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科研为载体,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探索与实践-2019年精选文档

以教师科研为载体,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探索与实践-2019年精选文档
以教师科研为载体,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探索与实践-2019年精选文档

以教师科研为载体,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借鉴国内外大学的研究成果与经验,以教师科研为载体,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支撑,以化学与材料类专业为依托,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创新能力。

一、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科研论文

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整体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难点,也是目前高校教师与管理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具有这种普遍性、整体性以及引领性。而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着重点在于如何能形成一个团队,一个有效的、有活力的创新团队。近年来学校与学院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激励机制,如学生导师制、科研成果转化为学分制、科研成果奖励制等等,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团队与教师指导团队的热情与积极性,大一的部分学生就主动联系导师,到了大三,有近60%的学生加入了导师所指导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利用课余和休息时间,从事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活动。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科研论文,学生参与发表的各级科技论文近100篇,其中,学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SCI收录论文10余篇。

二、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反映。从学生一年级开始,教师在不同场合就向学生介绍和宣传自己的科研课题与项目,鼓励学生尽早加入科技创新团队,参与科研训练。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毕业论文有效结合,学生提前介入做毕业论文,学院也制订了可提前申请毕业论文答辩的管理政策,这些措施都激发了学生早进教师实验室参与科研的兴趣与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科技活动氛围。因此,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并不是最后一个学期完成的,而贯穿于4年的学习之中,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团队)7个,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近10个,学校重点毕业论文(团队)课题20多项。

三、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科技项目与学科竞赛成果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科竞赛是课外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应用型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几年来,由于学生能够提早进入实验室,加入科技创新团队,指导老师将科研项目与各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做到了选题层次高、真题真做,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创新目标,也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科研能力训练,保证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科技项目与学科竞赛成果,学生申请与完成的科研项目近60项,其中,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多项。获得各类科技活动

奖励近30多项。

四、产生了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课内综合实验与实训项目

几年来,学生通过早期进入实验室,加入科技创新团队,在完成科学研究、毕业论文、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科研项目的基础上,还开展了以教师科研为载体的综合实验项目与实训项目,科研有效反哺教学。通一些实验项目已编入我们主编出版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材之中,这些实验项目提升了我们省级精品课程群和省级精品教材的建设水平。

五、提高了学生的考研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学生提早进入实验室,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更好地发挥了教师课堂以外的育人功能,为学生提供了多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服务。围绕教师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查阅有关文献、独立完成实验、独立撰写小论文。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深入指导下,团队成员的相互影响下,热爱科研活动,努力学习,积极准备考研。良好科研氛围的长期熏陶和影响,提高了学生的考研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再学习的能力,创建了良好的学风氛围。我院学生考研基数大,考研录取人数连续多年全校第一。

教学实践表明,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有益尝试和有效途径,为大学生提供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培育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

神,提高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把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教学任务。创建依托学科优势、体现专业特色、适应社会需求、专业导师负责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通过政策保障、激励机制、科学指导、平台支撑,形成有组织、有管理、有激励、有效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运行模式,促进团队可持续性发展。

[基金项目:常熟理工学院项目(项目编号:jxnh201447,01TJGGN201331)]

2021年度四川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项目申报指南

2021年度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创新 研究团队项目申报指南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申报书或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项目申 报书”)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总体部署,现将2021年度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项目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绩效目标:培养一批勇于创新的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造就一批优秀的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60篇,申请20项专利,获得5项专利,助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 二、支持类型和单项经费 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和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项目均分为资助项目和培育项目 两个层次给予支持。 (1)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支持经费40万元/个;培育项目支持经费20万元/个。填写申报书时,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均按照40万元进行财政预算。 (2)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资助项目支持经费60万元/个;培育项目支持经费30万元/个。填写申报书时,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项目均按照60万元进行财政预算,且项目名称统一为“×××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 三、支持原则 按照“基地+项目+人才+任务”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支持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尤其是考核评估优秀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固定研发人员(已备案);

按照《关于印发支持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全力开展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十条政策措施的通知(川科基函〔2020〕1号)》有关内容,优先支持和培养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突出贡献和研究成果的实验室的青年人才(单位盖章证明原件扫描后作为附件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上传)。 按照区域协调、兼顾平衡的原则,视情对民族地区、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省属和地方高校院所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申报的项目倾斜支持。 四、重点支持领域 重点支持数学科学、先进核能、网络空间安全、空天技术、现代农业、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现代交通、人工智能、公共卫生安全、现代医药、防灾减灾与生态环境等领域。 五、有关说明 (一)实施周期: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和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项目培养周期均为3年,起始时间为2021年4月。 (二)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申报人条件。 1.项目申报人应在四川省境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工作,在自然科学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已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不再列入); 2.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治学严谨,学风端正,勇于探索创新,具有发展潜力; 3.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从事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经历,在学术上已取得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绩,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或实际贡献; 4.身体健康,申请当年未满40周岁(198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已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包含副高级)或者获得博士学位。 (三)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项目申报人条件。 1.支持在四川省境内注册,依托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等单位,以四川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具有集中且重要的研究方向、

科技创新团队申请书

附件1: 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 申请书 团队名称: 团队带头人: 牵头单位: 通讯地址: 联系人: 联系电话: 申报日期: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制 2011年5月

填写说明及要求 一、填写前请仔细阅读申报通知。 二、填写内容应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 三、本申请书电子文档请登陆宁波市科技局门户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626036592.html,)下载。 四、该材料评审结束后,不作退还处理。 五、本申请书封面请用180克白卡纸印制,内芯请用70克 复印纸印制,采用胶装装订。

承诺书 经核实,本表中所填数据准确,情况介绍与实际情况相符。本人及单位对所填的数据和情况介绍的真实性负责。 牵头单位法人代表(签字): 年月日 团队带头人(签字): 年月日 牵头单位(盖章) 年月日

一、项目情况 创新方向名称 所在 创新 平台 【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等】 总计总人 数 40岁以 下人数 高级职称 人数 中级 职称 人数 初级 职称 人数 博士 生人 数 硕士 生人 数 团队带头人姓名性别民族 出生 日期 学位专业技术职称行政 职务 人才类别 学位授予国 或地区及学校联系 电话 传真手机 所在工作单位 (院、系、所、 实验室、中心) 电子 邮箱通信 地址 邮编

其他核心成员 姓名 性 别 出生 年月 技术 资格/ 学位 研究 方向 在团 队中 的 作用 签字 1 2 3 4 5 6 7 8 9 二、其他成员 其他成员 姓名性别 出生年 月 技术职 称 /学位 研究方 向 在团队 中 的作用 签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成员简介 创新团队带头人简介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方案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方案 一、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背景及目的: 近年来,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安徽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日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目前,学校已形成了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大学生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日益完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提前准备,广泛发动,精心组织,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创造更好的成绩。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分重视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的平台,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赛。2006年、2009年、2011年共有3位学生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奖;2007年荣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在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中,多人多次获得国家奖和省级奖。2010年荣获第七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两项“金奖”。2014年荣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三等奖”等等。然而科技创新竞赛必须依靠团队力量,组建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学习效果,氛围和竞赛成绩。 二、如何组建学术科技创新团队: 1、团结是创新团队之灵魂 一支优秀的创新团队应以团结为核心灵魂,必须能够凝聚思想的和谐氛围和善于形成合力的团队精神,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而且能有效缩短磨合时间,便于尽快形成团队合力,不断开拓进取。团结的学术科技创新队员要不计名利、不计分内分外,不计个人得失,任何时候,尤其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都要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相反,一支精神涣散、各自为政的团队不可能在科技创新的探索中披荆斩棘,更不可能取得辉煌耀目的突破性成绩。所以,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的组队应以团结为前提。 2、团队人才的层次结构 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一个学历、专业、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梯队应形成核心突出,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组织架构。综合我院实际情况,学术第一梯队为青年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学术第二梯队为我院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骨干力量,学术第三梯队为我院优秀本科生作为学术发展力量。衔接紧密的梯队构成一个有机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方向、成果,最终凝聚成整体团队。 3、组长和组员的选拔 组长是组织设计、制作创新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负责谋划全局、细化任务、开展工作、沟通交流等关键环节。因此,组长应具备全局意识、协作意识和领导才能。组长要明确自身任务,在团队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会创新作品的核心精神和任务,根据队员特长和创新规律把握进程和要求,确保科技作品质量水平和队员的学习效果,做到队内职责明确、合作融洽,组织全面、工作协调,发现、解决问题及时,沟通交流顺畅。优秀的组长是科技作品取得竞赛良好成绩的重要前提,能促进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整体水平提高,帮助大家更迅速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实际。 组员队员的选拔应本着特长均衡,想象力丰富,善于学习的原则。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特长分配合理是顺利开展科技制作活动的基础。无论是方案确定、作品设计、模型制作、书写材料,制作视频、宣传展示、讲解答辩等,每个环节都有队员能起到关键作用,促进了整体水平的提升和作品层次的突破。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策划任务书

当前文档修改密码:8362839 编号: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打算任务书

团队研究方向: 示范建设(□理工科□文科)团队建设类不: 重点建设(□理工科□文科)研究起止时刻: 团队负责人: 团队所在单位: 填表日期: 学科建设办公室制表 填写讲明及要求

一、填写本表前,请认真学习《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治理方法(试行)》,实事求是地填写相关内容。 二、各团队要依照学校批准建设类型、资助额度及目标责任情况进一步调整、细化建设目标的年度任务,科学制定团队的培养打算和措施等。 三、第二项“团队研究的要紧内容”须与团队的研究方向一致。 四、本表用A4复印纸打印,样表请从学科建设办公室网页下载。 五、本表栏目内容较多,样表框格填写不下的可另加附页。 六、本项目建设打算任务书一式3份,电子版一份,经审核无误后报送学科办。 七、其它未尽事宜请电话咨询。办公电话:3092

一、团队差不多情况 二、团队研究的要紧内容及成员分工情况 (依照拟定的团队研究方向,结合国内外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讲明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技术创新和研究思路,拟定研究内容及成员分工情况)

三、团队建设任务及目标 3.1 建设总体目标及措施 (总体目标:通过建设,使团队主导研究方向在所属研究领域达到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团队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学历学位提高)、学科建设和服务地点经济社会进展等方面的任务、措施及预期成果。) 3.2 团队科研工作建设目标 依照《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治理方法(试行)》的

要求,团队在建设周期内须完成如下科研任务。(原则上要求第一年完成总目标任务的30%,第二年30%,第三年40%) 注:以上建设目标中涉及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学术论文、国家发明专利等均指第一署名单位为我校、第一署名人为团队成员,同时与团队研究方向一致的内容。 四、团队建设总经费及2010年经费使用打算(单位:万元)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方案教学内容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 立方案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方案 一、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背景及目的: 近年来,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安徽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日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目前,学校已形成了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大学生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日益完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提前准备,广泛发动,精心组织,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创造更好的成绩。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分重视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的平台,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赛。2006年、2009年、2011年共有3位学生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奖;2007年荣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在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中,多人多次获得国家奖和省级奖。2010年荣获第七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两项“金奖”。2014年荣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三等奖”等等。然而科技创新竞赛必须依靠团队力量,组建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学习效果,氛围和竞赛成绩。 二、如何组建学术科技创新团队: 1、团结是创新团队之灵魂 一支优秀的创新团队应以团结为核心灵魂,必须能够凝聚思想的和谐氛围和善于形成合力的团队精神,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而且能有效缩短磨合时间,便于尽快形成团队合力,不断开拓进取。团结的学术科技创新队员要不计名利、不计分内分外,不计个人得失,任何时候,尤其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都要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相反,一支精神涣散、各自为政的团队不可能在科技创新的探索中披荆斩棘,更不可能取得辉煌耀目的突破性成绩。所以,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的组队应以团结为前提。2、团队人才的层次结构 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一个学历、专业、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梯队应形成核心突出,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组织架构。综合我院实际情况,学术第一梯队为青年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学术第二梯队为我院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骨干力量,学术第三梯队为我院优秀本科生作为学术发展力量。衔接紧密的梯队构成一个有机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方向、成果,最终凝聚成整体团队。 3、组长和组员的选拔 组长是组织设计、制作创新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负责谋划全局、细化任务、开展工作、沟通交流等关键环节。因此,组长应具备全局意识、协作意识和领导才能。组长要明确自身任务,在团队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会创新作品的核心精神和任务,根据队员特长和创新规律把握进程和要求,确保科技作品质量水平和队员的学习效果,做到队内职责明确、合作融洽,组织全面、工作协调,发现、解决问题及时,沟通交流顺畅。优秀的组长是科技作品取得竞赛良好成绩的重要前提,能促进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整体水平提高,帮助大家更迅速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实际。 组员队员的选拔应本着特长均衡,想象力丰富,善于学习的原则。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特长分配合理是顺利开展科技制作活动的基础。无论是方案确定、作品设计、模型制作、书写材料,制作视频、宣传展示、讲解答辩等,每个环节都有队员能起到关键作用,促进了整体水平的提升和作品层次的突破。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科研创新是指在立项、论证、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数据处理、现象分析、设备组合、项目理解及抽象等一系列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与前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是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校教科研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教科研团队,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促学校发展,今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力提升我校教科研水平为目标,树立“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质量”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科研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常规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科研导向,组建学校教科研团队,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指导作用,以点带面,努力提升团队教科研水准,力争使学校教师“全员、全过程”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从而提高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真正让教科研成为提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通过系统培训、自主学习、互动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实现下列目标:

1、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使其成为学校教科研的积极参与者、活动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2、打造一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我校能够依靠的教育科研基本力量。 3、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程参与,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层次得到均衡,持久的发展。 4.确定相对稳定的学校主攻研究方向,制定相关的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使科研团队成员在制度的管理下,在权益的保障下,循序渐进履行职责,凝聚团队合作力量,打造具有“创新意识、时代特色、学校本色”的学校科研文化。 1、组建科研团队 学校科研团队成员在个人申请,教科室审核,学校领导小组商议,经校务公开栏公示后,即为资格的获得。 附(一):基本条件: 具有教育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学校教学骨干;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参加课题研究的经历,或论文获市一等奖以上。 附(二):申报表 2、确定研究方向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申请书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申请书 (格式) 团队名称: 所属领域: 依托单位: 负责人: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 填报时间:年月日 兰州大学科学技术处 二〇〇九年制

内容提纲 一、团队情况简介 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队伍结构和人才情况,现有科研条件(仪器设备、科研用房、配套设施)情况等。 二、五年工作规划 1.战略目标,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创新思路 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尤其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凝炼团队中长期战略目标,明确重点任务和方向。在此基础上,确立近期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研究目标。 2.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团队规模和队伍结构的发展计划(包括对于团队结构调整和相关资源整合的考虑),研究组的设置,稳定和吸引优秀中青年人才的计划及相关措施等。 3.实验平台建设 统筹制定科研仪器设备和配套设施建设的五年规划,并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制定年度分解计划;大型仪器设备同时应提出共享使用机制。

4.日常运行与对外开放 内部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完善,人员聘任、流动、考评和激励制度;开放课题管理制度等。加强与国内其它优势研究单位、重点实验室的交流合作,及与产业界合作的措施。 三、项目执行期工作计划 1.研究方向创新项目的部署。包括项目名称、负责人和研究队伍、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案,经费预算等。 2.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实验室结构调整、相关资源整合计划,研究单元(组)的设置、稳定和吸引优秀中青年人才计划。 3.开放课题的设置。包括课题名称、负责人和研究队伍、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案,经费预算等。 4.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水电气燃料、房租、学术委员会议、公共仪器设备维护、公共试剂和耗材、无工资性收入的临时人员聘用、组织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设施对外共享等开支的预算。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计划。 四、依托单位意见(请填写具体意见) 五、专家论证意见(空)

内蒙古民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1)

内蒙古民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鼓励和支持我校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创新,凝聚并稳定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培养和扶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构建目标一致、团结协作的创新团队,提升我校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培植自治区创新团队和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后备力量,争取部分团队跻身于全国同类研究先进水平,能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保证我校科学研究持续稳定地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团队是以拔尖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为首席专家,以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优秀研究群体。创新团队遴选实行公开选拔,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目标考核,合同管理。 第三条创新团队建设遵循“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带动整体”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主要资助具有优势与特色的开创性与探索性研究;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前沿研究以及能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的研究。 第二章条件 第四条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一般应为8人以上),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一致稳定的研究方向;必须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行业和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主要骨干成员应具备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

2、创新团队应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及年龄结构。主要由本校人员组成,鼓励跨学院、跨学科联合申报,成员应有3~5人为40岁以下的青年研究骨干。团队中博士学位(含本校在职在读博士)和高级职称人员应占一定比例。能够为今后3到5年内取得重大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团队首席专家和成员只能参加一个创新团队。 3、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必须在国内同领域有一定影响。首席专家应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团队中能发挥较强的凝聚作用;同时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严谨的科学作风、创新性学术思想;应具有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近三年至少主持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或省部级科研项目两项以上,年龄不超过55周岁;在校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8个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资助的研究工作。 4、创新团队研究方向是集中在某一研究领域的前沿并具有明显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近三年至少应承担或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已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学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具有一定优势。团队核心成员应承担过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团队在近三年内实际到位研究经费,自然科学类不少于30万元,人文社科类不少于15万元。 5、创新团队在近三年内取得过标志性研究成果,或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或有一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或国家发明专利。 6、创新团队原则上以校内的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自治区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科技创新平台及重点学科为依托,具有相对完备的研究条件支撑。 第三章推荐、评审与批准 第五条创新团队以项目形式申报,采取团队申报、学院推荐、专家评审、学校审批的方式产生。每两年评选一次,具体申报时间,以发布的通知为准。 第六条凡符合申报条件的研究群体,填写《内蒙古民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申请书》,经学院(部)审定同意后,报学校科技处。

科技创新团队XX范文

科技创新团队XX范文 新华网北京1月22日电(王莹)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xx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和科技创新团队日前揭晓,陈天石陈云霁兄弟、王泽山、姚檀栋等12位科学家以及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技术研究团队等获此殊荣。 据介绍,此次评选活动聚焦年度中国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推选出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团队)”,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科学院发起,联合科学技术部、 ___、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同举办。 其中,xx年度科技创新人物为:陈天石陈云霁兄弟、王泽山、姚檀栋、朱锐、马晶、苏权科、付巧妹、陈和生、常进、何晓顺、黄大年。 xx年度科技创新团队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技术研究团队、中科院深渊科考队、高速铁路技术攻关组。 据活动主办方介绍,大力弘扬科技创新精神,是评选活动的初衷和使命。表彰科技创新人物和团队,既是对奋力拼搏的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望。1月21日,“科

技盛典——中央电视台xx年度科技创新人物颁奖典礼” ___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场科学盛宴。 附:xx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___及简介 陈天石陈云霁兄弟 研制了国际上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寒武纪”,引领了该领域的学术发展;将寒武纪应用到华为手机中,使先进智能技术普惠千家万户;孵化了国际上首个智能芯片独角兽创业公司寒武纪公司。 xx年11月6日,寒武纪发布3款新品,能耗比大幅超越当年全球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寒武纪1A,适用范围覆盖了图像识别、安防监控、智能驾驶、无人机、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各个重点应用领域;其中两款面向云端的寒武纪高性能智能处理器芯片,以及专门为用户打造的寒武纪人工智能系统软件,可全面支撑端云一体的智能处理。这意味着,基于寒武纪软硬件平台,人工智能产业界将构建一个完整的、基于底层自主指令集的智能新生态。 王泽山

四川省2020年度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8 2020年度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和 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项目申报指南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申报书或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项目申报书”) 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工作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对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总体安排,现将2020年度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项目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绩效目标:培养一批勇于创新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造就一批优秀的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助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 二、支持类型和单项经费 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和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项目均分为资助项目和培育项目两个层次给予支持。 (1)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支持经费50万元/个;培育项目支持经费20万元/个。填写申报书时,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均按照50万元进行财政预算。 (2)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资助项目支持经费70万元/ ―1―

个;培育项目支持经费30万元/个。填写申报书时,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项目均按照70万元进行财政预算,且项目名称统一为“×××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 三、支持原则 遵循“择优选拔,目标考核,财政资助,动态管理”的原则,以省级财政科技经费资助为引导,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为我省培养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研究团队。 按照“基地+项目+人才+任务”相结合的原则,优先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青年创新研究团队; 在同等基础和条件下,优先支持在川企业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整合高校和(或)科研院所科技资源,联合申报优秀青年创新团队。 按照区域协调、兼顾平衡的原则,优先支持民族地区、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省属和地方高校院所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研究团队申报的项目。 四、重点支持领域 重点支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数字经济、核能与核技术应用、网络空间安全、未来交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合成化学、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健康养老、护理、肿瘤防治、人类重大疾病防治、中医药、脑科学、现代农业、林业生态、畜牧养殖、深地科学与工程、航空航天、能 ―2―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科技创新团队是获取和整合资源的有效组织形式,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是优秀人才的创业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集团作战是“大科技”时代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本文旨在通过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有关问题的初步探讨,希望对我院科技创新团队的形成、建设与发展有所借鉴。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概念和特点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概念 团队的定义最早来自企业,是指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关于科技创新团队,目前没有权威的解释,通常解释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互补,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所组成的研究群体。 我院提出建设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以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科研骨干为主体,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稳定从事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的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 (二)科技创新团队的类型和规模 总体上说,科技创新团队的类型和规模不拘一格,可以根据学科发展或科研项目需要实事求是地组织而成。 1、项目任务式团队 这种类型的团队是因具体的科研项目任务而组合在一起的,它因项目的开始而产生,随项目的结束而解散,具有临时性。 2、学科发展式团队 这种类型的团队是围绕某一学科领域,集合不同研究方向人员,长期、稳定、持续开展研究工作的团队。 我院重点建设的就应该是这种类型的团队,目的是通过团队的集成优势,争取重大科技项目,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产生重大科技成果,同时带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形成方式看,学科发展式团队又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自然形成式团队——是在某一学科领域经过长期合作,自然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群体。 (2)行政组合式团队——是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围绕某一学科领域,经过有机整合或科学组织而形成的研究群体。 (3)整体引进式团队——是从单位外整建制引进,具有明确研究方向和良好研究基础的团队。 (三)科技创新团队的特征与基本条件 一个科技创新团队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学术带头人,这对于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团队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必须拥有一个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目标,这对为团队成员提供前进的动力,及时对团队及其成员实施有效的评价都具有积

团队建设方案3篇

团队建设方案3篇 团队建设方案(一) 一、明确科技创新团队定义 团队是指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科技创新团队是以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科研骨干为主体,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稳定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的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 二、创新团队的特点 有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一个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必然要有一个领军人物,这个领军人物必须具有较强的战略思维能力、学科透视与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发挥较强的凝聚和领衔作用,并已经取得优秀业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有明确稳定的研究目标团队。要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要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转型升级的需要,开展基础、应用和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研究等。 有较为深厚的学术积累。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发展潜力,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已经或能够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和学术成就。

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团队内部具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甚至包括个性结构,能够保持持续的创新活力和发展能力。 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团队精神。团队内部具有和谐的氛围,能够进行知识交流和有效沟通,同时团队成员具有以淡泊个人名利为主的协作精神。 宁波市20**年开始开展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目前,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创新团队和第二层次创新团队。从今年评审情况看,第一层次主要是高校研究单位。 “十二五”期间,我市力争培育建设30个左右创新人才集聚,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综合性科技攻关、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发战略性产品、培养中青年创新人才能力,并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三、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 1、依托单位(申报单位) 从重点企业中遴选(重点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及省、宁波市及本市工程技术中心中培育);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依托企业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能提供持续的经费保障、。 2、团队组成 创新团队人员:首席专家(或带头人)、核心人员、其它人员,创新团队规模:创新团队应具备合理的人才规模和结构。从事研究开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结构研究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结构研究 【摘要】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结构由角色结构、素质结构、关系结构三个主要维度组成。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对团队成员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然后将其的三个主要维度细分为数量不等的细分维度并提炼出各细分维度的衡量指标,最后阐述了依据Delphi技术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期望通过构建成员结构评价体系为团队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结构评价 团队是由为数不多的有互补技能的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组成的群体。团队具有高倍能放机制,通过增强协作程度,团队能产生很强的核心能力。分工合作是团队工作的基本原理,团队的成员结构会影响到团队的绩效表现。有机的结构对创新有积极的影响,它能提高团队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跨越职能工作的能力,从而使团队更容易创新。随着科技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技化,科技人才的创造性活动必须按一定规则结合成适当的群体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分工协作增大集体的效能,才能发挥出巨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构成状况与团队的绩效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此本文将以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多维度的深入分析。 一、关于团队成员结构的研究综述 团队成员结构亦即团队成员的特征总和。英国组织行为学家贝尔宾认为“团队的功能取决于团队成员的各种相关力量以及按照各种力量进行调整的程度”。他于1981年提出了团队角色模型,将团队成员划分为九种不同的角色。团队角色理论认为一个成熟的团队是在团队角色不断磨合、冲突、适应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否形成有效的团队关键在于成员能否有效地扮演自己的团队角色。库恩提出了团队能力角色并结合美耶—布格类型指标指出了构建角色均衡团队的方法。国内学者也分别对成员结构的相关方面进行了研究。管迪研究了团队成员异质性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张立平提出了团队成员学缘结构的定量评价方法;邵俊提出了构建角色均衡团队的知识共享策略;朱晓琴提出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评价指标体系。由上可知,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团队成员结构的特定方面进行的,而对团队成员结构进行综合研究的少。 在综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科技创新团队是以一定的方式或模式将团队成员的个性化、差异化特征有机结合而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整体,这种系统化整体所展现的结构形式即为科技创新团队结构。依据创新团队结构结合方式、模式的不同将创新团队成员结构划分为角色结构、素质结构和关系结构三个维度。 二、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结构的三维分析 1、素质结构

徐维祥创新团队简介

徐维祥创新团队简介 负责人简介 徐维祥 :1963年3月生,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兼健行学院院长。 目前聘任岗位:校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负责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方向负责人。 人才培养背景:151人才工程。 团队简介 创新团队以“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与区域联动发展”作为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展开轴线,利用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浙江、江苏、广东三省集群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有利条件,研究产业集群生存基础、演进模式和基于产业集群、产业组织的区域互动发展模式,期望对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本创新团队有以下特点:(1)科研合作密切型创新团队本创新团队是在长期、密切的科研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实质性研究GROUP;团队成员至少参加过2次以上的合作科研项目。(2)高学力人才密集型创新团队创新团队9位成员中有8人拥有博士学位,1人为在读博士。(3)学术梯队层次结构合理型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由3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3位讲师组成,形成合理的方向、层次、年龄梯队。 研究方向及目标 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是本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团队研究密切关注和追踪国际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依托浙江省及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有利条件,围绕产业集

群、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包括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1、研究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对区域乃至全国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实践借鉴和理论指导; 2、研究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从产业集群健康培育的视角,寻求区域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有效路径,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3、研究产业集群创新与产业优化组织,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体系、促进产业优化优化组织,从而提高产业组织能力和企业整体生产率。 通过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相结合,使本团队的理论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开发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建设目标 以学科动态为导向、队伍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为支撑、研究开发为目的,使团队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更为合理的方向、层次、年龄梯队;加强跨学科交流,研究项目向高(国家级)、大(大型、重点)、新(新理论、新方法)发展,在主要研究方向上有重大进展和创新,在国际国内知名杂志上发表高档次的学术论文,出版高水平的专著。建设好产业经济学硕士点,为成功申报经济学博士点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决策咨询和国际合作交流,为浙江经济发展,尤其是为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和创新与决策支持,使本团队成为服务于我省经济建设,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产业优化组织,提升我省整体竞争力水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活动简报 2007年9月22号晚上,在朝晖校区A区318教室召开了团队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研讨会。会议由团队主要成员之一:郑胜华副教授作主要汇报人,主题为杭州市休闲产业链整合研究。会上先由郑胜华副教授作了主体汇报,然后根据汇报

xxxx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xxxx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辽宁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新一轮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根据国家、辽宁省、大连市有关科技政策,参照《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2013]3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学科建设以及人才队伍现状等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推进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科技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建设周期 团队建设周期:三年(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 三、组建条件 1.团队负责人应具备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人员作为团队负责人需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团队考核成员需在组建团队前三年内的年度科研量化考核合格。 2.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团队考核人数为

最少3人),团队成员的职称结构合理,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合理,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45周岁。其中,团队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8周岁(男)或53周岁(女),二级教授不受此年龄限制,40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4.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点学科、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5.团队分为理工类团队、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和艺术类团队。各类团队的经费条件为:理工类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10万元(含)以上;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5万元(含)以上,其中外语、思政、体育类团队人均3万元(含)以上;艺术类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5万元(含)以上。 四、申报和审批程序 1.学校原则上每三年组织一次团队的申报工作。由拟组建团队负责人向所在学院递交《团队组建申请书》,学院审核并择优推荐上报,每人只能加入一个团队。 2.科学技术处(产业办)进行资格初审,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由校学术委员会(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评审,并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进行公示。公示如无异议,公布获批组建团队名单,并签订团队建设任务书。 3.我校首轮科研创新团队考核合格的负责人可自动入围组建第二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一、明确科技创新团队定义 团队是指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协作的个 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科技创新团队是以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科 研骨干为主体,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稳定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 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的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 二、创新团队的特点 有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一个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必然要有 一个领军人物,这个领军人物必须具有较强的战略思维能力、学科透 视与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社 会责任感,能够发挥较强的凝聚和领衔作用,并已经取得优秀业绩或 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有明确稳定的研究目标团队.要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相对稳定的 研究方向,要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转型升级的需要,开展基础、应用和高新技术及 产业化研究等. 有较为深厚的学术积累.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发展潜力,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已经或能够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和学术成就. 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团队内部具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职 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甚至包括个性结构,能够保持持续的 创新活力和发展能力. 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团队精神.团队内部具有和谐的氛围,能够进行知识交流和有效沟通,同时团队成员具有以淡泊个人名利为主的协 作精神.

宁波市2010年开始开展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目前,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创新团队和第二层次创新团队.从今年评审情况看,第一层次主要是高校研究单位. “十二五”期间,我市力争培育建设30个左右创新人才集聚,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综合性科技攻关、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发战略性产品、培养中青年创新人才能力,并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三、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 1、依托单位(申报单位) 从重点企业中遴选(重点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及省、宁波市及本市工程技术中心中培育);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 科技合作.依托企业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能提供持续的经费保障、. 2、团队组成 创新团队人员:首席专家(或带头人)、核心人员、其它人员,创新团队规模:创新团队应具备合理的人才规模和结构.从事研究开发 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在8人以上,且来自企业的成员不少于二分之一;有合理的专业和年龄结构. 首席专家(职称、学术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年龄):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应具备履职所需的良好素质、在科研一线工作,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充沛的精力 领导团队开展工作;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 核心成员:核心成员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是各级政府科技进步奖获奖成果或发明专利的主要完成人; 其它人员:半数以上成员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三分之二以上人员具有大学毕业学历;团队成员学科交叉、专业多样、能 力互补,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科研不端行为. 3、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团队实施办法讲解

***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草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培养拔尖科研创新人才,打造优秀科研创新群体,推动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提升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学校决定进一步加强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创新团队是以拔尖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为首席专家,以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优秀研究群体。 第三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或横向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取得新突破。 2.争取在国家级、省部级等有显示度的重大科研成果奖励上获得更大突破。 3.争取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的产出上取得新突破。 4.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群体,推动其进入国家级和省部级层次的优秀人才或团队支持计划行列。 5.推动科研基地建设,与科研基地建设实现优势互补,为基地建设提供科研支撑。 6.打造学术梯队,凝炼学科特色方向,为学科建设提供支撑。 第四条学校重点促进和支持省部级、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鼓励各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院士工作站、特聘教授工作室、校级专职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和建设,以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创新团队体系。鼓励跨学科组建科研创新团队。

第五条学校设立科研创新团队专项资金,拟用3年时间资助建设15个左右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每个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周期为三年,原则上每年评审一次。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各层次科研创新团队申报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申报条件以河南省、教育部等上级科研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应管理办法为准。 2.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申报条件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1)研究方向: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必须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 (2)团队带头人:科研创新团队必须具有在国内同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近五年主持过单项到账经费在100万元以上的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或主持的课题到账科研经费年均50万元以上;同时,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已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二等奖及以上1项(国家级奖励和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奖项,单位和个人排名前五)。 社科类的创新团队标准: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或以上项目; (3)科研支撑条件:科研创新团队必须以校级及以上重点学科、或校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基地、研究中心)、或博士学位授权点为依托,具有相对完备的研究条件支撑。 (4)学术梯队:科研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群体,团队成员应在学术带头人主持研究的课题中作为主研人员(排名前10),承担过具体研究内容(不包括近2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一般由10-15人构成,骨干成员以50岁以下的中青年博士教授不少于1人和40岁以下博士副教授不少于3人组成,具有合理的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校级创新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交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