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栅格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构建与分析(硕士论文)

基于栅格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构建与分析(硕士论文)
基于栅格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构建与分析(硕士论文)

学号: 0430101080 分类号 P33 密级 无 . UDC(DDC) 627 .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基于栅格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构建与 分析 姚 成 指导教师姓名 李致家 教授 河海大学 水资源环境学院 南 京 市 西 康 路 1 号 申请学位级别 工 学 硕 士 学科领域 水文学及水资源 论文提交日期: 2007年1月 论文答辩日期: 2007年 1月 22日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河 海 大 学 年 月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文评阅人:

基于

DEM

2007年1月中国南京

分类号(中图法) P33 U D C(DDC) 627 密级无

论文作者姓名姚成学号 0430101080 单位河海大学

论文中文题名基于栅格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构建与分析 论文中文副题名无

论文英文题名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rid-Based Distributed

Xinanjiang Model

论文英文副题名None

论文语种汉语论文摘要语种汉、英论文页数 74论文字数 3.1 (万)

论文主题词分布式水文模型、新安江模型、基于栅格新安江模型、数字高程模型、密赛流域

申请学位级别工学硕士专业名称水文学及水资源

研究方向流域水文模拟及水文预报

指导教师姓名李致家教授导师单位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rid- Based Distributed Xinanjiang Model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HoHai University

In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by

Cheng YAO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 Environment)

Dissertation Supervisor : Prof. Zhijia LI

January, 2007 Nanjing, P.R.China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如不实,本人负全部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河海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或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论文全部或部分内容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摘要

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是现代水文学同计算机,3S等高科技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水文模型新的发展方向。本文是在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和归纳了流域信息提取的方法和算法,利用DEM数据提取了河网、水系、水流路径等相关的流域特征,并根据三水源新安江模型的理论,建立了一个基于DEM栅格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Grid-Xinanjiang。

Grid-Xinanjiang模型是将每个DEM栅格作为一个子流域处理,利用新安江模型计算出当前栅格的产流量,然后根据栅格间的计算次序,将当前栅格上的产流按照Muskingum逐栅格演算法演算至下一栅格,直至流域出口。在进行栅格上的产汇流计算时,该模型考虑了每个栅格上的水量平衡问题以及河道排水网络的影响。即在该模型的汇流计算中,首先要考虑当前栅格是否蓄满,在未蓄满前,上游栅格的出流在流入该栅格时首先补充其土壤含水量;而且如果栅格上含有河道,属于河道栅格,则网格单元上的地面径流和壤中流一部分要汇入河道中。将该模型应用于钱塘江支流密赛流域,进行参数率定与洪水模拟计算,并与新安江模型、TOPMODEL模型及GTOPMODEL模型在密赛流域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应用结果表明上述四个模型都能很好的应用于该流域进行洪水模拟,通过比较可以看出Grid-Xinanjiang模型能够取得相对更高的模拟精度。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新安江模型、Grid-Xinanjiang模型、TOPMODEL模型、GTOPMODEL 模型、密赛流域、洪水模拟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ydr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3S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lobal Position System) high-tech,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s based on 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are becoming the new trend of Hydrological Models. In this thesis, based on DEM, the methods of extracting basin information are studied and summarized, such as drainage network, river system, flow length and so on. The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he Xin'anjiang model, the Grid and TOPography-based distributed Xin'anjiang model (Grid-Xinanjiang) is developed.

Grid-Xinanjiang model takes every DEM unit grid as a sub-basin, using the initial Xinanjiang model to calculate runoff-yield of the current grid, then,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order among the DEM grids, the flow of the outlet of each grid to the outlet of the whole basin is routed by the grid-by-grid method of Muskingum. When calculating the runoff-yield and runoff-concentration in every unit gird, the water balance and influence of the river drainage network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other words, i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runoff-concentration, first, considering whether the current grid is saturated. If it is not, the soil water content of this grid will increases due to the outflow of the upstream grids before the soil moisture of it reaches water storage capacity. Moreover, if there is a channel in unit grids and because of the effect of the drainage network, not all the overland inflow and interflow flow into the downstream grid, part of them will flow into the channel.

In order to verify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Grid-Xinanjiang model, this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Misai basin of which is a branch of Qiantangjiang River. Meanwhile, the initial Xin'anjiang model, TOPMODEL and GTOPMODEL are used to compare with it. Results show that four models are suitable to this basin and the Grid-Xinanjiang model performs well than others in the simulation accuracy.

Key Words:Digital Elevation Model,Xin’anjiang Model, Gid-Xinanjiang Model, TOPMODEL Model, GTOPMODEL Model, Misai Basin, Flood Simulation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2)

1.2.1 流域信息的提取和应用 (2)

1.2.2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 (2)

1.3本文研究内容 (3)

第二章流域信息的提取及数字流域的构建 (5)

2.1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流域信息提取 (5)

2.1.1 基本原理 (5)

2.1.2DEM预处理 (6)

2.1.3 栅格单元流向确定 (7)

2.1.4 集水面积的确定和河流栅格点的生成 (7)

2.1.5水系生成 (7)

2.1.6 子流域的提取 (8)

2.2 研究区域数字流域的构建 (8)

2.2.1 研究区域概况 (8)

2.2.2 数字流域的构建 (9)

2.3 本章小结 (12)

第三章 Grid-Xinanjiang模型的构建及相关模型原理 (13)

3.1 新安江模型 (13)

3.1.1 模型结构 (13)

3.1.2 模型中使用的变量 (13)

3.1.3 模型的参数 (14)

3.1.4 河道洪水演算的水文学方法—马斯京根法 (14)

3.2 Grid-Xinanjiang模型 (16)

3.3.1 模型结构与基本原理 (16)

3.3.2 栅格单元蓄水容量计算 (19)

3.3 TOPMODEL模型 (21)

3.3.1 基本假设与方程 (21)

3.3.2 产流计算 (21)

3.3.3 汇流计算 (23)

3.4 GTOPMODEL模型 (23)

3.4.1 基本假设与方程 (23)

3.4.2 产流计算 (24)

3.4.3 汇流计算 (25)

3.5 本章小结 (26)

第四章模型应用与结果分析 (27)

4.1 流域资料概况 (27)

4.1.1流域水文特征及地形概况 (27)

河海大学硕士论文基于栅格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构建与分析

4.1.3资料处理与插值计算 (29)

4.2 模型参数率定 (32)

4.2.1模型参数率定优化方法 (32)

4.2.2 模型模拟效率评判准则 (35)

4.3 新安江模型的应用 (36)

4.3.1 流域分块即模型参数率定 (36)

4.3.2 模型应用结果 (37)

4.4 Grid-Xinanjiang模型的应用 (38)

4.4.1 WM、SM的计算 (38)

4.4.2 流域分块即模型参数率定 (39)

4.4.3 模型应用结果 (40)

4.4.4 产流区域研究 (41)

4.5 TOPMODEL模型的应用 (46)

4.5.1流域分块及地形信息提取 (46)

4.5.2 模型参数的率定与应用结果 (47)

4.6 GTOPMODEL模型的应用 (48)

4.6.1 模型参数率定 (48)

4.6.2 模型应用结果 (49)

4.7模型的应用结果比较与分析 (50)

4.8 本章小结 (53)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54)

5.1 结论 (54)

5.2 展望 (55)

参考文献 (57)

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论文发表情况 (61)

致谢 (62)

附录A (63)

附录B (66)

附录C (69)

附录D (72)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自然界的水文现象,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由于其形成机理至今仍不是完全清楚,水文模型就成为了一种研究复杂水文现象的重要工具。流域水文模型即是用数学的方法去描述模拟重现水文循环过程,在流域尺度范围内,对降雨径流形成过程进行局部或综合模拟,从而达到确定流域水文响应的目的[1-2]。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把人们开始把水文循环作为一个整体,在大的空间尺度上进行研究,在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流域水文模型发展迅速,出现了一些比较著名的模型,如美国的斯坦福(Stanford)模型和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模型,日本的水箱模型以及中国的新安江模型等都在这一时期提出并得到了应用[3]。80年代后期至今,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缓慢,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对原有的流域水文模型做一些修改和完善,如MIKE SHE模型等。

流域水文模型可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统计)模型[4-6],在实际应用中,流域水文模型一般是指确定性模型。从反映水流运动规律的科学性和复杂程度的角度出发,水文模型可以分为系统模型(即黑箱子模型)、概念性模型和物理模型。从反映水流运动空间变化能力的角度出发,水文模型又可以分为集总式模型和分布式模型。但是,还有一种模型介于集总式模型和分布式模型之间,可以称为“半分布式”水文模型,如TOPMODEL模型[7]就是一种半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而新安江模型[8]就是一种半分布式概念水文模型。

随着人们对水文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和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流域水文模型的结构和参数也随之被学者们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流域水文模型在发展前期,主要是系统理论模型和集总式概念性水文模型的发展与应用,而在实际的流域上,影响流域径流形成的降雨和下垫面条件呈现空间分布不均匀状态,集总式水文模型则忽略了这个问题。过去受制于技术的限制,许多流域信息、特征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地理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得和使用,使得分布式水文模型发展缓慢。而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出现为分布式水文模型[9]的构建扫清了障碍,它不仅能够提取水系、流向、流域形状,而且能够提取出地形坡度分布和其他地貌参数。将DEM与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分布

河海大学硕士论文基于栅格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构建与分析

图或遥感图叠加,还能给出每个网格上相关的特征值。对于大中尺度区域水文模拟而言,植被、土壤以及水力学因素的空间分布对水文模拟结果影响很大,而分布式水文模型正是因为考虑了各种水文要素的空间不均匀性而具有优势。因此,如何考虑各种要素、各个参数的空间分布,是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技术的发展,为这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手段。如何将一些遥感资料与水文模型参数建立关系也是一个新的有意义的问题。

本文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于实时洪水预报的新一代降雨径流模型研究——改进新安江模型”(编号50479017)的资助下,寻求将新安江模型与数字高程模型相结合,建立基于栅格的新安江模型。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流域信息的提取和应用

数字高程模型(DEM)反映研究区域地面高程的分布情况,是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基础数据。大量的研究显示,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信息来源,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在水文模拟中,国外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研究由DEM提取地形特征,在八、九十年代取得了飞速地发展。国内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研究,并且重点是对国外软件的应用。近年来,许多国内研究者和学者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并对国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先提出的流域特征提取方法是1975年Peuker和Douglas[10]所使用的基于谷点识别的方法。目前应用最广的方法是1984年O’Callaghan 和Mark提出的提取流域特征的方法,该方法采用D8[11]法来判断流向,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减少洼地数量,但是处理过程中丢失了很多信息。如今,利用DEM提取流域的软件也有很多,如TOPAZ、RiverTools以及ArcView+Spatial Analysis等,这为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建模带来了便利。

1.2.2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

分布式水文模型(physically-based distributed models)是根据物质和能量守恒定律,基于地理要素的概念模型[12]。1969年,Freeze和Harlan[13]发表的“一个具有物理基础数值模拟的水文响应模型的蓝图(FH69蓝图)”被认为是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的开始。1986年,由英国、法国和丹麦的科学家联合研制了SHE[14-15]模型。该模型是第一个真

第一章绪论

正的或者说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近年来,国外涌现出许多分布式和半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如DHSVM模型[16],DBSIN模型[17],TOPKAPI模型[18]以及TOPMODEL模型等。

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开展了的大量工作[19-21],1995 年,沈晓东等在研究降雨时空分布与下垫面自然地理参数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对径流过程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GIS支持下的动态分布式降雨径流流域模型,实现了基于栅格DEM 的坡面产汇流与河道汇流的数值模拟。1997 年,黄平等[22]分析了国外一些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数学模型的不足,提出了流域三维动态水文数值模型的构想。2000年任立良、刘新仁[23]在DEM基础上,对水文物理过程进行了模拟;郭生练、熊立华等[24]提出了基于DEM的分布式流域水文物理模型;2002年王中根、刘昌明等[25]提出了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方法;2003年刘志雨[26] 介绍了改进的TOPKAPI模型;2004年李丽、郝振纯等[27]提出过一种以DEM为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2004年袁飞、任立良[28]对基于栅格的汇流方法进行了研究;2005年张珂、李致家[29]提出了一个基于DEM栅格和地形的GTOPMODEL模型。

1.3 本文研究内容

本文的目的是将新安江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一个实用的基于DEM栅格和地形的分布式水文模型——Grid-Xinanjiang模型,并根据每个栅格上土壤含水量的情况进行产流区域随时间变化的分析,同时将Grid-Xinanjiang模型应用于密赛流域,并将应用结果与新安江模型、TOPMODEL模型和GTOPMODEL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本文采用了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提供的30″×30″DEM数据[30],30″×30″全球土地覆盖图像[31]以及哥世得航天中心(GSFC)的全球土地资料同化系统(GLDAS)提供的5′×5′全球土壤栅格资料[32]。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基于DEM的流域信息提取研究。该部分主要研究从DEM中提取Grid-Xinanjiang模型及其他水文模型需要的流域排水网络和数字水系,根据需要自动划分、提取流向、子流域、栅格间的演算次序相关信息,并提取等流时线分布、子流域平均坡度等分布式子流域特征。

(2) 通过分析单个栅格上的土壤含水量以及蓄满情况,归纳出整个流域的产流面积以及蓄满区域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河海大学硕士论文基于栅格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构建与分析

(3) 在新安江模型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基于DEM栅格的分布式水文模型——Grid-Xinanjiang模型。包括在单个栅格上的蒸散发计算,产流计算并以栅格为基础的汇流计算。同时,对新安江模型、TOPMODEL模型与GTOPMODEL模型这三个模型的原理也作了简要的介绍。

(4) 将上述四个水文模型同时用于密赛流域进行洪水模拟,并对结果做出相应的比较,证明了Grid-Xinanjiang模型的合理性。

第二章流域信息的提取及数字流域的构建

第二章 流域信息的提取及数字流域的构建

近二十年来,随着信息、遥感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数字地面信息的获取更加容易、准确,这更利于流域信息提取与数字流域构建的研究及应用。目前,绝大多数的分布式水文模型都建立在DEM栅格基础之上,所需的流域下垫面信息均来自于对DEM栅格的分析与处理。因此,流域信息的提取及数字流域的构建成为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与应用的前提。

2.1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流域信息提取

2.1.1 基本原理

利用DEM提取流域的基本水文特征信息,首先是要对原始DEM数据进行识别以及相应的处理,然后依据最陡坡度原则确定出每个栅格点的水流方向,由此算出每个栅格点的上游集水区,再根据上游集水区的高程数据,按照一定的阈值确定属于水系的栅格点,接着根据水流方向数据由水系的源头开始搜索出整个水系,最后,进行子流域的划分,并对子流域与河网进行编码,构建河网结构拓扑关系。其主要流程图见图2.1。

河海大学硕士论文基于栅格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构建与分析2.1.2 DEM预处理

任何一个流域的DEM数据都会存在一些局部凹陷和平坦的栅格单元,致使水流无法流出,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因此需要对这些栅格单元进行处理,使得DEM中不含有坑和坝,水流能够顺利地流出流域边界。

本研究采用的DEM预处理的方法采用的是Jenson和Domingue于1988年提出的洼地处理方法,该方法应用最为广泛,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洼地填平处理与平坦栅格增高处理[33-34]。

1) 洼地填平处理

步骤1 寻找洼地栅格,即指8个相邻的栅格高程都不低于该栅格的高程;

步骤2 扫描以洼地栅格为中心的5×5窗口,与相邻8个单元首先被标定;

步骤 3 扫描窗口内的所有栅格,如果沿着陡坡或平地能够到达有入流洼地栅格,则标定,否则不标定;

步骤4 逐渐扩大扫描窗口,重复步骤3直至扫描完成研究区域内的所有栅格点,标定所有符合条件的栅格点;

步骤 5 被标定的所有栅格组成洼地集水区。从洼地集水区中找出所有的潜在出流点,该出流点是已被标定的栅格点,它至少拥有一个比它高程低的未标定的相邻栅格。如果没有这样的出流点,或者存在任何洼地集水区域的边界栅格,它的高程低于最低的潜在出流点,那么标定还没结束,扩大窗口,重复步骤3;

步骤 6 确定了最低的潜在出流点后,比较它和洼地栅格的高程。如果出流点高程高,那么该洼地是一个凹地,否则是一个平地。对于凹地,把洼地集水区内所有低于出流点高程的栅格升至出流点高程。这样凹地就成为一个平地。将平地内所有栅格标定为平地。

2) 平坦栅格增高处理

该处理主要是利用在平地上人为的增加一定的高程值将平地改造成为斜坡,使水流顺利的流出平地栅格。其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 1 确定平地区域边界上不需要附加高程增量的栅格点,并去掉标定;这样的栅格点满足以下条件:

a) 带有平地标记;

b) 与其相邻的栅格点中,存在不带平地标记的栅格点;

第二章流域信息的提取及数字流域的构建

c) 相邻栅格中,不带平地标记的栅格点的高程值低于带平地标记的栅格点高程;

步骤 2 重新扫描平地区域内的所有栅格点,将带有平地标定的栅格单元迭加一个很小的高程增量(如DEM数据垂直分辨率的十分之一)。返回步骤1和步骤2,反复扫描,直到所有平地标定被去掉为止。

2.1.3 栅格单元流向确定

流向的确定方法是流域特征提取的基础,在目前的研究中,流向判断多是建立在3×3的窗口基础上的,虽然进行流向判断的方法有单流向法和多流向法之分,但单流向法因其确定简单、应用方便而应用最广。本研究中所需的流向矩阵的计算也是采用单流向法,对于多流向法不作阐述。

流出栅格,然后根据栅格高程判断水流方向。关于单

流向的确定,也出现了多种方法,目前应用最为广泛

的是D8法,此外,还有Rho8法[35]、DEMON法[36]和

D∞法[37]等。本研究采用的是常用的D8法:假设单个

网格中的水流只有八种可能的流向,即流入与之相邻

图2.2 栅格流向代码

的八个网格中。它用最陡坡度法来确定水流的方向,

即在3×3的窗口上,计算中心网格与各相邻网格间的距离权落差(即栅格中心点落差

除以栅格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取距离权落差最大的栅格为中心栅格的流出栅格,该

方向即为中心栅格的流向,在流向矩阵中八个方向用不同的八个数字表示。

2.1.4 集水面积的确定和河流栅格点的生成

集水面积指水流流入当前栅格点的所有栅格的面积和。沿最陡坡度法确定的水流路

径可计算任一栅格单元的上坡汇水面积,而该汇水面积的值以栅格数目表示。集水面

积矩阵在流向矩阵的基础上生成,矩阵中每个值代表上游汇流区内流入当前栅格的栅

格总数。当集水面积达到某一阈值时,才能形成河网,在河流栅格矩阵中,根据给定

的阈值,不低于此阈值的栅格标记为1,否则标记为0。

2.1.5水系生成

水系的生成是建立在流向矩阵与河流栅格矩阵之上,根据斯塔勒(Strahler)[38]的

水流线分级系统对河流进行分级,即把最细的、位于顶端的不再有分支的细沟称为第

河海大学硕士论文基于栅格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构建与分析

汇成,其级别同最高级的支流,依次类推。

该算法首先创立一个河流等级矩阵,存放各栅格的Strahler等级,初始化为0。然后依次扫描流向矩阵,不从相邻的标记为河流栅格的栅格接收水流的栅格是等级为1的河流的上游端点。从上游端点出发,沿水流方向进行追踪,直到遇到交点停止。交点指从不止一个相邻的标记为河流栅格的栅格接收水流的栅格。在该河流上的所有栅格等级赋为1。一旦等级为1的河流追踪完毕,就开始追踪下一等级的河流。当遇到一个栅格的等级为当前追踪等级且流向自己的相邻标记为河流栅格的栅格都已赋予一个较低的等级时,则该栅格是当前等级河流的上游端点。从该上游端点出发,沿水流方向进行追踪。追踪路线上的栅格等级赋为当前追踪等级。遇到交点时要进行特殊处理。如交点的等级高于当前追踪等级,则当前追踪停止,不改变交点等级。如流向交点的相邻的标记为河流栅格的栅格没有全部赋予等级,当前追踪停止。否则交点等级为当前追踪等级,继续追踪。一旦当前等级的河流追踪完毕,就开始追踪下一等级的河流。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没有某一等级的河流为止。此时追踪完了所有的河流,且已赋予了正确的等级。

2.1.6 子流域的提取

在提取子流域之前,先给定一个子流域集水面积阈值(例如300个栅格)。先生成一个初值0子流域号矩阵,然后搜索1号子流域,根据前面生成的集水面积矩阵,搜索出具有最大集水面积的栅格。从该栅格点出发,搜索流经该点的邻近的河流栅格,分别判断这些河流栅格点是否是河流交点。如果不是交点,则该点赋值为当前的流域号;如果是交点,再判断流经该点的邻近的河流栅格的集水面积值是否大于阈值,如果其中任意一个大于阈值,则停止该条流路的追索,否则按照上面的方法继续追索下去。如此追索下去,直到当前子流域不能再追索下去,然后增加子流域号,根据集水面积矩阵,找出没有被标记流域号的具有最大集水面积的栅格,按照前面的方法追索下去,直到没有子流域可以追索为止。

2.2 研究区域数字流域的构建

2.2.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所选用的研究流域为浙江省衢江的密赛流域,该流域位于开化县境内。其主干流马金溪全长100.3km,河道比降5.92‰,河道弯曲,坡陡流急滩多。密塞流域面积为

第二章流域信息的提取及数字流域的构建

797km2,流域内有6个雨量站,一个蒸发站。该流域位于东经118.0°~119.0°,北纬29.10°~30.0°区域之间。

本次研究采用的DEM数据来自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 GTOPO30公共域免费提供的30″×30″的DEM数据。DEM数据截取范围为东经118.0°~118.67°,北纬29.13°~29.67°。

2.2.2 数字流域的构建

根据密赛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截取出研究流域的1km×1km DEM数据,并对初始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按照上述方法提取该流域的相关信息,计算出相关矩阵值,最后将其可视化。本研究流域信息的可视化采用的是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开发的Arcview、Arc/Info软件。图2.3—图2.9就是根据以上算法计算后再由Arcview软件生成的密赛流域部分图形。

图2.3密赛流域初始DEM值

河海大学硕士论文基于栅格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构建与分析

图2.4 处理后DEM值

遥感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生态环境 2006, 15(6): 1391-1396 https://www.360docs.net/doc/6214136284.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https://www.360docs.net/doc/6214136284.html,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SW-446) 作者简介:赵少华(1980-),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及遥感水文生态。Tel: +86-311-85814806; E-mail: zshyytt@https://www.360docs.net/doc/6214136284.html, *通讯作者 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进展 赵少华1, 2,邱国玉1,杨永辉2 *,吴 晓1,尹 靖1 1.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 100875; 2.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河北 石家庄 050021 摘要:遥感水文的耦合模型在目前生态环境领域,特别是在水资源的应用和管理中其作用日益重要,具有大流域尺度上快速应用、实时动态监测等优点。结合国内外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文章综述了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讨论了它的分类发展概况,接着介绍了几种主要的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及其应用实例,包括SCS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s )模型、SiB2(Simple Biosphere Model version 2)简化生物圈模型、SRM (Snowmelt Runoff Model )融雪径流模型以及SWAT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模型,最后展望了遥感水文耦合模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尺度问题上的时空变异性仍是其发展的关键,与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及其他空间技术的相结合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为水文学、水资源的预测评价等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遥感;水文;径流;流域 中图分类号:P3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6-1391-06 水文模型是以水文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降雨和径流在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电子计算机快速分析、数值模拟、图像显示和实时预测各种水体的存在、循环和分布,以及物理和化学特性[1]。通过对各种参数的计算,水文模型可以对河流、流域、径流以及水体等进行监测预报、水资源调度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水文模型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从单纯的流域某控制断面的洪水预报到全流域的洪水、水资源调度,导致模型的框架结构越来越复杂。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更是大力促进了水文模型的应用和发展。对于遥感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Schultz [2]举出了利用多光谱Landsat 卫星数据估算模型参数、利用NOAA 红外卫星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量来计算历史的月径流量以及应用雷达测雨数据于分布式模型中来实时预报洪水的三个例子。水文模型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通过遥感技术可以为其提供DEM (数字高程模型)、土地覆盖/利用、降雨、地表温度、土壤特性、LAI (叶面积指数)和蒸散发等资料[3-5]。 遥感水文的耦合模型是流域水文模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简单来说,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就是与遥感信息相结合的水文模型,模型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应用遥感资料,通过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准确地估算流域的水文概况、水体变化监测、洪水过程监测 预报等。然而目前国内外对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还不多,还没有对该方面的研究做系统深入的报道,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综述了近年来遥感水文耦合的模型在国内外取得的研究成果,分别讨论了它的分类发展概况、几种主要的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水资源、水文学的预测评价研究等提供参考。 1 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运用:如降雨量变化的估算[6]、水体(湖泊、湿地等)面积变化的推算[7-10]、冰川和积雪的融化状态监测以及洪水过程的动态监测等(其中监测洪水过程的动态最具有代表性)。如Zhang 等[11]在长江的汉口段流域上,提出利用高分辨率的QuickBird 2 卫星影像资料估算河流流量的方法,该法通过与河流宽度-水位及遥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耦合来测量河流水面宽度变化,从而准确评估其流量。二是间接运用:利用遥感资料推求有关水文过程中的参数和变量。通常是利用一些统计模型和概念性水文模型、经验公式等,结合遥感资料来获取诸如径流、水质(如全氮TN 、全磷TP 、悬浮物SS 、化学需氧量COD 、生物需氧量BOD 等)、 土壤水分等水文变量[12] ,如对径流的估算,可通过估算降雨、截流、蒸散发和土壤蓄水量等参数来进行[13]。对于全球或区域尺度上的蒸发估算,遥感技术不仅具有对大面积地面特征信息同时快捷获得

基于的和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应用比较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山西运城人教授 主要从事水文预报研究 基于的和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应用比较 李致家 水资源环境学院江苏南京 摘要本文采用 对 建了基于 并将个模型应用 于黄河支流洛河卢氏以上流域的水文模型的参数率定和模拟比较 以探讨 个模型都能很好地进行水文过程模拟 其中基于 更好的效果 新安江模型 自世纪后半叶许多水文模型被提出并应用于实际 利用地理信息和遥感技术考虑流域空间变异性的分布式水 赵人俊 改进作者曾在产流机制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 栅格和地形的分布式物理模型 模型 本文将 最后将 模型 如图所示将流域划分成栅格图中流域有模型以 基础提取水系划分子流域 进行单个栅格产流计算再以流向为基础生成河网采用 产流计算 将单元汇流带内的栅格通过土壤缺水量建立联模型的部分产流理论

单元汇流带示意 式中是单元栅格的地 形指数 关系 黏 壤 式中 和 指在沙 植被及根系截留计算 认为同类土地覆盖参数 在单元栅格上时段的降水量 植物截留 蒸散发计算 在 植被及根系截留层蒸散 蒸散发先发生在植被及根系截留层当植被及根系截留层的水分蒸发完毕 式中上上时段的植被及根系截 是单元栅格上的植被及根系截留层最大截流量 式中上 上 土壤水流计算 式中?

图 ? 汇流计算 由 格演算次序矩阵 采用 如图 栅格水流都流入 由 得 则 出流量 为 之及自身产流量 其中 基于子流域的模型和基于子流域的新安江模型 图? 新安江模型计算流程模型结构 将模型和新安江 模型与构建了两个分布式水文模 型 分别采用 入流进行河网演算得到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 图 基于子流域的等流时线汇流法基于子 的面积 或面积 设时刻子流域出口断面的流 量为 时刻子流域的平均产流量为 的水流才对出口断面的 时刻流量 由于至时刻的产流量对出口断面 时刻流量 从而通过积分可以得到将子流域根据平均水流路径划分成个汇流区第个汇流区累计以上汇流区的面积和占流域总 面积百分比为 个汇流区距离出口的平均水流路径为 个汇流区的平均水流速度为

数据分析论文

成绩评定表 课程设计任务书

摘要 汇率是在商品交易和货币运动越出国界时产生的,是一国货币价值在国际的又一表现。因为一国货币汇率受制于经济、政治、军事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彼此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而且在不同时间,各因素产生作用的强度也会出现交替变化,所以很难准确地找出究竟哪些因素影响着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化,在开放经济中,汇率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价格。汇率的失衡或错估,不仅会破坏经济的外部平衡,而且会给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 另外,汇率的变化还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的生产销售生产较大的影响。所以,对影响汇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指导汇率政策的制定、预测汇率变化趋势、优化投资策略,以及研究与汇率有关的生活消费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spss在经济、管理、医学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问题中,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扩大内需的关键,通过运用SPSS分析方法对我国人民币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以便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汇率的情况。 关键词:spss;汇率;影响因素;回归

目录 1问题分析 (1) 2数据来源 (1) 3数据定义 (2) 4数据输入 (2) 5变量的标准化处理 (2) 5.1描述性分析选入变量及参数设置 (2) 5.2描述性分析 (2) 5.3描述性分析结果输出 (2) 6.1描述性分析选入变量及参数设置 (3) 6.2线性回归分析 (4) 7进一步的分析和应用 (11) 总结 (14) 参考文献 (14)

汇率影响因素分析 1问题分析 汇率是在商品交易和货币运动越出国界时产生的,是一国货币价值在国际上的又一表现。因为一国货币汇率受制于经济、政治、军事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彼此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而且在不同时间,各种因素产生作用的强度也会出现交替变化,所以很准确地找出究竟哪些因素影响着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化。 在开放经济中,汇率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价格。汇率的失衡或错估,不仅会破坏经济的外部平衡,而且会给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另外,汇率的变化还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的生产销售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对影响汇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指导汇率政策的制定、预测汇率变化趋势、优化投资策略,以及研究与汇率有关的生产消费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数据来源 所用数据参考自“人民币汇率研究”(陈瑨,CENET网刊,2005)、“汇率决定模型与中国汇率总分析”(孙煜,复旦大学<经济学人>,2004)和“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与走势分析”(徐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2),其中通货膨胀率、一年期名义利率、美元利率和汇率4个指标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的部分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新安江模型 陕北模型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桥涵水文资料整理 指导老师:许崇法 姓名:郭赵元 学号:21710131

目录 第一章新安江模型 (3) 1.1 新安江模型简介 (3) 1.2 新安江模型的基本原理 (3) 1.3 新安江模型结构 (4) 第二章陕北模型 (6) 2.1陕北模型简介 (6) 2.2 陕北模型结构 ............... .. (7) 2.3 模型评述 (8)

第一章新安江模型 1.1新安江模型简介 新安江模型始建于 1973 年,采用蓄满产流的概念,以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后才产流,是个分布式的概念性模型,30 多年来在我国湿润与半湿润地区有广泛应用,并发展改进为三水源的以及其他多水源的模型。 原华东水利学院的赵人俊教授于1963年初次提出湿润地区以蓄满产流为主的观点,主要根据是次洪的降雨径流关系与雨强无关,而只有用蓄满产流概念才能解释这一现象。上个世纪70年代国外对产流问题展开了理论研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1978年出版的《山坡水文学》,它的结论与赵人俊先生的观点基本一致:传统的超渗产流概念只适用于干旱地区,而在湿润地区,地面径流的机制是饱和坡面流,壤中流的作用很明显。20世纪70年代初建立的新安江模型采用蓄满概念是正确的。但对于湿润地区,由于没有划出壤中流,导致汇流的非线性程度偏高,效果不好。80年代初引进吸收了山坡水文学的概念,提出三水源的新安江模型。 1.2新安江模型的基本原理 新安江模型是分散性模型,可用于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湿润季节。当流域面积较小时,新安江模型采用集总模型,当面积较大时,采用分块模型。它把全流域分为许多块单元流域,对每个单元流域作产汇流计算,得出单元流域的出口流量过程。再进行出口以下的河道洪水演算,求得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把每个单元流域的出流过程相加,就求得了流域的总出流过程。 该模型按照三层蒸散发模式计算流域蒸散发,按蓄满产流概念计算降雨产生的总径流量,采用流域蓄水曲线考虑下垫面不均匀对产流面积变化的影响。在径流成分划分方面,对三水源情况,按“山坡水文学”产流理论用一个具有有限容积和测孔、底孔的自由水蓄水库把总径流划分成饱和地面径流、壤中水径流和地下水径流。在汇流计算方面,单元面积的地面径流汇流一般采用单位线法,壤中水径流和地下水径流的汇流则采用线性水库法。河网汇流一般采用分段连续演算的Muskingum法或滞时-演算法,但它一般不作为新安江模型的主体。 新安江模型按泰森多边形法分块,以一个雨量站为中心划一块。这种分法便于考虑降雨分布不均,不考虑其它的分布不均。 新安江模型的流程图见图。图中输入为实测降雨P和实测蒸散发能力EM,输出为流域出口断面流量Q和流域蒸散发量E。方框内是状态变量,方框外是常数常量。模型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蒸散发计算、产流量计算、水源划分和汇流计算。

定性研究的论文案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定性研究的论文案例 篇一:定量与定性研究的比较分析(结合案例分析) 基于“流动子女教育问题”对定量与定性研究的比较分析在做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比较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两者的概念,才能找准方向,但要我完整的解释什么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我是做不到的。只能根据文献资料做一个简单粗浅的解释。 一、概念界定定性研究又叫质性研究,它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来对社会现象的质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社会现象发展过程及其特征的深入分析,对社会现象进行历史的、详细的考察,解释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定量研究又叫量化研究,它是指在数学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通过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以及预测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二、比较分析

根据阅读《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定性研究)与《关于长沙市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定量研究)这两篇关于流动子女教育问题主题的文献,以及结合“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我主要谈一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逻辑方面的区别:(一)研究方法 关于两者研究的基本方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这篇定性研究文章主要是采取了“文献研究”的方式。通过对已有统计资料及相关教育文献的研究,如它开篇就例举了5篇对一个城市(如上海市、厦门市)或城市中的某一个区范围内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总体状况的调查,也运用了一些文献中可以适用的数据来了解流动人口对其子 女教育的意向状况和民工学校(打工子弟学校)的情况,探讨文献研究中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根 据现有资料来发现目前此领域的研究趋势,最终分析研究所得的资料提出自己对于今后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 究方向应深入和发展的几点意见。整篇文章作者都只是做一些总结和阐述,来描述性地解释流动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及解释一些问题的理解。因此,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对于数据上的要求不是很高,也就是不注重对数据的具体分析。而是要求研究者有敏锐的洞察力,来分析自己所掌握的资料等来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

实证研究论文数据分析方法详解

修订日:2010.12.8实证论文数据分析方法详解 (周健敏整理) 名称变量类型在SPSS软件中的简称(自己设定的代号) 变革型领导自变量1 zbl1 交易型领导自变量2 zbl2 回避型领导自变量3 zbl3 认同和内部化调节变量 TJ 领导成员交换中介变量 ZJ 工作绩效因变量 YB 调节变量:如果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是变量M的函数,称变量M为调节变量。也就是, 领 导风格(自变量)与工作绩效(因变量)的关系受到组织认同(调节变量)的影 响,或组织认同(调节变量)在领导风格(自变量)对工作绩效(因变量)影响 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来说,对于组织认同高的员工,变革型领导对工作绩 效的影响力,要高于组织认同低的员工。 中介变量:如果自变量通过影响变量N 来实现对因变量的影响,则称N 为中介变量。也就 是,领导风格(自变量)对工作绩效(因变量)影响作用是通过领导成员交换(中 介变量)的中介而产生的。 研究思路及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1)领导风格对于员工工作绩效的主效应(Main Effects)研究。 (2)组织认同对于不同领导风格与员工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Moderating Effects)研究。

(3)领导成员交换对于不同领导风格与员工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Mediator Effects)研究。 目录 1.《调查问卷表》中数据预先处理~~~~~~~~~~~~~~ 3 1.1 剔除无效问卷~~~~~~~~~~~~~~~~~~~~ 3 1.2 重新定义控制变量~~~~~~~~~~~~~~~~~~ 3 2. 把Excel数据导入到SPSS软件中的方法~~~~~~~~~~ 4 3. 确认所有的变量中有无“反向计分”项~~~~~~~~~~~4 3.1 无“反向计分”题~~~~~~~~~~~~~~~~~~ 5 3.2 有“反向计分”题~~~~~~~~~~~~~~~~~~ 5 4. 效度分析~~~~~~~~~~~~~~~~~~~~~~~~6 5. 信度分析~~~~~~~~~~~~~~~~~~~~~~~~8 6. 描述统计~~~~~~~~~~~~~~~~~~~~~~~~9 7. 各变量相关系数~~~~~~~~~~~~~~~~~~~~ 12 7.1 求均值~~~~~~~~~~~~~~~~~~~~~~~12 7.2 相关性~~~~~~~~~~~~~~~~~~~~~~~12 8. 回归分析~~~~~~~~~~~~~~~~~~~~~~~13 8.1 使用各均值来分别求Z值~~~~~~~~~~~~~~~13 8.2 自变量Z值与调节变量Z值的乘积~~~~~~~~~~~13 8.3 进行回归运算~~~~~~~~~~~~~~~~~~~~14 8.3.1 调节作用分析~~~~~~~~~~~~~~~~~~14 8.3.2 中介作用分析~~~~~~~~~~~~~~~~~~18

用中国洪水预报系统率定丰良河洪水参数

用中国洪水预报系统率定丰良河洪水参数 摘要:利用水利部“948”项目“交互式洪水预报系统”(也称“中国洪水预报系统”)平台,使用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对丰良河的棠荆水文站小流域洪水进行参数率定,并对率定结果进行分析,确定适合该小流域洪水特征的参数,增加模型洪水计算的拟合度。得到较好的洪水预报方案。 关键词:小流域,中国洪水预报系统,丰良河,棠荆,参数 引言 应用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对洪水预报方案进行参数率定,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洪水预报方案制作方法。但对小流域的洪水预报方案往往结果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小流域洪水特征是陡涨陡落,汇流时间快,预见期短,而且一般小流域水文站点稀少,雨量站点也相对不足,从而导致小流域的洪水预报能力相对薄弱。笔者使用“948”项目的“中国洪水预报系统”软件,率定丰良河棠荆站的洪水预报方案,并对率定的参数进行分析、修改和评价。 丰良河是韩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兴宁市铁牛牯,于青溪流入丰顺境内,于黄金望楼汇白溪,于高园汇龙溪,流经广洋,在站口汇入韩江。流域集水面积899km2,河长75km,平均坡降0.286%。流域内的白溪和龙溪两条支流的集水面积超过100km2,流域内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4.96万kw。在下游广洋、站口河段两岸,土地低洼、加上受韩江顶托影响,常遭洪涝灾害威胁。建国后经裁弯取顺,在黄金万亩洪泛区兴建了防洪治涝工程,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条件。 棠荆站地处丰良河中段,位于丰顺县丰良镇,东经116°12′48″,北纬23°58′18″(该站位置见图1)。集水面积267km2,河流全长75km,源头至棠荆站测验断面长33km。是韩江中下游产汇流分析研究的代表站,用于研究粤东莲花山以南高山降水和丰良河各水文要素的特征关系,为二类精度水文站。 图1 棠荆站在流域中的位置示意图 丰良河源头至棠荆站测验断面的汇流时间约4小时,棠荆站至丰良河出口传播时间约6

定量研究论文

定量研究论文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论定量研究在社会研究中的运用 【摘要】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两种相对立的范式。尽管他们之间在哲学层面和技术层面都存在着区别,但是这两种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所以,在社会工作研究和工作中,只有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并用才是科学的做法。 【关键词】定量研究社会工作方法论 社会工作是是助人自助的专业行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工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案例,需要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在解决问题之前,对于社工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全面的分析案主,帮助案主挖掘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即隐藏在某些表面现象后面的本质问题。在寻找问题根源,最求真理的过程中,社工的认识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地建立一打破一重新建立的循环中逐渐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真理。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社工往往会走很多弯路,甚至失败,走入“绝境”。因此,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就必须使用科学合理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很多,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其中的两种方法,在本文中,笔者将围绕定量研究谈谈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运用。 一、概念的界定 定量研究也称量化研究,它的思想起源于法国大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使得民主思想深入人心;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由于工业的发展和物质进化的激发,哲学的自然主义兴起,对科学的内容和形式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对民主与科学的崇尚逐步取代了宗教和神权,更多的自然主义的科学家关心社会问题,间接地的促进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目前,社会科学界对““定性研究方法”并无明确的定义。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

论文实例-新安江模型评述

新安江模型评述 宫兴龙1 (1.东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摘要: 针对目前对新安江模型构建的机理和使用条件不是十分清楚的情况 (目的), 本文从新安江模型的面雨量算法的适用性、蓄水容量曲线的选取、产流机制、产流方法、汇流机理和汇流方法等六方面对新安江模型进行深入的分析。 (方法) 对目前新安江模型使用情况进行汇总和归纳出新安江使用情况。 (方法)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新安江模型在结构、理论方法及应用等方面取得的进展,认为新安江模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模型理论体系。 (结论) 本文可以为应用新安江模型给提供参考,也为评述水文模型提供了方法。 (意义) 关键词:新安江模型;产流;汇流;模型应用 英文名称 GONG xinglong1 (1.School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onstruction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erbin,150030)Abstract: Key words: 1.引言 1973年,河海大学赵人俊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编制新安江入库 1作者简介(小5黑):姓名(出生年份-),性别,××省××市(县)人,职务,学历。主要从事××××方面研究。E-mail:

洪水预报方案时,汇集了当时在产汇流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大流域洪水预报的特点,设计了国内第一个完整的流域水文模型—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以下简称新安江模型。最初研制的是二水源新安江模型,80年代中期,借鉴山坡水文学的概念和国内外产汇流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三水源新安江模型。 (简要叙述一下模型的构建过程) 新安江被水文学家和学者广泛的应用和改进[1]。 (说明模型应用比较广泛、模型非常重 要或模型对学科有指导意义等) 虽然新安江模型被广泛的使用,但很多学者在应用时新安江模型时,对该模型构建的机理和使用条件认识不是十分清楚,在应用常常出现效果不好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新安江模型构建和使用情况进行了一个深入的分析。 (发现模型构建上问题或使用问题, 本文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处理, 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样子) 2.蒸散发 新安江模型计算蒸散发是通过由水面蒸发推求流域蒸散发。 常用的水面蒸发有热量平衡法、空气动力学法、混合法、水量平衡法和经验公式法。 由于一个流域的水面蒸发应用公式法计算蒸发比较困难,传统的求水面蒸发是利用仪器进行观测,举例(), 站点设置要求 3.面雨量计算 由点雨量推求面雨量传统方法,泰森多边形法、算术平均、等雨量线法、距离倒数法等,雨量站设定的要求。 现代方法——降雨空间分布的测定——雷达测雨, 一般新安江模型采用泰森多边形,泰森多边形对雨量站要求? 如果选取算术平均对雨量站要求? 4.产流 产流机制有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等两类。传统的新安江模型使用蓄

新安江模型介绍

新安江模型介绍: 三水源新安江模型蒸散发计算采用三层模型;产流计算采用蓄满产流模型;用自由水蓄水库结构将总径流划分为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三种;流域汇流计算采用线性水库。模型结构: 模型计算: 在新安江模型中,流域蒸散发计算没有考虑流域内土壤含水量在面上分布的不均匀性,而是按土壤垂向分布的不均匀性将土层分为三层,用三层蒸散发模型计算蒸散发量。参数有流域平均张力水容量WM(mm),上层张力水容量UM(mm),下层张力水容量LM(mm),深层张力水容量DM(mm),蒸散发折算系数KC和深层蒸散发扩散系数C。 具体计算为 若P+WU>=EP,则EU=EP,EL=0,ED=0; 若P+WUC*LM,则WL=(EP-EU)WL/LM,ED=0; 若WL=C*(EP-EU),则EL=C*(EP-EU),ED=0; 若WL

论文的数据分析

论文的数据分析 大家现在都要写论文的数据分析了……很多同学都一点不会……所以把我知道的跟大家分享一下……下面以PASW18.0为例,也就是SPSS18.0…………什么?不是18.0,好吧……差不多的,凑合着看吧……要不去装个……= =……下面图片看不清的请右键查看图片…… 首先,要把问卷中的答案都输进SPSS中,强烈建议直接在SPSS中输入,不要在EXCEL中输入,再导入SPSS,这样可能会出问题……在输数据之前先要到变量视图中定义变量……如下图 所有类型都是数值,宽度默认,小数点看个人喜好,标签自定,其他默认……除了值…… 讲讲值的设定…… 点一下有三点的蓝色小框框……会跳出一个对话框,如果你的变量是性别,学历,那么就如下图

如果是五点维度的量表,那么就是 记住,每一题都是一个变量,可以取名Q1,Q2……设定好所有问卷上有的变量之后,就可以到数据视图中输入数据啦……如下图

都输完后……还有要做的就是计算你的每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如果你的问卷Q1-Q8是一个维度,那么就把Q1-Q8的得分加起来除以题目数8……那么得到的维度1分数会显示在数据视图中的最后……具体操作如下…… 转换——计算变量

点确定,就会在数据视图的最后一列出现计算后的变量……如果你的满意度有3个维度,那么就要计算3个维度,外加满意度这个总维度,满意度=3个维度的平均分=满意度量表的所有题目的平均分…………把你所有的维度变量都计算好之后就可以分析数据啦…… 1.描述性统计 将你要统计的变量都放到变量栏中,直接点确定……

如果你要统计男女的人数比例,各个学历或者各个年级的比例,就要用描述统计中的频率……如果要统计男女中的年级分布,比如大一男的有几个,大二女的有几个,就用交叉表……不细说了……地球人都懂的………… 2.差异性分析 差异性分析主要做的就是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影响,男女是否有差异,年级是否有差异,不做的就跳过…… 对于性别来说,差异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也可以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下面以T检验为例……

新安江模型的应用

新安江模型的应用 张利茹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南京(210098) 摘要:新安江降雨径流模型应用在梁辉水库上,采用2002年至2006年五年的降雨和蒸发资料对该流域进行日模和次模的模拟,得出的结果还比较满意。为了找出新安江模型的敏感性参数,本文在其他研究人员的基础上,选出公认的比较敏感的参数,把它们的值分别变成初始值的80%、90%和110%(CG除外)后进行模拟计算,得出的结果证实了学者们的说法。 关键词:新安江模型,梁辉水库,敏感性分析 1. 新安江模型简介 新安江模型始建于1973年,采用蓄满产流的概念,以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后才产流,是个分布式的概念性模型,30多年来在我国湿润与半湿润地区有广泛应用,并发展改进为三水源的以及其他多水源的模型【1】。几十年来,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致力于新安江模型的应用和发展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篇文章(像赵仁俊,1992;程等人,2002),但很少有用一个实际例子来研究新安江模型参数的敏感性问题的,实际上,新安江模型参数的命感性分析会有助于该模型的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对于无资料的地区或是资料不全的地区,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将显得更加有用。 2. 新安江模型结构 新安江模型是分散性的模型,常按泰森多边形法把全流域分成许多单元流域,产流部分采用蓄满产流模型,另增加了流域不透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之比的参数IMP。蒸发部分采用三水源蒸散发模式。河道洪水演算采用马斯京根法。地面径流的汇流采用经验单位线,并假定每个单元流域上的无因次单位线相同,简化结构。地下径流的汇流采用线性水库。对每一个单元流域作汇流计算,求得单元流域出口流量过程。再进行出口以下的河道洪水演算,得出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把每个单元流域的出流过程相加,就求得了流域出口的总出流过程[2]。新安江模型流程图如图1。 基于概念型降雨径流蓄满产流的新安江模型,其参数可大致划分为四种类型,如下述:(1)蒸散发。此部分的参数包括K、C、WUM、WLM。 K:流域蒸散发能力与实测水面蒸发值之比。它反映蒸发皿蒸发量与流域蒸发能力的差别,也反映蒸发皿蒸发量对全流域(高程差)的代表性问题,对具体流域来说,以优选为宜,即选模拟径流误差最小时的K值。夏天其值一般取1.3~1.5,冬天一般取1.0。 C:深层蒸散发系数。它决定于深根植物占流域面积的比值,同时也与WUM+WLM

定型数据分析论文

评分表 题目:探讨大学生是否是党员对智育成绩高能入党的看法 学号:xxxx 姓名:xxxx 评分标准 项目要求分值得分 写作1.题目恰当 2.摘要书写合理、规范10 3.图表,公式规范 4.引用,注释规范 10 5.文章书写结构合理,语言流畅, 结构完整。无错别字 30 内容6.观点合理10 7.分析方法,手段合理恰当。30 8.结论可信10 合计100

定性数据分析期末论文 题目:探讨大学生是否是党员对智育成绩高能入党的看法班级:xxx级数学与应用数学xxx班 姓名: xxx 学号: xxx

探讨大学生是否是党员对智育成绩高能入党的看法 摘要 1、目的 为了更好的建立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党员与党员之间的关系,从而更科学更具体的发展我们系的党员。我们通过调查2011级四个班的学生们对是否是党员与对智育成绩高能入党的看法。通过这个调查了解同学们的心声,听听她们的意见。 2、方法 通过对2011级四个班的同学进行发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智育成绩高能否入党的看法,并对这个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其中对数据进行分层与压缩处理,其中压缩包括层压缩,行压缩,列压缩,分别用Excel和spss软件,把数据表示成直观的图表表示和数据处理结果的直观显示。 3、结果 通过对2011级四个班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如下: G=5986 H=3682 Kendall T系数T=0.1533 se(T)=0.4417 U=T/se(T) =0.3471 P=P(N(0,1) ≥0.3471)≈0 Gamma系数r=0.2383 se(r)=0.6992 U=r/ se(r) =0.3408 P=P(N(0,1) ≥0.3408)≈0 Somers 系数se(d B|C)=0.2417 U= d B|C/ se(d B|C) P=P(N(0,1)

关于大数据分析结课论文

大数据论文 摘要数据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一个新的概念,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层出不穷,但作为一项发展前景广阔的技术,其很多作用还有待挖掘,比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为企业带来更多利益等。现今,互联网上每日产生的数据已由曾经的TB级发展到了今天的PB级、EB级甚至ZB级。如此爆炸性的数据怎样去使用它,又怎样使它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呢?这就需要不断去研究开发,让每天的数据“砂砾”变为“黄金”。那么如何才能将大量的数据存储起来,并加以分析利用呢,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处理。本文就大数据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大数据的定义、特征以及目前的应用情况引入,简述了大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挖掘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框架的方法,并对大数据分析流程和框架、大数据存储模式和服务机制、大数据分析中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高维数据的降维技术、子空间分析、集成分析的处理方法等做了概述。最后,以网络信息安全为例,阐述了该领域的大数据分析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挖掘;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网络信息安全一、大数据概述

1.1大数据的定义和特征 目前,虽然大数据的重要性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但是关于大数据的定义却众说纷纭。大数据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除去数据量庞大,大数据还有一些其他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大数据与“海量数据”和“非常大的数据”这些概念之间的不同。一般意义上,大数据是指无法在有限时间内用传统IT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服务的数据集合。科技企业、研究学者、数据分析师和技术顾问们,由于各自的关注点不同,对于大数据有着不同的定义。通过以下定义,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数据在社会、经济和技术等方而的深刻内涵。2010年Apache Hadoop组织将大数据定义为,“普通的计算机软件无法在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捕捉、管理、处理的规模庞大的数据集”。在此定义的基础上,2011年5月,全球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发布了名为“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的报 告,在报告中对大数据的定义进行了扩充。大数据是指其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软件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等能力的数据集。该定义有两方而内涵:(1)符合大数据标准的数据集大小是变化的,会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而增长;(2)不同部门符合大数据标准的数据集大小会存在差别。目前,大数据的一般范围是从几个TB到数个PB(数千TB)[2]。根据麦肯锡的定义可以看出,数据集的大小并不是大数据的唯一标准,数据规模不断增长,以及无法依靠传统的数据库技术进行管理,也是大数据的两个重要特征。大数据价值链可分为4个阶段:数据生成、数据采集、数据储存以及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大数据价值链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大数据价值的实现,是大数据应用的基础,其目的在于提取有用的值,提供论断建议或支持决策,通过对不同领域数据集的分析可能会产生不同级别的潜在价值。 在日新月异的IT业界,各个企业对大数据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解读.大数据的主要特征5个,即5" V”特征:Volume(容量大)、Variety(种类多)、Velocity(速度快)、难辨识(veracity)和最重要的Value(价值密度低)。 Volume(容量大)是指大数据巨大的数据量与数据完整性。可指大数据集合中包含的数据多,也可指组成大数据的网络包含的子数据个数多。 Variety(种类多)意味着要在海量、种类繁多的数据间发现其内在关联。大数据中包含的各种数据类型很多,既可包含各种结构化数据类型,又可包含各种非结构化数据类型,乃至其他数据类型。 Velocity(速度快)可以理解为更快地满足实时性需求。大数据的结构和内容等都可动态变化,而且变化频率高、速度快、范围广,数据形态具有极大的动态性,处理需要极快的实时性。 Veracity (难辨识)可以体现在数据的内容、结构、处理、以及所含子数据间的关联等多方面。大数据中可以包含众多具有不同概率分布的随机数和众多具有不同定义域的模糊数。数间关联模糊不清、并且可能随时随机变化。

新安江模型程序C 代码

新安江模型程序C++代码 以下是类的声明: class XinanjiangModel { private: // FORCING double *m_pP; // 降水数据 double *m_pEm; // 水面蒸发数据 // long m_nSteps; // 模型要运行的步长(一共m_nSteps步) long steps; // OUTPUT double *m_pR; // 流域内每一步长的产流量(径流深度) double *m_pRs; // 每一步长的地表径流深(毫米) double *m_pRi; // 每一步长的壤中流深(毫米) double *m_pRg; // 每一步长的地下径流深(毫米) double *m_pE; // 每一步长的蒸发(毫米) double *m_pQrs; // 流域出口地表径流量 double *m_pQri; // 流域出口壤中流径流流量 double *m_pQrg; // 流域出口地下径流量 double *m_pQ; // 流域出口的总流量 double m_U; // for 24h. U=A(km^2)/3.6/delta_t // SOIL double *m_pW; // 流域内土壤湿度 double *m_pWu; // 流域内上层土壤湿度 double *m_pWl; // 流域内下层土壤适度 double *m_pWd; // 流域内深层土壤湿度 double m_Wum; // 流域内上层土壤蓄水容量 double m_Wlm; // 流域内下层土壤蓄水容量

double m_Wdm; // 流域内深层土壤蓄水容量,WDM=WM-WUM-WLM // EVAPORATION double *m_pEu; // 上层土壤蒸发量(毫米) double *m_pEl; // 下层土壤蒸发量(毫米) double *m_pEd; // 深层土壤蒸发量(毫米) //runoff double *RF; // PARAMETER double m_Kc; // 流域蒸散发能力与实测蒸散发值的比 double m_IM; // 不透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之比 double m_B; // 蓄水容量曲线的方次,小流域(几平方公里)B0.1左右 // 中等面积(平方公里以内).2~0.3,较大面积.3~0.4 double m_WM; // 流域平均蓄水容量(毫米)(WM=WUM+WLM+WDM) double m_C; // 流域内深层土壤蒸发系数,江南湿润地区:0.15-0.2, //华北半湿润地区:.09-0.12 double m_SM; //自由水蓄水容量 double m_EX; //自由水蓄水容量~面积分布曲线指数 double m_KG; //地下水日出流系数 double m_KI; //壤中流日出流系数 double m_CG; //地下水消退系数 double m_CI; //壤中流消退系数 double *m_UH; // 单元流域上地面径流的单位线 double m_WMM; // 流域内最大蓄水容量 double m_Area; // 流域面积 int m_DeltaT; // 每一步长的小时数 int m_PD; // 给定数据,用以判断是否时行河道汇流计算 public: XinanjiangModel(void); ~XinanjiangModel(void); // 初始化模型

研究生复试面试题

2009年 笔试:1.简述新安江模型的水源划分模块2.稳定下渗率和超渗产流中的下渗率的区别3.影响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三类?4.一个关于发电站保证出力的计算题5.三性检验是什么? 1.在实测径流量过程线分划径流对径流产汇流有什么作用? 2.新安江二水源和三水源分别以什么方法划分 3.兴利库容计算 4.年调节水电站保证出力计算步骤 5.水体自净三个方面,并举例 6.水质。1.2.3维模型区别,各模型主要考虑因素 7.近年来某些地区经常发生百年一遇洪水,你的见解 (首先解释百年一遇意思,然后这是小概率事件,如果经常发生要质疑还是不是百年一遇,最后谈谈环境变化人为因素的影响) 8.水体耗氧主要表现在 9.水库特征水位及承担下,防洪任务时如何确定设计洪水位 面试中文题:1.S-P模型的三个假设条件是什么?2.水库的特征水位有哪些?从低到高按顺序说出3.谈谈对重力坝的了解(优缺点)4.径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5.武大水利水电学院主要研究哪三块内容?6.概率和频率的区别 面试口语:1.自我介绍2.谈谈对中国环境问题的了解3.谈谈对南水北调工程的了解4.对武大及武大本专业的认识6.对三峡的了解5.对广东水资源的了解,对广东情况的了解(咸潮) 2010年3 笔试: 1.近年来某些地区经常发生百年一遇的洪水,你的见解。 2.建立水文模型时,需获得大量流量雨量及蒸发的实测资料,试问这些资料对产汇流模块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3.简述新安江二、三水源划分模块。 4.逆时序法求兴利库容。 5.水库特征水位是什么?在水库下游有防洪要求时,如何确定设计供水位? 6.水体耗氧主要表现在? 7.水质一、二、三维模型区别? 8.水体自净三个方面。 9.已知水电站的保证出力,求水电站在日负荷图中的工作位置。 口试: 1.你想在5年或10年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2.高铁的利弊? 3.你最喜欢的运动? 4.你最喜欢的电影/最不喜欢的电影? 5.你为什么选择现在这个专业? 6.你认为水利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品质:责任心/勤奋……? 7.你在课余时间做些什么?

定性研究论文框架:学术论文的八股文写作方法

写在前面: 大部分的学术论文,基本遵循了“前言/背景介绍→文献回顾→研究方法/设计→研究结果→讨论”的框架。换句话说,当你在写作一篇学术论文时,完全可以按照上述路径架构自己的论文,然后在这个框架中,填充自己的具体研究内容就可以了。 前言/背景介绍 描述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社会背景和清晰阐述具体研究问题。如研究在哪里开展的,研究的社 会背景和脉络是什么,以及本研究对该领域的实践和政策等方面的有什么重要意义。 将本研究问题和具体的研究目标跟与此相关的社会问题、健康问题或相关知识、理论联系起来。简要论述为什么定性研究方法适用于该研究问题。 文献回顾 首先,回顾与本研究问题相关的最新研究发现。 其次,简要讨论相关的,尤其是研究对象相关理论视角。 然后,指出在回应类似研究问题的复杂性时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可能会遇到的局限。 最后,总结以往研究的优点和不足。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部分应详细阐述开展本研究的原因、研究过程以及执行步骤。应注意,如果定性研 究只是研究所采取的混合研究方法(mixed methods)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文章中应尽早 明确这一点。 描述研究者的价值判断或者所持观点和立场,包括可能会影响到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研究者的 个人特征和背景。描述作者的反身性(reflexivity)不仅能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作者是如何看 待研究对象和研究本身,而且对透明化(transparent)研究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此部分一般需交代以下各方面要求的内容,但也视具体研究而定,如不适用,请简述原因: 01具体研究方法 确定具体的研究视角或方法(例如传记法、叙事研究法、民族志法、扎根理论法、现象学法 和影像发声方法等)。 简要描述研究中用到的理论视角和关键概念(允许使用图表来帮助理解这些概念)。 告诉读者关于选择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为什么这个方法适合此研究问题,以及所选的研究 方法将如何完成论文所描述的研究目标。 02招募和抽样过程 详细阐明研究成员是如何招募来的。如果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话,他们是如何参与到本研究中的。 清楚描述抽样方法和抽样的类型(如目的性抽样、方便性抽样、滚雪球抽样等)。 汇报样本量以及样本的特征,被调查者是否存在中途退出或拒绝参与的情况,并解释为什么 该样本量足够满足本研究需求。 详细描述本研究抽样方法在内的研究单位、涉及物质环境及调查环境,但需要保护被调查者 的隐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