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学案)(教师版)

专题04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学案)(教师版)
专题04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学案)(教师版)

从历年高考命题方向看,多为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影响或评价古代科技特点,近代落后的原因。具体考查天文历法、建筑、医学、数学等方面的成就的题目较少。本单元学习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把握好2012念可能的考查方向:

1.考察古代中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国粹。

2.从世界文明发展角度,这些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什么贡献,如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史的作用。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样性或多元化规律。

3.古代中国能够创造领先世界的科技和灿烂的文化的原因,但到近代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西方。

4.要注意用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的主题。注意通过比较掌握中国科技发展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今的成就和特点。

5.如何对待我们的国粹,如京剧、中医、国画、书法。

【专题讲解】

知识点1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知识归纳】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时期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称为“蔡侯纸”。4世纪传到朝鲜,后来传到越南和日本,又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印刷术,唐朝出现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制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比欧洲早4个多世纪,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以后从西域传到欧洲。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同现准备了条件。

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北宋时期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在12世纪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13世纪传入西欧。指南针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

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就世界范围来说,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其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唐代发明火药,唐末火药应用于战争,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贵族,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2)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造纸术和印刷术传人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得到普遍使用,欧洲人借鉴中国的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劝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结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后又出现了木活字。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

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火药

①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发明了火药。

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见于唐初孙思邈的《丹

经》,称做硫磺伏火法。②唐朝末年火药已

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

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了

巨大震动。火药把欧洲“骑士阶

级炸得粉碎”。这三大发明预告

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

指南针

①发明及应用: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

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四

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此后又出现了指南

车、指南鱼。②北宋时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

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13世纪传入西欧,为欧洲

航海家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哥

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

的环球航行即地理大发现)提供

了重要的条件,打开了世界市

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思考:四大发明在东西方不同境遇的启示四大发明显示了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创造力,其在西欧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演进做

仅关心四书五经,科技发明在中国读书人心目中始终以与功名利禄无关的雕虫小技连在一起而被轻视。因此,科技发明能否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往往取决于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思想观念等多种条件的制约。

(3)古代中国的科技特点。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古代中国的科技有以下特点:(l)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学是应用科学,经验的总结,缺乏

理论探索,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理论体系。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理论。(2)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3) 中国古代科技重农业,西方近代科技重工业。(4)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知识点2 了解数学、天文、医学、农学、航海相关知识,知道古代中国的科技特点和领先世界的原因

【知识归纳】

(1)了解数学、天文、农学、医学、航海相关知识。

数学

天文

农学

医学

针灸疗法是我们祖先独创的治病方法。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创立了当时中药学

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建筑:

中国建筑主要采用砖瓦木料。有万里长城、赵州桥、明清皇宫和陵墓等古代建筑奇观。辽代山西的“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航海:

商代能造木板船;明朝郑和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那时已使用牵星术导航,代表着当时利用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商朝时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走向成熟,唐朝时盛行楷书。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在这一阶段出现了辅助字体——草书和行书。草书最能表达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2)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这时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行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绘画的发展演变过程。

山水画人物画辇图》“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

图》

敦煌壁画、雕塑……

繁荣

两宋宫廷画最活跃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突出成为亮点: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商品兴盛、市民

兴起,绘画成为商品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王冕《墨梅》徐渭《黄甲图》

郑板桥《墨竹图》

强调士大夫个性

绘画艺术——画中有诗

中国画:

⑴位: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

⑵特点: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②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③在艺术风

格上,注重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人物画、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知识点4 概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知识归纳】

(1)《诗经》:收录西周-春秋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特点: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

现实主义的基础,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2)楚辞: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的一种新诗歌体裁,亦称“骚体”。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屈原《离骚》的地位:人们称楚辞体为“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诗经》),“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3)汉赋: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

(4)唐诗: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②国内外文化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以诗赋为主。

唐诗成就:初唐:王勃、陈子昂;山水诗:孟浩然、王维。盛唐代表:李白、杜甫;边塞诗:高适、岑参。中唐:白居易。晚唐:杜牧、李商隐。

明清小说成就: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明清的“三言”“二拍”,商人成为被歌颂对象。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

【考点分析】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是以经济、政治等为基础的,文学、艺术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民族和外交关系密切相关。本节知识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注意理解好代表作品、特点和经济背景。

知识点5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知识归纳】

1.中国戏曲的发展:由原始歌舞发展而来。“傩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春秋战国:出现优伶。两宋:南戏。元朝:元杂剧把中国吸取艺术推向成熟。明朝:昆曲流传甚广。清朝:京剧形成、发展。形成过程:①乾隆末年——徽班进京;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③同、光年间——京剧成熟;④民国以来——走向世界(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梅兰芳等著名艺人)。

2.元杂剧繁荣与衰落的原因:①元朝对艺人的保护政策②因为科举制的停考,部分文人投身于民间艺术③吸取前带的精华。衰落原因:①科举制的恢复②元杂剧模式过于呆板。

【考点分析】本节考点重点把握几个方面,一是元杂剧把中国吸取艺术推向成熟的表现和原因;二是清朝京剧的形成是中国戏剧的繁荣时期。三是如何对待我们的传统戏剧文化。

【题型突破】

题型1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例1】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说明了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D.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能否发挥作用

【名师点睛】AC的观点是错误的,B不符合实情。罗盘针在中国和西欧不同的际遇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关,这决定了这一先进科技能否发挥作用。

【答案】D

【方法技巧】比较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运用情况,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知题型2 数学、天文、医学、农学、航海相关知识

【例2】我国古代在天文地理方面取得的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主要有()

①《石氏星表》②赤道坐标③采用人工杂交育种技术④浑天仪⑤简仪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名师点睛】注意审题,③采用人工杂交育种技术不是天文地理方面的成就。

【答案】C

【方法技巧】考查天文地理方面的科技知识,属于记忆题。

题型3 汉字、书法、绘画的发展演变过程

【例3】在描绘市井生活最著名的作品是()

【方法技巧】适当记忆一些文学体裁的特征。

题型5 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例5】元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其繁荣的原因不包括()

A.元朝统治者对艺人的保护政 B.科举考试的发展

C.广大文人的热情投入D.深入反映了社会现实,赢得人民喜爱

【名师点睛】考查元戏剧繁荣的历史背景。元朝起初并不实行科举制。

【答案】B

【方法技巧】注意联系起来理解宋风俗画出现、元戏剧繁荣、明清小说繁荣的经济背景。【高考真题精解精析】

【2011高考】

(一)选择题

(2011年安徽卷文综13)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

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答案】:A

(2011年重庆卷文综13)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完全可以和欧洲古代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相提并论”。该学者是

A.裴秀B.郦道元C.沈括D.徐霞客

【答案】:A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答案】:D

【解析】:汴梁(开封)和临安(杭州)作为政治中心,以及经济中心南移,使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文化繁荣,诗人较多,正好符合两宋的情况。

(2011年山东卷基本能力23)山西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一处木质框架结构古建筑,紧贴崖壁,半悬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北魏时期佛教已传入我国②该建筑架构简单,稳定性差

③木柱和横梁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为钉连接④插进岩石内的横木飞梁和木柱起主要支撑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2011年山东卷基本能力33)(1分)某些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因缺乏考证,有时存在违背史实的错误。下列片段或场景不符合史实的是

A.岳飞说:“身为南宋子民,定当以抗金报国为己任。”

B.汉武帝对卫青说:“此番出兵匈奴,责任重大,愿大胜而归。”

C.顾闳中在画《韩熙载夜宴图》D.隋炀帝乘龙舟沿大运河巡游

【答案】:A

【解析】:A项中“南宋”是后人所称,不能是岳飞的自称;其余三项符合史实。

(二)非选择题

(2011年重庆卷文综37—(1))

材料一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

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就是笼罩在文字狱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6分)

【2010高考】

1、(2010年高考历史重庆卷,15)15.一位学者在研究解缙(1369—1415)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有关情况时,想了解当时的都城,他应查阅的地图(局部)是

2、(2010年高考历史重庆卷,14)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 B. 李清照 C. 陆游 D. 辛弃疾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宋词风格的理解,材料中“学士词”词风指的是苏轼豪放派词风,李煜是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李清照的词属于婉约派,南宋词人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故选D项。

3、(2010高考历史重庆卷,1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作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 两汉时期 C. 魏晋南北朝时期 D. 隋唐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古代冶炼技术的理解,从材料看,反映的是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冶炼技术进步的表现之一。故选C项。

4、(2010年高考历史安徽卷,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

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

...由该墓出土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成就。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故C项不可能由六安双墩汉墓出土。

5、(2010年高考历史北京卷,40)40.(24分)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记述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写出其医学著作的名称并概述该著作的成就。(8分)

6、(2010年高考历史北京卷,14)14.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A.顾恺之《洛神赋图》

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王祯《农书》

D.李贽《焚书》

【答案】C

【解析】本题以温总理答记者问时提到的《富春山居图》为切入点,考查古代文化知识。注意时间限定是“元代”,A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B项为唐代作品,D项为明朝作品,只有C项是元朝作品,故本题选C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书法。从材料所给信息看,主要是体现的是草书的特点。A项是东晋人,不符合题意;B、C项两人主要是擅长楷书,不合题意;D项主要是擅长草书,且他也是唐朝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8、(201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2,16)16. 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谓《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后山把菊花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9、(201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13)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变……(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A项说法错误,因为材料说明的是雕版印刷,而不是活字印刷;材料反映的是对雕版印刷的限制,而不是有效管理,故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雕版印刷的书籍对时政的议论不利于封建统治,故欧阳修上疏对其加以限制。由此可知D项正确。

19、(2010年高考历史江苏卷,4)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答案】D

【解析】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故正确答案为D。

【2012高考押题】

一、选择题

1.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A.顾恺之《洛神赋图》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王祯《农书》D.李贽《焚书》

解析:顾恺之是东晋画家,吴道子是唐朝画家,王祯是元代的农学家,李贽是明代的思想家,属于元代的只有C项。

答案:C

2.《九章算术》分为方田、粟米、均输、方程、勾股等九章。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数学()

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②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③注重理论研究④以科学实验见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九章算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主,讲的都是实例,并没有进行理论概括,也就是说,并不注重理论研究,也没有进行科学实验,排除③④。

答案:A

3.中国书法到明清时出现了一种新的书体——馆阁体,如图所示。馆阁体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在科举考场上,必须使用这种书体,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馆阁体体现文人的个性

B.馆阁体反映了文人受压抑的社会现实

C.馆阁体反映了科举制度走向僵化的特点

D.馆阁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制主义的加强

解析:馆阁体的特征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字体注重的是规范,而这不可能体现出文人的个性。B、C、D三项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

答案:A

4.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解析: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史料价值不高,不能作为茶叶起源的依据,故A项的说法错误,B项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茶经》作为关于茶的专著,史料价值高,但不能说明茶就一定起源于唐朝,不能排除此前已经有了茶叶,故C项的说法不合理;神话也能反映一定的历史事实,但其史料价值更低,不能作为茶起源的历史依据,故D项的说法不合理。

答案:B

5.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就。图中第一个高峰应为唐朝时期,A项顾恺之是魏晋时期,B项吴道子是唐朝时期,C项张择端是北宋时期,D项郑板桥是清朝时期,故B项正确。

答案:B

6.直接反映了市井街民的正常生活,商人、工匠、游民和普通百姓也成为作品的主人公。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了那个时期()

A.小说通俗易懂B.工商业经济发展

C.印刷技术提高D.社会的弊端严重

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反映,商人、工匠等成为作品的主人公,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B

7.“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

A.汉赋B.宋词C.京剧D.传奇

(答案)2015年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试卷(小学数学)

2015年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试卷 小学数学2015.7 本试卷共五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信息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位置上,并用2B铅笔认真正确填涂考试证号下方的数字; 2.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它笔答题; 3.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的答题区域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将其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 一个平行四边形相邻两条边分别是6厘米、4厘米,量得一条边上的高为5厘米,这个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是.( C ) A.24平方厘米 B. 30平方厘米 C. 20平方厘米 D.120平方厘米 2. “圆,一中同长也”出自. ( A ) A.《墨经》 B.《九章算术》 C.《周髀算经》 D.《孙子算经》 3.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应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实际问题,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是( D ) A.分类与整合思想;或然与必然思想 B.一般与特殊思想;符号化思想 C.或然与必然思想;数学模型思想 D.符号化思想;数学模型思想 4.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900 ,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B ) A.6 B.7 C.8 D.9 5. 下列图形中,不是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是. ( A )

A . B . C . D . 6.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边AB ,AC 的中点,∠B =70°,现将△ADE 沿DE 翻折,点A 的对应点为M ,则∠BDM 的大小是( B ) A .70° B .40° C .30° D .20° 7.下列正方形中由阴影部分组成的图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B ) A . B . C . D . 8.在一次科技作品制作比赛中,某小组八件作品的成绩(单位:分)分别是7,10,9,8,7,9,9,8,对这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 中位数是8 B . 众数是9 C . 平均数是8 D . 极差是7 由题意可知:总数个数是偶数的,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则中位数为8.5;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叫这组数据的众数,则这组数据的众数为9;这组数据的平均数=(7+10+9+8+7+9+9+8)÷8=8.375;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为极差,据此求出极差为3. 9.一列由3个数组成的数组,他们依次是(1,5,10)(2,10,20)(3,15,30)……第99个数组内3个数的和是( B ) A.6790 B.1584 C.2014 D.1978 每个数组中第一个数组成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第二个数组成公差为5的等差数列,第三个数组成公差为10的等差数列。考虑每个数组成三个数字之和,则组成一个公差为1+5+10=16的等差数列,首先为1+5+10=16,a 99=16+(99-1) ×16=1584 10. 有一串数,任何相邻的四个数之和都等于25,已知第1个数是3,第6个数是6,第11个数是7,问:这串数中第2015个数是( C ) A. 3 B. 6 C. 7 D. 9 因为第1,2,3,4个数的和等于第2,3,4,5个数的和,所以第1个数与第5个数相同.进一步可推知,第1,5,9,13,…个数都相同.同理,第2,6,10,14,…个数都相同,第3,7,11,15,…个数都相同,第4,8,12,16…个数都相同,也就是说,这串数是按照每四个数为一 第6题图 A M E D B C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45分钟作业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视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社会原因。 课前预习 一、纸的发明 1.背景:秦汉时期,以________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经过:西汉早期可能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 3.外传:公元8世纪,________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到欧洲。 4.意义:使得________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发明 (1)战国时期出现了“________”。 (2)宋代出现了指南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________的技术。 2.外传: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________。 3.意义:指南针应用于________,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东晋________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________,出现了火箭和火炮;明代出现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3.外传: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意义:为资产阶级打败________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 1.概况 (1)雕版印刷术:唐代的________,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宋代________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提高了印刷效率。 (3)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 2.外传:由波斯传到了西方。 3.影响: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________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特点: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________的关系;比较重视总结________,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2.影响: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________的倾向。 答案: 一、1.竹木简牍 2.蔡伦 3.阿拉伯人 4.信息 二、1.(1)司南(2)指南针 2.欧洲 3.方向测定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2)中国古代科技着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3)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 (l).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经验的终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4) 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1、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2、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 4、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5、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6、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7、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王永星 中国古代科技曾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居于世界前列,散发过耀眼的光芒。但它却没有孕育出近代科学,反而在明清之际变得裹足不前。是何原因呢?本文仅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加以探讨,我们可以从这些特点上得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兴衰的一些原因。 一、“大一统型”的结构体系 所谓“大一统型”的结构体系即指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和程度与“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密切联系。如中国古代交通、通讯、军事技术、历法、土地丈量技术、绘制地图技术、皇宫建筑等,统称为“大一统”技术。如果把古代的技术成果按农业、“大一统”技术、手工业和医药技术加以分类统计,并算出各类技术在整个技术构成中所占的百分比,与大一统社会结构相联系的技术成果所占百分比,多在30%以上;而分裂时期则在13%以下,它明显地表现出“大一统”技术与大一统社会结构休戚相关。统计结果表明,历代手工业多占技术部分的30%-50% 。这样在统一时期,手工业和大一统技术的总合计分就占了整个技术部分的70%-80%,它决定了技术的水平。因此,我国的古代技术发达主要是由大一统的社会相应的地主经济所决定的。中国古代技术水平的最高峰是在宋代,这时不仅大一统的官僚政治形态趋于成熟,而且地主经济和商品经济也非常发达。当时国家征收商业税的年收入就增达2200万缗,约占部收入的1/7 。相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地主经济衰落,商

教师把握数学学科能力竞赛

2013年苏州市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决赛) 小学数学 一、填空题。(共30分) 1.有人说:“任何七个连续整数中一定有质数”。请你举一个例子,说明这句话是错的:( )。 2.某商贩以10元30张的价格买进若干张贺卡,又以4元10张的价格卖出,共赚了120元。他一共买进了 ( )张贺卡。 3.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若干个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1,2,3…,后来擦掉其中一个,剩下的平均数是10.8。那么被擦掉的那个自然数是( )。 4.两个相同的瓶子里装满了糖水,一个瓶中糖与水的比是3:1,另一个瓶中糖与水的比是4:1,若把两瓶糖水混合,混合后糖水中糖与水的比是( )。 5.若两个自然数之和是296,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37,则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 和 ) 或( 和 )。 6.将图1所示三角形沿虚线折叠,得到图2 所示的多边形,这个多边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的 7 5 。已知图2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6平方厘米,则图1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图1 图2 7.一个合唱队共有63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成员,通知采用打电话的方式,如果:每分钟可以通知1人。请你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最少要花( )分钟就能通知到每个人。 8.小赵给大家猜一个五位数,它由五个不同的数字组成。小张说:“它是84261.”小王说:“它是26048.”小李说:“它是49280.”小赵说:“谁说的某一位上的数字与我的数上的同一位数字相同,就算谁猜对了这个数。现在,你们每人都猜对了位置不相邻的两个数字。”这个五位数是( )。 9.如图,一共有( )个圆,如果把连在一起的两个圆称为一对,那么 图中相连的圆一共有( )对。 密封线内请勿答题 学校 考试号 姓名

小学数学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试卷4

小学数学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试题 一、填空题。(共30分) 1.有人说:“任何七个连续整数中一定有质数”。请你举一个例子,说明这句话是错的: ( )。 2.某商贩以10元30张的价格买进若干张贺卡,又以4元10张的价格卖出,共赚了120元。他一 共买进了 ( )张贺卡。 3.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若干个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1,2,3…,后来擦掉其中一个,剩下的平均 数是10.8。那么被擦掉的那个自然数是( )。 4.两个相同的瓶子里装满了糖水,一个瓶中糖与水的比是3:1,另一个瓶中糖与水的比是4:1,若 把两瓶糖水混合,混合后糖水中糖与水的比是( )。 5.若两个自然数之和是296,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37,则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 和 ) 或( 和 )。 6.将图1所示三角形沿虚线折叠,得到图2所示的多边形,这个多边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的7 5。已知图2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6平方厘米,则图1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图1 图2 7.一个合唱队共有63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成员,通知采用 打电话的方式,如果:每分钟可以通知1人。请你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最少要花( )分钟就能通知到每个人。 8.小赵给大家猜一个五位数,它由五个不同的数字组成。小张说:“它是84261.”小王说:“它是 26048.”小李说:“它是49280.”小赵说:“谁说的某一位上的数字与我的数上的同一位数字相同,就算谁猜对了这个数。现在,你们每人都猜对了位置不相邻的两个数字。”这个五位数是( )。 9.如图,一共有( 图中相连的圆一共有( )对。 10.计算6和1.2;3和1.5这两组数的和与积。 (1)每组中两个数的和与积之间有怎样的规律?( )。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①科技内容上主要集中于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以及医学等方面,应用性强,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对传统典籍的整理,如经验总结,缺乏实验;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②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工程的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意识。 ③注重社会人文问题的探求,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这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就是应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农耕经济服务的,如科技成就主要集中于农学和天文历法方面。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③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政府的重视,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继承前代科技成果,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明,都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⑤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创造的结果。中国古代科学家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⑥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16世纪后没能产生现代科学的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②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 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③17世纪以来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 容,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都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足够的人才。归根结底是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214年苏州市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初赛试题

2014年苏州市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初赛试题 高中地理 2014.05 第Ⅰ卷 (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要求的。) 1. 下列关于自然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霾通常呈黄色或橙灰色,吸入后有害 B. 露水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危害 C. 雾和云是由于温度下降造成的 D. 彩虹有时会同时出现两条 2.国家气象局地面观测规范规定,降水量仅包括垂直降水,即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按照这一标准,下列会被计入“降水量”的是 A .雹、霜、雾 ? ? ?? ? ? ?B .雨、雪、霜 C .雪、露、雾 ? ? ? ? ? ?D .雨、雪、雹 图1为长江中游河段与某湖泊的水体交换示意图,图2为图1中Q 点河流水位和P 点湖泊水位随季节的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依据图中信息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湖泊储水量最大的时间点是③ B .8月,PQ 河段流速最快 C.一年中,PQ 河段由P 流向Q 的时间长 D .10月,PQ 河段流向为P →Q 4.7月河流与湖泊水位同时降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灌溉用水量增加 B .南水北调调水量大 C .河流上游来水量小 D.伏旱天气,降水量小 5.读下列气候统计图(图3),最可能出现在甲、乙、丙、丁四种气候区内的景观依次是 ①大片森林遭受破坏,大力发展油棕、可可、橡胶、甘蔗等热带栽培业; ②天然植物以耐旱的草类为主,开垦成的农田,则多为一望无际的麦田; ③夏季森林枝繁叶茂、浓荫密盖,秋天树叶转黄、转红,漫山斑斓多彩; ④羚羊、斑马等成群地觅食,外围则有狮子、花豹等肉食动物伺机猎食。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④③ D . ③④①② 6.图4为“某年赤道附近太平洋海面温度距平(与多年平均值的差)示意图”。据图分析,该 年 A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地区降水偏多 B .全球气候正常 C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降水偏多 D .秘鲁寒流加强 7.径流系数是指一定汇水面积内径流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城市化可能会提高区域径流系数,原因是 A .雨岛效应,降水增加 B .热岛效应,蒸发加强 C .硬地增加,下渗减弱 D .绿地减少,蒸腾减弱 读图5,已知M 地位于赤道,N 地比P 地先见到日落;此刻,图中70°纬线以内为极夜, 再过6小时,N 地迎来新的一天。回答8~9题。 图1 图2 图3 图4

小学数学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试题

小学数学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试题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共30分) 1.有人说:“任何七个连续整数中一定有质数”。请你举一个例子,说明这句话是错的:()。 2.某商贩以10元30张的价格买进若干张贺卡,又以4元10张的价格卖出,共赚了120元。他一共买进了()张贺卡。 3.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若干个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1,2,3…,后来擦掉其中一个,剩下的平均数是10.8。那么被擦掉的那个自然数是()。 4.两个相同的瓶子里装满了糖水,一个瓶中糖与水的比是3:1,另一个瓶中糖与水的比是4:1,若把两瓶糖水混合,混合后糖水中糖与水的比是()。 5.若两个自然数之和是296,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37,则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和)或(和)。 5 6.将图1所示三角形沿虚线折叠,得到图2所示的多边形,这个多边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的。已 7知图2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6平方厘米,则图1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图1图2 7.一个合唱队共有63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成员,通知采用打电话的方式,如果:每分钟可以通知1人。请你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最少要花()分钟就能通知到每个人。 8.小赵给大家猜一个五位数,它由五个不同的数字组成。小张说:“它是84261.”小王说:“它是26048.”小李说:“它是49280.”小赵说:“谁说的某一位上的数字与我的数上的同一位数字相同,就算谁猜对了这个数。现在,你们每人都猜对了位置不相邻的两个数字。”这个五位数是()。 9.如图,一共有()个圆,如果把连在一起的两个圆称为一对,那么图中相连的圆一共有()对。 10.计算6和1.2;3和1.5这两组数的和与积。 (1)每组中两个数的和与积之间有怎样的规律?()。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基础练习题)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重点放在生产工具改革创新方面的著作是() A.《齐民要术》 B.《农桑辑要》 C.《农政全书》 D.《农书》 答案:D 2.“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请判断这则材料可能涉及哪项发明() A.浑象仪 B.火箭 C.指南针 D.地动仪 答案:A 3.我国古代的医药著作中,对人类近代科学影响最大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答案:D 4.对我国古代农书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齐民要术》中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思想 B.《齐民要术》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C.《农器图谱》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农书 D.《农政全书》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 答案:B 5.关于右图中这项发明说 法正确的是() A.由僧一行发明的 B.能测定地震方向 C.能预测地震

D.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 答案:B 6.在四大发明中,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最久远、最积极影响的发明是() A.印刷术 B.造纸术 C.火药 D.指南针 答案:B 7.体现我国古代医药学最高成就的医学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黄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

答案:B 8.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的发明。”这句话反映了() A.中国古代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三项伟大发明蕴含着资本主义因素 C.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 D.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答案:D 9.关于右图中著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 A.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 B.总结了春秋至汉代的数学成就 C.对世界影响深远 D.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答案:B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021111班徐冠宇02111062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内容摘要: 一.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其延续性 三.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 四.古代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技术结构 五.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实用科学体系 六.注重实用,理论薄弱 正文: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几乎全是中国人自己独自创造出来的,正是这种独创的科技成就的长期发展,历代继承,才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东方各国乃至西方各国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其延续性 我国的科学技术自两汉而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术发展,并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这种趋势因宋元时期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理学形成、战争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强化。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举行多元化考试,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着科技的发展。这一切使宋元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论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均有突出成就。 在中国这块疆土上产生的古代科学技术,几千年来一直在延续地发展着.总的进程未曾中断,受到外来的影响不多,在这方面与其他国家的古代科技文明不甚相同。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和古希腊,在奴隶社会都创造过辉煌的科技成就,但都在外族入侵或不明的原因下中断,未能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延续。古代阿拉伯则完全是在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端于本国的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虽时缓时速,但一直在继续发展,直至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传入后才逐渐衰落。其延续发展的时间跨度之大,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2.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 由于我国古代的封建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国家又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如天文学、农学、地学、医学等在中国古代都得到较大的发展。先秦以来,一直强调以农为本,编造历法,授民以时正是历代王朝必须从事并给以极大

最新小学数学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决赛)

最新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决赛) 小学数学 一、填空题。(共30分) 1.有人说:“任何七个连续整数中一定有质数”。请你举一个例子,说明这句话是错的:( )。 2.某商贩以10元30张的价格买进若干张贺卡,又以4元10张的价格卖出,共赚了120元。他一共买进了 ( )张贺卡。 3.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若干个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1,2,3…,后来擦掉其中一个,剩下的平均数是10.8。那么被擦掉的那个自然数是( )。 4.两个相同的瓶子里装满了糖水,一个瓶中糖与水的比是3:1,另一个瓶中糖与水的比是4:1,若把两瓶糖水混合,混合后糖水中糖与水的比是( )。 5.若两个自然数之和是296,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37,则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 和 ) 或( 和 )。 6.将图1所示三角形沿虚线折叠,得到图2 所示的多边形,这个多边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的75。已知图2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6平方厘米,则图1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图1 图2 7.一个合唱队共有63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成员,通知采用打电话的方式,如果:每分钟可以通知1人。请你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最少要花( )分钟就能通知到每个人。 8.小赵给大家猜一个五位数,它由五个不同的数字组成。小张说:“它是84261.”小王说:“它是26048.”小李说:“它是49280.”小赵说:“谁说的某一位上的数字与我的数上的同一位数字相同,就算谁猜对了这个数。现在,你们每人都猜对了位置不相邻的两个数字。”这个五位数是( )。 9.如图,一共有( )个圆,如果把连在一起的两个圆称为一对,那么 密 封 线 内 请 勿 答 题 学校 考试号 姓 名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科学技术的定义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科学技术萌芽时期 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早期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陶器 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开始利用蚕丝制作丝绸。 先秦时期 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 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 铁柔化技术。《夏小正》成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有大规模的水 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等。创造十进位制。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 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有学 者认为,筹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创造九因歌,为世界上最简便的 乘法表,直到今日还在使用。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 的回归年长度。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农业上的轮作制已经确立。中

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面世。《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已有牵星导航技术(过洋牵星术)。发明抽水马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抽水马桶的国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徽、祖冲之、张子信等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中国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解飞、魏猛变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车磨。 隋唐、两宋时期 宋朝科技隋唐时经济文化发达,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到两宋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高峰。 元朝时期 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翻译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又译作尤尼)的《哈基姆星表》(又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中国人在此时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王恂与郭守敬等完成编制《授时历》。《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有26秒的差距。1303年,朱世杰著成《四元玉鉴》,将“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朱世杰

苏州高新区小学青年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试卷数学

苏州高新区小学青年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试卷 数 学 2013.05 (本试卷共5大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相对应的题号下。 一、单项选择题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题0.5分,共5分) 1、3a 2和下面的( ▲ )相等。 A .3×2a B .3a ×2×3 C .a +a +a +a +a +a D .a ×a +a ×a +a ×a 2、两个正方体的棱长比是4∶3,它们的体积比是( ▲ )。 A .4∶3 B .16∶9 C .64∶27 D .9 71 3、3的倒数是两个不同的自然数的倒数的和,这两个自然数是( ▲ )。 A .1和2 B .2和6 C .4和12 D .6和9 4、“M 是N 的3倍”,下列式子错误的是( ▲ )。 A .M ÷N =3 B .3N =M C .N ÷3=M D .M ÷3=N 5、有甲乙两根绳子,甲剪去41,乙剪去4 1米,余下的绳子( ▲ ) A .甲比乙短 B .甲乙长度相等 C .甲比乙长 D .不能确定 6、在含盐30%的盐水中,加入6克盐14克水之后,这时盐水含盐百分比是( ▲ ) A .大于30% B .等于30% C .小于30% D .不能确定 7、将左下图案绕点O 按顺时针旋转90°,得到的图案是( ▲ )。 8、若a 的3 1等于b 的3倍,那么a ( ▲ )b .(a 、b >0) A .> B .= C .< D .不能确定 O C

9、一个圆的面积扩大16倍,则它的周长扩大( ▲ ) A .16倍 B .32倍 C .4倍 D .不能确定 10、右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与5号面相对 的面是( ▲ )号面。 A .1 B .2 C .4 D .6 二、单项选择题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 11、转盘如右图所示,甲转动指针,乙猜指针会停在哪一个数上。如果乙猜对了,乙获胜,否则甲获胜。现在有四种猜数的方法,如果你是乙,想获胜的可能性大,你会选择猜数的方法是( ▲ ) A .不是偶数 B .大于4的数 C .是质数 D .不是3的倍数 12、手机缴费时中国移动通信为每分钟0.4元,不足一分钟按一分钟收费。小华的父亲在5月3日这天一共打了3个电话,如 表所示:那他父亲当日共消费手机费( ▲ )元。 A .4.4元 B .4.8元 C .5.2元 D .5.6元 13、小王打算从苏州火车站步行到高新区太湖湿地公园,已知小王一般步行速度大约是每分钟 55~60米,火车站到太湖湿地公园大约24千米,请你估算一下,如果小王中途不休息,从火车站步行到太湖湿地公园大约需要( ▲ )小时。 A .0.7 B .4 C .7 D .400 14、做同样多的零件,甲用5小时,乙用4小时,甲与乙的效率相比( ▲ )。 A .甲的效率比乙高20% B .甲的效率比乙高25% C .乙的效率比甲高25% D .乙的效率比甲高20% 15、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 A . B . C . D . 5 6 1 2 3 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33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选择题 1.史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材料可见()。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书写材料 C.造纸原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 答案 C 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由中国传入欧洲,并帮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 ) 解析欧洲“发现世界”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指南针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答案 A 3.《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这段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 ) A.火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造纸术 答案 A 4.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象棋发明于宋代B.宋代发明了火药 C.宋代火药广泛用于战争D.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解析从唐到宋的这一变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说明了火药在宋代被广泛应用于战争。

5.“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起来?……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应用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与人类的实际需求方面比西方文明要有效得多?”据此分析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政府是科研的主要组织者 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析解题的突破口是理解材料,材料一方面指出现代科学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指出古代中国应用科技比西方发达。材料不能体现A、C、D,此三项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科学理论的研究,故答案为B。 答案 B 6.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 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解析从“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可排除A、B项;“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主要与领土被金占领有关;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直接得益于当时城市经济繁荣发达与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 D 7.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主要说明元曲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百姓,没有深奥不易理解、粗野庸俗的情况。反映了元曲以自然本色为主流这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3同步练习:3-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3-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选择题 1.(2011·广东增城四模)这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近400年间黄河流域农业发展状况的农书,被欧美学者称为“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卓越的、杰出的、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巨著”。这部著作是() A.《史记·食货志》B.《齐民要术》 C.《农书》D.《农政全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6世纪”“黄河流域”“农书”等信息可知是《齐民要术》,故选B 项。 【答案】B 2.(2011·江苏盐城中学二模)1620年英国王室重臣弗朗西斯·培根在其《新工具论》中指出:“观察发明的结果、影响及其动力是一件有益的事,在此基础上,没有什么能比那在古代鲜为人知的四大发明更能说明问题。”按此说法,下列最不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是() ①四大发明直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②四大发明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深远 ③任何科技发明的结果都是有益的 ④四大发明自古以来享誉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四大发明并没有直接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①;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排除③; ④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

3.(2011·大庆实验中学模拟)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依据这一定义,下列属于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原始史料”是() A.《中国通史》对分封制的评述 B.史书《春秋》对哈雷彗星的记载 C.《史记》对商鞅变法的记述 D.《九章算术》记载十进位计数法 【解析】A、C、D三项都是后人的记述和评价,并非原始资料,应排除三项。 【答案】B 4.(2011·沈阳联考)下图中,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以“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为创意,造型以中国传统的纸卷轴为创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法家思想与造纸术B.墨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 C.儒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D.儒家思想与造纸术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古代科技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和谐”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观点;“纸卷轴”反映的是造纸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项。

简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简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内容摘要: ①古代中国独自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在首创性、历史连续性、全面多样性上都是举世瞩目的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③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④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又一特征 ⑤官办为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另一特点 ⑥适合封建政治观念需要的科学文化在封建社会的框架内得以延续。 ⑦整体观,与西方科学注重分析不同,中国传统科技重整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 ⑧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实用科学体系 ⑨古代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技术结构 ⑩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其显著的优点,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也决定了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

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惊人的辉煌历史,并处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世界最前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东方各国乃至西方各国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几乎全是中国人自己独自创造出来的,这一点与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古希腊的早期科学如几何学、天文学中的很多东西是从河流文明古国那里学来的。正是这种独创的科技成就的长期发展,历代继承,才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著名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序言中曾对此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他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 然而,在4000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两汉(尤其是东汉)与宋元(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又都显示出阶段性的高潮。

英语教师把握学科能力解题比赛

英语教师把握学科能力解题比赛 一、选择填空(共2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5分) A) 单项填空 从A 、B 、C 、D 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 What great fun it is to play game of basketball after a whole day of study! A. a; a B. a; the C. /; a D. /; the 2. Of the seven days in a week, Saturday is said to be the most popular for a wedding in some countries. A. way B. situation C. event D. choice 3. --- There is still a copy of the book in the library. Will you go and borrow ? --- No, I ’d rather buy in the bookstore. A. it; one B. one; one C. one; it D. it; it 4. Work gets done when people do it together, and the rewards are higher too. A. easily B. very easy C. more easily D. easier 5. If you really have to leave during the meeting, you ’d better leave the back door. A. for B. by C. across D. out 6. --- I ’m still working on my project. --- Oh, you ’ll miss the deadline. Time is . A. running out B. going out C. giving out D. losing out 7. --- Your job open for your return. --- Thanks. A. will be kept B. will keep C. had kept D. had been kept 8. Last Saturday Peter had a great deal of fun with his family kites in a park. A. fly B. flew C. to fly D. flying 9. Ideally for Broadway theatre and Fifth Avenue, the hotel is a favorite with many guests. A. locating B. being located C. located D. having been located 10. --- What ’s the name? --- Carol. I spell that for you? A. Would B. Shall C. Can D. Might 11. Those successful deaf dancers think that dancing is an activity sight matters more than hearing. A. when B. whose C. which D. where 12. --- The meeting is about to start, yet the CEO hasn ’t turned up. --- No one knows . A. what is the matter B. how the matter is C. what wrong is D. what does it happen 考场号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装订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