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重点阅读内容:
第一章 绪论 P1—23
政治工作是一定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
思想工作是一定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泛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特指无产阶级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进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研究如何做人的工作的学问,因而它要研究人,但不能因此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思想政治教育学只研究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的研究领域。
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规定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用性科学。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的前提条件、基础和源泉,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范围:
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社会这一对范畴 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思想与行为 对这一对范畴的把握有助于揭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的规律。
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内化与外化 内化(前提)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的要求、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观念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外化(结果)则是将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内化与外化是揭示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化发展的重要范畴。
教育与管理 教育与管理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与其重要的平行子系统——管理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工作中,两者

相互渗透,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理想与现实
理论与实际
个性与共性
动机与效果
内因与外因
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疏导与堵塞
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①阶级性②实践性③综合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文献法
观察法
实验法
社会调查法
总结经验法

一、名词解释
1.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点是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4页)
2.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用性科学。 (第8页)
3.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第116页)
4.思想品德结构:所谓思想品德结构,是指人的思想品德的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第117页)
5.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指人的社会特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35页)
6.内化与外化:内化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外化则是将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第11页)
7.渗透原则:所谓渗透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到经济工作、文化工作、管理工作等各方面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去,结合各项具体工作的实际进行。 (第210页)
8.立体分析法:立体分析法就是对教育对象进行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分析的方法。 (第163页)
9.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创造性运用的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总和。 (第231页)
10.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第96页)
1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

、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如开会、谈话、理论学习、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第240页)
12.大众传播载体:所谓大众传播载体,即以大众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意,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工具向广大群众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人民群众在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261页)
二、简答题
1.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承担的最重要的责任,是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需要完成的基本工作。 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是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79页)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
(1)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2)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3)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第19—20页)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可作如下表述:
(1)、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
(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第145—147页)
4.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特点是什么?
(1)、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反映了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
(2)、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这种实践性突出表现在它是直接建立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
(3)、综合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综合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它在探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时,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时,总是对与其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乃至一些自然环境因素作多变量的综合考察。其次还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借鉴和运用多学科之上进行研究。 (第12—13页)
5.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是指思想政治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中所处的位置。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适当的地位上,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
(1)、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
(2)、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又为其服务
(3)、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第51—55页)
6.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理论灌输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法,主要包括理论讲授、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理论培训、理论研讨等具体形式。
(2)、实践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
(3)、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科学理论、先进思想观念、社会生活规范,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方法。
(4)、榜样示范法:也称典型示范法,是指通过具有典型、榜样意义的人或事(正面的、先进的抑或反面的、落后的人或事)的示范引导、警示警诫作用,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
(5)、比较鉴别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属性和特点进行对比,引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方法。
(6)、咨询辅导法:就是指教育者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体,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和咨询、指导的专门艺术,对教育对象在思想、心理和行为等方面以帮助、启发和引导的方法。
7、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一目的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8、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主要有什么?
(1)、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3)、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
(4)、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5)、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 (第142—144页)
9.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1)、广泛性
(2)、动态性
(3)、特定性
(4)、可创性
(5)、复杂性 (第96—98页)
10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那些?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在现阶段,具体地体现为“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一基本要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具体地表现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婚姻道德等。 (第196页)
11.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的职能是什么?
(1)、教育职能:是指教育者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及身心发展规律,运用说理引导、实践锻炼、自我教育等方法,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品德培养、思想引导和人格塑造的职能。
(2)、管理职能:是指教育者按照特定的教育目的,依据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状况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各种管理手段对教育对象所进行的教育和人格塑造的职能。 (第152—154页)
1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进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研究如何做人的学问,因而它要研究人,但不能因此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它只研究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的研究领域。 (第5—6页)
三、论述题
1.试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1)、方向原则:是指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始终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
(2)、求实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原则。
(3)、民主原则:是指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体现和落实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扬民主精神,坚持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
(4)、渗透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到经济工作、文化工作、管理工作等各方面工作乃至 日常生活中去,结合各项具体工作的实际进行。
(5)、层次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映从实际出发,承认差异,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思想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将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6)、激励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对教育对象施加正强化或负强化的信息反馈,以引起其心理和思想情感的变化,使其产生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反应,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
(7)、主体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活动时,应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

位,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
(8)、示范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以促进其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行为准则。 (第205—217页)
2.科学地认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方法有什么?
(1)、历史分析法:就是把教育对象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的方法。
(2)、动态分析法:就是把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当做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通过对教育对象思想矛盾运动变化过程的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的方法。
(3)、立体分析法:就是对教育对象进行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分析的方法。
(4)、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就是找出一事物与它事物性质上的不同之处,即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对象之间以及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质的差别。定量分析是运用数学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量化指标的测试和分析,这是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加严密、科学的必要手段。 (第162页—163页)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备的主要素养有哪些?
答:(1)政治素质 ,政治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核心,对教育者的其他素质起着支配,决定的作用。
(2)道德素质 (3)思想素质 (4)知识素质 (5)能力素养 (6)生理心理素养
(第154—158页)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功能是什么 ?
(1)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第一,传导主导意识形态,调节社会精神生产。第二,传播主导政治意识,引导人们的政治行为,再生产社会的政治关系。第三,沟通社会信息,确保社会的有机联系,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靠保证。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是营造经济建设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第65—71页)
如何理解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它由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所构成。一是人生的社会价值,即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和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他人和社会所作的贡献;二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即个体的实践活动对

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而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无从实现;两者统一的基础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劳动创造活动。 (第189—190页)
什么是爱国主义?在我国现阶段,怎样体现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长期生活在一定疆域里的人民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在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主要表现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投身促进祖国统一的大业。(第18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