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派文学的存在主题

先锋派文学的存在主题
先锋派文学的存在主题

八十年代后期兴起的、深受西方各种现代派文学思潮影响的先锋派文学,其主题表现不再似传统文学一样注重于社会政治生活主题的表达,也不再似八十年代初中期的小说那样热衷于庞大的文化隐喻、历史主题、生命激情和崇高风格的追求,而是把笔触直接指向了世俗生存中的个人,他们凡庸、焦虑、充满苦恼的内心生活,他们的生活恐惧、生活诘问以及复杂幽深的潜意识世界――其主题已指向对自我和个体生存的思考。

相对传统文学来说,先锋派文学的主题之所以会有这样巨大的转折,是因为当时整个文化背景出现了某种微妙的变化:一方面,八十年代后期,商业文化的发展使原有的启蒙主义文化环境不再那么纯净,个人生存问题已开始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对人生社会主题的探讨已逐渐处于疲惫的状态,而对“个性的高扬”的热情也慢慢衰退,文坛的沉寂迫使作家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第三,由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焦虑”情结所决定的一种“唯新论”逻辑正在促使当代中国的文化哲学思潮出现整体的转换,也就是说原有的宏大社会文化主题和启蒙主义价值体系正受到个体存在、“解构”、“生活政治”等观念的怀疑、诘问和挑战。因此一批勇敢的先锋作家在此种复杂情境下开始对传统文学与文学观念进行反驳与解构,而且进行了新的探索,他们除了开始文学语言、文字、形式与结构等创新外,还在文学主题上进行了新的尝试,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个人存在与自我主题。

“现代派在思想方面的特征是对西方现袁可嘉在分析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思想特征时指出:

代文明的危机意识、变革意识,特别是它在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而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袁可嘉《略论西方现代文学》)。因此,存在与死亡、悲观与虚无、孤独与迷惘也就成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基本主题。如海明威表现的是“迷惘的一代”、波特莱尔的《恶之花》发出的是面对现实之恶而无可奈何的悲剧的哀鸣;艾略特的《荒原》展现的是世界末日中人全面异化的可怕景象……深受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影响的先锋派文学就必然受这种主题倾向的影响。而他们的作品又结合中国本土的实况,着重表现了现代人特别是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他们在理想失落、精神沉沦、前途迷惘中的哀怨与悲伤、困顿与苦恼,展现了他们病态人生中滋生的病态情绪。

较早表现出这种倾向的是残雪。在她的许多作品中,人生存在的焦虑、恐惧,人与人之间的猜忌、窥视、居心叵测的算计,人与环境的倍感压抑,人的弱小、变态、苦闷等等,都曾给人留下惊心动魄的印象。在《山上的小屋》这篇作品中,残雪描写了一个没有个人自由、没有心灵隐私权的、周围环绕着恐怖的狼嗥的家庭,“我”在恐惧和焦虑中渴望能有一座可供独居的“山上的小屋”,因为母亲和家人“总是趁我不在时把我的抽屉翻得乱七八糟”,父亲和母亲还总是盯着“我”、窥伺“我”;而“我”也总搅得他们不能安宁。在这样一个像地狱一样拥挤、黑暗、阴森、压抑的环境中,最后“我”爬上了小山,却“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葡萄,也没有小屋”。在《苍老的浮云》中,虚汝华也处于与丈夫、婆婆、邻人相互猜忌、敌对、窥伺的环境中,同时也处于自我压迫、自我虐待、自我虚妄的紧张与恐怖中,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理解、相互宽容、坦诚相待,个体生存总处于内外莫名而又虚妄的挤迫当中。在这里,拥挤、冷酷和充满猜忌的“家庭”、“邻里”都是现实的存在空间与存在状况。残雪就是通过表现人们在这些现实的存在空间的存在状况,特别是他们心灵的焦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表现了人类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荒原与荒谬意识,象征性地揭示了现代人乃至全人类在精神上的沉沦与没落,表达了萨特式的“他人即地狱”、“人是孤独的”这样一个主题。而她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猜疑、侵犯、较量等心态和表征,也正是人际关系的那种貌合神离与尔虞我诈本质的象征化呈现。

“人生的本质是永恒的荒诞,是永远无法摆脱的苦难深渊”,存在主义作家卡夫卡的这句

话可谓是对现代人存在本质的典范性表述。先锋派作家敏锐地捕捉到现代人在充满异化和压迫力量的世界面前的无能为力与痛苦窘迫的心态。在创作中他们大胆地否决了传统现实主义作家对人的社会价值的肯定与推崇,嘲讽了朦胧诗人们的自我肯定与个性高扬,弃绝了“寻根”作家们的拯救与批判情结,同时也放弃了人对精神意义的“深度追寻”,而是以超然冷漠的心态对荒诞的人生世界作静静的观察、叙说、玩味、调侃,或者连这些都不顾及,仅把文字当作个人叙事的智力游戏。于是有“深度模式”的拆除,有“意义”的消失,有“平面化”,有反讽,有黑色幽默,有随意拼贴等,而作家们进行这些形式的实验,目的也就是“放逐人”,并表现人自我的失落。马原、洪峰、残雪、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叶兆言等先锋作家都着力在作品中表现了人在异化环境中的自我失落和人存在的荒诞本质。

如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罂粟之家》、《妻妾成群》、《米》等作品讲述的就是一个个充满罪恶与灾祸的、人的存在遭到严重侵害的故事,阴谋、暴力、鲜血、死亡、变异、怪诞充盈其间,人作为生存个体生命已在环境的挤迫中迷失。余华的作品则表现了存在的恍惚、偶然、荒诞和可疑。他的《四月三日事件》叙述一个男孩发现包括亲生父母和自己所钟爱的女同学在内的所有人都仇视他,并对他进行监视和迫害,这使他无比忧虑,由忧虑产生幻觉,由幻觉又成事实;《一九八六年》叙述一个曾业余研究中国刑罚史的小学教师,在“文革”中被抄家、关押,逃出监狱后发疯流浪二十年,最终在幻觉中用破刀、锯条等对自己施行劓、?宫、凌迟等酷刑;《现实的一种》叙说的是一个家庭里,兄弟的“核心家庭”为消灭对方子嗣而进行的相互残杀。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顽主》、《过把瘾就死》等作品则是以调侃与嘲讽的笔调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的迷惘与盲目(读他的作品很容易使人想起二十年代浪迹巴黎街头的“迷惘一代”,也容易使人想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垮掉的一代”或“嬉皮土运动”)。残雪作品中的人物都在梦魇、恐惧、神秘的氛围(既是一种现实氛围,也是一种心理氛围)中游荡和进行自我分裂、自我啮食。马原、格非、孙甘露的作品则从各个角度把现实――人的生存环境的飘浮性、不可捉摸性扫描了一番。现实即人的生存环境,就是这样的恐惧与荒诞,个体存在的现实是这样的艰难与充满血腥、恐怖,人生充满的是绝望与无奈,先锋派作家他们就是借语言、形式与人物等材料表现了他们的存在主题:生存如囚居,存在不过是虚无的过程,死亡才是生存的本质。

先锋派作家作品存在主题中对人生存在本质荒诞的认识、对死亡景象的专注以及对于生存本身的悲剧性表现和荒诞性、非理性、偶然性、宿命性的体验等是对传统文学与道德的断然颠覆与反叛,为我们的文学增加了新的特质。另外,先锋文学作品中将自我和周围世界的最滑稽、丑恶、畸形、变态加以放大、扩展,推向荒诞和极端,将人性的阴暗面揭示出来,以及先锋文学的非依赖性(不承认权威)、非经验性(不承认普遍性)、非历史性(否定传统)、冒险气质(厌恶稳定)、求异精神(恐惧平衡)等倾向或特性既是传统文学的断然反叛,又拓展了文学的功能与表现能力。

另外,也许只要人类还没有最后完成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没有达成人与世界、目的与手段、对象化与自我确证的真正统一,先锋派文学对存在的荒诞性以及对这种荒诞性的认识和表达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对存在荒诞的表现,不应该导向对人类前途与生存个体的虚无主义和非理性悲观主义的绝望,而应该导向对荒诞的超越与反抗。所以先锋派文学在热闹与喧哗中很快归于寂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彭映艳,湖南湘南学院中文系教师。

古典乐派中的“先锋派”

古典乐派中的“先锋派” 【摘要】纵观人类的音乐史册,在音高一和声技法上的“革命”,可谓音乐史上最为激烈、最为漫长的“革命”之一了。通过线性逻辑和组合逻辑这两种多声思维和技术手段,无疑使贝多芬即使在调性功能和声体系盛行的时期,仍然能凸显出自己音乐中的独特个性和鲜明风格,这不仅表现在其和声思维中,也表现在他具体的写作技术上,这两种逻辑显然是贝多芬在音高一和声领域创新、探索的两个重要途径和标志。 【关键词】古典主义和声创新非功能逻辑组合逻辑线性逻辑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作为18至19世纪西方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音

乐史上“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一 代巨匠,其音乐创作涉及器乐独奏、室内乐、交响曲及歌剧等众多领域,其音乐中所流露的崇高的人文思想、深邃的哲理和极具震撼的坚强意志一直影响和激励着后人。 如:美国作曲家的精神之父查尔斯?艾夫斯,他象贝多芬一样,追求柏拉图式的思想理念,他的《第一交响曲》常令人联想到贝多芬的音乐。20世纪新维也纳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勋伯格虽然他承认他已经放弃了过去的音乐审美理念,但仍公开宣称贝多芬是他为数不多的几个老师之一。被誉为20世纪上半叶德彪 西之后最伟大的三位作曲家之一的巴托克,其音乐被认为是“晚期的贝多芬和成熟期的德彪西音乐的一种 结合”……可见,从观念到技法,从时代到风格,贝多芬对后人的影响事实上远远不止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这种影响可谓惊人和深远。 贝多芬一生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主要完成于他音乐创作的中期和晚期,如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第三到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六首弦乐四重奏和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等重要作品。作为身处西方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自然也受到了在当时音乐创作中居统治地位的调性和声功能逻辑思维的较大影响,这在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到,但这并未阻挡住这位音乐巨匠的探索脚步和惊人创造力。 在对贝多芬中晚期音乐作品中和声思维和技法的分析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在传统调性功能和声体系盛行的18至19世纪西方古典主义音乐时期,贝多芬中晚期和声中实际上已经存在明显的20世纪现代音乐创作中非常普遍的非功能逻辑思维的创作特征,

速途研究院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影响力榜

速途研究院: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影响力榜 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和过去不同的是,在泛娱乐影响力扩大的背景下,网络文学成为文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千亿级别泛娱乐市场孵化发展。 《盗墓笔记》、《琅琊榜》、《欢乐颂》……近几年来,以网络文学IP为改编对象的影视剧席卷大小荧屏,影视作为IP粉丝放大器与IP源头互相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花千骨》、《全职高手》等网文IP则成为手游市场生力军;网文+二次元的结合显示优质内容的拓展性,打造出大批量点击过亿的动画作品。网络文学增长动力的多元化,产业边界的拓展令文化娱乐行业进入了变革式发展更新,将在未来协同多方产业创造更多元的增长动力和商业创新。 作为内容产业的源头,原创作家构建了全新的内容边界,从2007年到2017年,网络文学的创作量和阅读量占比突破了80%。这些解放的创作力量,带来海量的内容供给,并使网络文学原创作家从小众走向大众。2017年,网络作家在中国作协中的比例占10%,随着内容创作的普及,门槛的降低,用户群体的扩大,网络原创作家将走出行业,成为拥有独特影响力的创作群体。 为激励写作人才不断创作出更具影响力的优秀作品,推动我国网络文学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权威数据研究与分析机构——速途研究院于2017年12月推出《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影响力榜》,国内100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上榜。榜单涉及不同维度的衡量标准,涵盖各大领域、品类的众多作家。 作家影响力评选标准 作为内容生产者,网络文学作家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作品,在作品的连载过程中,持续以优质内容吸引读者,形成粉丝经济。这一模式说明,网络文学作家的影响力基于两个要素:当前作品影响力与持续创作过程。 当前作品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作品流量和作品付费率上。作品流量通过知名度、曝光度呈现,如点击、收藏、榜单等表现;作品付费则通过销量、订阅、打赏等粉丝行为体现,付费粉丝规模决定作品的商业影响力。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2)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 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二、人性善的渴望与呼唤 许多评论者都指出,暴力和血腥充满了余华前期的所有作品。的确,余华自己也曾说过他自己在追求一种精神的真实。试图展示一个不曾被重复的世界,一个不被试验重复的世界,因而他对现实世界采取了怀疑与拒绝的态度,他倾听到的是世界崩溃的声音,这种怀疑的态度导致他的作品中一再出现了破坏,当然也就与暴力紧紧联系在一起。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一踏入社会,感受到的就是欺诈与暴力,而之后的《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余华将这种暴力由陌生人之间演绎到亲人之间,甚至自残。余华为何如此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展示一幅幅鲜血淋漓的人生图景,一次次暴露人性之恶呢?面对世事的险恶与人性的可怕,余华充满了愤懑与焦虑,不遗余力地刻画了人性之恶正是因为他心中强烈的渴望人性之善。正如鲁迅先生在讲述阮籍嵇康反封建的行为时所说:“表面上毁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于是老实人认为如此利用,亵渎了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等。“先锋小说”的创作大致可能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马原、莫言、残雪的创作为代表,并同时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进行。第二阶段以格非、孙甘露、余华的创作为代表,他们也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同时展开,并都有新的突破,甚至把这种艺术探索的力度推到了极致。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 马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小说实验创作的主要作家之一,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以小说创作技巧为实验对象的作家群,开创了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新局面。可以这样说,马原上个世纪80年代创作的小说充斥着对那些没什么特别的故事刻意陌生化的技巧,这些陌生化的技巧构成了马原小说创作的形式艺术。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他的小说大胆突破原有的小说观念和叙事成规,放弃对历史本质的追寻和对社会真实的反映,将传统的注意力从故事情节与意义本质挪移到小说叙事层面本身,斩断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外部联系,开掘语言内部的指涉功能,以其新锐的叙事艺术标帜着小说写作的先锋特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平剽悍的藏族神猎手穷布被人请去猎熊,结果发现的是喜玛拉雅山雪人;探险者陆高认识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央金,央金却意外地死于车祸;陆高和姚亮去看“天葬”,可遭到天葬师的拒绝,以及生性好幻想的弟弟顿月和老实木讷的哥哥顿珠传奇般的生命历程。小说以冈底斯山作为人和事遥远的背景,叙述了西藏迷人的景致与神奇的风俗,展示了充满魅力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氛围。 在《冈底斯的诱惑》中可以粗浅分析到马原小说创作中的叙事策略:1、用表达印象代替塑造人物和叙述情节;2、用强化叙事形式模糊故事内容的完整性。3、常常有意混淆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的身份4、常常有意扭曲时间的线形特征,斩断故事的逻辑联系强调神秘感和不确定性;5、作品互相关联镶嵌,形成互文性。 作品有几个方面引人注目。首先,作者对西藏生活的表现,不注重外部世界影 响下的变化,而着眼于藏民的基本生存状态,如狩猎、放牧、天葬等;着意突出西藏那被宗教气氛包围的神话般的世界,诸如不许外人参观的天葬、雪夜中的温泉景观、高耸于沼泽地的巨大羊头形石块等。这个神话般世界与西藏自然景色的原始荒凉、神秘奇丽相一致,也与藏民生活的粗犷传奇相谐调,从而完整地构成了独特的“初民的世界”。其次,为了与这个神秘的世界相契合,作者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方式。几个故事没有什么关联,它们单独成立又串连在一起;故事线索也不很明确,往往突如其来,

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

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 20世纪80年代中叶,中国文坛进入了一个激荡、活跃的转型期。在西方现代哲学、艺术和社会各种文学思潮(如魔幻现实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形式主义、意识流等)的影响下,马原、莫言、残雪、格非、苏童、余华、孙甘露等一批作家以先锋姿态闪亮出场,其新奇的创作对传统的小说观念和传统的审美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在文坛上形成了强大的态势。 先锋小说,是作家们对现实进行精神化探索,然后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开始的。 在叙述革命上,先锋作家们往往模糊了故事的内容、情节,而倾力于塑造独特的叙事形式。他们将叙事本身作为审美对象,运用虚构、想象等手段,进行叙事方法的实验。背离传统小说竭力营造和现实世界对应的"真实"幻象的实现途径,明确承认小说的虚构性。这无疑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极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凸现小说的独特存在。如孙甘露的《访问梦境》,非常注重挖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采用了隐喻、象征、联想、通感等方法,整部小说就是人物意识的流动的体现,更像是一个人的呢喃私语。作家马原则是叙事革命的典型代表,他在小说中直接就出现在读者面前,并揭露小说的虚构性,更设置了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对之进行片段式连缀,产生了似真似幻的效果,形成了“马原叙事圈套”。除此以外,还有格非的小说中的迷宫式的构建等,都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单一化,直线型的叙事模式。 在语言实验上,先锋作家们喜欢以其独特的感觉方式对现代汉语进行扭曲与反叛,强调语言的陌生化,以致对解读文本造成一定的阻拘性,并因此形成鲜明的个性。而作家莫言的文字就非常有特色。如在《透明的红萝卜》中,有这么一段描述,非常有质感,深深地吸引了我:“黑孩的眼睛本来是专注地看着石头的,但是他听到了河上传来了一种奇异的声音,很像鱼群在妾喋,声音细微,忽远忽近,他用力地捕捉着,眼睛与耳朵并用,他看到了河上有发亮的气体上升,声音就藏在气体里,只要他看着那神神奇的气体,美妙的声音就逃跑不了。他的脸色渐渐地红润起来,嘴角上漾起动人的微笑。”作家的这段文字使人身临其境,视觉、嗅觉一并打开,既新鲜,又细腻。 先锋小说在表现生存状态这一点上,也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其题材是多元化的,这毋庸置疑。但他们都有一个大致的共同点,就是趋向于对人本主义的描写,剖析人物内心层面,反映我们在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欲望、追求和物质的种种矛盾,追求自由、平等,标榜个性,呈现出我们的精神创伤,抒发他们对生存状态的思考,因而许多作品都显示出苍凉、迷惘的悲剧风格。如格非的《人面桃花》,就有人评价说这是一部“关注典型的中国式情感命运和中国式精神命运”的小说。作家余华的《活着》,应该就是一部典型的探索生存状态的作品。作者通过一位中国农民———主人公福贵的苦难的一生,给我们讲述了应该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总之,面对苦难,我们要承受,好好活着就行,这就是我们的生存意义。 但由于先锋小说的独特、革新以及极端个人化的创作,一般大众很难理解它,所以到90年代初,很多先锋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以下,我将具体谈一下我对作家毕飞宇的一部作品———《雨天里的棉花糖》的一些看法。 〈〈雨天里的棉花糖〉〉是作家毕飞宇写于90年代初的作品,小说阐述的是战争前后,主人公红豆的生活经历及心路历程。红豆自小被公认为“女性化”,性格如女性一般温润、文

作家富豪榜排名

作家富豪榜排名

————————————————————————————————作者:————————————————————————————————日期:

作家富豪榜揭晓:江南3200万荣登榜首 1 第十届作家榜前三甲

万众瞩目的第十届作家榜主榜今日(3月22日)震撼发布,作家江南以3200万元荣登榜首!雷欧幻像和郑渊洁分别以2000万元、1900万元年度版税收入位列二三名!此次上榜作家人数创新高,总有70名作家荣登榜单! 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携手作家榜团队大星(上海)文化传媒,将开启大规模推动全民阅读的年度重磅报道,为全球读者全面展现华语原创文学的潮流走向和独特魅力。 榜单解析 3月22日,万众瞩目的第十届作家榜主榜隆重发布。通过这份榜单,我们可以清晰看见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景观。 幻想文学,爆红 代表作家:江南、雷欧幻像 幻想文学作者,"霸占"前四席 在第十届作家榜10强榜单上,幻想类作品作家占据了前四席。骑着"龙族"的江南再度登顶,其作品是标准的幻想类。处于"榜眼"位置的雷欧幻像,跟"状元"江南类似,也是一位"脑洞大开"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查理九世》已经有超级畅销的数据佐证。"探花"则是众人爱戴很多年的"童话大王"郑渊洁。杨红樱以《笑猫日记》年版税1830万元的收入位列榜单第4。 幻想作品最畅销,青少年读者是大户,在作家榜创始人吴怀尧看来,这种现象,在全世界范围都有同样的表现。"比如在欧美国家,持续畅销的书是《魔戒》、《哈利波特》。幻想作品之所以能畅行,跟一个人在青春期,在深入现实世界之前,更倾向于以幻想与世界打交道,还与人类对热血、励志故事的心理需求有关。这也显示,中国的阅读市场也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吴怀尧说。 风云人物,大跌 代表作家:郭敬明、韩寒 他们重心偏移,瞄准影视领域 郭敬明、韩寒的作品畅销在图书出版市场上,曾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第六届作家榜上,郭敬明高居榜首,而之后在第七届作家榜的排名,滑落到了第4位,2013年跌至第8名,勉强跻身十强。2014年,郭敬明的电影热映拉动图书销量,排名有所回升,位列第九届作家榜第7位。在第十届作家榜上,郭敬明首次跌出十强,位列第20名。 同郭敬明一样,韩寒在作家榜的位置下跌也是"步步惊心"。在过去连续四届作家榜上,韩寒的排位一直在前10强之内,其中2014年他还位列第6,靠的是当年出版的新书《我所理解的生活》,但这本新书并不全是他的新作,而是收录了他很多的旧作博文。在第十届作家榜上,韩寒的位置已经跌到第55名。 郭敬明、韩寒在图书市场的表现大跌,跟他们在近几年将精力重心转移到影视领域有关。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上届"状元"身上。在2014年,靠一本睡前故事读物《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一夜蹿红的张嘉佳,在2015年与王家卫合作当起了电影导演,忙得天昏地暗,使他从第九届作家榜的黑马"状元",跌到第十届作家榜的第7名。 颜值作家,蹿升 代表作家:张皓宸、艾力 "高颜值小鲜肉",抢占畅销市场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 [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先锋小说的探索

先锋小说的探索 内容摘要:本文重在解读先锋文学中先锋小说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探索 关键字:先锋小说叙事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元叙事反叛 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传入了中国,对中国新时期及其后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80年代的当代文学实践中,都有着现代主义的深刻痕迹。80年代中后期,与现代主义相关的先锋文学探索,集中爆发形成一股潮流。这期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已经不再像80年代初那样呈现“粘着”状态1,文学不再服务于政治。新时期文学以西方现代文学为参照物,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文学变革,小说则有了“寻根”、“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等的出现。 8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小说家在小说形式上所做的实验,出现了被称为“先锋小说”的创作现象2。“先锋小说”的出现意味着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正式登录。“先锋小说”以马原、刘索拉、孙甘露、余华等人为代表,他们以一种对于当时中国而言极为新奇的形式引发了一场小说探索与实验运动,“先锋小说”的努力主要表现在叙事、意义、语言等层面。 先锋的姿态首先表示现在叙事层面,叙事上的先锋将先锋小说放在了与传统小说对立的位置上。先锋小说的探索始自文本,他们从文本出发,对叙事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命。马原是先锋小说的先锋,他在1984年发表的短篇《拉萨河女神.》,就以一种全新的叙述方式和结构引起了文坛关注,之后他的《冈底斯的诱惑》等一系列作品,以一种革命性的形式在文坛掀起了先锋小说的浪潮。 《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先锋小说代表作。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所见所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特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这部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地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藏族神猎手穷布被人请去猎熊,结果发现是喜马拉雅山雪人;探险者陆高认识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央金,央金却意外地死于车祸;陆高和姚亮去看“天葬”可遭到天葬师的拒绝,以及生性好幻想的弟弟顿月和老实木讷的哥哥顿珠传奇般的生命历程。3几个故事虽在人物上某些地方有重叠,但实际上毫不相关,是对传统小说的颠覆。 这部小说很到位地体现了“马原的叙事圈套”,先锋小说对于元叙事技法的借鉴。马原在《冈底斯的诱惑》第十五章中让叙述者站出来讨论作者的创作构思和处理: 故事到这里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但是显然会有读者提出一些技术以及技巧方面的问题。我们来设想一下。 A.关于结构。这似乎是三个单独成立的故事,其中很少内在联系。这是个纯粹技术性问题,我们下面设法解决一下。 B.关于线索。顿月截至第一部分,后来就莫名其妙地断线,没戏了,他到底为什么没给尼姆写信?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后面的情节当中?又一 个技术问题,一并解决吧。 1《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 2“先锋小说”在当时或被称为“新潮小说”、“实验小说”,最早命名吴亮《马原的叙事圈套》,张颐武《小说实验,意义的消解》 3《冈底斯的诱惑》百度

古言小说作者排行榜前十名

古言小说作者排行榜前十名 下文为大家介绍了古言小说作者排行榜前十名,希望可以帮到您哦! 古言小说作者排行榜前十名 1.桐华 桐华,女,著名青年作家,网络连载时用的笔名是张小三。文坛新言情小说四小天后之一,被封为燃情天后。 2.匪我思存-费小存 匪我思存,19部小说的作者,11部电视连续剧的原著者,国内原创爱情小说领军人物,在多家知名杂志发表过小说。代表作《来不及说我爱你》。

3.墨舞碧歌 墨舞碧歌女,80后,红袖添香小说网大神级作者,新穿越小说八大代表作家之一。2009年因为爱好写字而无意间闯进网络文学之中。 4.尾鱼 尾鱼,晋江文学城的驻站签约作家。代表作品:《怨气撞铃》、《开封志怪(展昭同人)》。 5.Fresh果果 Fresh果果,女,超人气新兴小说作家,出生于贵州铜仁。2009年凭《花千骨》一文成功晋级最受欢迎的作者之一,文笔精美,犹擅仙侠奇幻。

6.潇湘冬儿 潇湘冬儿(1987年10月8日-),原名赵娜,新穿越小说代表作家,她用自己的灵魂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感人心肺的故事。 7.天下归元 天下归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镇江市作协理事,当当网青春文学热门作者,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8.安知晓 安知晓(曾用笔名:菜芽儿)(原名:蔡汝雅),80后女生,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毕业,曾做过期刊编辑、银行职员,现是小说阅读网作家。

9.浅绿 浅绿,潇湘书院人气写手,当家花旦,新穿越小说代表作家之一,现居南京,代表作《错嫁残颜》《陌香》《商君》。喜欢旅行、喜欢逛街。 10.唐七公子 唐七,原笔名唐七公子,2013年更为现名,兼职作家。文风暖萌,擅长用幽默的语言述说令人心伤的故事,感动无数年轻读者。 以上的古言小说作者排行榜前十名,相信可以帮到您哦!

中国当代文学

注意:文中斜体字乃填空需注意的地方,加点表示同一个问题里相对重要的方面 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北平。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由郭沫若提议,党中央批准。出席代表824人,毛泽东讲话,朱德致贺词,周恩来作了政治报告。这次大会的特点之一就是: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国统区茅盾的报告总结了斗争经验并检讨了前国统区的革命文艺运动中的种种“错误”倾向,解放区周扬总结),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把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方向指定为当代文学的方向。预示着新中国当代文学是以40年代解放区战争文艺传统作为主要传统和基础。这次大会被一般的文学史著作称为“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2、民间隐形结构:当代文学作品,往往由两个文本结构所构成——显性文本结构和隐形文本结构。显性通常由国家意志下的时代共名所决定,而隐形则受到民间文化形态的制约,决定着作品的艺术立场和趣味。如电影《李双双》其显性是歌颂大跃进运动的政治宣传品,但其隐形则体现了传统喜剧二人传的男女调情模式。,有意思的是,后者实际上冲淡了前者的政治说教,使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代而获得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 3、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2日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

式将双百方针提出,宣布“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在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必要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双百方针”的提出,体现了在人民共和国新体制下、在特殊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国家最高决策者对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一种新的尝试。 4、潜在写作:“潜在写作”现象指“文革”前和“文革”中,中国大陆当代文学中存在的潜在的创作。包括历次政治运动中被剥夺了创作权力的知识分子,但仍在用笔表达内心的理想之歌和感情世界,如:五六十年代的绿原、曾卓、牛汉、穆旦等人的诗歌,张中晓的随笔,丰子恺的散文,沈从文和傅雷的家书等。都保持着连贯性的知识分子精神。 5、无名与共名:“共名”指某一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具有一个支配性的统一时代主题。它不仅概括了时代主潮,也可能成为作家表达自己社会见解的主要参照。 “无名”指一个时代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支配性的时代主题,而是多种主题并存,文化工作和文学创作都反映了时代的一部分主题,但达不到共名状态。 90年代文学的“无名“特征:首先是文学思潮发展的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现象,表达出多元化价值取向。其次是作家叙事立场的个人化。第三是开拓了个人心理空间方面的写作实验得以实现。 6、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0月于北平召开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到会祝辞,在阐述党对文艺工作

先锋派文学之于当代中国文学的意义

小编语:距离“先锋文学”应运而生的年代,转瞬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年。就如一个孩童的成长,“先锋文学”也已经步入了青年,开拓了新的文学时代与体裁,然而其代表作却寥寥无几。 1985年前后的“八五新潮”,文学界出现了马原、格非、孙甘露等人的先锋小说,陈东东、王寅、欧阳江河等人的先锋诗歌群体,音乐界出现了瞿小松、陈其刚、谭盾等人的先锋音乐,电影界则有陈凯歌、滕文骥、何平等人的探索电影。 几乎每隔数周,一种新的风潮、新的宣言便会发表。风潮迭起的年代,“先锋文学”应运而生,三十年过去,它长成了什么模样?它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年轻人?11月27日,以“通向世界性与现代性之路”为主题的纪念先锋文学三十年国际论坛在北京举办。刊发了文学批评家李敬泽在论坛上的发言。下文是文学评论家、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在论坛上的发言。我将新一代作家作品作为检视先锋文学影响的镜子。从这面镜子里,可以看到先锋文学当年的文学观、文学趣味如何被扭曲,如何被继承。换言之,如果我们把先锋文学视作文学之钟,那么,从年轻一代作家那里,我们可以听到它的回响,自然,也可以看到它的困窘。 回响之一是,先锋文学建构了八十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青年读者的文学趣味,尤其是七零一代作家的文学趣味甚至语感。先锋文学三十年,正是七零一代作家从孩童成长为中年,由文学少年成长为新一代作家的三十年。如果有兴趣去读七零一代作家的读书随笔和小说讲稿会发现,他们阅读和喜爱的作家作品百分之八十与先锋作家们喜欢的作家作品相同或相近,而另百分之二十,则非常有可能是当年那代先锋作家。一个作家的少年期和青年期的文学趣味如何建立?无外乎是阅读和模仿。一方面喜欢他们所喜欢的,一方面渴望写出他们那样的作品,——先锋文学对七零一代作家的影响是渗透式的,年轻一代的成长得益于对文学偶像的学习。正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一代作家的文学趣味逐渐形成。 这是新的、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价值观完全迥异的文学观。尤其是新一代对纯文学这一概念的认领。“纯文学”与先锋派紧密相关,它看重语言,叙述方式,讲究语法和句法,致力于语言的探索,致力于摆脱政治话语而回到文学本身。七零以后出生的作家们对“纯文学”是全盘接受并深入内心。这是硬币光泽的一面,而另一面的反映则是年轻作家不由觉地划走,他们笔下历史背景的逐渐模糊,他们沉迷日常生活,看重个人生活和个人成长而不愿去触及“社会题材”。换言之,先锋文学之后,有关宏大的、社会的、政治的思考成为新一代作家所刻意躲蔽的。 如果说“纯文学”观念是先锋文学在七零作家一代那里的重要回响,那么另一个回响则是关于“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认识。新一代作家通常在访问中会刻意强调他们看重“怎么写”。尽管在写作手法上也未见有何重大突破,但这一认识却深植于心。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认识。当然,“写什么”在他们那里则变得没那么重要。与此同时,他们中很少有人认为作家是知识分子,更很少有作家认为文学写作也是一种社会行为。 不过,七零一代作家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对写作的理解也非一成不变。 大约2010年前后,又一批新的七零后作家出现,比如阿乙和曹寇。在媒体的讨论和介绍中,他们被认为是先锋的、深具先锋文学精神的新一代,尽管这种评价不乏出版推广的因素,但得到读者和公共媒体的广泛认同也值得关注。为什么其它七零后作家并不被认为是先锋的,而只有他们被贴上这样的标签? 重要的是他们面对现实的态度。在现实面前,这两位作家与以往七零后作家的不同在于,他们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不认同、不屈服、不妥协。他们并不是一笔一划去描摩现实。在他们的笔下,现实与文本呈现了某种奇特的关系,——文本为现实提供了某种镜像,它是现实的一种反映,但这种反映并不是直接的。他们关注当下生活,也有非虚构作品。 在当代中国,“非虚构”突然出现缘于写作者强烈“回到现场”的写作愿望,但那种流行的“非虚构”与阿乙、曹寇的“非虚构”有明显差异:前者显然追求一种对现实的介入,其中有强

好看的网络小说排行榜单

好看的网络小说排行榜单 Top1《琅琊榜》 作者:海宴 类型:架空历史状态:已完结 ——一卷风云琅琊榜,囊尽天下奇英才 评价:这是我看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本书是位女作者写的。人们都说女人心细,果真没错,作者的描写竟然能这样深入!和一代军师 的作者相比,同样是女作者,本书没有多少战争场面的描写。可是 通过宫里宫外的明争暗斗,使人物的形象更加深刻!本书对于人物的 塑造也是极其完美,本书的前半部分多次提到蔺晨这个人物,而作 者却一直到快结尾时才让他出场,实在让人很意外。主角一个人竟 有林殊、梅长苏、苏哲三个名字,也预示着本书背后的故事。本书 的结局好像有很多版本,但是我觉得这是目前我看过结尾收的最好 的! Top2《庆余年》 作者:猫腻 类型:穿越架空状态:已完结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评价:猫腻的这个书名起得不错,至少让人感觉到很优雅,当然这个书名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是什么意思。而本书无疑是一部佳作,这是一部混合了武侠、军阵、谋略的“巨作”,虽然谈不上什么思 想性,但是猫腻同学的意淫程度在一流作品中都值得让我们敬佩。 感觉作者也是个很有理想的人,在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封建皇权制 度的抵制,本书中的叶轻眉虽没出过场,但是她留下的事物可以尽

情发挥读者的想象,或许作者心中的叶轻眉更像作者自己。综合来说很轻松就在我脑海中占据了第一的位置。 Top3《诛仙》 作者:萧鼎 类型:古典仙侠状态:已完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评价:这本小说,影响之大,令人惊讶,我的很多同学就对其极其推崇。盛名之下果然有三把板斧,怎么说呢?我当初读这本小说的时候确实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我想不出是什么样的人能写出这样的故事。我也是看了本书之后开始喜欢上网络小说的!但是个人觉得书的前后两部分,人物性格反差太大,总是有些不尽如人意。不过除了本书的感情方面,本书对于仙侠世界的描写也十分到位,令人赞叹!而赞叹之后却是止不住的沉重,为鬼厉,为陆雪琪,为沉睡中的碧瑶,最后是为了那个大竹峰上的张小凡。 Top4《全职高手》 网游《荣耀》中被誉为斗神的顶尖高手叶修,因为种种原因遭到俱乐部的驱逐,离开职业圈的他寄身于一家网吧成了一个小小的网管,但是,拥有十年游戏经验的他,在《荣耀》新开的第十区重新投入了游戏,带着对往昔的回忆,和一把未完成的自制武器,开始了重返巅峰之路…… Top5《朱雀记》 作者:猫腻 类型:东方玄幻状态:已完结 ——一个酸果儿引起的善财童子成佛记 评价:不知道这么好的书为何籍籍无名,或许是因为这个书名起得太差吧,真不知道才华横溢的猫腻同学怎么会起出这么庸俗无味的书名来。看这本书时,感觉作者写的很轻松,作者描写的爱情一

先锋派绘画 - 副本修改版本

黑体字为PPT上没有需要自己口头加入 一,概念: 先锋派(avant garde)最初用以指19世纪中叶法国和俄国往往带有政治性的激进艺术家,后来指各时期具有革新实践精神的艺术家 说白了“先锋派”就是现代主义,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而现代主义绘画,即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美术. 二,(各种主义解图) 三,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是什么呢? 特征一:绘画的表现形式从具象转变为抽象或意象 现代主义绘画与传统绘画相比有相当大的区别,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德拉克洛瓦的《希奥岛的屠杀》为例。

前者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绘画立体主义的代表作,后者德拉克洛瓦的《希奥岛的屠杀》是传统绘画浪漫主义的经典作品,两幅绘画同样都是表现战争题材,但是从作品的表现形式来看,却是大相径庭。 后者《希奥岛的屠杀》运用了明暗造型的方法,真实地刻画了耀武扬威的侵略者和倒在血泊中绝望挣扎的孤立无助的受压迫者的残状,是具象的画面。 而前者毕加索《格尔尼卡》的画面满是单纯的几何形和游动的曲线,相互交错、拼帖成近似于抽象的牛头、马头及一些肢离破碎的妇女、儿童,带有平面的装饰性特点,是半抽象的画面。 毕加索为什么不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呢?他眼睛里所看到的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的景象显然不是象他画中所描绘的那个样子,那他为什么要进行变形呢?其实只要懂得和理解中国写意文人画的人,是很容易理解这一点的。中国写意画的最高境界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家常画的“梅兰竹菊”等,就与自然界的花卉植物不一样,其中赋予了画家的主观情感和人格化的东西。如中国明代画家徐渭的《墨葡萄图》PPT 那狂草般的笔法,水墨淋漓的效果,更多的表现了笔墨韵味和画家的心态,即通过变形的葡萄发泄出了画家心中的郁闷之气,是画家仕途不得志和对当时明朝黑暗政治感到悲观失望的一种心情写照。那点点墨迹哪里是画,分明就是徐渭的泪迹。这也是中国写意画的特点――“借物抒情”。我们既然能理解徐渭的《墨葡萄图》,也就不难理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了。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内涵差异,毕加索的绘画反应的主要指心象、 表象或象征等含义。<通过变形要表达什么呢?》就是第二个特征。

2016作家富豪榜排名

作家富豪榜揭晓:江南3200万荣登榜首 第十届作家榜前三甲

万众瞩目的第十届作家榜主榜今日(3月22日)震撼发布,作家江南以3200万元荣登榜首!雷欧幻像和郑渊洁分别以2000万元、1900万元年度版税收入位列二三名!此次上榜作家人数创新高,总有70名作家荣登榜单! 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携手作家榜团队大星(上海)文化传媒,将开启大规模推动全民阅读的年度重磅报道,为全球读者全面展现华语原创文学的潮流走向和独特魅力。 榜单解析 3月22日,万众瞩目的第十届作家榜主榜隆重发布。通过这份榜单,我们可以清晰看见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景观。 幻想文学,爆红 代表作家:江南、雷欧幻像 幻想文学作者,"霸占"前四席 在第十届作家榜10强榜单上,幻想类作品作家占据了前四席。骑着"龙族"的江南再度登顶,其作品是标准的幻想类。处于"榜眼"位置的雷欧幻像,跟"状元"江南类似,也是一位"脑洞大开"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查理九世》已经有超级畅销的数据佐证。"探花"则是众人爱戴很多年的"童话大王"郑渊洁。杨红樱以《笑猫日记》年版税1830万元的收入位列榜单第4。 幻想作品最畅销,青少年读者是大户,在作家榜创始人吴怀尧看来,这种现象,在全世界范围都有同样的表现。"比如在欧美国家,持续畅销的书是《魔戒》、《哈利波特》。幻想作品之所以能畅行,跟一个人在青春期,在深入现实世界之前,更倾向于以幻想与世界打交道,还与人类对热血、励志故事的心理需求有关。这也显示,中国的阅读市场也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吴怀尧说。 风云人物,大跌 代表作家:郭敬明、韩寒 他们重心偏移,瞄准影视领域 郭敬明、韩寒的作品畅销在图书出版市场上,曾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第六届作家榜上,郭敬明高居榜首,而之后在第七届作家榜的排名,滑落到了第4位,2013年跌至第8名,勉强跻身十强。2014年,郭敬明的电影热映拉动图书销量,排名有所回升,位列第九届作家榜第7位。在第十届作家榜上,郭敬明首次跌出十强,位列第20名。 同郭敬明一样,韩寒在作家榜的位置下跌也是"步步惊心"。在过去连续四届作家榜上,韩寒的排位一直在前10强之内,其中2014年他还位列第6,靠的是当年出版的新书《我所理解的生活》,但这本新书并不全是他的新作,而是收录了他很多的旧作博文。在第十届作家榜上,韩寒的位置已经跌到第55名。 郭敬明、韩寒在图书市场的表现大跌,跟他们在近几年将精力重心转移到影视领域有关。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上届"状元"身上。在2014年,靠一本睡前故事读物《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一夜蹿红的张嘉佳,在2015年与王家卫合作当起了电影导演,忙得天昏地暗,使他从第九届作家榜的黑马"状元",跌到第十届作家榜的第7名。 颜值作家,蹿升 代表作家:张皓宸、艾力 "高颜值小鲜肉",抢占畅销市场 郭敬明、韩寒转移重心,留下的畅销书的市场空白,自然有人来抢占。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 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二、人性善的渴望与呼唤 许多评论者都指出,暴力和血腥充满了余华前期的所有作品。的确,余华自己也曾说过他自己在追求一种精神的真实。试图展示一个不曾被重复的世界,一个不被试验重复的世界,因而他对现实世界采取了怀疑与拒绝的态度,他倾听到的是世界崩溃的声音,这种怀疑的态度导致他的作品中一再出现了破坏,当然也就与暴力紧紧联系在一起。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一踏入社会,感受到的就是欺诈与暴力,而之后的《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余华将这种暴力由陌生人之间演绎到亲人之间,甚至自残。余华为何如此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展示一幅幅鲜血淋漓的人生图景,一次次暴露人性之恶呢面对世事的险恶与人性的可怕,余华充满了愤懑与焦虑,不遗余力地刻画了人性之恶正是因为他心中强烈的渴望人性之善。正如鲁迅先生在讲述阮籍嵇康反封建的行为时所说:“表面上毁礼教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