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断面设计说明

纵断面设计说明
纵断面设计说明

第3章路线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线形设计主要是解决公路线形在纵断面上的位置、形状和尺寸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纵坡设计和竖曲线设计两项。纵断面设计应根据公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地形地物、地质等情况,考虑路基排水等的要求,对纵坡的大小、长短、前后纵坡情况、竖曲线半径大小以及与平曲线线形组合关系进行设计。

3.1本路段纵断面概况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对纵坡所作规定如下:

1.最小坡长:150 m

2.最大纵坡:6.0%

3.纵坡长度限制:i=3% 最大坡长1200m

i=4% 最大坡长1000m

i=5% 最大坡长800m

i=6% 最大坡长600m

4.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凸形竖曲线半径(m):一般值:2000

极限值:1400

凹形竖曲线半径(m): 一般值:1500

极限值:1000

竖曲线最小长度(m): 50

当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不大于上述最大坡长所规定的纵坡长度范围内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上述规定。

长路堑路段及其它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坡。

本路段共设变坡点3个,最大纵坡-4.54%,最小纵坡 0.52%,两个凹形竖曲线及一个凸型曲线,半径均满足要求。

3.2纵坡设计

3.2.1设计的基本原则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有关规定,一般不轻易采用极限值。

2.纵坡应力求平缓,避免连续陡坡,过长陡坡和反坡。

3.纵面线形应连续、平顺、均衡,并重视纵面线形的组合,在纵面线形的组合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短距离内应避免线形起伏过于频繁,由于纵面线形连续起伏使纵面线形发生中断,视距不良。

(2)避免“凹陷”路段,使驾驶员视觉不适,产生莫测感,影响行车速度和安全。

(3)在较长的连续上坡路段,宜将最陡的纵坡放在底部,接近顶部的纵坡宜放缓。

(4)纵坡变化小时,宜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

(5)纵面设计时应注意与平面线形相协调,尽量作到“平包竖”,“竖包圆”。

4. 纵坡设计应争取填挖平衡,尽量做到利用挖方作就近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节省土石方数量,降低过程造价。

3.2.2纵坡设计步骤

1.加桩及地面标高的读取

关于地面高程的读取,采用等高线内插法读取,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点绘地面线

根据各中桩所对应的地面高程,在规定图纸或计算机上点绘地面线,具体采用的比例分别为:横向(里程方向) 1:2000 ,纵向(高程方向) 1:200。同一张图纸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高程坐标系,以有利于绘图。绘出平面直线、曲线示意图,写出每个中桩的桩号和地面高程、设计高程、填挖高、坡度、坡长、以及土壤地质说明。

3. 标注纵断面控制点

本路段的主要控制点有:起点、终点、两座中桥。在起点和终点处的填挖值均为0。

4. 试坡

按满足控制点,照顾经济点的原则,用三角板推平行线的办法,移动坡度线,反复试坡,对各种可能的坡度线方案进行比较,最后确定既符合标准、又能保证控制点要求,而且土石方量最省的坡度线,将其延长交出变坡点的位置。

5. 调坡

将试坡线与选线时所考虑的坡度进行比较,两者基本相符。根据初定变坡点的位置,详细检查设计最大纵坡,坡长限制,纵坡折减以及平纵线形组合是否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特别是注意陡坡与平曲线、桥头接线等的地方是否一致,如不符合,将对其进行修正和调整,同时考虑选线的意图。

6. 核对

主要核对曲线的合成纵坡,检查是否满足要求,同时检查填挖值是否超过20米。

7. 定坡度线

经调整核对合理后,把坡度值、变坡点桩号确定下来,将变坡点桩号调整到整10米桩号处,变坡点的高程是根据路线起点的设计高程由以确定的坡度、坡长依次推算出来。

在设计纵坡时还应注意:平竖曲线重合时,要注意保持技术指标均衡,位置组合合理适当,尽量避免不良组合情况;大中桥上不不宜设置竖曲线,如在桥头路线有竖曲线,其起(终)点应在桥头两端10m 以外,并注意桥上线形与桥头线形变化均匀,不宜突变,同时还应注意桥上纵坡不大于4%。

8. 设计竖曲线

(1) 半径的选择

竖曲线半径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选择半径应符合《标准》所规定的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的要求。

2)在不过分增加土石方工程的情况下,为使行车舒适,应采用较大半径。

3)结合纵断面起伏情况和标高控制要求:确定合适的外距,按外距控制反算半径: R=28?E

(m ) (3.1)

4)考虑相邻竖曲线的连接(即保证最小坡段长度或不发生重叠),限制曲线的长度,按切线长选择半径: R=?T

2(m ) (3.2)

5)过大的竖曲线半径将使竖曲线过长,从施工和排水来看都不利,选择应注意。

(2) 几何要素的计算:

ω=i 2-i 1

L=R ×ω

T=L/2 E=R

T 22

y= R x 22 (3.3)

其中R----竖曲线半径(m )

T----切线长度 (m )

L----竖曲线长度(m )

E----竖曲线变坡点的外距(m )

x----竖曲线上任意一点P 距竖曲线起点或终点的水平距离 y----竖曲线上任意一点P 距竖曲线起点或终点的纵距(m )

(3)计算竖曲线上任意一点的纵距y 。 y = R

x 22

(3.3) 式中 y----计算点纵距;

x----计算点桩号与竖曲线起点(或竖曲线终点)的桩号差。

(4)计算竖曲线后各桩号的设计标高

起点桩号=变坡点桩号-T

起点高程=变坡点高程±Ti

设计标高=切线高程 + y

3.4) (5)点绘竖曲线。

(6)计算施工高度,填绘有关资料,完成纵断面图,

施工高度为地面高与设计高之差。

3.4纵坡设计成果

详见路线纵断面图。

纵断面设计要点

第五节纵断面设计要点 教学目的:掌握纵坡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步骤 重点难点:纵坡设计方法与步骤 经济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Ⅰ复习提问 1.常见的平纵线形组合方式 2.平曲线和竖曲线组合时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Ⅱ导入新课 前面讲解了纵断面图的基本组成,纵坡大小的选择,坡长以及平纵线形组合的相关内容,在这些基础上,进入纵断面设计的学习。纵断面设计时要注意对前面只知识的综合应用。Ⅲ讲解新课 一、纵断面设计要点 1.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 根据公路等级、沿线自然条件和构造物控制标高等,确定路线合适的标高、各坡段的纵坡度和坡长,并设计竖曲线。 2.基本要求: 纵坡均匀平顺、起伏和缓、坡长和竖曲线长短适当、平面与纵面组合设计协调、以及填挖经济、平衡 (一)设计标高的控制 1、平原微丘区,主要由保证路基稳定的最小填土高度控制。 为了保证路基的稳定性,最小填土高度为60-80公分,一般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最少80公分,不管是填方段还是挖方段。 2、丘陵地区,设计标高主要是保证填挖平衡、降低工程造价。 3、山岭区设计标高主要由纵坡度和坡长控制。 4、沿河线设计标高主要由洪水位控制,要高出设计洪水位0.5米。 5、高、一、二公路的最小净空高度为5米,三、四级公路为4.5米,考虑将来可能变化, 净空高应预留0.2米。 天桥标志牌 6、人行通道和农用车辆通道的净空最小值分别为2.2和2.7米。 7、公路越铁路时,路线桥下净空应符合现行铁路部门净空高度要求。 8、电力线、地下设施、水运航道地段,也应满足最小净高高度要求。 (二)关于纵坡极限值的运用 1.纵坡的极限值,设计时不可轻易采用,应留有余地。 2.在受限制较严的地带,可有条件地使用纵坡极限值。 3.纵坡应力求平缓,但为了路面和边沟排水,最小纵坡不应低于0.3%~0.5%。 (三)关于最小纵坡 1.坡长不宜过短,以不小于设计速度9秒的行程为宜。 2.对连续起伏的路段,坡度应尽量小,一般可争取到竖曲线最小长度的-5倍。 (四)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 1、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及陡坡限制坡长,一般不轻易采用,而应适当留有余地。 2、平原微丘区纵坡应均匀平缓,丘陵区的纵坡应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使路线起伏过大。 3、山岭重丘区的沿河线,应尽量采用平缓的纵坡,坡长不宜过短,纵坡不宜大于6%。

第五章-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复习课程

第五章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 第一节概述 定义:沿着道路中线竖向剖面的展开图即为路线纵断面。 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度变化情况的过程。 任务:研究纵断面线形的几何构成及其大小与长度。 依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续。 地面高程:中线上地面点高程。 设计高程:一般公路,路基未设加宽超高前的路肩边缘的高程。 设分隔带公路,一般为分隔带外边缘。 路基高度:横断面上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高差。 路堤:设计高程大于地面高程。 路堑:设计高程小于地面高程。 纵断面设计内容:坡度及坡长、竖曲线 第二节纵坡及坡长设计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 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坡。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 越岭线哑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缓一些。 3.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以保证道路的稳定与通畅 4.一般情况下山岭重丘区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即纵向填挖平衡设计。 5.平原微丘区地下水埋深较浅,或池塘、湖泊分布较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上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即包线设计。 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线等,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平缓一些, 7.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二、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度值。 影响因素: 汽车的动力特性:汽车在规定速度下的爬坡能力。 道路等级:等级高,行驶速度大,要求坡度阻力尽量小。 自然条件:海拔高程、气候(积雪寒冷等)。 纵坡度大小的优劣: 坡度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

给水管道平面及纵断面图设计步骤

给水管道平面及纵断面图设计流程 (最后修订时间:2010.07)一、准备工作 操作步骤: 1、设置->设工程名【在HySzGxWork下创建本工程数据储备文件夹】 2、设置->出图比例【施工图纵断面图出图比例为1:2000 实施方案纵断面图出图比例为1:2000】 3、设置->文字大小【一般取3】 4、设置->标注小数位【一般取3】 5、设置->图框设置【A0~A4图框均不要“对中线、标尺线、会签栏”,全部不打勾,然后保存设置】 6、设置->管道规格【这里我们主要调整给水硬聚氯乙烯管的相关数据即可(以1.0Mpa管道为准),确定保存后,需重启鸿业市政管线程序生效】 7、设置->管线标注->管长管坡

8、设置->纵断表头->给水->用户 序号 行间距 栏类别栏名称备注实施方案施工图 1 1 2 12 设计路面标高原地面标高(m) ① 2 12 12 设计管中心标高设计管中心标高(m)

3 12 12 管顶覆土管顶覆土(m) 4 12 12 坡度及坡长坡度(%%145)及坡长(m) ② 5 12 12 管径管径管材接口基础 6 15 15 道理桩号管道桩号(m) 7 12 12 井编号节点编号 8 40 40 用户自加节点大样 ③ 9 70 70 管道小平面管道平面 ①这里选择设计路面标高类别是为了方便做纵断面设计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纵断面图上的地面标高 ②%%145在stedi字体中显示为千分号 ③节点大样及管道平面的行间距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阶段做调整 9、设置->纵断标注【施工图桩号间隔:50 实施方案桩号间隔:100】 备注:其中步骤1、2、4、8、9在不同工程不同设计设计阶段中有不同设置,每次均需重新设置。

浅谈公路纵断面设计要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26544362.html, 浅谈公路纵断面设计要点 作者:张映高 来源:《华东科技》2013年第07期 【摘要】公路纵面线形是永久性设计要素,是公路线形设计的关键。必须掌握公路纵断 面设计要点,合理进行公路纵断面设计。 【关键词】公路;纵断面;设计;要点 公路是个复杂空间带状构筑物,它主要由平面、纵断面、横断面三方面构成,这三方面的组成就形成了公路的骨架。纵断面设计主要是解决公路线形在空间竖直面上的位置、形状和尺寸。公路纵断面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经济造价的合理性、汽车行驶的安全性、乘客的舒适程度等。而公路平纵面线形是永久性设计要素,在公路建成后再进行改善线形的不足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合理进行公路纵断面设计成为公路线形设计的关键,下面就设计人员需要掌握的公路纵断面设计要点进行阐述。 1 纵坡设置 纵坡度的表示方式不用角度,而用百分数(%),即每一百米的路线长度其两端高差几米,就是该路段的纵坡,其上坡为“+”,下坡为“-”。 规范上对不同设计速度的公路最大纵坡进行了规定,这是根据汽车爬坡性能和考虑经济等因素制定的极限值,设计时因谨慎采用。纵坡过大,沿陡坡上行的汽车的燃料消耗大,而沿 陡坡下行时制动次数增多,易引起制动器发热、失效,重车或有拖挂车的车辆都易出事故,对运输的经济与安全极为不利。因此,在各级公路设计中纵坡限值不应轻易采用且应留有余地。同时,也为以后提高公路等级和公路改扩建、补修留下设计余地。 在各级公路的长路堑地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为保证路面和边沟排水,防止水渗入路基,最小纵坡不应低于0.3~0.5%,当困难条件下必须设计平坡或小于0.3%的纵坡时,其边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 2 路基高度 路基强度与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水。水浸入路基,造成路基土由固态、半固态、塑态变为液态,承载能力下降,加速路基路面破坏。在不利季节当路基分别处于不同的分界稠度时,路槽底面距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水位的最小高度,可根据土质、气候等因素按当地经验确定,当缺乏实际资料时可按照《公路路基设计手册》表 1-1-4取值。 同时为保证路面有足够的强度,一般要求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即确保路基有一定的填土高度,这个最小填土高度具体规定如下:(1)砂性土:0.3~0.5m;(2)粘性土:0.4~

路线纵断面设计

路线纵断面设计 1、假定条件 1.1 该地区为丘陵地形,地表主要为草植被覆盖; 1.2 植被下面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以灰黑、灰白泥岩、粉砂岩、泥质沙岩为主。厚度在6.6~31米之间。 1.3 本区属于自然区Ⅰ类划分,即大陆性亚寒带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份。雨季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为84cm,4、5月份发生雪融期潮湿状态的临界高度为56cm。 2、设计要求 2.1 根据平面定线的结果结合本次给定的条件设计两个断链之间的纵断面图; 2.2 根据地面平曲线设计起点和中点的纵断面,选择填方材料并说明理由;2.3 绘图比例尺纵坐标为1:100,横坐标为1:5000,用A3纸绘制; 2.4 规范设计格式、设计步骤、设计内容; 2.5 所需材料:第一次的作业A3纸 笔记、参考书(露天矿线路工程、张达贤)。 3、纵断面设计原则 3.1 纵断面设计应服从上位依据(总规、控规、可研、初设等作业批准的高程),根据所处的工作阶段取得可靠地定线依据; 3.2 满足纵断面设计的技术标准,满足等级要求; 衡; 3.4 路基稳定,路基最小填土高度为84cm; 3.5 保证市政管线的埋设、使用。管线覆土最小厚度0.7m。有时排水管控制了道路高度。 4、设计步骤 4.1 准备工作 在平面路线图上标注里程桩和百米标及其所处高程。 本次设计总里程1575.2m,跨高程3.27m;共设置15个百米桩、27个里程桩,其中K0 K1 K2 K4 K6 K7 K8 K10 K12 K13 K15 K16 K18 K19 K20 K22 K24 K25 K26为整桩,K3 K5 K9 K11 K14 K17 K19 K21 K23 K27为特殊加点桩。 4.2 标注特殊控制点 1)路线起、终点,引起地形起伏大的变坡点; 2)标注控制点:影响纵坡设计的高程控制点(用高程表示) 3)线路的起始点、导向线交点、地形边坡点、竖曲线的起始点(竖曲线的ZY-YZ)。 4)平面圆曲线的ZY-YZ点。 采用定直线等分定理将控制点、里程桩、变坡点、起终点、百米标的高程反映到纵断面图上。 4.3 试坡 Liumr

道路纵断面设计步骤

道路纵断面设计步骤: 一、平面线形规范检查(检查线形是否满足规范) 用业主给你的平面总图用鸿业—平面—平面规范输入道路参数进行检查,检查线形是否满足规范,如不满足用鸿业—平面—导线法线型设计—基本型缓和曲线进行设计(参数可以从规范上查到); 二、道路纵断面图设计:检查道路纵断面设计时是否会出现高程差特大或不满足要求等情况,涉及到是否需要改线(使用鸿业来完成) 1、地形 地形识别:地形—自然等高线—快速转化—先单击一条地形线—按all表示全部选择同类型的线—回车; 离散:地形—自然等高线—离散—回车(离散间距为10/20 可自行调节,不调也行。 自然标高离散点:文本定义—选择任意高程点文字(按all表示全部选择)—回车—按提示进行下一步; 如果是属性块的情况:属性块定义—选择任意高程点文字(按all表示全部选择)—回车—按提示进行下一步。 标高检查:在自然标高离散点里选择标高检查,选择任意高程点文字(按all表示全部选择)—根据提示输入最大最小标高—检查

完后删除全部的无效点即可。 2、平面 中心线定义:选择中心线定义—回车手动选择图上的中心线—回车按提示完成即可。 桩号 定义桩号:选择定义桩号的中心线,先选择一条中心线,输入all表示选择全部同类型的线性—回车—按提示进行下步操作。 自动标注桩号:在桩号里面自动标注桩号—选择标注的线性—按提示即可。 还可以进行标注桩号设置 线转道路:为了使生成的土石方量准确,按提示完成即可。 超高加宽设计:

根据图在桩号代号右侧单击横断面形式,出现下图 选择左右对称,选择板块型式(有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等,单幅路表示没有中央分隔带,没有两侧分隔带;双幅路是指有中央分隔带,没有两侧分隔带;三幅路是指有中央分隔带,有两侧分隔带;

纵断面计算题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 思考题 1.纵断面设计成果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纵坡设计的步骤; 3.竖曲线上的设计高如何计算 4.如何进行平、纵组合 5. 习题 一、填空题 1.在公路路线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_____;另一条是___________。 2.纵断面设计就是根据汽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当地气候、地形、地物、地质、水文、土质条件、排水要求、工程量等来研究这条空间线形的纵坡布置。 3.纵断面的设计线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 4.纵坡度表征匀坡路段纵坡度的大小,它是以路线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的百分数来量度的,即i=h/l(%)。 5.理想的纵坡应当________平缓,各种车辆都能最大限度以接近__________速度行驶。6.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要受到_______阻力、________阻力、__________阻力和________阻力等四种行车阻力的作用。 7.最大纵坡的确定主要根据汽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要保证________________。 8.最小坡长通常以计算行车速度行驶__________的行程来作规定。 9.设置爬坡车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________,以免影响_________的车辆行驶。 10.纵断面线型的布置包括_______的控制,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决定。 11.纵断面图上设计标高指的是____________的设计标高。 12.转坡点是相邻纵坡设计线的___________,两转坡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___________。13.调整纵坡线的方法有抬高、降低、_________、__________纵坡线和__________纵坡度等。 14.凸形竖曲线的最小长度和半径主要根据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来选取其中较大者。15.凹形竖曲线的最小长度和半径主要根据_________和_________来选取其中较大者。16.纵断面设计图反映路线所经中心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关系。 17.竖曲线范围内的设计标高必须改正,按公式h=l2/2R计算,l代表距________的距离,竖曲线上任一点l值在转坡点前从竖曲线_______标起,在转坡点后从竖曲线__________标起。 18.凸形竖曲线的标高改正值为__________,凹形竖曲线为_________;设计标高=未设竖曲线的标高________________。 19.当路面为表处(_f=,解放牌汽车用Ⅲ档,以30km/h不减速行驶(D=时,可爬升的最大纵坡为____________。 20.在确定竖曲线半径大小时,《规范》规定当条件受限制时,方可采用_________最小值,

给水管道平面及纵断面图设计步骤

一、准备工作 操作步骤: 1、设置->设工程名【在HySzGxWork下创建本工程数据储备文件夹】 2、设置->出图比例【施工图出图比例为1:1000 初步设计出图比例为1:2000】 3、设置->文字大小【一般取3】 4、设置->标注小数位【一般取3】 5、设置->图框设置【A0~A4图框均不要“对中线、标尺线、会签栏”,全部不打勾,然后保存设置】 6、设置->管道规格【这里我们主要调整给水硬聚氯乙烯管的相关数据即可,确定保存后,需重启鸿业市政管线程序生效】 7、设置->管线标注->管长管坡

8、设置->纵断表头->给水->用户 ①这里选择设计路面标高类别是为了方便做纵断面设计时可以根据

实际情况调整纵断面图上的地面标高 ②%%145在Rc9字体中显示为千分号 ③节点大样及管道平面的行间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 9、设置->纵断标注【施工图桩号间隔:50 初步设计桩号间隔:100】 备注:其中步骤1、2、4、8、9在不同工程不同设计设计阶段中有不同设置,每次均需重新设置。 二、绘制平面及纵断面图 操作步骤: 1、布置管线 采用pl命令布置管线,线段及小幅度曲线均可,尽量直线段越长越好,可减少节点量,减轻后续的工作量。 布置完管线后,利用x命令打散管线,给水->定给水管 2、管道桩号

平面->管线桩号->定义给水管线桩号 平面->管线桩号->桩号标注设置【通常常用千米桩号、左侧标注->小桩号侧标注,施工图整桩间隔50,初步设计整桩间隔100】 平面->管线桩号->自动标注管线桩号 3、从图面提取地面标高 平面->自然地形->自然离散点->文本定义/属性块转【如果自然地形标高数据为属性块,则采用属性块转】 平面->自然标高文件->地图提标高

纵断面设计习题答案

3-1. 汽车的行驶阻力有哪些?汽车的行驶条件对路面的要求是什么? 答:有①空气阻力②道路阻力③惯性阻力。根据汽车的行驶条件,对路面提出了一定 要求,宏观上要求路面平整而平实,尽量减小滚动阻力,微观上又要求路面粗糙而不滑,以增大附着力。 3-2. 道路最大纵坡是如何确定的? 答:确定最大纵坡不仅根据道路等级、自然条件、动力性能,还要考虑工程和运营的经济的。我国《标准》规定最大纵坡时,对汽车在坡道上行驶情况进行了大量调查、实验,并广泛征求各有关方面特别是驾驶员的意见,也考虑了畜力车通行状况,经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了最大纵坡值。 3-3. 为何要进行坡长限制?达到坡长限制值后如何设计? 答:纵坡越陡,坡长越长,对行车影响也越大。主要表现在:行车速度显著下降,甚至要换低排挡克服坡度阻力;易使水箱“开锅” ,导致汽车爬坡无力,甚至熄火;下坡行驶制动次数频繁,易使制动器发热失效,甚至造成车祸;影响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因此,对纵坡长度加以限制。 在纵断面设计中,当纵坡的长度达到限制长度时,按规定设置的较小纵坡路段称为缓和坡段。 其作用是恢复在较大纵坡上降低的速度;减少下坡制动次数,保证行车安全,确保道路通行质量。在缓坡上汽车加速行驶,缓坡的长度应适应该加速过程的需要。 3-4. 为何要限制平均纵坡及合成坡度? 答:限定平均纵坡度是为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度、坡长限制和坡段的规定,保证车辆安全顺适行驶;在有平曲线的坡道上,应将合成坡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避免急弯和陡坡的不利组合,防止因合成坡度过大而引起改方向滑移,保证行车安全。 3-5. 竖曲线的要素有哪些?竖曲线最小半径如何确定?答:要素有:竖曲线长度L、外线长T、外距E 根据缓和冲击、行驶时间及视距要求三个限制因素,可计算出个设计速度时的凸形竖曲线最

给水管道平面及纵断面图设计步骤汇总

给水管道平面及纵断面图设计流程 海南天鸿市政设计有限公司培训文件 (最后修订时间:2010.07)一、准备工作 操作步骤: 1、设置->设工程名【在HySzGxWork下创建本工程数据储备文件夹】 2、设置->出图比例【施工图纵断面图出图比例为1:2000 实施方案纵断面图出图比例为1:2000】 3、设置->文字大小【一般取3】 4、设置->标注小数位【一般取3】 5、设置->图框设置【A0~A4图框均不要“对中线、标尺线、会签栏”,全部不打勾,然后保存设置】 6、设置->管道规格【这里我们主要调整给水硬聚氯乙烯管的相关数据即可(以1.0Mpa管道为准),确定保存后,需重启鸿业市政管线程序生效】 7、设置->管线标注->管长管坡

8、设置->纵断表头->给水->用户

①这里选择设计路面标高类别是为了方便做纵断面设计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纵断面图上的地面标高 ②%%145在stedi字体中显示为千分号 ③节点大样及管道平面的行间距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阶段做调整 9、设置->纵断标注【施工图桩号间隔:50 实施方案桩号间隔:100】 备注:其中步骤1、2、4、8、9在不同工程不同设计设计阶段中有

不同设置,每次均需重新设置。 二、绘制平面及纵断面图 操作步骤: 1、布置管线 采用pl命令布置管线,线段及小幅度曲线均可,尽量直线段越长越好,可减少节点量,减轻后续的工作量。 布置完管线后,利用x命令打散管线,给水->定给水管 2、管道桩号 平面->管线桩号->定义给水管线桩号 平面->管线桩号->桩号标注设置【通常常用千米桩号、左侧标注->小桩号侧标注,施工图整桩间隔50,实施方案整桩间隔100】

公路纵断面设计

公路纵断面设计 一、概述 1. 纵断面设计定义沿道路中心线纵向垂直剖切的一个立面。它表达了道路沿线起伏变化的状况。道路纵断面设计主要是根据道路的性质和等级,汽车类型和行驶性能,沿线地形、地物的状况,当地气候、水文、土质的条件以及排水的要求,具体确定纵坡的大小和各点的标高。为了适应行车的要求,各级公路和城市道路中的快速路、主干路及相邻坡度代数差大于1%的其他道路,在纵坡变更处均应设置竖曲线,因而,道路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所组成。 在纵断面图上,通过路中线的原地面上各桩点的高程,称为地面标高,相邻地面标高的起伏折线的连线,称为地面线。设计公路的路基边缘相邻标高的连线,称为设计线,设计线上表示路基边缘各点的标高,称为设计标高。在同一横断面上设计标高与地面标高之差,称为施工高度。当设计线在地面线以上时,路基构成填方路堤;当设计线在地面线以下时,路基构成挖方路堑。施工高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路堤的高度和路堑的深度。 2. 纵断面设计原则 2.1 设计原则 (1)纵坡设计必须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有关纵坡的各项规定,如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按排水要求的最小纵坡等。 (2)为保证汽车以一定的车速安全顺利地通过,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 (3)对沿线的自然条件,应作通盘研究,依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分别处理,使公路畅通和稳定。 (4)按路线起伏综合考虑农田水利方面的特殊要求。 (5)在水文条件不良或地下水位很高的路段,应考虑适当的路基高度。 (6)在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的前提下,争取填挖平衡,节省土石方及其他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7)考虑到今后公路改建时,尽量利用原有路面作为新路面的基层或面层的下。 8)纵坡设计应与平面设计密切配合协调。 2.2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原则除参照公路纵断面设计的原则外,尚须注意下列各点: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 1.准备工作 纵坡设计前,应根据中桩和水准记录点绘出路线纵断面图的地面线,绘出平面直线、平曲线示意图,写出每个中桩的桩号和地面标高以及沿线土壤地质说明资料,并熟悉和掌握全线有关勘测设计资料,领会设计意图和要求。 2.标注控制点 所谓控制点,就是指影响纵坡设计的高程控制点。“控制点”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属于控制性的“控制点”,控制路线纵坡设计时必须通过它或限制从其上方或下方通过。这类控制点主要有: ①路线起、终点;②越岭哑口;③重要桥涵;④最小填土高度;⑤最大挖深;⑥沿溪线的洪水位;⑦隧道进出口;⑧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⑨铁路道口;⑩城镇规划控制标高以及受其它因素限制路线必须

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 第二类是属于参考性的“控制点”,叫经济点。对于山岭重丘区的公路,除应标出控制性质的“控制点”以外,还应考虑各横断面上横向填挖基本平衡的经济点,以降低工程造价。横断面上的经济点有以下三种情况: 1)当地面横坡不大时,可在中桩地面标高上下找到填方和挖方基本平衡的标高,纵坡通过此标高时,在该横断面上挖方数量基本等于填方数量。该标高为其经济点,如图a)。 2)当地面横坡较陡时,填方往往不宜填稳,有时坡脚伸得较远,采用多挖少填甚至全部挖出路基的方法比砌石护坡经济,这时多挖少填或全挖路基的标高为经济点,如图b)。 3)当地面横坡很陡,无法填方时,需砌筑挡土墙,此时宁愿全部挖出路基或深挖,该全部挖出或深挖路基的标高为其经济点,如图c)。 当地面横坡很陡,必须作挡土墙时,当采用某一设计标高使该断面按1m长度计施工的土石方与挡土墙费用总和最省,该标高为其经济点。设计时“经济点”通常用“路基横断面透明模板”来确定,如下图所示。

纵断面最小坡长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纵坡及坡长设计 教学内容:1.初步了解纵断面图的内 容; 2.理解公路最大、最小纵坡和最大、最小坡长确定所考虑的因素,在纵断面设计中能正确运用最大(小)纵坡、最大(小)坡长、平均纵坡、合成纵坡及缓和坡段、纵坡折减等 重点:《标准》对公路最大、最小纵坡和最大、最小坡长的确定及考虑的因素。 难点:最大(小)纵坡、最大(小)坡长、平均纵坡、合成纵坡、缓和坡段。 第一节概述 路线纵断面图:沿着公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即为公路的纵断面。 纵断面图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成果,也是公路设计的重要技术文件之一。把公路的纵断面图与平面图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地定出公路的空间位置。 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度变化情况的过程。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公路等级、地形、地物、水文地质,综合考虑路基稳定、排水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研究纵坡的大小、长短、竖曲线半径以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路线纵断面图的构成: 纵断面图上由两条主要的线和文字资料两部分构成; (1)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沿着中线地面的起伏变化情况; (2)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续线,是经过技术上、经济上以及美学上等多方面比较后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公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 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两种线形要素所组成。 直线(即均坡度线)有上坡和下坡,是用水平长度及纵坡度表示的。纵坡度i表征匀坡路段 坡度的大小,用高差h与水平长度l之比量度,即 (%) l h i 路线纵断面图上的标高: (1)设计标高,即路基设计标高,《规范》规定如下:

道路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 第二节纵断面设计 第5.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亲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的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5m。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侧道路的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的影响。 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的要求。 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的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 第5.2.2条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5.2.2。 第5.2.3条坡长限制规定如下: 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的规定限制坡长。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5.2.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和段。缓和段的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2.3-2的数值,并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第5.2.4条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的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表5.2.4规定值。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一、填空题 1、在公路路线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另一条是()。 2、纵断面的设计线是由()和()组成的。 3、纵坡度表征匀坡路段纵坡度的大小,它是以路线()和()之比的百分数来度量的。 4、新建公路路基设计标高即纵断面图上设计标高是指:高速、一级公路为 ()标高;二、三、四级公路为()标高。 5、纵断面线型的布置包括()的控制,()和()的决定。 6、缓和坡段的纵坡不应大于(),且坡长不得()最小坡长的规定值。 7、二、三、四级公路越岭路线的平均坡度,一般使以接近()和 ()为宜,并注意任何相连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 ()。 8、转坡点是相邻纵坡设计线的(),两坡转点之间的距离称为 ()。 9、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应避免插入()平曲线,或将这些顶点作为反向平曲线的()。 10、纵断面设计的最后成果,主要反映在路线()图和 ()表上。 二、选择题 1、二、三、四级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是指()。 A 路基中线标高 B 路面边缘标高 C 路基边缘标高 D路基坡角标高 2、设有中间带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其路基设计标高为()。 A 路面中线标高 B 路面边缘标高 C 路缘带外侧边缘标高 D 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高

3、凸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地确定,主要根据()来选取其中较大值。 A 行程时间,离心力和视距 B 行车时间和离心 力 C 行车时间和视距 D 视距和理性加速度 4、竖曲线起终点对应的里程桩号之差为竖曲线的()。 A切线长 B 切曲差 C 曲线长 5、平原微丘区一级公路合成坡度的限制值为10%,设计中某一路段,按平曲线半径设置超高横坡度达到10%则此路段纵坡度只能用到( ). A 0% B 0.3% C 2% D3% 6、最大纵坡的限制主要是考虑()时汽车行驶的安全。 A 上坡 B 下坡 C 平坡 7、确定路线最小纵坡的依据是()。 A 汽车动力性能 B 公路等级 C 自然因素 D 排水要求 8、公路的最小坡长通常是以设计车速行驶()的行程来规定的。 A 3-6s B 6-9s C 9-15s D 15-20s 9、在平原区,纵断面设计标高的控制主要取决于()。 A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B 土石方填挖平衡 C 最小纵坡和坡长 D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10、在纵坡设计中,转坡点桩号应设在()的整数倍桩号处。 A 5m B 10m C 20m D 50m 1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公路竖曲线采用()。 A 二次抛物线 B 三次抛物线 C 回旋曲线 D 双曲线 12、路基设计表是汇集了路线()设计成果。 A 平面 B 纵断面 C 横断面 D 平、纵、横 三、名称解释 1.公路的纵坡度

路线纵断面设计

路线纵断面设计 路线纵断面:同一曲面沿道路中线竖直剖切,展开成的平面。 1、假定条件 1.1、该地区为丘陵地区,地表主要为全区覆盖的草植被。植被下部为第四季松 散堆积物覆盖,以灰黑、灰白泥岩、粉砂岩、泥质砂岩为主,厚度在6.6m-31m 之间。 1.2、本区属于公路自然区I类2级划分,即大陆性亚寒带气候,降雨主要集中 在7、8、9月,表现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为84cm;4、5月份为雪融期,产生潮湿临界厚度为56cm。 2、设计要求 2.1、根据地面平曲线设计起点和中点的纵断面图,选择填方材料并说明理由。 2.2、绘图比例尺纵坐标为1:200,横坐标为1:2000,用B4纸绘制。 2.3、规范设计格式、设计步骤、设计内容。 3、纵断面设计的原则 3.1、纵断面设计应服从上位依据(总规、控规、可研、初设等业已批准的高程), 根据所处的工作阶段取得可靠的定线依据; 3.2、满足纵断面设计的技术标准,满足等级要求; 3.3、纵断面线形平顺,坡段平缓,起伏小、少; 3.4、填挖少,工程量省,填挖基本平衡; 3.5、路基稳定; 3.6、基本满足沿途道路控制标高。道路控制标高是: ①起点、终点、沿途街坊地面、交叉口、出入口、广场、建筑物地坪、铁 路道口、桥涵; ②由设计洪水位确定的路面高程、桥面高程; ③通航河流要满足桥下净空高度的要求; ④旧路改造时的原有路面高程; ⑤垭口。 3.7、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3.8、保证市政管线的埋设、使用。管线覆土最小厚度0.7m。有时排水管控制了 道路高程。 4、设计步骤 4.1、准备工作 在平面路线图上标注里程桩和百米标及其所处高程。 本次设计总里程540.78m,跨高程3.29m;共设置5个百米标、17个里程桩,其中k0、k1、k3、k8、k9、k14为整桩,k2、k4、k5、k6、k7、k10、k11、k12、k13、k15、k16为特殊点加桩。

纵断面设计要点

重点难点:纵坡设计方法与步骤 经济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Ⅰ复习提问 1.常见的平纵线形组合方式 2.平曲线和竖曲线组合时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Ⅱ导入新课 前面讲解了纵断面图的基本组成,纵坡大小的选择,坡长以及平纵线形组合的相关内容,在这些基础上,进入纵断面设计的学习。纵断面设计时要注意对前面只知识的综合应用。Ⅲ讲解新课 一、纵断面设计要点 1.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 根据公路等级、沿线自然条件和构造物控制标高等,确定路线合适的标高、各坡段的纵坡度和坡长,并设计竖曲线。 2.基本要求: 纵坡均匀平顺、起伏和缓、坡长和竖曲线长短适当、平面与纵面组合设计协调、以及填挖经济、平衡 (一)设计标高的控制 1、平原微丘区,主要由保证路基稳定的最小填土高度控制。 为了保证路基的稳定性,最小填土高度为60-80公分,一般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最少80公分,不管是填方段还是挖方段。 2、丘陵地区,设计标高主要是保证填挖平衡、降低工程造价。 3、山岭区设计标高主要由纵坡度和坡长控制。 4、沿河线设计标高主要由洪水位控制,要高出设计洪水位0.5米。 5、高、一、二公路的最小净空高度为5米,三、四级公路为4.5米,考虑将来可能变 化,净空高应预留0.2米。 天桥标志牌 6、人行通道和农用车辆通道的净空最小值分别为和2.7米。 7、公路越铁路时,路线桥下净空应符合现行铁路部门净空高度要求。 8、电力线、地下设施、水运航道地段,也应满足最小净高高度要求。 (二)关于纵坡极限值的运用 1.纵坡的极限值,设计时不可轻易采用,应留有余地。 2.在受限制较严的地带,可有条件地使用纵坡极限值。 3.纵坡应力求平缓,但为了路面和边沟排水,最小纵坡不应低于%~%。 (三)关于最小纵坡 1.坡长不宜过短,以不小于设计速度9秒的行程为宜。 2.对连续起伏的路段,坡度应尽量小,一般可争取到竖曲线最小长度的-5倍。 (四)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 1、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及陡坡限制坡长,一般不轻易采用,而应适当留有余地。 2、平原微丘区纵坡应均匀平缓,丘陵区的纵坡应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使路线起伏过大。 3、山岭重丘区的沿河线,应尽量采用平缓的纵坡,坡长不宜过短,纵坡不宜大于6%。 4、越岭线的纵坡应力求均匀,尽量不采用极限纵坡度,更不宜连续采用极限坡长的陡 坡夹短距离缓坡的坡型。越岭线不得设置反坡,以免浪费高程。

纵断面设计注意事项

纵断面设计注意事项 1.平面计算完毕后,首先要按照比例尺将平面线位图画在图纸上。标注出曲线要素点的位置。线形要连续顺畅、位置准确。 2.根据绘制好的线位确定道路中线的地面高程。读出50m整桩号和曲线要素点的地面高程,并将其记录下来(软件设计中要用到)。在读取时,可根据比例尺和直尺找出50m整桩号的点。为避免累计误差过大,可根据曲线要素点的位置和曲线要素点的桩号综合进行控制。 3.若中心点在等高线中,则根据等高线的高程用内插法得到高程。若在农田或其他地点,则根据所在地的高程确定。 4.购买A2的带图框的图纸若干张。 5.按照竖向1:200,横向1:2000的比例尺,将坐标及其他相关内容绘制在图纸上。每张图纸的竖向高程范围可以不同,根据个人设计情况而定。 6.纵断面图的模式可参考《道路勘测设计》课本116页图。从下往上以此填写图标、超高方式、直线及平曲线、里程桩号、坡度坡长、地面高程、设计高程、填挖高度。并将相关内容填写上去。 7、标注控制点。包括:起终点(地面高程等于设计高程)、跨河、跨线地点的控制高程(考虑通航、通车或平交的情况)、垭口、隧道的高程等。 8、根据标注的控制点,结合纵坡设计的各项指标:最大纵坡、最小纵坡、最大坡长、最小坡长、缓和坡段、合成坡度等,拟定变坡点的位置、高程和坡度大小。 9、确定纵坡设计线,在变坡点出插入竖曲线,必须考虑平纵线形的组合问题。避免出现不良的组合情况。选择竖曲线半径,并进行相关计算。 10.纵断面必须手绘,注意字体线形一定要规范,否则需要重新绘制,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11、在纵断面上的相关位置标示桥梁、隧道、涵洞的位置,并简要标志其类型和跨径。

纵断面设计说明书

纵断面设计 沿道路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即为路线纵断面。因自然因素的影响及经济性要求,路线纵断面总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线,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研究起伏空间线的大小和长度,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2.1纵断面设计的原则 (1)纵坡设计必须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有关纵坡的各项规定,如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按排水要求的最小纵坡等; (2)为保证汽车以一定的车速安全顺利地通过,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3)对沿线的自然条件,应作通盘研究,依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分别处理,使公路畅通和稳定; (4)按路线起伏综合考虑农田水利方面的特殊要求; (5)在水文条件不良或地下水位很高的路段,应考虑适当的路基高度; (6)在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的前提下,争取填挖平衡,节省土石方及其他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7)考虑到今后公路改建时,尽量利用原有路面作为新路面的基层或面层的下层; (8)纵坡设计应与平面设计密切配合协调。 2.2 纵坡设计要求 (1)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范。 (2)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或过频繁。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短坡。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反复设置反坡段。 (3)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 (4)应尽量做到填挖平衡,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 (5)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

(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线等,纵坡应缓和、避免产生突变。 (7)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 设计速度(km/h)120 100 80 60 40 30 20 最大纵坡(%) 3 4 5 6 7 8 9 城市道路纵坡长度限制 设计速度 (km/h) 60 50 40 纵坡坡度% 6 6.5 7 6 6.5 7 6. 5 7 8 纵坡长度限(m)400 350 300 350 300 250 20 250 300 城市道路最小坡长 设计速度(km/h)80 60 50 40 30 20 最小坡长(m)290 170 140 110 85 60 2.3竖曲线设计 竖曲线是指在道路纵坡的变坡处设置的竖向曲线。竖曲线的作用是为了满足行车平顺、舒适及视距的需要。竖曲线的线形可采用圆曲线或抛物线,在使用范围内二者差别不大,但在设计和计算上,抛物线比圆曲线方便,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作为竖曲线。

道路纵断面设计

第二节纵断面设计 第5.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亲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的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5m。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侧道路的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的影响。 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的要求。 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的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 第5.2.2条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5.2.2。 第5.2.3条坡长限制规定如下: 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的规定限制坡长。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5.2.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和段。缓和段的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纵断面设计说明

第3章路线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线形设计主要是解决公路线形在纵断面上的位置、形状和尺寸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纵坡设计和竖曲线设计两项。纵断面设计应根据公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地形地物、地质等情况,考虑路基排水等的要求,对纵坡的大小、长短、前后纵坡情况、竖曲线半径大小以及与平曲线线形组合关系进行设计。 3.1本路段纵断面概况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对纵坡所作规定如下: 1.最小坡长:150 m 2.最大纵坡:6.0% 3.纵坡长度限制:i=3% 最大坡长1200m i=4% 最大坡长1000m i=5% 最大坡长800m i=6% 最大坡长600m 4.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凸形竖曲线半径(m):一般值:2000 极限值:1400 凹形竖曲线半径(m): 一般值:1500 极限值:1000 竖曲线最小长度(m): 50 当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不大于上述最大坡长所规定的纵坡长度范围内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上述规定。 长路堑路段及其它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坡。 本路段共设变坡点3个,最大纵坡-4.54%,最小纵坡 0.52%,两个凹形竖曲线及一个凸型曲线,半径均满足要求。 3.2纵坡设计 3.2.1设计的基本原则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有关规定,一般不轻易采用极限值。

2.纵坡应力求平缓,避免连续陡坡,过长陡坡和反坡。 3.纵面线形应连续、平顺、均衡,并重视纵面线形的组合,在纵面线形的组合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短距离内应避免线形起伏过于频繁,由于纵面线形连续起伏使纵面线形发生中断,视距不良。 (2)避免“凹陷”路段,使驾驶员视觉不适,产生莫测感,影响行车速度和安全。 (3)在较长的连续上坡路段,宜将最陡的纵坡放在底部,接近顶部的纵坡宜放缓。 (4)纵坡变化小时,宜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 (5)纵面设计时应注意与平面线形相协调,尽量作到“平包竖”,“竖包圆”。 4. 纵坡设计应争取填挖平衡,尽量做到利用挖方作就近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节省土石方数量,降低过程造价。 3.2.2纵坡设计步骤 1.加桩及地面标高的读取 关于地面高程的读取,采用等高线内插法读取,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点绘地面线 根据各中桩所对应的地面高程,在规定图纸或计算机上点绘地面线,具体采用的比例分别为:横向(里程方向) 1:2000 ,纵向(高程方向) 1:200。同一张图纸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高程坐标系,以有利于绘图。绘出平面直线、曲线示意图,写出每个中桩的桩号和地面高程、设计高程、填挖高、坡度、坡长、以及土壤地质说明。 3. 标注纵断面控制点 本路段的主要控制点有:起点、终点、两座中桥。在起点和终点处的填挖值均为0。 4. 试坡 按满足控制点,照顾经济点的原则,用三角板推平行线的办法,移动坡度线,反复试坡,对各种可能的坡度线方案进行比较,最后确定既符合标准、又能保证控制点要求,而且土石方量最省的坡度线,将其延长交出变坡点的位置。 5. 调坡 将试坡线与选线时所考虑的坡度进行比较,两者基本相符。根据初定变坡点的位置,详细检查设计最大纵坡,坡长限制,纵坡折减以及平纵线形组合是否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特别是注意陡坡与平曲线、桥头接线等的地方是否一致,如不符合,将对其进行修正和调整,同时考虑选线的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