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分析的方法论

教育政策分析的方法论
教育政策分析的方法论

教育政策分析的方法論

壹、教育政策分析的比較原理(袁振國,2001)

.教育政策分析的實質作法,就是在充分論證方案的基礎上,對各種備選方案進行比較與鑑別,從中選出最佳方案,因此,比較的思想是教育政策分析法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實施教育政策方案的比較,必須考慮兩個基本問題:1.比較的標準,亦即政策評估的準則;2.比較的方法,一般認為政策分析應包括定性的分析方法,如專家判斷法、腳本寫作法、運籌博奕法、德爾菲法等,以及定量的分析方法,如馬爾可夫預測法、貼現率法、排隊理論法、線性規劃法、數值分析法、決策樹法、成本-收益法等。

貳、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袁振國,2001)

.根據教育政策的特殊性,選擇介紹以下三種基本分析方法:

一、司法式分析方法

.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R.L.Wolf提出。

.司法式分析方法產生的原因,一方面由於教育決策者希望對一項複雜的政策方案能夠聽到兩種截然相反的解釋,以便使決策建立在更加可靠的基礎之上,並能夠反映出顯然對立的兩種觀點,於是借用法律領域中的訴訟程序和行政聽證的方法(作了些修

改)。另一方面,是出於分析的政治考慮,通過司法式分析程序,使得出的證據在形式上更加規範化,並且激發公眾參與教育政策制定的熱情,使其制定的教育政策更加民主化。

.司法式分析方法將現場深入調查的嚴格性與廣泛分析證據的公開展開結合在一起,常用在教育政策方案的預測中,並在相當多的形成性評估、政策的回顧與分析中得到應

用。

.實施步驟:

1.問題的提出(Issue Generation)。

2.問題的選擇(Issue Selection)。

3.辯論的準備(Preparation of Arguments)。

4.聽證討論會(Clarification Forum)。

.關鍵角色(Key Roles):

1.調查小組(Investigative Teams)。

2.案件分析者(Case Analyst)。

3.案件提出者(Case Presenter)。

4.會議主席(Forum Moderator)。

5.問題澄清小組(Clarification Panel)。

6.小組促進者(Panel Facilitator)。

.主要優點:1.設計的綜合性。2.所需的證據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和質量。3.通過反詰問和反覆的觀點表述能控制偏差。4.具有多元分析的作用。5.問題具有應答性和關聯性。

6.公眾之間能有效地交流。

7.通過公開的澄清和傳播有助於提高使用分析手段的可能

性。

.缺點表現在處理下述問題時有困難:1.用雙方都公平的方式來表述問題。2.公正陪審人員的選擇。3.兩個案件的表達可能會不平衡,和兩個案件的提出者有不同的演說技能。4.直接詰問和反詰問的過程沒有揭示出什麼特點。5.由於時間關係對發言的機會造成的限制。6.在案件準備中所付出的財力和人力等。

二、情境分析法

.情境分析法是在推測的基礎上,對可能的未來情景作出描述。

.基本步驟:

1.建立資訊庫。

2.確定主題目標。

3.分析並構造影響區域。

4.確定、描述影響區域中的關鍵因素。

5.構建各種可能的未來發展趨勢的集合。

6.選擇並解釋環境情景。

7.引入“突發事件”檢驗其對未來情景的影響。

8.詳細闡明主題情景。

.主要優點:1.具靈活性。2.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相結合。3.成本適中。

三、系統分析的方法

.20世紀40年代,由美國蘭德公司所提出並使用。旨在對符合既定目標的不同方案,從成本和效果兩個方面進行整體考察。

.所謂系統分析,是指對一個系統內的目的、功能、環境、結構、效果等一些基本問題,用整體系統的觀點進行思維推理,在確定和不確定的條件下探索可能採取的方案,通過對比分析,為實現預期目標選出最優方案的決策方法。

.系統分析是為決策者選擇一個行動的方向,通過對情況的全面分析,對備選方案擇優,為決策者提供可靠的依據。

.系統分析的組成要素:1.目標。2.備選方案。3.指標。4.模型。5.標準。

.系統分析的基本步驟:

1.明確系統的主要目標。

2.蒐集資料,提出方案。

3.建立分析模型。

4.分析備選方案的效果。

5.綜合分析與評估。

6.選擇可行方案並實施。

.系統分析方法的主要特點:1.系統分析把所要研究的事物、現象和過程看做是一個整體-系統。2.系統分析重視給定系統的外部聯繫和內部聯繫。3.系統分析將現代數學引入政策研究的領域。4.系統分析在給定系統的設想與現實、計畫與實施之間建立了一種“中介”環節,使人們通過系統周密的調查研究,在認識上逐漸接近給定系統的實際,並採取適當的控制措施,使它按照人們規定的目標和利益運行;同時,通過有效的反饋調節機制,不斷修正人們的主觀認識,使其更加接近客觀實際。

參、政策問題建構的方法(張鈿富,民84;吳政達,民90)

.政策問題建構的階段:整個循環過程可分成四個獨立的階段,即1.問題探尋;2.問題界定;3.問題明確化;4.問題意義化。

一、疆界分析(boundary analysis)

.目的在追求問題形成的相對完整性,有下列方式:

1.滾雪球法:以滾雪球的方式去尋找政策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直到沒有新的利

害關係人出現。

2.問題表徵引出法:透過觀念、基本典範、主要的比喻、標準操作程序去探究政策問

題的表徵。

3.疆界估計法:當結果是可能的但不確定時,就不同的政策利害關係人可能出現的觀

念、概念、有關的變項、假設、目標等納入新問題要件中加以累計,直到新的概念

不再增加時為止。

二、類別分析(classificational analysis):依據分析者的目的及問題情境的具體知識進行界

定與區分,並分兩種程序:

.邏輯區分:當選擇某項類別,並將之分解為各個構成部分的過程。

.邏輯歸類:過程與邏輯區分相反,將情境、對象及個人結合成更大的團體或種類。三、層級分析(hierarchy analysis):以類似決策樹的形式探究問題的各種可能、合理與可

行的原因。

四、類比分析(synetics analysis):透過廣泛的調查相似性,以協助分析者產生有用的類似

情境;其基本假設是,對問題特徵或相似關係的了解,有助分析者的問題解決能力。

五、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在團體中透過集思廣益提供各種意見,以了解問題可能的

原因和解決方法。

六、多元透視分析(multiple perspective analysis):針對無結構性的問題,透過系統性的應

用個人、組織與技術去透視問題情境,對問題獲得更多的洞察力及潛在的解決。七、假設性分析(assumptional analysis):面對沒有結構性的問題,在沒有形成共識前,針

對問題中的衝突假設,進行創發性的綜合。

八、概念構圖(concept mapping):是一個團體思想的繪圖表現,其建構過程包含了多變量

分析中的多元量度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SD)與群集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 ,並可藉由Concept System電腦程式幫助分析整個資料的過程,並完成資料的分析與構圖的步驟。

肆、教育發展預測的方法(張鈿富,民84)

一、外推預測

.古典時間數列分析

.模糊時間數列分析

.線性趨勢預估

.指數加權

.資料轉換

.大變動

二、理論預測

.理論構圖

.因果模式

.迴歸分析

.區間估計

.相關分析

三、判斷預測

.傳統德菲法

.政策德菲法

.交叉影響分析

.可行性評估

伍、教育政策推介的方法(張鈿富,民84)

一、政策選擇的多元理性基礎:

.技術理性:以解決問題的效能為主要的考量。

.經濟理性:以解決問題的效率為主要的考量。

.法規理性:以解決問題的合法程序為主要的考量。

.社會理性:以維持社會內化價值為主要的考量。

.實質理性:以解決問題的多元理性如技術、經濟、法規、社會等為主要的考量,在既定的環境裡以形成最適合的選擇。

二、政策推介的準則:(事前決定)

.效能(effectiveness):考量價值結果達成的最大化為主。

.效率(efficiency):考量推介效能與邊際成本比值最佳的備選方案。

.適切(adequacy):包含最小成本與最大效能兩個原則。

.公平(equity):推介的備選方案能形成更正義或更公平的來分配社會資源。

.回應(responsiveness):推介的備選方案能滿足民眾所表達的需要、偏好與價值。

.妥當(appropriateness):推介的備選方案作成了客觀適切的選擇。

三、教育政策推介的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

.多元特徵效用法

.分析層級法

陸、教育政策結果監控的方法(張鈿富,民84;吳政達,民90)

.監控的主要目的在建立政策和方案有關的事實資料,包括有關原因與結果的資訊。監控要回答的問題是:發生了什麼狀況?情況如何?以及為什麼?

一、政策的結果:政策結果有兩種型態可加以監控:

.政策的輸出:包括公共的利益、服務、目標群體,及受益人資源接受的情形。

.政策的影響:因政策輸出而實際改變的行為或態度。

二、政策監控的主要取向:

.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 analysis)

.成本-結果分析(cost-outcome analysis)或成本-效能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三、四種政策結果監控的方法:

.社會系統的核算:量化的型態。

.社會的實驗:直接操弄與量化的型態。

.社會稽核:量化的或質化的型態。

.研究與實際的綜合:量化或質化或兩者的型態。

四、教育政策監控方法:

.資料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階層線性模式(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

柒、教育政策績效評估的方法(張鈿富,民84;吳政達,民90)

.評估的主要目的在建立政策表現價值面的資訊。評估要回答的問題是:造成的差異何在?

一、評估的功用:

.評估可提供政策表現可信賴與有效的資訊。

.評估可提供對價值的分類與批判。

.評估對政策分析中其他方法的應用也有幫助。

二、政策評估的規準:(事後回溯)

.效能(effectiveness):價值的結果是否達成?

.效率(efficiency):造成價值的結果需要多少的投入?

.適切(adequacy):價值結果對解決問題達成的程度如何?

.公平(equity):成本與效益是否公平的分配到不同的群體?

.回應(responsiveness):政策的結果是否滿足特定群體的需要、偏好或價值? .妥當(appropriateness):預期的結果是否真的值得?

三、政策評估的取向:

.擬似評鑑(pseudo-evaluation)

.正式評鑑(formal evaluation)

.決策理論評鑑(decision-theoretic evaluation)

四、教育政策評估的方法:

.實驗研究法

.準實驗研究法

.問卷調查法

.個案研究法

.觀察法

.內容分析法

.歷史研究法

.事後回溯法

.行動研究法

.社會指標法

.整合分析法

.模糊評估法-新近發展的方法

五、教育政策評估的步驟:

.確立教育政策目標

.政策評估指標(教育政策指標化)

.進行評估

.書面報告與追蹤輔導

捌、參考書目

張鈿富(民84)。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政達(民90)。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公司。

張芳全(民88)。教育政策。台北市:師大書苑。

袁振國(2001),教育政策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1. 公共政策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 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 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孤立的解 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 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 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 显示出多样的特征。 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 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 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老挝教育政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218361125.html, 老挝教育政策分析 作者:黄玲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4年第03期 新时期,随着老挝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老挝“九大”之后,老挝政府在政策上加大了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特别是在强制性的初级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入学率低,教育不公平等问题。通过对老挝历年来的教育政策的分析,总结老挝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老挝教育建设的新探索。 老挝教育政策以人为本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是一个位于中南半岛北部的内陆国家。老挝全国共有16个省,1个直辖市和1个行政特区。人口约600万,全国共有60多个部族,大致分为老龙族、老听族和老松族三大民族。85%的居民信奉佛教,通用语为老挝语。老挝语属于拼音单缀文字,系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泰老语支。 一、老挝各个时期教育政策及教育发展情况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初期教育政策。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立以前,在农村,小学教育是由僧侣在佛寺中进行的,但所学知识基本上都是有关佛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新政权建立以后,老挝政府在全国每一个村庄都基本建立了小学,并规定老挝的小学教育学制为5年。但是建国之初由于多方面原因,即使在文化教育最发达的老龙族中,15~45岁的成年人的识字 率据估计也只有35%~40%,全国教育整体水平十分低。 由于历史原因,老挝经济十分落后,但是老挝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在老挝人民革命党“三大”上提出,要加强对全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教育,逐步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各族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推动以教育为中心的思想文化革命先行一步的战略,建设具有老挝特点和社会主义内容的文化,使全国各族人民在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专业和体育等方面受到全面的培养和教育。 老挝导人民革命党“四大”对教育政策重新定位:继续把教育事业作为思想文化革命的中心任务,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重新讨论制定教学大纲;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发展各种教育;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 在1991年3月召开的老挝人民革命党第5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老挝人民革命党总书记凯山?丰威汉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到2000年的教育发展战略和发展教育的第3个五年计划,规定了老挝的教育方针、原则和目标。提出要抓教育质量为主,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接近国际水准,以金字塔的形式发展教育,有重点地发展公立和私立学校,实行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相结合,以适应老挝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教育政策执行文献综述概括

教育政策执行文献综述 1、公共政策执行与教育政策执行 的文献趋势分析 (1)数据库的选取 (2)有关两类研究的专著与学位论文趋势 首先我们分析大陆地区专著的发展线索。从对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目的检索来看,总计有八本公共政策执行方面的专著 其次我们分析大陆地区学位论文的发展线索。 第三,我们再来梳理一下XX学位论文中政策执行研究的趋势。 第四,通过PROQUST我们来梳理一

下英语国家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趋势。 (3)有关两类研究的学术论文趋势2、公共政策执行文献的内容分类 分析 (1)西方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西方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分析,这种分析主要集中在“政策执行的历史演进及政策执行的概念与价值”三个层面上。 从政策执行的历史线索上看。。。 从政策执行的概念上看,大体有五种学说,分别是强制说、互动说、效用说、决策说和组织说。

其次,我们来看西方对公共政策执行的技术分析。这种技术分析主要集中在政策执行的路径、模式与方法三个层面。 从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式上看。。。。。。 从公共政策执行的路径与方法上看。。。。。。 再次,我们来看西方对公共政策执行的案例分析。 (2)我国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 首先来看我国学者对公共政策执行理论的贡献。这种贡献主要集中在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与价值、公共

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和公共政策执行的知识基础三个方面。 其次来看我国学者对公共政策执行的技术贡献。这种贡献主要集中在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手段、路径、机制与方法等领域。 3、教育政策执行文献的内容分类分析 (1)关于“教育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综述 教育政策执行的理论演进、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层面和不同利益归属的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研究、教育政策执行的具体技术分析

教育法律法规中小学案例分析

二、案例分析 176、小学生武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将武某的椅子移开,结果武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武某当时身体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可是三天后,武某感到腿脚发麻,后来发展为没办法正常坐着上课。父母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经检查为尾椎受挫伤,导致下半身麻痹,需要长期治疗。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 学生陈某负主要责任,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学校负有管理失职责任,负次要责任,应进行相应赔偿。 177、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3名十四至十六周岁少年抢劫一案前,将开庭时间、地点、被告人姓名等进行公告并允许公民旁听。这种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吗? 不符合。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178、小学生张某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任课老师罚站一节课,老师这样做可以吗? 不可以,学校教职员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179、两名中学生星期天在居民区空地上踢足球,在争球时,不慎将球踢到邻居阳台上,不仅造成阳台玻璃破碎,而且使阳台一名儿童被玻璃划伤。问:邻居财产损失及人身被伤害的民事责任应由谁承担? 由两名学生的家长(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有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180、某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这样报道:“今天上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入室盗窃案,2名犯罪嫌疑人是我市南山中学初三年级学生李××、赵××并将2人接受警察讯问的正面图像一同播放。电视新闻这样报道可以吗? 不可以。根据《预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罪犯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181、某中学高一年级2名学生因盗窃一辆摩托车而被刑事拘留,学校因此立即作出取消这2名学生学籍的处分决定,学校的处分决定正确吗? 不正确,对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182、小明(13岁)在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其父对小明仍有教育义务吗?为什么?

公共(教育)政策分析

课程名称:公共(教育)政策分析 作业题目: 1:为什么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2:谈谈你对人生观和成才观的看法 作业正文: 1:为什么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依据:一、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二、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竞争力,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三、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四、教育与人才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教育优先发展不仅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撑,而这两者的基础都在教育。教育在提高人民素质、推进城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和动力,是改善整个国家人文环境和未来发展的关键。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应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能够形成人力资本作用,从而带来“分配效益”,促进个人或社会的经济增长,增加个人和社会的经济收入。教育还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收益:一、教育投资直接导致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从而提高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福利水平;二、教育投资有助于

降低失业率,从而减少失业福利支出,同时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减少了执行法律的支出;三、较高的教育水平有助于提高政策决策过程的质量和决策效率;四、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以及受教育状况;五、教育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信用水平,降低社会以及经济中的交易费用、提高市场效率。 2、谈谈你对人生观和成才观的看法 我出生在四川贫困的农村,小时候没有什么书看,就读堂哥哥的中专教材——《科学人生观》,加之其他的教育过程的影响,我逐步形成了共产主义的人生观,用共产主义世界观来观察、分析和处理人生问题。我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目的。 后来我不断学习各种哲学和宗教,充实自己。现在也比较赞同康德哲学,接受了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各种思想相得益彰,形成了我的更加科学的人生观。 我把追求的目标定位于对社会的奉献,不为文凭学历所累,不看重岗位高低,只追求在这个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一流业绩。为了这个理想,我会锲而不舍,发愤学习,勇攀高峰,成长成才。 我在没有到人大之前,就读庄孔韶、沈卫荣等人大老师的著作。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才有可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1 1.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 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历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政策周期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阶段性政策周期 2、功能性政策周期 3、反复性政策周期 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 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是息息相关的,政策周期的循环发展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快慢与走势强弱。举个例子而言,看一下从我国的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视角看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我国已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其经济发展、生态稳定、社会生活等带来的实际危害以及潜在威胁。同时,作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气候问题,我国的气候变化状况及政策应对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对此,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控制温室气体

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但是一段时间内,这些政策并未得到很好地落实,气候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从碳循环与政策周期关系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差异已经成为我国相关环保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的深层原因。因此,无论在将来的政策制定还是推行过程中,都应当将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不一致这个隐形障碍作为其内生变量,予以足够重视,从而为我国气候治理进一步扫清道路,以取得显著效果。 2.请你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公共政策是基于公共选择基础上的政策。公共选择是和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选择,它基于财产不能靠私人竞争在自愿的双边契约中来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能内部化的决策。由于公共选择不涉及双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导致塔便车、败德、公地灾难和代理人机会主义。因此,公共选择需要有强制。 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制定者、执行者、实施对象、既得利益集团等,也包括下面所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1、自然环境是指与政策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外部自然条件。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环

政策分析方法论大集

政策分析方法论大集 第四章论证的标准及模式 标准:完全一致内聚运作的规范运作的简单性、经济性和有效性 第五章构建问题之方法 三类政策问题

问题构建之方法

第六章预测政策未来的方法 预测的根据是一套假设或数据,用来对现行政策或新政策的结果、新政策的内容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合理性进行估计。 趋势外推,用过去观察到的趋势推测未来,这种方法假设在没有新政策出台或不存在 不可预测的其他事件来干预事件的发生过程的条件下,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将来也会发生。合理的未来。以归纳逻辑为基础,即从个别的观察如时间序列值进行推理,从而形成一般的结论或看法。 依赖于三个基本假设: 持续性。过去观察到的模式会在将来持续出现,如果能源消耗在过去是增长的,将来也会如此。 规律性,过去的趋势变动会在将来定期出现。 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如果违背其中任何一个假设,就可能产生不准确甚至误导的结果。 理论假设:被系统地构造并在经验上是可以测试的一套规律或建议,以一个事件为基 础来预测另一个事件的发生。理论假设在形式上是因果关系,它们的具体作用是解释和预测。是一种演绎逻辑,即从一般的陈述、规律或议题再到具体的信息和主张。 有见地的判断。以经验和洞察力为基础的,而非以演绎或归纳推理为基础的认识。 这些判断通常由专家或有识之士来表述,在理论或政府数据缺乏或不充分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方法以逆向逻辑为基础,即从对未来的看法入手,逆向推理,取得支持这一看法的信息和假设。 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 将任何时间序列看成四个组成部分: 长期趋势。在时间序列里是一种平滑的长期增长和下降。如美国的犯罪。

季节性变动。一年或少于一年的时间内定期重复的一种变动。如供暖。 周期性波动,也是定期的,但却可能出人意料地拖到若干年后。 其解释是由于不规则变动,即时间序列内不可预测的、不遵循一定规律的变动的出现而变得困难重重。不规则变动可能是许多因素的结果,如政府的变动、罢工或自然灾害。只要这些因素不被考虑,它们就会被当作随机的错误,即影响变动的未知原因,而不能用长期趋势、季节性变动或周期性变化来解释。 线性趋势估计 以时间序列里的观察值为基础,利用回归分析来取得对未来社会状态的精确的数学估计。 线性回归法以持续性、规律性或数据的可靠性为基础。当使用线性回归估计趋势时,时间序列里的观察值应该不是曲线性的,这非常关键。因为任何直线的重大偏离都会产生重大的预测失误。此外,线性回归法还可用于从表现季节性或高峰期性变动的时间序列里挑出线性趋势部分。 回归分析有两个重要属性: 消除偏差。时间序列里的观察值与被计算的直线趋势(称为回归线)上的值有一些差异,这些差的总和为零。因此,如果将回归线上的值与其在时间序列上各年的实际观察值相减,得到一些差,这些差异的总和,称为为偏差,等于零。当某年的实际值在回归线之下时,偏差 是负数,当实际值位于回归线上方,偏差为正。这些正负偏差相互抵消,使=0 平方差最小。将每个偏差的平方相加,这些平方之和是最小的。这意味着线性回归缩小了回归线与实际Y值的距离。换句话说,通过一系列观察到的数据点画出一条趋势线,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Y = a +b(x) A=∑y/n B =∑xy/∑xx 非线性序列 不满足线性、持续性和规律性条件的时间序列可以归入以下五类: 摆动。只在几个年度、季度、月份或数天内偏离回归线。摆动可以是持续的、周期的,但在观察期内并不表现出固定的增减变化。数年内的摆动可以与数年间的长期趋势一同发生。如失业的季节性变动,政府机构工作负荷的每月变动和污染物水平的每日变动。 周期。周期是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发生的非线性波动,它可以是不可预测的,也可以持续性和规律性的发生。虽然周期的总体模式是非线性的,但其局部却可以是线性或曲线性的。如商业周期和学术领域、科学出版物及文化的生命周期。 增长曲线。对线性的偏离发生于数年、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段。增长曲线可以表现出按增长率累积增加,也可按增长累积减少,或两者结合在一起。其中最后一个S形,用来预测工业、城区、人口、技术和科学的发展,尽管增长曲线不是线性的,但它们却是持续的和规律的。 衰减曲线。这种情况下,对线性的偏离仍然发生在数年、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段。实际上,衰减曲线是增长曲线的对应物。在时间序列内按衰减率表现出累积的增长或减少。不是线性的,但却是有规律的、持续的, 剧变法。剧变的时间序列数据的主要特征在于它们表现出突如其来的剧烈中断。由法国

教育法律法规案例分析

教育法律法规案例分析 1、某班主任经常开拆学生的信件,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有不良行为,及掌握学生思想现状,班主任的做法合法吗? 不合法,除法律规定的部门外,任何人不得开拆他人的信件。 2、一名13岁的小学生未经父母同意,将一只价值500元的手表送给同学做生日礼物,其家长可以要求受赠的学生返还手表吗? 可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应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未征得监护人同意而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享有哪些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4、金某(15周岁)在课间因小事与同学沈某发生争执,金某一拳击中沈某头部,致使沈某倒地,送医院不治死亡,问金某应当负刑事责任吗? 应负刑事责任。 5、某中学因为学生李某未能按时缴纳相关费用,将他开除,可以吗? 不可以。学校不能随意开除学生。 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采用什么方法处罚?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是什么? 汉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8、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分哪几个阶段?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是如何规定的? (1)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 (2)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10、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2)有合格的教师; (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哪些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公共教育政策分析

课程:公共教育政策分析 一、名词解释 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现代教育的政治功能 现代教育的文化功能 学习优势说 成熟优势说 社会本位论 个体本位论 现代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终身教育 教育民主化 教育机会均等 学习型社会 创新性学习论 教育目的 教育价值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个面向” 教育方针 学制 知识与能力 主知主义 教育优先发展 行动主义 教师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学校消亡论 教师消亡论 传统教育的三中心 现代教育的三中心 教育全球化 教育均衡发展 择校与公平 教育终身化 未来教育理论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人本主义 教育救国论 教育万能论 现代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 管理 科学管理 泰勒制 科层管理 行为科学 人际关系学说 系统理论 民主决策 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 教学模式 全面发展教育 现代教育制度 二、简单题 简述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 简述以人为本教育发展观的内涵 简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简述现代教育的政治功能 简述现代教育的文化功能 简述学生发展的成熟优势说个人学习优势说 比较分析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体本位论 简述教学活动的规律 简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简述20世纪世界教育的五大变 简述20世纪后30年与教育有关的三次革命性变化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简述教育民主化的内涵 简述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 简述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简述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简述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什么是教师中心论 什么是学生中心论 简述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简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房地产“限购令” 内容摘要: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性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城市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试图抑制房地产过快上涨,而“限购令”无疑是其中调控力度最强的政策,足以体现出中国政府打压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笔者试图结合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来分析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以及效果,并就这项政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案例回顾 (一)“限购令”的出台: 我国于2010年出台“限购令”,通过加大对购房者购房条件的限制来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其中第3条明确指出要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条例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陆续颁布“限购令”。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2010年9月29日国家多部门再次出台调控新措施,其后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公布“限购令”。随后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推出限购政策。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通知明确规定,原则上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当地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通知还指出,已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凡与本通知要求不符的,要立即调整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并加强对购房人资格的审核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尚未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在2月中旬之前,出台住房限购实施细则。其他城市也要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出台住房限购措施。 2011年8月17日,住建部下发二三线城市限购标准。12月,住建部知会地方政府,对于限购政策将于2011年年底到期的城市,地方政

教育法律法规案例分析报告

教育法律法规十大案例分析 1.学生课间玩耍受伤学校是否有责任 某日下午,某小学课间,学生某(10 岁)在操场玩耍,被正在追逐打闹的学生某(9 岁)、王某(8 岁)摔倒在 地,并被压在身下,造成阴茎包皮挫裂伤。某受伤后,学校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治疗,并同时通知了三名学生的家长。在 医院,某做了包皮环切手术,但未住院治疗,并于 10 天后到校继续上课。其医药费、交通费等已由某、王某的监护人 支付。经法医鉴定,该包皮手术属正常手术,不会对某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属于轻伤。其后,某的家长作为代理人, 以某因伤害造成生殖器畸形,可能对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为由,以另两个学生及该学校为被告,提起诉讼,要求三方赔 偿他们误工减少的收入及精神损伤费 10 万元。 运用教育法律知识,分析这个案例。 分析:这是一起侵权引起的教育法律案件。 从主体上看,涉及某、王某、某(及其他们的监护人)和学校。 从客体上看,侵犯的是一种人身利益,具体来说是某的生命健康权。 从容(权利义务关系)上看,首先,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 12 条第二款的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 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该案例中,某、王某、某的家长对其负有监护责任;无民事行为 能力人造成他人损伤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我国《教育法》第 49 条第二款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这就是说,父母对在校期间的未成年子女,仍负有法定的监护责任和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的义务。据此,学生某、王某的家长应当对其孩子实施的伤害行 为承担赔偿责任。其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 160 条的 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伤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 适当给予赔偿。这里所说的过错,不仅指一般的故意,也包括疏于管理防、消极不作为等情形。依本案所述,两个小学 生在做游戏造成伤害,说明学校管理不力。显然,学校在这起伤害事件中是有一定过错的,符合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所以,学校也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赔偿责任。 2.请依法分析教师某和学校的行为。 某小学教师某因对学校乱收费不满,向有关部门如实反映了学校存在的问题。该校领导一气之下,取消了某的教师 资格,并且说他是精神病,不安排教学任务给某,并强行将其送往精神病医院治疗。 分析:作为教师,依据《教育法》和《教师法》的规定,某不仅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而且有监督学校管理活 动的权利。案例中某因其正当行动遭到学校报复,被非法剥夺了教育教学权,学校的行为构成了对教师某教育教学权 额监督权的侵害。某可依据《教师法》第 39 条的规定,向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 30 日作出处理。 3.教师能否将学生撵出教室 因为不守纪律、不完成作业等原因把学生撵出教室、停他们课的事在中小学里时有发生,许多教师对这种做法似乎 并不觉得有何不妥。下面就是发生在某市重点中学里的一件事。 一天,上课铃响过后,邵校长和往常一样,在教学大楼巡视,当他走到一楼时,看见一个初一的男同学低着头、默 不作声地站在教室门口。“不去上课,怎么站在外边?”,“不,是老师让我出来的。”“为什么?”“因为我没完成作业。”邵校长把这个学生带到教导处,先是对其不完成作业的行为进行了批评,随后又让他补上未完成的作业。 下课了,老师来见邵校长,谈起没让学生进教室上课这件事,邵校长说:“不准随便停学生的课,这是学校的规章 制度,你怎么忘了?”老师笑了:“校长,你讲得很对,我也知道不该这么做,但个别学生上课爱讲话,不按时完成作 业,如果不吓唬一下不行,所以我就在班上宣布了这条纪律,谁违反了谁出去,再说……”“再说什么?”,“这个学生是我亲戚的孩子,一来可用他教育其他学生,二来落下的功课我可以给他补上。”校长听后,思索了一会儿说:“你这种做法,

公共政策期末案例分析参考(共8个)

第一节案例 分析: 一体现了国家的一种信念、一种立场、一 种挚爱; 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三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四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 第二节案例 分析: 一政治性工具: 二经济性工具: 三社会性工具: 第三节案例 此政策坚决依靠群众,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事,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实施,没达到政策精神。 1、自然环境。在农村,土地的获得比城市容易得多。 2、政治环境。很多时候政治环境与公共政策相互影响,其中公共权力的配置是关键。 3、经济环境。镇政府财力薄弱,靠死人剑财,百姓为了改变下辈子的财气,象富人一样地活着。 4、文化环境。传统的民间陋习。 5、社会环境。是指总的社会状况,人口,群体、职业,规范等的总和。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实施要求有成熟的公民社会。 第四节案例 核心内容:1、规定商品零售场所不得销售使用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塑料购物袋,2是规定商品零售场所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向消费者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是一项利在长远的公共政策,要取得好的实施效果,还需要引入利益平衡、责任均衡的理论,让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管理部门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人性化管理理念出发,多为消费者提供使得方面动脑筋,设溘减少服从成本,确保政策的更好执行。 比如,本案例中缺乏良好的消费观念才是造成污染根本原因,对环境的破坏不是塑料本身的过错而是人的不良习惯造成的。 第五节案例 存在的主要问题:(1)选择执行(20 附加执行(3) 机械执行 政策执行效能的障碍因素:(1)、政策规划障碍:政策方案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案例里的政策变化令村民组长尴尬无法和农民交代走上绝路(2、)\政策认知障碍案例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误种粮食要被罚款无奈选择自杀(3)、政策资源障碍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退耕还林的补助很少,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再加上宣传的问题,导致农民误种粮食遭罚款,无力支付无奈选择自杀如果你是一名政策执行者,你将如何推行该项政策的执行:(1)、提高公共政策主体的政策执行水平和执行能力;(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对象的政策认同感;(3)、有效利用公

教育政策的制度分析_必要_框架及限度_张烨

?新论? 教育政策的制度分析:必要、框架及限度 张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政策的本质以及它与制度的关系模式决定了教育政策制度分析的必要。教育政策的制度分析框架应将教育政策纳入到与教育制度关联的关系模式中,放入教育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教育政策的制度分析应该是方法论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统一,而实现连接的桥梁则是对行动者策略行为的充分关注;作为方法论的制度分析,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制度差异的敏感性、注重制度发展史,关注观念与意识形态等心智结构因素对制度发展的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度分析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对教育政策制度伦理公正的考量。教育政策的制度分析框架是建构的、开放的,同时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又是有限度的。 关键词:教育政策;制度分析;必要;框架;限度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59(2006)06-0024-06 TheInstitutionalAnalysisofEducationalPolicy:Necessity,FrameworkandLimitation ZHANGYe (SchoolofEducation,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Abstract:Thenatureofpolicyanditsrelationshippatternwithsystemhavedeterminedthenecessityofinstitutionalanalysisofeducationalpolicy.Theframeworkofthisanalysisshouldpositioneducationalpolicyinitsrelationshippatternwitheducationalinstitutionsandobserveitinthebackgroundoftransformationofeducationalinstitutions.Theinstitutionalanalysisofeducationalpolicyshouldbetheintegrationofwholismandindividualisminmethodology.Enoughattentionshouldbepaidtothebehaviorofeducationalpolicysubjectasitcanrealizetheintegration.Asakindofmethodology,institutionalanalysisischaracterizedbyitssensitivitytodifferencesoneducationalinstitutions,afocusondevelopinghistoryofinstitutions,closeattentiontotheinfluencesofintellectualfactorssuchasconsciousnessandideology.Finallytheinstitutionalanalysisshouldexaminetheethicalequityofeducationalpolicy.Theinstitutionalanalysisofeducationalpolicyisofgreatimportanceasakindofanalysisperspective.Itisconstructionalinanalysisbutithaslimitationsasmethodology. Keywords:policy;theinstitutionalanalysisofeducationalpolicy;necessity;framework;limitation 一、教育政策的制度分析:必要 人们在讨论制度和政策时,经常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性:将其作为一对可以互换使用的概念,对其基本内涵与外延没有做实质性的区分。这种情况导致了一种不良的发展倾向,忽略了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乃至当提起教育政策的制度分析时,既感到理所当然又觉得不知所云,从而导致教育政策的制度分析成为一个标签而缺乏实质内涵。那么,制度和政策是否可以作为不必区分的概念?以及教育政策的制度分析是否一定必要?它具备实质的内涵吗?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政策、教育政策的内涵,以及与制度的关系。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任何一个定义,都是整个理论的一个浓缩。概念的展开就是全部理论。对于政策实质的理解,其实也就反映着政策科学的发展过程,以及不同的政策分析框架和政策解释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政策科学经历了把政策作为静态“文本”的

教育政策法规 20个案例分析

教育政策法规案例分析及参考答案 案例1 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XXX收的信件,吴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吴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吴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吴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问题: ⑴吴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 ⑵吴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⑴吴老师私自拆阅学生高某信件的行为和在班会上宣读高某信件的行为是不正确。因为上述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和第31条的规定。 ⑵吴老师的解释不正确,因为吴老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借口教育和爱护学生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本案例中吴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高某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案例2 小学生武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将武某的椅子移开,结果武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武某当时身体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可是三天后,武某感到腿脚发麻,后来发展为没办法正常坐着上课。父母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经检查为尾椎受挫伤,导致下半身麻痹,需要长期治疗。 问题: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 参考答案 学生陈某负主要责任,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学校负有管理失职责任,负次要责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白色污染”到底如何解决 问题:今天你是否依然“我行我‘塑’” 中国目前的经济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也使得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不断改善和更新。然而,在人们追求更便捷、更舒适、更优质的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就拿“白色污染”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来说,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介绍,我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北京目前每年废弃23亿个塑料袋,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上海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9万吨,占生活垃圾总量的7%;天津每年的废旧塑料包装垃圾也超过10万吨。塑料垃圾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一,漫天飘飞的塑料袋或挂在树梢,或飞到建筑物上,破坏了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二,塑料袋系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稳定,难以在自然环境下被微生物分解,不可分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烂

需要200年以上。混入土壤的塑料袋,会引起土壤结构的改变,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减产;三,抛弃在陆地和水体的塑料袋会被动物和鱼类当做食物吞食,造成动物和鱼类死亡,或影响它们的生存;四,如果对塑料垃圾进行焚烧,会造成二次污染,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空气,。特别是塑料的焚烧会产生强致癌物质—二恶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四,对塑料垃圾进行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也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些塑料垃圾还会对土地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五,生产塑料袋要耗费大量的石油资源。我国每年为生产塑料袋要消耗480多万吨石油,塑料袋的过度使用对我国的能源资源以及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已不容忽视,能源的紧缺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攀升和物价的上涨,这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为此,2007年12月31日,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时至今日,“限塑令“到底效果怎么样一份2009年民间限塑政策小组发布的《限塑政策研究NGO合作项目综合报告》表明,我国大中型超市限塑令执行情况比较乐观。在本次调查中,北京和杭州等

小学综合素质关于教育法律法规的 案例

1 案例一 材料:某民办学校,由于场地不达标、消防未通过、法人资料缺少等造成办学条件不具 备,区教育局不给该校发办学许可证。然而,在开学初,投资方却无视教育行政部门的劝阻, 大张旗鼓违法招生和办学。由于该校学费相当便宜,所以有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该校读书, 生源充足。几天后,区教育局对该校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并给该校下达了整改通知书,指出 该校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办学的行为是违法的,并要求整改完成后于 13 日交齐办理办学 许可证的证照和资料,否则将发通知责令停办。 问题:请根据教育法律法规分析上述材料中办学者的行为是否合法,并分析材料中教育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材料中的办学者在场地不达标、消防未通过、法人资料缺少等办学条件 不具备的情况下,擅自办学,且无视教育行政部门的劝阻,大张旗鼓地违法招生,是一种违 法行为。 本材料中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法律关系的主体为办学者、学生、学生家长、 教育行政部门;法律关系的客体为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办学行为、教育行政部门查处行为;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学校的办学及其对教学的组织管理。 案例二 材料:某市一所小学在市举办的地方文化节期间,利用学校地处市中心的位置,将操场 改为临时停车场,并停止了校内一切体育活动。学校还组织教师和部分高年级学生轮流疏导 和看管车辆。该校校长认为这种做法既为学校增加了经济收入,又为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 机会,一举两得。 问题:这所学校的做法是否合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 2.【答案要点】这所学校的做法不合法。一方面,从学校的法律地位方面讲,学校作为 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人的机构,具有鲜明的公益性,不能将校舍挪为他用;另一方面,

幼儿教育政策分析

政策分析 1 幼儿教育办学体制 中国有关幼儿园办园体制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依据主要有(按时间顺序): 1)1979年10月11日,党中央、国务院在转发《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时指出“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恢复、发展、整顿、提高各类托幼组织”。 2)中国现行《宪法》(1982年宪法,2004年3月14日修正)第19条中规定: “国家举办各种学校……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 “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3)教育部在1983年9月21日发布的《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中进一步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够发达的国家,发展幼儿教育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农村应以群众集体办园为主,充分调动社(乡)、队(村)的积极性;县镇则应大力提倡机关、厂矿企事业、街道办园,并支持群众个人办园。与此同时,要积极恢复和发展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发展幼儿教育,还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办园。在县镇,可按单位办,也可以联合办或按系统办;在农村,可办独立建制的幼儿园,也可在有条件的小学附设幼儿班;可办常年性的,还可办季节性的。农村幼儿园(班)实行社(乡)办社(乡)管、队(村)办队(村)管;附设在小学的,也可实行队(村)办校管。” 4)1987年10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国家教委等九部委《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的请示》中指出:“幼儿教育既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福利事业的性质,因此,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除地方政府举办幼儿园外,主要依靠部门、单位和集体、个人等方面力量发展幼儿教育事业。” 5)1988年8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国家教委等八部委《关于加强幼儿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发展幼儿教育事业。” 《意见》进一步认为:“幼儿教育事业具有地方性和群众性。发展这项事业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国家包起来,要依靠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一起来办。在地方人民政府举办幼儿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