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2019)必修一热力环流跟踪训练含答案

湘教版地理(2019)必修一热力环流跟踪训练含答案
湘教版地理(2019)必修一热力环流跟踪训练含答案

湘教版必修一热力环流跟踪训练

一、单选题

兰州市地处东西走向的狭长山谷中,西部为西固盆地。下图示意西固盆地中心气流垂直速度(10-2m/s)的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西固盆地距地面1500米内()

A.白天主要受上升气流控制B.夜晚空气垂直速度数值较白天大

C.20时以后距地面800米以下转为上升气流D.最大垂直速度出现在距地面800米以下

2.西固盆地中心山风转换为谷风的北京时间为()

A.8时B.12时C.20时D.24时

下图中甲、乙分别是M、N两条河流上的水文站。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观测发现,M、N河流的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水文站都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B.河流流量7、8月份最大

C.图示区域沿岸的洋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D.甲、乙两水文站所在地盛行季风

4.甲、乙两水文站相比,月平均流量甲站明显大于乙站,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M河流域气候更为湿润B.M河流域降水更为均匀

C.N河上游修建水库,拦蓄了河水D.甲观测站上游流域面积较大5.山谷风、海陆风、季风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A.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下垫面热力状况不同D.高低空气压差异

6.下面关于大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气压差引起的

B.现实中风不可能沿着等压线运动

C.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D.摩擦力可以改变风速,不能改变风向

7.关于气压、高度、气温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在近地面同一高度上气温低气压低

B.在近地面同一高度上气温高往往气压低

C.气压随高度的增高而增高

D.空气总是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读“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完成下面小题。

8.a、b、c、d四箭头表示风向,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9.有关丙、丁两地大气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丁地,阴雨连绵B.气温日较差,丁地小于丙地C.丙地,天气晴朗D.大气逆辐射,丙地强于丁地读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下面小题。

10.此时乙地盛行()

A.西北风B.东南风

C.东北风D.西南风

11.与北京相比,此时甲地()

A.风力较小B.大气逆辐射强C.气温较高D.昼夜温差大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正确指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A.a B.b C.c D.d

13.从图示来看()

A.水平气压梯度力不能影响风速B.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速度C.地转偏向力会影响大气运动D.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14.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垂直气压梯度力B.水平气压梯度力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地转偏向力

15.下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①是指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B.图中②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

C.图中③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D.图中②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州是世界上少有的葡萄适宜种植区之一,其北海岸的纳帕山谷和索诺马谷被认为是世界级葡萄酒产地之一,近千家葡萄酒厂聚集于此。纳帕谷和索诺马谷分别位于梅亚卡玛斯山东西两侧(下图)。两谷地土壤类型包括白垩土、石灰石、黏土、壤土以及火山灰等几十种土壤。索诺马谷小峡谷众多,较纳帕谷气候更温凉,微气候更复杂,是全世界最多样化、最特殊的葡萄酒产区之一。纳帕谷成立了农业保护区,制定了葡萄园统一种植标准,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发展有机葡萄;成功倡议国会立法,实施AVA(美国葡萄酒产地制度);通过与加州大学合作,使葡萄种植、管理和葡萄酒酿造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1)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说明索诺马谷气候温凉的原因。

(2)分析索诺马谷葡萄酒风味多样化的原因。

(3)简述纳帕谷成为世界葡萄酒谷的优势条件。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珀斯是一个多风的城市。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冬季风力强劲,素有澳大利亚“风城”之称。

(1)说出珀斯气候类型及成因。

(2)说明珀斯夏季风向日变化明显的原因。

(3)分析珀斯冬季风力强劲的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区风力、风向多变,一旦发生火灾。山火较难扑灭。消防人员常采用喷水、喷洒灭火剂、复土、扑打和砍伐隔离带等方式扑灭森林大火。如果风力很小,也会用“点倒火”方式快速灭火。左图示意某山区森林大火位置,右图示意“点倒火”灭火方式。

(1)推测该地区最容易发生森林火灾的季节,并简述其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说明“点倒火”可以灭火的原因。

(3)说明山火对森林生长的有利影响。

参考答案

1.C2.A3.B4.D5.C6.C7.B8.C9.D10.D11.B12.A13.C14.B15.A

16.(1)白天,海风从海洋带来湿润气流,对山谷起到降温作用;夜晚受地面辐射降温和山风影响,降温剧烈近地面水汽冷凝形成晨雾,削弱了太阳辐射。

(2)受海洋、地形和山谷风的影响,多局地微气候;土壤类型丰富,富含矿物质;地形复杂多样,小峡谷众多,坡向差异大。

(3)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葡萄种类多、品质高;葡萄酒厂家多;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先进;生态环境优良;品牌保护意识强,知名度高;政府支持力度大。

17.(1)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成因:地处亚热带地区,由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夏季受副高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

(2)珀斯西临海洋,东连面积广大的沙漠(大陆);夏季多晴天,昼夜温差大;白天,沙漠地区(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往陆地;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所以风向多变。

(3)南半球冬季西风带北移,南北温差大,中纬度地区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强劲;珀斯位于30°~40°S,西临辽阔海洋,且地势平坦开阔,因此风力强劲。

18.(1)春季;春季气候干旱,降水少,空气湿度小;枯枝、落叶等松散、干燥的可燃物质较多,树木较干燥;该地山高谷深,背风坡易发生焚风效应,加之春季气温回升,局部温度较高;春季多风,地形复杂,风向多变。

(2)山火导致火场气温升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水平气流由四周向火场,吸引“倒火”向火场方向燃烧;当两火相遇时,可燃物和氧气都已燃烧殆尽,山火自然熄灭。(任答2点)

(3)增加土壤有机肥,加速优势树种的生长;杀灭害虫,降低森林虫害风险;促进物种更新,优化生态系统。(任答2点)

6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讲义热力环流和风

课时2热力环流和风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利用所学原理解释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等地理现象。 2.结合示意图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 3.掌握等压线图和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梳理1热力环流 阅读教材P35“热力环流”,填写下列知识。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1)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低压;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 (2)B、C两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高压;F、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 (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请在上图中用箭头标出空气的运动方向。 图略(按A→D→E→C→A、A→D→F→B→A标注)。 【图表解读】读教材图2-1-6大气热力环流示意,据图分析: (1)A、B、C三地冷热状况如何? (2)A地近地面为低气压,A地高空为高气压,A地高空的气压比A地近地面气压高吗? 提示(1)此图为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气流的运动与冷热不均有关,一般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反过来,当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时,该地的气温较高。所以A地气温高于B、C两地。 (2)根据物理学气压的垂直分布规律: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因此A地近地面的气压高于A地高空的气压。之所以A地高空为高

气压是与同一水平面上其他点相比较而言的。 教材梳理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阅读教材P35~36“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填写下列知识。 1.三种作用力 提示等压线密集处,气压梯度大,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大,风力也大;等压线稀疏处,气压梯度小,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小,风力也小。 [预习效果自测]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其高空形成高压 B.热力环流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 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D.无论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解析水平方向,空气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垂直方向不一定。

热力环流--练习题

热力环流--练习题

————————————————————————————————作者:————————————————————————————————日期: ?

热力环流练习题 1.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表示等压面,直线表示等高面)中,正确的是() 2.图一中四幅热力环流图与图二所示气压分布状态图相符的是( ) 高 地 3.图中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 A.a点比c点的气压高 B.c点比d点的气压低 ?C.c点比d点的气温高 D.d点比b点的气压高 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图2),回答4 ~ 5题。 4.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D> C > A > B B.A >B > D > C ?C.C > D> A > B?? D.C > D > B > A 5.此季节,图中所示大陆上的等温线 ?①向高纬凸出?②向低纬凸出 ③向北凸出??④向南凸出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6.图中C、D两地的天气状况是( ) A.C地气温高于乙地 B.C地多为晴朗天气 C.D地盛行下沉气流D.D地温度小于甲地 7.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A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 B.D、B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C、D之间的风速 D.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回答8~9题。 8.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9.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011·盐城一模)图Ⅰ示意某沿海地区海陆风 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Ⅱ为该地区近地面与 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0~11题。 10.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更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风向为东南风B.b为上升气流C.c的风向为西南风D.d为上升气流 12、右图中曲线表示某时刻近地面的等压面,以下说法正确的 是 A.正午时刻,图中裸地附近的等压面一天中弯曲幅度最大 B.在近地面同一高度上,林地气压高于裸地 C.图示时刻,近地面的气流分别由裸地和林地流向水库 D.林地湿度较大,主要是有来自水库的湿润气流 13.下面四幅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 课时)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课程标准】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 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 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 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 二、探究原理 1、运动(记忆2 分钟) 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 2、气压 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 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 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爬黑板) 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 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 5、总结规律(记忆2 分钟): 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讲解学习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34: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练习题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时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读下列图表,回答1~2题。 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 B.上海中雨,应防范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C.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注意行车安全 D.西宁晴,外出应做好防晒、防中暑准备 2.该日上海与北京最高气温不同,图中能正确解释其根本原因的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C 2.B 解析第1题,一日内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不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灾害。西宁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白天外出应防紫外线伤害,该日西宁最高气温为22°C,不会出现中暑情况。第2题,该日北京最高气温高于

上海,是因上海出现阴雨天气,太阳辐射被削弱。 下图为“吉林省东部山区P村庄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2018年1月中上旬某日,人们在清晨发现整个村庄弥漫着浓密的烟尘。下列关于这种现象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冬季燃煤取暖释放的烟尘较多 B.村民做早饭释放大量烟尘 C.谷地地形易形成逆温现象,烟尘不易扩散 D.此时盛行山风,山坡易形成地形雨,多云雾 4.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夜晚②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③此时吹山风 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3.C 4.D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整个村庄弥漫着浓密的烟尘,表示空气流通不畅,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出现了逆温现象。第4题,在山谷地形中,白天谷地的气压高于山坡上的气压,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 5.读下列四幅海陆风示意图,判断能正确表示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是()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 -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 2 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8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2019山东烟台模拟]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图1)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图2),回答1~2题。 01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 ) A.E→F→H→G→E B.G→E→F→H→G C.G→E→H→F→G D.G→H→F→E→G 02关于城市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属实的是( ) A.EF代表城市气压垂直变化规律 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 C.甲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 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GE位于近地面,且气压E>G,郊区气温较低,气压较高,E为郊区;城市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所以G为城市,近地面空气从E流向G;F为郊区的上空,为低压,H为城市的上空,为高压,所以高空气流从H流向F;垂直方向,城市受热,空气由G流向H,郊区空气下沉,空气从F流向E,由此判断环流的方向为G→H→F→E→G。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EF代表郊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A项错误;城市和郊区相比,昼夜温度都大于郊区,因此热力环流的方向没有昼夜的变化,B项错误;由图2中等压面分布可知,甲地的气压小于乙地气压,而郊区空气下沉,高空为低压,所以甲为郊区的高空,气流下沉,C项正确;乙、丙距离等压面远近相当,故两者之间气流不会沿等压面流动,D项错误。 [2019湖南师大附中检测]读图,回答3~5题。

03M地的年日照时数比N地多,主要原因是M地( ) A.纬度较低B.地势较高 C.气候干旱D.白昼较长 04N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M地丰富,主要原因是N地( ) A.地势高,大气稀薄 B.海拔高,多冰雪 C.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 D.气候干旱,光照强 05与M地相比,夏季N地的近地面气温特点及其最主要原因是( ) A.较高太阳辐射强 B.较高距离太阳近 C.较低大气保温作用弱 D.较低冰雪融化吸热 答案:3.C 4.A 5.C 解析:第3题,根据海陆轮廓,推断M地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区,气候干旱,晴天较N地多,C项正确。两地纬度相差不大,A项错误;M地位于撒哈拉沙漠区,地势不高,B项错误;两地纬度相当,昼长相当,D项错误。第4题,N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M地丰富,主要是因为N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A项正确;多冰雪不是太阳辐射量大的原因,B项错误;两地纬度相当,正午太阳高度相当,C项错误;与M地相比,N地气候并不干旱,D项错误。第5题,与M地相比,夏季N地的近地面气温较低,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C项正确。 [2019河南安阳二模]纳木错,位于拉萨市区北偏西200多千米处,是西藏第二大湖泊。2007年8月,某科研小组在纳木错进行了为期12天的湖陆风观测(观测点位置如图a),但仅在12日、13日获得连续观测资料。图b为13日某时统计的风向随高度变化图。读图,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 1.课题:中图版地理必修一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并能说出大气运动的作用,能量来源及分类。 (2)理解并能阐明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和环流过程。 (3)理解并能说明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变化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模型,能联系生活实际,列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例,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绘图能力。 (3)通过分析等压面变化及高低空气压变化,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热力环流成因的分析,认识任何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学习城市热岛环流,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通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举例,养成细心观察身边现象及认真思考的习惯。 (4)通过对城市热岛环流为工业布局的学习,体会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3.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 (2)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 (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城市风) 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 4.课型:综合课 5.教学方法:讲解法,象征图像直观法,比较法,板书笔记指导法,读书指导法6.教具:多媒体,书,粉笔盒 7.教学过程: 板书一

基本原理: P=ρgh 。 随着h 升高,空气密度ρ减小,气压降低 图一 板书二: 冷热均一时 图二 板书三: A 1004 1006 1008 1010(hPa)

冷热不均时 图三 板书四: 图四 板书五: 1004 1006 1008 1010(hPa) 受热多 A 受热少 B 低压 ρ ρ 高压

热力环流练习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完成1~2题。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通常对流层的气温是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右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 B.越接近地面空气尘埃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 C.越接近地面空气密度越大,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越多 D.越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 2.如果该日形成大雾,则四条曲线表示的时段水平能见度最低的是( ) A.甲曲线B.乙曲线 C.丙曲线D.丁曲线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1~13题。 1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 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 【模拟实验】 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1、观察冰块上方烟雾是如何运动的? 2、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冰块上方为何这样运动?(时间2分钟)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B地冷却,空气收缩,密度变大,重力大于浮力,下沉。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上升、下沉,垂直方向的运动,那么空气的垂直运动会不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运动呢?继续实验: 探究活动三: (实验) 1、观察玻璃缸上部和底部的空气是如何运动的?

第3章 第3节 热力环流 同步练习-湘教版(2019)必修一高中地理

第三章第三节 大气的热力环流 【A基础练·学业水平测试】 时间:20分钟总分:44分 (知识点1:大气的热力环流原理。知识点2:自然界的热力环境)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2020年河南平顶山检测)读“地理课堂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 ①②③④ A.①B.② C.③D.④ 2.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 A.大气受热过程B.水循环 C.热力环流D.大洋环流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箱体底部放置冰块的位置气温低,气流下沉,气压较高;热水处气温高,气流上升,气压较低,因此箱底冰块处气压高于热水处,空气从冰块处流向热水处;然后顺时针画出空气运动方向,可判断烟先是下沉,然后顺气流流向热水处,呈顺时针流动。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空气的运动主要是由于箱底冷热不均引起的,因此模拟的是由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知识点1](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附中检测)在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便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切菜的时候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地缓解眼部的不适感。据此,回答第3~4题。 3.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切大葱或洋葱时点蜡烛能缓解眼部不适感的原理是() A.空气受热加大风速B.空气遇冷减小风速 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D.空气遇冷收缩下沉 4.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映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的是() A B C D 【答案】3.C 4.A [解析]第3题,点蜡烛处气温升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切洋葱处相对冷却降温,从而导致桌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流动,形成热力环流,从而缓解大葱或洋葱对眼部的刺激。第4题,点蜡烛处气温升高,气流受热膨胀上升,两侧气流下沉,据此可判断形成的热力环流。 [知识点2](2020年黑龙江鹤岗一中检测)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如图甲),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如图乙)。据此,回答第5~6题。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 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气压差异 大气运动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高低纬度间的太阳辐射差异(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 1、概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 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 ①高低气压: 无论在上空还是在近地面, “高”、“低”比较的前提条件都是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即一般相 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 近地面,一般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 就某处气压大小而言,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且高低空的气压名称相对 ②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同一等压面上各处气压相等 等压面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 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③等压线: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例题1读图6-2 , 判断正确的叙述。 A .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③<④ B .甲地多晴朗天气 C .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 .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本题主要考查由气压的分布状况转化为地面冷热不均 引起的大气运动。 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引起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 受热地区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上升 , 冷却地区 在垂直方向上下沉 , 由此产生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着高低气压差异 , 受热区上空形成高压区 , 而冷却地区上空形成低压区 , 在近地面正好相反 。 大范围:全球大气环受受冷却 低 高 等压面

【答案】C 例题2读图6-7,回答(1)~(3)题。 (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温度:a>b>c>d B .气压:d>a>b>c C .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2)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 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 A .净化、增温 B .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湿、减温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观察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 (②升.④降)可反推近地面的冷热状况。根据水平气流(①和③运动方向可反推气压差异。若该图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则b 为城区,a 为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a)流向城区(b),绿地的作用是对大气起到净化、增湿、减温的作用。 【答案】(1)C (2)B 例3.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的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的,读图后回答: (1)图中1、2、3、4、5表示气压相等的数码是 ; (2)1、2、3、4、5中表示气压最高的数码是 ; (3)1、2、3、4、5中表示气压最低的数码是 ; (4)A 、C 两处气温较高的是 处; (5)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6)如考虑摩擦力,B 点吹 风 (7)A 、B 、C 三点都位于同一纬度,此时若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则A 点处在 (陆地或海洋) 例4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4:2.1.1 思维导图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过程、意义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一)过程、意义 1.大气的热源 (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2)直接来源(近地面大气):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1)地面增温:大部分A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近地面大气增温:地面以B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增温。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同时大气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大部分热量以C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典题在线 1.(2011·全国文综,9~10)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2)题。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 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 10℃等温线分布高度。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 (2)简述 10℃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 (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概述沿 40°N 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题必备 1.突破热力环流的形成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2)两个方向 (3)三个关系 (1)温差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M、N处风向所示)。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图中曲线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下列关于此时图示区域气流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近地面气流由水库流向裸地和林地 B.近地面气流分别由裸地和林地流向水库 C.裸地气温日较差较小 D.水库盛行下沉气流 2.若图中裸地附近的等压面为一天中弯曲幅度最大时,则此时为() A.午后2时左右 B.午夜前后 C.日出前后 D.正午前后 暑假期间,济南市的某同学到威海市旅游,她发现当地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并绘制如下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3.图示时间() A.陆地气温较低 B.正值白天 C.海面气压较低 D.正值夜晚 4.造成上述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高低纬之间的热量差异 B.海陆之间的热量差异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地转偏向力 读太阳墙工作原理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 5.太阳墙全新空调系统核心组件是太阳墙板,图示太阳墙所涉及的地理原理是() A.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B.热力环流

C.气流辐合上升 D.大气环流 6.图示气流的动力主要来自于() A.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风能 D.太阳辐射 读山谷风剖面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7.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图中出现的时间是夜晚②图中出现的时间是白天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呈上升运动 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呈下沉运动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呈上升运动 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9.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10.若甲地为郊区,乙地为城市,其余条件与上题相同,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在甲地建设的企业是() A.造纸厂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 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责任感。 2. 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

地理必修一_第二章_地球上的大气_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4、影响:温度分布、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过程: 5、海陆热力环流: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原因: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6、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可以减小风速。 4、风向:高压→ 低压 5、风力(风速):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2.2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全球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P37) 高压带:干燥少雨信风带:干燥少雨 气压带风带 低压带:湿润多雨西风带:湿润多雨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冷高压,热低压) 2、气压中心(北半球): 3、季风: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热力环流试题

高一地理练习题热力环流 2016/11/1 一、选择 1、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读后完成以下问题。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 ④四2.甲图中①、②、③、)处气温最高的是( B.② A.① D.④C.③ .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3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间段完成拍你会选择什么时)摄(时至18时 D.6时时至次日8时 B.816时C.18时至次日6时至A.16机飞行4.在北半球中纬度高空,一架飞机自东向西飞行,飞机左侧是高压,右侧是低压。则飞 方向与风向的关系是 D.风从北侧吹来 B.逆风飞行 C.风从南侧吹来A.顺风飞行右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回答

题。).四地气压大小的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5 B.D>C>A>B A.A>B>D>C D.C>D>B>A C.C>D>A>B )6.此季节,图中所示大陆上的等温线( ④向南凸出②向低纬凸出③向北凸出①向高纬凸出 D.②③ C. B. A.①④②④①③ ) ( 、在南半球近地面,某观察者迎风而立,低气压应在其7. A.左后方 B.右后方 C.左前方 D.右前方 图7表示热力环流示意图,甲乙表示地面。读图完成题。 ) ( 8.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高低顺序是.甲>乙>丁>丙 BA.甲>乙>丙>丁 .乙>甲>丁>丙 D.丙>丁>甲>乙 C ) 、cd四个环节中最先出现的两个环节是( 9.a、b、d 、D.c .、B.bd Ca、c .Aa、b ) 运动环节的根本原因是( 10.导致c .水平气压梯度力 BA.水平气压梯度 .甲、乙处的冷热不均 DC.丙、丁处的冷热不均 ) 、图116表示某地同一时期四种昼夜天气状况,其中夜晚气温最高的是(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33: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练习题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基础巩固]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和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主要表现在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治病虫害等方面。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调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减弱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2.胶东的一些果农秋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下图为吉林省东部山区P村庄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2018年1月中上旬某日,人们在清晨发现整个小村弥漫在浓密的烟尘之中。下列关于这种现象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季燃煤取暖释放的烟尘较多 B.村民做早饭释放大量烟尘 C.谷地地形易形成逆温现象,烟尘不易扩散 D.此时盛行山风,山坡易形成地形雨,多云雾 4.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夜晚 ②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 ③此时吹山风 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分别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

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图示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B.减少下渗,增强湿度 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D.降低夜晚时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6.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以下设计合理的是( ) A.利用厨房、卫生间做进风口B.房屋的朝向为东西向 C.减少东西向墙面的长度D.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或门洞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夜间瓢泼大雨,白天阳光灿烂”是其独特的气候风景。据此回答7~8题。 7.拉萨每年日照总时数平均多达3005小时,成为“日光城”。其原因有( ) ①地势高,日照时间长②白天晴天多③空气密度较小,大气透明度好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②③ 8.拉萨的降雨80%集中在夜晚的主要条件是( ) A.临近河流,夜晚水汽较白昼充足B.河谷地形,夜晚盛行上升气流 C.地处高原,夜晚气温远比白昼低D.大气稀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9.滨海地区的风随昼夜更替而风向转换,形成海陆风。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中用箭头画出白天的大气运动示意图。 (2)由图2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________(季节)最少,主要原因是该季节________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海陆风。 (3)分析海风对滨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 [能力提升] 研究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对于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上海市新的城市规划决定拿出三分之一的土地进行植树造林。读图,回答1~3题。

热力环流综合练习

热力环流综合练习 下图中图1示意“我国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2示意“a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分布状况图”,读图回答1?3题。 1.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②地气压高于①地 B. 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C. 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低 D. 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高 2?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 A. a地风向为西北风 B.c地风向为西南风 C.b为阴雨天气 D.d为下沉气流 3.若图1为“某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不考虑盛行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处可能为城区 B. 乙处房价比甲处低 C. 城市绿化带应建在离城市中心16千米外 D. 火电厂宜建在离市中心16千米至20千米处 解析第1题,由图2可知,甲地近地面与高空在垂直方向气压梯度大,等压面密,地面定为冷高压,乙地相反,近地面为热低压,从而形成图1的热力环流,在高空③地气压高于④地。第2题,在近地面,①②之间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向东,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北风。第3题,在城郊热力环流中,乙处气压低,应是城区。有严重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以外,远离城区,绿化带建在城郊风经过的地方,即16千米以内。 答案 1. B 2. A 3. D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各类循环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读下图,回答1~3题。 1. 若该图表示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气压a地低于b地 B. 气温a地低于b地

C. 若该环流发生在城市地区,则a是市区,b是郊区 D. 若该环流发生在沿海地区,则a是陆地,b是海洋 2.若此图为冬季海陆间热力环流图,则() A.a为海洋 B.b为陆地 C.③为陆风 D.③为海风 3.若该图表示热力环流,则a、b、c、d对应的等压面分布(示意)不正确的是() l.B 2.C 3.D 解析:a、b两处相比,a处气温低、气压高,b处气温高、气压低。不论哪个季节,城区的温度比郊区高,因此b处为城区。若为冬季,则a为陆地,b为海洋,③为陆风。结合气压值与等压面弯曲的关系,确定d处为低压,等压面应该向地面弯曲。 在水库及其周围,由于地面热容量的差异,导致了局部小气候的产生。据此回答4~5题。 4. 若该水库旁建有一度假村,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风向的是( ) A. ①2 B. ③④ C. ①④ D. 2③ 5. 关于水库对库区周边地区的主要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风力减弱 B.雷电、阵雨等天气现象增加 C. 气温年较差增大,日较差减小 D. 增加周边地区空气湿度 4. B 5. D解析:水库与周边地区相比白天增温慢,形成高压;夜晚降温慢,形成低压。风从水库吹向周边地区,并带去充足的水汽。 读我国某地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冗成6~7题。 6. “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 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7. 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