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知道手册资料试题教学内容

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知道手册资料试题教学内容
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知道手册资料试题教学内容

深化课程改革复习要点

1、教育改革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2、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

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3、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

4、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1)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学

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3)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5、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

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30%。

6、强化德育课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7、课时安排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品

德、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活动的平均周课时数。

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努力增加拓展性课程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整合实施,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统一安排。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

8、教学组织方式。广泛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

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

9、变革作业形式: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10、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11、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

四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得组织多于1次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学科“统测”不超过1次。文化学科“统测”和教学质量监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

测的学生数:四至六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20%,七至九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30%。严禁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联考或月考。

12、规范校内考试评价。一至六年级不组织期中考试或考查,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

两门学科,其它学科只组织期末考查;一二年级期末考试和考查推广非纸笔测试形式。

七至九年级可组织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与社会等6门学科的期中、期末考试,其他学科只组织期末考试或考查。考试和考查要求应与课程标准相一致,突出学科基本素养。拓展性课程在期末或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考查。一至六年级使用等级和评语报告考试和考查成绩,七至九年级实行等级、分数和评语相结合的报告方式。

《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练习题》练习

一、填空题。

1.《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2.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总体目标是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 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4.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

5.各地和学校要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6. 强化德育课程,应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

7.德育目标应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8. 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应广泛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

9. (2016)学年,总结课改先进经验,完善各项制度,在全省中小学全面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10.加强阅览室、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快(“书香校园”)、(“数字校园”)、(“美丽校园”)建设,为有效实施各类课程、促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11.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有(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改进课程实施)、(变革教学方法)、(深化评价改革)。

12.改革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选择题

1.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B)左右,七至九年级(C)左右。

A.10%

B.15 c.20%

2. 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B)学习需求。

A. 多样性

B. 个性化

C. 开放性

D.趣味性

3. 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C)。

A. 15%

B. 20%

C. 30%

D.40%

4. 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确保课程计划内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A)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B)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

A. 5

B. 10

C.20

D.30

5.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四至九年级每学

年不得组织多于(A)次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学科“统测”不超过(A)次。

A. 1

B. 2

C. 3

D. 4

6.文化学科“统测”和教学质量监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测的学生数:四至六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 B ),七至九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C)。严禁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联考或月考。A. 10% B. 20% C. 30% D.40%

7.( A )有意愿有基础的学校先行开展课程改革。

A. 鼓励

B. 不鼓励

8.下列不属于实践活动课程的是(D)。

A.信息技术

B. 科技活动

C. 调查探究

D.健康教育

《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部分练习

一、填空题

1. 《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继续坚持以(合科)的方式实施科学课程,同时允许学校(分科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作为补充。

2. 科学拓展性课程以(主题统整)的项目课程为主,重视(科普读物及多媒体)科学资料的阅读,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探究)。按照(选择性)、(差异化)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建立(自主选择)、(走班学习)的拓展性课程修习制度。

3. 《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实验操作)与(纸笔测验)相结合的学科评价体系,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采取(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综合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常态开展面对真实任务、体现(科学思维)的实验操作考查。

二、多项选择题

1.《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改革的目标包括( ABCD )

A. 坚持合科教

B.加强实验实践

C.重视学段衔接

D.深化评价改革

2. 结合现代科技与生活生产实际,开发多样化的拓展性课程,科学课程鼓励开设( ABD )等课程

A.STS

B.STEM

C.STAM

D.STEAM

3.对于考试评价,在稳定难度的基础上,借鉴PISA命题思想,调整科学试卷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二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二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 ),(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目标、( )目标和( )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 )、(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 )和(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 )、( )。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 )和( )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 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 。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的呈现方式、 方式和( )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 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 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 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 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中小学课改实施方案

水冶镇中小学课改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一、指导思想 课改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促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实现,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促进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学,创造有利于发挥教师潜能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工作目标 (一)转变教学行为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新课程呼吁以人为本,教学要重人的发展。教师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努力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功效。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林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教育的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已经很不适合当今教育的发展和需要了,要培养教师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是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主体,学生是教师的工具,这是以教定学。我们要研究“从学生如何学”来决定“教师怎样教”的新型教学行为思路,不能再以“教”为主,而要以“学”为主,要调整好角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传统的教学只看最终结果,而新课程下的教学,要重视看教学过程,即学生是怎样在学,教师是怎样在引导,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 (二)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开设相关的学习活动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 2、变“我要学”为“我能学” 让学生学会学习,变“我要学”为“我能学”,从对学生学法指导入手,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切入点,针对学生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 3、变“我积累”为“我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支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变“我介入”为“我投入” 体验性是现代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强调主动参与和重视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而是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的非智力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过程中才会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自身得到发展。 5、变“我相同”为“我不同”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要求所有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相同的学习条件下,以自己的学习情感、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去学习和掌握相同的学习内容,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性。 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自信自强,成人成材。 三、评价方法与评价表 新的课程评价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一定要本着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原则,既要关注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情况,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这样才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 ),(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目标、( )目标和( )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 )、(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 )和(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 )、( )。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 )和( )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 。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的呈现方式、()方式和( )方式的变革。 一、填空题 1、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师、课堂、书本 4、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综合课程 5、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教学、评估、考试命题 8、甄别与选拔 9、开发者10、教学容、教师的教学、师生互动 二、简答题 1.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第三,结合教学实践。 3.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4.简述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5.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或:怎样认识学生是影响课程标准编制的重要理论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题及答案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课程设计比例,语文( 20%-22% )、数学( 13%-15% )、英( 6%-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 7%-9% )、科学、生物、物理、化学( 7%-9% )、体育( 10%-11% )、艺术(9%-11% )、综合实践(6%-8%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0%-12% )、历史、地理( 3%-4% )。 2.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是()、()、()。 3.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5.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6.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7.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8.新课程倡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9.新课程要求教师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二、单项选择题 1.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校本课程) A地方课程 B 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2.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B上课) A 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3.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着名的卡纳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 A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B教师) A学生 B教师 C校长 D教材 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6.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A充分的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三、多项选择题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概述(课件)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概述 概要: 一、课程及其本质 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新课程结构 五、新课程标准 六、新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

一、课程及其本质 (一)课程概述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的本质 1.课程是知识;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活动; 4.课程是育人指南。 影响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社会与文化经济与技术水平 对象因素:青少年的特点,发展的规律 内部因素:教育方针,教育体制特点,教育观 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一:时代的变迁 近几十年来几个对教育有重大影响的背景问题: 1.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需求 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宣言》指出:“全球化,是增多的人口流动、改进的通讯设施、极大提高了的贸易和资本流动以及技术发展的结果。它向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机会。全球化还使各国能分享经验及从彼此的成就和困难中相互学习,并促进着理想、文化价值和愿望的相

互丰富。与此同时,日益加剧的贫穷、失业和社会解体却伴随着迅速变革和调整的进程。对人类幸福的各种威胁也已成全球化现象。进而言之,世界经济的全球性转变正深刻地改变着所有国家的社会发展之特征。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驾驭这些进程和威胁,以便增强它们带给人民的利益而减少其消极影响。” 2.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信息爆炸”:“信息爆炸”指的是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的现象。 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必须终身学习。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本领,让学生懂得:(1)如何通过多种不同渠道找到并获取信息;(2)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3)将新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网络结合起来;(4)判断信息的价值;(5)将有价值的新信息应用到实践中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对公民的基本素养重新进行思考,什么是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1.健康的体魄和心理。2.健全的人格与道德修养。3.对传统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有大体的了解。4.某一领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终身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欲望和能力。 6.团队精神和合作、沟通的能力。 7.开放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 8.人生规划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 现行的课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明显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等状况;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仍普遍存在; 6)学科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学习,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摘要:本文试图从教育课程、现实问题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旋涡的中心,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教育界内外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当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以及高考制度和方式的改革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估计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困难性?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认真的准备。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困难性有充分的准备,改革可能最终成为纸上谈兵,或走弯路乃至最终失败。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到人的培养和发展的事业,是牵涉到基础教育整体和各个局部的关键领域,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共同完成的任务,这就规定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广泛性、艰巨性和持久性。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那种过于依赖行政力量的干预的作法,将使课程改革可能再次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从而难以走出那种急进的、急躁的、急于求成的改革误区。国内外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企图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来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也许会使我们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7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国际教育界早在70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6年10月自考试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6年10月自考试卷 1、在我国,“课程”这个词的使用最早见于( B )A.《学记》 B.唐朝 C.宋朝 D.清末 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D ) A.实现“三个面向” B.实践“三个代表” C.促进国家发展 D.推行素质教育 3、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 C ) A.综合课程 B.显形课程 C. 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4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学习是( B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自主学习 D.学校学习 5、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是( A ) A.课程标准 B.教学大纲 C.教学计划 D.课程宗旨 6、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 B ) A.操作性目标 B.体验性目标 C.过程性目标 D.知识性目标 7、教材可以分成自编教材和国家统一教材两种。这种分类所依据的是( D )A.学科性质 B.教学的组织形式 C.教材设计的类型 D.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 8、“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很难用它的外显方式来表述”,这样的课程目标是( B ) A.实用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展开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9、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的( A )A.基础目标 B.提高目标 C.加强目标 D.体验目标 10、在当前,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 A ) A. 教育自身地需求 B.国家大力的倡导 C.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 D.教师的自觉行动 11、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直接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把握-明究-解决的教材,叫做( A ) A.生活教材 B.知性教材 C.表达教材 D.技术教材 12、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他主性”学习转向( B ) A.发展性学习 B.自主性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合作性学习 13、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课程评价不同价值取向中的(,D ) A.目标取向 B.方法取向 C.过程取向 D.主体取向 14、我国,第一次提出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的是( C )

【改革】新课程改革试题6

【关键字】改革 新课程改革 1、《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根底。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1)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2)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3)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根底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职责: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学习方式的几种特点: 1、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2、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 3、学习方式反映了学习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 新课改的几个转变: 1、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7、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根底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2020中小学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2020中小学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一、总体目标 我校坚持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宗旨,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教师教学行为为前提,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优化教学管理,深化课堂改革,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基本目标 1、教师观念切实转变。高效课堂构建对教师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大变革。通过这一工作的开展,使我校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对有效教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提升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教学工作的理论水平,改善教学行为与管理行为。 2、课堂教学优质高效。构建高效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通过构建高效课堂,力争做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课堂,实现由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探究的时间、空间得到保证;让课堂由知识传授的场所,发展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台。 3、教学管理全面优化。我们学校要抓住机遇,以高效课堂建设为抓手,统领学校教学工作,全面促进学校发展,在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促进学生学业水平普遍提高,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学校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均衡发展逐步推进。高效课堂构建是一个促进教师学科教学、学校教学工作均衡发展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学校内部能够实现学科间、教师间教学水平的均衡提升。 三、基本思路 1、注重统筹协调,系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评价等许多环节,必须通盘考虑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所有要素、环节及其主次关系,突出重点,要坚持“学校统筹、学科实施”的推进策略。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参与意识。学生是高效课堂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员、全程、全面参与高

基础教育改革与试验练习题及答案2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学专业 本科基础教育改革与实验课程复习题B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我国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可以概括为基础性、__、人本性。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教育的 要求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__。 3.目前来看,教育办学主体主要由__、社会、个人三类主体构成。 4.校长负责制概念的四个基本组成要素是:__、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和教职工民主管理。 5.1983年9月,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__、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 1.普及性 2.教育公平 3. 政府 4.上级机关领导 5.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基础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1)进行国民素质教育,它面向全体国民,旨在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4分) (2)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向高一层次的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生源,为学生生活、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3分) (3)是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的重要时期,是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可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基础。(3分) 2.基础教育改革的决策原则是什么? (1)公开原则。(3分) (2)合理原则。(3分) (3)客观原则(4分) 3.简述课程改革的四个阶段及其核心内容。 (1)1978—1985:课程秩序的恢复与学科课程主导地位的确立;(3分)(2)1986—1993:学校课程权力分化与结构多样化;(3分) (3)1993—1998:新课程的孕育与全面展开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建设;(2分) (4)1999年至今: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纵深发展。(2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模拟试题(选择、判断) 一、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 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及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理论研究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以指导,而科学的课程理论不能脱离课程改革实践的源泉,也不能没有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 ?全球化 ?信息化 ?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 ?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 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 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 ?改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 ?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 (四)国家课程标准 形式:教学大纲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0年宿迁市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及含答案 一、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世纪90年代初,美国着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念

第三章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念 作者:佚名点击数:473 更新日期:2006-4-17 本章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这是我国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本章阐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我国中小学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课程观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变革。 第一节中小学新课改理念下学生观的变革 一、中小学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一直是教育史上争论的重大问题,其中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它把教师看成是可以随意涂抹的一张白纸,一个可以任意填灌的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对教师来说,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它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①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导地位。这两种观念都不适当地贬低或抬高了学生的地位,是不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学生作为教育教学认识的客体是指学生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将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将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承认学生的客体性和客体地位,就是强调教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地输送或移植给学生,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吸收、转化,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只是外因,任何知识技能的领会与掌握都要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因此,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从学生的地位来看,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被动的、依赖的客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根本属性,发展人就是发展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展人、完善人。新课程视野下的学生主体性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自主性。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把学科课程内容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主动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教师质疑、请教、相互研讨,从而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这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 (2)能动性。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他能根据学校教育的要求积极参与并以此作为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其次,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性,如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有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安排与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顺序,主动获取知识,并能按照各自的方式,把它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改造和发展。 (3)创造性。创造性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独特的新事物,创造性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使“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创造性对学生而言,更多的是指以下方面: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像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创造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文 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论认识的综述 学院:教育学院 年级:2006级2班 姓名:李晓阳 学号:222006305211063 指导老师:范蔚教授

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论认识的综述 (李晓阳 222006305211063) 【摘要】自2001年我国教育部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已经经历了近八个年头。在这期间,社会各界对新课改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从政府官员到学生家长,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教育工作者纷纷献言献策,或总结经验,或积极探索,或针砭时弊,或解读政策。下面,我将就一些近年来关于对新课改的理论认识进行总结概括,希望对现行的课改有所裨益。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综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的一项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2004年9月,引人注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自治区)启动。从2006年秋开始,安徽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省份增加到10个。这些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全面铺开。本次课改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因此被一些人称作是一场“革命”。既然是一场“革命”,那就要有大动作,要有新气象,要与旧传统泾渭分明。 以下,我将就新课改的原因、目标、特点、具体教学方法现存问题及新的探究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原因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教育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以我国的基础教育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而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强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还表现在由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长期压抑,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削弱甚或消失。因此,本着“人的发展”的理念,当前世界各国普遍进行着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就我国而言,课改历经了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学校课程中应试教育仍然势力强大,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并未得以根本性扭转,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以落实,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极不适应。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并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平性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全面发展,还学生以自由,与体现主体性思想不谋而合;公开性或开放性原则与教育的不断变化相,追求终身发展理念异同工;公正性原则与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全体学生有所发展的观念殊途同归。基础课程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要之举,而且是教育改革制度化、改革行为合法化、增强改革成果有效性、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政策介入教育实践问题的重大尝试。同时,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标准、师生关系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张显出课程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