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中语文专题二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第4课鲁周公世家试题苏教版选修《《史记》

20172018高中语文专题二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第4课鲁周公世家试题苏教版选修《《史记》
20172018高中语文专题二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第4课鲁周公世家试题苏教版选修《《史记》

第4课 鲁周公世家

1.通假字

(1)太公、召公乃缪.

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坠天之降葆.

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以其璧与圭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王少,在强葆..

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武王蚤.

终,成王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周公乃自揃(剪断)其蚤.沉

之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故中宗飨.

国七十五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岁则大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唐叔得禾,异母.

同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成王)乃泣,反.周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穆”,虔诚 (2)同“宝”,宝贵 (3)同“馈”,奉送 (4)同“柜”,柜子 (5)同“襁褓”,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和带子,代指极年幼 (6)同“叛”,背叛 (7)同“早”,早早地 (8)同“爪”,指甲 (9)同“享”,享有 (10)同“悦”,高兴 (11)同“熟”,丰收 (12)同“亩”,代指土地 (13)同“返”,这里是“召回”的意思

2.一词多义

(1)戚????? 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未可以戚.我先王:

(2)克????? 武王克.殷二年: 禹为人敏给克.勤:

(3)国????? 慎无以国.骄人: 周国.大恐: 曰吉,遂国.之:

答案 (1)亲戚/感动 (2)战胜/能 (3)封国/国都/建都

3.虚词归纳

其????? 我以其.璧与圭归: 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 王其.无害: 自今后其.

无缪卜乎: 惟朕小子其.迎: 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

答案 代词,那些/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推测,可译为“当,可以”/语气副词,表推测,可译为“恐怕”/语气副词,表肯定期望,可译为“一定”/语气副词,表未来时,可译为“将”

4.古今异义词

(1)用事..

居多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公于是乃自以为..

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久为小人..

于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

动威以彰周公之德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平易..

近民,民必归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明日

..,武王有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主持朝廷政事。今义:行事。

(2)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3)古义:地位低的人。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4)古义:现在上天。今义:说话时的这一天;现在,目前。

(5)古义:简便易行。今义:(性情或态度)谦逊,和蔼;(文章)浅近易懂。

(6)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

5.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1)东.伐至盟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史策.祝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密靖

..殷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管叔及其群弟流言

..于国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曰吉,遂国.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诸侯咸服宗.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东(2)名词作状语,用简策(3)名词作状语,在郊外(4)使动用法,使……安定(5)使动用法,使……返回(6)使动用法,使……安定(7)名词作动词,散布流言(8)意动用法,把……当作国都(9)意动用法,以……为臣,把……当作臣子(10)意动用法,以……为宗,把……当宗主

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维长终是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异于群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宾语前置句(2)状语后置句(3)判断句(4)判断句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刚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让您只须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别无他虑。

(2)周公死后,成王也谦让,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

(3)为政不简便易行,人民就不会亲近;政令平易近民,人民必然归附。

背景展示

鲁,始建国于公元前11世纪,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其辖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城在曲阜。鲁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到第33位国君顷公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

周公,名姬旦,亦称叔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后世尊为周公;他辅佐武王灭商,建西周王朝,“制礼作乐”,有功而受封于曲阜,虽然他未到封地而留佐武王,但其封国在鲁,又称鲁周公。周公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式,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在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世家

《史记》中的“世家”实际上是为诸侯作的传记。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所以把为他们作的传记叫做“世家”。从西周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算是一种例外。将孔子列入“世家”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将陈涉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商纣、孔子创作《春秋》相提并论,将他写成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史记》中共有世家30篇。

1.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1.脉络梳理

鲁周公世家??????

????以身质为武王祈福,武王病愈

代成王摄政当国,不避流言平息管、蔡、武庚、淮夷之反建都洛邑,还政于成王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作《立政》,以便百姓立德立功立言 2.初读感知

周公旦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在历史上建立了怎样的功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周公旦是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楷模,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主要功绩:(1)

辅助武王剪灭殷商;(2)质代王死临危摄政;

(3)平定叛乱营建洛邑;(4)还政成王制礼作乐。

1.全文对周公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试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面描写内容:①幼年时代笃仁纯孝,②辅佐君王忠心耿耿,③牺牲私利义无反顾,④代理国政忍辱负重,⑤平定叛乱坚定果断,⑥辅佐成王鞠躬尽瘁,⑦治理国家仁爱尽职。 侧面描写内容:①风雷示警,金縢书感动成王;②原始察终,后世愧对周公。

2.周公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周公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千百年来感动着后世的有识之士,成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2)他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了数百年后孔孟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我国“文明礼仪”之邦的思想文化基础。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鲁周公的崇敬景仰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司马迁正是饱含着激情来塑造周公形象的,详尽赅赡地叙述了周公的一生: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平定管蔡分裂叛乱时的坚定果断,牺牲个人时的义无反顾,代理国政时的忍辱

负重……司马迁用与主人公性格相一致的深沉有力的语言,娓娓道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司马迁对周公的崇敬景仰之情。

4.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露那些腐朽没落的统治者的丑恶本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周公的品德与后世的无道君臣进行对比。(2)用鲁国的所谓“洙泗礼仪之邦”的高雅招牌与鲁国后期统治者的淫乱、凶残、猥琐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从而尖锐深刻地揭露了某些统治者斤斤于揖让之节的表面形式,而讽刺其荒淫之欲、诛杀之能的极度虚伪行径,表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和高度现实主义精神。

孔子曾称赞周公曰:“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周公,其达孝矣乎!”(《礼记·中庸》)孔子在其年老体衰之时,甚至慨叹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可见孔子非常推崇周公。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什么对周公极为敬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学说多来源于周公制礼作乐。孔子曾不远千里,从当时的鲁国到京都来求教周礼。而周礼则是周公在摄政期间,为新统一的王朝制定的一套典章文物制度,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可以说礼乐之制是中国最早的、较完备的法典。同时,礼乐之制也是儒家之源。周公的思想影响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余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孔子特别倾慕周公:“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可以说孔子是周公的隔代传人,而周公则可谓儒家的“先驱”。

1.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招贤纳士,才能成就伟业

鲁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他为国纳才、求贤若渴的所作所为影响了一代代“治国平天下”的英才。曹操曾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以周公自比,以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招纳贤才,创立了千秋功业。

运用示例试想,从古到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刘邦的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上了亡国之途。

2.课外素材

方祖岐赤子之心抒真情

长路逐梦,真情流露。近期,原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上将创作了10篇以“乡愁”为主题的散文作品。2016年4月26日,20余位文化界专家、学者在古城南京围绕方祖岐的文章,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方祖岐的散文,用生命体验表达感恩心态,以自我重塑表达忠诚信仰,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现实针对性,展现了将军赤子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深深思索。

方祖岐经历了旧社会的苦难和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局面。在他的乡愁画卷中,既有对中华大地上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回忆,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的追问,也有对当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民生等各个领域现实课题的关注,更有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畅想。方祖岐以经历作笔,以深情为墨,让思想之舟激荡在中华民族苦难与辉煌的历史长廊之中。

选材感言信仰、信念、信心。方将军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和重塑,戎马生涯铸就了他特殊的人生情怀。在他笔下,处处透露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心。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革命优良传统继承、贫困人口脱贫等一系列现实课题,信心满怀,铿锵有力。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谈忠诚

黄宗羲曾经说过:忠诚是人生的本色。左拉说过:忠诚是通向荣誉之路。①

为什么人们给忠诚那么高的评价呢?原因就是忠诚自古以来就是人的立足之本,生存之道,成功之路。

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北上伐魏,为了让蜀后主刘禅在他不在身边时不昏庸执政,导致内忧外患,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②表文中,他透彻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语重心长地劝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要“开张圣听”,“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忠诚二字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决心。陆游都发出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感慨,这是对君主的忠诚。

南宋时,朝廷腐败,金军压境,内忧外患,就在这危急存亡之秋时,岳飞率领岳家军殊死反抗,他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百姓爱戴,因此大败金军,令金军闻风丧胆,惊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虽说他最终被昏庸的高宗以莫须

有的罪名杀害,但他的精神却流芳百世,这是对国家的忠诚。

然而,忠诚不只是对君主、对国家忠诚,更是对知识、对事业的忠心。③

居里夫人为了科学研究,不怕自己身体被辐射侵害,住在简陋屋棚里亲自冶炼废渣数年,终于研究出了造福人类的放射性元素——镭。这便是对事业的忠心,对理想的追求。

忠诚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学者,是科学家,是职员,是学生,是所有为梦想、为目标努力奋斗的人。④

是学生,就要对学习忠诚;是职员,就要对事业忠诚;是恋人,就要对爱情忠诚;是政客,就要对国家忠诚;是科学家,就要对科学忠诚;是人,就要对梦想忠诚!

只要认定去做某事,无论贵贱、好坏,一定要对它忠诚,我们要做忠诚的实践者、守护者,要让忠诚贯穿我们的心中!

思悟要点

①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本段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出本文论点“忠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提示举例论证,证明了分论点:对君主的忠诚。

③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本段为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本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运用排比手法举例论证,增强语势,充分证明了本文论点。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

B.无坠天之降葆命

C.成王少,在强葆之中

D.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

答案 D

解析A项“归”同“馈”。B项“葆”同“宝”。C项“强葆”同“襁褓”。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傅:辅助

B .遂诛管叔,杀武庚,放.

蔡叔 放:放走 C .人或谮.

周公,周公奔楚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D .岁则大孰.

孰:同“熟”,丰收 答案 B

解析 放:流放。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恐天下畔周,无以..

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 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

A .两个“无以”相同,两个“反”也相同

B .两个“无以”相同,两个“反”不同

C .两个“无以”不同,两个“反”相同

D .两个“无以”不同,两个“反”也不同

答案 D

解析 无以:两个词,无,“不要”;以,“因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反:同“返”,召回/造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告纣之.罪于天 ②使管叔、蔡叔傅之. ③以旦代王发之.身 ④子孙骄奢忘之. ⑤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

⑥发书视之.,信吉 ⑦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⑧于是伯禽率师伐之.

于肸 ⑨使太保召公先之.

洛相土 ⑩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 A .①③/②④⑥⑧⑩/⑤/⑦⑨

B .①③⑨/②④⑥⑧/⑤/⑦⑩

C .①③⑦⑨/②④⑥⑧/⑤/⑩

D .①③⑦/②④⑥/⑤⑧/⑨⑩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字用法的辨析。①③句中“之”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⑥⑧⑩句中的“之”作代词用,并且都是作它前面的谓语动词的宾语;⑤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⑨句中的“之”是动词,“到”的意思。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

B .奸神命者乃旦也

C.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

D.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分析与判定。A、B、C三项均为判断句。D项是一般的陈述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武王既崩.崩:天子死

B.于是卒.相成王卒:始终

C.周公戒.伯禽曰戒:告诉

D.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当:主持

答案 C

解析戒:告诫。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凝为成语是____________,用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捉(握)发吐哺延揽人才而操心忙碌的样子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2)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

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

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遂至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社,群公奉明水,卫康叔封布采席,师尚父牵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讨纣之罪。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

振贫民。封比干墓,释箕子囚。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

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

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

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

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

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有删节)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

商政 倾:推翻 B .逆旅..

之人曰 逆旅:客栈 C .未能集.

远方 集:平定 D .自泰山属.

之琅邪 属:属于 答案 D

解析 属:连接。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果遇太公于.渭之阳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填然鼓之. C.????? 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伏惟圣朝以.

孝治天下

D.????? 太公闻之,夜衣而.行吾尝终日而.思矣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连词,表修饰。A 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B 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音节助词,不译。C 项连词,来/介词,用。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能够得到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西伯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吕尚。

B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九年,武王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

C .吕尚到齐国后,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挥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

D .司马迁认为齐地从泰山连接到琅琊,北至大海,沃土两千里,因而那里的人民心胸阔达而又深沉多智,这些都是由于吕尚的圣明。

答案 D

解析 原文为“其天性也”,而D 项却误以为“这些都是由于吕尚的圣明”,属于强加因果。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

(2)我听说时机难得而容易失去。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

(3)广盛博大呀,的确是大国风貌啊!

13.齐太公做了哪些工作,奠定了齐国强大的国力基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挥渔业盐业优势。

参考译文

太公望吕尚,是东海边的人。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西伯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与太公谈论后西伯大喜,说:“自从我的先君太公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的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周西伯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吕尚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周西伯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受天命的文王。西伯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九年,武王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吕尚左手执持黄钺,右手握着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于是军队到达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的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武王说:“还不行。”班师而还,与太公共同写了《太誓》。

又过了两年,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武王又将征伐商纣,占卜一卦,龟兆显示不吉利,风雨突至。群臣都害怕,只有太公强烈地劝武王进军,武王于是出兵。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誓师,讨伐商纣。商纣军队彻底崩溃。商纣回身逃跑,登上鹿台,于是被追杀。第二天,武王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师尚父牵来祭祀的牲口,史佚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商纣罪行之事。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商纣囤积在钜桥的粮食,用来赈济贫民。培筑加高比干的坟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上述诸事多半是采用师尚父的谋议。

此时武王已平定商纣,成为天下之王,就把齐国营丘封赏给师尚父。师尚父向东去自己的封国,边行边住,速度很慢。客舍中的人说他:“我听说时机难得而容易失去。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太公听了这话,连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达齐国。正遇上莱侯带兵来攻,想与太公争夺营丘。营丘毗邻莱国。莱人是夷族,趁商纣之乱而周朝刚刚安定,无力平定远方,因此和太公争夺国土。

太公到齐国后,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挥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太公死时一百余岁。

太史公说:我到齐国,看到齐地从泰山连接到琅琊,北至大海,其间沃土两千里,那里的人民心胸阔达而又深沉多智,这是他们的天性。由于太公的圣明,树好立国根基,由于桓公的盛德,施行善政,以此召集诸侯会盟,成为霸主,不是顺理成章吗?广盛博大呀,的确是大国风貌啊!

《史记》的体例

《史記》的體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紀傳體是一種以記載各種人物活動為中心的史書體裁,其特點是:以年為綱,以事相從。 紀傳體史書的這種記載方法有著自身的優缺點。其優點是:按時間順序記事,諸事共載於一篇,使讀者便於瞭解在同一時間內都發生了些什麼事,整個國家的形勢如何。其缺點是:一件事如果經歷了幾年或幾十年,就不能不散記在數年或數十年間,混雜在數十百件事之中,讀者想要瞭解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就必須付出很多的勞動和時間,來從事翻檢。 作為紀傳體史書的《史記》也同樣具備了這些優缺點。 《史記》一書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全書分為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體。 本紀——記載歷代帝王或最高當權者,共十二篇。 世家——記載諸侯世系(基本上是記述各國諸侯的歷史,有通變破例的做法),共十三篇。 列傳——記述各時期的將相大臣及各階層代表人物的事蹟,以表現各個時期的社會風貌。列傳又分為、民族傳,專傳、合傳、類傳,共七十篇。 書——分專題記載各種典章制度,共八篇。 表——即用表格的形式記在各個重要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史表的作用,既可以使紀傳體免於繁冗和遺漏,又可以通過表的方式,提要鉤玄,使人對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件一覽了如。

《史記》的五體,相互聯繫,相互配合。“本紀”是全書的綱,它以王朝為序,用編年記述歷代國家大事,“世家”和“列傳”是用來補充說明“本紀”的。“表”是聯繫“世家”和“列傳”的橋樑,它用表格的方式記載各個時期歷史事件的時間表現了歷史發展的線索。“書”是?記載各種典章制度的,可以看作 是分門別類的專門史。五種結構是一種完整的體系,可以互為補充地記載複雜的歷史事實,便於參考各類人物的活動情況以及各種典章制度的源流。五體中又以帝王將相為歷史的主人,迎合了當時的封建國家的政治需要和社會需要,因而為後代史家所遵循,一直在古代史書編纂方法中處於主流地位,歷代正史都未突破這一體例。

史模板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令狐采学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

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小结: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1《史记》文学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 一、《史记》的体例和相关文化常识 1.作者 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到“腐刑”。一度想到自杀,但“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安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2.名称、体例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全书由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构成。 12“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 30“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 70“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 10“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 8“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 3. 写作目的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史记》的成就:正史鼻祖,文章大宗 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叙事艺术:“互见法”文学性的叙事态度,即“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人物传记富于戏剧性的故事 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的特点 (2)语言艺术 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经意的,偶尔甚至有些语病,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因为司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 相关常识 “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体例都是纪传体通史),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 整理:唐俊阳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走遍江淮、中原。元封三年,司马迁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此后,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 著书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取材:相当广泛,包括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司马迁对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

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疑难,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创作初衷: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以修史为使命。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遗憾、忧愤而死,死前嘱咐儿子:“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答:“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虽然司马谈、司马迁都自称以续写《春秋》之后的史事为己任,但《史记》记录的史实并非直接承接着《春秋》记录的部分,而是包含了后者。 师从: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孔安国是孔子十世孙,也是西汉的儒学名士,武帝末年,鲁共王毁坏孔府旧宅,在壁中得到《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皆蝌蚪文字,当时人识不得,只有孔安国能读出来。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等学说或理论,也推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 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合称,它们对《史记》中涉及的字形字音、地理沿革、人物事迹、典故俗语等疑难要点进行了解释和扩充。裴骃也是裴松之的儿子,裴松之曾经给《三国志》作注并且流传至今。司马贞与张守节都是开元年间人,但据清人钱大昕的

古代史书四种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都是哪本

古代史书四种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 都是哪本 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在四库分类之中就是史部。早期的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纪》,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1、纪传体是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2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3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著史体裁。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

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 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 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4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 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史学体例

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区别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4)断代史是不连续地记载朝代历史。除《史记》外的其余二十三史。 (1)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 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各有什么优缺点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

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1.《史记》的体例和相关文化常识 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元封三年(前108),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到“腐刑”。一度想到自杀,但“隐忍苟活”,在着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完成历史巨着《史记》的创作。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着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着作。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的着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着。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叙事艺术:文学性的叙事态度,即“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人物传记 富于戏剧性的故事 在细节方面进行虚构 “互见法” 人物形象塑造艺术: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的特点 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类型丰富的特点 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个性较鲜明的特点 语言艺术 司马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经意的,偶尔甚至有些语病,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因为司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小说的体裁和叙事方式受到《史记》的显着影响。 《史记》的故事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史记》的纪传体对后代传记文学影响深远 在史传以外的散文方面,《史记》的影响日益增长

史书体例常识 编年体 纪传体 国别体 断代体

1、编年体——史书编着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着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着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着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小结: 1、编年体——史书编着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着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1、编年体-—史书编著得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就是按在世皇帝得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就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得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就是编写历史最早用得也就是最简便得方法.其优点就是给人以明确得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与发展得时代背景;其缺点就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得联系。弥补方法就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最早得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得《国语》;较好得一部就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得《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得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得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就是纪传体。《史记》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得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她所著得《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得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得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得范围。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得史书,以朝代为断限得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得《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就是以事件为中心得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得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与纪传体得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得《通鉴纪事本末》。 小结: 1、编年体——史书编著得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就是按在世皇帝得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 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就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得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就是编写历史最早用得也就是最简便得方法。 其优点就是给人以明确得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与发展得时代背景;其缺点就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得联系。弥补方法就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 最早得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得《国语》; 较好得一部就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得《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得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得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就是纪传体。《史记》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得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她所著得《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得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得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得范围。编年

《史记》人文世界及著述体例

《史记》是我年轻时就很喜欢的一本书,应该说,我接触文史,是从《史记》和《鲁迅全集》开始的。《史记》研究是我们进行文史研究的看家本领,尤其是研究文学的人,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可以增加文章的厚重分量的。文史哲贯通与古今贯通一样,是我们提倡的大文学观、大文化观、大国学观的基本命题。不读《史记》,就谈不上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有何等缘分,它属于民族必读书之列。 一、 《史记》的书名、宗旨、写作过程我们先从《史记》的书名、宗旨和写作过程讲起,先讲《史记》的发生学,再讲《史记》的文化学 和文章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书,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需要大写的书。这部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这是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的。司马迁以前,中国还没有这么大的一本书。诸子书中,《老子》五千多字,《孙子兵法》六千字左右,《论语》一万六千来字,《孟子》三万四千字左右,《庄子》、《荀子》、《韩非子》,也就六、七万字,十余万字。就史书而言,《春秋》约一万八千字,《左传》是先秦最长的一本书,十八万字,《吕氏春秋》是集体写作的,二十余万字。司马迁一个人写了五十二万多字,在当时,没有大的魄力、没有大的智慧和才华,是写不出来的。别看现在的鸿篇巨制很多,放在先秦两汉这个背景下,《史记》就是一本很大的书。这本书长久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形态。中国的书,对中国人的影响,除了《论语》,很难找到第二本,有《史记》 对我们的2012年第12期 《史记》人文世界及著述体例 杨义 作者简介杨义,澳门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100732)。 [摘要]《史记》是一部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和思想文化形态的大书,它在三个方面可以称为文化典范, 一是中国正史的典范,二是中国文章的典范,三是中国人物行为的典范。作为第一部完整形态的中国通史,《史记》把民族记忆写进了历史,为中华民族植下了文化共同体的根脉,在历史的纵向演进中展示了横向融合,是中国多元一统历史观的伟大尝试。《史记》具有诸子著作写作情结和先秦诸子思想自由的遗风,司马迁不仅从民间实地获取材料,而且获得民间思想,改造了历史写作的形式,他的历史观也因此带有深刻的民间性和开放性。《史记》以人物为本位的史学体系,反应了人的意识觉醒的新主题。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或精神谱系形成的角度来看,《史记》所塑造的一系列有声有色的“中国故事”,久远地作用于世道人心,应该把它放到模塑中国精神这一高度去认识。 [关键词]文化心理结构多元一统历史观民间性开放性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I209;K20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2)12-0128-11 文学语言学 128--

《史记》文化常识复习过程

《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 1.《史记》的体例和相关文化常识 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到“腐刑”。一度想到自杀,但“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的创作。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叙事艺术:文学性的叙事态度,即“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人物传记 富于戏剧性的故事 在细节方面进行虚构 “互见法” 人物形象塑造艺术: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的特点 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类型丰富的特点 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个性较鲜明的特点语言艺术 司马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经意的,偶尔甚至有些语病,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因为司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小说的体裁和叙事方式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