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1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1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1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目录

前言 ----------------------------------------------------------------------------- - 3 -

1. 规划环评--------------------------------------------------------------------- - 4 -

1.1 规划评价适用范围 ---------------------------------------------------------------- - 4 -

1.2 规划评价依据 ---------------------------------------------------------------------- - 4 -

1.3 评价原则 ---------------------------------------------------------------------------- - 6 -

1.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 7 -

2.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概述 ------------------------------------------------ - 7 -

2.1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演化----------------------------------------------------------- - 7 -

2.2环境承载力的定义----------------------------------------------------------------- - 8 -

2.3 环境容量的定义 ------------------------------------------------------------------- - 8 -

2.4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 ---------------------------------------------------------- - 9 -

2.5 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征 ---------------------------------------------------------- - 9 -

2.6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 -------------------------------------------------------------- - 10 -

2.7 环境承载力的承载对象 -------------------------------------------------------- - 10 -

2.8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意义 --------------------------------------------------------- - 11 -

3.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区别与联系---------------------------------------- - 11 -

4. 环境单要素承载力---------------------------------------------------------- - 13 -

4.1土地资源承载力------------------------------------------------------------------ - 13 -

4.2矿产资源承载力------------------------------------------------------------------ - 14 -

4.3城市水环境承载力--------------------------------------------------------------- - 14 -

4.4 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 ----------------------------------------------------------- - 14 -

4.5大气环境承载力------------------------------------------------------------------ - 15 -

4.6旅游环境承载力------------------------------------------------------------------ - 15 -

4.7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 - 15 -

4.8区域社会环境承载力------------------------------------------------------------ - 16 -

5. 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研究 ----------------------------------------------- - 17 -

5.1指标体系研究--------------------------------------------------------------------- - 17 -

5.2 量化方法研究评述 -------------------------------------------------------------- - 18 -

6. 环境承载力研究展望 ------------------------------------------------------- - 21 - 参考文献: -------------------------------------------------------------------- - 22 -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摘要

本文概述了有关规划环评的基本含义以及其原则和工作程序,重点介绍了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有关概念以及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规划环评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指标体系

Analysis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environmental plan and assessment

Abstract

This research has expatiated the concept of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taking its principle and working procedures. And this paper focuses introduce on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research status.Based on these,expounded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Keywords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environmental capacity Index system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是以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进程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阶段特征,在我国近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都较为集中地表现出来。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己经走到尽头,难以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主要问题表现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资源开发不当、工业布局不尽合理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人们缺乏对人类——环境系统的更深层次认识,忽略了环境系统也有承载能力的极限。

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峻问题,“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和战略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同,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选择未来发展道路共同且唯一的选择。然而,如何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类活动(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等)不危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稳定呢? 大量的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要遵循环境承载力的原则,是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因而,深入理解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特征,是正确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因而,研究环境承载力理论具有十分重要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区域环境承载力是衡量环境

与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尺度,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是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通过确定对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评估,和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对于环境资源的开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环境的保护和环境规划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规划环评

规划环评是在政策法规制定之后,项目实施之前,对有关规划的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分析规划中对环境资源的需求,根据环境资源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支撑能力提出相应措施。通过规划环评,能够有效设定整个区域的环境容量,限定区域内的排污总量。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科学、客观、公正、综合地考虑所拟议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和预防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环境承载力分析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评价方法之一。

1.1 规划评价适用范围

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下列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1) 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

2) 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1.2规划评价依据

1.2.1政策、法规、条例、技术导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13)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5)《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

(16)《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17)《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8)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19)国环发〔2005〕114号附件《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20)《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

(2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

(2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大气环境,地面水环境,声环境,非污染生态影响》。HJ/T2.1~2.3-93,HJ/T2.4-1995,HJ/T19-1997,1993.09,1995.11,1998.06;

(23)《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24)《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

1.2.2 有关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

(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IV类标准;

(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II、III类标准;

(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三级标准;

(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

(8)《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

(9)《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二级标准;

(10)《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二级标准;

(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二级标准;

(12)《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二级标准;

(13)《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II、III类标准;

(14)《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1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16)《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1997);

(1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996);

(18)《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1.3 评价原则

1) 科学、客观、公正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早期介入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

3) 整体性原则:一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性考虑。

4) 公众参与原则: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

5) 一致性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深度应当与规划的层次、详尽程度相一致。

6) 可操作性原则:应当尽可能选择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评价方法,评价结论应具有可操作性。

1.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见下图

2.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概述

2.1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演化

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是由承载力(Baering Capacity)的概念派生而来的。承载力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力学,是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的最大荷载,通常具有力的量纲。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是有承载力一词引申而来,最初用在生态学中用以衡量某个特定区域维持某一物种最大个数的潜力(Odum,1971)。1953年Odum在《生态学原理》( FundameWals of Ecology),赋予了承载力概念较为精确的数学形式。承载力一词也总是与环境退化、生态破坏、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经济发展相联系在一起的,承载力概念的外延也不断发生着相应的变化。20世纪60,70年代,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爆发,引起了地球承载能力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广泛开展。1968年,日本学者将环境容量的概念引入到环境科学,可以认为,环境容量就是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理论雏形,但环境容量只反映了环境消纳污染物一个功能,不能全面表述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应运,而生在人类面临资源短缺的同时,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对人类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于是,人们在充分认识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并在承载力和环境容

量概念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2.2环境承载力的定义

关于环境承载力,目前大致主要有以下3种定义方式:

(1)从“容量”角度的定义,如高吉喜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一书中,指出“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环境子系统所能承纳的污染物数量,以及可支撑的经济规模与相应人口数量”。(2)从“阈值”角度的定义,如“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环境承载力的定义是“在维持环境系统功能与结构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整个地球生物圈或某一区域所能承受的人类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郭秀锐等学者认为“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生物和人文系统正常运行的最大支持阈值”。(3)从“能力”角度的定义,彭丙德等学者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Schneider强调,“环境承载力是自然或人造环境系统在不会遭到严重退化的前提下,对人口增长的容纳能力”。

我国现常用的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主要是唐剑武、叶文虎等人在《福建省嵋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的定义。即为“某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并且他们指出:在定义中的“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由于环境所承载的是人类的活动(主要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因而承载力的大小可以用人类活动的方向、强度、规模等来表示。

2.3 环境容量的定义

国外学者对环境容量概念的描述:(1)环境容量是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与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比值。(2)环境容量是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与该污染物在环境中降解速率的比值。(3)环境容量是按环境质量标准确定的一定范围的环境所能承

纳的最大污染物负荷总量。

我国对环境容量概念的解释: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包括:基本环境容量(差值容量):通过拟定的环境标准减去环境本底值求得;变动环境容量(同化容量):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

环境容量是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依据。

环境容量的类型:按环境要素:大气、水(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土壤、生物等环境容量。按污染物性质: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与非金属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理:物理扩散型、化学净化型。

2.4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

环境承载力作为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关系的中介,它是一个横跨人类活动与环境的概念。因此,其研究对象也是双方面的。不仅要对承载力的承载对象—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研究,也要研究人类活动的载体—环境。这里环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能容纳人类活动及其废弃物的空间要素,也包括为人类活动提供物质生产生活资料的资源要素。

2.5 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征

环境承载力作为判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依据,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性体现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下的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衡量和评价的,它是该区域环境结构和功能的一种表征;主观性体现在人们用怎样的判断标准和量化方法去衡量它,也就是人们对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分析具有主观性。(2)区域性和时间性。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性和时间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相应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和量化评价方法也应有所不同。(3)动态性和可调控性。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和可调控性是指其大小是随着时间、空间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水平等手段来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4)资源性和变异性。资源性:环境是由物质构成的,环境对经济开发的承载能力是通过物质的作用而发生的。因此,从物质的特性而言,环

境承载力是表征环境的资源的属性。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即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包括对环境容量的使用,当资源消耗超过环境承载力,即会导致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破坏。变异性:开放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变异性主要是由于环境系统功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环境系统的变化,一方面因环境系统自身的运动演变引起的,另一方面,更主要是与人类对环境开发的目的有关。环境系统在功能上的变化,反映到环境承载力上,就是环境承载力有使用功能变化引起的在质和量上这两种规定性的变异,这种变异通过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与量值变化来反映。这表明人类可通过正确认识环境承载力的客观功能本质,正确适度使用环境承载力,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6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

环境承载力的发生根源,在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远离平衡态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稳定的结构,使系统具有了能维持自身稳态的自组织能力,可以抵御外界的冲击。但是这种抗干扰的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阈值,就会使环境系统的结构遭到破坏,靠环境系统的自身的自组织能力无法恢复系统内部能流、物流、信息流的正常运转,从而使环境系统趋于崩溃,使系统的功能彻底丧失。这种闭值的存在,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就是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能支持的最大值,即环境承载力。所以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就是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外在表现。环境承载力是联系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纽带和中介,它反映人类活动与环境功能结构间的协调程度。环境因其具有的外境水载力而支持人类生存与活动,人类又通过各种活动反作用于环境,使环境承载力发生变化。人类改造环境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环境承载力;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人类对环境的某些改造活动,在提高了环境承载力的同时,又在其它方面降低了环境承载力。

2.7 环境承载力的承载对象

①承载污染物。承载污染物的概念既是经典的,又是狭隘的。

②承载人口规模。由于不同群体间的人均消费水平有差别,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用承载人口规模表达难免失之偏颇,甚至不公平。

③承载人口消费压力。即I=PAT。式中:I为人口消费对环境影响;P为人均能源消费量;A为每一消费单位所造成的环境消费量。这样,以人的消费为最终衡量数据,概念简单明了。但它只是一个独立性的、静态的量,只体现了人对环境的消耗作用,无法表现出人对环境积极的、能动作用的一面。

④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由于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规划的目标是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相应的环境相协调,使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的环境得到保护和完善。所以,承载对象应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这就体现了环境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作用的中介。

2.8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意义

随着当今世界出现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协调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己成为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环境承载力研究就是从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从本质上反映环境与人类活动间的辩证关系,建立社会、环境与经济间的联系纽带,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策略下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为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依据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可把许多传统科学的微观研究成果与决策的宏观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既体现了环境科学的整体性,又体现了环境科学在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中的综合性;既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又推动了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3.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区别与联系

尽管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概念有相同之处,但是,二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只反映环境消纳污染物的一个功能;环境承载力在此基础上全面表述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功能。二者的差异性表现在:

(1) 环境容量是专指环境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表征环境容量的大小的指标是社会经济活动所排放的某一种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而环境承载力是在分析了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后,选择众多的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再分析环境系统对每个指标支持能力的大小。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除了包括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外,

还包括经济、社会方面的指标,如能源供应量、交通运输量、水资源量等。

(2) 环境容量最终为环境污染中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数量依据,并以此为环境规划提供选择方案和措施建议;而环境承载力除了能提供各种污染物应该控制的排放量以外,更重要的是根据选择的社会经济指标,对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提供量化后的规划意见。当然,二者从功能上讲具有相似之处,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以生态环境容量、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以实现环境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经济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发展形态。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的总量,是将环境资源作为一个自然系统的总体来看待它所能够承受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的压力和冲击。

从环境承载力概念及其与环境容量概念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是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所固有的。无论从广义上讲还是从狭义上讲,环境容量都是指自然界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界自身污染的最大负荷承受量,是自然界固有物,但可以伴随人类主动性扩大而改变。

其次,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具有一定的相容性。尽管环境承载力是环境资源能够承载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能力,但我们以为,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均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然涉及环境的污染与防治问题,涉及环境资源的自身净化问题。因而,环境承载力应当包含环境容量。

最后,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对经济活动的限制性。环境容量对污染物或污染物排放量的具有自然界自然形成的额定量,当环境容量超过该额定量时,环境资源必然会遭到破坏,并且恢复困难。

但是,环境承载力具有自己的独有特点:

第一,环境承载力决定了环境资源的有限性。环境资源可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耗竭性资源又称有限资源,是指具有一定开发利用限度的资源,又有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之分,可更新资源必须有一定的更新周期;非耗竭性资源又称为无限资源,包括恒定资源与亚恒定资源,其中后者环境资源“应当合理开发利用,并防止在开发过程中造成污染和破坏”。与人类生活与劳动密切相关的常用环境资源主要是耗竭性资源,以及易误用及易污染资源,这些环境

资源的有限性是由环境承载力的环境资源固有属性所决定的。

第二,环境承载力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有限性。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并发展的必然物质决定因素,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加快,导致环境问题的频繁发生,最终会导致环境资源耗尽的“悲剧”结果。因而,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确立了“可持续发展”原则,该原则强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第三,环境承载力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环境承载力可以通过人类依赖科学技术对地区经济发展规模、速度、能源利用等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具体的量化指标反映出来,为政府决策和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4. 环境单要素承载力

区域环境系统是由各个环境要素子系统组成的,因此环境要素承载力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环境要素承载力的研究主要有:土地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等。

4.1土地资源承载力

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对土地资源人口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为: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这一定义明确了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人的生活水平和被承载的人口的限度。

国内计算土地承载力的方法主要有经验模型法、遥感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等。经验模型法主要包括:陈国南测算我国生物生产量时所采用的迈阿密模型;周白、郑剑非在内蒙古旱农实验区自然降水潜力的研究中采用的瓦赫宁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生态区域项目研制的模式:农业生态区域(AEZ)法;聂庆华、戴进分别进行的陕西省洛阳县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容量研究;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生产力与人口适宜容量研究采用的模式:Doorenbos模型。

利用遥感技术建立一定的估产模型估算作物产量的研究也十分丰富,如李付琴以北京顺义县为例,建立了冬小麦遥感信息一一气象因子综合模型;杨星卫的研究将遥感与动力估产相结合来估算水稻总干物质重和产量;池宏康利用叶面积

持久期(LAD)建立了LAD——产量模型;王乃斌提出了以绿度指数、温度和绿度变化速率等因子,构建出大面积冬小麦遥感估产模型。另外,还有进行了遥感估产的系统集成研究。张志良、童玉芬、范小琴等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在西北五省区,包括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陕西等进行了土地承载力和城市人口承载量研究的实践。陈正分析了人口承载力模型和适度人口量化测算模型,对陕西省人口承载力与适度人口规模进行定量估计,探讨了陕西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4.2矿产资源承载力

徐强认为:矿产资源的承载力主要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通过利用矿产资源,在保证正常的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现的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他还以湖南省铁矿资源的承载力为例,从资源人口承载能力和资源经济承载能力两个方面对矿产资源承载能力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王玉平则建立了矿产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与计算模型,并对现有资源和预测资源的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预测了2000年和2010年的矿产资源人口承载数量。

4.3城市水环境承载力

崔凤军采用系统研究方法,对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实质、功能及定量表达方法作出了分析,他认为:城市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城市、某一时期内在某种状态下的水环境条件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它是该区域水环境系统结构性的一种抽象表示方法。它具有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和客观性、变动性和可调性的特征。作者选择了8个变量指标构建了水环境承载力,利用系统动力学模拟手段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水环境承载力指数变化对拟定的调整策略变量作出了预测、优化。

4.4 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

交通环境承载力(TECC)是指环境对交通系统的负载能力,主要包括交通环境污染承载力、交通环境(自然)资源承载力、交通环境心理承载力和交通环境经济承载力四个分量。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交通的资源利用和交通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交通环境容量

确定情况下,交通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单位交通量的排污强度、资源消耗量以及区域居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由于不同交通工具的特征指标有很大差异,所以不同交通结构的TECC也不相同。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认为当TECC达到最大值时,区域的交通结构是最理想的。高桂凤等以交通环境承载力作为定量指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了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的交通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判,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4.5大气环境承载力

王民良对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的理解局限在大气环境对污染物的消纳能力。他认为:“在一定标准下,某一环境单元大气所能承纳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他以SO2为代表污染物,对上海市的现有大气污染源进行归类,应用大气扩散模型,计算出在不同环境质量目标下全市范围大气污染物的环境承载能力。

4.6旅游环境承载力

崔凤军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为:“在某一旅游环境的现有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坏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它有环境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项组成,具有客观性和可量性、变异性和可控性,存在最适值和最大值等特征。作者设定了三类旅游环境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子:社会文化环境因子——游客密度指数;社会经济环境因子——旅游经济收益指数;生态环境因子——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的数学表达式,对以泰山风景区进行了实例研究。

4.7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支撑基础,是对资源开发强度与环境承载力之间是否陇调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叛据,是判定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一个前提。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较为普遍采用并比较认可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或灰色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此方法需要建立多个因子集(包括权重因子集),经分级评价后再综合评价。该方法因涉及指标多,计算较为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大局限。李朝辉,魏贵臣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对该

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许昌市各生态功能区环境承载力大都处于超载状态。现有资源量己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下对资源的需求,并目现有环境质量难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生态环境标准。邢永强、冯进城、窦明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多目标情景分析模型对石羊河流域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

4.8 区域社会环境承载力

区域社会环境承载力主要包括居民的生活质量指数和市政设施承载指数。要想计算生活质量指数,首先应该确定反映生活质量每个指标的计算标准。城市人均住房面积是反映公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中规定的人均住房面积最低为12m2。以此为人均住房面积指数的下限值,此时人均住房面积指数得分为0。而以目前世界国内人均住房面积35—40m2,参照选定35 m2/人为人均住房面积的上限值,此时人均住房面积指数得分为1.00。

城市市政设施承载指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指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绿地的面积。计算公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城市非农业人口。参照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中规定的人均绿地面积为9m2/人。以次作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理想值,此时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数得分为I.00。选定3m2/人为最低标准,此时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数得分为0。

其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如下图:

5. 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研究

5.1指标体系研究

某一环境所能支持人类活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环境承载力应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确定的量,为了比较客观地表示这个量的大小。一些学者专家对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

(1)洪阳、叶文虎等学者认为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三类:①自然资源支持力指标,包括不可再生资源以及在生产周期内不能更新的可再生资源,化石燃料、金属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②环境生产支持力指标,包括生产周期内可更新资源的再生量,如生物资源、水、空气等,污染物的迁移能力、扩散能力、环境消纳污染物的能力;③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指标,包括社会物质基础、产业结构、经济综合水平、技术支持系统等。

(2)彭再德把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因子分为两类:一类是发展类变量指标因子,即对区域社会经济活动起支持作用的环境资源条件,通常用这些环境资源条件的可开发利用量来描述;另一类是限制类变量指标因子,即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限制作用的区域环境条件指标,通过常用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大小来描述。并且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建立了各项指标的灰色关联度模型及各项指标的灰色预测模型,还应用它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比较。

(3) 刘殿生以秦皇岛为例,探讨了城市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他认为,一个城市的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是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构成,将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分为:①自然资源变量: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开发量;②社会条件变量:工业产值、能源、人口、交通、通讯等;③环境资源变量:水、气土壤的自净能力。他采用专家咨询法针对5个要素:大气、水质、生物、水资源、土地资源,分别选取了发展变量集的单要素与相对应的制约变量集中的单要素比较,得到单要素环境承载力,再将各要素进行加权平均,即得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值。

5.2 量化方法研究评述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环境承载力的一系列研究,获得了较大进展和一定的成果,其中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向量模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系统动力仿真模型法、模糊数学法、状态空间法、主成分分析法、承载率评价法、矢量模法等。

5.2.1向量模法

叶文虎等人在做嵋洲湾的环境规划研究中,利用向量模法对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了量化。后来不少学者也采用向量模法对其他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计算。该方法主要是把环境承载力的指标分为发展变量和限制变量,发展变量表示人类活动与经济开发活动对环境作用的强度,通过使用资源种类数量与向环境排放的各种污染物量来描述,它们构成一个集合d,集合中的元素di称为发展因子。对于n维空间向量d= (d1, d2,...,dn)。限制变量是环境条件的一种表示,即环境对人类活动反作用的表现,一般包括:环境类限制因子、资源类限制因子、基础设施类限制因子。全部限制因子变量构成一个变量集c,c=(c1,c2,…,c n)。

在n维空间中,环境承载力是空间的一个向量,它有不同的大小和方向不同的向量和不同的量纲,为比较大小,需对各分量进行归一化处理。

对作用方向相同的m个地区而言,则有环境承载力指数E j,j=(1,2…m)。若E j由n个分量组成,即有E j=(E1j,E2j…E nj)。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后,

其中。样底J 个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可以用归一化后矢量来表示,即。若引入权重值(i=1,2,3…,n),则。

5.2.2多目标优化法

该方法主要是采用大系统分解一一协调的分析思路,将研究区域的环境——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并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刻画,各子系统模型之间通过多目标核心模型的协调关联变量相连接,并事先确定需要达到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结合模型模拟和对决策变量在不同水平上的预测结果,就可解出同时满足多个目标整体最优的发展方案,其所对应的人口或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即为研究区域的环境承载力。

5.2.3系统动力学法

系统动力学法是一门基于系统论,吸取反馈理论与信息论成果,并借助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交叉学科,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一阶微积分方程组来反映系统各个模块变量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在实用中,对不同的发展规划方案采用系统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并对决策变量进行预测,然后将这些决策变量视为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再运用有关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得到最佳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环境承载力。

5.2.4模糊优选模型法

基于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随机不确定性的特征,李如忠等人建立了一种实用于指标体系不确定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糊随机优选模型。在该模型中,他们考虑到随机因素的影响,将不确定性指标的属性值划分为若干状态,每个状态都与一定的放生概率项对应。在此基础上,依据模糊理论构造以待评价样本加权优距离的二次方与加权劣距离二次方之和为最小的目标函数,由此求得样本优属度值,最后根据优属度大小,对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状况或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5.2.5状态空间法

规划环评与建设环评的区别(仅限借鉴)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比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已于2003 年9 月1 日起开始施行。该法除了对目前已广泛应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内容做了规定外,还将规划纳入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明确规定了规划也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该法的 颁布施行,为在规划层面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法律依据。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概况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EIA) 是对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对拟建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提出建设期和运营期的环境保护措施,以有效地减少建设项目对环境的污染。我国在1979 年引入EIA 制度,通过20 多年的实践,我国的EIA 制度在管理体系和技术方法上都已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在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EIA 主要是针对单个项目进行的,评价时空范围窄,不能考虑累积影响,不能从决策的源头防止污染等弊病也逐渐显露出来。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SEA) 是指对政策、计划和规划及其替代方案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规范、系统和综合的评价过程,是环境影响评价在政策、计划和规划的战略层次的应用。SEA 可将环境影响范围广、时间长的一些政策和规划纳入EIA 的范畴,有利于从决策的源头抓起,预防为主,强化综合决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国外开始将EIA 扩展到政策、规划层次,SEA 体系逐渐形成。90 年代起,SEA 开始得到了广泛接受,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欧盟、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都制定了有关文件,推进了SEA 的发展。我国SEA 开展的较晚,目前主要是对规划进行环评,开展最多的是区域规划环评。目己完成的区域规划环评有: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厦门东海岸区开发规划等,还有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环评报告书等。铁路系统目前尚未开展规划环评工作,但对一些大项目也做过一些类似的规划环评工作。如青藏铁路建设,从项目的立项开始,就十分重视环境问题,在该项目实施的各阶段,聘请了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系统的大量的评价工作。但总体上说,因为SEA 工作开展的较晚,实施环评的项目较少,所以目前我国尚无通用成熟的技术、方法、程序、内容、评价指标及体系等,SEA 在我国尚属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 为推动规划环评工作的开展,国家环保总局已举办了多期规划环评的学习班,组织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管理办法》、《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办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关于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待批稿) 》等有关文件。另外,国家环保总局还多次推荐了参加规划环评的评价单位,这些都为开 展规划环评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EIA) 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SEA) 的比较 EIA 的评价对象是具体的建设项目,通常是带有工程性质的建设开发活动,它是战略(计划、规划) 的具体落实。SEA 是EIA 在政策、计划、规划层次上的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正稿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阐述了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指出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措施,对我国经济建设起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作用。从法律法规、替代方案、公众参与等方面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对策 1、前言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的主要目标,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关键就是要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规划。要使制定的每一项战略和规划都能体现可持续性,这就要求在战略规划过程中对战略选择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容就是要分析各种战略选择的环境影响,从而使环境问题在政策、计划、规划和项目的各个决策层次上都得到充分的考虑。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战略环境评价的采用提出了直接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 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这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从源头上对污染源进行控制,通过科学的环境规划、环境治理措施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减轻企业投产后的污染治理负担,从而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对于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

境造成不良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2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 我国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纳入法律,在国际环境保护立法中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是走在前面的。新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对各种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容、程序及相应的法律责任做了明确规定,从大围的发展规划到具体项目的建设,都必须执行“先评价,后建设”的规定,从而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各级环境管理部门积极参与各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参与政府的综合决策,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自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来,制定了许多具体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律法规和措施,建立了许多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召开了一系列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会议,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技术。 3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了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并明确了应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各类规划围,但我国对规定应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却缺乏法律 约束。目前,除《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以及建设部2005 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外,还没有其他的法规依据。2005年,国务

环评规划及环评流程

环评规划及环评流程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及编制要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其目的就是在规划编制和决策过程中,就充分考虑拟议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条规定,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同时在该法第十二条中还要求,规划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权益的规划,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通过组织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并对意见的采纳情况要给予说明。 依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办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细化,环评的内容具体包括了对规划的分析;环境现状与分析;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标准;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针对规划方案,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确定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开展公众参与;拟订监测、跟踪评价计划和编写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等内容。要求在环评中必须坚持科学、客观和公正的原则,要综合考虑对各种环境要素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应当把与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

应的项目联系起来进行整体考虑;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和主张;评价的结论要有可操作性等。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三条规定,“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作出决策前,应当先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此条款一是明确审查的时间在审批规划草案前进行。二是明确审查的组织者。三是传递程序。 在自治区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综合规划、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篇章或说明的审查,由规划审批机关在组织规划审查时一并进行。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家环保总局第18号令发布的《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办法》,对审查的范围、组织的部门、审查的时限、专家的组成和审查意见应包括的内容审查都作了具体规定。同时还明确“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所需费用,从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费用中列支。” 根据以上规定和此次试点要求,为了便于操作和指导,规划环评单位在实施中应先完成规划环评的技术方案(大纲)并经环评报告审查部门审查。属于须上报国家审批的规划,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由编制部门先交自治区环保局,经其组织初步审查,在修改完善后上报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审查;属于自治区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审批的规划,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由编制部门交自治区环保局组织审查。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第一章总则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A.环境保护局 B.地方人民政府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规划局 【正确答案】B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有关规定,下列规划应当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的是()。 A.设区的市级以上流域水电规划 B.设区的市级以上跨流域调水规划 C.设区的市级以上防洪、治涝、灌溉规划 D.设区的市级以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正确答案】C 3、某市人民政府编制了土地资源开发整理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形式应当是()。 A.环境影响登记表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报告书 D.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正确答案】C 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 A.环境影响报告表 B.环境影响登记表 C.环境影响报告书 D.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正确答案】D 5、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某下设两个区的城市在制定种植业发展规划时,须编制()。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登记表 D.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 【正确答案】A 6、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组织进行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应当是()。 A.规划实施中 B.规划实施后 C.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后 D.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 【正确答案】D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A.编制完成后 B.编制完成前 C.大纲完成后 D.编制过程中 【正确答案】D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规划环评文件的受理机构是()。A.规划局 B.当地人民政府 C.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规划审批机构 【正确答案】D 9、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由()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A.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B.省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C.市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D.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正确答案】A 10、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当分析、预测和评估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影响。 A.有利 B.短期 C.长远

华安工业集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华安工业集中区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1.规划背景 华安县丰山工业集中区位于华安县东南部的丰山镇、漳州市区北郊,东邻长 泰县,北连华安县沙建镇,西南与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接壤。集中区距漳州城区18公里,距离厦成高速(规划2009年建成)玉兰枢纽互通口不到1公里,距离漳龙高速华安互通口仅6公里,鹰厦铁路贯穿集中区东侧的镇区,漳州至龙岩的省道(208)漳华线穿境而过及九龙江北溪贯穿全境。工业区独具交通、地理、水能优 势。 福建省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进厦漳泉龙城市联盟,华安县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华安县丰山镇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环漳州市经济发展圈的四个乡镇之一,华安工业集中区是市委市政府实施“两区三片”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发挥华安县丰山镇特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提出“工业园区启动,龙头企业带动,工业项目拉动,优质服务推动”的发展思路,实行领导挂钩服务企业制度,工业企业取得较大发展。 华安工业集中区地处华安县南大门丰山镇,是华安县承接大工业、大项目的平台。2005年工业区创办以来,共有53个项目落户,总投资100亿元,其中投产项目17个,在建项目14个,其它项目也正在开展征地、办证等前期工作。全部项目达产后,预计年可创产值150亿元,税收7亿元以上。但是,由于华安工业集中区目前尚未列入省级经济工业区,在融资、征地、机构设置、争取政策资金扶持方面存在诸多障碍和制约,严重阻碍了工业区的开发建设。为此,华安县正积极向上级申报,争取将华安工业集中区列入省级经济工业区。 华安工业集中区?新社工业园位于丰山镇九龙江北溪以西的地区,园区规划用地总面积324hm2,从2005年发展至今,区内工业用地现已基本饱和,拓展空间有限。为此,为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华安县工业集中区此次拟在现有新社工业园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环评报告书综述

《内蒙古大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4-2030年)》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清华大学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

第1章总则 1.1 项目背景 大路工业园区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于2005年启动规划建设,2010年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详细规划(2010-2020年)》中重点推动建设的大路—托克托—清水河工业集中区。内蒙古环科园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依据《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大路区说明》(鄂府[2013]240号)和《准格尔旗大路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内发改产业字[2013]406号),于2012年12月编制完成《大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环境保护厅组织的技术审查(内环字[2014]18号)。 2014年,园区管委会委托内蒙古城市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内蒙古大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4-2030年)》,取得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批复(鄂府发[2015]35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及《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开发区和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在新建、改造、升级时均应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开发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为此,园区管委会委托清华大学承担内蒙古大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清华大学在资料分析研究、现场踏勘、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内蒙古大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4-2030年)环境影响报告书》。

荆州港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二号公告

荆州港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二号公告 为了适应鄂西生态经济圈城市经济与长江经济带流域经济的发展,充分挖掘和利用长江荆州港的港口与岸线资源,以利于城市与港口的和谐持续科学发展,对荆州港进行总体规划,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要求,现予以第二次公示,如对本规划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于十日内向我们反映。 一、报告书简本 1.1规划的背景 荆州市地处湖北中南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为冲击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地势低洼,地面高程一般为28.0~38.0m,地表广布粘土、亚粘土、粉砂及部分淤泥质粘土等。荆州市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是全国内陆水域最广、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地处东经114°32′~115°30′,北纬29°30′~30°20′。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水产资源丰富,轻纺工业基础雄厚,荆州港是交通部公布的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已发展成为长江主干线十大港口和对外开放口岸。 近年来荆州港货物吞吐量迅速增长,2005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521万吨。为了更好地适应荆州市沿江产业布局,荆州市委、市政府在国家和湖北省的政策背景下,提出把荆州建设成为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作出了“依托长江、抓住两路、呼应浦东、服务三峡、发展荆州”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结构,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迈向现代化的新阶段。为了贯彻执行《港口法》,适应港口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开发的需要,协调港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土地和岸线资源,给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做大做强荆州港,荆州市交通局决定将区域内沿江岸线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实施荆州港总体规划。 1.2 总体规划概况 荆州港岸线总长162990米,目前港口已利用岸线39410米,占24.17%,包括长江左岸和长江右岸这两部分。规划岸线总长156720米,规划港口岸线49740米,占31.74%,其中深水岸线长45360米,占28.94%。由城区港区和各县(市)港区共17个港区组成。 荆州港的性质确定为荆州港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是长江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是荆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沿江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托。 荆州港总体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规划水平年: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 港口规划的范围为:荆州市所属的荆州区、沙市区以及各县(市)部分地区,重点规划盐卡港区、柳林港区、荆州旅游客运港区、斗湖堤港区和观音寺港区;同时规划郝穴港区、埠河港区、关沮港区、李埠港区、弥市港区和学堂洲港区等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报告.docx

新疆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名称:新疆工程学院(艾丁湖校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系部:化学与环境工程系 专业班级:环境科学与工程14-1 班 学生姓名:朱洪飞 指导教师:保华 完成日期:2018.01.15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7-----2018学年第 1 学期2017 年 12月 30日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班级14-1 班课程名称环境影响评价设计题目新疆工程学院(新校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指导教师保华 起止时间2018.01周数 1 周设计地点校 设计目的: 1.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新疆工程学院(新校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是对《新疆工程学院建设项目》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于时间和各种条件的限制, 本次设计以真题真做和假设条件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2.通过本次新疆工程学院(新校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的实际工作过 程,掌握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容、方法、工作程序及有关要求。重点 在于最终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方法和编制要点。

设计任务或主要技术指标: 设计任务:新疆工程学院新校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设计进度与要求: 1.要求每位同学接到任务书后,按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容来实施具体评价任 务。查阅有关资料、监测、收集具体数据及假定的各种因素、条件和有关的数据。 要求每位同学的单独完成自己负责评价的那部分容,严禁抄袭。 2.纪律要求:要按时完成调查资料,认真完成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处理任务, 遵守学校的纪律要求。按时按要求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写。同时在课程设 教研室主任(签名)系(部)主任(签名)年月日 摘要 通过对新疆工程学院(艾丁湖校区)拟建区域及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自 然和环境等现状调查、监测,掌握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状况并指出该区域主要环 境问题;预测本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情况及排放规律,预测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提出有效的污染控制手段,为项目建设和环境有效管理提供可靠信息和依据。 通过对区域环境调查和区域规划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项目区域选址 合理性和开发建设的可行性。通过对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 术分析,论证项目在环境保护角度的可行性、经济合理性。 关键词:环境调查;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SEA)与项目环评(EIA)的区别

规划环评(SEA)与项目环评(EIA)的区别 谢文玲 随着我国经济活动强度的加大,政策和规划的环境影响越来越突出,因区域开发、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越来越突出。实践表明,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和规划,相对于具体的建设项目来说,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更加巨大、持久,范围也更加广泛。如果在提出有关政策和规划时能够慎重考虑相关的环境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不仅可以防止其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可大大减少事后治理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 在我国,规划环评(SEA)是战略环评的切入点。相比项目环评(EIA),SEA真正实现了从微观到宏现,从尾部到源头,从枝节到主干,从操作到决策的转变和飞跃,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次根本性改革,也是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保障。 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SEA是环境影响评价在战略、规划、计划层次的应用,即在规划过程的早期就全面地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充分评价各种替代方案,广泛咨询公众,并在实施前作出相关决策,从而有效预防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一种在规划层次及早

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决策手段与规划手段,是规划决策的辅助工具,属战略环评范畴。 SEA是从基于经济效益的传统决策模式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决策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环境管理工具,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不仅为我国宏观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监督提供了立法依据。 二、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区别 同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SEA和EIA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可以保障有效的资源利用,增加对环境问题的思考,识别主要影响以及提供可行的消减措施,为决策提供依据,避免严重的和不可逆的环境破坏,保护人类健康安全。 SEA是伴随着EIA的深入发展,并且为弥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的不足而产生的。尽管SEA是以EIA为基础,二者具有相同的原则与目标,在整个工作程序和步骤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思路的角度和高度不同 EIA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一种反应性评估。它对拟建项目的选择及优化布局方面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往往只能针对拟建项目的污染状况提出控制和治理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考试整理稿)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 1、总则 (1)熟悉导则的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开发以及工业园区等类似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方法和要求。 (2)熟悉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①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②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③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④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包括开发区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3)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1所示。 2、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 (1)熟悉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a)开发区规划简介 b)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 c)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d)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 e)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指标) f)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 (2)环境影响识别的要求与方法 ①按照开发区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发展规划、阶段目标和环境保护规划,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调查主要敏感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现状,分析现有环境问题和发展趋势,识别开发区规划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初步判定主要环境问题、影响程度以及主要环境制约因素,确定主要评价因子。 ②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两方面的环境影响识别。 ③一般或小规模开发区主要考虑对区外环境的影响,重污染或大规模(大于1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还应识别区外经济活动对区内的环境影响。 ④突出与土地开发、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相关的主要环境影响的识别分析,说明各类环境影响因子、环境影响属性(如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判断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等。 ⑤影响识别方法一般有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3)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的内容与要求 ①开发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 根据开发区性质、发展目标和生产力配置基本要素,分析开发区规划选址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开发区生产力配置一般有十二个基本要素,即土地、水资源、矿产或原材料资源、能源、人力资源、运输条件、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启动资金。 ②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 a、按主要的规划要素,逐项比较分析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包括区域总体规划对该开发区的定位、发展规模、布局要求,对开发区产业结构及主导行业的规定,开发区的能源类型、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给排水设计、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各专项规划的关系,开发区规划中制定的环境功能区划是否符合所在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等。 b、可采用列表的方式说明开发区规划发展目标及环境目标与所在区域规划目标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性。 (4)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的设置 ①评价专题的设置要体现区域环评的特点,突出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和规划布局论证、排污口优化、能源清洁化和集中供热(汽)、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等涉及全局性、战略性内容。 ②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设置以下专题: a)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b)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 c)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 d)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e)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 f)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花溪大学城贵州师范大学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指导老师: XXX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课程:________ 环境影响评价 _________________ 专业:XXXXXXXXXXXXXXXXXXXX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成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刖言 建设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大学城对发展贵州人才基地有一定的建设意义, 花溪大学城的建设主要以各高校狙击为主要目标。开展人才培养基地,提高贵州省教育素质质量。 建设项目投入巨大,最终还是希望给予学生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目前,花溪大学城还在建设之中,我们本次对贵州师范大学的正在建设中项目进行了调查,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拉简单的评估。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施行) (4)《中华人民共

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稿,2005年4月1日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稿,2008年6 月1 日施行)(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修订稿,2011年3 月1 日施行)(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稿,2004年8 月28 日施行)(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 月1 日施行) (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 月18日施行,国务院第253 号令) (10)《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10月1 日施行,环境保护部令第2 号) (11)《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贵州省人大常委会,2009年6 月1 日(12)《贵阳市水污染防治规定》2009 年7 月 (13)《贵阳市大气污染防治办法》2005年11月 (14)《贵阳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1997年10月技术导则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 )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 )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 2.3-93 )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 )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全文)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下称综合性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称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三条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遵循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需资料实行信息共享。 第五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需的费用应当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纳入财政预算,严格支出管理,接受审计监督。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或者对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重大不良环境影响,有权向规划审批机关、规划编制机关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调查处理。 第二章评价 第七条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规划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条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分析、预测和评估以下内容: (一)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 (二)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 (三)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九条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定,并抄送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编制综合性规划,应当根据规划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 编制专项规划,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应当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 本条第二款所称指导性规划是指以发展战略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规划。 第十一条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主要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以及与相关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 (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管理或者技术等措施。

规划环评所需的资料清单

划环评需收集资料清单 1、本次规划的文本、附图以及上层规划的文本、附图(包括电子版的文字和图); 2、本次规划的立项批复; 3、规划区域内的各专项规划(供水规划、排水规划、污水处理规划等); 4、提供本次拆迁安置方案以及拆迁户数; 5、提供已经招商、入园的企业个数、类型、位置;提供规划区域内现有企业基本情况和污染排放情况,特别是工业企业的数量、规模和污染排放情况、环评报批情况、环评报告书、三同时验收及监测报告。 6、目前规划区域的土地类型比例(农田、荒地、水塘、居民区、拆迁区域等); 7、未来进入园区主要工业企业基本情况,包括生产规模、原材料来源(包括用煤和其他燃料等)、生产工艺流程与主要设备以及先进性、污染源产生情况、污染治理措施与污染源排放等情况。对于未来发展的工业产业,要求基本确定是哪一类项目;对于住宅要求提供大约是多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对于污水处理厂要求提供污水处理工艺和水量。 8、提供规划区内及周围环境敏感点(基本农田、有无封山育林区、防护林、生态林保护区、水库等敏感水体存在等)情况。 9、工业集聚区区内和周围村庄、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点的数量、各村庄人口的户数和人数;是否存在搬迁,如有提供搬迁安置计划。 刚才没传上,不好意思。 **工业区规划环评所需材料 一、背景材料: 1、**县城市总体规划、十一五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 2、规划区域地理位置图(可以在县行政区划图上拿铅笔标出120km2的规划范围)、规划区产业规划平面布置图(纸版或电子版); 注:2中所有图上均要细化到村庄,如能细化到企事业单位更好,以利于监测布点。 3、《规划区规划实施纲要》(纸版或电子版); 4、**县环境功能区划(纸版或电子版); 5、**县环境保护规划(纸版或电子版); 6、**县统计年鉴、**县经济统计年鉴(纸版或电子版); 7、**县县域内企业排污申报、环境统计、污染源排放清单(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纸版或电子版); 8、规划可研报告(纸版或电子版); 9、规划区域现有企业清单及其现状资料(地理位置、工艺、生产规模、污染物排放等)即规划区域现状的污染源清单。现有主要企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最好能提供电子版)及其批复文件(作附件); 10、确保钢铁企业增产不增污的总量削减计划,要求列出详细的企业削减名单及削减量;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模板模板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模 板

目录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规划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评价目的与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评价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1有关法律、法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评价技术规范.............................................................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相关文件及技术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环境保护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1规划区域内环境敏感对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2规划区域环境保护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评价工作等级及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1生态环境评价等级及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2地表水环境评价等级及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3大气环境评价等级及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4声环境评价等级及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5评价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评价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1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2 排放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3、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评价方法及评价工作程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1 评价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2、评价工作程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规划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完整word版)宜昌港总体规划修订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宜昌港总体规划(修订)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1 规划概况 宜昌港总体规划的范围为宜昌市所辖长江岸线和主要的支流航道岸线。宜昌港长江干流岸线航道总里程232公里,含长江左、右两岸岸线,岸线总长度434公里(干流主江岸线)。其中:左岸起于牛口(巴东界),止于鸭子口(荆州界),岸线全长254公里;右岸起于老黄岩(巴东界),止于车阳河(荆州界),全长180公里。此外,长江右岸百里洲岸线长度34公里也纳入本次规划范围。除长江干流航道,纳入本次规划的长江支流航道包括:香溪河、清江、黄柏河、青干河、童庄河、九畹溪、吒溪河等。 宜昌港的性质:宜昌港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是服务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要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渝东鄂西地区对外物资交换的重要贸易口岸以及适应三峡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枢纽性节点。未来宜昌港将通过加快“三城六区一中心”建设,推进港口新城发展,完善翻坝运输体系,全面实现宜昌港转型升级,打造长江三峡航运物流中心。 宜昌港的功能:根据宜昌港的性质和发展定位,结合腹地经济形态和发展特点,港口的功能定位为以“翻坝转运”、“工业输出”、“西部出海”、“三峡旅游”四大功能为核心的现代化综合性枢纽港口。 宜昌港的发展规模:预测宜昌港2025和2035年货物吞吐量分别为16900万吨、25600万吨,预测到2025年集装箱的吞吐量为100万TEU左右,2035年的集装箱的吞吐量约为200万TEU左右。2025和2035年客运吞吐量将达到700万人次和1400万人次,2015 ~2025年和2025~2035 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和8%。 从宜昌港的总体性质与功能出发,根据宜港岸线资源分布、城市空间发展布局、沿江产业特点等因素,同时为了更好地体现本次规划修订与上一轮规划在港区功能上的差异,本次规划沿用了上一轮的港区划分和命名,将宜昌港划分为:主城港区、秭归港区、兴山港区、宜都港区、枝江港区和长阳港区。根据港口功能特点和行政区划要求,将6个港区进一步划分为33个作业区(作业区的划分

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的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遂昌县水利局·遂昌县水电开发规划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有关信息予以公告,公告内容如下: (一)规划概要 本次规划范围为遂昌县境内有水能开发潜力的主要河流,主要包括松阴溪(遂昌境内)、乌溪江(遂昌境内)、灵山港(遂昌境内)等水能蕴藏量较大河段以及沿线各条支流包括黄塔坑、濂溪、梭溪、周公源、碧龙源等河流水电站工程布点。 本次规划年限为年(水平年)至年止,规划范围内现状运行状态中的小水电站共座,总装机容量合计为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亿千瓦时;在建座装机容量万千瓦水电站,拟建座装机容量万千瓦水电站,废弃座装机容量万千瓦水电站。 规划目标拟通过水能开发规划,查明遂昌县水电水能蕴藏量、可开发量,初步拟定水电站站址、规模,实现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优化配置,适应城乡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遂昌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明确水电站生态流量和生态泄流措施,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维护河流生态系统健康。 (二)规划实施单位及联系方式 规划实施单位:遂昌县水利局 联系人:邓立鹏 联系电话: (三)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及联系方式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联系人:张宏华 联系电话: (四)公众意见表的网络连接 见附件。 (五)提交公众意见表的方式和途径 公众可通过信函、打电话等方式向建设单位、环评单位和环保审查部门提交纸质或电子版意见表,发表对该规划建设及环评工作的意见看法。环境影响

评价单位将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真实记录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公众的宝贵意见、建议向工程的规划实施单位、规划编制单位和有关部门反映。 规划区所在地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规划环评审查单位 单位名称:遂昌县环境保护局 联系电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