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1)

烛之武退秦师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以及文言句式,疏解文意;

3、把握情节发展脉络,分析人物形象,赏析叙事艺术;

4、朗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悉心体会,提要钩玄;

2、欣赏和借鉴文章波澜起伏、详略得当的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赏析文言叙事特有的简洁之美;

2、位卑未敢忘忧国,领略人物的才华与品德。

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高中文言文学习单元,文言基础尚为薄弱。“阅读—解意”,会在第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词句的意义、用法,疏解全文,并反复朗读、悉心体会,为第二课时把握情节发展、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叙事艺术做好铺垫。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及文言句式,疏解文意;

2、欣赏和借鉴文章波澜起伏、详略得当的叙事艺术。

教学法

诵读法、提要钩玄、引导探究

教学准备

CAI 课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温故导新

1、知识回顾

《左传》的相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检查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以及文言句式,疏解文意。2、因题导新

“烛之武退秦师”——

读题,同学们会生出怎样的疑问?

为什么要退秦师?

如何退?

退的结果怎样?

为什么是烛之武退?

为什么是退秦师?

……

二、提要钩玄、理清脉络

1、因题解意:标题“烛之武退秦师”——如何退?朗读课文第三段,看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从说辞上看:

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昔日之晋,知恩不报;

今日之晋,贪得无厌;

从论辩艺术上看: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设计意旨:感受人物形象之从容审慎、善于辞令)

这段文字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半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2、因题解意:“烛之武退秦师”——为什么要退秦师?结果如何?为什么是烛之武退?为什么是退秦师?……

朗读段1、2、4,看看这三段对文本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有何作用。

(设计意旨:1、理清故事情节发展脉络,引导学生感知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的特点——篇幅虽然短小,却结构完整、层次井然;波澜起伏、曲折有致。2、进一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领略)

开端——秦晋围郑;

发展——临危受命;

高潮——说退秦师;

结局——晋亦退兵。

段1、2、4交代前因后果,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更为完整。与此同时,使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三、问题探究

1、结合文本,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2、谈谈你对文中其他人物形象的看法

3、赏析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①巧设伏笔与照应

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②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③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文章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其他或简略交代,或一字未提,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4、写作素材积累:本课文本素材,可以从哪些角度予以运用?

(爱国、责任、机遇、大义等)

四、拓展延伸

素材积累(同步解析与测评P25)

【素材挖掘】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爱国志士

【示例展示】

五、课堂小结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叙事条理清楚,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这正是朱彝尊《经文考》中所慨叹: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六、作业设计

1、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句;

2、拓展阅读《晋楚城濮之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进一步领略《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言简义丰的文学特色。

3、二选一:A、选择一个角度,运用本课文本素材,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20字,B、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及写作特点等方面,为本文写一篇赏析文字,不少于500字。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写作特色

1、巧设伏笔与照应

2、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3、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阅读—解意。

文言文教学有两大重头戏:文言教学与文本探究。

本文《烛之武退秦师》作为《左传》名篇之一,其情节安排上的特点——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历来为人称道。赏析并借鉴这一写作技巧,

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在第一课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疏解文意的基础上,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就情节、人物、写作技法等方面进行合作探究,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