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28元素能量石与水

第一章    228元素能量石与水
第一章    228元素能量石与水

第一章228元素能量石与水

悠悠远古,茫茫天地。生命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人类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

能量与水是生命所需

有水才有人

三十多亿年前,原始水中的单细胞生物,是现今地球上所有动植物唯一的共同祖先。地球上若没有水,您我将无从诞生,您我的肉体也不存在,更遑论心理的喜怒哀乐。有了水,才有人;有了人,才有心理状态。

可以说,不只人类的健康与水息息相关;人类的心境也与水有关。

能量是生命的本体

能量是一种元气,一种精神,一种意识。

现在科学把能量定义为做功的能力,是对做功的度量,是我们将某物体从静止加速至它目前速度所加的功的总和。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自身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减。物质生成能量,而能量又生成物质,两者合一循环不息。

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化转换,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亦即没有能量的物质也是不存在的,因为能量普遍存在于物质之中。

般若菠萝蜜多心经开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当分子处于稳定的状态时,运动速度很小,是物质的“色”,人眼看得到;当分子内部的超微粒子处于高速运动状态时,是能量的“空”,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可感受到它的存在。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公式:E=Mc2,E是能量,M是物质的质量,C是速度。当物质的运动速度超过光速时,物质不再称为物质,而变为“能量”,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随时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如:动能、光能、势能、热能、电能、力能、磁能、原子能、宇宙能等。

树的茁长,人的长大都与能量有关。能量是生命的本体。能量即是老祖宗所说的“气”,气有内气外气的存在。

内气是先天之气,如元气、精气,是人体内在能量。外气是外在之气,如天气、地气,天气来自呼吸能量,地气来自食物能量,二者都属外在能量。

人体内约近六十兆个细胞,如果细胞一直处于高能量、正能量状态,则疾病难以入侵,否则人体易罹疾病。可以说,人类的疾病与“内在能量”,“外在能量”的减退或异常有关。改善疾病之道,就是提升身体内外的能量。

宇宙能量与228元素能量石

宇宙洪荒,斗转星移。

自古以来,世上各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多得不胜枚举。数千年来,人类一直探索着未知的空间,憧憬着未见的乐土。“眼见为实”,已不能满足对各种超自然现象的探讨。所幸,随着科技的进步,仪器的陆续发明,人类逐渐能解释自然界的现象,同时也慢慢了解人类过去的无知与固执。

在浩瀚宇宙中,存在着一股神秘的力量,主宰着无数星体的有序运行,这种力量称为“宇宙能量”,它在15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时,即已存在,是由超微粒子和超光速粒子组成。能量是不变的,宇宙是无限的,存于宇宙之中的宇宙能量也是无限的。

能量是宇宙的本质

宇宙是由肉眼可见的物质世界,和肉眼不可见的能量世界,双重构造所形成。肉眼看不到的世界,是真空的空间,宇宙几乎多是真空的空间,其中散布着物质。

现代科学已知物质皆由原子形成,而原子则是由原子核和环绕其周围的电子所构成。原子核内有质子、中子。但是质子、中子、电子并非最终的素粒子。

日本工学博士深野一幸指出:「现代科学检测界限以下的超微粒子所构成的世界,是宇宙能量,是创造物质世界的根本」。又说:「物质世界,全都是由超微粒子的波动所构成的」。

228能量石的发现

宇宙之间处处充满着能量。宇宙间的能量是具有磁场的能量,也是有波动的能量,维持着天体运行及生命延续。

地球形成于35亿年前,经过高温冷却的交互作用,蕴藏着极大的能量,藉由风、雨、雷、电、地震、火山爆发等各种方式,释放能量。

当地心将这些经过长时间累积能量的岩浆送至地表,经冷却之后,形成火成岩,并夹杂极为丰富的金属与非金属矿物。这些火成岩,如所在位置又刚好在特殊地磁带时,就具有了特殊的能量与磁场。

1941年,具有特殊能量的天然能量矿石,首度在日本被发现。

历经第一代开发者梅村不二雄博士,及第二代轮湖龟美男博士,近甲子的研究,同时结合生化科学、地球科学、地质学、医学、大气物理学的专家教授,共同成立能量研究所,将此能量矿石取名为“228元素”,并由地质学教授轮湖龟美博士于1998年取得日本专利10-216706号核准在案。

228元素能量石的特性

“228元素”简称天然能量石,具备天然磁能及73种稀有微量元素,贮存在地球内部,是经火山爆发所形成之火成岩结晶固体产物,学名二价三价铁盐,是天然矿石组成。而远红外线是以而氧化铁70%,二氧化硅7%,氧化镁7%,氧化铝7%等人工合成。

纳米化的228能量石产生0.06MA的微弱电流,与通过人体神经的电流类似,能促进血液循环顺畅,并发出3-21微米的波长,与人体常温时的波长9.8至10.4微米完全吻合,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与自愈功能。228能量石具负离子的作用,也具有水体活化的特性。

日本物理学家竹下茂雄博士,经检测证明228能量石,每秒高达29万KC的超高速振动频率,高于远红外线的4万;其渗透力达13至15公分,高于远红外线的3至5公分。

228能量石产生的波动是超远红外线波,是长波形的红外线,是最好的育成波。不像热炉是近红外线,容易灼伤,也不像其它电磁波如X光射线产生自由基,亦不像家电品的低频,会改变人体电流而导致病变。

228能量石是上帝赐予的恩物,藏诸于风水宝地,虽蕴量丰富,但采掘不易。

228能量石与水

水是极易蓄积宇宙能量的物质。流经228能量石的水流,不只能马上聚集能量,并有很好的波动,及丰富的微量元素,具高溶氧,低还原电位特性,是活水,有生命力的水,有效能的水。

228能量石具备良好的磁场,瞬间切断水中的氢键,使原子从13个分子团束以上的大分子团束水,适时形成5-6个水分子团束的小分子团水,是有能量的健康好水。此能态可以长久时间保存,使小分子团水,不会恢复成大分子团水。

夏威夷大学葛雷葛利·摩根博士经实验指出:「经测定水中所具有的生物体能量,如果普通自来水是100,瑞士的谷水是265,能量水则高达89万5千」。

美国物理学家鲁卫博士的实证中也指出:「能量的超高振频可以有效、彻底地去除残留在水中负面(污染)振频的记忆性」。228元素能量石,可使污染的水、退化的水恢复原生态,从而提升人类自有的自愈力。

228能量石的应用

工业革命虽改善了生活,也同时摧毁了自然的生态,及衍生人体不知名的病变。当时被称为奇迹的DDT,其副作用已危及人体的生命。

环境荷尔蒙,如多氯联苯、戴奥辛、除草剂、杀虫药已严重阻碍生物体的生殖机能,及衍生突发性肿瘤,类似三鹿奶粉所惊爆的三聚氰胺,比比皆是。

人类制造的祸害,唯有用宇宙之间最自然的能量,才能彻底解决人类的文明病,以避免再次的污染。

228能量石的应用既深且广,是体外环保,体内环保兼具的伟大发现。

体内环保方面:

1.提升体内能量,加速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功能,预防三高疾病的发生。

2.辅助治疗疾病,缓和病痛,缩小癌细胞。

3.提高运动能力,加长持久力,耐力及增加柔软度。

4.养颜美容,延缓衰老,减肥,预防痛风、便秘。

体外环保方面:

1.去除蔬菜的农药、二氧化硫残留。

2.去除肉、鱼类的激素、抗生素残留。

3.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增加产量,降低病害。

4.降低汽车废气的排放,提高马力,节能省碳,净化空气。

5.活化水质,使自来水变成有生命力的水。

6.延长蔬菜、鱼肉的保鲜度。

7.酿酒时提升酒的陈熟醇绵,酿酱油时提高酱油的甘美等。

228能量石的功能,包罗万象,可用于农林渔牧各领域,及食衣

住行育乐等各方面。日本精神医师甲斐睦兴指出:「改变您一生的宇宙能量,提高自然治愈力、潜在能力的效果,令人不可思议」。

莞尔一笑【摘录】

林:我刚打死了8只苍蝇,3只雄的,5只雌的。张:你是怎么分辨雄雌的?

林:因为3只在啤酒瓶上,5只在镜子上。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盐的水解2.实质性 ?→组合??弱酸阴离子??盐电离?→ ?弱碱阳离子-→结合???+ - 破坏_ _ _ _ _ _ _ _ _ _ -谁强展示谁的性,以强展示中性 盐的类型的例子是否水解酸性和碱性水解离子溶液的溶液酸碱度+- 强酸和弱碱盐氯化钠,硝酸钾强酸和弱碱盐氯化铵,铜(NO3)2 CH3 ConA,碳酸钠强酸和弱碱盐5。盐的水解离子方程式的写作要求(1)一般来说,盐的水解度不大,应该用可逆数来表示盐的水解通常不会产生沉淀和气体,因此符号“↓”和“↓”不用于表示水解产物。 (2)多元弱酸盐的水解是逐步进行的,水解离子方程是逐步表达的(3)多种弱碱阳离子的水解简化为一步 (4)的水解分别是酸性和碱性离子基团。由于水解的相互促进程度较大,书写时应使用“= =”、“↓”、“↓”等。深思 1。判断对错,正确标记√和错误标记“×”(1)酸性盐溶液不一定是酸性的() (2)离子能水解的盐溶液一定是酸性的或碱性的() 1 (3)与相同浓度的Na2CO3溶液和CH3COONa溶液相比,前者的pH 值更高;与相同浓度的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相比,后者在常温下

具有较小的酸碱度(() (4)),水的电离度在常温下对于酸碱度= 10的碳酸氢钠溶液和酸碱度= 4的氯化铵溶液是相同的()(5),水的电离度对于酸碱度= 11的碳酸氢钠溶液和酸碱度= 3的碳酸氢钠溶液是相同的()。2.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区分氯化钠溶液、氯化铵溶液和碳酸钠溶液?3.(1)对于现有的0.1 mol L -1 纯碱溶液,用酸碱度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正确的操作是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你认为这种溶液的酸碱度范围必须在_ _ _ _ _ _之间吗 (2)为了找出苏打溶液的碱度是由CO2引起的,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3)为了探索盐的水解是一个吸热过程,请使用Na2CO3溶液和其他必要的试剂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必修2第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必修2) 教材分析: 本章共三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它们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化学反应速率、限度及条件控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而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因此,本章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对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将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讨论,学生将从原理上加深对化学反应条件的认识。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由于本章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体现了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既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联系,体现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阶段性、渐进性,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防止任意拓宽加深,增加学生负担。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 热反应,能说出中和热的涵义。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通过实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中和热等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时有何感觉?说明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结论]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糊状的氢氧化钙,试管发烫,说明反应放出了热能。 [设问] 热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除刚才的这个反应,其它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有能量变化呢?其表现形式又是怎样的?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 1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知识总结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知识总结 【知识归纳】 【专题归纳整合】 一、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与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除了遵循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外,应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1.检查△H 符号的正误 放热反应的△H 为“-”,吸热反应的△H 为“+”,单位是kJ /mol ,逆反应的△H 与正反应的△H 数值相同,符号相反。 2.检查是否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必须注明每种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同一个化学反应,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H 数值不同。 3.检查△H 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是否对应 △H 的大小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有关,相同的反应,化学计量数不同时,△H 不同。 4.特殊反应热 (1)书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为1;产物应为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如C 燃烧应生成CO 2而不是CO ,H 2燃烧生成的是H 2O(1),而不是H 2O(g)。 (2)书写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H 2O 的化学计量数为1,并以此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二、反应热大小的比较 比较反应热的大小,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比较“反应热”或△H 的大小时,必须带“+”、“-”符号;比较“燃烧热”、“中和热”时,只需比较数值大小即可。 2.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不同,则反应热的数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1 mol H 2 完全燃烧

生成液态水时放出285.8 kJ的热量,2 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则放出571.6 kJ的热。 3.对于可逆反应,如3H2(g)+N2 (g)2NH3(g) △H=-92.4 kJ·mol-1,是指生成2mol NH3时放出92.4 kJ的热量,而不是3 mol H2和1mol N2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就可放出92.4 kJ的热量,实际3 mol H2和1molN2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92.4 kJ,因为该反应的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4.同一反应中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数值大小也不同。例如,S(g)+O2(g) SO2(g) △H1=-Q1;S(s)+O2(g)SO2(g) △H2=-Q2,可以理解成固态硫变成气态硫后再发生变化,而由固态到气态是需要吸收能量的,所以Q>Q2、△H1<△H2,故当同一反应中只由于聚集状态不同比较热量的大小时,反应物为固态时放出的热量少,当生成物为固态时放出的热量多。 5.中和热为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生成1 mol H2O时的反应热。但当酸为浓H2SO4时,由于浓H2SO4溶解放热,此时生成1 mol H2O放出热量大于57.3 kJ。

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

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措施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是 A .利用太阳能制氢燃料 B .用家用汽车代替公交车 C .利用潮汐能发电 D .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2.2007年3月,温家宝指出“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保护环境”,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求。你认为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个要求的是 A.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将废弃的秸轩转化为清洁高效的能源 B. 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C. 研制开发以水代替有机溶剂的化工涂料 D. 将煤转化成气体燃料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效应”的气体产生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 .任何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C .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D .即使没有物质的变化,也可能有能量的变化 4.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 .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③⑤⑥⑦⑧ D .③④⑤⑥⑦⑧ 5.炽热的炉膛内有反应:C(s)+O 2(g)==CO 2(g);△H = -392KJ/mol ,往炉膛内通入水蒸气时,有如下反应:C(s)+H 2O(g)==H 2(g)+CO(g);△H = +131KJ/mol ,CO(g)+1/2O 2(g)==CO 2(g);△H = -282KJ/mol ,H 2(g)+1/2O 2(g)==H 2O(g);△H =-241KJ/mol ,由以上反应推断往炽热的的炉膛内通入水蒸气时 A .不能节省燃料,但能使炉火瞬间更旺 B .虽不能使炉火瞬间更旺,但可以节省燃料 C .既能使炉火瞬间更旺又可以节省燃料D .既不能使炉火瞬间更旺,又不能节省燃料 6.分析右面的能量变化示意图,确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2 A (g )+ B(g) 2 C (g );△H <0 B. 2 A (g )+ B(g) 2 C (g ); △H >0 C. 2A + B 2 C ;△H <0 D. 2C 2 A +B ;△H <0 7.根据下列热化学方程式,判断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正确的是 21N 2(g)+ 2 3 H 2 (g) =NH 3(g) ;ΔH =-46.19kJ ·mol —1 21H 2(g)+ 21 Cl 2(g)=HCl (g) ;ΔH =-92.36kJ ·mol —1 21I 2(g)+ 2 1 H 2 (g) =HI (g) ;ΔH =+25.96kJ ·mol —1 A. HCl>NH 3>HI B.HI > HCl > NH 3 C.HCl> HI > NH 3 D.NH 3> HI > HCl 8.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H 2(g)+1/2O 2(g)=H 2O(l) △H =-285.8kJ/mol CO(g)+1/2O 2(g)=CO 2(g) △H =-283.0kJ/mol C 8H 18(l)+25/2O 2(g)=8CO 2(g)+9H 2O(l) △H =-5518kJ/mol CH 4(g)+2O 2(g)=CO 2(g)+2H 2O(l) △H =-89.3kJ/mol 相同质量的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A . H 2(g) B . CO(g) C . C 8H 18(l) D . CH 4(g) 9.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 2S(g)+3O 2(g)=2SO 2(g)+2H 2O(l) △H =―Q 1 kJ/mol 2H 2S(g)+O 2(g)=2S (s)+2H 2O(l) △H =―Q 2 kJ/mol 2H 2S(g)+O 2(g)=2S (s)+2H 2O(g) △H =―Q 3 kJ/mol 判断Q 1、Q 2、Q 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A . Q 1>Q 2>Q 3 B . Q 1>Q 3>Q 2 C . Q 3>Q 2>Q 1 D . Q 2>Q 1>Q 3 10.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H 2O(g)=H 2(g) + 1/2O 2(g) △H = +241.8kJ /mol H 2(g)+ 1/2O 2(g) = H 2O(1) △H = -285.8kJ /mol 当1g 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时,其热量变化是 A .吸热88kJ B . 吸热2.44KJ C .放热44kJ D . 吸热44KJ 11.同温同压下,已知下列各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列各热化学方程式中热量数值最小的是 A 、2A ( l ) + B ( l ) = 2 C (g ) △H 1 B 、2A ( g ) + B ( g ) = 2C (g ) △H 2 C 、2A ( g ) + B ( g ) = 2C ( l ) △H 3 D 、2A ( l ) + B ( l ) = 2C ( l ) △H 4 1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 2(g)+ 1 2 O 2(g) SO 3(g) △H = ―98.32kJ /mol ,在容器中充入2molSO 2 和1molO 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 低 高 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 2 A (g) + B(g) 2 C (g)

2020年秋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题含答案及详细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0年秋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题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下列金属性质的比较中,能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的是() ①甲与水反应比乙与水反应剧烈 ②单质甲能从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乙 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 ④以甲、乙金属为电极构成原电池,甲作负极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2.燃料电池是燃料(如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等)跟氧气(或空气)起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电解质溶液是强碱溶液。下面关于甲烷燃料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负极反应式:O2+2H2O+4e-===4OH- B.负极反应式:CH4+8OH--8e-===CO2+6H2O C.随着放电的进行,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不变 D.放电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3.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正极反应中有二氧化碳生成 B.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电池总反应为C6H12O6+6O2===6CO2+6H2O 4.将20 mL 0.5 mol·L-1盐酸与一块状大理石反应,下列的措施不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加入10 mL 3 mol·L-1盐酸 B.给反应混合物加热 C.将所用的大理石研磨成粉末 D.加入10 mL蒸馏水 5.铅蓄电池的两极分别为Pb、PbO2,电解质溶液为H2SO4溶液,电池放电时的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下列对电池放电时的分析正确的是() A. Pb为正极被氧化 B.电子从PbO2流向外电路 C.SO42?向PbO2处移动 D.电解质溶液pH不断增大 6.锌-空气电池(如图所示)适宜用作城市电动车的动力电源,该电池放电时Zn转化为ZnO。则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Zn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 B. Zn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n+H2O-2e-===ZnO+2H+ C. OH-向石墨电极移动 D.氧气在石墨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7.根据下面的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释放能量 B.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吸收能量 C. 1 mol H2跟mol O2反应生成1 mol H2O一定释放能量245 kJ D. 2 mol H2(g)跟1 mol O2(g)反应生成2 mol H2O(g)吸收能量490 kJ 8.有A、B、C、D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

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

1 / 6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 H 1 C 12 N 14 O 16 S 32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9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电能是二次能源 B. 水力是二次能源 C .天然气是二次能源 D. 水煤气是一次能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 .任何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C .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D .即使没有物质的变化,也可能有能量的变化 3.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 .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③⑤⑥⑦⑧ D .③④⑤⑥⑦⑧ 4.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 1>△H 2的是 ①C(s)+O 2(g)===CO 2(g) △H 1 C(s)+12 O 2(g)===CO(g) △H 2 ②S(s)+O 2(g)===SO 2(g) △H 1 S(g)+O 2(g)===SO 2(g) △H 2 ③H 2(g)+12 O 2(g)===H 2O(l) △H 1 2H 2(g)+O 2(g)===2H 2O(l) △H 2 ④CaCO 3(s)===CaO(s)+CO 2(g) △H 1 CaO(s)+H 2O(l)===Ca(OH)2(s) △H 2 A .① B .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5.已知H 2(g)+Cl 2(g)=2HCl(g) △H =―184.6kJ·mol -1,则反应HCl(g)=12H 2(g)+12 Cl 2(g)的△H 为 A .+184.6kJ·mol -1B .―92.3kJ·mol -1 C .―369.2kJ·mol -1 D .+92.3kJ·mol -1 6.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 .碳酸钙受热分解 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7.25℃、101 kPa 下,2g 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 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2H 2(g)+O 2(g)==2H 2O(1)△H =―285.8kJ /mol B .2H 2(g)+ O 2(g)==2H 2O(1) △H = +571.6 kJ /mol

化学必修2第二章_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含答案)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 1 O 16 Na 23 C l35.5 Mn 5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准确答案) 1、下列化学电池不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氢氧燃料电池 B.锌锰电池 C.镍镉电池 D.锂电池 2、下列常用干燥剂,不能干燥氯气的是 3、下列单质中,最容易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是 A.O2 B.N2 C.F2 D.Cl2 4、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氯离子的是 A.氯酸钾 B.液态氯化氢 C.熔融的氯化钾 D.液氯 5、下列各组物质中,含有相同的化学键的是 A.HI和NaI B.H2S和SO2 C.Cl2和KCl D.F2和NaBr 6、把下列金属分别投入0.1mol·L-1稀硫酸中,能够缓慢发生反应的是 A.Fe B.Al C.Mg D.Cu 7、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mA+nB=pC,t秒末,A减少了 1.0mol,B减少了1.25mol,C增加了0.5mol,则m:n:P为 A.2:5:4 B.4:5:2 C.1:3:2 D.1:4:5 8、下列变化中,原物质分子内共价键被破坏,同时有离子键生成的是 A.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 B.氯化氢溶于水 C.氯化氢与氨反应 D.锌与稀硫酸反应 9、2004年4月16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及爆炸特大事故,喷出的氯气造成多人伤亡。作为消防干警在现场作以下处理方法和过程较为合理的是①即时转移疏散人群,同是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相关情况②被转移人群应带上用浓氢氧化钠处理过的口罩;③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洒含有碱性物质的水溶液;④被转移人群应带上用Na2CO3溶液处理过的口罩;⑤将人群转移到地势较低的地方即可,不必太远;⑥即时清理现场,检查水源及食物等是否被污染;⑦常温下氯气能溶于水,所以只要向空中喷洒水就能够解毒。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③⑤⑦ 10、离子键的强弱主要决定于离子半径和离子电荷值。一般规律是:离子半径越小,电荷值越大,则离子键越强。试分析:①K2O ②CaO ③MgO 的离子键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准确答案) 11、用固体和液体在加热情况制取气体,一般可选择的仪器是 A.广口瓶 B.细口瓶 C.烧瓶 D.大试管 12、可逆反应2HI(g)== I2(g)+H2(g)在密闭容器中实行,当下列中的四项中的某项不随时间变化时,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A.容器内压强 B.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 C.各组分的浓度 D.混合气体的颜色 13、273K时,反应2SO2(g)+O2(g)=2SO3(g)生成2molSO3,放出393.2kJ的热量。在该温度下,向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内通入2molSO2和1molO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1;向另一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SO2和0.5molO,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2;则下列判断不准确的是 A.同时实行时,情况1的反应速率(SO2)比情况2的大 B.平衡时,情况1:Q=393.2kJ C.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密度,情况1比情况2大

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

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能源分类相关图”如下图所示,四组能源选项中全部符合图中阴影部分的能源是()A.煤炭、石油、潮汐能B.水能、生物能、天然气 C.太阳能、风能、沼气D.地热能、海洋能、核能 2.氢能是一种既高效又干净的新能源,发展前景良好,用氢作能源的燃料电池汽车倍受青睐。氢能具有的优点包括①原料来源广②易燃烧、热值高③储存方便④制备工艺廉价易行()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3.下列选项中说明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③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下列有关能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化石能源物质内部蕴贮着大量的能量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起来 C.物质的化学能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转化为热能、电能为人类所利用 D.化学反应不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5.已知:H2(g)+F2(g) 2HF(g) ΔH=-270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L的氢气和1 L的氟气吸收270kJ热量 B.1mol氢气与1mol氟气反应生成2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kJ C.在相同条件下,1mol氢气与1mol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D.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分子放出270kJ 6.今有如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①H2(g)+1/2O2(g)====H2O(g) ΔH1 ②H2(g)+1/2O2(g)====H2O(l) ΔH2 ③2H2(g)+O2(g)====2H2O(g) ΔH3 ④H2O(l)====H2O(g) ΔH4 关于它们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ΔH4=ΔH1-ΔH2 B.ΔH1、ΔH2、ΔH3、ΔH4均为负值 C.ΔH1=ΔH2 D.ΔH1=2ΔH3 7.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 C6H12O6(葡萄糖aq)+6O2 6CO2+6H2O B. CH3COOH+KOH CH3COOK+H2O C.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能量大于破坏生成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能量 8.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 1 mol H2与0.5 mol O2反应放出的热就是H2的燃烧热 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 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习题.docx

2018-2019 高一化学必修二的章节测试题 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 1 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煅烧石灰石 B .加热浓盐酸和MnO 2混合物制氯气 C .木炭燃烧 D .小苏打受热分解 2、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 .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氨气 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氢气还原氧化铜B.浓硫酸溶于水 C .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D.氢氧化钾和硫酸中和 4、下列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形成释放能量的是() A .铝与稀盐酸反应 B .铜与浓硫酸加热 C.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D.天然气燃烧 5、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X 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 Y 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 X 和 Y 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 和 N 的总能量 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6、对于放热反应 2H 2 +O 2=2H 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产物 H O 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和 O所具有的总能量 222 B. 反应物 H 2和 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C. 反应物 H 2和 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D. 反应物 H 2和 O2具有的能量相等 7、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 - H 键消耗的能量为 Q 1kJ ,破坏1molO= O 键消耗的能量为 Q 2kJ ,形成 1molH - O 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2Q1 +Q2>4Q3 B. 2Q1+ Q2 < 4Q3 C. Q1+Q2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与全套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与全套练习题(含答案) https://www.360docs.net/doc/624898643.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 (2)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B ) A.Ba(OH)2.8H2O与NH4Cl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H2与O2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第一章 能量与能源

第一章 能量与能源 第一节 能 量 人类所认识的六种能量形式 机械能 热 能 电 能 辐射能 化学能 核 能 1机械能 机械能是与物体宏观机械运动或空间状态相关的能量,前者称为动能,后者称为势能 如果质量为m 的物体的运动速度为v 则该物体的动能E k 可以用下式计算: 重力势能E p 可以用下式计算 弹性势能 的计算式为: 表面能 可用下式计算 2 热能 构成物质的微观分子运动的动能和势能总和称为热能。这种能量的宏观表现是温度 的高低,它反映了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通常热能E q 可表述成如下的形式: 3 电能 电能是和电子流动与积累有关的一种能量,通常由电池中的化学能转换而来,或是 通过发电机由机械能转换得到;反之,电能也可以通过电动机转换为机械能,从而显示出电做功的本领。 4 辐射能 辐射能是物体以电磁波形式发射的能量。 物体的辐射能E r 可由下式计算: 5 化学能 化学能是物质结构能的一种,即原子核外进行化学变化时放出的能量。 按化学热力学定义,物质或物系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以热能形式释放的内能称为化学 能。 6 核能 核能是蕴藏在原子核内部的物质结构能。 轻质量的原子核(氘、氚等)和重质量的原子核(铀等)核子之间的结合力比中等 质量原子核的结合力小,这两类原子核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核聚变和核裂变转变为在自然界更稳定的中等质量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结合能。这种结合能就 2 k 21mv E =mgH E =p 2τ2 1kx E =S E σ=s ? =S T E d q UI E =e 40r 100?? ? ??=T c E ε

是核能。 7 能量的性质 状态性 可加性 传递性 转换性 做功性 贬值性 8 能量的转换 能量在空间上的转移,即能量的传输。 能量在时间上的转移,即能量的储存。 9 能量传递过程的特点 能量传递是有条件的,即在有能量密度差的条件下,能量总是从能量密度大的物质或能量集中的地方,向能量密度小的物质或地方传递;总是从集中到分散并逐步达到平衡。 能量传递遵循一定的规律,即能量传递的速率正比于传递的动力而反比于传递的阻力。 9 能量传递的途径主要有两条:由物质交换和质量输运而携带的能量称为携带能;在体系边界面上的能量交换称为交换能。 在体系边界面上的能量交换通常以两种方法进行:传热——由温差引起的能量交换,这是能量传递的微观形式;做功——由非温差引起的能量交换,这是能量传递的宏观形式。 通过能量交换而实现的能量传递,即传热和做功,其具体方式为: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是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做功(这里指机械功)的三种基本方式是容积功、转动轴功和流动功(推动功)。 能量传递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能量使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能量传递的最终去向。 能量传递的最终去向通常只有两条:或转移到产品,或散失于环境,包括直接损失和用于过程后再进入环境这两种情况。 能量传递的实质实际上就是能量利用的实质。如果把产品的使用也包括在内,能量的最终去向只能是唯一的,即最终进入环境 第二节能源的分类与评价 1 能源的分类 所谓能源,是指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而获取某种能量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核能等。 为了便于运输和使用,上述资源经加工可得到一些更符合使用要求的能量来源,如煤气、电力、焦炭、蒸汽、沼气、氢能等。 由于可被人类利用的能源多种多样,因此有以下六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地球上的能量来源分; (2)按被利用的程度分; (3)按获得的方法分; (4)按能否再生分; (5)按能源本身的性质分;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2007、8)( 考试时间50分钟)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分包括10小题) 1、对于一个放热反应,已知产物的总能量为70kJ ,那么反应物的总能量可能是( ) A .20kJ B. 30kJ C. 70kJ D. 80kJ 2、下列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用石灰石烧制石灰 B .在生石灰中加水 C .浓硫酸的稀释 D . 硝酸铵与氢氧化钙的反应 3、已知热化学方程式:Zn(g) +12 O 2(g) = ZnO(s) △H = —351.1 kJ/mol HgO(s) = Hg(l) + 12 O 2(g) △H = +90.7 kJ/mol 由此可知Zn(s) + HgO(s) = ZnO(s) + Hg(l) △H = —a kJ/mol ,其中a 的值是( ) A.441.8 B.254.8 C.438.9 D.260.4 4、下列过程中,需吸收能量的是( ) A.H + H →H 2 B.H + Cl→ HCl C.I 2 → I + I D.S + O 2 →SO 2 5、据人民网2001年9月4日报道有一集团拟将在太空建立巨大的集光装置,把太阳光变成激光用于分解海水制氢,其反应可表示为:激光↑+↑222222O H TiO O H ,有下列几种 说法:① 水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 ② 氢气是一级能源 ③ 使用氢气作燃料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 ④ 若用生成的氢气与空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储存起来,可改善生存条件 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6、以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C 2H 2(g)+5/2O 2(g)→2CO 2(g)+H 2O(l) ΔH =-1300kJ 〃mol -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0N A 个电子转移时,该反应吸收1300kJ 的能量 B.N A 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体时,吸收1300kJ 的能量 C.有2N A 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kJ 的能量 D.有8N A 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kJ 的能量

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检测(附答案)

化学苏教版选修4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 2.(2011福建厦门湖滨中学期中,2)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铝片和稀盐酸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溶液的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 3.下列关于反应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Zn(s)+CuSO4(aq)===ZnSO4(aq)+Cu(s) ΔH=-216 kJ·mol-1, 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 B.CaCO3(s)===CaO(s)+CO2(g) ΔH=+178. 5 kJ·mol-1 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 C.101 kPa时,2H2(g)+O2(g)===2H2O(l) ΔH=-571. 6 kJ·mol-1, H2的燃烧热为-571.6 kJ·mol-1 D.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含1 mol NaOH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混合后放出57.3 kJ的热量 4.Cu2O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基于绿色化学理念设计的。制取Cu2O的电解池示意图如图,电解总反应为2Cu+H2O Cu2O+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墨电极上产生氢气 B.铜电极反应式为2Cu-2e-+2OH-===Cu2O+H2O C.铜电极接直流电源的正极 D.当有0.1 mol电子转移时,有0.1 mol Cu2O生成 5.如图?为直流电源,?为浸透饱和氯化钠溶液和酚酞试液的滤纸,?为电镀槽。接通电路后发现?上的c点显红色。为实现铁上镀锌,接通○K后,使c、d两点短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b为直流电源的负极 B.f电极作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讲解

一、.化学能与热能. 化学变化的特征:能量变化、化学键变化、新物质生成。任何化学物质都具有能量。 断开化学键需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会放出能量。任何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练习:○1、下列过程需吸收能量的是()(双选) A、H·+H·→H︰H B、CH2=CH2→-CH2—CH2- C、H—Cl→H·+ D、Ag+ + Cl—=AgCl↓ 1、键能:一定条件下形成1mol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与该条件下断裂1mol该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相等。 这能量就是该化学键的键能,单位是KJ/mol。 ○2、已知25℃、101KPa时,C—H的键能是415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25℃、101KPa时,断开1个C—H需吸收415KJ的能量 B、在25℃、101KPa时,形成6.02×1023个C—H时吸收415 KJ的能量 C、在25℃、101KPa时,断开1mol甲烷分子中所有的C—H需吸收1660KJ能量 D、在25℃、101KPa时,1mol甲烷含有1660KJ化学能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对于Cl—Cl + H—H = 2H—C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需断裂Cl-Cl和H-H键 B、该反应形成了Cl-H键 C、断开1mol Cl-Cl和1mol H-H所吸收的能量与形成2mol Cl-H所放出的能量相等 D、形成1mol Cl-Cl和1mol H-H所放出的能量与断开2mol Cl-H所吸收的能量不相等 3、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4、对于反应:2H2 + O22H2O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一定会放出热量 B、参与反应的H2和O2的总能量与生成的水的总能量相等 C、参与反应的H2和O2的总能量多于生成的水的总能量 D、生成1mol液态水比生成1mol气态水放出的热量多 a. 吸热反应:E总(反应物)Q放(成键) b. 放热反应:E总(反应物)>E总(生成物)或Q吸(断键)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反应热的概念。 2.知道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探究建议: 查阅资料、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讨论]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当中,有哪些反应伴随着热量变化? [引言]通过讨论知道,在化学反应当中,常伴有热量变化,现在我们来学习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者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 (1)符号:用△H表示。 (2)单位:一般采用kJ/mol。 (3)许多反应的反应热可直接测量,测量仪器叫量热计。 (4)研究对象:一定压强下,在敞口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5)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设疑]例如:H 2(g)+Cl 2 (g) = 2HCl(g) 实验测得 lmol H 2与 lmol Cl 2 反应生成 2 mol HCl时放出184.6 kJ的热量, 从微观角度应如何解释? [电脑投影]

[析疑] 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吸收总能量为:436kJ+243kJ=679 kJ, 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释放总能量为:431kJ+431kJ=862 kJ, 反应热的计算:862kJ—679kJ=183kJ [讲述]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组成生成物,即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新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就是此反应的反应热。 [板书] (6)反应热表示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小结]①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为放热反应,使反应体系能量降低,规定放热反应△H为“一”,所以△H 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上述反应 H 2(g)+Cl 2 (g) = 2HCl(g),反应热测量的实验数据为 184.6 kJ/mol,与计算数据 183kJ/mol很接近,一般用实验数据表示,所以△H =-184.6 kJ/mol。 ②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是吸热反应,通过加热、光照等方法吸收能量,使反应体系能量升高,规定△H为“+”,所以△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 [板书] △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投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