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习俗]浅谈哈萨克族的驯鹰习俗

[哈萨克族,习俗]浅谈哈萨克族的驯鹰习俗
[哈萨克族,习俗]浅谈哈萨克族的驯鹰习俗

浅谈哈萨克族的驯鹰习俗

12 月中旬,冒着零下30 多度的严寒,我们访问了阿勒泰市切尔齐克乡克孜勒乌元克村哈萨克族的一位萨雅齐。他家在冬牧场,离阿勒泰有70 多公里。大雪过后,这里已是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四野静寂,了无人迹。沿着崎岖不平的雪路,我们的汽车停在一排孤零零的土木结构的房子面前,门前的几头奶牛身披雪霜,黑色牧羊犬的脸面也挂满白胡子。

这位名叫巴依达吾列提俄德尔希的哈萨克族萨雅齐,个头不高,虎背熊腰,十分结实。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他进到另一间房里把他心爱的老鹰请到了我们面前。从来没和老鹰这么近距离地面对面过,天空中翱翔的小黑点,一下子变成眼前这个庞然大物,让我顿时心惊肉跳。鹰高80多厘米,体重约 7 千克,双翼展开据说能达2米。

鹰最厉害的身体部位爪,三趾向前,一趾朝后,铁钩般锋利。抓取猎物时,鹰爪像尖刀样地深深扎进猎物要害,撕裂皮肉,扯破血管,扭断脖子,猎物顷刻毙命。展开后犹如大氅的巨大双翼是老鹰的另一有力武器,当它以时速200 公里以上的速度向下俯冲时,宛如一架小型飞机,任何活物撞上,都只有倒地不起的命运。

哈萨克族萨雅齐的老鹰站在一个木墩上,头上蒙了一个黑皮眼罩。几分钟后,主人动作轻柔、缓慢地摘下了老鹰的眼罩。我们的眼前像突然摆放了两颗黑漆漆的夜明珠,熠熠生辉。老鹰神情严肃,用它锐利的眼神睃视了下四周,然后目光冷冷地落在我们身上,仿佛是在审查我们这些陌生人。

阿勒泰的鹰多住在悬崖峭壁上,每对巢区大约相距 10 公里。3 月上旬是老鹰们的恋爱季,它们成双成对地在空中盘旋追逐。4 月中旬产卵;巢多置于悬岩凹处,距地高20 多米,一般人很难接近鹰巢。鹰巢很大,直径一米多,中间凹下去,铺树枝、树叶、枯草和羽毛等,鹰巢要用很多年,每年都进行修补和增加新的巢材,使用年限长的鹰巢会更大。

鹰每次产蛋的数量不多,一般每窝产蛋 1 到 3枚。蛋的大小和鹅蛋差不多,青灰白色,上有红褐色斑点和斑纹,第一枚蛋产出后即孵蛋,公母鹰轮流孵蛋,孵化期 40 多天,80 天左右鹰雏即可离巢。一窝如果孵出三只小鹰,由于食物不足,最弱的小鹰,就会被哥哥或者姐姐欺负,甚至被啄死吃掉。所以,通常情况下,一窝只能孵出两只鹰。

那么,他们怎么捉到鹰呢?我非常好奇。鹰巢那么高,鹰又是常年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展翅飞翔。真是想象不出驯鹰人是怎么做到把空中霸主变成身边的工作伙伴的。

俄德尔希告诉我,捉鹰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野兽多么凶猛,却都逃不出狡猾的猎人精心设下的圈套。方法一:在鹰经常飞行的地方,摆一只死兔子在地面,然后绑一只活乌鸦在死兔子身上,乌鸦不停乱动,好像正在吃兔子,再支一个20多平方的大网在地面之上,就可以张网待鹰了。

俄德尔希告诉我们,鹰很聪明,也很懂感情,但同时非常凶猛、狂妄。刚捉到时,不给吃喝,脖子上栓根绳子,并用眼罩罩住鹰眼,把它放在悬挂在半空的木棍或木墩上,昼夜不停地来回摇晃,使鹰无法入睡或休息。

在俄德尔希家里,他们三个人轮流值班,白天晚上不停地摇晃,使鹰无法稳稳站立。在这样被摇上三天左右后,鹰被弄晕过去,精疲力竭地摔到地上。

鹰只吃新鲜的生肉,如,羊肉、牛肉、马肉、骆驼肉、鸡肉和野生禽类,吃时不煮熟,不放盐。不吃馕和米饭,不吃病死牲畜和山羊的肉。5月份时,还要捉蛇给鹰吃,鹰吃蛇肉,可以防病、治病和强壮身体。

鹰养熟后,就要放飞。在室外驯鹰时,先要把鹰尾部掌握平衡和升降的 12 根羽毛绑起来,使鹰飞不高,飞不远,只能在小范围内活动。训练它捕捉猎物时,把活兔子捉来拴在草地上或在狐狸皮上捆上肉,让鹰去捕捉;等这种训练告一段落后,则把尾部线绳拆掉,在腿上拴一根长长的绳子,像放风筝似的放飞它;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将手中的绳子松开,但还不能将绳子从腿上取掉,这样,即便它飞跑了,绳子会吊在地面,萨雅齐骑马就能追回。驯养一两个月后,鹰就可以出去狩猎了。

狩猎多在冬季,大雪过后,先骑马去查看猎物脚印,了解猎物活动范围,然后才带鹰出发。鹰在捕猎前,既不能被喂得过饱,也不能喂得过少,否则会影响鹰的积极性。狩猎前几天,先要用水浸泡和洗净肉,使肉中没一丝血腥味,以刺激鹰对血腥味的欲望。另外,如果鹰过于肥胖会影响到鹰的敏捷度和灵活性,就必须减肥。减肥方法是将小冰块塞进鹰嘴,再让鹰在冰上站一夜,因大量消耗热能,鹰会迅速消瘦。另一种方法是将羊毛、毛蜡等物塞进鹰嘴,鹰呕吐不止,直到胃中的食物被清空,体重减轻。驯鹰和狩猎是门学问,包含了哈萨克族世世代代积累的经验,是哈萨克族为民族文化宝库留下的宝贵遗产。

这种独具特色的古老民俗对于研究草原文化,民俗活动以及少数民族狩猎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但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许多牧民放弃了驯鹰的习俗。老一辈驯养猎鹰的传承人已经纷纷去世,现在,像巴依达吾列提俄德尔希这样的萨雅齐寥寥无几,年龄偏大,因此,哈萨克族的驯鹰文化急需要保护和传承。

融入民俗文化彰显美丽乡村特色——以《尼勒克县乌拉斯台乡巴依.阿吾勒哈萨克族民俗特色村寨规划》为例

融入民俗文化彰显美丽乡村特色——以《尼勒克县乌拉斯台乡巴依.阿吾勒哈萨克族民俗特色村寨规划》为例 摘要: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过程中,要想实现美丽乡村的建 设目标。就需要强化对乡村视觉形象设计的重视程度,进而为提升新农区的地方 形象、强化地方的影响力奠定基础,以此来助力于国民经济的稳步前行。在此过 程中,城市文化的逐步渗入,促使传统乡村审美理念随之发生了变化,而借助地 域性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以基于传统文化下视觉景观体系的打遣,为优化乡村 建设的视觉形象奠定基础。本文以《尼勒克县乌拉斯台乡巴依.阿吾勒哈萨克族民俗特色村寨规划》为例,针对地域性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视觉形象提升中的应用 与创新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美丽乡村;民俗文化;民俗特色 对于民俗文化来说,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风尚,是广大劳 动人民群众在生活中自然形成并长久承袭下来的风俗。 从社会学的角度可以将民俗划分为四大类型:物质民俗,包括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医药保健民俗等;社会民俗,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末节日民 俗及民间娱乐民俗等;精神民俗,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 术等;语言民俗,包括民俗语言、民间文学等。 笔者认为关于民俗文化规划,应体现当地村落的文化特色,及村落地域特点。地域特点 主要以山野水志为核心,围绕人与自然抗争到和谐相处的共生局面,使人与自然,人与人, 自然与自然之间的调和魅力凸显,使之成为地域特色;而文化特色便是社会形态及行为模式 的体现,是村落有序发展,经历多辈衍生而出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左右着人与人相处的姿态,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来体现文化的魅力。 规划着眼原始村落民俗的构成要素,及现代元素的迭代更新,使原始与现代,古韵与时尚,朝相辉映。挖掘民俗特色,从原始及现代元素中择选要素演绎,让原始村落能够通过规划,重新散发古韵魅力。且通过文化的着力点,定位不同相关人群,以使旅游及生活共同促 进发展,构成循环生态,推进民俗文化的衍生,促进乡村人群增收和地域发展。当然,从物 质层面来讲,村落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也体现着村庄的民俗特点,可能由于空间的延伸,而构成广场式的宗教活动或是其他活动,由此而来的规划应充分体现当地民俗特点。 规划设计中应重视山水结构,与聚落形成完美构图,视为因地制宜。规划依据功能划分 不同区域,体现不同民俗主题,有完整的游览路线,能够体会真正的民俗文化范畴,民俗功 能应体现在山水之间,使山水悠悠,人乐乐。 一、民俗元素融入 规划从哈萨克族氏族部落的信仰与生活习惯为切入点,考虑到哈萨克民族将某些动物视 为保护神加以崇拜,其中白天鹅被作为图腾、族徽和地名进行使用,更是哈萨克族人们心中 爱情和青春的象征。项目以天鹅造型通过道路路网的构建形成了项目区的主骨架,作为游牧 民族,固有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对水的崇敬和对生存的渴望紧密相连,规划由北侧的泉眼 将水系贯穿项目区,东侧以安置牧民为主,从规划的角度做好产业空间的引导,在项目区中 轴线冬不拉广场及西侧规划旅游项目满足游客住宿、餐饮、娱乐、文化、观景、购物、体验 等需求。 二、民族生活习俗复原 从生产方式上从规划的角度引导牧民产业像旅游业发展,从生活模式上从规划布局和建 筑设计上对原有的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进行设计,复原部落式生活模式,营造游 牧部落民俗与住区。 三、民俗活动的引入 规划设置自然跑道、游客观赏台、游客体验区,通过“哈萨克风俗真是怪、鞭子底下谈恋

哈萨克族文化

哈萨克族文化 编撰:昌吉市第一小学任建华 哈萨克族的文学 哈萨克族的文学可分为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即作家文学两大类。 民间文学在哈萨克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歌、谚语、谜语、格言和弹唱等。在哈萨克族文学史上,《比尔江与萨拉的对唱》、《阿塞特与伊里斯江的对唱》和《居素普别克与莱孜依琶的对唱》等堪称佳作,广泛流传于民间,是哈萨克族家喻户晓的著名对唱文学作品。但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长诗和史诗。哈萨克族的长诗和史诗被分为“英雄史诗”、“爱情长诗”和“叙事长诗”三大类型。哈萨克族英雄史诗中最著名、影响最为广泛的作品有《阿里帕米斯》、《豁布兰德》、《叶尔塔尔根》、《哈木巴尔》、《哈班拜》等。其中,《阿里帕米斯》和《豁布兰德》这两部宏伟史诗的产生时间很早。而《叶尔塔尔根》则是以这以后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哈班拜》、《博亘拜》、《贾尼别克巴图尔》和《萨巴拉克》等则是以18、19世纪的著名历史人物为主人公的英雄史诗或长诗;哈萨克族爱情长诗中最有名的是《吉别克姑娘》、《豁孜阔尔佩席与色彦苏鲁》、《恩利克与科别克》和《萨里哈与萨曼》等,其艺术价值较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最有影响、最重要的叙事长诗则主要有《考孜库尔帕西与巴彦苏鲁》、《克里米亚的40个巴图尔》、《鹏鹉的40个故事》、《4个宰相》和《巴克提亚尔的40个故事》等。 哈萨克族的作家文学是在古代氏族部落文学的基础上,于5到6世纪形成的,并随之得以发展。其主要作品有《霍尔呼特先知之书》、《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等。 哈萨克族的美术

哈萨克族的工艺美术主要有刺绣、雕刻和图案等。 刺绣是哈萨克人十分普遍的传统手工艺术,主要有挑花、刺花、落花、补花、嵌花、锻花、贴边花等多种方法。哈萨克族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挂毯、箱套,衣服袖口、前襟和下摆、手巾、挂帘、帷帐、窗帘、门帘、被褥的罩单、枕套、帽子、等都绣有美丽的图案。她们主要用丝线和金线刺绣,色彩大方、鲜艳,多用对比色,表现风格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浓重的草原民族气息。 雕刻是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哈萨克族历史上有铁匠业、银匠业、编织业、缝纫业、皮革业和靴鞋业等多种手工业。哈萨克人喜欢在木床、木箱、桌子、木碗、木盘、木盆以及冬不拉等乐器上雕刻各种图案。图案题材多种多样,主要有日月星辰、动物、花草树木以及各种几何图形。 哈萨克族的绘画艺术也在近现代形成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解放后,培养了一大批美术家,他们的作品充分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 悠悠岁月,茫茫草原。长期居住在阿克塞草原的哈萨克族牧民,秉赋草原的灵性、智慧,同时把自然、美丽归还草原。碧草荣枯,穹庐转徙。牧民的生活、习俗、文化与草原一起汇聚为一条涓涓河流。 一、阿依特斯(阿肯弹唱) 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每逢阿肯弹唱会,远近的人们身着盛装,骑着骏马,弹着冬不拉载歌载舞来到鲜花盛开的的草原上,各路歌手登场献艺,听众们喝彩助威,经常是通宵达旦一连数日地尽兴。 (一)特点 阿肯的主要才华表现在即兴创作上.他们一般能够触景生情、出口成章。除了在平日生产和生活中的即兴弹唱、阿肯的重要活动是参加随萨克牧人聚会时的对唱。这种对唱高潮迭起、相持不下、有时通宵不息。阿肯弹唱朗歌词内容、很能表达啖萨克人的豪迈性格、反映高山草原的时代气息。 特别是在对唱中,双方歌手即兴编词,出口成章,边弹边唱,一问一答,以物比兴,借景发挥,用优美的歌词,娴熟多变的弹奏技巧,折服对手,取悦听众。以答词切题准确、语言机智幽默、演唱经验丰富、内容生动有趣者取胜。弹唱会结束时,要为评选出的优秀阿肯颁发奖状奖品,赠送精美的冬不拉。对德高望重的老阿肯,要给他们献上传统的长袷袢。按照习俗,败阵的阿肯还要给得胜的一方赠送毛巾、手帕等物,以示友好祝贺和虚心求教。 (二)形式 阿肯弹唱有两种形式:一是阿肯怀抱冬不拉自弹自唱,这种弹唱多是演唱传统的叙事长诗和民歌;二是对唱,有两人对唱,也有多人对唱。对唱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具有赛歌的性质,把雄辨和唱诗结合在一起,既富生活气息,又生动活泼。他们所唱的内容大致可分为颂歌、哀怨歌、情歌、习俗歌、诙谐歌五大类。 阿肯弹唱的第二种形式是对唱,对唱有2人对唱和4人对唱,有时也有一人单独弹唱叙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 发布日期: 2012-01-03 | 浏览(2472)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王希恩 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向作了宏观分析。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着力弘扬的双重作用,使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的状况;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的完成,这种状况将持续存在并加剧或扩展。为此,文章提出了正确对待衰退、引导健康变异和促进全面繁荣等应对建设。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趋向 一、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的两个社会背景 (一)现代化的强烈冲击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 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在某一地区具体的纵向变化,云南大学的李子贤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供了他三下怒江峡谷进行田野考察的印象。 第一次是1963年9月。他从昆明出发,乘车、骑马和步行,几乎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抵达目的地。当时所见所闻,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村寨里的人们都是清一色的民族服饰,人人会唱传统民谣,都能讲上几则故事,能滔滔不绝地讲解各种习俗礼仪的由来,讲述该族神话。每进一家,均受到传统礼仪的接待。村民中几乎没有会讲汉语的。 第二次是1991年秋。一路乘车,仅花了三天的时间。当年只有几间瓦房、十多间草房的贡山县城,已有了一条大街和高层建筑。傈僳族和怒族村寨中已有人经商,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已穿上了城里人的时装。村里讲汉语的人多了,但唱传统歌谣和讲述神话、民间故事及各种民俗由来的人则不多了。 第三次是1997年8月。这里的变化已令人惊讶:贡山、福贡、泸水县城高楼林立,各类商店、餐馆、旅馆应有尽有。有的卡拉OK厅的老板就是少数民族。一住进旅馆,就可以和昆明的家人通电话,让人几乎没有已抵达边境少数民族地

浅谈哈萨克族舞蹈造型与其传统图案纹饰间的关系

浅谈哈萨克族舞蹈造型与其传统图案纹饰 间的关系 摘要:一个民族的艺术文化离不开哺育它成长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又与这个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生计方式、宗教习俗等密切相关。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草原民族,是我国北方草原文化尤其是新疆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哈萨克族舞蹈与传统图案艺术是草原文化的产物,也是草原文化中最简洁明快的文化形式和高度浓缩的生活写照。所以哈萨克族舞蹈与传统图案艺术蕴含着深厚的草原文化色彩。本文通过探讨哈萨克族舞蹈与传统图案纹饰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正是哈萨克族悠久的历史与长期的游牧生活习俗造就了独特的草原艺术文化关键词:哈萨克族舞蹈;传统图案;纹饰;游牧民族;草原文化 一、代表草原文化的哈萨克族舞蹈与哈萨克族传统图纹 (一)、草原文化背景下的哈萨克族舞蹈 草原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民族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从目前的

文化定位特征来看,草原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一种复合性文化。是北方诸多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承传,发展的,以一种薪火传递的接力形式承传和递进的 哈萨克族是新疆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而舞蹈艺术作为草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是草原文化在该领域的集中表现。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哈萨克族舞蹈,动律感极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哈萨克族男士舞蹈动作以“动肩”和跳“马步”见长,表现哈萨克族男子的勇猛刚烈。其次女性的“绕手腕”和“挥动手臂”的舞姿,整个身体动律很柔美,委婉,表现哈萨克族女子的婀娜多姿,柔情似水的体态 哈萨克族舞蹈内容虽然以草原游牧文化为主但其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游牧生产生活和农业生产生活的内容,还有以放牧和耕田为主的劳动为主舞蹈内容,甚至还包括春天百花,草原上的花草植物这样一些现象。舞蹈主要有,“黑走马”,用哈萨克语翻译是“哈拉角勒哈”,意思是“黑色奔腾的赛马”,其舞姿也是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其次,模仿动物,鸟类,自然世界的模拟舞蹈。此类舞蹈反映了狩猎、转场及游牧生活。例如:天鹅舞,鹰舞,熊舞,山羊舞。再次为表现哈萨克民族的生产生活而产生的劳动舞蹈类。哈萨克语称“也翁别克比”,是一个集体舞蹈,

双语教育与哈萨克语言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双语教育与哈萨克语言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哈萨克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各种文化形态的不断冲击,哈萨克族长期积累起来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重重困难,如果不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及采取保护措施,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就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亡。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双语教育与哈萨克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双语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作用 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应是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基本载体的民族语言文化教育,而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民族语文课的开设。同时,也要认识到双语教育承担着“国家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与和谐”这一重大课题,多年来,大多数学者已经达到一个共识:推进双语教育是有好处的。 第一,过去,民族文化传承的媒介是民族文化典籍、宗教仪式、节庆活动等,而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如以双语教育为依托,设置民族乡土课程,让民族文化以书面的形式进入课堂,有助于學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形成一条完整的思维链条。 第二,良好的社会民族文化保护氛围可以提高双语教育的效能,因为学校不是一个与社会相脱离,要想发挥双语教育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最大效能,建立良好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社会氛围很有必要。 二、哈萨克族文化传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伊犁、塔城、阿勒泰等三个学校为调查研究对象: 1.哈萨克族民族文化传承现状 第一、双语教学传承民族文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双语教育中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传承内容来看,语言文字、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音乐舞蹈、图案雕刻、体育竞技均涉及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详见表一。从表中可以看出,哈萨克族地区,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融入双语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哈萨克语文教学中,并通过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诗歌散文、谚语、英雄史诗等教学内容来丰富传统文化底蕴。还通过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教学中穿插了哈萨克族的民间体育项目、刺绣图案艺术、民歌、民族乐器等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内容。 第二、校本课程传承民族文化 学校在做好双语教学的同时,还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打造了涵盖多种哈萨克

关于哈萨克族的民间传说故事

关于哈萨克族的民间传说故事 1.白天鹅的故事(哈萨克的来历)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卡勒恰哈德尔的首领,深受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后来,因战争失利,部众四散,他身负重伤,单独一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上行走。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季,戈壁滩上犹如火炉一般。重伤和饥渴,使他生命垂危倒在戈壁滩上。突然,天上飞来一只白色雌天鹅。它给卡勒恰哈德尔几滴口涎,然后把他带到湖边。卡勒恰哈德尔喝了水,伤病好像完全消失。顷刻间,这只白色雌天鹅突然变成一位美丽的少女,于是两人结为夫妇。婚后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哈萨克,意即“白天鹅”。后来,哈萨克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名别克阿尔斯,次子名阿克阿尔斯,三子名江阿尔斯。他们的后裔分别为哈萨克族的大、中、小玉兹(玉兹,当于地域性的部落联盟);由于三个玉兹都是“哈萨克”的后裔,所以大、中、小玉兹的人们便以“哈萨克”为自己的民族名称。 2.“姑娘追”的起源 姑娘追:“姑娘追”哈萨克语“克孜库娃”,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特殊方式。青年男女通过“姑娘追”互相认识、互相了解,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姑娘追”一般在夏秋季节空旷、平坦的草甸上举行,远近牧民都骑马前来参观。据说很早以前,有两个哈萨克部落的头人结成了儿女亲家,在姑娘准备过门那天,来接亲的人有意夸赞他们新郎的马是最好的千里马。新娘的父亲听后便说:“我女儿骑的马才是最好的马,不信可以比一比,如果你们的马能追上我女儿的马,今天姑娘就过门,否则就改日再说。”于是比赛开始了。姑娘因为对小伙子早有好感,于是故意放慢速度假装让小伙子追上,借机进行交流和沟通,返回时她又让小伙子在前面跑,自己在后面追赶,结果把“追姑娘”变成了“姑娘追”。于是“姑娘追”就由此产生了。从此以后,哈萨克族有许多青年男女就是通过这种嬉戏式的相互追逐和交流产生了好感,萌发了爱情,并结为终身伴侣。如今的这种活动已不再拘限于青年男女,有时一些结了婚的成年男女也会参与其中,但一般要求男女双方要年龄相近,因为这样才可以随意的做游戏和开玩笑。 3.“冬不拉”的传说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1)传说,很早以前,草原上有一个残暴的可汗。与他一样凶狠残暴的儿子,在为他筹办50大寿前的一次狩猎中失踪,可汗命令王宫里的奴仆必须在三天内找到他,谁带来不好的消息,谁将会受到嘴里灌满鼎沸铝水的惩罚。

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伊犁师范学院中语学院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1 至2012 学年度一学期) 题目儒家文化的现代内涵 科目中国传统文化 姓名程琼 专业哈汉语翻译 入学年月2011年9月

儒家文化的现代内涵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一)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联系起来,主张“尽心”而“知性”,“知性”而“知天”,以人性为中介将天和人沟通和统一起来。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二)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无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或类主体价值较之人的自我价值或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 (三)忧患意识与责任承担忧患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困扰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

哈萨克族生计方式选择和文化适应

从游牧到农耕:哈萨克族生计方式选择和文化适应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s://www.360docs.net/doc/626176314.html,/product.sf.3970714.1/ 论文摘要: 本文是笔者在深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查干布拉克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地调查(略)文主要以查干布拉克村为例,通过参与观察、人物访谈等研究方法,描述并分析了定居哈萨克族生计方式的变迁,探讨(略)及影响.以期对哈萨克族的发展有所裨益.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选题缘起与意义、研究方法;梳理国内外有关文化变迁理论的研究及学术界对哈萨克族文化变迁的研究现状.第二章概述查干布拉克村的背景情况,简述了村落的发展概况以及民族关系的现状.第三章论述哈萨克族生计方式的变迁.农牧业体制变革是哈萨克族生计方式变迁的重要因素.这一变迁历程伴随着牲畜种类与结构、牧养方式的变化(略)改良、农用机械的改进等问题.第四章分析哈萨克族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第五章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论述了哈萨克族生计方式的变迁带来的影响.第六章余论,是对全文的总结. The dissertation is acc(omitted)on the basis of three month field work at Qagan bulak village of Qapqal xibe Autonomous country ,I li Kazak Autonomous prefecture (omitted)g .Taking Qagan bulak village for example(omitted)r tries to discuss the cultural change of Kazak by the methods of self-observing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etc. 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 six chapters: The first(omitted)riefly introduces th(omitted)dies and researches as well as the methods used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ba... 目录:摘要第3-4页 ABSTRACT 第4页 1 绪论第7-16页 ·研究的缘起第7-8页 ·研究的意义第8页 ·文献综述第8-12页 ·生计方式变迁的理论研究第8-9页 ·游牧民族的文化变迁研究第9-11页 ·哈萨克族文化变迁研究现状第11-12页 ·研究理论及方法第12-16页 ·理论架构第12-14页 ·研究方法第14页 ·关于田野工作第14-16页 2 社区概况第16-20页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第16-18页 ·村落发展概况第18-19页 ·民族关系第19-20页 3 哈萨克族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0-33页 ·畜牧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0-25页 ·传统的畜牧生计方式第20页 ·定居后畜牧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0-25页 ·农耕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5-33页 ·农耕生计方式的缘起第25-26页 ·定居后农耕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6-33页 4 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第33-38页 ·环境的变化第33-35页 ·自然环境第34页

哈萨克民间诗歌简述

诗歌在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活中每一重要事件都有诗歌伴随着,生孩子、结婚要唱歌,死了人、祭祀也要唱歌。总之,诗歌已与哈萨克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19世纪下半期哈萨克族著名诗人阿拜(Abay Qunanbayev )(1845— 1904)就曾这样恰如其分地指出了诗歌对哈萨克人 民生活的重要意义: 诗歌给你打开了世界之门,诗歌也将伴同你在坟墓中安息,我的人民,你要理解:是诗歌使得生活有了乐趣。 哈萨克族民间诗歌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大致可分成下列四大类: 1.生活习俗歌(salt-sana jyry ) 多与哈萨克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其中又可分为婚礼歌———佳尔-佳尔、出嫁告别歌、揭面纱歌和哀歌等。兹将其中主要的几种简单介绍如下: 佳尔-佳尔(jar-jar )。男女青年间的对唱,在新娘即将动身前去婆家时,由参加婚礼的男女青年分成两组演唱。小伙子们的一组所唱内容多是欢快、戏谑性的,目的在于安慰新娘;而姑娘们的一组所唱则多表达惜别、留恋之情。有时也通过姑娘们之口,叙说哈萨克妇女在旧时封建宗法社会中的悲惨处境。“佳尔-佳尔”的名称来源于这种对唱每一句诗后,由男女双方合唱的一句“佳尔-佳尔”(意为朋友-朋友)。通常每段诗由四句组成,前两句本身没 有什么具体意义,只用于加强后两句的寓意。如: 小伙子: 城里买来了漂亮的嫁妆 佳尔-佳尔! 丝绒的萨乌凯雷②压得你头不能昂, 佳尔-佳尔! 你不要老放心不下爹娘 佳尔-佳尔! 自己的公婆还不是一样 佳尔-佳尔! 姑娘: 房前的流水明明亮亮 佳尔-佳尔! 我在镜中看到郁郁不乐的面庞 佳尔-佳尔! 尽管这位青年满口把公婆夸奖 佳尔-佳尔! 再亲也比不上自己的爹娘 佳尔-佳尔! 小伙子: 你好比白兔从我们面前跑过 佳尔-佳尔! 好比草原上漂亮的小骆驼 佳尔-佳尔! 我说,姑娘你为啥哭得这样伤心 佳尔-佳尔! 难道令弟没跟你来作客? 佳尔-佳尔! 哈萨克民间诗歌简述① 耿世民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摘要:诗歌与哈萨克族民众的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的每一重要事件都有诗歌伴随,哈萨克 族民间诗歌按其内容与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生活习俗歌、民歌、对唱和长篇叙事诗四大类。 关键词:哈萨克族;民间诗歌;分类中图分类号:I207.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76(2011)01—0034—04 收稿日期:2010-10-10 作者简介:耿世民,男,中央民族大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3月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2011第1期Journal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1

大学英语课堂演讲稿-介绍哈萨克族A Brief Introduction to Kazak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Kazakh Good morning and thank you for making the effort to be here with us today. My name is Huang xinmei and I’m major in systems engineering. What I’d like to do today is to talk about the Kazakh nationality. Because I worked in Altay as a voluntary teacher last year, and I have some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m. This brief talk will hopefully act as a simple introduction of this minority. I’m going to express my speech from three aspects: their houses, foods and customs. Kazakh nationality is Kazakhstan’s main national and one of the ancient minorities in China. It mainly distributes in Xinjiang and Gansu province. Ancient Kazakh people lived by grasses and have a nomadic life. What the herdsmen living in is a kind of houses that is portable, easy to support and dismantle. It is not only easy to carry and durable, but also is a kind of residences with comfortable and protection, rainproof, shockproof characteristics. Besides, the room has an automatic air circulation system, the light can also be adjusted by the Kazakh’s delight, because it is made with white shuttlecock. And the yurt’s decoration is very exquisite, people call them “the white house” on the grassland. Then let’s talk about their diet. Meat and milk are the most two kinds of food they usually eat. Their staple food is noodles. They love to have beef, mutton and horsemeat. Their drinks are mainly milk, specially, they drink the horse milk, it is a kind of rare drinks. What you may unexpected is that tea is also have a special place in the Kazakh diets. They mainly drink the brick tea, and they often drink tea with milk, they called it milk tea. It tastes a little salty, because they like to add some salt. There’s another typical food, called baolsak. It is a kind of fried snack, which is made of flour. It tastes just like the fried bread stick that we eat in the morning. Baolsak and milk tea often joined together, just like the han people’s steamed stuffed bun and porridge. The Kazakh herdsmen are very hospitable and usually receive guests with this kind of food. Now, let me introduce their customs to you. The Kazakh have great respect

哈萨克族民俗中的传统节日及娱乐活动

哈萨克族是什么样的一个民族?同学们,关于少数民族,你们都知道哪些 让我来告诉各位哈萨克族人是游牧民族,是属于马背上长大的民族,拥有 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 “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 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它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 知情人也不许讲出去。第二、三天,举行庆祝,宰羊、邻里妇女要送礼物,青年男女在晚上跳 ,参加者要给孩子送衣服、串珠、鹰毛等礼物。由长者给婴儿起名字。礼仪后提醒内容 (1)同学们,关于哈萨克族,你们都知道哪些呢? (2)关于哈萨克族的的风俗习惯,你又了解多少? (3)关于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你又知道多少? 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 纳吾鲁孜节 肉孜节(开斋节) 古尔邦节 传统节日期间举行的游戏娱乐活动有:叼羊、赛马、姑娘追、猎鹰活动等

岁左右举行骑马礼,头上插羽毛到各家拜访,亲友们要送马4-5天,孩子穿上新衣服,腰系白布带,骑着由别人牵着的马走亲戚,亲友(哈古春。关于纳吾鲁孜节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人们在信仰伊斯兰教以前崇拜拜天地诸神,而这个节日与天上的星座有密切关系。人们以为,白羊座是造福人类的主神,这一天,恰好是双鱼星座降落,白羊星座升起的送哈萨克人把从这一天开始的新月叫做纳吾鲁孜月。纳吾鲁孜节草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十分浓郁,哈萨克人将它作为新春佳节隆重地庆祝是有道理的。,开展娱乐活动,《纳吾鲁孜歌》的产生与纳吾鲁孜节有关,是哈萨克人习俗歌的组成部分,Nawrz 种食品做的(也可Nawrz 。做罢年粥,人们还要效用过冬的马肋肠、马肥肠、马碎肉肠、马脖肉、马做骨肉。这天,人们,月冬宰的牲畜头一直存放至纳吾鲁孜节献给老人,老人malga 谁不想得到老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