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全部教案(共4节)

2021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全部教案(共4节)
2021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全部教案(共4节)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要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能、透明程度能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16.1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

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材分析】

《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身边的材料》的第一课时。学生通过二年级下册第1单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常见的材料及轻重、厚薄、颜色等特征,因此学生对材料已有了初步认识。材料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之一。本课是带领学生深入认识身边的材料多样性,继而知道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并发现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点。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材料。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让学生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材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材料的广泛性,同时也认识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第二部分,知道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木质纤维、沙砾、石油,以及羊毛、木材,这些材料直接来自大自然,是天然材料。而木质纤维浆化制成的纸,沙与其他矿物质反应制成的玻璃,石油加工制成的塑料,都是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所以,纸、玻璃、塑料都是人造材料。第三部分,比较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教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棉花(天然材料)和腈纶棉(人造材料),用看、摸、浸、烧等方法进行辨识,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点。第四部分,思考身边的物品使用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多寡的原因。旨在复习、巩固学生在本课所学,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二年级下册第1单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的学习,已经初步能够认识并辨别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初步了解材料轻重、厚薄等特点,但对材料的多样性以及材料的分类和性能还不够了解。一些学生容易依据有没有人参与来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依次说说纸、玻璃、塑料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也可以举出更多的事例,从而让学生理解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依据不是有没有人的参与,而是有没有人工合成的材料出现。

在实验过程中,用燃烧法辨别棉花和腈纶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实验前有必要进行充分的操作引导和安全提醒,以便学生理清探究思路,明确观察对象,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有信心完成探究活动。此外,棉花和腈纶棉的有些特征在课

堂上不易进行对比实验,教师可补充阅读内容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棉花和腈纶棉。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从观察周围的物品展开对材料的思考,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学完本课后还能保持对身边材料研究的兴趣,以及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增加使得人造材料越来越多,要珍惜天然材料,保护环境。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观察和思考,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并进行简单分类。

2.通过阅读和交流,知道什么是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3.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到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性能有异同。

科学探究:

1.会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在教师引导下,能利用多种方法探究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

1.能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乐于交流结论。

2.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探究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愿意节约资源,爱护环境。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和交流,知道什么是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到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性能有异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棉制品,烧杯,培养皿,量筒,镊子,打火机,水木屑,砂石,纸,塑料,玻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问题

1.仔细观察下我们这间教室(或看教室图片),里面有哪些物品?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教师可以提前放置一些物品量杯等)

2.生答:桌子-木材;窗帘-布料;量杯-塑料;窗户-玻璃;书-纸等

3.木材、布料、塑料、纸、玻璃等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而材料是我们生活的物质基础之一。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了生活中成千上万的物品。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

4.教室内的物品是用一些材料做的,那建造一座教室这样的房子又会用到什么材料呢?

5. 生答材料有砂石、水泥、钢筋、木材、混凝土等。

6. 我们身边的材料还真多啊(课件出示材料图片),这么多材料哪些来自大自然?哪些是人造的?今天我们学习第1课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板书)

[设计意图:从孩子熟悉的教室内的物品入手激发孩子思考材料的问题,再适当提高到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使他们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这些材料哪些来自大自然,哪些是人造,自然导入课题。]

二、研讨交流分类

1.请小组内每两人互相轻声说说以上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2.生上台指材料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可能部分同学会认为简单加工木材是人造材料)3.同学们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区分还有些意见不统一,到底依据什么区分呢?

4.引导:(课件出示)出示砂石、木材、棉花,这些材料我们可以从哪里得来?

5.生:大自然。

6.师总结:像砂石、木材、棉花等这样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材料,就是天然材料。

7.(课件出示)玻璃、塑料、纸,这些材料我们怎么得来?生阅读课本118页文字和三幅图。

8.学生回答:木质纤维浆化成纸、沙粒与其他矿物质反应制成玻璃、石油加工制成塑料。师补充:玻璃或塑料加工过程视频。

9.提问:玻璃是用什么材料怎样加工制成的,它能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吗?

10.生:玻璃是用石英砂等天然材料为原料,经过烧制而成,它不能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不是天然材料。

11.木材经过人简单加工后做成桌子,那做桌子的材料还是天然的吗?

12.生:是天然材料。

13.师总结:(课件出示)只有像玻璃、塑料、金属、陶瓷等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叫人造材料。不能依据是否有人的参与就叫人造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材料分类,倾听质疑别人的观点。交流纸、玻璃和塑料的来源,激活学生对于材料的原有认知。了解木质纤维浆化制成的纸,沙与其他矿物质反应制成的玻璃,石油加工制成的塑料,从而了解人造材料是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进一步知道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分类]

三、实验探究发现

1.今天老师也带来了我们家里做棉胎的两种常用材料,棉花和腈纶棉(图示和实物),你知道哪个是天然材料?哪个是人造材料吗?为什么?

2.生答:棉花是天然材料,腈纶棉是人造材料。(预设有学生不知道腈纶棉,教师也可直接告知)。

3.它们都带有一个“棉”字,都能保暖,但是它们的保暖性能和其他特点是否一样?怎样来观察比较呢?小组讨论计划。

4.小组汇报,师生交流(预设学生会根据原有经验提出用看一看颜色、闻一闻气味、摸一摸等方法。

5.引导:如果把棉花和腈纶棉分别放到自己的手背上,会有什么感觉?【提示】棉花和腈纶棉保暖性都好。我们还可以用浸一浸入水的方法研究棉花与腈纶棉吸水本领。你们觉得该如何实验呢?(暗含着条件的控制,教师引导。)

6.生答师生交流。把同样大小的棉花与腈纶棉的一端放在水里,过一段时间观察另一端是否有水流出,水量的多少是否不同。

7.引导: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用来观察和区分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就是烧一烧的方法。观察棉花与腈纶棉燃烧时的火焰、烟、时间长短、灰烬、气味等。如果用烧一烧的方法你们打算如何观察呢?小组讨论。

8.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燃烧时:(1)用眼睛看:火焰大小与颜色、燃烧产生的烟。(2)用鼻子闻:燃烧时产生的气味。

燃烧后的灰烬:(1)用眼睛看:颜色、形状。(2)用鼻子闻:灰烬的气味。(3)用手按压:灰烬的软硬。

9.引导:做这个实验要用到火,要注意些什么?谁能大家一些安全提醒?

10.生答师生交流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与要求(1)把棉花和腈纶棉分别放入玻璃器皿中。

(2)用火柴点燃,把燃烧的火柴放进烧杯中。(3)注意观察火焰的颜色、大小。(4)观察产生的烟的大小、颜色。(5)闻一闻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味。(6)观察灰烬的颜色、形状。

(7)用手按按灰烬会发生什么变化。(8)温馨提示①点燃后,用过的火柴放在小烧杯里。②观察时不能离火焰太近。③灰烬完全熄灭,冷却后再闻和按。

11.引导:同学们用我们刚才讨论的方法,来比较一下棉花与晴纶棉,找一找他们的相似处与不同点。实验时要互相合作,做好活动记录。

12.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13.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活动过程及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完成活动记录表的填写。

14.小结:通过刚刚的比较,我们发现棉花与晴纶棉特点比较相似。其实,不仅棉花与晴纶棉,其他的一些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都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也都有一些不同之处。所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