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课外文言文汇编

上海中考课外文言文汇编
上海中考课外文言文汇编

上海2007-2019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编)

2007年上海市:鲍鱼(12分)

昔有人主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②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鱼。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为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注] ①罝[jū]:捕兽用的网。②鲍鱼:这里指用盐腌渍的鱼。③奉:供奉。④愈:(病)好。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2)问其故()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9、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

1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答案

7.(4分)(1)离开(2)原因

8.(2分)这是我的鲍龟,哪里有什么神啊,

9.(3分)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

10.(3分)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等

2008年上海市:误认(12分)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误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注] ①卓茂:人名。②公:对人的尊称。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幸至丞相府归我()(2)乃诣丞相府归马()8.对画线句“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就连忙跟他解释。

B.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就连忙跟他解释。

C.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D.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9.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2分)10.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的品质,表现了“马

主”的品质。(4分)

答案

⒎(4分)⑴还,归还(2分)⑵往,到……去(2分)

⒏(2分)D

⒐(2分)想确认马是谁的

⒑(4分)仁厚(宽厚、宽容)(2分)诚实(2分)

2009年上海市:福安居盛家园(12分)

福安居盛家园,畜二母鸡,黄白各一,桑麻掩映,分棚而栖,各养数雏。晨夕带雏出入,二雌同行,宛如人之洽比其邻者。一日,黄者被人窃去,失母之雏,悲鸣不已。白者频来顾视之,若代为悯恻。然自后得食相呼,归栖逐队,盖亡形于黄白,而皆视为己子矣。

鸡虽微禽,而于五德,之外,竟复具一德。盛君之友因呼之为“慈鸡”。【注】五德:指仁、义、礼、智、信。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而皆视为己子矣()(2)竟复具一

德()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白者频来顾视之

14.表现“二母鸡”和睦相处的句子

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15.文中的“一德”指的是。(3分)

答案

12、当做,是具备具有

13、白鸡时时的来看望黄鸡的幼雏

14、晨夕带雏出入,二雏同行,宛如人之洽比其邻者。

15、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

2010年上海市:顾亭林五易书稿(12分)

顾亭林[注]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居家恒服布衣()(2)实勉我也。()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14.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

他的态度。(3分)

答案

12.(1)居家/在家时(2)其实

13.A

14.《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

15.豁达勤奋好学

2011年上海市:韩魏公知北都(12分)

韩魏公①知北都,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注释:①韩魏公:韩琦,北宋名臣。②有中外亲:有中表兄弟。有中,人名。③冢:坟墓。

12.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云耕者入冢而得()()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

14.“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本文表现了韩魏公

的品质。(3分)

答案

12、说;获得,得到

13、A

14、“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

15、待下宽厚

2012年上海市:太祖视事东阁(12分)

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参军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大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注】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浣濯:洗涤。参军:官名。

1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此言甚善()(2)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从另外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B.随从交替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C.随从另外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D.随从交替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14.太祖“”的神情和“”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

15.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答案

12、①好②做

13、D

14、喜赐

15、C

2013年上海市:闻公有一册历(12分)

闻公有一册历①,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如云某日午前晴,午后阴,某日东风,某日西风,某日昼夜雨。人初不知其故。

一日,民有告粮船失风②者。公诘其失船为何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不能知而妄对,公一一语其实。其人惊服,诈遂不得行。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盖亦公事,非漫③书也。

【注】①公:文中指周忱,明朝官员。册历:记事簿。②失风:行船遇恶风失事。③漫:随便。

1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人初不知其故( ) (2)公诘其失船为何日( )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

B.那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C.其中一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

D.其中一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14.从文中看出“民”有诈的语句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希望官员做事认真,一心为公。

B.称赞周忱留心公事,做事细密。

C.赞赏周忱学识超群,慧眼独具。

D.讽刺“民”自作聪明,贪图钱财。

答案

12、(1)原因\缘故;(2)是

13、A

14、其人不能知而妄对

15、B(3分)、A(1分)

2014年上海市中考题:韩生料秦王(12分)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②,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释: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②纸鸢:风筝。

1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 )

(2)王之爱子病三日矣(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划线句。(2分)

子何以知之?

12.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3分)

秦王将猎-( )- 韩生劝止-( )韩生释疑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3分)

A.遇事要勤学好问。B.要善于见微知著。

C.要勤于观察思考。D.遇事要集思广益。

答案

10.(4分)(1)喜爱(2分)(2)生病(2分)

11.(2分)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12.(3分)第一空:百姓徙避(百姓避之)(1分)第二空(2分)评分量表:

11.对陆象山棋艺进步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4分)A常找高手过招B观摩他人下棋

C善于知识迁移D善于思考领悟E坚信天下无敌

12.结尾"象山笑而去",请写出"笑"的含义。(4分)

答案

10、(陆象山)常坐在临安集市的店铺里看人下棋。

11、A E

12、(赢棋后)得意;笑棋工自大

2016年上海中考题:楚人谓虎为老虫(12分)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②然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嗟!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耳者不少矣。【注】①邮馆:驿站的客舍。②砉(huā):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不胜惊错( ) (2)鼠何名老虫

( )

12.“余惊错欲走”是因

。(4分)

1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案

11. (1)能承受(能承担)(2)取名(命名)

12. 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老虎了。

13. 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2017年上海中考题:人有馈一木者(12分)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留以为梁( ) ⑵乃尽湿之()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1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第一件: 。第二件:。

答案

11.(1)作为、做成(2)全、都

12.C(4分)B(1分)D(1分)

13.事物都自有它合适的用途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

2018年上海中考题:(傅)文忠不谈诗文(12分)(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余在直①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拳缩如蝟②。一日黎明,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五十金遂以应用。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呜呼!此意尤可感已③。

【注释】①直:同“值”,当值,值勤。②蝟:今作“猬”,刺猬。③已:语气词。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⑴而极爱才()⑵嘱易新帽过年()

12.下列对画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正缺钱

B.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正缺钱

C.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资历不够

D.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精力不济

13.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____________”;文末作者说“此意尤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____________。(4分)

答案

11.(4分)⑴很(非常)(2分)⑵换(更换)(2分)

12.(4分)A(4分)B(1分)C(1分)

13.(4分)一笑不复言(1分)傅文忠对我的尊重和体恤(3分)

2019年上海中考题:耕者王清臣(11分)

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一日,携榼①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疃②间,听之,皆杜诗也。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委诸其族,今为人佣耕。少曾读书。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故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异日远度过其庐,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③,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

【注】①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②瞳:村庄。③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少曾读书()(2)故尝歌()

1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B.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

访

C.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D.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

13.张远度来到“”(用本文语句回答)的“颖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原因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案

11.(1)年幼(2)所以

12.B

13.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上海市2019届中考二模课外文言文汇编(16区全)

2019年二模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 浦东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晚乃遁②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象④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zào)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⑤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注】①光、黄:光州、黄州,两州连界。②遁:遁世隐居。③方山冠:唐宋时隐士戴的帽子。④遗象:犹遗制。⑤“环堵”一句:谓室内空无所有。 11、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 (1)谪居于黄居() (2)余告之故故() 12、文中“余既耸然异之”的原因是(1)(2)(用自己的话表述) (4分) 1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方山子,本名陈慥,因佩戴古代的方山冠,人们则叫他方山子。 B、“方山子亦矍然”写出了方山子遇到作者时惊讶的样子。 C、“俯而不答,仰而笑”,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境遇的理解。 D、选文中的方山子,一身侠气,威武豪放,隐居山中,淡泊名利。 静安区 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其歌词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握手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坐颌首,殆欲下拜。【注释】①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②瞿然:惊讶的样子。③握手,拱手。扣:询问④溥(pǔ)大。⑤凝:注意力集中 7.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必将名.世()(2)某妄意易.一字() 8.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李泰伯把记和赞词读了三遍,不停地感叹其韵味。

2015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

2015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8:课外文言文阅读 【福建省龙岩市】(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3分) 蒙骜①伐魏 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③,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④驾还魏。魏王持⑤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 河外,蒙骜遁走.。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蒙骜(ào):秦国大将。②高都、汲:地名。③恤:体恤,顾惜。④趣(cù):催促。⑤持:握着……的手。 5.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6.下面句中的“数”与“魏师数败”中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夹岸数百步B.珠可历历数也C.扶苏以数谏故D.数月之后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 ⑵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 8.阅读全文,说说信陵君为什么能成功救魏?(3分) 【答案】(一)(13分)5.(3分)?军队?只,仅仅?逃跑 6.C(3分) 7.?(魏王)于是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回国)。 ?诸侯听说信陵君又成为魏国的大将,都派兵来援救魏国。(4分) 8.①信陵君知恩图报,能以国家为重,回国效力。 ②信陵君得到魏王重用。 ③信陵君在各诸侯中有较高的威望,得到了各诸侯的支援。 (3分,意思答对即可,答对1点给2分,答到2点给3分) 【参考译文】秦将蒙骜率军进攻魏国,占领了高都和汲。魏军屡战屡败,魏安鳌王为此而忧虑,便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回国。信陵君惧怕归国后被判罪,不肯返回,并告诫

他的门客们说:“有胆敢向魏国使者通报消息的,处死!”于是,宾客们都不敢规劝他。毛公、薛公为此拜见信陵君说:“您所以受到各国的敬重,只是因为强大的魏国还存在。现在魏国的情势危急,而您却毫不顾惜,一旦秦国人攻陷了国都大梁,将先王的宗庙铲为平地,您将以何面目立在天下人的面前啊!”二人的话还未说完,信陵君已脸色大变,即刻驾车赶回魏国。魏王见到信陵君后握着他的手啜泣不止,随即便任命他为上将军。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听说信陵君重又担任魏国的大将,都纷纷派兵援救魏国。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西击败蒙骜的军队,蒙骜带残部逃走。 【广东省】(二)(9分)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11.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9.A(约定) 【解析】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 10.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解析】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 1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2分)。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1分)。?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2分)。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1分)。?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分)。(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1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1分)。)【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

2019年上海市初三一模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含答案)

2019年上海初三一模课外文言文汇总 宝山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1,塞于路。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日向2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3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值几钱?”答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4,立偿之。命童仆登车,断其结络5,悉推瓮于崖下,须叟,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注释: 1瓦瓮:陶制的小口大腹容器。2 向:将近、将近的意思。3铃铎:代指车马。 4缣:线织品,此处用作货币的代用品。5结络:捆扎瓦瓮的绳子。 1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题。 (1)文中,两处加点词“于”的意思是的; 两处加点词“得”的意思是的。(2分) A相同 B不同 (2)根据文意,“属天寒”中“属”一词的解释,应选的一项是(2分) A同“嘱”,嘱托。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类,一类。例——“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C适逢,适才。例——“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 14.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载瓦瓮车“进退不得”的原因是、和 。(3分) 15.从刘颇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个性特征中的两大亮点:、。(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回答)(2分) 12.(4分,每小题各2分)(1)B A (2)C 13.(3分)刘颜于是打开行囊拿出缣(货币代用品),马上偿还(抵补)给那个人(瓦瓮主人) 14.(3分)道路峻滑车马太多车身太重 15.(2分)当机立断(处事果断)慷慨大度(豪爽大方) 长宁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5题(15分) 文天祥至潮阳,见弘范1,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2。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与之。其末二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汪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 【注】1张弘范:元军将领。 2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1、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 是。(1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与俱入山崖() (2)使为书招张世杰() (3)其末二句云() 13、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如果能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B(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奉宋的心态来事奉我们皇上 C(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

初中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2019-2020年初三一模课外文言文分类汇编

宝山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2019-2020年初三一模课外文言文分类汇编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日:“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日:“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音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注释】①邑:县城。②茸生:柔密丛生的样子。⑧良已:果真痊愈了。 ④异史氏:作者自称。⑤攘:偷窃。 11.依次对文中四个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3分) A.领会终于更加实行 B.能够去世好处实行 C.得到终于更加做 D.发现终于好处做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13.翁从“不骂”到“骂”,是因为某“”。(2分) 14.我们曾学过的《狼》也是异史氏作品,所以异史氏就是(人名)这篇故事,异史氏特地设计了雅量的“邻翁”责骂偷窃者并使之病癔的情节,其实是喻示了 的道理。(4分) 11、(3分)C 12、(3分,得分点,“素”、“未尝”、“征于声色”)邻居老人平素气量很大。平时丢了东西(心中的不愉快)从来不在(不曾)话语、脸面上流露出来(括号中内容不不出来也可以) 13、(2分)因实告邻翁 14、(4分,前一空1分,后一空3分)蒲松龄对坏人坏事要勇于批评,才能使之改正(对坏人坏事不应该原谅,要揭露出来等) 长宁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②,子知之

2020上海各区初三中考一模课外文言文精编word版

上海市 2 2 0 各区 初 三 一模课外文编 宝山区 若石遇害 ① 。若石帅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日 若石隐于冥山之阴,有虎恒蹲以窥其藩 ② 入 而 ③ ,坎山谷以守,卒岁,一日而虎死, 若石大喜, 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 于是驰其机, 撤其备, 垣坏而不修, 藩决而不理。无何,有貙 ④ 逐麋来止其室之隈 ⑤ ,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 不知其为貙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块,貙人立而爪之毙。君子谓若石知一而不知二, 宜其及也。 【注释】 ①藩:篱 笆。②殷 钲:震动金属器;燎辉:点燃火把。墙。 ④貙( ch ū ):一种凶猛的野兽,形似狸。⑤隈( w ē i ):墙角。 9.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2 分) (1)有貙逐麋来 止 其室之隈 ( ) ( 2)闻其牛、 羊、豕之声而入 食 焉(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义。( 3 分) 若石 隐 于冥山之 阴 11.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若石帅其人昼夜警”的原因是“有虎恒蹲以窥其藩”。 B. “若石帅其人昼夜警”的目的是“虎不能有获”。 C. 若石“驰其机? ? 而不理”的直接原因是“虎死无毒己者矣”。 D . 若石 “驰其机? ? 而不理” 导致的最是 “闻其牛、 羊、 豕之声而入食焉” 。 12. 结合故事内容,文末“其一”、“其二”分别指什么?这个故事告(用自己语言概括回答)( 4 分) 闵行区 鲁王好猎,相①常 从入苑②中,王辄休相就 馆舍 ,相休,终不休,曰 : “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 ! ”鲁王以故不大出游。 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③,少子田仁不受也,曰: “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 【注释】①相: 即田叔,时任鲁恭王的宰10、解释文中加点词。 (4 分) (1)相常 从 入苑中 (2) 数 年,叔以官卒 11、用现代汉语线句。 (4 分) 我独何为就舍! 12、“鲁王不大出游” 的原因是“相常从入苑中” “、 ”、“ ”。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4 分) 1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一)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始强。【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 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 2.翻译下边句子 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译: 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译: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 (三)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译: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四)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五)浦阳郑君仲辨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2018年上海中考语文二模试题课外文言文汇编(15区全)

宝山嘉定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齐君使.治阿()(2)遣使.追() (3)乃起兵.击之()(4)以私兵.战()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意思。(2分)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阿县大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每空不超过10个字)14.根据选段内容,推测与“遂败魏师”原因无关的一项是()(2分)A.子奇善于听从长者的建议。 B.子奇拥有料事如神的本领。 C.子奇得到民众的拥戴。 D.子奇得到齐君的信任。 答案: 11.(1)派遣(2)使者(3)军队(4)兵器(4分,每空1分) 12.凭借老者的智慧,由年轻的人决断政事,一定能管理好阿县(2分) 13.发展农业救济穷人(4分) 14.B(2分) 崇明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2分) 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 光武帝以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诮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之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③诮:责备。④大司马:官名 1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冯异定关中定 (2)号为“咸阳王” 12.对画线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2019年湖北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及参考答案

2019湖北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19·咸宁卷】 陶侃少孤贫。建兴三年,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①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太宁三年,五月,以陶侃为征西大将军,都督②荆、湘、雍、果四州请军事。判州刺史、荆州士女③相庆。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遺,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是自弃④也!” 侃在军四十一年,明毅善断,识察纤密,人不能欺;自南陵迄⑤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 (节选自《晋书?陶侃传) 【注】①甓(p)ì:砖。②都督:统领。③士女:泛指百姓。④弃:放弃。⑤迄::到,至。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故自劳耳(使…劳累) B.常语人日(告诉) C.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放弃,含弃) D.明毅善断(善于) 17.C(3分。遗:硫忽,遗漏) 18.下列选项中的“于”和例句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朝运百甓于斋外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不求闻达于诸侯 C.皆以美于徐公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18.A(3分。A与例句都是介词,到;B介词,在C介词,比:D介词,向) 19.下列対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侃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贪图安逸清闲,常常早上把砖从书房运出去,晚上又运回 来 B.从“荆州刺史、荆州士女相庆”,可以看出陶侃为官深得人心。 C.陶侃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但他治军严谨,反对不正之风。

D.陶侃办事严肃认真,为人精明果敢,观察事物细致周密,别人欺骗不了他。 19.C(3分。“陶侃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与原文不符) 2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 (2)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 20.(1)陶侃秉性聪明机敏,对人恭敬,做事勤恳,整天并拢双膝、端正地坐着。(终日:整天,1分;危:端正地,1分;大意1分) (2)活着的时候对于社会没有什么好处(或贡献),死了后对于后世没有留下好名声。(益:好处,1分;闻:闻名,此处可译为“留下好名声”,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陶侃年轻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晋愍帝建兴三年(315),陶倪在广州刺史任上比较空闲,常常早上运一百块砖到书房外,晚上又把砖运回书房里。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陶侃回答道:“我正要努力去恢复中原,过于清闲安乐,以后恐怕担当不了重任,因此要使自己筋骨劳累。” 晋明帝太宁三年(325)五月,任命陶侃为征西大将军,统领荆、湘、雍、梁四州军事。荆州刺史,荆州地方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互相庆贺。陶促秉性聪明机敏,对人恭数做事勤恳,整天并拢双膝、端正地坐着,营暑里许多的事情,检查管理,没有疏忽遗漏的地方,也没有一定的空闲时间。陶侃经常告诉别人说:“古代治水有功的大画是位圣人,他尚且爱惜每一寸光阴,至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更应当爱借每一す光阴,怎么可以只图尽管玩乐、过度喝酒以至大醉呢!活着的时对于社会没有什么好处,死了后对千后世没有留下好名声,这是在放弃自己啊!” 陶侃在军队里工作了四十一年,精明果敢,善于判断,观察事物细致周害,别人不能欺骗他;陶侃管辖的地方很多,从南陵一直到白帝城,方圆几千里内都很太平,甚至东西丢失在路上也没有人拾为己有. 【2019·随州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甲】史称颜真卿①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

2020上海各区初三二模课外文言文汇编

上海市各区初三二模课外文言文汇编 闵行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一12题(12分) 盖公者,齐之胶西人也,明《老子》,师事乐臣公,汉之起,齐人争往于世主,唯盖公独遁居不仕。 及汉定天下,曹参为齐丞相,尽延问长老诸生以百数,何以治齐。人人各殊,参不知所从。闻盖公善治黄老,乃使人厚币聘之,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遂推此类,为参具言之.参悦,乃避正堂舍之,师事之,齐果大治.及参入相汉,导盖公之道,故天下歌之.盖公虽为参师,然未尝仕,以寿终。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参不知所从( ) (2)为参具言之( ) 11.下列对画线句子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4分) A. 曹参喜欢,于是让出自己的正堂让他住。 B. 曹参喜欢,竟然避开了正堂让他住。 C. 曹参高兴,于是让出自己的正堂让他住。 D. 曹参高兴,竟然避开了正堂让他住。 12. “齐果大治”在文中的体现是“”,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4分) 浦东新区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10一13题(12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注】①既望:农历每月十六.②属(zhǚ) :倾注,引申为劝酒。③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 、牛宿。④一苇:比喻极小的船。⑤冯(píng)虚御风:乘风腾空而邀游。 10.语段中的“苏子”是(人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句话在我们学过的《》一文中也出现过。(2分)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清风徐来()((2)而不知其所止() 1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一句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地点。 B. “徘徊”二字描绘出月光柔和似对游人极为依恋且脉脉含情。 C.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渺小在旷大前的迷茫。 D.在浩瀚的江水上,作者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溢于言表。 13.选段中,作者借写“月”来抒发情怀,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一个相同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3分)

初三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六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 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七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 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 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 “ 每以天下为己任” 的正确译句是( A .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上海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30篇

六上课外文言文30篇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9分) (苏秦)潦倒而归。妻不下絍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②自刺其股③,血流至足。后卒④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根据《战国策》改写)【注释】①絍(rèn):织布帛的纱缕。②锥(zhuī):一头尖锐,可扎窟窿的工具。③股:大腿。④卒:最后。 11.解释加点字:(2分) (1)引.锥自刺其股()(2)血流至足.() 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怎么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够得到的人呢? B.怎么有让君王感到高兴却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 C.哪里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够成功的道理呢? D. 哪里有对别人家的主子讲话却不能够成功的道理呢? 13.苏秦“发愤读书”的具体表现是“”。(2分) 14.苏秦从“潦倒而归”到“佩六国相印”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发?(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9分) 11.(2分)(1)取过来,拿出(1分)(2)脚(1分) 12.(2分)C 13.(2分)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14.(3分,意近即可) 学习要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 想获得巨大的成功,就要下定决心,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不要怕暂时的失利,只有付出艰苦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面对生活的挫折或人生的困境,要勇于自省,下定决心,发奋图强,百折不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6分) 杀驼破瓮① 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②得不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③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注释】①瓮: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②既:已经③用:采纳 11.对“既得不出,其人以为忧”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那个人已经不能让骆驼的头出来了,就为此事发愁。

2019各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说理类汇编

1.(2019·四川凉山) 蛛与蚕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①,百宫绂绣②,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日:“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选自《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①衮龙:龙袍;②绂绣:一种官员的礼服; (③枵腹:空腹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我固.自杀() (2)遂.为文章() (3)孰.非我为() 【答案】固:固然遂: (接着) 就孰:哪一个 【解析】本题考查常规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1)结合上文“蛛语蚕曰”的内容分析,“固”是固然的意思;(2)根据对话情景和所积累实词含义分析“遂”是“就”的意思;(3)前文所罗列之物,“衮龙”、“绂绣”均为丝织物可知,该句为反问句,故“孰”的意思是哪一个。注意平时多积累文言实词的含义,作答时结合具体语境写出正确解释。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2)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我! 【答案】(1)既然如此.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杀,(这)不是太愚盘了吗?(2)替别人打算,还是替自己打算,(我)宁背为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注意翻译时,字要一一对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根据句式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换,使句子流畅;(1)然:既然如此;以:用来。(2)为:替;谋:打算。 11.文中的蛛与蚕分别指的是哪一类人? 【答案】蛛:指利己不利世的人;蚕:指利世不利己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此类题目时,先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含义,最好能正确的翻译成现代文,这样更便于理解文章。在此基础上找出关键句或词语进行分析作答。本文由蛛与蚕的对话中可知,蛛不顾他人感受,只为自己享乐;而蚕到死都在为别人忙碌,从不为自己考虑。由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蜘蛛跟蚕说:"你饱食终日,一直到老。丝吐成经纬(织成茧),颜色黄白灿烂,于是将自己裹缚。养蚕的妇人将你们放进沸腾的水中,(你们)就丧失了性命。但是,你们的巧只适合用来自寻死路,不是太蠢了点吗?"蚕回答蜘蛛说:"我的确是自寻死路,(但)我所吐的丝就成了花纹和彩绣,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百官祭祀礼服所绣的服饰,哪样不是我做成的呢?你是空着肚子营造(网),口吐经纬(的丝)、织成罗网,在那上面等待着。看见蚊虫蜂蝶经过,没有不杀(了)它们而(让)自己(吃)饱(的)。巧是巧啊,多么残忍啊!"蜘蛛说:"为别人着想就做你;为自己着想就做我。啊,世界上像蚕一样不像蜘蛛一样的人太少了! 2.(2019·天津)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2020上海中考一模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篇)含答案

2016上海中考一模语文题型分类汇编(16区全) 课外文言文篇 【徐汇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3分) 齐宣王好谀 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①。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②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尹文子》) 【注释】①石:重量单位,古代以120斤为一石。文中的“三石”与“九石”均非实指,“三石”指强度一般的弓,“九石”指强弓、硬弓。②关:同“弯”。“中关”拉到满弓一半。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左右皆引试之()②宣王埤其名()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13、宣王周围人的哪些言行呼应了标题中的“谀”字?(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1)“” (2)“” 14、齐宣王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宣王始终努力追求个人实力提升 B、宣王喜欢用事实来证明自己 C、宣王乐于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D、宣王对自己缺少正确的认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 一14题〈13分) 11.(4分,每题2分)(1)拉,牵(2)同“悦”,喜欢 12.(3分)三石是真实的,九石是虚名。 13.(4分,每空2分)左右皆引试之(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

14.(2分)D 【奉贤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孙期传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勤习典籍。家贫,事母至孝,牧豕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②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⑤,不行,终○6于家。 【注释】①豕(shǐ):猪。②里落:与后文“里陌”意思相同,村庄。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④赍(jī):持有,携带。⑤辟:召,征召。○6终:死。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相约不犯.孙先生舍()②期驱豕入草不顾.() 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远方的人跟着他这个学者,都拿着东西经过田野追赶他。 B、从远方来跟着他学习的人,都拿着东西经过田野追赶他。 C、远方的人跟着他这个学者,都拿着经文在田野中追着他(请教)。 D、从远方来跟着他学习的人,都拿着经文在田野中追着他(请教)。 13、孙期是个读书人,但他却不耻做粗鄙之事。其中,“牧豕于大泽中”是为了__________; “驱豕入草不顾”是为了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4、根据本篇“传”的内容,完成下表。(4分) ( 11、(1)侵犯,侵害(2分)(2)回头看,看(2分) 12、D(2 分) 13、侍奉母亲(1分)拒绝做官(1分) 14、(1)济阴成武(1分)(2)贫(1分)(3)孝敬长辈、仁爱谦让、淡泊名利等(2分)【松江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2分)

上海市2020年中考语文一模汇编—课外文言文沪教版

课外文言文 长宁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4 题(12 分) 朱家救季布 初,楚人季布为项籍将,数窘辱帝①。项 籍灭,帝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 乃髡钳②为奴,自卖于鲁朱家③。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身之洛阳见滕公,说 “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 .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 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 , 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 公待间④言于上,如朱家指⑤。上乃赦布,召拜郎中,朱家遂不复见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注释】①项籍:即项羽。帝:指汉高祖刘邦,下文的“上”亦刘邦。②髡钳:秦时刑 法,髡是去发,钳是用铁箍扎着脖子。③鲁朱家:鲁,鲁地; 朱家,人名。④待间,等待时 机。⑤指:旨意、意图。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 分) (1)说 ______ ( 2)尽 __________ 1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今上始得天下,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 13、朱家的侠士精神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话回答) :(4 分)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刘邦赦季布”的主要原因是: ( )(2 分) A. 季布已经甘愿卖给朱家为奴,没必要追究。 B. 季布只是尽职为主,并没有什么大的罪过。 C. 项籍的属下不可能赶尽杀绝,不必大动干戈。 D. 季布这样的人才应该好好任用,不能逼他为敌国效命。 11、⑴说:劝说 ( 2)尽:全,都 12、C 13、(1)明知季布假扮奴仆来到自己家里,仍然置办田舍藏匿他; ( 2)亲自前往洛阳,劝说 曰: A. 现在皇上开始得到天 下, 广呢! B. 现在皇上开始得到天下, 广呢! C. 现在皇上刚刚得到天下, 宽广呢 ! D. 现在皇上刚刚得到天因为私人的恩怨去追捕一个人, 用私人的恩怨去追捕一个人, 因为私人的恩怨去追捕一个为什么这样显示自己的国土不宽 怎么能这样来显露自己的心胸不怎么能这样来显露自己的心胸不 为什么这样显示自己的国土不宽

九年级下册中考语文二模课外文言文汇编(答案)

九年级下册中考语文二模课外文言文汇编 一.鹦鹉噪虎 女几之山,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①,鹊集而噪之。鹦鹉闻之,亦集而噪。寒鸦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寒鸦笑曰:“鹊之巢木末②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 注释:①朴簌:小树。②木末:树梢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虎行.地者也()(2)故.噪而去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 14.鹊“集而噪之”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这是一则寓言,其寓意是。(3分) 二.陈章侯蔑视显贵 陈章侯性诞僻○1,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2笔也。有一龌龊○3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头裸体○4,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1诞僻:怪僻○2搦(nuò)握○3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 ○4头裸体:不戴帽子 12(1)下列“之”的解释与文中加点词“诱之.入舟”相同的一项是(4分) A. 何陋之有? B.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C.言之,貌若甚戚者 D.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去”的解释符合文中加点词“乃自先去.”意思的一项是 A. 除掉、去掉 B.失去、损失 C.距离 D.离开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15.短文赞扬了陈章侯。(3分) 三.夏王使羿①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夏王谓傅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注①:羿,即后羿,传说中的人物,擅长射箭。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乃命.羿曰()(2)更.射之,又不中()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 14.文中有一个地方预示了后羿难以射中,请摘录出来。 (2分) 15.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其寓意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