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逢春-管理心理学-重点笔记

范逢春-管理心理学-重点笔记
范逢春-管理心理学-重点笔记

四川大学考研重点笔记

管理心理学

范逢春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导论

1、管理心理学: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体系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积极性,借以解释、预测和激励组织中的人的行为,以达到提高工效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

个体管理心理(知觉与信息加工;能力、技能、个性和工作价值取向;工作激励的内容理论和过程理论;工作态度)

群体管理心理(群体动态发展;群体间动力学;团队管理;群体沟通和协调)

组织管理心理(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发展和战略管理)

3、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是人的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见课件

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区别:研究的侧重点、理论基础、形成背景

联系: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上的联系。

4、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工业心理学—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关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管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未来趋势:组织变革和发展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更加关注国家目标.

5、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相关研究、试验和发展研究)P19

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测验法(罗夏氏、主题统觉)、问卷法、个案法

第二章个体心理的原理

个体认知原理

个体情绪与感觉原理

个体意志原理

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首先,它是一种直接反映,其次,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觉的适应性—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的感受性的变化,表现在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2)感觉对刺激强度的依赖性:感受性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即感觉灵敏程度。感觉阈值是指能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值。(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值)

3)感觉的相互作用性—指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的技能状态对感受性产生的影响.(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意义:

感觉是我们身体安全的保障系统、是我们心理安定的保障系统、

是我们的认知兴趣和探究行为的最初推进器

2、常见的错觉

错觉是指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如视错觉、形重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

3、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哪些?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自我知觉现象是什么?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常常和感觉一起被称为感知活动。

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分别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都是对具体事物的现象或外在形象的反映,都有具体形象性。感觉是知觉形成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化,二者密不可分,统称感知。但知觉比感觉复杂,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集合。

知觉的种类:社会知觉、物体知觉。

社会知觉—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对自己所进行的认识过程,主要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和角色知觉。

社会知觉的特点:选择性、防御性、显著性、完整性、心理惯性。

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知觉者因素、知觉对象因素、知觉效应(P34:首因、近因、定势、刻板、晕轮、投射。)

社会知觉的类型:

1)自我知觉(发展三阶段: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印象管理,或印象整饰,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形象的过程;

2)对他人的知觉:在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感官获得他人的外部特征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选择、组织和解释,进而判断他人的动机、情感和个性心理活动,形成对他人完整印象的知觉。方法:仪表特征、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言语表情的识别、身体姿态表情的观察。角色知觉:指根据他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对其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的知觉,(一个根据某人的行为判定他的职业,而是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识)影响因素是角色期待和角色冲突。

3)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是一个相互知觉的过程。

物体知觉:我们对物或事及外部关系的知觉。包括空间知觉(形状、大小、深度、方位)、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Kappa效应:空间事件影响事件知觉。

Tau效应:时间知觉影响空间知觉。

4、知觉的一般规律P41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思维:是人脑借助与言语、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思维品质是指不同个体在思维中常表现出的差异,思维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思维发展水平的指标,它包括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

思维是个体理解与掌握只是的必要条件,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思维是进行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活动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5、辨析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情绪—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

情感—是态度在生理上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情绪通常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为人和动物所共有,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的特点;

情感通常与个体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一旦产生,就比较稳定,不受情境左右

2)联系: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定的情感在情绪基础上形成,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另一方面,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变化受情感支配,情感的深度决定这情绪表现的强度。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情感的分类P48

情绪和情感的实质:产生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对刺激情境的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直接肇因。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6、详述有关情绪的主要理论P51

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学说;阿诺德“评定-兴奋”学说;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7、怎样分析意志过程P52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结构中的几种主要心理成分:期望和抱负水准、心理冲突、选择和决策。

期望—是主观上希望发生某一事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与将来有关的动机。

抱负水平—是指个人在做某件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目标。

8、抱负水平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在意志行动中我们应确定怎样的抱负水平?

影响因素:成败经验、自信心、团体的成败经验

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形式上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内容上分为原则性和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根据动机特点对意志的分类:冲动动作、有意动作、选择动作。

个体的意志品质: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第三章个体心理的差异

个性:概念、特征、结构以及个性与管理的关系

气质:概念、类型及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性格:概念、特征、类型,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性格与职业的关系

能力:概念、分类,能力的个体差异,能力的测量以及能力与管理

态度:概念、特征、功能、形成以及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价值观:定义、特点、类型与影响效应

1、个性?具有那些特征?

个性—指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体心理特征。

个性的性质:P62

1)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

2)独特性和一般性的统一;

3)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4)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5)统合性和功能性

个性的心理结构:动力结构、特征结构、调节结构。

个性结构理论:P64

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罗撒克的人格分层理论;卡特尔的特质阶层说;勒温的个性结构理论;大五人格理论。

个性与管理:知人善用;因材对待,因材施教;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

2、气质具有那些类型?它对工作效率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指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稳定性和指向性等。

气质的类型理论:P67

体型说、体液说、四根说、激素说、血型说。

对工作效率的影响:P70

1.正确认识人的气质;

2.气质应与工作要求相符合;

3.了解员工不同的气质有助于管理人员对员工的教育;

4.气质对员工身体健康的影响。

3、性格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我们应该如何完善自己的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

气质和性格的关系P71

性格的特征:

1)态度特征:指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

2)理智特征: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3)情绪特征:指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

4)意志特征:指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性格的类型:P73

奥尔波特的性格类型理论;荣格的性格类型理论;斯普兰格的人格类型分类。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P75

a)性格的形成:遗传作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实践

b)性格的发展:内涵的发展,发展的连贯性,身体衰退早于心理衰退,发展曲线。

4、什么是能力?它有哪些类型?如何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个体的能力?

能力—心理学中把人们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称为能力。

类型: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再造性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

能力结构理论:(P80)

二因素理论、群因素理论、智力理论、智慧结构理论

能力的个体差异:能力类型、能力发展早晚、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专门能力、创造力)能力的测量:P82

能力与管理:掌握能力阈值,协调人机配合;因人而异,量才录用

5、什么是态度?简述态度改变的理论P85

态度—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较持久、较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倾向,它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特征:社会性、针对性、稳定性、间接性。

功能:适应功能、防御功能、认识功能、价值表现功能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需求、知识、社会影响、人格特征、个体经验

态度形成阶段:顺从—认同—内化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态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影响学习,影响耐力

2)个体行为对态度的影响:P90

态度改变理论(P90):认知失调理论;平衡理论;信息沟通理论

6、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的类型有哪些?

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特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价值观分类P95:奥尔波特的价值观类型;格雷夫斯的价值观

第四章个体行为中的心理

个体的需要的概念与分类

动机的概念与理论

工作压力的来源及影响

职业枯竭概念及影响因素

挫折形成的因素

工作满意度的概念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1、需要与行为的关系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需要有三个环节:个体缺乏时,叫缺乏状态;个体自己去平衡这种缺乏状态;个体去择取缺乏物。

分类:先天性,本能需要;社会性需要

为满足的需要是调动人积极性的原动力

2、简述动机的认知失调理论、平衡理论与信息沟通理论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特点:

1)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2)在动机的支配下,个体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3)动机引发某种活动出现以后,并不能也不会立即停止;

4)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是一个“中间力量”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动机水平与工作效率的关系P101(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的理论:P101

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期待价值理论、动机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理论)

3、简述个体工作压力的来源

压力:指人们在对付那些自己认为很难对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

压力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压力来源:

1)外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

2)工作场所(工作条件、工作的负荷与时间要求、工作的复杂程度、管理制度和领导的管理方式、职业发展、工资与奖金是否公平合理、人际关系压力)、

3)个体因素的压力(个体的体格特征因素、经验身体健康状况)

工作压力的管理:

1)个体对策:经历三个阶段(冲击阶段—安定阶段—解决问题阶段),认清压力来源,冷静面对并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压力反应处理;情绪舒解;保持乐观态度、生理反应的调和、行为的调和、进行科学的时间管理

2)组织对策:识别、改变或消除压力源;减轻压力带来的不良后果;促进工作与人的良好匹配;建立休假制度;积极开展、组织健康向上的文艺体育活动、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建立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企业文化,实行员工协助计划,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科学的确定劳动定额和劳动负荷,设计弹性工作时间和休假等有助于保持员工的良好情绪状态。

4、职业枯竭的内涵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心理枯竭—指由于持续的巨大压力产生的现象,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

职业枯竭—是一种由于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职业人员在工作的重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

职业枯竭的特征:生理耗竭、心智枯竭、情绪枯竭、价值枯竭、去人性化、行为症状。

资源守恒理论—1989年,Hobfoll提出资源守恒理论(COR),这一理论有效地解释了心理枯竭现象。该理论的基本原理:人具有努力保护和获得资源的倾向,最优价值的资源损失会使人产生不安,职业枯竭是工作所需的资源耗尽率大于补充率时所产生的现象。

职业枯竭经历5个阶段:蜜月期—能量耗尽期—侵性症状期—危机期—受创期。

职业枯竭的影响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

职业枯竭的危害:导致亚健康状态,甚至生命的早衰;导致人际冲突加剧,甚至家庭关系破裂;降低工作效能,甚至转岗、离职;降低工作士气,甚至破坏组织氛围。

5、简述如何处理挫折与职业枯竭?

挫折—指由于某种刺激情景对人的目标产生阻碍,从而导致个体消极情绪反应的系统过程。

挫折所导致的行为反应一般为两种:

1)积极的建设性行为:升华、重新解释目标、补偿

2)消极的破坏性行为:反向行为、合理化、退缩和逃避、表同、压抑、倒退(退化)、攻击(P113)

挫折的原因:外部原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内部原因: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

挫折忍耐力的影响因素:生理素质,过去受挫折的经验,对挫折的知觉判断,对挫折的预见性高低;其他心理素质。

挫折的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

挫折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消除产生挫折的原因;采取宽容的态度;改变环境;改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搞好心理咨询。

6、如何提高个体的工作满意度?P118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态度。

影响因素:工作本身、报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个人特点、

工作满意度对工作行为的影响:缺勤、离职、组织公民行为、绩效员工表达不满意的方式(建议、忠诚、退出、忽略)

第五章个体行为的激励

激励的概念

激励的几种模式

主要的激励理论

激励在管理中的作用

1、什么是激励?激励的过程是什么?

激励—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即通过各种客观因素的刺激,引发和增强人的行为的内驱力,使人达到一种兴奋的状态,从而把外部的刺激内化为个人自觉的行动。

激励过程:目标、追求目标的积极性和能力投入、激励手段。

激励的一般过程模式(P123)

激励过程的要点:内外诱因分析、了解需要、要有明确的目标、激励要及时、利益兼顾。

激励的功能:发掘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人力资源的质

量;弥补物质管理资源的不足。

激励的类型:P126

激励的方式:外在性激励;内在性激励

2、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阿尔德弗的EGR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试对他们进行比较。

1)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GR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特点:

a)五类需要如金字塔般由下至上逐次排列,当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和满足,但这种排序和满足也有例外;

b)五类需求可分为高、低两级需求;

c)低级需求是有限的,一旦得到满足就很难称为激励行为的动力,高级需求往往不易得到满足,对于行为的激励更具有持久性;

d)在同一时期内,可能存在着多种需求,但总有一种需求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主导作用。只有在满足占支配地位的需求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最大的激励;

e)任何一种需求都不可能因为更高级的需求出现与发展而消失,只存在对行为影响力的消长。

阿尔德弗的EGR理论:耶鲁大学阿尔德弗认为,人类存在着3类核心需要: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这三个英文首字母缩写。

1)ERG理论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这种需要在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有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

2)ERG理论认为,当追求较高级需要受挫时,可能会将而求其次;

3)ERG理论认为,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以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P131):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P134):他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人最主要的需要表现为三种:成就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其中,成就需要是理论的核心,麦克利兰将成就需要定义为:根据适当标准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一种内驱力。

2)过程型激励理论:目标设置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

1、目标设置理论:一旦员工有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员工就会向着目标努力,获得工作绩效;组织根据绩效给员工相应的内在和外在奖励,从而最终决定了员工的满意度,满意度作为一种结果反过来影响员工新的目标设置。

这个模型中有几个重要因素:目标的难度、目标清晰度、自我效能感、目标接受度、反馈、个人参与。

反馈效应(P136)

目标设置实施程序:制定目标—保证员工接受目标—执行目标

2、期望理论(P137):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是围绕效价、工具性和期望而构成,也称VIE理论。

3、强化理论(P139)

3)状态型激励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挫折理论;归因理论。

1.公平理论(P145)

2.挫折理论(P147)

3.归因理论(P148):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归因理论;斯里格曼的洗得无助归因理论

4)综合型激励理论:波特—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豪斯-迪尔的综合激励模式;罗宾斯综合激励模型。

a)波特—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P151)

b)豪斯-迪尔的综合激励模式(P152)

c)罗宾斯综合激励模型(P153)

3、期望理论对我们的学习活动有哪些启示?

a)根据员工的需要设置报酬和奖励制度(提高效价V);

b)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增强其达到目标的信心(提高E→P)

c)建立有功必赏的奖赏分明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P→O或I)

4、公平理论给管理实践带来了哪些启示?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才能做到公平?

1)重视和了解员工的公平感;

2)客观分析产生不公平感的原因;

3)建立奖惩分明的制度;

4)实行量化管理,增加透明度;

5)加强员工教育,纠正错误的比较观。

公平理论也存在局限性,它认为公平与否都源于个人知觉。因而在应用

中缺乏客观的判断公平的标准,不真实的比较将导致员工工作绩效的下降。

5、为什么给员工设置目标会对其有激励作用?目标设置应遵循哪些原则?P135

指向一个目标的工作意向是工作激励的主要源泉

6、分别解释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和罗宾斯综合激励模型,并说明他们对管理工作的启示。P151

7、请谈谈激励理论在管理中应该如何应用(P154)

激励理论与激励方案的关系

教育和培训、合理的工资福利制度、目标管理(MBO)、员工参与(参与式管理;合理化建议;代表参与;质量圈;员工股份所有制)

第六章群体心理概述

群体的定义及群体结构

群体的种类

群体的功能

群体的发展

群体的心理现象:从众心理、逆反心理、暗示、模仿心理

群体的影响: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去个体化、群体凝聚力

1、群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2、群体的结构以及了解群体结构的意义

群体结构:指全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以及保证群体有序运行的特征。

群体结构的主要维度有领导、角色、规范、地位、群体规模和群体构成。

角色包括任务导向角色、关系导向角色和自我导向角色。

角色同一性;角色知觉;角色期待;角色冲突。(P166)

3、群体对于其成员的作用

群体可以满足成员下列心理需求:

1)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心和自尊;

2)满足归属的需要和社会交往的需要;

3)满足责任感和成就感的需要,也可满足自尊的需要;

4)群体还能协助人际关系,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激励;

5)制约个人行为。

4、决定群体特色的主要维度P164

角色、地位、群体规模、群体构成

5、简述群体的发展阶段P171

1)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形成、震荡、规范化、执行任务和中止

2)间断—平衡模型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并为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守的行为标准、准则。P174

群体压力:指已经成型的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促使成员和群体行为保持一致。功能: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达成群体目标及维持群体的生存;有助于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从而增加个人安全感。

对群体中的异议者施加压力的方式:理智讨论;怀柔政策;舆论压力;心理隔离(P176)

a)从众心理: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产生原因:寻求行为参照;避免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b)服从心理:指个体为了符合群体或他人的期望和赞许而表现出来的符合外部要求的行为。

c)逆反心理:P179

d)暗示心理:P180

e)模仿心理:P180

群体的影响:

1)社会助长:又称社会促成,指人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工作表现好于自己单独工作时的现象。

2)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件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

优势反应强化说;观众评价理论(P183)

3)去个体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去个体化的产生与三个因素有关:激起、匿名性以及责任分担。

4)非正式群体

5)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群体对成员的内在吸引力。可分为自然凝聚力、工作凝聚力、领导凝聚力、情感凝聚力。它的影响因素:

1)成员素质:性别构成、依赖性、在一起的时间;

2)内部关系:加入群体的难度、群体的内部一致性、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信息的沟通;

3)外部关系:群体规模、群体地位、外部压力

6、简述非正式群体及其作用

非正式群体:指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

7、非正式群体应如何管理?

1)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2)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3)重视非正式群体中的领袖人物;

4)区别对待各种非正式群体。

第七章群体沟通和冲突

群体沟通的含义及特征

群体沟通的类型、功能

群体有效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

群体冲突的层次

群体冲突的管理

谈判的策略

群际关系的关系方法

1、简述群体沟通的功能

群体沟通:沟通指为了设定的目标,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发送者通过一定渠道,以语言、文字、符号等表现形式为载体,与接收者进行信息、思想和情感等交流、传递和交换,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群体沟通从组织层面看,包括了组织内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

沟通的特点:社会性、选择性、主动性、互动性、符号性、干扰性。

沟通的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情绪表达、信息传递。

群体的沟通类型(P195):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沟通过程:沟通信息源、编码、信息、通道、解码、接收者和反馈。

沟通分析理论(P201)

2、简述群体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技巧(P202)

沟通障碍—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和中断。

沟通的组织障碍、个人障碍、符号语意障碍、传递障碍、物力障碍。

有效沟通的技巧:

a)个体沟通的改善:提高沟通的清晰度;与沟通者进行换位思考;善于倾听;及时获得和注意沟通的反馈信息;言行一致;避免一味说教;提高信任程度。

b)组织沟通的改善:组织应重视沟通者自身沟通技能的提高;有目的的健全组织的沟通渠道;注重组织沟通反馈机制的建立;注重组织沟通环境的改革。

3、简述群体冲突的层次

冲突—是一种对抗性交往的过程,这种过程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正在或者将要产生消极的影响。特点:冲突必须是双方都能感知的;是一种潜在的或公开的确定性行为过程;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

冲突主要分为三种:冲突的传统观点、人际关系观点和相互作用观点。

冲突的层次:

1)个体内部冲突: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2)人际冲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的冲突。人格特质、缺乏信任、归因失误;

3)群体间冲突:纵向冲突;横向冲突;生产—职能冲突;多样化冲突。

冲突的根源(P211)

冲突的过程:四个阶段

1)潜在的对立:沟通、结构、个人因素(产生条件)

2)认知和个性化;

3)行为:竞争、协作、回避、迁就、折衷(处理冲突的方法);

4)结果。

4、简述冲突管理的策略

冲突管理风格:合作型、折衷型、通融型、控制型、回避型

冲突管理的策略:妥协、拖延、教育、第三者仲裁、不予理睬、和平共处、重组群体、转移目标、压制冲突

处理冲突的二维模式:回避、正视、平滑、强迫、妥协、合作

群体间冲突管理策略:形象交换法、制定超级目标、激发冲突的策略。

第八章群体决策

决策的基本概念

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的比较

影响决策的因素

群体思维

群体偏移

群体决策理论及其应用

群体决策技术

1、简述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群体决策—指为了达到和实现组织目标,在领导者的主持下,根据主客观条件,通过集体讨论从若干备选方案中作出最佳选择与决定的过程。

个人决策具有较大的创造性,适用于工作结构不明确、需要创造性的工作;而群体决策由于收到相互不同意见与论点的约束,不易产生较大的创造性,适于任务结构明确、有固定的执行程序的工作。组织行为学家认为群体决策具有冒更大风险的倾向。

群体决策的优点:决策的可接受性更高;决策的合法性更高;决策的一贯性更强。

群体决策的缺点:决策速度慢;少数人控制;从众压力大、责任不清、折中方案。

影响群体决策的因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文化因素。

2、简述群体决策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心理冲突:指心理的矛盾状态。

群体思维:指群体成员由于收到从众的压力,对那些不寻常的、少数人的观点难以充分表达出来,群体对其又不能作出客观评价的情况。

群体思维的前提条件:群体凝聚力、群体与外界的隔绝、命令式的领导方式、缺乏有条理的决策方法程序、现有的方案被有影响里的领导所接受而使群体没有信心去寻找更好的方案。

群体思维表现:无懈可击的错觉;行为的合理化;对群体的道德深信不疑;对群体外成员的看法刻板化、从众压力、自我压抑、全体一致的错觉、思维警卫、

缺憾决策的表现:P226

群体转移:指在讨论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的决策心理现象。产生原因:群体成员的关系;关键人物的影响;文化背景的影响;群体决策的任务分散。

群体转移的内在过程P227:信息影响模型和社会比较模型

群体决策理论P227:完全理性决策理论、有限理性决策理论、“智能框架”决策理论。

群体决策心理障碍P228:“自负心理”障碍、“自卑心理”障碍、“从众心理”障碍、“逆反心理”障碍、“侥幸心理”障碍

3、简述群体决策技术(P232)

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名义群体法、电子会议法。

第九章团队建设

团队的建设

团队的作用

团队的类型

团队与群体的关系

高效团队的特征

高效团队的影响因素

高效团队的创建和管理

1、简述团队的基本类型

团队:由一群具有不同背景、技能互补、彼此承诺协作完成某一共同目标的员工组成的特殊群体。特征:成员的高度互补性、知识技能的跨职能性、信息的差异性。

团队构成要素:目标、人、团队定位、权限、计划。

团队类型(P239):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团

队、虚拟团队。

2、简述团队与群体的关系P238

所有的工作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有可能称为工作团队。团队和群体的具体差异:目标、协作、责任、技能。

3、简述团队建设的心理基础(P247)

高效团队的特征:清晰的目标、相关的技能、相互的信任、一致的承诺、良好的沟通、角色的多变、恰当的领导、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

团队建设的心理基础:归属感、认同感、共识度、参与度。

4、简述高效团队的影响因素(P243)

团队的规模;成员的能力;团队角色及其匹配;团队精神;共同愿景;具体目标;个体的社会惰化;成员的责任心;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5、简述高效团队的创建策略

认识成员;确定团队目标;明确角色;建立标准;描绘计划;鼓励提出标准;维持均衡;分享荣誉;强调参与;庆祝成就;评估团队的有效程度。

团队管理的方法:任务导向法,角色协调法,人际关系训练法。

第十章组织结构与设计

组织的定义、类型、功能、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具有代表性的组织理论

组织结构与设计的含义、特征

1、什么是组织结构?如何原则适合的组织结构?

组织:包含共同的目标、不同层次的职能分工与合作、明确的责任制度,为达到组织目标,组织还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组织的特征:可变、易变性;繁杂性;整合性;实用性;界定性。

组织分类: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和宗教组织。

组织理论:古典组织理论,行为学派组织理论,系统学派组织理论,权变学派组织理论,经验学派组织理论.(P259)

组织结构:指组织内关于职务与权力关系的一套形式化系统,它阐明该如何分配、该谁负责及内部协调的机制。

设计组织结构时考虑的6个关键因素:工作专门化、部门化、命令链、控制跨度、集权与分权、正规化。

组织结构的形式: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虚拟制结构、多维立体制组织结构。(P266)

2、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组织设计:就是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和权益进行有效组合与协调的活动。

组织设计的思路就是要做到“因事设人,以人成事”,依据“目的—手段分析”理论,形成组织设计思路。

组织设计原则:目标一致性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相互协调的原则;权责对等的原则;

有效性原则。(P273)

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有效的组织结构依赖于组织所处的环境、所使用的技术、组织的策略。

“7S因素”理论:影响组织设计的有7个因素,即战略、结构、技术、系统、作风、人员和共同的价值观。

3、描述矩阵式组织结构.(P269)

是一种二维组织结构,就是在原有的按直线指挥与职能表面组成的纵向垂直领导系统的基础上,又建立一种横向的领导系统,两种领导系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矩阵。

4、描述你所在学校或单位的组织结构

第十一章组织变革与发展

组织变革的含义、内容、类型和要素

组织发展的含义、动因及程序

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措施和战略管理

未来组织的发展趋势

1、什么是组织变革?它对组织有什么作用?组织变革的目标是什么?

组织变革:简称OC,指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组织的内在机制要求组织的运作方式发生革命性的改革,组织原有的运作方式与组织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从而发生成长危机时,综合运用组织的基本理论,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重组、增减等,使之适应环境变化和组织发展需要的活动过程。

组织变革的类型:技术变革、产品和服务变革、人与组织结构变革、文化变革、组织战略变革。

变革的原因: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环境的变化。

组织改革的目标是促进组织的发展: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是组织结构更完善,组织内部关系更和谐;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影响组织变革的变量:任务的变量,组织结构的变量,人的变量,技术的变量,环境。

组织变革的模式(P282):激进式变革、渐进式变革

组织变革的模型:

1)勒温变革模型;

2)系统变革模型;

3)Kotter组织变革模型;

4)巴斯的观点和本尼斯的模型;

5)卡斯特的组织变革过程模型;

6)施恩的适应循环模型

组织变革的步骤:

1)确定问题;

2)变革的步骤(探索、入门、协议、诊断、行动、巩固和评价、协议的完成);

3)对整个变革的评价,对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评价

组织变革的要素:构思、需求、采纳、实施、资源。

组织变革的方法:

1)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方法:调查反馈,职工事业发展计划的辅导,群体建设,组织行为改造,过程咨询,道格式发展;

2)以结构为中心的变革方法:建立利润中心;矩阵组织与专案小组;增加或减少组织管理层次;扩大或缩小组织管理幅度;改变组织的职位权限等级;改变组织原有的规章制度;

3)以人物为中心的变革方法;

4)以技术为中心的变革方法;

5)以战略为中心的变革方法。

2、什么是组织发展?未来组织具有哪些特征

组织发展:指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组织内外环境,通过长期的努力来改进和更新组织的过程,特别是实施有效和协调的管理。

组织发展的特征:

1)组织发展包含深层次的变革,包含高度的价值取向;

2)组织发展是一个诊断—改进周期;

3)组织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

4)组织发展是以有计划的再教育手段实现变革的策略;

5)组织发展具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性

组织发展的观念与目标:对人的尊重;信任和支持;权力平等;公开对质;参与。

组织发展的动因: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P293)

组织发展的五大法则(P295)

未来组织的特征:组织管理人本化;组织扁平化和分权化;组织运行柔性化、有机化;组织协作团队化;高速度。

未来组织的形态模式:基本知识与信息的组织形态;战无不胜的“变色龙”;动态网络;学习型组织。

3、组织变革的动力来自哪些方面?它们将对组织变革产生怎样的影响?(P279)

4、组织变革的阻力有哪些?你认为应如何减少这些阻力?这些阻力能完全排除吗?(P290)

应对组织变革阻力的策略:做好宣传,与员工进行沟通;让员工参与组织变革的决策;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是组织变革的重要条件;大力推行与组织变革相适应的人才培训计划;采取优惠政策,妥善安排被精简人员的工作、生活出路;在必要的时候显示变革的果敢决心,并采取强硬措施;采取“力场分析法”,解决阻碍变革的主要因素;正确选择变革速度。

第十二章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定义、特征、内容、功能及层次

全球化条件下的跨文化研究

典型的组织文化理论

组织的心理契约、组织承诺

1、什么是组织文化?基本特征?

组织文化:指组织中的成员所共有的价值观念、信仰、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等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综合。

组织文化的内容:

1)人们进行相互作用时所被观察到的行为准则;

2)群体规范;

3)主导性价值观;

4)正式的哲学;

5)游戏规则;

6)组织气候;

7)牢固树立的技巧;

8)思维习惯、心智模式、语言模式;

9)共享的意思;

10)一致性符号。

沙因的文化层次(P302):物质层、支持性价值观、基本的潜意识

假定。

组织文化的特征:独特性、可塑性、融合性、实践性

组织文化的动能:自我内聚功能;自我改造功能;自我调控功能;自我完善功能;自我延续功能。

组织文化的类型:学院型组织文化;俱乐部型组织文化;棒球型组织文化;堡垒型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理论:P308

1)组织文化的“7S”构架:共同价值观、战略、结构、制度、员工、风格、技能;

2)Z理论

3)卓越企业文化论

4)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

组织文化的塑造:选择价值标准;树立榜样人物和英雄人物;培

训教育;提炼定格;巩固落实;丰富发展。

2、举例说明组织文化是如何影响管理行为的

3、组织文化有哪些基本因素?(P302)

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表层文化、中介文化、深层文化;表现形

态有物化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生

活文化、观念文化。

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调节性,评判性,驱动性);组织形象。

组织文化变革的策略:

组织文化变革的条件:大规模危机出现;领导职位易人;组织新而小;组织文化弱。

实现组织文化变革的策略:变革的最佳着眼点是进行组织文化分析;大规模危机可作为变革根深蒂固文化的一种手段;任命新的高层经理人员;伴随着主要经理人员的调整,发动一次组织重组;新的领导尽快创造出新的故事和典礼。

4、为什么说组织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5、管理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管理是万能的,另一种认为管理只是发挥象征性的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6、什么是组织中的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阿吉里斯提出,是在组织与员工互动关系的情境中,员工个体对于相互之间责任与义务的信念系统。可分为两方面:员工心理契约;组织心理契约。

特点:主观性、自愿性、互惠性、动态性、心理契约与经济契约的不同、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差异。

心理契约分类:交易型、关系型

心理契约的作用:加深员工间的相互理解;引起组织和员工双方对相互期望的重视;可以提高组织的凝聚力。

第十三章组织领导行为

领导与领导者的概念

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

魅力型领导理论;变革型领导理论

领导有效性

1、简述领导与领导者的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领导”是动词,而“领导者”是名词。当“领导”被看成动词时,领导是一种影响过程,致力于实现这种影响过程的人就是“领导者”。“领导”就是“领导者”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从而实现某种目标的过程。

领导与管理的联系和区别(P324)

2、简述领导者的素质

领导者是指实施领导过程的人。

领导者的基础:权力(合法权、赏权、惩罚权);

威信(专长权、背景权、感情权、信息权、个人

魅力。

领导者素质:身体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基础、业务、实践)、心理素质、能力素质(沟通、组织协调、筹划决策、灵活应变、开拓创新)、情操素质

3、简述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主要理论: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魅力型领导理论、变革型领导理论。

领导特质理论:通过对大量领导者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从性格、生理、智力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寻找领导者特有的素质或应有的品质的理论。(P328)

领导行为理论:领导者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后天培养、塑造和形成的。(P332)

领导权变理论:领导是一种动态过程,领导的有效性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P338)

4、简述变革型领导理论

魅力型领导:P347

变革型领导理论:P350

5、简述决策者的决策风格

领导的有效性:时间效能、决策效能、用人效能、专责效能、整体贡献效能。P352

车丽萍《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管理心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1、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一、管理心理学的定义: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 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需要,充分 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 生产与技术系统 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市场营销与公关系统 财务经济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系统 研究与发展系统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包括输入、转换与输出过程。 三、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突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思想、机制与方法。 根据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规律、行为规律;运用动机与激励、竞争与压力、规范与约束、保证与保障、选择与培养、组织与团队环境影响等形成与建立有效的人本管理机制;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改善人际关系等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率。(主观能动性、生命的价值、生存的需要、团队意识、个人素质)2、在面临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智力资本转化的过程中,智力资本作为企业组织的重要资 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理念,发挥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3、组织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是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的。 强调员工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强调其主体地位。依靠员工个人、团体、组织和领导行为来实现企业目标。 4、关系资本(市场资本)作用的发挥,必须以人力资本为核心与结构资本形成良好的互动 关系。 内部人际关系、市场与公共关系、团队心理气氛、组织形象、文化建设。 2、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 (一)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基本理论,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关于个体心理研究(核心) 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他涉及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问题。

管理心理学--学习笔记

管理心理学学习笔记: 1.心理由哪几部分构成? 人的心理基础分为生理基础和社会基础,其中的自然属性指的是由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进而形成一个人的中枢系统;其中的社会基础指的是社会属性,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社会影响决定着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属性影响和制约着自然属性。 答案要点:心理构成包括三部分内容:动力系统、指向系统和特征系统,动力系统和指向系统属于个性倾向性特征, 特征系统属于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个性倾向性特征包括个人的动机、需要、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内容;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气质的概念与类型及各类气质的行为特征。能力的概念和能 力差异与类型。性格的概念、性格差异与类型。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的不同,其次是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上的差异。 2.如何评价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模式? "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 理论曾风行于20 世纪初到30 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 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这对我国目前 的管理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但"经济人"假设及X 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 1、"经济人" 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 是20 世纪初个人主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 把人看成机器.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 2、"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 性、创造性与责任心.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 以便促使 他们达到组织目标. 3、"经济"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 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答案要点: “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 理论曾风行于20 世纪初到30 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这对我国目前的管理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但“经济人”假设及X 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 (1)“经济人”假设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是20 世纪初个人主 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机器。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 (2)“经济人”假设把人当做机器的附属品,而忽略了人类的精神需要,如情感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以便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 (3)“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3.如何评价社会人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模式?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劳资关系的紧张,使得管理者开始重新认识"人性" 问 题. 从" 经济人"的假设到" 社会人"的假设;从以工作任务中心的管理到以职工为中心的管理无疑是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上进了一步.资本家实行参与管理,满足工人一些需要,在企业中确实起到了缓和劳资矛盾的效果. 在这方面,西方尤其是许多企业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尽管如此,"社会人"假设也存在不可摆脱的局限性. 2、假设中的人际关系,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关系、剥削关系,也没涉及到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因此它 不能解决资本主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与冲突.如,我们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

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之群体的沟通_毙考题

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之群体的沟通 第九章群体的沟通 一、沟通的一般概述 (一)沟通的过程 1、信息源; 2、编码; 3、信息; 4、通道; 5、解码; 6、接受者; 7、反馈; (二)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特殊性 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 3、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4、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三)信息沟通的重要性 1、信息沟通是决策的基础。 2、住处沟通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 3、良好的沟通也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沟通的种类

按目的分类:工具式的沟通满足需要的沟通 按组织层次的沟通:个人与个人的沟通;个人与团体的沟通;团体与团体的沟通。 按组织系统分类:正式与非正式沟通 按信息流动的方向分类: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按沟通者有无地位转移分类: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一)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效率的比较 1、单各沟通比双向沟通快。 2、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准确 3、在双向沟通中,接受信息的人对自己的判断比较有信心,知道自己对在何处、错在何处。 4、在双向沟通中,传达信息的人感到心理压力较大,因为随时会受到住处接受者的批语或挑剔; 5、双向沟通容易受到干扰,并缺乏条理性。 按是否经中间环节: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按语言沟通的形式分类: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按是否使用语言分类: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三、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

(一)造成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 1、语义上的障碍 2、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 3、知觉的选择性障碍 4、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 5、组织结构层次的影响 6、信息过量的影响 (二)改善沟通的方法 1、重视双向沟通 2、重视面对面的沟通 3、重视利用附加信息的沟通 4、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三)良好沟通的十诫 1、沟通前先澄清概念

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过程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 二、心理学得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三、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四、)调查法 四、心理学得前世今生 今日心理学得两大热点:认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五、心理得实质 △心理就是脑得机能,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能动得反映。 (一)、脑就是心理得器官,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1、(生理学、临床学)脑损伤影响与之相应得心理机能; 2、(生物演化)心理活动水平与脑得发展水平呈正比; 3、(个体生长发育)脑得发育成熟程度影响到人心理发展水平。 (二)、客观现实就是心理活动得源泉与内容 1、脑作为心理器官,不会自己发展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才会产生心理。 2、人得心理活动得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 3、客观现实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生活对人得心理发展有更为重要得影响。 (三)、心理对客观现实得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1、心理反应具有主观性 2、心理反应具有能动性 3、心理反应既受自然规律制约,又受到道德规范制约 (四)、心理学在实践中发展 1、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现实真正作用于大脑,导致相应心理活动得发生与发展 2、实践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得反映 作业: 1、心理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什么?心理现象有哪些方面? 答案:(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得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得心理也研究人得心理,而以人得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与社会心理。 (2)人得个体心理现象得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2、用事实说明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答案:(1)人得心理就是在与客观现实接触中才产生得,离开了客观现实就没有人得心理。(2)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得能动得反映,不同得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会有不同得反映。3、怎样理解人得心理就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主观反映。 答案:人得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要就是社会现实。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人得心理就其反映内容来说,就是客观得;就其反映形式如感知、思维、情绪、意志来说却就是主观得,就是对客观得主观映象。 4、实验法得优缺点各有哪些?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感谢您的阅读!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学期的《管理心理学》的学习,虽然我选择了自修区,虽然我承认有时候听课不怎么投入,但是一学期的学习下来我也是有些体会的,不是很深入却也是我自己的想法。 第一堂课就被老师的规矩给“折服”,怎么说呢,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分法,那时侯就想到底是关于管理的课程。从这里我也明白大家应该要互相尊重,最后一堂课同一个评分标准我也很欣赏,我不明白那同学是怎么想,我是乐于接受这样的结果的,我还觉得老师是很尊重我们的呢。 这段时间对管理心理学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了通过对他人心理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他人。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认识了我自己,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对自己还是有了小小的了解的。关于“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那点,人类多数趋于天生懒惰,不愿多做工作。人类多数缺乏雄心,希望依赖他人,而不喜欢担负责任。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于抵抗变革。人们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看到那么几条,我真觉得怎么那么象呢,我好好的反省了下,我要好好努力的,我得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规划。 人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不能独立的生存,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团队中,个人在团队中的行为,同他在独自一个人时的行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规律。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个人,团体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信息沟通是交流意见,传递感情,协调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沟通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管理者,首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有效的沟通。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一致,协调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真不得不承认网络的强大,我晚上回忆了一晚上,总觉得自己有很多想说,可是真的动手不知道怎么下笔,担心写杂了偏题,专业的东西我又不知道怎么写,也许是我太在乎了吧。我记得最多的是《士兵突击》,还有些例子影片,还有SWOT

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347真题

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应用心理学专硕347 真题回忆版及真题简析 题型:名词解释(5分/个)、简答题(15分/个)、论述题(30分/个) 框架:普心、人格、发展、临床、变态、社会、管理七个学科,其中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放在一起考,真题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50分,总分300分。 普通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1【.反应时】;2.声音的心理维度;3.选择性注意4.;推论统计 二.简答题:1.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2.思维的定义和种类 简析: 14年普心部分真题有大部分调整,从11年至13年,每年普心都是一个名词解释、一个简答、一个论述,而14年真题有大变化,名词解释从一个变为四个,没有论述题,增加一个简答题。其中11年简答是“视知觉组织原则主要有哪些”、12年简答是“简述视觉中加色法和减色法的异同”今年14年简答“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多次强调视觉相关知识作为真题热点。 人格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1.根源特质;2.主题统觉测验;3.个人中心;4【.负强化】 二.简答题:1【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及作用】;2.场独立-场依存的性质和测量方法(重复考) 简析: 今年的“场独立-场依存”在11年出了名词解释,今年出简答题,笔记上就有标准的真题答案。回顾历年人格心理学部分的真题,其中精神分析流派年年考。 发展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守恒 二.简述题:【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设计的优缺点】 三.论述题:【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 简析: 14年的发展心理学部分真题较前三年来说除了名词解释比较偏外简答、论述算非常容易了,算是整个卷面里的送分题。但是在论述题答题过程中,各发展阶段的答题关键点需要答到位,30分的论述必须让卷面十分饱满,答题全面,所以这也要求大家在备考15年中一定要整理出一份全面的专业课笔记来。 临床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1.【积极关注】;2.发展咨询;3.物质依赖;4.人格障碍 二.简答题:1.【治疗关系的影响因素】;2.如何看待【心理异常】(名词解释压中) 简析: 很多考生对今年临床心理学的内容抱怨很大,因为前三年湖师大的真题都是一个名词解释、一个简答、一个案例分析题,而今年该部分同普心一样反压题,调整了出题模式,这也反映了自命题高校的出题的不规律性。

车丽萍著《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精品★自考《学校心理学》学习笔记

★精品★自考《学校心理学》学习笔记 选择填空类 ★ ★ ★ ★学校心理学家的首要角色是:心理卫生的保健者 ★ ★ ★ ★学校心理学从其产生到发展,理论年中心一直在:美国 ★ 系统方法的出发点和首要特征是整体性 ★ ★学校心理学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学校心理学服务出现的准确时间是:1896年 ★ ★ ★ 学校心理学在美国得到全国性承认的时间是:1969年 ★ ★ ★被认为是第一个拥有学校心理学家职位的心理学家是:格赛尔 ★ ★ ★ 被称为临床和学校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威特默 ★被称为1899年儿童研究运动之父的心理学家是:霍尔 ★ ★ ★ 按照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将之划分为:四个阶段 ★ 按照学校心理学发展历程,学校心理学的发展期经历的年代是:1940-1969年 ★ 促进学校心理学事业发展的塞耶会议的召开时间是:1945年 ★ 学校心理学第一次以心理学家分会的形式达到全美性的统一组织1945年 ★ 美国开始颁发学校心理学家证书的时间是:1945年 ★ ★在危机期问题的讨论上,心理学家何林渥斯将青少年期描述为:心理断乳期霍尔将青少年期描述为疾风怒涛 ★ ★ ★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四系统观同伴群体属于儿童生态环境中的:微观系统 ★ 父母的职业特点属于儿童生态环境中的:外部系统 ★ ★ 儿童成长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意识形态是一种:宏观系统 ★ ★ 以下哪些课题属于学校心理学家的研究范围:儿童多动症矫治的研究,青少年抽烟问题的研究,离异子女心理特点的研究 ★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包含:12个分测验 ★ ★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的适用对象的年龄为:6-16岁 ★ 《中国比纳测验》适用的被试年龄为:2-18岁 ★ ★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共有多少张图案组成:60张 ★ 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是美国心理学会的:第16个分会 ★ 从心理过程障碍说的病理机制假设出发而设计的学习障碍干预方法是:神经系统功能训练 ★ ★ 以下哪种矫正模式对有学习障碍的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神经系统功能训练模式 ★ 根据儿童是否知道如何表现某种技能,以及情绪唤醒反应的出现与否,可将社会技能问题划分为:四种类型 ★ ★一小学生上课扰乱课堂,教师将他带入隔壁的空房间,一人坐5分钟,然后再让他回到教室,这时教师使用的行为矫正方法是:暂停 ★有些孩子做家庭作业时,总要开电视、听听音响,摆摆小玩具,为了改变这种不良学习习惯,将电视音响玩具等从孩子做功课的房间搬走的方法是:排除 ★ ★ ★一小学生上课扰乱课堂,教师和同学们对他的行为不予理睬,就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以使他安静下来,这时教师使用的行为矫正方法是:消退 ★ 从测验的方式分,常见的心理测验可以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 ★ 智力测验及人格测验是按照哪类测验标准划分?测验功能 ★ ★下列哪种研究设计不属于发展性研究:时间序列研究 ★如果要对儿童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施加干预研究,最尝试用的研究设计是:时间序列设计 ★ ★ ★在学校心理学的研究中,最常用到的准实验研究设计方式是:时间序列研究 ★ 学校心理咨询的时间一般规定为:50分钟左右 ★ 电话咨询原则上限定为:30分钟

《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

《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 很多东西,无论是知识还是生活,在未接触之前,我们都似乎对其有着某些浅显的认知,然而,在深入接触之后,我们才知道当初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知,然后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认为管理心理学就是讲领导是如何管理员工的,也就是所谓的领导心理,或者说还包括了之前接触过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和组织管理心理,我所知道的仅限于此。然而,翻开目录,我发现管理心理学是一门非常丰富的学科,它不仅包括领导心理、人力资源管理心理、组织管理心理,还涵盖了目标管理心理、信息管理心理、时间管理心理以及环境管理心理。我想,自己之所以对管理心理学有着简单的认识,是因为我对管理的内涵不够了解。那么,到底什么是管理呢?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过:“管理是任务,管理是纪律,但管理也是人。”管理,看似单一的两个字,却有着巨大魅力,它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左右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首先,管理的主体并不仅仅是企业或组织,也就是我前面浅显的认识,它也包括个体的自我管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个体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效率所从事的任何活动都是管理活动。其次,管理的客体也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包括个体心理的自我控制与调节,也包括个体和组织对于时间、环境、信息等资源的管理,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信息管理心理、时间管理心理、环境管理心理等。 因此,朱永新写的《管理心理学》这本书给管理下了这样一个定

义:管理是个人或组织为了实现目标,提高自身的效率所进行的活动。由此可见,管理科学有包括两个子系统:个人的自我管理系统和组织的自我管理系统。个人的自我管理系统又包括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及工作管理,组织的自我管理系统又包括家庭管理、医院管理、学校管理、城市管理等等。 充分认识了管理的内涵之后,再转回头看一下管理心理学,什么是管理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有哪些?哪些内容是生活中容易忽略但又有很大的作用的呢?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规律,使个人或组织提高效率的一门科学。看到定义,再结合之前对管理的定义,我们就很荣翻译理解管理心理学了,它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目标管理、人力管理、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和信息管理。人力管理和时间管理之前老师都详细讲过,在这里,我想就自己涉猎未深的几点展开探讨,分别是目标管理心理、环境管理心理以及信息管理心理。 第一,目标管理心理。目标管理是对组织(或个人)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全面综合管理的科学方法,它是管理者以预先确定最优的最终效果为目标,并通过实施和评价等手段调动和激励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使组织的各项管理都围绕目标的实现而统筹运动。通俗来说,它也就是研究个人或组织如何设计、选择、确定和实现目标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目标管理呢?目标管理有何好处? 其实,在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如果没有一个明确可行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3篇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3篇 只有在群体主义的组织中存在公开论辩的公共领域,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才不会被神话。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范文1: 通过这一学期的《管理心理学》的学习,虽然我选择了自修区,虽然我承认有时候听课不怎么投入,但是一学期的学习下来我也是有些体会的,不是很深入却也是我自己的想法。 第一堂课就被老师的规矩给“折服”,怎么说呢,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分法,那时侯就想到 底是关于管理的课程。从这里我也明白大家应该要互相尊重,最后一堂课同一个评分标准我也很欣赏,我不明白那同学是怎么想,我是乐于接受这样的结果的,我还觉得老师是很尊重我们的呢。 这段时间对管理心理学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了通过对他人

心理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他人。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认识了我自己,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对自己还是有了小小的了解的。关于“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那点,人类多数趋于天生懒惰,不愿多做工作。人类多数缺乏雄心,希望依赖他人,而不喜欢担负责任。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于抵抗变革。人们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看到那么几条,我真觉得怎么那么象呢,我好好的反省了下,我要好好努力的,我得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规划。 人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不能独立的生存,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团队中,个人在团队中的行为,同他在独自一个人时的行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规律。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个人,团体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信息沟通是交流意见,传递感情,协调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沟通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管理者,首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有效的沟通。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一致,协调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真不得不承认网络的强大,我晚上回忆了一晚上,总觉得自己有很多想说,可是真的动手不知道怎么下笔,担心写杂了偏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第九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团体的概述 一、团体的概念 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二、团体的特征 团体的主要特征是: ①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 ②团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和行为上能彼此影响; ③团体各成员在情感上有“我们同属一群体”的感受。 由个体构成团体的基本条件是: 1.团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目的。 2.为了达到和实现团体目标,团体有公允的规范和规则。 3.团体要满足各个成员的归属感。 4.团体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 5.团体成员之间有工作、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三、团体的种类 (一)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二)假设团体和实际团体 (三)固定性团体和临时性团体 (四)其他团体分类 四、团体的功能 (一)团体对组织的作用 团体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这是正式团体对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功能。团体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办法的手段,有利于促进复杂的决策;团体在各部之

间起联络作用,有利于形成“一条龙”流水作业;它也是有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非正式团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递快,沟通灵敏,管理者可以通过它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改进工作。不仅如此,某些非正式团体对正式团体的工作任务也有积极作用,其对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也是有效的。 (二)团体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1.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自己和其它成员保持友谊和紧密联系,心理协调,彼此都体会到大家同属某一团体。 2.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认同感。 3.团体对个人能产生强大的支持力量。 4.团体引入竞争机制,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激励。 5.团体能融洽并协调人际关系。 6.团体可能满足成员的其它心理需要。 (三)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 2.社会标准化倾向。 3.社会顾虑倾向。 4.从众行为倾向。 五、团体的结构 1.同质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同质结构。 2.异志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异质结构。 第二节团体的凝聚力、士气和高效率 一、团体的凝聚力 (一)什么是团体的凝聚力 团体的凝聚力即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高凝聚力的团体有以下特征:

范逢春_ 管理心理学_ 重点笔记

四川大学考研重点笔记 管理心理学 范逢春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导论 1、管理心理学: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体系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积极性,借以解释、预测和激励组织中的人的行为,以达到提高工效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 个体管理心理(知觉与信息加工;能力、技能、个性和工作价值取向;工作激励的内容理论和过程理论;工作态度) 群体管理心理(群体动态发展;群体间动力学;团队管理;群体沟通和协调) 组织管理心理(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发展和战略管理) 3、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是人的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见课件 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区别:研究的侧重点、理论基础、形成背景 联系: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上的联系。 4、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工业心理学—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关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管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未来趋势:组织变革和发展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更加关注国家目标. 5、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相关研究、试验和发展研究)P19 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测验法(罗夏氏、主题统觉)、问卷法、个案法 第二章个体心理的原理 个体认知原理 个体情绪与感觉原理 个体意志原理 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首先,它是一种直接反映,其次,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觉的适应性—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的感受性的变化,表现在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2)感觉对刺激强度的依赖性:感受性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即感觉灵敏程度。感觉阈值是指能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值。(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值) 3)感觉的相互作用性—指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的技能状态对感受性产生的影响.(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意义: 感觉是我们身体安全的保障系统、是我们心理安定的保障系统、 是我们的认知兴趣和探究行为的最初推进器 2、常见的错觉 错觉是指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如视错觉、形重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管理心理学》,让我学到不少的心理学知识,受益匪浅。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普通心理学提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是企业主体,是人、财、物诸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因而也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心理学以分析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为重心。人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人是管理的基础,也是所以需要管理的原因及目的。现代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掌握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而管理心理学就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知识,不仅有助于管理者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而且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管理领域中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是和活动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互相联系的。2、联系性原则:人的心理现象与外部环境的刺激、主体的状况和反应活动紧密地联系着。3、发展性原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运动与发展之中,所以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也要贯彻发展性原则。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方法。2、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地引起被试者的行为变化。3、调查法:是通过搜集各种有头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的方法有谈话法、问卷法等。4、测验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化的测量表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5、个案法:也叫案例法。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其中,我觉得在《管理心理学》中,沟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沟通:指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而人与人的沟通有着很多特殊性: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因此,不管是面对上司或下属,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事情进展顺利。以上是我学了《管理心理学》以后的一些肤浅的归纳和心得。深深体会到管理心理学的博大性和必要性,以后将更加注意将管理心理学在工作中的应用,不断地学习理解,使之更好的为工作带来成功。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2): 总觉得心理学是一门玄奥的学问.这种想法主要源自于少年时代读书中的惊讶与崇拜,如诸葛孔明的空城计,赵子龙将军的偃旗息鼓, 诸如此类的等等.经过简单初步的管理心理学学习,还是有一点收获,算是揭开了玄奥的表皮.关于管理心理学,我觉得它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与分析,说明和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它能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自量,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中国古代就有.孙武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写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武强调领导与下属之间意愿协调一致的重要性,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心理学原则.行军打仗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要有绝对的纪律素质.所以自古以来军队都有从大至小的建制,都有系统的监督和执法人员.但汉飞将军李广带的部队就没有,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他的才气在他带兵的奇特方略上表现的格外突出.他行军不按建制不成行列;驻扎不按建制,各随其便;夜间不打更巡逻;大帐很少使用文书.军队的战斗力

组织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之三:激励

激励 一、激励的内涵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心理学术语,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的意义。它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激励指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即通过某种方式使人的心理过程处于兴奋状态而促进行为水平的提高。狭义的激励则指的是一种刺激,意在给人一个刺激,使其产生某种心理因素并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出现相应的行为表现。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 当个体受到某些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刺激影响时,会对这些刺激变量产生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并维持其兴奋状态。外部刺激可表现为外部环境中的推动力或吸引力,个体由于受到这些力量的作用并产生机体内部的自动力,从而引发动机,引起行为变化,如下图所示: 图1人的行为激励模式 一个人的行为在受到外界的推动或吸引下,并通过个体自身的消化、吸收,产生出自动力,使个体的行为由消极、被动性变成积极主动性,将组织的目标要求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因而,自动力越大,行为就越强烈。而自动力的大小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外界的推动力和吸引力的强度;二是自身的因素。如修养、素质、心理品质等。所以,同样强度的推动力和吸引力对于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激发作用。也就说明组织的管理方式、措施等不可能对所有人起作用。 综上所述,激励是使人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领导管理者就是要尽全力使员工取得成功。员工的成功就是领导管理者的成功,而要使人成功,就必须使用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其才能。 二、激励的心理机制 行为科学家认为,人的意志行动开始于人的需要以及由需要而引发的动机;人的需要的产生是由于受到某种刺激,一旦人的动机被引发出来,个体就会用积极的行动去寻求目标,以满足需要。这是人的行为规律,是人的行为模式。 图2人的行为模式 需要、动机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没有需要、动机,行为就失去了动力而不复存在。可见,在管理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激励可以有两个途径:第一,是通过在管理中人为地提供一些刺激因素,使人受到刺激后产生需要,转化成动机而引发人的相应行为。

管理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2012年4月自考《管理心理学》串讲笔记一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绪论 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处于次要地位。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为主。 第一节管理与心理 一、管理的概述 1、管理的概念 管理与人类劳动、群体活动、社会活动同步,是人类协作劳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活动方式。管理是组织与团体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了解各类管理的概念。 2、管理对象 主要指采购、生产、营销、人事、财务、研究与发展等关键职能部门在内的企业的生产活动与经营活动。 3、管理的职能 管理者应该做什么? 总职能:指一切单位或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传统职能以及信息、决策、激励、研究与发展、变革与创新等现代职能,使他人同自己一道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具体职能:传统职能和现代职能 「例题」关于管理的职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管理职能可以划分为传统职能和现代职能两类 B管理的传统职能包括了计划、组织、指挥、激励、发展与创新 C激励,指从指挥职能独立出来的,激发动机与调动下属和员工积极性的职能 D组织,指通过特定的组织机构与组织形式、组织管理原则与方法,完成组织活动任务的过程 答案:B

解析:说法均正确,B答案中管理的传统职能不包含激励和发展与创新,这两者是现代职能的范畴 4、管理的目的 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完成企业的各项目标与任务,取得最好的效率与效益,并维持企业、组织和成员持续、稳定的发展。 5、实现管理目标应遵循的客观与心理规律 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生产活动、经营活动和行政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二、心理的概述 心理学、心理过程、个性(人格)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活动,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范围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两方面。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动态的反映过程。个性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合。 三、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1、人本管理与人的心理 人本管理涉及以下内容:(1)管理应以尊重人、关心人、关爱人与人的生命、改善与提高人的生活工作质量为出发点;(2)管理应强调弘扬人性、给人以尊严,尊重人的人格,维护人的健康与和谐生存、发展的权力,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作用;(3)管理要提倡开发人的潜能、创造与体现人的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4)管理要实现人员、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并实现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改善与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目标。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1、什么是管理心理学 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地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效益和促进组织发展的一门科学。 2、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研究对象特点:(1)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与行政管理的内部结构系统;(2)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编号: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 X X公司

管理心理学是在管理学科与心理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以研究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为主的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心理学对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更为突出。下面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学习管理心理学的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学习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节课,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对于我而言,选择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的主要原因在于我认为无论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还是在未来要加入社会,开始工作后,管理心理学都是应用最广泛,对我最有帮助的一门科目。“在21世纪,当社会变革、国际交流、信息技术、个性发展等诸多挑战与机遇降临到社会分工的每一位参与者面前时,无论我们是否身处领导者的职位,都应该或多或少地具备某些领导力”,这是毋庸置疑的。管理心理学可以应用在我对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合理安排时间等这些方面,更能帮助我更好的与身边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相处。同时,当我们身处某一个团体时,管理心理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团队成员进行管理,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个成员的价值,使团队工作更顺利地进行。

一、如何做好团体工作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想办法激发动机,强化动机,运用动机的机能,影响职工行为。把组织目标变成每个职工自己的需要,把企业的利益与满足职工个人的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职工积极地、自觉地努力工作。这就是激励在团体工作中的功能。 激励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大一时我加入了某院科协秘书部,我在这一年里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科协在安排干事工作时没有能够统筹安排好各个人的具体工作,一有事情就是谁有空谁去做。结果每次做事的都是那几个人,有些人总是没空,但所有人得到的待遇都是一样的。而且在下一任部长的人员选择上,它过早地透露出了倾向,导致其他成员消极怠工,甚至辞职。在下学期就已经有三分之二的人退出了,造成人员缺乏,很多工作都无法及时完成。该院科协没有重视激励的作用,更没能充分利用激励的功能,导致日常工作的不顺利。然而怎样正确运用激励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一个企业管理的案例。 日本富士xerox公司从1988年就开始实施”关于事业风险投资与挑战者的纲领计划”。如果公司员工的新事业构思被公司采纳,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