间差,提出修正公式可分辨耦合信号,实现压力和温度的 同时传感。研究了在弯曲表面工作时对不同温度物体的触碰感知,还 分析了空间分辨传感的性能。这种多效应耦合纳米发电机对于能量收集器件的设计具有借鉴价值,能够应用在人机界面、智能机器人、假 肢医疗和健康防护等领域。设计和构建了一种由摩擦纳米发电机和热电发电机高效集成的复合纳米发电机,同时收集气体中机械能和热能。利用两者优势互补,该复合纳米发电机可同时输出531 V高电压和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摘要目前应用于生物医学中的纳米材料的主要类型有纳米碳材料、纳米 高分子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的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应用 1 应用于生物医学中的纳米材料的主要类型及其特性 1.1 纳米碳材料 纳米碳材料主要包括碳纳米管、气相生长碳纤维也称为纳米碳纤维、类金刚石碳等。 碳纳米管有独特的孔状结构[1],利用这一结构特性,将药物储存在碳纳米管中并通过一定的机制激发药物的释放,使可控药物变为现实。此外,碳纳米管还可用于复合材料的增强剂、电子探针(如观察蛋白质结构的AFM探针等)或显示针尖和场发射。纳米碳纤维通常是以过渡金属Fe、Co、Ni及其合金为催化剂,以低碳烃类化合物为碳源,氢气为载体,在873K~1473K的温度下生成,具有超常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类金刚石碳(简称DLC)是一种具有大量金刚石结构C)C键的碳氢聚合物,可以通过等离子体或离子束技术沉积在物体的表面形成纳米结构的薄膜,具有优秀的生物相溶性,尤其是血液相溶性。资料报道,与其他材料相比,类金刚石碳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吸附程度降低,对白蛋白的吸附增强,血管内膜增生减少,因而类金刚石碳薄膜在心血管临床医学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2 纳米高分子材料 纳米高分子材料,也称高分子纳米微粒或高分子超微粒,粒径尺度在1nm~1000nm范围。这种粒子具有胶体性、稳定性和优异的吸附性能,可用于药物、基因传递和药物控释载体,以及免疫分析、介入性诊疗等方面。 1.3 纳米复合材料 目前,研究和开发无机-无机、有机-无机、有机-有机及生物活性-非生物活性的纳米结构复合材料是获得性能优异的新一代功能复合材料的新途径,并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光、热、磁、力、声[2]等方面具有奇异的特性,因而在组织修

生物亲和性功能化纳米颗粒研究与应用

第22卷第4期2002年12月 化学传感器 CHEMICALSENSORS V01.22.No.4 Dec.20O2 生物亲和性功能化纳米颗粒研究与应用” 何晓晓王柯敏★李。杜黄杉生羊小海李军段菁华(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化工学院, 生物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长沙410082) 纳米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对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纳米技术对生物技术、医学工程、临床诊断等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影响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为时五年的庞大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完成,如何利用纳米技术在后基因组时代定量解析大量的基因数据,寻找及利用与各种生物功能和疾病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将比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本身更具挑战性。生物亲和性功能化纳米颗粒正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与材料制备技术三项尖端技术结合的代表,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制备的一系列用以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细胞、亚细胞、单分子、原子的行为和相互作用机理的新型纳米材料。由于具有了生物亲和性和生物选择识别性,使生物亲和性功能化纳米颗粒的发展将为生命过程的机制阐明、人类疾病的机理研究、临床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全新的材料、技术和方法,可望在材料科学、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得到重大应用。 一、生物亲和性功能化纳米颗粒的基本结构 生物亲和性功能化纳米颗粒不仅仅是纳米尺寸(I~100am)概念上的一种纳米材料,它是由功能性的内核、可生物修饰的外壳以及修饰在外壳表面的生物分子构成,具有明显核壳结构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以该核壳结构模式为依据,结合生物技术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可制备出具有多种不同功能的生物亲和性功能化纳米颗粒。 二、生物亲和性功能化纳米颗粒的研究内容 1、纳米颗粒制备方法的研究 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备纳米颗粒是很重要的,具不同功能的核材料和壳材料对制备方法都会有不同的要求,另外颗粒的均匀度和颗粒粒度分布也会受到所采用的制备方法的影 *通信联系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20135010)、国家杰出青年基金(No.29825110)、教育部重大项目基金(No.2000—156)、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No.2000—65)、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 究基金(No.20028506)及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00GKYl011,01JJY2012)资助。

毕设翻译 -纳米自组装-

多分散纳米粒子体系中自限性单分散超粒子的自组装 摘要: 众所周知,纳米颗粒通过自组装不断增长形成较大结构依赖纳米粒子的均匀性。在这里,我们展示了即使不均匀的无机纳米粒子也可以自发的自组装形成均匀大小的核壳形态的超 粒子。这种自我限制的增长过程是有静电斥力和范德瓦尔斯引力之间的平衡来控制的,而且由宽广的多分散纳米粒子以辅助。由于纳米粒子的组成、大小、形状等这些本身的属性,使得反应产物具有复杂性,形成了自组装结构的大家庭,包括分层次组织的胶状晶体。 单分散的二元混合物纳米粒子或各向同性的高度分散纳米粒子都可以在不同反 应的控制下生成更大的、微观尺度的结构。尤其,片状的纳米结晶颗粒更容易沿着特定的轴吸引在一起,使结构变得更复杂。对于大多数自发地形成块体的纳米微粒来说,反应是不间断进行的,直到组分耗尽或纳米颗粒形成干燥的结晶、复杂固体、沉淀物。在许多情况下,整个产生过程是由强烈的非平衡过程调节,所以产品取决于动力学因素,尤其是单个纳米粒子的一致性上。 一个涉及非均匀的无机纳米颗粒而且导致最终结构高度有序的自限性自组 装过程,将从概念上不同于目前已知的自组织反应。如果发生这样的反应很容易而且廉价,它就可以从应用上改变光转换、太阳能光伏和药物传递等领域。类似于基于单分子层的自限性增长的分层生长组装技术,自限性超结构纳米粒子在产品装配上将会提供极大的适用性,而且对形成块体的成分需求放宽,几率增大。因为自我限制结构在生物系统中士普遍存在的,通过无机纳米晶实现的那些结构有可能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而且介于无机胶体和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物质,组装成的无机结构复杂性比得上类似的生物结构。在这里,我们用CdSe、CdS、ZnSe 和PbS纳米粒子展示了这样的组装是可能的,而且只需要竞争和各向同性的条件。这种简单但是通用的装配机制可以用来产生复杂的半导体和金属-半导体超结构,这都显示了几何一致性、几何形状、有无各向异性的重要。 CdSe纳米粒子组装成超粒子 通过微量带有较多电荷的柠檬酸盐阴离子来实现稳定的CdSe纳米粒子作为 开始的一个模型系统,这是由于他们都有良好的光学性能,二者结合后有较强的静电作用和范德瓦尔斯力。纳米粒子多为多晶,外形多为不含明显晶面的不规则球形。CdSe纳米粒子生长和组装同时发生在80℃的溶液环境中。必要时,可以用冷的反应媒介使反应减慢或者暂时停止。在反应的20分钟以内的时候,可以看到平均直径是22±2.4nm、尺寸分布δSP=11%的超粒子,这些用TEM可以观察到。在参照着TEM照片,这些超粒子可以命名为CdSe-20.这种成分的纳米粒子的平均直径是2.9±0.7nm,在电镜下属于这种直径分布的概率是25%。令人诧异的是这些

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当粒子尺寸达到纳米量级时,粒子将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综述了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按研究纳米粒子的学科分类,可将其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物理化学方法,关键词:纳米粒子,物理化学方法中图法分类号,TF123纳米粒子指的是粒径比光波短(100nm以下)而性质处于本体和原子之间的,纳米制备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并崛起的新技术,其基本 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当粒子尺寸达到纳米量级时,粒子将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因而表现出许多特有的性质,在催化、滤光、光吸收、医学、磁介质及新材料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按研究纳米粒子的学科分类,可将其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物理化学方法。 关键词:纳米粒子;制备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中图法分类号 TF123纳米粒子指的是粒径比光波短(100nm以下)而性质处于本体和原子之间的物质。纳米制备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并崛起的新技术,其基本涵义是:纳米尺寸范围(10-9~10-7m)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造新物质[1]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奇特的力学、电学、磁学、热学、化学性能等,目前正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高度重视[2] 。 1 制备纳米粒子的物理方法 1.1 机械粉碎法 机械粉碎就是在粉碎力的作用下,固体料 块或粒子发生变形进而破裂,产生更微细的颗粒。物料的基本粉碎方式是压碎、剪碎、冲击粉碎和磨碎。一般的粉碎作用力都是这几种力的组合,如球磨机和振动磨是磨碎与冲击

粉碎的组合;气流磨是冲击、磨碎与剪碎的组合,等等。理论上,固体粉碎的最小粒径可达0.01~0.05 μ m。然而,用目前的机械粉碎设备与工艺很难达到这一理想值。粉碎极限取决于物料种类、机械应力施加方式、粉碎方法、粉碎工艺条件、粉碎环境等因素。比较典型的纳米粉碎技术有:球磨、振动磨、搅拌磨、气流磨和胶体磨等。其中,气流磨是利用高速气流(300~500m/s)或热蒸气(300~450℃)的能量使粒子相互产 生冲击、碰撞、摩擦而被较快粉碎。气流磨技术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德国Alpine 公司开发 的流化床逆向气流磨可粉碎较高硬度的物料粒子,产品粒度达到了1~5μm。降低入磨物粒度后,可得平均粒度1μm的产品,也就是说,产品的粒径下限可达到0.1μm以下。除了产品粒度微细以外,气流粉碎的产品还具有粒度分布窄、粒子表面光滑、形状规则、纯度高、活性大、分散性好等优点。因此,气流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其在陶瓷、磁性材料、医药、化工颜料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2 蒸发凝聚法 蒸发凝聚法是将纳米粒子的原料加热、蒸发,使之成为原子或分子;再使许多原子或分子凝聚,生成极微细的纳米粒子。利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粒子一般在5~100nm之间。蒸发法制备纳米粒子大体上可分为:金属烟粒子结晶法、真空蒸发法、气体蒸发法等几类。而按原料加热技术手段不同,又可分为电极蒸发、高频感应蒸发、电子束蒸发、等离子体蒸发、激光束蒸发等几类。1.3 离子溅射法 用两块金属板分别作为阴极和阳极,阴极为蒸发用材料,在两电极间充入Ar(40~250Pa),两极间施加的电压范围为0.3~1.5kV。由于两极间的辉光放电使Ar粒子形成,在电场作用下Ar离子冲击阳极靶材表面,使靶材原子从其表面蒸发出来形成超微粒子,并在附着面上沉积下来。离子的大小及尺寸分布主要取决于两极间的电压、电流、气体压力。靶材的表 面积愈大,原子的蒸发速度愈高,超微粒的获得量愈大。溅射法制备纳米微粒材料的优点是: (1)可以制备多种纳米金属,包括高熔点和低熔点金属。常规的热蒸发法只能适用于低熔点金属;(2)能制备出多组元的化合物纳米微粒,如AlS2,Tl48,Cu91,Mn9,ZrO2等;通过加大被溅射阴极表面可加大纳米微粒的获得量。采用磁控溅射与液氮冷凝方法可在表面沉积有方案膜的电镜载网上支撑制备纳米铜颗粒。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