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中的逻辑关系

浅谈翻译中的逻辑关系
浅谈翻译中的逻辑关系

2012年第·2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27期

Fe b2012

[摘要]逻辑在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首先阐述了汉英语言、思维的差异,同时从词汇、句子等探讨翻译过程中必须注重逻辑性,提出树立逻辑思维观,以提高译文信度。

[关键词]翻译;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2-0192-02

浅谈翻译中的逻辑关系

黄娜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永安分校,福建三明366000)

翻译强调的是功能对等,而如何清楚明白无误地表

达语义,逻辑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逻辑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人们无论是语言交际、写作,还是科学研究,无一不利用逻辑。可以说,逻辑无所不在。逻辑是文本潜在的框架,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将逻辑体现出来,译文才能更加完善。如果不顾逻辑,译文则常不知所云,失去了表达原文的意义。逻辑不仅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译者通过文本的对照,还能找出因逻辑错误而可能产生的翻译错误。其实,译者通过文本比对,不仅能找出有可能因逻辑错误而产生的翻译错误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将译文让读者接受、读懂。有关逻辑的重要性,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宗炎一语中的,“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思想不合逻辑,语言就不可理解,思想有逻辑性,语言就顺理成章。写文章不能不讲逻辑,道理是很明白的。”逻辑在语言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翻译中必然要注意逻辑的关系。论文在梳理中西语言表述思维模式差异的同时,注重探讨汉英翻译的逻辑关系。

一、中西思维、语言表达的差异

中西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必定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由此,对语言的表达,自然也不相同。西方人习惯于对象性的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作为一个外在对象进行研究,思维方式是二元的对立方式。西方人注重分析学和逻辑学,将逻辑学视为科学研究的工具。这样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必须重视形式逻辑,重实证,喜欢条分缕析。而中国人注重以人为本这个主体,同时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有关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丕尔是这么认为的:语言就是思维模式,它强有力地决定着人们对于社会问题和社会过程的想法;人对“真实的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觉地建立在人群集体的语言习惯上的。随后,沃尔夫也提出这个问题:“时间”和“物质”的概念,实质上不是以经验、同样的形式给予一切人的,而是依赖于语言的性质或人们已建立起来的语言的使用。“同一个物理证据,并不是所有的观察者都得到相同的宇宙图像,除非他们的语言背景是类似的或者能够以某种方法互相校定的。”“一个人的思想形式,是受他没有意识到的语言形式的那些不可抗拒的规律支配的。”萨丕尔——

—沃夫假说虽然至今尚无人能证实思维是由语言所决定,但至少说明民族语言使民族认识方式表现出某些特点或差异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两种语言在表述方式、交流各有所长,但逻辑是根深于人的思维中。因此,受到语言文化社会的影响,对同一事物,由于译者认识的角度不同,所表达的语言必然不同。譬如,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科学家杨振宁将其译成英文:

That eve ning sun is infinitely grand,

Whe re it not that twilight is clos e a t ha nd.

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则译为:

The setting s un appea rs sublime,

But Oh!It's ne ar its dying time.

从这两种的译本可看出,杨振宁的翻译更注重逻辑性,客观性叙述,是科学翻译;而许渊冲的翻译更具有文学色彩,倾向主观摹写,符合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仅从此句的翻译,显然杨振宁的译文更符合逻辑。

从语言角度对比英语与汉语的差异,奈达在《Tra ns lating Meaning》中做了这样的总结:“就汉语与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所谓的形合,就是借助形态与形式词来表示词间、小句间和句子间的关系;所谓的意合,就是不借助形态和形式词,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序而实现的连接。尽管中西语言、思维都存在着差别,但逻辑,无论在哪种语言中都是必然存在的。因为逻辑反映了人的思维活动,最能体现出人的思维能动性。只有确定人的各种不确定性推理,其逻辑推理的翻译才具有更强的可应用性。

二、逻辑与翻译的关系

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理解翻译原文都必须经过语义辨析、语法分析和逻辑分析这一过程。而其中,逻辑具有强大的功能。

1.词语的选择需要逻辑

词本无义,人赋予之。一词多义的现象在英语中比比皆是,到底取哪一种词义,只有依靠上下文,利用逻辑

192 --

浅析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一)

浅析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一) 接受美学理论是专向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阅读和对译作的创作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讨林语堂文学创作与翻译,对当今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具有借鉴意义。从1935年的《吾国与吾民》,到1964年的《逃往自由城》和1967年的《中国绘画理论》,各种著作及译作一共三十二部,全是英文书:其中包括论述、散文、诗词、小说和传记,其中有翻译也有创作。从宏观的角度看,林语堂在海外的这个时期,他本人就象征了“翻译”。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翻译的化身。因此林语堂的翻译不仅是文字上的功夫,而是通过人际关系作多样性的活动,把中国人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辗转传给西方读者,使他们能够了解和欣赏。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的阅读,读者在对文本的阐释中起主体作用。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文文本为依据;译者还要相信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体现了可以读者为中心的特色,但忠实依然是他翻译的核心,在忠实与可读性之间做到了平衡与和谐。 任何文本的翻译都涉及文本的接受,译者是特殊的读者。因此,以文本接受为研究对象的接受理论对于翻译研究无疑具有解释力。然而,由于翻译与文本接受,译者与普通读者之间的差异,接受理论不能机械地套用于翻译研究。我们认为应在深刻理解和消化的基础上,在翻译研究领域合理运用接受理论,避免陷入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接受理论告诉我们: (1)翻译文本可视为源语文本的意义潜势与译者前理解或期待视野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存在所谓终极性译本。 (2)作为文本的召唤结构,源语文本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不应随意填补。当不得不对这些空白和未定性进行具体化时,应注意具体化的恰当性。 (3)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并非其中心或主宰。 (4)译本读者在翻译文本的接受与效应史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却不是决定性的。 目前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将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翻译研究应当渐渐从传统的原著中心论向读者中心论转移。读者是译文的审美主体,他们在阅读时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译文的信息,而是以其固有的审美意识积极地参与。读者是译者在翻译时应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翻译时若不顾读者的欣赏习惯与心理,就会失去读者。而失去读者的译作,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接受美学视角下,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特色可以归纳为:译者的创作与翻译的动机、文本的选择与理解和翻译策略。 一个人的生命意义也离不开其特定的环境,个人与环境互动产生其生命意义。林语堂塑造个人生命意义的过程离不开他的环境和时代。青少年个性和社会属性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研究林氏的翻译活动,首先要清楚他从事翻译活动的原因。林语堂年轻的时候已经具有要对自己的命运作主的意识。因为要让自己的人生产生意义,翻译正好是他最便捷的选择。因为要掌握命运,结果他掌握了语言和翻译这个语言技能。因为要以语言为切入点,他在语言学习方面便格外勤奋,如饥似渴地阅读英文和中文书籍,于是他成为中英两种语言的行家。一个出色的译者,掌控文本的能力可以简单描述为:(1)译出语的接受能力;(2)译入语的产出能力;(3)译出语和译入语之间的转换能力。这种常识性的论断是不需要怎么怀疑的。实际上,早在1933年,林语堂本人在“论翻译”一文中也做了大致相同的论述。谈自己的写作经验,他认为作文的原则是晓畅,即通俗、流畅。林语堂的散文并不讲究整体构思,也不理睬章法或写作规则的权威。林语堂的散文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千姿百态。结构大多很随便,也找不出起伏、勾色、呼应等的痕迹,只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发出粗朴

浅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简析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论文摘要:如何破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障碍,更有效地传达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在思维差异、文化心理、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及生活习俗等几个方面,阐明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翻译文化意识文化与思维 1.引言 朱光潜先生认为,外国文学中的联想意义在翻译中最难处理。因为它在文学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含义,这种含义在词典中是查不到的,但对于文学来说却又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一国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否则在做翻译的时候就会有无法下手的感觉。(朱光潜,1996:184)。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人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要有双文化乃至多元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才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2.影响翻译的文化元素 2.1宗教 大家都知道,《圣经》在西方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源头的角色。相关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美国人仍然信信仰宗教。而中国人则长期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即使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佛教,也是一种受到深刻世俗影响的多神论,这就不同于西方人大一统的一神论宗教观念。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在语言中就有“玉帝”、“佛祖’’等词语,而西方则人信仰基督教,所以就有“上帝”一词。汉语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英语中就有两种不同的译法,即“Man propose,Heaven disposes”;或者是‘‘Man Dropose,God disposes”。它们的差异就在于对“天”字的不同翻译。“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浓厚的佛教·道教色彩,而“God”则具有明显的基督教色彩。后者的归化变译法固然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但不利于“天”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的传播。英语深受宗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成语中,如It’s in God’s hands(听天由命)等。翻译中对于宗教知识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以汉语中的“临时抱佛脚”这个成语为例,如果简单地翻译成“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就会让西方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在有需要时要抱佛主的脚呢?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稍加处理的话,西方读者理解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seek help at the last moment”。(包惠南,2003:20)。 2.2文化心理 由于不同的民族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而且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各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各具特色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对一个民族的心理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不同主要在一些历史典故以及许多忌讳和好恶的差异上得到体现。以数字“9”为例。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的意义很特别,因为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意义:即九九归一,一统天下之义。而“4”这个数字由于和汉语中的“死”读音相近,所以很多人现在还是不喜欢这个数字,尤其是电话号码。相当多的人不愿意要以“4”为尾号的号码。至于“8”这个数字由于与发财的“发”谐音而深受一些人的热捧。而在西方人的意识里,4、8和9只是极普通的自然数符号,并不具备这些特殊的意义。众所

浅谈外事翻译的特点及对外事翻译人员的要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213744425.html, 浅谈外事翻译的特点及对外事翻译人员的要求 作者:张梦婕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5期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益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外事活动越来越多,与世 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对外宣传工作中英语翻译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受到人们的重视。要做好外宣翻译,应充分了解有关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同时注意翻译策略。本文将对外宣翻译的特点及要求进行分析。 关键词:外事翻译;翻译特点;翻译要求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5--01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国互相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合作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常态,而翻译则架起了一座人类思想交流和沟通的桥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社会的变化也时时刻刻影响着翻译活动。作为一项具有专业性的翻译领域,外事翻译日益显其重要性。由于外事翻译中处处彰显我国的外交态度和政治立场,因此外事翻译不同于其他普通翻译活动,带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外事翻译中的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给国家带来不良后果,有损我国的国家尊严。 一、外事翻译的特点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外事翻译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传达国家和政府的政治观点,立场和方针的桥梁。 1.政治性:外事活动无论大小,都涉及本国政府的立场,地位和政治态度。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本国政府的政治立场,避免出现歧义现象。外事翻译首先要具有政治上严肃性,这就意味着在翻译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和政治有关的细节,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外宣翻译。我国的政治主权及领土完整,以及国家统一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常常会在外事活动中提及。如果翻译人员政治敏锐性不强,一个小的疏忽就会造成国家利益的损失,损害国家尊严。 2.时事性:外宣翻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时事政治的及时掌握。翻译要做到精准,就要及时掌握本国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在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讲话中,一些细节也要关注。如中方要根据对待其他国家的观点立场在发表言论时注意用表示不同感情的词汇。

广告创作与翻译

广告创作与翻译 张基  (四川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系 成都市 610064) 摘 要 研究英汉广告翻译,必须从广告创作这一根本入手,否则很难得其真谛。在广告创作的语言方面,英汉广告存在着“简洁与典雅”的差异;在内容方面,两者又有“个体与群体”、 “事实与权威”的差异。英文广告的翻译无时不为这些矛盾所困惑,只有加强对英汉广告创作的研究,在涉外广告撰写中适应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心理,才能营造出英汉广告各自满意的归宿。 关键词 广告 创作 翻译 Abstract To study th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one has to be adequately equipped with knowledge about how English and Chinese ads are written and what are the features concerning their language and contents.Advertising in English differs in significant ways from that of Chinese—the former emphasizes simplicity,individuality and substantiality,while the latter stresses elegance,uniformity and authority.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can not be confined in the sphere of conven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 only,for the content and style of ads writing weigh a lot for success of any translated advertisement. K ey w ords advertisement writing translation 研究英汉广告翻译,须从广告创作这一根本入手,否则很难得其真谛。NO KIA的产品广告“Connecting people”译作“(科技)以人为本”,与其说译者在“翻译”,不如说是在“创作”,至少是在努力适应译语文化以满足潜在消费者的需求。然而,国内广告中常见的“延年益寿”、“宫廷秘方”却无法直译成good for longevity和im2 perial secret prescription,否则难免使人对产品的可信度产生怀疑。广告词言简意赅,内涵丰富,不仅由特殊的语言写就,更是在传达一种文化经验或消费经验。请看以下实例: 1 遣词造句的简洁与典雅 一般来说,英文广告词的句子比较简短,讲求利落有力,忌讳用结构盘错的长句,大量使用省略句、祈使句及破折句,行文口语化强。英语广告用词多具有通俗语体色彩,行文构句多使用单音节词(monosyllables)和合成词(com2 pound words),如come,get,make,give,keep, see,great,fresh,easy,new,crisp,rich,first-class, brand-new,economy-size,home-made,warm-hearted,record-breaking等。除此之外,一些创新词、杜撰词(coinages)和外来词(foreign loans)也颇为常见。这些词语简单易识,新奇醒目,构成广告语言的主体。汉语广告习惯上则偏重使用“四字格”词组,包括成语与非成语,来达到精练语言(refined language)的目的。汉语广告相对于英文广告来说,更显典雅简洁、文质气重。例如“麦氏”咖啡G ood to the last drop的中译广告“滴滴香浓,意犹味尽”就家喻户晓。“四字格(four-character phraseology)”词组是汉语特有的表达法,具有构型短小,涵义深刻和高度概括性等特点,例如: 11Fresh up with Seven-up. 君饮“七喜”,醒脑提神。(七喜饮料) 2.Connecting People. (科技)以人为本。(NO KIA通讯产品) 这些广告构型短小,语言简练,口语化强,具有一定鼓动性。汉译时,若不运用“四字格”处理,似乎很难体现出汉语广告语体的风格,因而也难以达到与原文相同的效果。汉语四字格结构连续运用可以形成对仗,利用这个特点还可以解决广告翻译中词语的对称问题。如: 第16卷2期2003年5月 中国科技翻译 CHIN ESE SCIENCE&TECHNOLO GY TRANSLATORS JOURNAL Vol.16.No.2 May.2003 收稿日期:2002—11—05/41

浅谈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

浅谈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 摘要:翻译是语言的翻译,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语言的翻译也是文化的翻译。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文翻译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英文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文化因素处理的好坏决定着翻译成功与否。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更要学习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等,这些翻译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只有深刻把握不同文化背景知识、不同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英汉两种语言风格的异同,才能正确处理好文化因素的影响,进行成功的翻译交际。本文着重从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生存环境四个方面论文化差异对翻译有影响。 关键字:中英翻译文化因素影响 一、翻译与文化 1、翻译与文化的定义 所谓翻译,就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进步。翻译的诞生给说不同语言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它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许多有经验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有关文化的了解。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表面上存在着中外文字表达上的差异,仅仅从文字技巧上来着手是难以解决含义差异的,必须要从文化的差异上来处理中外文字在表达内涵上的不同,因为这些差异源自生活上的不同。对文化的理解对翻译是极其重要的,缺乏文化元素的译文等于缺乏了

论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论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Study on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in Translation Abstract As one of the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of cross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translation cannot serve without context. Contex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lation, because it has a great effect on understanding the text and semantics. That is, the basis of the right translation lies in knowing context well.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tudy of context at home and abroad, demonstrates separately through how each part of context affects translation and how to grasp these e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What’s more,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in detai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xt and translation, and further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No matter in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r translation practices, content should be given enough attention. When translating,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meaning of words in different context and different function in different texts. Translation should reproduce the content of original text. Key words:Context; Translation; Importance; Relationship 摘要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可脱离语境。语境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对于理解篇幅,语义具有重大作用。因而正确翻译的基础应在于准确地把握语境。本文参考了国内外对语境的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与翻译关系密切的语境内容,接着通过大量例子分别论证了语境的各部分内容如何影响翻译及翻译时应该如何把握这些影响,对语境和翻译的关系进行了详尽阐释,进一步说明了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揭示出不论是在翻译理论还是在翻译实践中,语境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翻译中,要注意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所具有的不同意义,要注重不同的语篇具有不同的功能,翻译应再现原文情境。 关键词:语境;翻译;重要性;关系 引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个信息系统;它的传输和接受总是发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受环境的影响和支配。这是真正的环境,社会交际的人使用的语言在社会的每一个的时间是在一个特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浅谈从语境谈翻译

浅谈从语境谈翻译 摘要:语篇翻译中,译者除了要了解两种语言的特征外,还要对原文语篇所涉及的非语言因素语境进行分析, 应考虑到原文作者的意图,根据语篇所处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进行恰如其分的翻译。本文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语篇翻译;翻译策略;形式接应;意念连贯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2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话语变换成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话语的过程,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手段。翻译的对象并不是语言体系, 而是语篇。奈达从翻译的角度,对语篇进行了界定,他认为译者应借助尽可能大的单位进行翻译,单位愈大,那么译文愈自然。哈蒂姆和梅森在专着《语篇与译者》中,把翻译看成是在一定社会情景下发生的交际过程,而不仅是单纯的语际转换活动。他们认为,传统翻译研究方法与基于语篇语言学翻译研究的差异性在于后者认为语篇是译文的终极决策层;对等的概念应建立在语篇和交际层面上;语篇的情景因素对译文策略有制约作用。他们的研究不是对传统翻译研究方法的否定,而是开拓与创新。语篇翻译的最大贡献在于它是从功能语言学和语言使用的角度来探讨翻译问题,更多地考虑了语篇的言外因素,即语境对译文策略的影响。当代译学研究纷纷从语境这个宏观视点对翻译进行外部研究。“翻译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基于语言层面上的翻译逐步转向

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语境即翻译赖以生存的外部文化、政治和社会历史等背景,它影响整个翻译实践也制约甚至操纵译者的具体翻译行为。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阐释了如何实现语篇的翻译: 一、不要逐字逐句地死译 英文有这样一句名言: Love me , love my dog. 如果从字面上来翻译, 应是: 爱我及狗。然而大家都知道确切的含义应该是: 爱屋及乌。翻译过程中切忌把汉语和英语对号入座,我们应充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文和中文在句子形式上是大不相同的, 英语注重形合, 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句子完整, 句子以形寓意, 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 而汉语重意合, 造句重意念连贯,不求句子齐整, 句子以意役形, 以神统法, 因而流泻铺排。王力曾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的语言是法制的,中国的语言是人制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翻译的东西是给中国人看的,所以必须符合中文的习惯,如: We won′t be here again until next spring . 要到明年春天我们才会来这儿。 而此句却经常被译成:我们不再到这儿来了,直到明年春天。虽然读者也能看懂, 但总使人感到别扭, 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同样我们在将汉语译成英文时, 也要考虑到外国人的语法习惯。如: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One monk , two buckets , two monks , one bucket , three monks , no bucket , no water ——more hands ,less work done . 如果不加解释, 西方人是无法理解的, 只有加上后半句才能点出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朱耀先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几个方面,就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翻译难题。 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历史典故的涵义。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直译为Tung Shih imitates Hsi Shih,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谁?译者没有交待清楚。为了让西方读者能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Tung Shih imitates Hsi Shih(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杨宪益译)。这样,就会使读者一目了然。 又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中是当然的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与“臭皮匠”有何联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句子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只有采用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故该句可译为:“T hr ee cobbler 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keh Liang the master mind”. 再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诗词中有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中的“舜尧”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两位贤明帝王,为人民所爱戴,代表圣贤。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懂,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若采取音译,会使他们莫明其妙,因此必须增译注释。即使那样,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显得累赘,同时也使诗句失去了“诗气”。亚瑟·古柏在翻译该诗句时干脆用Sage-Kings代替,将其妙译为:“Spring winds move willow wands,in tens of millions:Six hundr ed million we shall all be Sage-Kings!”这样翻译既简单明了,音韵铿锵,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采用类比的翻译方法。据说,有一次周总理陪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作了很多说明 7

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与翻译浅析

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与翻译浅析 江西理工大学 王珍平 俞婕 摘 要:英语写作是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内企业与世界的联系日渐增多,国际间商务联系呈现出日益增加之势。商务英语信函是英语写作应用于商务往来的一种特殊写作。商务信函作为商务联系的重要和基本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本文旨在对英语写作中的英语商务信函的总体语言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并对如何提高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及翻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语言学 商务英语信函 写作 翻译 中图分类号:F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0)09(b)-234-02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是口语交际能力也包含书面语交际能力。英语写作是英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写作作为一项语言“输出”能力,能够反映英语学习者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高低。商务英语信函是英语写作应用于商务往来的一种特殊写作,广泛地应用于国际贸易往来中。商务信函可以详尽记载具体贸易活动,也是明确交易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本文拟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商务信函的语言特征试做概括,并对如何提高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及翻译水平试做探讨。 1 商务信函的语言特征 1.1 商务信函的词汇特征 第一,选词力求礼貌客气,多用书面语、谦辞、敬语,充分体现商务信函规范正式、公事公办的特点。 第二,多用here、there、where及after、by、under、to、with等复合副词与古体词。 第三,用词准确、专业。英语词汇中同义词很多,在书写商务信函时要注意根据语境要求体现语义差别,力求选词精确、用词得当。 例1:For goods ordered we require payment to be made by a confirmed and 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 payable at sight upon presentation of shipping documents. 译:所订货物的付款方式,我们要求凭装船单据,以保兑的,不可撤销的即期信用证支付。 例2:Tea: firmer. Strong demand prevailed at the weekly auction where prices gained up to ten pence per kilo in places. 译:茶叶:较坚挺。普遍强劲的需求使每周茶叶拍卖行的价格每公斤涨了10便士。 其中所提及的ordered,confirmed and 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firm, auction都是商贸术语,在汉语中要根据语境译为“预订”、 “保兑的,不可撤销的信用证” “坚挺”、和“拍卖行”。 1.2 商务信函的句式特征 第一,句式完整,多用复杂句。由于英语是一种型合的语言,主要依靠语法手段来表明其句法之间的关系,因此,不管是何种形式的省略都不常见,而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主要利用语义来表明短语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如果在语言环境中意义清楚的话,几乎任何成分都可以省略。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两种语言的区别。 例3:Because of the softness and durability, our cotton bed sheets and pillowcases are rapidly becoming popular, and after studying our prices you will not be surprised to learn that we are finding it difficult to meet the demand. 译:由于质地柔软、耐用,我们的棉质床单和枕套倍受欢迎。谅你在研究我方价格之后,自然会感到我们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原因。 第二,肯定句多,否定句少。肯定句使人感到委婉,而否定句则使人感到生硬。在商务贸易中,应多用肯定句,使收函方见信后心情愉悦,从而促进交易的进行。 第三,多用固定表达的套语。写作商务信函,可将某些套语应用到不同信函之中,既可显示出信函的正式性,同时又不失礼貌。 例4:We look forward to…… 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of +date…… 1.3 商务信函的语气特征 商务信函的语气,应力求礼貌、客气、委婉,从而树立来函方的良好形象,提高贸易的效果。在书写商务信函时,要多用情态动词、被动语态和虚拟语气。 2 商务信函的翻译原则和实践 英语商务信函翻译是涉及贸易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翻译的质量更是直接影响到贸易双方的利益。一旦出现谬误,必然会影响贸易双方的交往合作,进而引起相关的经济纠纷乃至法律诉讼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2.1 商务信函的翻译原则 第一,使用书面语言,力求简洁规范,采用公文文体;力求正式,不可过于日常;要注意翻译时格式的变化。 第二,运用地道的商业用语,表现信函的商业风格。 例5:Some of the clauses in your L/C No.57 are not in agreement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the S/C. 译:你方第57号信用证中的一些条款与销售合同的规定不符。 第三,注意细节,力求完全,避免错译漏译。翻译时对日期、数量、金额等细节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万不可错译或漏译。 第四,语气礼貌诚恳。要充分考虑收函人的阅信心情,留心原文的语气,对其进行再现。 例6:We shall always be very happy to hear from you and will carefully consider any proposals likely to lead to business between us. 译:我们会很高兴地听到你方消息,并慎重考虑能达成交易的任何建议。 2.2 商务信函的翻译实践 为使学生掌握商务信函的翻译技巧,曾要求学生将一份关于纺织品的英文商务信函译成中文,通过归纳和概括,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大部分学生对于汉语和英语信函的写作格式的差异有清楚的认识。上交的30份作业中,有26份作业注意到了汉语和英语 234《中国商贸》 CHINA BUSINESS&TRADE Business Mandatory商务必读

浅谈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86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中英文中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也有很大 差别。因此初看到blue films 时还以为是 那种比较悲伤忧郁的蓝调电影,后来发 现居然是指“黄色电影”!yellow dog 也 不是指“好色之徒”而是“忘恩负义之 人”的意思。红色在中文里往往跟吉 祥、喜庆,兴旺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 "红利"、"红火"、"红包",“走红”,“红遍大江南北”,"披红"、"开门红 "、"满堂红"等等。红色在中文里还象 征着女性,如“红颜”,“红粉知 己”。红在汉语中还有象征“革命,进 步”的意思,如“红军”,“红旗”, “又红又专”等等。在英语中红色虽然也有喜庆的含义,但是远没有中文里红色的象征意义强烈。此外,红色在英语中有不少贬义的象征,如在英语词典中 “red”是共产主义或共产党的同义词,表达这一意思时常常有贬意,甚至谩骂的意味。red belt指的是赤化区,而且在英语中red使人联想到的是暴力与流血。Red Brigade(红色旅)是指意大利的秘密恐怖 组织,专门从事绑架、谋杀和破坏等一系列恐怖活动。red lining(圈红线),指美国金融机构将贫困地圈上红线,拒绝向这一地区提供住房贷款,使这些地区陷 入了更大的贫困。四.动物 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 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英两 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 涵。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它象征着 权力,力量,威严,智慧等等。中国 古代皇帝把自己比作“真龙天子”,披 “龙袍”,坐“龙椅”,高兴时“龙 颜大悦”,发怒时则“龙颜大怒”。 在 今天,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神圣的, 翻译是在语言的平台上进行的,而语言反映着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当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文化是一种复杂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体系,彼此间具有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习语 习语是某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 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从广义上来 说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少习 语蕴涵的文化寓意在另一种语言中未必能 找到对应的表达,翻译时忌直译,死 译,需要视情况作灵活处理。例如,英 语成语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采取鸵鸟政策),如果直译的话,中 国读者还是不能通过字面意义来理解它的 比喻意义。又如,汉语成语 “扬眉吐 气”,如果直译成“to raise the eye-brows and let out a breath”恐怕会贻笑大 方。 由于各自民族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的差异,英汉习语中的比喻体往往不同,但是两者的比喻意义相同或相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套译的方法,即在另一语言中找出与之对应的习语。例如,英语习语“rats desert a fallinghouse”,可以用中国读者熟悉的“树倒猢狲散”来套译,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中文中的“杀鸡取卵”,在英文中可以找到对应的习语:“kill the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采用类似方法翻译的例子还有很多,诸如:落汤鸡-like a drowned rat ;a poor fish-可怜虫;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似热锅上的蚂蚁; 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大如牛;drink like a fish 牛饮; 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等等 。 二.俚语俚语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和内涵最丰富的那部分语言,由于文化含量重,较难理解,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俚语意思的误解常会导致尴尬。曾有这么个笑话,有位在中国的外国客人问翻译:“I wonder if I can go somewhere?"(我可以方便一下吗?) 翻译却回答说:“Yes, you can go anywhere in China." 关于上厕所的俚语还有不少,如: "Last nightI went to visit John twice."(昨晚我去了两趟厕所);在别人家里作客时可以这么问:“May I use the facilities?"或 “Whatis the geography of the house?"女厕所的表达最是委婉,如dressing room (更衣室),loungge (休息室),powder room(化妆室)等。广义的俚语包括行话,如在青少年中比较流行的语言:“bur" 指头发,"flutter bum"指男朋友, "party-pooper"指扫兴的人。美国的黑社会组织经常使用的一些行话,如用juice 或 ice 指贿赂。扒手的切口语,如 moll buzzing (扒窃妇女),shorts (电车或公共汽车),hole (地铁)。这些五花八门的俚语就算对于英语国家的人自身来说也是个难以理解,令人头疼的东西,因此对翻译工作者来说更是个难题。三. 色彩浅谈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陈萍 (上海金融学院 200000)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文化。有效的交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更要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文章主要就习语,俚语,色彩,动物四个切入点列举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对翻译中遇到的一些文化差异提出了恰当处理的方法。文章最后还对译者提出要求。 关键字: 文化 文化差异 翻译 利用率。加强机械租赁计划的管理,避 免机械设备在项目上的闲置。第三,加 强对水平运输机械台班量的控制,杜绝 签发“人情台班”。督促设备管理人员 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使机 械设备尽可能地始终处于完好状态,提 高完好率。 3、科学合理地进行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应遵守以下几个 原则:认真研究项目概况,提出有针对 性的施工方案,确保重点及难点处施工 的顺利安排;遵守国家有关的规范和操 作规程,合理地安排施工顺序;尽量使 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4、健全项目各项管理体制 健全的管理体制犹如身体的神经系统,协调着各方人员的行为及准则,按照可控的程序来运行。如岗位责任制、材料入库制、限额领料制、(半)成品的保护及回收制、集中搅拌制、成本分析核算制等。而以上制度的健全与维护均为项目成本的中间考核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依据,加强中间成本考核对项目的成本控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加强风险管理风险是实际情况与主观预测之间的差异,建筑工程的风险主要存在于政治、经济、工程、公共关系和管理等几个方面。企业可以采取策略投标、合同谈判、风险共担、购买保险、风险转嫁等一些措施,防范或规避风险,而有些风险的发生对项目的成本影响甚至有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在企业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怎样合理的研究及防范风险,已自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参考文献:[1]孙义.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08:11-12[2]陈宠,王宁.浅谈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05:22-23[3]王仙萍.浅谈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的管理[J].会计之友,2005,07:3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