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读书报告——刘航

《国史大纲》读书报告——刘航
《国史大纲》读书报告——刘航

《国史大纲》读书报告

书目名称: 《国史大纲》

:商务印书馆(2013年出版)

一、作者简介

钱穆(1895年—1990年),字宾四,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30年因发表《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大学、北平师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大学、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49年南赴,创办新亚书院(后并入中文大学)。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

代表作有《先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

二、容提要

《国史大纲》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使用教科书体例编写而成。全书在容取材上详述汉、唐时期而略写辽、金、元、清,详写中原地区而略写周边少数民族,详于阐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而略于具体的人与事,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作者指出该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

在政治制度方面,该书将中国古代的政治演进划分为了三个阶段。一是到汉时期完成的封建集权大一统;二是从西期到东汉完成的政府构成演变;三是到隋唐时期完成的科举竞选制度,至此,科举取代世族门第成为了中国延续千年的首要政治制度。

在经济发展方面,本书强调了经济建设与文化、政治建设的相互融合。三者

的发展在整个中国历史中虽然并非每时每刻相互适应,但其总体趋势是在相互调和中的向前发展。

在文化学术方面,本书认为前过后,中国的文化学术逐渐开始脱离于与政治势力,以一种平民化的气象氛围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并在北宋时期达到极盛。

三、推荐理由

钱穆先生在全书中以一种独特连贯的眼光来审视时代的变迁,往往能将一个问题进行跨时代的系统梳理,扩大延伸。

钱穆先生还强调史学要与当下的现实相联系,不能将历史知识和历史材料进行单纯的堆砌,那样作出的只是号称客观的无人的历史。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书中的容处处以国家、民族为中心,主发掘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在的精神力量。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将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

四、精彩章节摘录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有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有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以上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前言,第一页

历史知识,贵能鉴古而知今。至于历史材料,则为前人所记录,前人不知后事,故其所记,未必一一有当于后人之所欲知。然后人欲求历史知识,必从前人所传历史材料中觅去。——引论(一),第二页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引论(一),第三页于是有志之士于当身现实之革新,而求知国史以往之大体者,莫不动声色称道,虽牵鼻而动,有勿悔矣。——引论(三),第六页治史之第一任务,在能于国家民族之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

——引论(五),第一一页即以人物作证,格拉底死于一杯毒药,耶稣死于十字架,孔子则梦奠于两楹之间,晨起扶杖逍遥,咏歌自勉。三位民族圣人之死去,其景象不同如此,正足反映民族精神之全部。再以前举音乐家与网球家之例喻之,西洋史正如几幕精彩的硬地网球赛,中国史则直是一片琴韵悠扬也。——引论(七),第一三页罗马如一室中悬巨灯,光耀四壁;、汉则室之四周,遍悬诸灯,交射互映;故罗马碎其巨灯,全室即暗,、汉则灯不俱坏光不全绝。因此罗马民族震铄于一时,而中国文化则辉映于千古。我中国此种立国规模,乃经我先民数百年惨淡经营,艰难缔构,仅而得之。以近世科学发达,交通便利,美人立国,乃与我差似。如英、法诸邦,则领土虽广,惟以武力贯彻,犹惴惴惧不终日。此皆罗马之遗式,非中国之成规也。——引论(八),第一四页所以国史常于和平中得进展,而于变乱中见倒退者,此由中国立国规模所限,亦正我先民所贻政制,以求适合于我国情,而为今日吾人所应深切认识之一事。若复不明国史真相,妄肆破坏,轻言改革,则又必有其应食之恶果在矣。

——引论(八),第一六页何必削足适履,谓人类历史演变,万逃不出西洋学者此等分类之外乎?不知

此等分类,在彼仅为一时流行之说而已。——引论(十),第二二页若其所负文化演进之使命既中辍,则国家可以消失,民族可以离散。

——引论(十四),第三二页中国古代历史传说,极富理性,切近事实与当世其他民族追述古史之充满神话气味者大不相同。——第一编,第一章,第九页此间中国民族所共同完成之大业,而尤以平民社会之贡献为大,即人之统一,亦为此种潮流所促成。——第三编,第七章,第一一九页政府对统一事业,亦大有努力,举其要者,入广封建行郡县。

——第三编,第七章,第一二〇页开拓边境,防御外寇,此皆为完成大一统的新局面所应有之努力。大体言之,代政治的局面,实有一个高远的理想。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第三编,第七章,第一二〇页平民政府有其必须完成之两大任务,首先要完成统一,其次为完成文治,

汉政府之实际统一,始于景帝。汉政府文治之蒸,则始于武帝。

——第三编,第七章,第一三〇页一项制度之创建,必先有创建该制度之意识与精神。一项制度之推行,

亦同样需要推行该制度之意识与精神。

此种意识与精神逐渐晦昧与懈弛,其制度亦即趋于腐化消失。

——第五编,第二十五章,第四一五页五、学员书评

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盛世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我们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

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西方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而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对待。可是在书中钱穆先生铿锵有力地表达了对中国文化无比的肯定及自信,这点让我敬佩不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古国文明,需要保护更需要继承和发展。认可并理解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数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的“熏”下,熟知不少典故,却对其民族的精髓与意义懵无所知,这犹如空呼爱国。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之爱其牛。爱国是要有基础的,不知其源,怎知其性,不知其性,何谈爱国?知其原方能爱其本,不懂我国历史怎么能全心全意的为这个国家奉献?研究历史的意义在于唤起我们国家的精神,增强民族的气质,正是这种在的精神与气质,支撑着我们的历史延绵不绝。历史是一个国家的骨架,后人如若不知,谁来继续这个庞大构架的扩充?我们国家的文化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便是是独特。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气质。这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现实意义。所以说研究历史并非毫无价值,相反,研究历史的价值是普世的。

钱穆先生在“引论”里指出了研究历史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在说为什么要学历史的时候,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以史为鉴。问题是鉴什么呢?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后记里说到“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历史总在不断的重复、不断的上演,该发生的一千年前会发生,一千年后还会发生,该犯的错误还是会犯”。钱穆先生在“引论”中说到:“一个国家的国民,尤其是知识在水平线以上的国民,对本国过去的历史,应该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妄自菲薄,不狂妄自大。”这样的人多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理解更深入,国家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以史为鉴”的确是我们研究历史意义之所在,如果不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后果只能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我们评判历史人物或历史朝代之所作所为不仅要站在现代的高度去俯瞰全

貌,而且要走进当时的环境中去体察其目的、背景。以始皇和汉武帝为例,皇、汉武历来是争议极大的两个帝王。其实争议双方都有道理,暴君也好伟人也罢,因为彼此观察角度不同。如果以汉背景分析以后世之影响力去考核,皇、汉武都是伟大的皇帝。始皇帝刑法苛严,然背景是分裂之后的一统,“乱世宜用重典”,不严如何凝聚天下?何况苛严是有法可依,并非任意妄为;汉武帝改变了自高帝以来对匈奴一直实行的“和亲”政策,用武力进行主动出击,开疆拓土,但最终使得中原人口减半,誉之者认为他“雄才大略”,毁之者认为他“穷兵黩武”。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制度,与今天相比,差异很大,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或者是自己的主观思维来评价他们,对其进行一味地否定或肯定,而是要走进当时的背景,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其进行评价或批判。

钱穆先生提到了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两个概念,使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来喜欢的“历史”原来只是喜欢历史资料,因为这样能显得自己很博学。在目前史学教育极度欠缺的情形下比较能吸引人眼球,现在想想简直是亵渎了历史。可以说我以前对于历史是急功近利的。其实一开始没想到这是本教科书,一直以来想看久远年代的史书,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配得上“历史”二字。《国史大纲》虽然是部教科书,但政治意味不浓,其根本思想乃是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反思,探究中国是如何兴盛起来,又是如何沦落到如今这种地步。钱穆先生期望在这种反思中寻求拯救当下中国的方法及思想。

引论部分详尽地阐述了钱穆先生的历史观,看后受益匪浅。本书成书于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艰苦的时代,凝聚了作者对于本民族的强烈热爱以及对于当下的社会的深刻思考。当时史学界出现了三个派别,即传统派、革新派、科学派。作者认为时下的历史俨然成为政治的宣传工具,例如,书中写到:“革新派”主“中国自汉以来两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又曰:“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他们眼中的中国历史皆以“专制黑暗”一语抹杀,他们把当下之病症,

一切归罪于两千年来之专制。显然这是种很偏激的思想。然清帝退位,并没有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改变,他们又把矛头指向文化,曰:“中国自汉以来两千年,思想停滞无进步,而一切事态,因亦相随停滞不进”、“两千年来思想,皆为孔学所掩弊”,与此同时也极力推崇古代的思想。由此可见,当时的史学完全沦落为政治的工具,这是作者所不愿看见的。我们对于自己历史要分清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而后择而取之。

作为六十年前的一部教科书,《国史大纲》不束缚与当时的政治观点,而是以历史观点为纲,组织史实。在用词概念上,钱穆先生沿袭的都是传统史家的词汇——民变、流寇……这些在今日教材的话语体系里或已不用,或者变为农民起义等词语;在基本立场上,钱穆先生分析北宋军事积弱,包括幽云屏障之失、政不振、武备朽钝、兵制欠当、地方无权等等;而今日教材几乎只论朝廷腐败一点。相比而言,钱穆先生至少部分地接受了当时的进步观念,认为革命整体是合理的,虽然仍旧视大多数民变为灾难。(事实上中国的大部分农民起义不曾给社会带来本质的进步,倒是破坏极大,因为主导者往往本身只是流氓无赖,除非像邦、朱元璋广得精英辅助,成就帝王大业。)除这两点外,在民族观念、政治局面传承流变等方面,钱穆先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受当时的政治所影响。

《国史大纲》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层面的,其主旨“则在发现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这说明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记述历史以对时事及后世造成影响。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

那么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看本国历史呢?钱穆先生说“要怀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会对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历史总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鉴古而知今,历史总能带给我们温情,“亦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

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对历史毫无敬意可言)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前人不知后事,只是各行其是,焉能以己之过而责之于前人之身?”我们应该带着温情与敬意,带着“鉴古而知今”的心态去学习本国历史,才能学以致用,才能报效祖国。

总而言之,历史是人类的历史,是广大人民百姓的历史,历史的发展定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人民利益去努力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伟人,符合人民利益的制度才是好制度。

六、导师评价

繼續修改的問題:

1.標點符號使用規範。

2.書評部分要理清邏輯,哪些先寫,哪些後寫。每段內容要有一個主旨,併緊緊圍繞主旨展開。總之,文章要有章法,讓人讀起來覺得清楚,明白你想要傳達的意思。建議閱讀一些書評,學習併揣摩之。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作为一部大成之作《国史大纲》还普遍地包含了钱穆先生很多卓越的历史思想,此文将主要就其“文化史观”作一初步认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欢迎阅读。 国史大纲读后感1 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

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在书中钱穆先生铿锵有力的表达了对中国文化无比的肯定及自信。这点让我敬佩不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古文明,需要保护更需要继承和发展。认可并理解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数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的“熏陶”,熟知不少无用的典故,却对其民族的精髓与意义懵无所知,这犹如空呼爱国。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之爱其牛……爱国是要有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与参考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与参考

编号:FS-DY-20588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与参考 读书报告格式内容 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本书在表达(如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3、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4、书中令人深刻难忘的部分以及你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5、个人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如是否值得向其它读者推介); 6、读后感:(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7、从本书获得的收获; 8、引用本书或其它书籍的内容,或日常用语 9、总结

读书报告注意事项 一. 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一的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 二.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甚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 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随笔记下一些想法。 三. 不止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他有关的书来看,包括: 1. 作者的传记; 2. 作者其他作品; 3. 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4. 其他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导读:读书笔记《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我的追梦和寻根之旅 1、缘起 我相信因缘。 就像茫茫人海,每个人一生遇到的不过数千,真正能够成为朋友知己的更少。这数十亿分之一的概率之中,除了偶然和随机因素以外,还有偶然之中的必然。人和人之间,极有可能因为某一极微因素的干扰,而让两者的道路南辕北辙,就像两条起点没有相交的射线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或者因为众多因素的聚合而相遇、相见。 我相信我和《国史大纲》的缘分必是诸多极微因素的叠加所致。试想,如果没有空闲时间、没有受到朋友的影响、没有来无锡一个个难题,迎面而来。先生怎会是故意的呢?这是在一遍遍的筛选读者,先生一遍遍的说:放弃吧。可是先生心里怎会不知,爱书之人怎会被这一道道栅栏拒之门外。反倒是这一道道栅栏,会更合爱书之人、爱历史之人的心意。或许这根本不是横亘阻碍的栅栏,这才是书籍该有的样子罢。 我承认,阅读前期我饱受这一道道“栅栏”的围追堵截,甚至心生疑惑。中间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空白期,尤其是读到魏晋南北朝章节,历史脉络本身混乱不堪,国家四分五裂,长久征战,南北割裂,士气

消沉,底层政治黑暗。诸多负面信息冲击之下,我一度想要寻得一位明师的指点,教我渡过难关。最终,应了求人不如求己的教诲,在搁置冷静一段事件之后,一鼓作气,连跳带跨的读完了魏晋南北朝。来到隋唐盛世之后,虽然时局仍然时平时乱,但一路读来,渐渐趋于顺畅、高效。每日拿来一个小时的时间翻阅,待上册被我攻占之后,下册仅用去一月余。相比上册带来的磕绊,下册阅读速度如有神助。前期的所有磕绊都已不成为磕绊,读来清晰分明,判若两然。 5、简要 在扉页上,先生用这样一段话总揽全篇: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详,事业之备,则待教者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申。本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 如先生所言,“简要”贯穿全书。人物、事件仅举其纲,甚至一笔带过。若像我一般对诸多历史人物、细节未曾耳闻的,估计也会像我一样,阅读中会掺杂诸多疑惑,甚至放弃。 但是,若了解先生的意思之后,则大可释然。先生意在“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以实现“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二)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国史大纲》中上古三代之部。因为我的所见所识有限,所以我就是以整理讨论的知识内容为主,尽量客观反映钱穆先生传达的内容,以期对读者有所助益。 一、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上古史为全部历史之起点,应该要有一明了之见解,然人类历史总可推溯到无人可说之一境,则上古探索,终不免于只成为一种比较近理之测想。近代对上古史之探索,可分两途述说:一、史前遗物之发掘。二、传说神话之审订。史前遗物发掘可包括旧石器时代遗址之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之发现,以及殷墟之发现。那其中比较有趣和丰富的就是新石器时代在黄河中下游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在仰韶村被发现,又是彩陶文化,而龙山文化又为黑灰陶文化,已它们的陶器出土颜色为区分。由于此等发现,遂使国人之观念,渐渐脱离了三皇五帝之旧传说,转移到有物可稽之研寻,此不可不谓是近六十年来吾国人古史知识上的一大进步。而古史则不能脱离神话传说。而在古史中最著者莫如孔子之作《春秋》,与司马迁之为《史记》。子不语怪力乱神,《春秋》“其文则史,其事则齐恒、晋文”,已为一部极谨严的编年史,历史观念至是已绝对超出“神话”之范围而独立。大体上研究古史,应有其相应之限度,凡及年历、人物、制度、学术等等,过细推求,往往难得真相。一因古代文化演进尚浅,不够按年逐月推求。后世如刘歆三统历以下迄皇甫谧帝王世记、邵雍皇极世经等书,无论其推算不可信,即谓推算无误,亦往往历数十百年无一事可考,岂不于研治古史仍属徒劳。二则因古代文化演进尚浅,人物个一性一活动之事业尚少,若事从人物言行上研求古史,则仍是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套旧观念,不免多带有神话与教训之意味,亦不得古史之真相。三则古代文化之演进尚浅,并不如后代有种种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等之并起,若从此方面研寻古史,则不脱汉代学家“三代质文相禅”种种假想之范围,所谓儒者托古改制,亦不能得古史之真相。二、殷商时代殷商时期的直接史料为殷墟甲骨文字,殷商一代年历,应在五百年左右。殷人居地,大率似在东方。汉人传说“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此论三代文化特点,虽属想象之说,但也有几分依据。大抵尚忠、尚文,全是就政治、社会实际事务方面言之,所谓“忠信为质而文之以礼乐”,周人之“文”,只就夏人之“忠”加上一些礼乐文饰,为历史文化演进应有之步骤。其实西方两民族皆是一种尚力行的民族,其风格一精一神颇相近似。商人尚“鬼”,则近于宗教玄想,与夏、周两族之崇重实际者迥异。禹、稷皆象征一种刻苦笃实力行的人物,而商人之祖先独务于教育者,仍见其为东方平原一个文化优美耽于理想的民族之事业也。孔子以宋人而祖世居鲁,一面抱有伟大高远之理想,而一面又深爱周文化之陶冶,极慕周公以来之政制,切于实际,可见于行事,遂成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大成之圣人焉。还有一个有趣的知识,也是我再讨论中得到的,那就是商人喜欢做生意,所以后世把善于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注:中国古代文化孕育于北温带黄河两岸之大平原,以农业为主要之生活,因此其文化特别具有“着实”与“团结”与“和平”之三要素,不如印度之耽于玄想,亦不如波斯、希腊、罗马之趋于“流动”与“战争”与“分裂”。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商代的母系社会以及兄终弟及的现象。所谓母系社会,就是指氏族中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那么男子出生后就会离开母亲,去其他氏族,所以兄终弟及的现象就会产生。三、西周兴亡周人起於西方。此所谓西方,亦比较而言。西周十一世十二君。其中西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封建,即封邦建国。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常规定义上为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但钱穆认为周人父子相传,封建制从父子相传制来的观点有些不全面,因为周朝也是有立贤的记载,如舍伯邑考而立周武王。那武王灭纣之后进行了第一次封建。而周公摄政后进行了第二次封建。此时,小国林立。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民与军事占领,与后世统一政府只以封建制为一种政区与政权之分割者绝然不同。因此在封建制度的后面,需要一种不断的武力贯彻。此种形势,正如近代国家海外殖民,亦需有不断的一种力量贯彻连击其间也。若此种力量一旦消失,则全体瓦解矣。周人立国,是一个坐西朝东的

读书报告格式及要求

读书报告格式及要求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 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 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 花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至于写 读后感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没有任何规范。能够写成很抒情的散文,很尖锐的评论,很精辟的分析,很周详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质,也 要看你感想的性质。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 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如果书是自己的,能够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能够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 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有需要时,还能够再找 其它相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 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三、不要只读一本书 四、赞扬与批评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不过赞 扬与批评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 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清丽……全是废话。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 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 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能够这样做,

如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常用的做法,不过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 是不汤不水。所以赞扬不容易,批评难,又赞扬又批评也不简单。 ...第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五、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 样都谈到了,但仅仅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 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不要引用太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能够作 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它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 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绝大部分是别的唾余,写读书报告的仅仅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七、读书报告的内容可包括: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本书在表达(如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3、书中叫人深刻难忘的部分; 4、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5、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6、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如是否值得向其它读者推介); 7、读后感:(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4)本书引起的思想上的转变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_读后感完整版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 篇1: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 了解历史文学,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必经之路,《中华礼貌史》为我们讲述了2000年间 文学的变迁。 如果回避过去,便迷失了未来的方向,怀疑自己的礼貌,反过来覆亡了自己,文化大革命 便是一次血淋淋的例子。是时候了,我们重拾起旧日时光的彩贝,发掘存在于群体的文化基因,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规划我们的发展! 礼貌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而物质礼貌、政治礼貌和精神礼貌,分别 对应人与自然的关联、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该书展示了其错综复杂的关联,做出了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礼貌生生不息的过程。在论述中,充 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该书将中华礼貌 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礼貌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礼貌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联,彰显了那些对礼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礼貌发 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礼貌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 经验,力图将中华礼貌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了中华礼貌在世界礼貌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有说过: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 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不敢言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但求对我们的历史多一点微笑。在如今喧嚣繁杂的快餐文化,阅读这么几卷大部头的学术著作,确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有史 则有国,每每掩卷,总有种热情澎湃于胸中,由衷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我属于缔造这 一礼貌的群体,我应当尽自己的力为她再次赢得荣光! 篇2: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 《中华礼貌史》资料概要:本书将中华礼貌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礼貌史上重大的转型作 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礼貌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联,彰显那些对 礼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礼貌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 礼貌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经常读阎先生学术著作的人或许都会觉得这 本书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就是把一些他在其他地方说过的话得到的结论整合整合,简化简化,时不时再加上几句俏皮话。的确如此,我买这本书的主要思考是想把作者已刊行的作品收集全了。当然,正如后记中所说抛开琐细考订,借机梳理一下对此期官僚政治制度的认识,也不为 无益,作者是这样,我们读着当然更是如此了。从这一好处上讲,此书不妨可看作是作者今年 来相关研究成果的小结,切不能够市面上的那些所谓普及读本视之 中华礼貌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此刻撰写经典的人太少,这套书诠释了自古至 今的中华文化,资料还算详尽,是礼貌史入门的好书,可称为经典之作,本人很喜爱。推荐这 本书做为学生的课外读本存在,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礼貌和文化,才能有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 读书心得五篇 作为一部大成之作《国史大纲》还普遍地包含了钱穆先生很多卓越的历史思想,此文将主要就其“文化史观”作一初步认知。关于《国史大纲》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国史大纲》读后感1 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

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 《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

读书报告的基本格式要求

读书报告的基本格式要求 怎样写读书报告 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花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至于写读后感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没有任何规范。可以写成很抒情的散文,很尖锐的评论,很精辟的分析,很周详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质,也要看你感想的性质。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可以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它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三、不要只读一本书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它有关的书来看,包括:1、作者的传记;2、作者其它作品;3、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4、其它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如巴金的《回想录》与杨绛的《干校十记》等)。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赞扬与批评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可是赞扬与批评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清丽……全是废话。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常用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因此赞扬不容易,批评难,又赞扬又批评也不简单。

《国史大纲》读书报告——刘航

《国史大纲》读书报告 书目名称: 《国史大纲》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13年出版) 一、作者简介 钱穆(1895年—1990年),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 二、内容提要 《国史大纲》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使用教科书体例编写而成。全书在内容取材上详述汉、唐时期而略写辽、金、元、清,详写中原地区而略写周边少数民族,详于阐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而略于具体的人与事,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作者指出该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 在政治制度方面,该书将中国古代的政治演进划分为了三个阶段。一是到秦汉时期完成的封建集权大一统;二是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完成的政府构成演变;三是到隋唐时期完成的科举竞选制度,至此,科举取代世族门第成为了中国延续千年的首要政治制度。 在经济发展方面,本书强调了经济建设与文化、政治建设的相互融合。三者

的发展在整个中国历史中虽然并非每时每刻相互适应,但其总体趋势是在相互调和中的向前发展。 在文化学术方面,本书认为前秦过后,中国的文化学术逐渐开始脱离于宗教与政治势力,以一种平民化的气象氛围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并在北宋时期达到极盛。 三、推荐理由 钱穆先生在全书中以一种独特连贯的眼光来审视时代的变迁,往往能将一个问题进行跨时代的系统梳理,扩大延伸。 钱穆先生还强调史学要与当下的现实相联系,不能将历史知识和历史材料进行单纯的堆砌,那样作出的只是号称客观的无人的历史。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书中的内容处处以国家、民族为中心,主张发掘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内在的精神力量。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将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 四、精彩章节摘录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有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有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以上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读书报告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读书报告格式 怎样写读书报告 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花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至于写读后感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没有任何规范。可以写成很抒情的散文,很尖锐的评论,很精辟的分析,很周详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质,也要看你感想的性质。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可以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它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三、不要只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它有关的书来看,包括:1、作者的传记;2、作者其它作品;3、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4、其它作者的回顾或有关着作(如巴金的《回想录》与杨绛的《干校十记》等)。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赞扬与批评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可是赞扬与批评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清丽……全是废话。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常用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因此赞扬不容易,批评难,又赞扬又批评也不简单。 ...范文大全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五、点与面

读国史大纲有感

读国史大纲有感 《国史大纲》阅读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首先是它的竖排版式,这种版式很考验人的耐性。其次在于它的小字注释,有些比正文更加难懂.对于我们这些文言文不是太好的人来说读国史大纲简直是一种“折磨”。先不讲它的内容,他的书面排版就很锻炼人,就很有挑战性,其次对于自己的文言文水平也很有帮助. 虽然全书没有读完,但从中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也有很多的感想. 这本书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与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不同.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然后我们学生就死记硬背,不质疑书本,没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这样死记硬背却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而该书有简有繁,概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重点描写了各朝的经济、政治制

度及思想状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造成的影响。整本书都突出了他深入理解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个性与特性的主张。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 对于书的结构,钱穆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反过来,专制的政府为自己的利益又限制了民间经济的生长,否则在明一朝已经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 感悟 1、缘起我相信因缘。就像茫茫人海,每个人一生遇到的不过 数千,真正能够成为朋友知己的更少。这数十亿分之一的概率之中,除了偶然和随机因素以外,还有偶然之中的必然。人和人之间,极有可能因为某一极微因素的干扰,而让两者的道路南辕北辙,就像两条起点没 1、缘起我相信因缘。就像茫茫人海,每个人一生遇到的不过 数千,真正能够成为朋友知己的更少。这数十亿分之一的概率之中,除了偶然和随机因素以外,还有偶然之中的必然。人和人之间,极有可能因为某一极微因素的干扰,而让两者的道路南辕北辙,就像两条起点没有相交的射线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或者因为众多因素的聚合而相遇、相见。 我相信我和《国史大纲》的缘分必是诸多极微因素的叠加所致。试想,如果没有空闲时间、没有受到朋友的影响、没有来无锡(作者钱穆祖籍无锡,多增一分好奇)、没有学中医、没有因为学中医而对中华历史文化产生兴趣……这诸多的“因”互相叠加,甚至 在这“因”的背后也有“因之因”,共同聚合产生了这个“果”。我愿意把这所有的“因”和“果”共称为缘分。 缘分使然,我读了一遍《国史大纲》。

买入《国史大纲》是在一年前,具体的日期已在我头脑中淡去,大约是在2017年初。其实在买进本书之前,出于习惯使然已在豆 瓣查找,尝试一窥先行者对此书的评价,毕竟谁也不是有大把金 钱和时间用来浪费。当然,《国史大纲》怎会令人失望呢?即便掺杂少许贬抑,在我看来也不过是吹毛求疵而已。 2、钱穆 对于大家,不敢妄作评价,何况我没有评价的资格。姑且借 扉页上的作者介绍,拿来一用。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1895年生,1990年8月逝世。 历任燕京、北大、清华、西南联大、华西、江南各大学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 著有《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周公》、《墨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论语新解》、《庄子纂笺》、《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義》、《中国学术思想史论叢》、《中国文学论叢》、《雙溪獨语》、《晚学盲言》、《师友杂忆》等约六十种书。 《国史大纲》生于战乱年代,钱穆先生出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出于对动乱年代的深刻思考,出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厚热爱,先生在“为往圣继绝学”的基础上,抱有一颗“为万世开太平” 的雄心壮志而作。 从简介中可以见到,钱穆先生通晓中华数千年文化,详知历 史脉络。四书五经,先秦各家经典,无不精熟。先生之名无需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5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500字: 不知道大家听到“西南联大”这四个字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但至少是会肃然起敬的。毕竟,那里群贤毕至,绝代风华,那里握着一个时代的斯文正脉。我总觉得,西南联大的钱穆之于史学界,正如西南联大之于中国。 钱穆这个名字早就听过多遍了。历史老师开的书单里总会出现它的身影。几位复旦学长也极力推荐,说高中将这本书看五六遍也不为过。 终于,在极其仔细地读完第三遍之后,才敢提笔。钱先生的形象是在读完《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议》后逐渐清晰起来的,长衫、眼镜,有一种属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从容与旷达。钱先生对中国历史是怀着深深的温情的,而这种温情在这本书中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看这本书前,我相信大部分人会有这样的误解: 一、国家的安宁或动荡,基本由皇帝的“好坏”决定。 二、几乎没有弄清楚“封建”的概念。 三、“封建”、“专制”、“中央集权”之类的词,等于黑暗,落后,退步; “共和”、“民主”、之类的词就是先进的,好的。而钱先生看

待中国历史的立场,在《国史大纲》的引言四义中可见一斑,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办学,做事,搞研究,每一行都势必经受社会、舆论的考验,这考验可能是批评、质疑、辱骂,也可能是赞扬、追捧、盲从。文人相轻,钱先生却从不轻视他人,鼓励后学怀疑自己,坦然接受外界各种批评,我想这才是学者的样子。那些张扬的,锋芒毕露的人,真的博大吗?静水深流…… 顾颉刚说:“钱宾四先生,在北大任历史讲席已越10年,学识淹博,议论宏通,极得学生欢迎。其著作亦均缜密谨严,蜚声学圃,实为今日国史界之第一人,刚敬之重之。” 张自铭说:“先生治学,戛戛独造,一无依傍,遂成极诣,而融贯中外,直凑单微,又迥非抱残守缺者可比。辛亥以还,时局屡有起

《白先勇传》读后感

读《白先勇传——情与美》有感 20124265,翻译一班,潘胜兰 寒假,我读了很多本书,有季羡林的杂文,余光中的散文,《国史大纲》等,今天我想写写我读《白先勇传》的感想。 由于在研究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的翻译理念和译作选择,加上葛浩文翻译了白先勇的《孽子》,于是我饶有兴趣地想要了解白先勇。局限于自己的水平,只知道当时他是著名的昆曲推广者,力作《牡丹亭》。 此次阅读,让我收获了很多。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七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 1960年,他与台大的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现代文学》汇聚并培养了像张爱玲、余光中等文学大家,是战后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平台。期间主编白先勇经历了财务、出版、收集作品等困难,期刊最终因财务原因于1984年1月最终停刊,期间1973年9月停刊,1977-1984复刊。 旅美期间,那时有很多华人作家在美国创作。那时他们创作的内容大多与抗日战争、内战背景有关,大多关于死亡、欲望、人性黑暗面等有关,文学界称之为“流放文学”“流亡文学”。读到这些,我蛮震撼的。因为这恰恰是西方读者所喜爱的,也是西方社会意识形态所允许的。无论这些文学作品的价值如何高,我想它们在树立中国形象、造成“东方主义文学”有很大的关联。比如《永远的尹雪艳》、《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 白先勇学贯中西,很大作品是用英语写的。这在文学传播上,对我国在西方界的形象有很大影响。葛浩文翻译《孽子》,《孽子》是白先勇中文作品,是关于同性恋的长篇小说。 作为翻译系的学子来说,我深感我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重担和其重大的影响。也要更加努力,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其它国家。 白先勇在弘扬昆曲,给昆曲注入新鲜生命,付出了太多太多。这让我深深敬佩。 让我感到震撼的是:白先勇是同性恋者。真爱是不分性别的。白先勇用他的真情付出和一生时间去守候。王国祥两度患病最终于1992年8月病逝,享年55岁,与白先勇相知相交38年。白先勇终生未娶。着实让我感动与震撼。 阅读别人的传记,让我更加深刻了解传记的主人公,了解光鲜背后的常人难以忍受的代价。与君共勉。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2020-08-12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史大纲读后感1 《国史大纲》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跟我们之前读过的《中国史纲要》有一点相似,但二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在一个地方,从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史纲要》着重讲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包括这一时期的衣食住行;而《国史大纲》则更为严肃,围绕一朝政治,兴起灭亡。 另外,作者的文风也截然不同,《中国史纲要》的作者翦伯赞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个时期有代表的地方都会自然地提及,并配以实例和自己的讲述,像一本历史故事一样;而《国史大纲》完成于抗战年代,所以书中字字透露出了作者钱穆的忧患情绪,他像一个历史的诉说者,把最主干的部分立在那里,用迫切的话语唤醒人们去改变,更加醒目,更加清晰。 例如书中有一段钱穆痛切警示国人的话语:国人懒于探寻国史真谛,而勇于依据他人之说,因而肆意破坏,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中国历史,必须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读到这里仿佛感觉到,这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政治书了。读它的收获不在于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概况和特点,对问题的分析、对精神的培养、对当今的警示恐怕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更大收获。 有人说近现代史有许多大家,但要真想读,就读钱穆。这句话我很赞同,虽说之前也看过《中国史纲要》,虽然同是中国通史,但带给我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同样是关于历史的介绍,从钱穆的介绍中,我们除去历史,还能得到更多关于哲学、政治、价值之类的东西,他是一个真正关注学术的人,真正学养深厚,融会贯通,他把对中华民族的热忱记录于纸背,用历史作为嘴巴,讲出心底的感情,讲明未来的政治。 价值决定人生,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人生。钱穆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学术深厚,态度也端正,只有学品人品都值得夸赞的人才可以称作大家,在我心中,钱穆是这样的一位大家,我读他的思想,渴望从中获取一丝的领悟,渴望受到他一丝的影响。 国史大纲读后感2

《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1 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如果因 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 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 《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 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 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 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 数载。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 博学笃志,终成大家。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 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 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 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 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国史大纲》让我 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历史,这对于喜欢尝试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 相当具有诱惑的。

读书报告格式模板

读书报告格式模板 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 们有所遵循。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花费 笔墨的是内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至于写读后 感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没有任何规范。能够写成很抒情的散文,很 尖锐的评论,很精辟的分析,很周详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质,也要 看你感想的性质。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如果书是自己的,能够直接写在书上;如 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能够发挥的。 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便你 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有需要时,还能够再找其它 相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 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三、不要只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 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 果有条件的话,能同时找到其它相关的书来看,包括:1、作者的传记; 2、作者其它作品; 3、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4、其它作者的回顾或相 关著作(如巴金的《回想录》与杨绛的《干校十记》等)。当然不是 每一个人都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 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赞扬与批评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不过赞扬与 批评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清丽……全是废话。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 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读书 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能够这样做,如 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常用的做法,不过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 汤不水。所以赞扬不容易,批评难,又赞扬又批评也不简单。 ...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五、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 谈到了,但仅仅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 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不要引用太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能够作为举 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它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绝大部分是别的唾余,写 读书报告的仅仅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七、读书报告的内容可包括: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本书在表达(如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3、书中叫人深刻难忘的部分; 4、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5、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6、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如是否值得向其它读者推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