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研究对象随研究层次水平而变化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2、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首次提出者。1866年德国学者H.Haeckel(海克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标志着近代生态学的诞生

1935年英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Tansley)第一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即把生物与其环境看作一个动态整体,生态平衡,推动生态学向生态系统阶段发展

3、五大生态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

4、生态学有那些分支科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按生物分类类群划分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还有更具体的生物类群,如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Fish Ecology)、鸟类生态学、兽类生态学等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按生物栖息场所划分陆地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水域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更具体的划分有:热带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山地生态学等。按应用领域划分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渔业家畜森林草地污染自然资源城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景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按研究方法划分野外实验理论生态学

5、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6、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生态学原理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系统论是其方法基础

7、系统的特点有两个以上的组分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8、生态系统的特点1)组分上:无生命和有生命2)空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动态性3)时间变化上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4)内部功能上组分间不断进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使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5)外部关系上开放系统,物质能量交换

9、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组分上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人类——大型消费者,同时是管理者、调控者.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结构上系统的组分及其量比关系、空间分布等都受到人类的调控,使农业生态系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

外部关系上输入:增加了大量的人工输入,如肥料、农药、薄膜、农业机械、人力、信息等

输出:农产品的大量输出,水土流失等

功能上系统开放程度高,自身稳定性减弱

调控上自然调控、农民直接调控与社会经济间接调控

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哪些?光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光质: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生态效应

光照强度: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C3植物与C4植物

光照长度: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中间型植物

-大气圈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碳、氢、氧、氮等元素;保护地面生物的生存条件

-水圈降水量、大气湿度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直接的生理与生物学作用

-土壤圈提供生物生存的场所;提供生物适宜的生存条件,土壤营养、土壤酸碱度、盐碱度、三相比等;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和转化的场所

1.生态因子,请举例。-生态因子:指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起作用的各种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CO2、O2 、土壤PH值、土壤酸碱度等。

-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2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元素。这种元素不但直接限制植物生长,同时也会限制其他因子的效应。

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死亡。生物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性范围,即有一个生物学上限与下限。在此范围内生物才能正常生长与存活

生态型(ecotype):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发生耐性范围的趋异适应,形成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气候生态型:

光照生态型:早稻与晚稻温度生态型:籼稻与粳稻南方:短日照生态型北方:长日照生态型

土壤生态型:

土壤水分:水稻和陆稻

土壤重金属:细弱剪股颖、羊茅、

生物生态型:

病虫害:抗病与感病

植物群落:稗与稗草

4.生境(栖息地):在环境条件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此小区域称该生物或群落的生境。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出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亦即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地位与角色

5.结合生态位理论,阐述高斯竞争排斥原理竞争排斥原理: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两个物种的生态位越相似,竞争越激烈

同一生境中的群落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同一生境中能够生存的相似物种相似性有限,会发生生态位分离;为了减缓竞争,同一生境中同时存在两个或多个物种时,尽量选择生态位上有差异的类型。6.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量种群在不受环境条件限制下,即食物充足、无种内竞争、无天敌、具有稳定的年龄结构,并且光、温、湿等环境条件处于最适状态,种群以指数方式增长,此时的种群增长率最大,称作内禀增长率

7.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种之间的关系有那些?举例说明?

作用类型物种相互作用的一般特征

甲乙

中性作用0 0 两个种群彼此都不受影响

竞争直接干涉型- - 两个种群直接相互抑制

资源利用型- - 资源缺乏进,双方受抑制

偏害作用- 0 种群甲受抑制,种群乙不受影响

捕食作用+ - 捕食者得利,被捕食者受抑制

寄生作用+ - 种甲寄生者有利,种乙寄主受抑制

偏利作用+ 0 甲共栖者得利,乙宿主不受影响乔木与灌木;地衣、苔藓与树木

原始协作+ + 都有利,但不发生依赖关系蚂蚁与蚜虫

互利共生+ + 都有利,并彼此依赖

8.简述r对策和K对策生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属于K选择类的生物:个体较大,

寿命较长,

存活率高,

要求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其种群密度较稳定,

常保持在K水平。

属于r选择类的生物:

个体较小,

寿命较短,

存活率低,增殖率r高,

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

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

其种群密度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

农业生态系统r—K对策类型者的合理配置

利用r-生物加速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损失,增加次级产品的输出

利用K-生物稳定农业生态环境

9.描述一个群落的结构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以及怎样描述种群的结构。

(1)群落的水平结构含义:群落中各物种在水平空间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2)群落的垂直结构包括两个方面:

不同类型群落在海拔高度不同的生境上的垂直分布

同一群落中不同类型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层配置,即成层性,最基本的外貌特征

(3)时间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即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的有序变化

农业生产在利用资源方面要互相补充,充分利用。

二是:群落演替

10.群落演替特点?怎样利用群落演替原理为农业生产服务?

特点与趋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可逆过程

群落演替原理农业利用:

初级演替相与成熟演替相结合起来(草本与木本)

模仿自然顶级群落

利用和仿照自然演替过程建造农业生态系统。环境恶劣地方先锋植物的引入。

11.生物多样性含义及生物多样性的层次性,生物多样性计算公式

指生物的多样化或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包括3个主要层次: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式中:D 为辛普生多样性指数,Pi 为群体中物种i 个体所占的比例,S 为种类数目。

12.景观、景观生态学,景观要素包括哪些?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区域内(即景观)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的综合性学科。

景观是指一般在几平方千米到数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织方式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景观元素有三种类型: 1 斑块 2 走廊或廊道3 基质

13.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①从野外到城镇范围内景观的空间格局和结构; ②空间格局和景观过程的联系; ③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过程和变化的影响; ④尺度和干扰对景观的作用。

14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对自然保护区的设置方式有启发吗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是研究物种生存过程的时空耦合理论,既涉及物种的空间分布,又涉及物种的迁移、扩散、存活及动态平衡,它的最大贡献就是把生境斑块的空间特征与物种数量联系在一起,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多 完整比破碎要好 尽量减少隔离度 簇状比线状好 走廊连接 圆形较好 其最直接的应用价值则是为生物保护的自然保护区设计提供原则性指导

15、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农业生产中作物如何发挥边缘效应?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系统论(徐化成,1996),但对景观生态学理论体系的认识却并不完全一致。一般说来,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等级理论与尺度效应 自组织理论 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

边缘效应或边际效应(edge effect)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两侧生态系的共同影响和交互作用而表现出与斑块内部不同的生态学特征和功能的现象。一般而言,内部物种更容易受生境退化和破碎化而灭绝的威胁。因此,斑块大小变化的一个重要生态效应就是导致内部生境的变化。边际带的宽度和边际效应的大小与斑块的大小和相邻斑块本底的特征及其差异程度密切相关。

1、我国丘陵、岗地资源丰富,请结合生态对策和群落演替原理来说明如何进行开发利用?

答案要点:1)人多地少,耕地不够,开发丘陵岗地资源2)破坏原由生态系统,3)系统构建时要注意农林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在追求经济效益同时要符合生态学规律合;r 、K 对策生物的结合,高级演替相与初级演替相的结合4)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梯田、鱼鳞坑、竹节沟)、并结合农艺措施、生物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16、种群指数增长模型与阻滞生长模型对于农业生产中病虫草害的防治具有什么理论指导意义?

分析要点:1)害虫(昆虫)往往成指数式增长,做好虫情预测,治理在爆发之前2)天敌防治病虫害,增大环境阻力3)前期加强对草治理,优先让大田作物生长,封行之后就可以加大环境阻力,有效控制草害

17、近年来人们大讲生物入侵,请你谈谈你对水花生、大米草蔓延问题的看法。 分析要点:1)物种引入前要作好生态评价,防止生态危害2)物种引入后应先在一个可控范围进行种养,进行充分评价、分析,可靠之后才能逐步扩大其范围。并进行继续跟踪生态分析。3)加强生物防疫、进出口检验检疫。

18、我国以杨树为主要树种的农田林网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病虫害严重而对杨树林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经常见报道,请从生态学观点分析其原因并阐述你的解决对策?

分析要点:1)物种单一,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2)适当多样化,地方物种的应用3)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

1、生态系统结构指生态系统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的能物流联系。

3、不同区位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有什么影响?杜能农业经济区位 不同类型的农业以中心城市为圆心呈同心圆状的空间分布。每一同心圆环的作物带到城市的最大距离受市场价格、产地生产成本和两地间运费三个要素制约。三个要素决定农业的利润:P = V - (E+T)P 为利润,V 为商品售价,E 为生产成本,T 为商品运费。生态经济区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物流、储藏、保鲜、加工能力的增强,销售网络的健全,使得运费率迅速下降,自然资源条件对农业的生产结构格局影响能力上升,也使得农业不同地块与中心城镇的相对位置对农业布局与安排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4、地理位置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有什么关系?流域位置与垂直结构

地形变化与垂直结构(大尺度的地形变化、小尺度的地形变化)

2)P (D s i i ∑=-=1

1

5、举例说明立体农业的类型。

1、农作物间混套复种复合群落——立体种植

小麦//大蒜/棉花//西瓜、小麦/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小麦/萝卜油菜—稻—稻、甘薯—稻—稻

蚕豆//生菜/春玉米//地芸豆/秋玉米2稻田养鱼——立体种养

稻萍鱼

水稻起垄种植,水面养红萍,水沟

养鱼

稻提供鱼、萍良好环境

萍提供鱼饲料、稻营养、抑制杂草

鱼为稻松土、增氧、除草、灭虫、

保肥、造肥

效益

在空间结构和营养关系上互为补

充的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了稻田物

质和能量的利用率与转化率

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6、链加环类型,举例说明食物链结构类型

食物链加环类型

1)生产环,增加的新环节可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

如在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畜牧渔养殖业

2)增益环,新环节转化的新产品本身并不能直接作为产品,但加大了生产环的效益

如用粪、沼气养殖蚯蚓、蝇蛆,用于喂猪、鸡、鱼

3)减耗环,新环节可减少生产环的耗损,提高系统的效益

如引入天敌,减少生产损耗

4)复合环,同时具有两种以上功能的环节

如建立沼气池;稻田养鱼,增产、灭草灭虫减耗,同时增加动物产品

5)加工环(加环特例):农副产品加工增值

如编织篮、筐、草帽、凉席、密度板、燃料等

注意: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食物链加环要讲究综合效益。

以养殖业为中心种养结合的食物链结构:

(1)鸡粪喂猪,猪粪养蝇蛆,蝇蛆作饲料喂鸡,剩余猪、鸡粪回到农田循环利用。

(2)畜禽-沼气食物链结构:

以沼气为纽带:如畜-沼-果模式(广西恭城县和广东梅县等);北方四位一体庭院能源生态模式:厕所-----猪舍--------沼气------温室

(3)秸秆多级利用:

秸秆------培养食用菌------菌渣作畜禽饲料-----养鸡-------鸡粪下沼气-------沼气渣培养食用菌------废料施于农田

(4)以污水自净为中心:生态养殖场,三段净化四次利用。

猪舍-水葫芦(吸N)-细绿萍(吸P、K)-鱼塘-稻田

1、试述“桑基渔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原因。参考答案:

结构:挖低填高,低作塘,高作基,塘与基所占面积相近。利用“基”种植桑、蔗、果树等经济植物或粮食作物水稻,并于塘边建猪舍,利用塘养鱼,形成“种桑养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桑”和“以粮促猪、以猪促鱼、以鱼促稻”的良性循环系统。

原因:改善了环境条件;提高了初级生产产品的利用率;加强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60年代前苏联在东部地区大举开垦荒地,取得了明显的粮食增产效果,但是短短几年前苏联农业又陷入困境,开荒的成果荡然无存,请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

开垦荒地,破坏原有生态系统(顶级群落),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初级演替),系统稳定性降低。

构建新的生态系统没有遵循生态学规律(连作、粗放经营、追求经济效益),破坏生态环境,风蚀、沙尘暴严重。(应该采取保护性耕作、农林复合、草田轮作、适当多元化种植、种养结合等)

农业化学品(化肥、农药)大量使用进一步加剧环境恶化。

1.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来源分类太阳能辅助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生物辅助能工业辅助能))

2.如何提高农业的初级生产的能量转换效率

间套复种,

育种(高光效,长生育期,良好株型),

改良生产环境和条件(灌溉、施肥、病虫防治、温室、地膜),生产技术(机械、激素、整形)

充分利用非耕地(山、坡、草、水、路)

3.如何提高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

发展草食动物充分利用富含纤维素的有机物质

肠道发达,长度为其体长的20-27倍以上,食物在消化道内可停留7-8天,

微生物帮助消化,消化率较高,

能够充分利用作物秸秆、树叶、菜叶、青草、干草等。

发展水生生物,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冷血,转化效率高2倍以上。体热能低。

利用腐生食物链,增加能量利用层次

维持能低。

优化饲料喂量与配比,提高转化效率

优化畜禽结构,优质、高效。

控制环境,管理水平温度,病害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

2、地质大循环指化合物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队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经过五大自然圈循环后,再被生物利用的过程。

生物小循环生态系统环境中的元素或化合物被生物利用后返回环境,不经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又相继被生物利用的过程。

3、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4、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由大气中的CO2、CH4、水蒸气、N2O、O3等气体成分吸收长波辐射而使地球保持较高温度的效应

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引起温室效应加强而导致的全球温度升高、降水量增加、海平面上升等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变化。

5、试述农业生态系统碳素循环的主要途径和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及改善途径。

碳循环的基本途径(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2)大气CO2——植物(个体)(3)大气CO2——植物——动物——微生物(食物链)(4)大气CO2——植物——动物——化石(5)大气CO2——水体碳酸盐——沉积物(地质大循环)

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CO2浓度的不断上升

自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增加量达每年3.2 ×109t

虽然CH4、N2O及卤代烃类增温潜势远远大于CO2,但科学界业已证明大气CO2的急剧升高是全球变暖的主要贡献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CO2浓度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呈完全相同的变化趋势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

从土壤圈来讲:实施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多施有机肥、适量化肥农药、形成良好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扩大土壤固碳能力。

从生物圈来讲:绿化造林、见缝插绿,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增强光合作用。从岩石圈来讲:工业(循环工业、节能减排、环保技术、提升科技);生活(适度消费、节能产品、节约能源、);改进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生物乙醇、风能、核能、水能、生物质能)

6、简述N、P、S循环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改善措施?

氮循环失调造成的环境问题(1)水体富营养化(2)农作物品质与硝酸盐超标问题(3)温室效应(4)大气氮沉降与酸雨(5)臭氧层破坏(6)降低土壤质量

改善氮素循环的途径从土壤圈来讲:提高氮素农业利用率,减少水土流失。

从生物圈来讲:加强生物固氮。

从岩石圈来讲:减少化石能源利用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工业,加强工业废气中氮吸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磷循环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

P的作用大于N

改善磷素循环途径从土壤圈来讲:提高磷肥利用效率,综合施肥,减少水土流失;

从水圈来讲:加强生活污水除磷作用,生产无磷洗涤剂,防治磷素进入水环境。

S酸雨

关键是控制进入大气中SO2和NOX的排放量。

实施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确划定酸雨控制区。(十一五SO2,十二五SO2和NOX )

关停高硫煤矿、小火电机组、小水泥厂、小玻璃厂、小钢铁厂及其他高能耗第技术的过剩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推广应用联合脱硫除氮技术。(十一五火电、钢铁等大型燃煤机组上料脱硫设施,十二五全面推进脱硫除氮。)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水电、核电、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

7、生物学放大作用及改善措施当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沿着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并逐渐累积,使其残留浓度逐渐增大,顶级生物忍受最高浓度的现象

8、环境污染的本质元素或物质在局部积累

9、物质循环的库与流,物质循环快与慢

库:物质在循环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

10、什么是循环经济?什么是循环农业?从物质循环的角度论述循环农业的好处?

11、由于现代养殖业中时有存在配方饲料重金属含量超标现象,此时,在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型农业中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12、什么是排污权交易,什么是碳交易,请说明国外以及我国碳交易状况。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

2、农业生态系统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1、耦联关系:资金流与能物流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或出售农产品时发生,流量成正比,流向相反。2、独立关系:独立的资金流,通过纳税、还息、还贷、交费、罚款等方式离开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不和能物流发生直接联系。贷款、补贴、奖励也不发生直接联系。发生经济外部性性的时候形成独立的能物流。

3、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内源稳定性机制:农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外源调控机制:人们利用等衡调控原理,在一定技术条件或投入限量下,力求使农业生态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功能均衡地发展到一定水平使系统功能最佳。

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特点

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自然生态系统属非中心式调控;人工控制的系统属中心式调控)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有自然调控、人工直接调控和社会间接调控

3、生态平衡是静止的与绝对的

4、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有自然调控、人工直接调控和社会间接调控

1、资源、(广义):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现实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狭义:仅指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农业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部分。

收益递减律、

生态足迹、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物质消费水平下的某一区域人口生存消耗所需要的土地(水域)面积。

生态承载力、为该地区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的面积。

生态赤字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一般要求生态承载力的12%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因此能够用于承载人口需要的为计算出生态承载力的88%。

生态盈余(生态赤字)=生态承载力(供应)-生态足迹(需求)

2、成本外摊、指农业生态系统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消耗了自然资源成本和利用了生态环境成本,但没有在系统的成本核算中得到反映的现象

收益外泄;指系统在生产过程中使自然资源增殖,改善了资源环境,但不能在系统核算中体现的现象

3、在农业发展中如何正确处理三效益之间的关系?

三效益的表现特点

社会效益是最直接最迅速的表现

关系的实质:农业近期、中期和长期效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有矛盾与统一的两面

矛盾:过分强调一方,就会损害另一方或两方

统一: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4、简述自有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自有资源是指所有权和使用权都明确的属于产权人的资源,产权人可以是个体、集体或国家。

资源的拥有者会把其资源看成是总资产的一部分,当资源价格上升幅度大于银行利润率时,产权人倾向于保留资源

当预计资源价格上升幅度低于银行利率时,产权人倾向于尽快开采资源,而把卖资源所或资金存入银行。

资源经济学第一定律:若资源价格和银行利率的变化没有受到政府或个别大产业的控制,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市场调节会使得平均资源市场价格的相对变化率等于银行利率随时间的变化。

5、简述公有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公共资源:生产者可以自由利用,但所有权不属于生产者的资源。当森林、草原、土地是公共资源时,其损害会显得突出。

资源经济学第二定律: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以公共资源形式存在的生物种群数量会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在这个水平上对其开发利用的收益恰好等于其成本。

通常,产品的社会需求增加时,产品价格上升快于成本上升,容易导致公共资源的枯竭。

采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来防止公共资源的悲剧。

6、简述克服经济外部性的办法。克服资源环境经济外部性问题有两个基本的解决思路。

一个就是通过政府的增税、收费、补贴、免税等经济调节措施,是经济外部性内部化。

另一个思路就是通过产权的确定把外部性环境变为内部产权,以克服经济的外部性。

1、名词解释:生态农业、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中国一批农业科学家主张应基于中国几千年不衰的传统农业精华,建立以生态学和经济学为指导的中国生态农业

2、简述农业历史发展阶段及生态环境评价?世界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游耕、游牧等)、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主要发展阶段阶段。1特点:刀耕火种、转移农业、轮歇栽培、撂荒制;史前农业,基本只有种和收两个环节游耕农业→轮耕制农业问题:只取不给,土地营养平衡完全靠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掠夺经营,水土流失,土壤退化,

后果:转移农业,背井离乡,2特点: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输入低;以人粪尿、动物粪便、绿肥等有机肥为土地提供营养;采用间作、轮作、套作等方式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注意到了保持地力常新;注意天时地利来进行农业生产,注重顺应自然规律。问题:劳动生产低效;对自然的依附状态不能得到改善;难以较大规模上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男耕女织,固定农业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生态合理,经济不合理。3特点: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直接和间接依赖石化能源;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问题:高输入、高能耗,加剧世界能源危机;机械化耕作,不合理的种植导致土壤流失;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引起严重环境污染;单一种植使生态失衡,引发大规模病虫害;人工创造的高产品种广泛取代了各地农畜;品种的多样性,使后者的基因快速灭绝。生态问题,生态不合理,经济合理。

3、论述你是如何理解常规现代农业向可持续农业的转变的?如何在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寻求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

中国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应运而生.

4、论述国内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的不同。1)目的和目标不同中国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将传统农业生产体系转变成具有多目标,多功能,并以耗散结构方式构成的农业生态经济运行体系;其总体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全部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三大效益”高效持续发展。2)运行机制不同;中国生态农业的运行机制是按农业生态经济原理和相关原则,以及国家农业政策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既通过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促进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良性循环;又通过销加产综合经营促进农业经济再生产过程良性循环。(3)技术体系不同;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是充分合理利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及农用机械等现代工业农用产品和装备;强调农业生产经营应因地制宜地尽可能将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与现代先进实用技术及新兴科学技术组装配套。

3、各种替代农业

20世纪60年代起各种替代农业模式产生:生物动力学农业,科学生态农业

肥力农业、腐殖质农业

团结在可持续农业的统一大旗之

下。

前列。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全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在一定空间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即最小因子定律。 种群调节:指种群数量的控制。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与死亡、迁入与迁出两方面决定的,所有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环境因子、生物因子都对种群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4 、种群: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分布: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或聚集的。其增长型:在无环境限制下成指数式增长;在环境制约下成逻辑斯蒂增长。)。 5 、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其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6、群落: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 片状或斑块状镶嵌。垂直结构的特点:成层性(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

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或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过渡区域称为边缘效应)。8、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想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9、顶级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10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1 、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12、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其类型有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1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 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同名7224)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同名7224)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一)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3.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 4.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5.生态位是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6.人工辅助能人类为防止农业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演化,提高农业生物种群的生产力,减少消耗,人为地向系统加入的那一部分能量。

7.总初级生产力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光合作用总速率,Pg=Pn+R。 8.生物小循环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9.社会资源指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人工资源,如劳力、畜力、农机具、信息等。 10.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在可能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作物秸秆、家畜粪肥、豆类作物、绿肥、有机废物、含有矿物质养分的岩石和机械耕作,以保持土壤肥力和耕性,尽可能用生物防治抑制病虫和杂草的危害。 二、单选题 1.1865年,(A )将两个词合并构成Oiko1ogie (生态学)一词。 A.勒特 B.海克尔 C.坦斯列 D.奥德姆 2.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流动。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绪论 生态学——海克尔H.Haeckel :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866)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 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 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 6、农业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表一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类别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物构成生物农业生物、人类 环境组分自然环境人工调控 系统稳定性高低 开放性封闭开放 净生产力低高 服从规律自然规律自然和经济规律 第二章 §2.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人工环境:包括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谢尔福德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 对耐性定律的补充: 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他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5、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趋同适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之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很相似的现象,其结果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成、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很强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生态型: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态型的形式: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生活型:指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境:指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生态位:是生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2.2 种群 种群: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 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1、空间分布形式:随机型均匀型成丛型(聚集型)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 (3)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1)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构成条件:①由一些要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

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5)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组成: 1.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 2.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基本功能[重点]:1.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包括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2.物质流。 3.信息流。 4.价值流。 (6)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重点]:1. 生物构成方面:(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特定环境下经生物种群间、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相互适应形成的自然生物群落(2)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2.环境条件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受到人类的调控与改造,以便农业生物能够更加高效地转化出人类所需的各种农副产品3.结构与功能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既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又包含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组分。4. 稳定机制方面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发展农业生态系统因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变短,自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生态学知识累积阶段(1866年前); 主要事件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知识,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 主要事件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生态学产生以后便分化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学科分支。 (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主要事件有: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把生物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整体。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论文。她用确切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在食物链顺序转移中生物的数量关系。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了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1962--); 主要事件有: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64年开展以生态系统定量研究为重点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之后,又于1971年组织了“人与生物圈”长期研究计划。中国于1972年加入这个研究。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行动议程》、《里约热内卢宣言》。 (5)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4分*10个=40分) 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农业生态系 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途径和策略的科学。 2、系统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围(边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 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结构与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 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即是指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的特性。它靠系统有序为 基础。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又称整合效应 4、生态系统的准确定义,经历了坦斯利(1935)、林德曼(40年代)、奥德姆(1983)、骆 世明(1987)。骆世明(1987)认为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而言之:在一定的时空围,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称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分在时空中的分布(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以 及组分间相互联系的有序状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6、分解者---指异养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由于它们的功能是把有机物还原成 无机物,因此,又称还原者。由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产过程都依赖初级生产,所以它们的生产过程又称次级生产;同理它们又次级生产者。 7、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包括物质和能量)供求关系。根据建立方式不同,可分为食物链结构和食物网结构。 8、食物链结构---以食物链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间通过吃与被吃方式而彼此联系起来的食物营养供求序列。如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9、食物网结构—以食物网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食物网是指生态系统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联结而成的食物供求网络关系。 10、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11、农田生物是由多种农作物、稻田人工放养的鱼、蛙、红萍以及农田杂草、自然界昆虫、病原菌、土壤微生物等组成,其中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及肥料作物)是农田生物的主体。 12、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13、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是指某一种群中,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常用年龄金字塔来表示。(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 14、种群的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记作rm。也叫作生物潜能(biotic potential)或生殖潜能(reproductive potential)。 15、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常用K表示。 16、【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17、原始协作是指两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例如:1)寄居蟹和某些腔肠动物的共生关系2)某些鸟类啄食有蹄类动物身上体外寄生虫,而当食肉动物来临之际,又能为其报警;鸵鸟与马的协作也很默契,前者视觉敏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A专升本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A(专升本) 一、填空题 1、根据食性不同,食物链可分为__ _、、和。 2、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可分为三类,即、、。 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和。 4、竞争排斥原理又叫。 二、选择题 1.不属于环境因子的是: () A 空气 B 水 C 阳光 D 湿度 2.生产力最低的生态系统为: () A农田生态系统 B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C 沙漠生态系统 D 草原生态系统 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中螳螂属于:()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三级消费者 4.腐生食物链的是: () A虱子→人 B草→羊→狼 C玉米→蝗虫→青蛙 D稻草培育蘑菇 5.属于K对策生物的是: () A 大象 B 蚊子 C 蝴蝶 D 苍蝇 三、判断题 1.稻田养鸭可以减少杂草属于生物的化感作用。() 2.顶级群落不是恒定不变的。() 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中,如果螳螂所在营养级的能量为1个单位,那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为100个单位。() 4. 活树上生出蘑菇属于腐生食物链。() 5. 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时间长。() 四、名词解释 1、能量的十分之一定理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限制因子原理

4、种群 5、生态型 6、趋异适应 7、人工直接调控 8、生境 9、生态平衡 10、化感作用 五、简答题 1、顶极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2、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农田施入氮肥后,氮肥的去向?如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B(专升本) 一、填空题 1、生物多样性包括、、三方面。 2、生态系统具有、和三大功能。 3、热力学第二定律也称,因为能量总是从趋向,这个过程。 二、选择题 1、属于原始合作: () A狐狸与老虎B 地衣与大树C犀牛与犀牛鸟D 蝴蝶与蝴蝶兰 2、不能体现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 () A 动物冬眠 B 秋雁南飞 C 菊花9月开花D竹子60年一开花 3、一般在在生态系统中,如果生产者的能量为10000个单位,那么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为:() A 10 B 100 C 1000 D 500 4、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相同,会出现什么结果:() A 都死亡 B 和谐共存 C竞争能力强的生存,弱的消失D 不确定 5、生态系统由哪两个生态系统复合而成:()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2、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3、食物网: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形成的相互交错成网的多条食物链。 4、现存量:指在某一特定的观察时刻,单位面积地段内有机体的数量,可以用个体数目、重量或能量来表示。 5、库:指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物质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6、r-对策物:是指生育力高,亲体具有良好保护幼体行为的生物。 7、物质循环:泛指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及水(作为介质在生物与环境不同组分之间的频繁转移和循环流动。 9、营养级:指食物链上的不同面积,每个链节上的生物都构成了其下一个链节生物的食物能来源。 10、生态金字塔:把生物群落的众多生物按所属的营养级加以分类,然后将各营养级按其总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的多少绘成长方形模框,自下而上顺序排列,即形成了所谓的生态金字塔。 11、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分层次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12、生态位:是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13,系统:是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4、能效率:人工投入单位辅助能量所获得的有效产出能或能量报酬。 1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16,次级生产: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生物量形成的生产过程称次级生产。 17、肥力结构:指(形成产量的自然肥力、再循环肥力和外源肥力所占的比例。 18、立体种养技术:是利用了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互补特性,利用了生物间的生态位的差异,从而提高了整体对资源的利用率。 19、生物学放大作用:各种有毒污染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会参与物质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食物链的浓缩作用又被称作生物学放大作用。 20、群种: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群。 21、食物链:食物链就是由日光能量转化固定的食物能,经过一系列有取食、被取食关系的生物,以植物有机体开始被逐级转移而形成的生物链条。 22,顶级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各主要群落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出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23、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结构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24、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中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群落与其环境想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总结(供参考)

第一章 1.请您分别从生态学危机,农业危机和还原论危机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生态学必然会得到发展? 2.试述下述概念: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 3.请谈一谈为什么生态系统会产生其组分没有的特性?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主要区别? 4.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科学体系中其他主要学科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1.请谈一谈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生物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对环境只有被动适应吗? 答: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哪一种营养物质。 2,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对植物生长而言,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2.描述种群的结构主要用什么参数?种群的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1,种群大小和密度,种群大小是指在一定面积和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内种群的数量。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分为稳定性,增长型,衰退型,性比: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中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磁性和雄性的比率。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在没有任何环境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率,为内禀增长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5,种群的空间分布和阿利氏原则,种群的分布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聚集的),阿利氏原则:每个生物种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3.种群增长的指数形式和逻辑斯蒂形式用什么方程描述?如何理解r对策生和K 对策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活史对策? 答:1,种群在无环境条件限制下成指数增长,N T+1=λN t , λ=N 1 /N 0 , lgN T =lgN +tlg λ,dN/dT=rN呈J型增长。 2,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N为变值。呈S型生长。r对策生物,个体小,繁殖速率快,成活率低,基数大,寿命短,环境变化适应性强。 K对策生物,个体大,繁殖较慢,个体成活率高,寿命一般较长,环境变化适应性差,易灭绝。 4.请各举两个例子说明两个种群可能有的相互关系? 答:一,负相互作用,1,竞争,两个生物争夺同意对象而产生的对抗作用。分为直接干涉型动物(格斗)和资源利用型竞争2,捕食: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两仪个物种成员的现象。3,寄生,一个种寄居于另一个中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现象,病毒,细菌,真菌,菟丝子,等。拟寄生:是昆虫寄

农业生态学课件复习笔记

第一章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2、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文明与支持这个文明的自然系统之间不协调,以致出现了不能持续发展的关。 3、系统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的贝塔朗菲 4、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5、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由二个以上的组分组成;组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以整体方式完成一定的功能。 6、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7、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 不仅在“ 垂直” 方向研究特定地点上的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而且在“ 水平” 方向研究异质区域间的相互影响,把特定地点上的同质区域称为景观元素。 8、生态系统区别于一般系统的特点 ( 1 )组分上包括生物,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 2 )空间上有明显的地域性。 ( 3 )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变规律 ( 4 )系统的各组分间处于动态的平衡中。各生态系统都是程度不同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能量和物质,经过转换变为输出,从而维持系统的有序性。 9、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 农业生态系统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经济规律的制约。 10、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11、农业生态学的内容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2)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3)农业生态系统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的地域分布特点和规律 4)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各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 5)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规律和方法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生态农业建设

农业生态学试卷

二0一三年春学期南京农业大学本科学位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40×0.5分=20分) 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2、系统必备的三个条件是有、、。 3、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应叫。 4、生态系统包括和两个组分。 5、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是、、。 6、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 7、种群增长的基本型有和。 8、生态对策有和两种。 9、生态学金字塔有、、三种类型。 10、辅助能包括和两类。 1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按元素运动范围不同有、两大部分。 12、碳循环不平衡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13、自然资源按更新期的长短为、两类。 14、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是、、三大效益的统一。 15、农业种群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 16、环境污染包括、、。 17、我国生物种属繁多,群落类型多样,品种资源丰富,仅次于和,居世界第位。 18、碳循环不平衡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19、生态系统按人类干扰的程度可划分为、、。 20、系统必备的三个条件是有、、。 21、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应叫。 22、种群调节有和。 2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是、、。 24、按不同元素的运动规律不同可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为和两类。 25、稻田引入养鱼的食物链加环属于环。 26、生态对策有和两种。 27、生态学金字塔有、、三种类型。 28、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包括和两部分。 29、和也是种群变动两个主要因子。 30、碳循环不平衡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31、自然资源按更新期的长短为、两类。 32、群落中生物钟的多样性,决定着群落的及。 33、土壤动物是最重要的和。 34、通过生化分泌物对他种植物产生的抑制作用叫。 3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主要形态有、、和等几种。 36、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借助于和来实现的。它们便是生态系统中 的渠道。 37、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二、判断题(15×1分=15分) ()1、生态系统同一般系统的根本区别是因为生态系统是个开放系统。 ()2、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内最大种群数量。 ()3、R—对策生物种群的基本增长型通常是J—型。 ()4、土壤中C/N下降,有机质分解加速。 ()5、食物链“加环”可以改变十分之一定律。 ()6、海洋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7、在不稳定的环境中r—对策生物比K—对策生物更容易灭迹。 ()8、传统能也是一种生态上比较合理的替代农业。 ()9、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原始协作。 ()10、就植物而言,其生态型包括: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11、S循环属于气相型循环。 ()12、生物组分是指生命以外的环境部分,包括大气、水、土壤及一些有机物质。 ()13、食物链“加环”可以改变十分之一定律。 ()14、氮素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生物固氮、化学固氮。 ()15、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非自然环境。 ()16、种群的季节性波动主要受环境容纳量的调节。 ()17、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内最大种群数量。 ()18、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 ()19、土壤中C/N下降,有机质分解加速。 ()20、负相互作用是有害的。 ()21、海洋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2、增长种群的雄性个体数常大于雌性个体数。 ()23、传统能也是一种生态上比较合理的替代农业。 ()24、生态系统同一般系统的根本区别是因为生态系统是个开放系统。 ()25、R—对策生物种群的基本增长型通常是J—型。 ()26、S循环属于气相型循环。 ()27、土壤中C/N下降,有机质分解加速。 ()28、食物链“加环”可以改变十分之一定律。 ()29、在不稳定的环境中r—对策生物比K—对策生物更容易灭迹。 ()30、传统农业是一种生态上比较合理的代替农业。 三、选择题(20×1分=20分) 1、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主要是() A、农作物 B、农业环境 C、农业生态系统 D、农业气候 _ … …

农业生态学总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二、填空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的科学 2、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的概念,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动态整体,受到个学派的赞同。 3、生态学是由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为()。 三、单选题 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的对象时(C )。 A.系统 B.生态系统 C.农业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 A.植物学 B.动物学 C.微生物学 D.生态学 3、生态系统概念是由()首次提出来的。 A.赫克尔 B.坦斯列 C.林德曼 D.奥德姆 4、食物链的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赫克尔 B.坦斯列 C.林德曼 D.奥德姆 四、简答题 1、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3、消费者: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二、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和环境组分构成。 2、稻米→人的食物链总共有()营养级。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名词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2、种群: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3、群落:是栖息在一定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通过相互作用而结合在一起的复合结构。 4、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5、系统(system):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 有机整体。 6、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7、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作用于生物的各种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维 持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8、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如太阳辐射强度、温度、湿度、土壤酸 碱度、风力等等。 9、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受到某个主导因 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的或相似的适应方式。这些生物种通常可成为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生活型(life form)。 10、趋异适应(divergent adaptation)——同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适应 方式,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类型。即生态型(ecotype) 11、生活型: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2. 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 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生境也称栖息地。 13、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 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14、气候生态型:长期适应不同的光周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而形成的各种生态型。 15、土壤生态型:长期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温度和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条件的作用下分化而形成。 16、生物生态型:是指主要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的生态型。 17、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8、基础生态位:物种对环境的潜在综合适应范围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 19、种群(Population)——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 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种群大小:指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20、龄级比:将种群中的不同个体按照年龄分组,统计各个年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率。 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在种群中的分布情况,它是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 年龄锥体——自下而上地按龄级由小到大的顺序将各龄级个体数或百分比用图形表示。 21、性比:是指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雄性对雌性的比例。 22、种群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它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 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也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记作rm。 内禀增长率:也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 环境阻力: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观测到的种群实际增长率之差,环境阻力就是防碍种群内禀增长率实现的环境限制因素的总和。 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通常用K表示。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3、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4、温室效应: 5、生态效率: 6、生态金字塔: 7、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 8、生态效益: 9、农业资源: 10、生态入侵: 11、农业效益: 12、能量转移: 13、次级生产: 二. 选择题 1、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主要是(): A、农作物 B、农业环境 C、农业生态系统 D、农业气候 2、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在那一年中第一次提出的(): A、1966 B、1910 C、1809 D、1866 3、生物生命活动与其外界环境之间相互的物质、能量变换过程称为(): A、生物学过程 B、生态过程 C、技术过程 D、经济过程 4、农业生态学的基础性体现在(): A、农业生态学从物质和能量转换上研究农业 B、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农业生物包括了农作物、蔬菜、果树、家禽、水产类和森林等多种多样生物种群 C、运用生态学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农业生产 D、农业生态学在强调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得以实现农业高产为中心 5、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 A、高生物产量 B、高经济产量 C、高生物多样 D、输入输出特点 6、、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 A、初级生产量 B、次级生产量 C、热量 D、净生产量 7、捕食性天敌的引入这一环节属于(): A、生产环 B、增益环 C、减耗环 D、复合环 8、高投入、高能耗的农业为(): A、有机农业 B、生物农业 C、石油农业 D、自然农业 9、金属矿产资源属于(): A、可更新资源 B、不可更新资源 C、社会资源 D、工业产品资源 10、晚稻、中稻、早稻为()生态型 A、温度 B、光照 C、土壤 D、水分 11、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类型食物链 A、捕食 B、腐食 C、混合 D、寄生 12、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A、原始协作 B、偏利共生 C、互利共生 D、寄生 三、简答题 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基本功能? 答:1)基本组分:生物组分:农业生物如农作物、家畜、家禽、家鱼、家蚕等,以及与这些生物有密切联系的病虫害、杂草等。其中的大型消费者也包括人。环境组分:受到人类的不同程度的调节和影响。而有些环境如温室、禽舍等完全是人工环境。 2)基本功能: 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除输入太阳能外,还输入人工辅助能。物质流:各种化学元素在生态

农业生态学试题

农业生态学试题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 1.生态型 2.农业生态学 3.物质循环 4.能量转移 5.生态位 6.生境 7. 生活型 8.生物多样性 9.生态农业 10.周转率 11.趋同适应 12.食物链 13.生态平衡 14.营养结构15.生态金字塔16.生物学放大作用17.五大生态危机18.边缘效应19.耐性定律20.种群 二、简答题(每题5分) 1.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2. 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的类型及意义。 3. C、N、P和水循环的特点。 4. 提高处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5. r选择和k选择。 6. 简述种群的数量特征。 7. 群落内生物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8. 简述环境对生物的影 响规律。 三、论述题(任选2题,每题10分) 1. 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如何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2. 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什么要调整和如何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3. 你认为农业生态学应包括那些内容?请你设计一个农业生态学课程内容体系。 教学班号学号姓名专业级班题号满分得分阅卷人审核人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合计 一、给出下列英文短语的中文意思并定义或解释(每个2分,共40分) 19.Food chain 20. Pollution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1. 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2. 3.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4. 简述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5. 简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作用。 6.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中林业与农业的关系。 三、论述题(24分) 1.试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10分) 2.根据农业生态系统中C、N、P和水循环的意义和特点,分析目前人们在调控物质循环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4分) 山东农业大学考试专用 第 3 页,共 13 页 《农业生态学》试卷(B卷;课程代码:1400360 )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时长 100 分钟教学班号学号姓名专业级班题号满分得分阅卷人审核人 一 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