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专题一英语课程10年改革的成果

1.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英语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最主要的一点是:明确了关于英语课程的功能的新理念:“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实际上,这个理念,在新中国的教育中是“一以贯之”的。“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今天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提法,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新修订的《课标》中明确地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这是首次。而且,是四个语言课标(语文、俄语、日语、英语)中共同的。这是语言课程改革中的最重大的成就。关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下面专门一节中更详细地讲述。

2.新的《课标》明确了外语(英语)课程目标。修订后的《课标》关于“课程目标”是这样规定的: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英语课程总目标,既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人文性;既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3.新课程确定了“一条龙”的课程设计与设施

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各地可根据师资条件、资源配置等情况,制定本地区的课程实施方案,确定小学开设英语的起始年级及小学和初中毕业时应达到的级别要求。特别是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要充分考虑师资力量的配备和教学条件等因素。各地教学研究部门应加强对教学的分类分层指导和评价,帮助学校因地制宜地落实本地课程实施方案,并注意做好学段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尤其要做好小学与初中阶段的平稳过渡,促进地区英语教育的均衡发展。

4.新的课程目标体系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

1)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注,学生自主意识的加强

2)真实任务的引入

3)知识学习被融入语言实际运用的活动中

5.新《标准》带来的评价理念的变改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2)以Can Do(“用语言做事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评价标准

6.“一纲多本”的实施带来的教材体系的变革

1)教材编写思路的变革

素质——话题——功能——结构——任务——可行

2)教材知识体系的变革

3)教材内容的变革

4)活动设计的变革

7.课改对国家考试制度改革的推动

1)中考

2)高考

8.课改推动了英语教师的发展

1)《标准》实施推动了教师理念的变化

2)“国培计划”等教师发展活动推动了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3)《课标》推动了校本教研

专题二修订后的课标如何体现“一以贯之、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关于课标修改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这次课标的修订是如何做到“一以贯之、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原则的。所谓一以贯之,就是从十一年以前开始设计这个课标的时候,就已经明确的一些理念。可是根据与时俱进精神,我们在某些方面,根据目前的情况,按照面向未来的长远发展角度修订了课标。

1. 素质教育思想

第一个就是素质教育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课程标准在十年前的初稿中就非常明确,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中小学教育中的任何课程都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又红又专”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到今天的双重属性,也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十一年以前设计课标实验稿的时候,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思想还没有那么明确。而这次的修订,四个语言课程都有共同的认识,以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来作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个概念,一方面是一以贯之,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当然也是面向未来的。

2. 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巩固和深化

为了巩固课程改革十年以来的成果,进一步推动改革,课程标准力求深化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调英语课程要能够为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为此,英语课程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在学习方式上,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强调教师要创设有意义的语境,为学生学习、实践和运用英语创造条件。此外,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了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为了帮助教师有效地落实课程基本理念,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针对课程理念和改革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的教学建议。除了增加导言部分外,修订组对教学建议逐条进行了整合和文字修订,力争使其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力求课程标准的语言简洁、逻辑合理。本次修订对原有评价案例进行了整合和调整,补充了大量操作性较

强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分小学和初中两个部分呈现,在各自部分又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呈现,更突出了对小学和初中不同阶段的评价指导。

3. 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反映了国际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外语教育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枯燥的背诵和记忆的经历,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

课程目标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化。课程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此,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用英语做事”为主线,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从八个方面为英语教师提出了既具有指导意义又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建议,体现了以培养能力为导向的改革方向。这八条建议汇集和体现了过去十年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也反映了修订组全体成员在课程标准实施十年中对问题的思考、分析、提炼和总结。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证新课程理念和新的培养模式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课程标准仍强调评价应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评价的维度,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力求体现课程内容“以人为本”和“培养具有社会适应力和跨文化人才”的核心理念。

4. 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设计“以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综合考虑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这一思想成为此次课程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最终目标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从五个方面设计课程总目标和分级目标,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英语课程总目标阐述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任务和目标结构,分目标则根据总目标的目标构成按照级别给予分别描述。总目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总目标还从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发展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课程总目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的特征。在分目标中,课程按照义务教育的五个级别从目标的五个方面,简明扼要地描述了各个级别目标的要求。

英语课程目标采用了多维度方式进行描述,体现了英语课程既重视培养学生

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注重优化学习过程的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较强的文化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本次修订在文字和图表上强化了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

区分与衔接,体现了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如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以初中三年级为终点(义务教育九年级),并与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相衔接。

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含义务教育和高中两个阶段)按照能力水平

设为九个级别,形成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课程。设置分级课程目标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借鉴了国际上通用的分级方式,在难度、程度和范围上提出不同的层次要求,力求体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使英语课程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5. 减负的实施

关于减负的实施,应当说不是一以贯之的,因为十一年以前,我们还没有体

会到减负的重要性。减负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同时也是面向未来的。所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本次修订做到了减负。语言教学降低了难度,这个难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词汇数量的减少。课标实验稿对词汇数量的要求是,小学(二级)要学习700个单词;到了初中毕业(五级),要学1600个单词;高中要学3500个单词。现在我们根据减负的要求,重新进行设计。小学学习600~700个单词,可根据不

同地方不同的教育条件水平自行调整,而且,课程标准附录的词汇表,只在这

600~700个单词中列出了423个单词,这423个单词是小学阶段必学的。不管编

什么教材,一般来说,都应当包括这423个单词。大家可能感到奇怪,为什么不多不少423个呢?当初我们想在600~700个里给出400个单词来作为小学阶段必修单词,可是后来编制词汇表的时候,是根据个个课题的教学需要选成这些的。基础教育阶段一共是24个课题,小学要学9个课题,这9个课题就规定了应当学些什

么词汇。比如说,How old I am,说年龄的一些词;然后I am from Beijing,I am from Chengdu,I am from Shanghai,与from搭配的词;要说我的父母,father,mother这些词……这9个课题就规定了哪些词非说不可,否则,这个课题就谈不好。所以,编来编去400个打不住,最后不多不少编了个423,那么这423个就是必修了。课标规定小学最低600个,那就还差177个。大城市用的课本要求700个,那就还差277个。这些相差的单词,就由各个不同的教材编者、出版社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选择了。初中英语教学的单词在1500~1600内选择。这个规定就大大地减负了。词汇一减负,语言难度也就降低了。而且,小学600~700,初中1500~1600,还有一个自选的幅度,这也是执行教育部关于减负的一个很重大的措施。在教学内容的其他方面,也有一些减负的措施。比如,过去要求初中会唱40

首歌曲歌谣,根据实际情况老师们觉得稍微高了一些,于是降低要求到30首。那

么有人要问,为什么要降低要求呢,是不是现在的小学生不如过去的小学生,或者初中外语程度降低了?不是这样。应当说十年来中小学的外语教学总水平是有很大

的提高的。首先,我们的中考、高考的外语考试题目的难度一年比一年高。学生除了课堂表现之外,他们还参加各种比赛,各种所谓外语天才的演示活动等,也体现了中小学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教师队伍经历了十年的锻炼,他们的质和量也有很大的变化。当初我们修订课标的时候,没有考虑要把整个的要求降下来,我们觉得随着十年之后各方面的提高,这个难度应当还是合适的。应当说我们是忠实地执行了教育部的要求,就是减轻一些负担是不会影响学生的整个的学习质量的。何况,给他们留有一定的余地,能使他们觉得很轻松,而不会觉得很有压力,他们完全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甚至比这个要求有所提高。所以,减负使课程标准能够更好地符合全国各地的情况。

6. 面向未来、因地制宜的设计

最后就是面向未来的、因地制宜的设计,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九个级别中的二级和五级的要求,可以根据各个地方的不同情况有所不同。总体来说,这十年来从课标实验稿的试行,到最后两年多的修订,都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一以贯之,同时与时俱进,更要面向未来的精神来执行的。

专题三《课标》所规定的课程基本理念

课标实验稿规定的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六条,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的数目上没有变,但是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它的内涵有了很大的发展。比较课标实验稿和课程标准中的六条课程基本理念的标题,不难看出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理念更好地体现了英语学科的特点,改变了原来课程理念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普适性问题。经过修订的课程基本理念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因而,也就更有利于教师在英语课程实施中把握、理解和落实。

修订前的课程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修订后的课程基本理念:

1.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3.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4.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5.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6.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这六条基本理念涵盖了英语课程的方方面面,涉及课程的总目标和基本定位。所阐述的要点包括:英语学习的目的与价值,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与基本任务,基于语言学习规律的课程设计思路,基于语言学习特点的教学原则与方式,基于课程目标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以及基于课程实施的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和途径等,为实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1. 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第一条,就是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课程标准对它的具体内容是这样叙述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所谓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就是五个方面的融合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它的出发点就是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学生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有助于发展其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异同中来形成跨文化的意识。这里所谓文化修养的提高,包括很多方面,跨文化的意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形成跨文化的意识,就是不只是看到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还要看到多民族的以及国外各种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并从中汲取他们的文化里面的精华,丰富我们自己的文化。在体验中外文化异同中形成跨文化的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文素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体现了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

2.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第二条,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的不同的特点和个体的差异。这一点也是与我们教育的基本理念相关的。人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差异。对他们的个性发展、个体的差异要尊重,这一点对外语教学也有同样的意义。所以,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等方面,都应当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发展的需求。课程应当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学习26个字母的过程。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对此,一线的教师会有更多的体会。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的需求,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的教学效率。

3. 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第三条,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语言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其持续的时间很长,语言需要逐渐地积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与之相衔接的普通高中英语标准,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分为九个级别,旨在体现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课程的有机的衔接,体现各学段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特点,保证英语课程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这三个“性”是非常重要的。整体性说英语学习是一个整体,在教学理念的

贯彻上是不分阶段的,是没有例外的,同时又是渐进的,而且又是持续的,要面向未来,所以,英语课程应当按照学生的语言水平及相应的等级要求组织教学和评价活动。

4. 强调学习的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第四条,强调学习的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的语言,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学习外语最终的目的包括人文性目的和工具性目的。就工具性目的来说,最后就是要用英语来做事情,所以实践性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只强调它的理论性。但是,理论也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语法、语音、词汇的知识,是必须学的,而且它对语言的实践、提高英语的水平是必需的。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正如毛泽东同志在重要著作《实践论》里所提到的,实践是第一位的,practice is primary,理论是第二位的,theory is secondary,理论来自实践,theory comes from practice.理论不是凭空来的,它是要通过实践来掌握的,所以理论来自实践,但它转过来又为实践服务。虽然理论是第二位的,是来自实践的,又转而为实践服务,也就是为提高实践的水平服务。把实践和理论的关系运用到英语教学之中,应当坚持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开始学习的时候,不管从小学开始学,从中学开始学,还是从来没学过外语而半路出家,成年的时候再来学一个语言,都要从实践开始。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讲语法,要先让他实践学习,说我自己多少岁,我的姓名是什么,我家里有多少人等。语法完全别提,就让他跟着课本和老师学会说这些话,听懂这些话,慢慢地再发展到阅读,然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一些语法。例如语音学习,要先跟着老师学,跟着各种各样的媒体学,甚至跟着录音机学。小学不学国际音标,到初中才开始学国际音标,但是小学要为学习语音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所以说,要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英语课程强调语言学习的过程,这样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要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境,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的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地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5. 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第五条,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要通过采用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并且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跨文化意识和健康人格的发展。评价也要和英语的人文性目的相结合。过去是一考定终身,用一个考试的分数,把学生的一切都决定了,考试成绩差一点,就把他们看扁了,这种教育思维是完全错误的。所以,评价也要起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作用。考试是评价手段的一部分,还是需要的,但是它只是评价的有机组成的一部分,而且评价也是教学,不要把教学跟评价完全分开。通过评价评估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学

习,我们要用这样的态度来看待评价问题。

评价体系应当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日常教学中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终结性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知识等。

6. 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第六条,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地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要注意目的性、恰当性、合理性,多媒体的使用不能替代师生课堂上真实的语言交流、思维碰撞、情感互动和人际交往活动。在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发挥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作用,如黑板、卡片、挂图、实物等,提供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真实语言的语境。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更应注意使用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学习资源,尽量使形式和过程都更直观、生动、形象,以适应儿童的认知特点,使英语学习更好地体现其真实性和交际性特征。还应指出的是,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生活经历与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实例,为教学内容的学习服务。教育资源和技术手段的使用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为学生学习创设真实和鲜活的语境,提供丰富的资料,从而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因此,使各种教育技术和手段都能科学、合理、恰当、简约地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服务,是利用和开发好课程资源的关键。

专题四如何理解和把握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这样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这句话,就是说要掌握英语这个工具,这就是它工具性的属性,工具性的目标。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在这十年的执行课标的过程中,出现过很多不同的意见,共同探讨过一

些问题,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小学到底要不要开设英语课。有些学者和关心教育的人士提出,小学有必要开英语课吗?当然,他们的理由、思路是多方面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师资不够。这个是事实。他们认为,现在还是把好的师资集中到初中,集中到高中,从初中开始开英语课吧,何必在教师不足的情况之下在小学开设英语呢!第二个理由就是,小学学习的423个单词,最多就是700个,何必花四年的时间?本来小学阶段的课程负担就挺重,何必多开这么一门课,这700个单词放在初中很容易学习的。第三个理由就是,小学生的汉语基础还不够牢固,如果又增加了一门英语课,就会干扰他们的汉语学习,他们甚至提出会干扰小学生对自己母语的掌握。我们与教育部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共同讨论之后,在经过十一年的试行之后,我们还是决定继续在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我们的理由是,小学开设英语课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了解整个世界,对他们开阔心胸,把自己与整个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与全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使他们培养高尚的人生观,是有很大关系的。有些人没有看到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质,只看到工具性质,只看到了这六七百个词汇,认为到初中很快就会学会了。至于师资问题,我们的理解就是不能够等,不能等到师资培养够了再开,要在实践中培养我们的老师,要让小学的英语老师基本上具备条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水平。根据这样一些考虑,我们还是决定小学继续开设英语课。

然而,现在不是小学开设英语课的问题,也不是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的问题

了。现在的社会现实是,大城市全部都是一年级就已经开设了,很多地方在幼儿园也都开设了英语课程,双语幼儿园风行,不少家长都追着把孩子送到双语幼儿园去。所以学英语已经成了一个社会的现实,它已经不是一个理论探讨的问题了。我们决定小学还是继续开设英语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英语的人文性目的,从小就要通过英语逐渐地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对小学的老师们有一个交代,大家可以安安心心地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自己的教学中,为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更好的发展尽自己的努力。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探讨,就是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其实在国外也是关注外语

教学的人文性的。当然国外不提所谓又红又专,也不一定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是外语教学应当担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个理念是大家共有的。加德纳(Howard Gardner)是个美国学者。20年前,他创建了一个新的理论,就是Multiple Intelligence,多元智能理论。他最初提出八种智能,后来发展成十种。我曾对他提议,八种智能不够,在我们国家,所谓多元智能的理念上,首先是一个“德”字。他给我回信说同意这个概念,首先要有一个德,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都包括在“德”这个理念里。在北美比较流行的叫作Multiple Intelligence Education,多元智能教育,在欧洲比较多的叫Holistic Education,就是全方

位教育。大家的提法不一样,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体现了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标的提法,并不完全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创造,世界上青少年教育专家学者都有很多的共识。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把

德智体美、与时俱进的精神提高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这样一个理念上来,使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这个概念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中的英语教学改革,更具体的来说,是我们英语教学改革里一个大大的突破,是我们在英语教学理念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这一课程性质明确提了出来,对于深化课程改革、巩固课程改革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实现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个性品格、开放的心理的形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专题五如何理解和实施好义教课标

本话题的重点是讨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与原来课标实验稿的主要区别。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地理解修订后的英语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在课标实验稿以及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修订完成的,并独立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的英语课程标准与实验稿在整体思路和目标的设计上没有本质上的变化,框架也基本上是一样的。课标的基本理念和目标的框架,应该说在实验中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充分的肯定,在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以及教材和评价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修订主要是在肯定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之上,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力求通过进一步地修订,满足课程发展的需要,也帮助教师进一步解决在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和可持续的发展。

1. 课标实验稿的变化

课标实验稿与现在的英语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的区别呢?我们想从总体的结构、课程的性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以及附录部分,讨论发生了哪些变化。

(1)总体结构的变化。首先我们从总体结构来看一下有什么变化。我们看到左边是实验稿,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最后是附录。下表的右边是修订后的义务教育的英语课程标准。比较之后我们发现,在总体结构上,两者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只有第三部分题目有点变化,原来的内容标准修改成了分级标准。在修订中发现,“内容标准”的提法不是一个最贴切的表述方式。这部分叙述的不是英语学习的内容,而是在技能、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分级标准,所以在这次修订中将“内容标准”修改为“分级标准”。除了这个标题的变化,其他部分没有变化。

(2)前言的变化。课标实验稿的前言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英语在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作用,二是强调了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则强调了英语课程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和英语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突出阐述了英语课程的价值。

第一,强调英语课程对国家发展的意义。课程标准首先强调了英语课程对国家发展的意义,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与义务。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为提高整体国民素养,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第二,强调对学生发展的意义。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英语一方面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另一方面对学好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祖国的文化,增进与各国青少年的沟通与理解,是有重要价值的,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除了对学生学习和就业有价值以外,学习英语对于学生良好的性格的形成,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以及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开设英语课程,实际是为学习英语学生在将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为未来他们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

在前言部分我们看到,修订后的标准,更多地强调了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于国家和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主要的变化。

(3)课程性质的变化。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

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创新思维,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在课标实验稿中就已经渗透了这样的理念:英语课程是一个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课程。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发展思维,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这一段,前面讲的是英语的工具性,后面讲的是英语的人文性。但是在课标实验稿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地使用“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样的词语。在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里,我们明确地提出了英语课程是一个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课程。它具有双重的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英语的课程,要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听说读写的技能,进一步地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促进思维发展,为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这一段主要描述的就是英语的工具性。同样,就人文性而言,在课程标准里用一个段落进行了阐述。,英语课程同时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任务,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这点而言,在修订的课程标准里,更加突出地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性质的英语课程,而且需要在英语课程中使人文性和工具性达到统一,才能使英语课程真正地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需要。

(4)基本理念的变化。下面我们继续看基本理念,在标题上面有一点小小的变化,原来在课标实验稿里,只使用了“基本理念”,在课程标准里,更加完整地描述为“课程基本理念”。最大的变化,通过下表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来,左面是课标实验稿里面的6个基本理念,右面的是课程标准中6个课程基本理念。

显然,我们可以看出,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标准的基本理念,从句子上更长了,那么仔细读一下,就会发现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标准,更加体现了英语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的意义,以及英语学科的一些规律特点和要求。课标实验稿的六个基本理念放到哪个学科都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进入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之后,首先第一条就是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这就更多地强调了语言学习,在这里主要是指英语的学习。第二条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在课程理念里,我们可能关注到,学生作为不同的学习者,他们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差异和特点,怎样通过一种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的理念的实施,来更好地实施我们的新课程。第三条理念是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这也是语言学习的特有的规律,所以在目标设计上面,我们是整体进行设计的。第四条是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个理念也是完全适合语言学习的特点,因为语言学习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工具,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实践、合作和应用的过程中,来使用和发展语言。第五条理念是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个也是体现了整个英语课程标准的核心的目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评价上面我们不能把评价仅仅放在对知识的评价,也就是对语法词汇知识以及某一方面技能的评价,而应该在评价上更多地考虑,学习态度、包括学习策略文化等,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一个学习的评价。第六条就是丰富课程资源来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目前教育技术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英语课程,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很多丰富的资源和技术。那么对于英语教师来说,也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更好地开发资源,为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来创造机会和条件。

(5)设计思路的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设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考虑了四个主要因素:第一,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价值和目标;第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英语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第三,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规律;第四,我国目前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以初中毕业为终点(即义务教育九年级),并与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相衔接的九个级别的课程体系,形成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课程。设置分级课程目标借鉴了国际上通用的分级方式,力求体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使英语课程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方面发生了如下变化。

第一,课程设计思路更加强调了科学发展观。课程设计遵循了科学发展的理念,关注到语言学习是一个渐进性的、持续性的发展,考虑到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第二,关注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外语课程理念回答的问题是:语言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语言是如何学习的。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和成果,我们要以这些研究为基础,把这些研究成果体现在课程的设计里。

第三,强调要立足国情。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地方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各地也有很多的差异,包括文化、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在设计国家课程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一国情。

第四,综合考虑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国家的英语教育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只有很短的历史,经验不足,师资条件欠缺。所以,我们要充分考虑我国发展的现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系统地、持续地、渐进地建设英语课程体系。

我们的课程设计较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的连续性,同时也与高中课程相衔接。这个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既重视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也重视优化学习过程,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设计方式的变化。在设计方式方面,我们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分级方式,这与课标实验稿的设计方式是一致的。义务教育阶段采取了一级到五级的设计的方式,二级是小学六年级结束时达到的标准,五级为义务教育九年级(相当于初中三年级)的时候达到的标准。然后继续与高中的课程相衔接,完成六级到九级。所以,教育标准对分级的要求,对目标的描述等,更多地关注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级别要求。

(7)课程目标的变化。在课程目标方面,修订后的课程目标分成了总目标和分级目标两个部分。

课程总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该能力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

总目标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目标没有变化。总目标仍然用原来的像圆盘一样的示意图进行表述。

总目标的核心内容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它由五个方面构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语言知识和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它处于圆盘的底部。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正确而得体地理解和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则在上部,它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

条件。总目标的图示中没有实线,只用虚线隔开,这说明这五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同时没有顺序上的前后之分。这样的总目标体现了人的发展的整体,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言学习中同样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总目标的框架之下,课程标准提出了分级目标。分级目标也是按照五个方面分别提出分级目标和分级标准。分级目标是对各个级别的目标的综合整体的描述,只是简要地按照总目标的五个方面进行描述。在每一个级别下面,又分别对本级别的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目标作更加详尽的描述。各级别的标准之间是递进和涵盖的关系,高级别的标准涵盖低级别的要求,也就是说,低级别提出的要求在高级标准之内。

分级目标及分级技能标准的修改的原则有以下三个。

第一,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在课程标准实验的十年中,我们收集了来自一线的大量的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在调研过程中看到的一些问题,我们根据这些意见和调查结果,觉得应该适当地降低语言学习的难度,适当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二,我们在对分级目标和分级标准的修订中比较关注修改文字的表述。我们发现原来的表述在语言的准确性方面或者意义的准确性方面还有欠缺,因此在修订中希望能够增强表述的准确性。

第三,我们对个别的标准做了一些调整。所谓的调整,有部分的提高,也有部分的降低,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英语学习的规律,体现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的这种需求。

另外,分级标准的描述体例也发生了变化。新的标准一般分成四段落,第一段表示的是情感标准,第二段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标准,第三段是学习策略方面的标准,第四段是文化意识的标准。

下面,我们先看一级目标。

分级目标(一级)

·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

·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动作、做游戏、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感觉和情感。能模仿范例书写词句。

·在学习中乐于模仿,敢于表达,对英语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对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在这个目标中,一些地方做了修订。比如,“根据老师简单的指令做动作、做游戏”是对原来的“根据老师简单的指令做手工”的修订,在第二段加了“能模仿范例书写词句”。在一级的目标中又增加了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要求,在学习中要让学生乐于模仿、敢于表达,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感知语言,要求学生对英语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对语言的韵律有反应。最后是关于文化的学习要求,就是对学习

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我们再看看二级的目标。

分级目标(二级)

·对继续学习英语有兴趣。

·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并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剧,演唱简单的英语歌曲和歌谣。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描述。

·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初步形成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乐于了解外国文化和习俗。

二级目标同样按照情感态度、知识与技能、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四个方面进行描述。二级里的情感态度要求,修改为“对继续学习英语有兴趣”。

下面我们看一看分级标准的变化。分级标准是按照总目标的五个方面,分别提出的具体标准。其中的技能部分是按照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一级到五级的标准。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是对二级和五级,按照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分级的标准。

一级技能标准如下。

听、做

1.能根据听到的词语识别或指认图片或实物;

2.能听懂课堂上简短的指令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3.能根据指令做事情,如指图片、涂颜色、画图、做动作等;(删除了做手工)

4.能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下听懂简单的小故事并作出适当反应。

说、唱

1.能根据录音模仿说话;

2.能相互致以简单的问候;

3.能相互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等;

4.能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如喜欢和不喜欢;

5.能根据表演猜测意思、说出词语;

6.能学唱英语儿童歌曲和歌谣15首左右;

7.能根据图、文说出单词或短句。

玩、演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进行简单的交际;

2.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删除了表演歌曲、童话剧)

读、写

1.能看图识词;

2.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词语;

3.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

4.能正确书写字母和单词;

5.能模仿范例写词句。

视、听

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文动画片或程度相当的英语节目,课堂视听时间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20~25分钟)。

一级的听做技能作了一些调整。听做技能删去了做手工。说唱里标准的变化大一点。原来是能够学唱英语儿童歌曲和歌谣各15~20首,现在调整为能够学唱英语儿童歌曲和歌谣总共15首。也就是说,在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规定学唱多少首并不是主要的目的,关键是要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学习。要让歌曲和歌谣作为一个学习的内容,融进课堂当中来。技能里面,删除了表演歌曲和童话剧,而是让学生能做一点点简单的角色表演。在读写方面的有一些新补充的要求。原来对于写的要求,只是正确书写字母和单词,那么在新的读写要求里面,按照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如果学了两年的课程,到三年级和四年级完成的时候,应该能够模仿范例,进行初步的写作。

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在母语学习时已经有过抄写,所以在英语学习中如果我们不关注他们的抄写的话,可能对于其他方面的技能的发展是不利的。我们在和一线教师交流、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实际上在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教学中,对学生已经有了这些要求,而且发现学生能够做得到,不仅做得到,对其他技能的巩固和提高,也都会有一些促进作用。

二级技能标准如下。

1.能借助图片、图像、手势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2.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

3.能听懂课堂活动中简单的提问;

4.能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并作出适当反应。

1.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语调基本达意;

2.能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

3.能运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如问候、告别、致谢、道歉等);

4.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新补充)

5.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图片的提示下描述或讲述简单的小故事。

1.能认读所学词语;

2.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4.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

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1.能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

2.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和祝福语;

3.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新调整)

(原来是:“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

玩、演、视、听

1.能按要求用简单的英语做游戏;

2.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剧;

3.能学唱简单的英语歌曲和歌谣30首左右(含一级要求);

4.能看懂程度相当的英语动画片和英语教学节目,课堂视听时间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20~25分钟)。

二级的技能标准有一些变化的地方。比如说“语调达意”,加上了一个“基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降低了难度,减轻了负担。在说的方面的作了一些补充: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的叙述。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了四年的英语之后,能够就生活的话题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包括介绍自己、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学校、自己的课程、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包括吃的饭、每天的生活作息时间等日常生活的话题。另一个新补充的要求是在图片的提示下描述和讲述故事,增加了一些辅助的条件。在读的方面没有大的变化。写的方面为了跟一级更好地衔接,调整了一部分写的要求。一个是要求学生在小学毕业的时候能够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写出简单的问候语和祝福语,写出祝福语是新加的内容。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词语,以前要求的是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为了跟一级的能模仿范例写词句更好地衔接,二级要求能够写出简短的词语,当然需要在图片词语和例句的提示下,能够初步地写。在玩、演、视、听的歌曲和歌谣的要求中,一级是15首,二级是30首,累计要求也是30首,这个是对技能方面的调整。

下面我们看一下语言知识标准。语言知识标准包括五个方面,就是语音、词汇、语法、话题和功能。

语音

1.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

2.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

3.了解单词有重音,句子有重读;

4.了解英语语音包括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等现象。(删除了“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语音清楚,语调自然”。)

词汇

1.知道单词是由字母构成的;(删除“了解”)

2.知道要根据单词的音、义、形来学习词汇;

3.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并能初步运用400个左右的单词表达二级规定的相应话题。

二级的语音首先要求学生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以前要求学生“要知道字母的名称,而且要做到语音清楚、语调自然”,这些内容都删除了。现在是从能力上面要求学生学习英文字母,而不仅仅是知道英文字母的读音。了解单词有重音,这是原来的,修订之后增加了“句子有重读”。这对于学生的语感培养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大量地去模仿、体会,实现体验式的学习。老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关注,让学生不仅仅知道单词有重音,而且知道句子还有重读,这样对于学生在语流方面就给予更多模仿的机会。了解英语语音,包括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等现象,也做了新的调整。不是要求学生知道,而是让学生通过模仿感受英语的连读、节奏、停顿和语调的现象。词汇方面也有一些调整。修订后要求“知道单词是由字母构成的”,原来是“了解单词”,知道和了解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第二条是新增加的,知道“要根据单词的音、义、形来学习词汇”。这是对我们的教学的一个导向,词汇的学习不能机械地死记硬背,而是要根据单词的音、形、义进行结合,看到词想到意义,再注意到它的形状,然后在语境中学习词汇。在小学毕业的时候,学生要能够掌握600~700个单词,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这次修订特别重新确定了核心的400个左右的单词,用以表达二级规定的相应的话题,一共是423个单词,这些词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核心词汇。剩下的200~300个的词,各地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自行选择,通过教材、老师进行补充。初中词汇表列出150个词要求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词义和用法,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增加这100个词。这样就使得修订后的标准更有弹性,给各地的实施留有一定的空间。

在词汇表的排列上,一方面分出了小学的核心词表,另一方面删除了单词的词性和中文的释义。这是经过课程标准修订组反复讨论后决定的。另一个变化是不列词组和短语,不列语法的术语,也不再单列根据构词法能够推导出来的名词、形容词和副词。为什么不列单词的词性和中文释义呢?主要有这样的几个考虑。第一,单词的词性和词义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体现出来的,英语词汇的词性以及词义有很多变化,这些变化是由语境决定的。许多英语单词有多种的词性和多种的中文释义。列出某一些词性或者某一些中文释义也是一个很难的工作。如果我们要列出来的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语言的学习是一种局限。另外一点考虑就是中文的释义和英文往往有不完全对等的情况,如果单纯机械地去记忆,脱离语境的学习,一一对应地去背英语单词的话,对学生掌握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是不利的,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第二,标出这样的词性和中文释义也可能会导致老师脱离语境进行教学,例如经常让学生打开书,看后面的词表,一个一个地念。这种词汇的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