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二语习得

解释二语习得
解释二语习得

evidence)去激活。正面数据指我们实际接触到的话语 或语言素材,是儿童语言得以发展的基本输入。成人给儿童明确指出语言错误,即负面数据 (negative evidence),要么极少出现,要么无助于儿童习得语言。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是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是否还起作用。研究者 通常从参数设定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由于一语和二语的参数值往往不一样,加上母语的 参数值已经设定,学习二语时需要重新设定参数。运用参数设定的模式去研究二语习得,经 得起检验的发现不多,争议倒是不少。我们来看几项这样的研究。

如上所述,普遍语法靠正面数据去激活,如果它对二语习得还发生作用的话,那么,设定 二语参数值就得依赖正面数据。为了证明这个推理,研究者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现举两个 有关利用正面数据习得第二语言的实验。Trahey和White调查二语课堂上所提供的大量正面 输入是否导致参数的重新设定[1]。受试者是本族语为法语的英语学习者。在法语里,副 词可置于动词及其宾语之间,即可用SVAO语序。例如,法语的语序可以是Mary takes usual ly the metro,而正确的英语句子是Mary usually takes the metro。实验者发现:经过两 个星期的课堂训练之后,尽管受试者正确使用英语语序的情况显著增加,但英语句子出现SV AO错误语序的情况却未见减少。

第二个实验来自White的一项有关反身代词约束的二语习得研究[2]。实验受试者包括11 名本族语为日语的英语学习者。在日语里,对应于英语句子(1)中反身代词herself的日语代 词跟英语相同,仅指主语Mary。在句(2)中,英语反身代词限指宾语从句中的Susan。日语反 身代词却可超越宾语从句的范围,既可指Mary也可指Susan。在句(3)中,英语的反身代词可 指nurse或patient,但日语只能指nurse。实验者试图通过教学训练,了解本族语为日语的 受试者是否把英语反身代词的理解限制在宾语从句内。经过4周的教学训练,给受试者提供 正面数据,结果发现:训练无助于改善对反身代词约束范围的理解。

(1)Mar y[,i] blamed hersel f[,i].

(2)*Mar y[,i] thought that Susan blamed hersel f[,i].

(3)The nurse asked the patien f[,i] about herself[,i].

White的研究表明:正面数据不足以帮助二语习得者克服母语迁移造成的语误。既然如此,White认为有必要通过负面数据去纠正学习者的中介语语法。她更早做的一些实验,发现基 本相同[3]。Schwarts和Gubala-Ryzak坚持认为,从长期效果来看,负面数据无助于二语习 得[4]。White的实验未显示正面数据的作用,那是因为实验的时间还不够长。不管作何解释 ,实验结果说明:母语的影响十分顽固,不易清除;正面数据虽有助于习得二语结构,但要 消除母语的影响却非常困难。换言之,正面数据虽可帮助儿童激活参数的设定,但对二语参 数设定的作用却要大打折扣。这至少说明二语习得跟母语习得在利用正面数据方面有所不同 。

再看参数设定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另一个应用实例。根据普遍语法理论,同一参数往 往包含一系列相关的语言特征。表面上看,这些特征似无联系,参数一经设定,其相关特征 均受影响[5]。在参数设定的过程中,激活同一参数中的某一特征,其余特征也被激活。 换言之,学得一个,同时学会一串。例如,代词省略参数(the pro-drop parameter)含数个 语言特征,其中包括主语代词的省略,陈述句中主语跟动词的倒装,还包括关系代词that的 语迹效应(that-trace effect)。一种语言里要么全有这些特征,要么全无。意大利语和西 班牙语属于代词省略语,而英语和法语则属于非代词省略语。White和Lakshmanan曾先后做 过代词省略的二语习得实验,发现学习者并未将上述三个语言特征视为同一参数的相关特征 [6][7]。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学习者的普遍语法不中用了,而是因为对 参数本身的真正特征尚未搞清楚。Gass不这样看。针对White等人的一系列实验结果并根据 自己的实验发现[8],她明确提出:学习者只能看到某些结构相同的地方,有些相同之处是 看不到的,是结构的表面相同之处使学习者把它们联系起来,学习者无法利用深层和抽象的 东西[9]。

如果Gass的观点正确,这意味着,学习第二语言,人们更多地依赖于语言的表层形式,依 赖于看得见的语言现象,并据此去抽绎具有一定概括性的型式(patterns)。二语中难学的部 分是那些看不见、一语和二语在深层次上差别大的地方。即接触到的就学得到,接触不到的 就难学到,甚至学不到,学习者借助表层结构去建立语言点之间的联系。如果这是学习二语 的基本方式,那么,二语习得跟一语习得就不大可能是相同的,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作用 就得打个问号。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连接论又是如何解释二语习得的。

二、连接论与二语习得

连接论,又称平行分布处理(PDP)模式,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该 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天生具有寻求和建立事物之间联系的倾向,我们可以借助电脑,模拟大 脑神经网络,建立模型,解释人的行为。连接论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模型由形似神经元的信息 加工单位组成,信息节点将其联结起来,形成网络结构,节点之间的联系因被激活而加强, 或因不被激活而弱化。在学习某种行为时,行为样本逐渐改变网络联系中的权重(weights) 。权重的改变会在网络结构中蔓延传播。已经学会的行为与网络联系中的某一权重分布型式 相对应,而与网络结构本身固有的形式无关。学习的过程就是逐渐改变网络联系权重的过程 ,而不是建立抽象的规则。

模拟神经网的电脑工作程序是这样的:网络通常就某一任务接受样本训练或学习,依据反 复出现的输入和输出,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或网络中的权重分布型式。已经建立起来的型式 可对新输入做出判断。例如,Rumelhart和McClelland开创性地运用了PDP网络模型,输入一 个英语动词的原形(walk),网络输出它的简单过去式(walked)[10]。经过反复的匹配学习 ,网络可以记住这种匹配关系,当输入一个新动词时,能够可靠地生成动词的过去式。网络 把每一次输入作为学习的经历储存起来,能跟后续的输入进行类比,影响后面的行为表现。 在这样的网络模式里,同一表征既储存学习经历又加工新输入[11],网络加工过的每一次输 入都对现存的权重分布型式起到一定的修改作用,影响对后来输入的反应。这意味着,只要 有输入,学习就不会间断。

运用连接论开展语言习得研究是近十来年的事。近年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又给这方 面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这一理论,语言学习者会注意到语言输入中反复出现的现象(regularities),能够据此抽绎出概率型式(probabilistic patterns),即具有一定概括性 的规律。这些概率型式因反复被激活而逐步得到强化,语言习得因此而发生。用于解释语言 习得过程,连接论强调一般的学习原则,认为学语言跟学其他技能没有什么区别,勿需专门 的语言学习能力。(注:这点跟普遍语法模式的语言习得观相悖。)连接论试图说明语言知识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但更注重解释语言知识是 如何被习得和使用的。它不强调规则的学习,那些看似受规则支配的行为未必是规则在起作 用[12]。所谓的语言规则实则以概率的形式存在。学习规则就是学习概括性大小不一的概率 型式。人类大脑能够利用从多个渠道获取的概率信息(包括语用等知识)迅速综合并推理出正 确的解释[13]。由于学习的过程始于数据的驱动,所形成的概率型式是学习过程的自 然结果,不是先前确定或内在的。

根据连接论的学习观,先前的学习经历对后续的输入产生影响,二语习得过程可以这样看 :在习得二语之前,学习者的头脑中已经存在着母语,有其固定的概率型式;母语使用的时 间越久,其概率型式被激活的机会越多,被强化的程度就越高。学习外语,碰到跟母语相似 的成分,容易激活已经顽固存在的母语型式,导致迁移;若迁移的型式不同,会阻碍第二语 言的正确使用,造成学习困难,影响学习速度。(注:在两种语言完全相同的地方,母语迁移对学外语有正面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两种 语言相同的地方多可使二语学习变得容易[14]。)具体说来,学习者所接触的二语中有但 母语中不存在的语言成分,若在输入中反复出现,二语学习者便容易掌握,若在输入中出现 的概率小就难于掌握,若在输入中不出现就不可能掌握;对二语中无、但母语中存在的语言 成分,若出现干扰,不予纠正便难以消除。总之,母语的影响是二语习得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支持上述观点的例子不胜枚数。前面引述过White等人围绕普遍语法开展的实验,表明母语 的影响十分顽固,间接地支持了连接论的二语习得观。Gass关于二语学习者利用表层结构建 立联系的结论也跟上述观点基本吻合。一项最近的研究表明:初学外语时母语系统建立得越 牢固,它对外语使用的干扰性就越强,从而需要占用更多的大脑加工资源去压抑干扰[15] 。这里再举一个中国学生学英语的实验。tough词类结构(Tough-construction)是我国英语 学习者的难点。Chen为此开展了一项实验[16]。受试者是三组英语水平不同的英语本科学生 ,其中包括一组高年级学生。受汉语的影响,受试者明显判断(4)和(5)为正确的句子。三组 受试者的判断分值无显著意义的区别。这意味着高年级英语专业学生虽然多学了几年英语, 但并未掌握tough结构,他们跟低年级的学生一样,只注意到两类结构的表面相似之处(均为 “主语+系动词+形容词+动词”),无法掌握深层次上的差异,因而难以辨别(4)或(5)跟( 6)的区别,出现汉语式的英语(注:英语可以说He is easy to please,形容词easy后面跟及物动词。)。母语的顽固影响,可见一斑。

(4)*He is easy to get angry.

(5)*Wooden houses are easy to catch fire.

(6)He is likely to come.

如果我们认定一语习得有别于二语习得,前者靠普遍语法,后者靠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 17],那么,运用连接论研究二语习得,潜力巨大。近年出现的有关实验便是很好的说明。

Sokolik和Smith运用连接网络模式,用电脑模拟二语学习者习得法语阴性和阳性名词的过程 ,取得成功[18]。电脑经过反复学习,可以建立起法语名词后缀跟词性的联系,然后根据 这种联系能够准确判断名词的阴性和阳性。电脑模拟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实验者在模式 中增加了两个变量:一是设定二语习得不同于一语习得,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大脑中已经存在 某种连接型式;二是二语学习者的习得速度慢于儿童[19]。另一个运用连接论研究二语习 得的例子是N.Ellis和Schmidt 的实验[20]。研究者在电脑上成功地模拟英语名词复数的二 语学习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个模拟实验里,电脑所学的不是规则,做判断时也不是 运用规则,说明勿需借助语法规则便可掌握语言规律。

跟静态描述语言能力的普遍语法模式相比,连接论研究动态的语言习得过程,与现实中的 语言习得和使用过程十分接近,似更适于解释二语习得。下面试用连接论解释三个二语习得 现象。 连接论能够解释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语言规则多有例外,并非所有语言现象都能用显性 规则去概括,去穷尽。有些语言现象不是靠学习规则去掌握的,更多的情况是靠多接触语言 材料培养语感,最终达到语言的自如运用。这种语感实质上就是一种概率型式(即概括性大 小不一的语言规律),是在接触大量语言素材(包括语言形式及其使用语境之间的联系)的过 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的语言知识多半以这种 概率型式存在,使创造性的语言运用成为可能。外语教学中强调多听多读多说多写,配以情 景,实际上就是通过语言接触量和频率去强化外语概率型式,不仅学会语言形式,而且不断 储存语言形式以外的相关信息,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率和迅速判断语言正确使用的能力。外 语难学,语感不强,很可能是接触外语的机会太少,量不够大,使用外语的语境不够真实,或由于心理障碍不愿多接触,或不愿创造条件去多接触。我们的母语能够说得那么流利自然 ,是因为同样的单词、同样的句型、同样的音调型式、同样的语境,不知反复接触和使用了 多少次,实在难以计数,这是课堂上有限接触外语不能相比的。

连接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Krashen对“习得”(acquisition)与“学得”(learning)的区分 。“习得”与“学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习得”是调动人脑中的语言学习能力 ,像儿童习得母语那样,在交际的过程中理解话语意思,无意识地学会使用语言;“学得” 指 有意识地通过学习语言的规则和形式去获取语言知识。只有“习得”到的语言知识才导致语 言的运用,“学得”的语言知识只能帮助人们有意识地监察说出来的话语是否正确。根据连 接论,“学得”的规则若无足够的语言数据支持(即没有大量的语言接触),光懂得一些语法 “规则”,是难以建立起概

率型式的,使用起来不会流利顺畅。“习得”语言因有语言数据 和与之相关语境的支持,在大量接触和运用语言的基础上自然冒出概率型式,语言使用起来 理应流利。但是,“学得”的知识只要是来自目的语,就应有助于建立语言概率型式,大量 的这种输入应可转换成“习得”知识,而不应像Krashen所认为的那样,“学得”的知识不 能向“习得”的知识转换。这给外语教学一个启示:为了正确流畅地使用语言,语法教学应 该立足于一定量的语言输入之上,而不是倒过来。

连接论的最大长处是能够合理地解释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连接论解释学习过程的 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连接网络根据已经储存的先前经历,对新输入的信息进行类比,然后做 出反应。正是这种类比,母语迁移才会发生,初学第二语言尤其明显。母语习得跟二语习得 的最大差异,是二语习得之前大脑中已经存在母语体系,已建立起一整套联想型式。它既是 学习外语可利用的“语料库”,也是干扰二语学习的根源。学习者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将当前 的二语习得任务跟先前的语言学习经历进行类比,因而激活母语中的概率型式,在母语结构 类别的基础上建立二语结构类别。这种学习方式拖慢学习的进度,致使二语很难学得地道。 相比之下,母语习得则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儿童以创新的方式建立母语体系,并在此体系 内习得新的结构类别[21]。以英语为本族语的儿童,在习得母语的某个阶段会出现comed, goed这类泛化错误,可视为儿童在掌握规则动词之后,由于规则动词的型式出现的频率高, 范围广,产生群体效应,不断增强-ed动词在神经网络结构中的权重分布,造成儿童将不规 则动词规则化。这种泛化现象发生在同一语言体系里。虽然二语学习者在掌握足够的二语之 后也会采用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但是,受母语强大体系和学习类比方式的影响,二 语习得的主要学习方式跟母语习得的学习方式一开始就不同,前者倾向于采用在母语基础上 进 行扩展的方式,后者采用创新的方式,这可从连接论的语言习得观中得到印证。

三、结语

遵循连接论的思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母语是二语习得的一个主要障碍,它与二语的 差别拖慢了二语学习的速度。如果我们视母语的存在为二语习得的一个最主要特征,那么, 回答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是否还发生作用的问题,关键取决于研究者如何看待母语在二语习 得过程中的作用。采取普遍语法立场的二语习得研究者总试图去证明二语习得跟母语习得相 同。这不奇怪。若不同,用针对母语习得的普遍语法去研究二语习得就没有多大意义。但是 ,过分套用基于母语习得的普遍语法理论总令人有削足适履之感。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 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Cook对运用普遍语法研究二语习得的状况表示担忧。他认为,人们对普 遍语法的期望过高,该理论只涉及核心语法部分,仅此而已。在二语习得研究的大框架里, 核心语法虽然占有一定位置,但不应该夸大它的作用,二语学习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核心 之外[22]。普遍语法既然不能解释二语习得的大部分内容,我们就不能冷落其他理论。相 比之下,连接论对二语习得的解释有其独到之处。它正视母语的作用。(注: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这里未做详细讨论。)其实,早在上世纪 50年代,对比分析便视母语干扰为二语习得最主要的障碍。50年代末和60年代,对比分析遭 到了以乔姆斯基为首的心灵主义学派的猛烈抨击,名声一落千丈。二语习得领域里轰动70年 代的词素顺序研究,更是欲从根本上否定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经过三四十年的深入研 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关键作用[21][23]。开展二语习得研 究,不应忘记: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头脑中已经装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语言,大脑的 表征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母语的烙印,随时都在向二语渗透,对它的作用视而不见,不跟目标 语进行认真的比较,二语习得研究不会有多大意义。连接论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参考文献】

[1]Trahey,M.& L.White.Positive evidence and preemp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 e classroom[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3,(15):181-204.

[2]White,L.Input,triggers,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n binding be taug ht?

[A].F.Eckman,D.Highland,P.W.Lee,https://www.360docs.net/doc/6311646716.html,eham & R.R.Weber.Second Language Acquis ition Theory and Pedagogy[C].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1995.63-78.

[3]White,L.Adverb place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ome effects of pos itive and negative evidence in the classroom[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1, (7):133-161.

[4]Schwarts,B.& M.Gubala-Ryzak.Learnability and grammar reorganization in L2:A gainst negative evidence causing the unlearning of verb movement[J].Second Lan guage Research,1992, (8):1-38.

[5]White,L.Universal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urrent trends an d new directions[A].W.Ritchie & T.Bhatia.Handbook of Language Acquisition[C]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6.85-119.

[6]White,L.The“Pro-drop”parameter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Language Learning,1985,(35):47-62.

[7]Lakshmanan,U.The role of parametric variation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 uisition:A study of the

“pro-drop”parameter[J].Paper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ichigan:Ann Arbor,1986,(2):97-118.

[8]Gass,S.& J.Ard.L2 acquisition and the ontology of language universals[A] https://www.360docs.net/doc/6311646716.html,nguage Universal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84.33-68.

[9]Gass,S.Universals,SLA and language pedagogy:1984

re-visited[A].L.Eubank, L.Selinker & M.Sharwood Smith.The Current State of Interlanguage[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5.31-42.

[10]Rumelhart,D.& J.McMelland.On learning the past tense of English verbs[A ].J.McClelland & D.Rumelhart.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explorations in th e microstructure of cognition.Vol.2: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Models[C].Cambr idge,MA:MIT Press,1986.216-71.

[11]Brown,G.,K.Malmkjoer & J.Williams.Performance and Competence in Second La 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53.

[12]Ellis,N.C.Analyzing language sequence in the sequence of language acquisi tion:Some comments on Major and Ioup[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6,(18):361-8.

[13]Seidenberg,https://www.360docs.net/doc/6311646716.html,nguage acquisition and use:Learning and applying probabi listic

constraints[J].Science,1997,275:1599-1603.

[14]Gass,S.& L.Selinke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 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1993.92-95.

[15]Guion,S.G.,J.E.Flege,S.H.Liu & G.H.Yeni-Komshian.Age of learning effects o n the duration of sentences produced in a second language[J].Applied Psycholin guistics,2000,(21):205-228.

[16]Chen,J.A.tentative study of the learnability problem on the learning of th e English tough construction.MA

thesis[Z].Guangzhou: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 reign

Studies,2000.53-80.

[17]Bley-Vroman,R.W.What is the logical problem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S.Gass & J.Schachter,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41-68.

[18]Sokolik,M.E.& M.E.Smith.Assignment of gender to French nouns in primary a nd secondary language:a connectionist

model[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2,( 8):39-58.

[19]Mitchell,R.& F.Myles.Learning

Theories[M].London:Arnold,1998.79-84.

[20]Ellis,N.C.& R.Schmidt.Morphology and longer distance dependencies[J].St 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7, (19):145-171.

[21]Bialystok,E.The structure of age:in search of barriers to second language a cquisition[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7,(13):116-137.

[22]Cook,V.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3.241.

[23]Kellerman,E.Age before beauty:Johnson and Newport revisited[A].L.Euban,L .Selinker & M.Sharwood Smith.The Current State of Interlanguage Studies in Honor of William

E.Rutherford[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5.219-231.^

全国九大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全国九大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1、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杜郎口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它是不是真正具有普适性?《中国教师报》试水课改的“田野研究”,在杜郎口中学挂牌成立了第一个“《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为学习和研究杜郎口课改经验的学校和单位提供针对性服务。以鲜明的“行动研究”特色,秉承“问题即课题”的务实态度,追求课堂理想和理想课堂的建设,全情致力于课堂教育改革“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点评: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改,才有出路。 2、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远在课改之前,昌乐二中就是闻名遐迩的高考名校了!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 昌乐二中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课改? 重新出发的昌乐二中从研究学生、重视自学开始,从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里找到出路。 如今,送孩子进二中上学,早已成为许多家长的一个梦想。在二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谈论升学率。如果你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他们会说: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271”模式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一个是科研组,一个是学习小组,称为学习

二语习得教学大纲

《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英语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向学生介绍语言学习规律、影响语言学习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学习者的个性特征。 (二)编写依据: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要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其中一定的专业知识指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英语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后将投身语言教育事业,因此很有必要学习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语言学习效果,为今后的语言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目的任务: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学习规律、影响语言学习的内外部因素以及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获得更好的外语学习效果。 (四)课程类别: 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知识点: 1. Why study the course? 2. Definitions of SLA and L2A. 3. Goals of SLA. 4. Objects of SLA. 5. The development of SLA. 6. Basic terminology. 第二章母语习得 知识点: 1.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2. The nativist approach 3. The cognitive approach 4.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5. L1A vs. FLL: A.Physiological aspect B.Cognitive aspect C.Affective aspect D.Sociocultural aspect 6. Error Analysis: Its purpose Major steps Contributions and weakness 7. Developmental pattern in learner’s language: ‘L1A=L2A’ hypothesis 8. Variability of learner language definition of interlanguage /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nguage / systematic variability/ free

最新30种精神病名称、特征及症状资料

1、第欧根尼综合症: Diogenes又名肮脏混乱综合症或众议院综合征 症状特点: 1.生活脏乱, 2.极度自卑感 3.又强迫性的囤积行为,无法舍弃财物,过度的购买欲 4.有强烈的隐居欲望,拒绝他人帮助 5.主要出现在老年人上,有时伴随老年痴呆症 2、外地口音综合症: Foreignaccentsyndrome:外国口音综合症(Foreignaccentsyndrome)是一种临床上很罕见的病症通常伴随着严重的脑损伤,此病导致患者说母语时如同带有外国口音,例如:一个美国人可能说话带着法国口音 3、科塔尔综合症 科塔尔综合征(Cotardsyndrome):以虚无妄想(nihilisticdelusion)和否定妄想(delusionofnegation)为核心症状患者主要是认为自身躯体和内部器官发生了变化.部分或全部已经不存在了如某患者称自己的肺烂了肠子也烂了甚至整个身体都没了. 患者认为自己已经死了不复于人世或者五脏六腑已经被掏空即使正和外人说话也不认为自己是活着的 4、卡普格拉妄想综合症: 卡普格拉妄想症(Capgrasdelusion)命名自第一个介绍这个心理疾病的法国心理医师, 患有这种病的人会认为,自己的爱人被一个具有同样外貌特征的人取代了 5、Fregoli妄想综合症 又名人身变换症和卡普格拉妄想症(Capgrasdelusion)相反,这类患者认为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其实都是同一个人的伪装,以上都属于错觉认知综合症的一种 6、被爱妄想症(Erotomania) 是一种少见的心理疾病,患者会陷入另一个人(通常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他谈恋爱的妄想之中。被爱妄想症又被称为克雷宏波综合症,“oldmaid’spsycho si s”、“eroticparanoia”、“eroticself-referentdelusions以纪念法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宏波(1872-1934)于1921年发表了题目为“LesPsychosesPassionelles”的一篇论文。 7、幻肢症phantomlimb 做过截肢手术的或意外丧肢的人有时会觉得失去的肢体仍然长在身上甚至感觉到冷暖,痒,挤压,气密性和刺痛,通常还会觉得不见的肢体比正常变短或处在扭曲的位置上。这种感觉间歇发生,会随着时间消失。

延边朝鲜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分析

摘要:延边朝鲜族的双语教育曾经取得过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双语教育正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运用民族教育理论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双语教育;分析 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在国内作为少数民族语言的朝鲜语价值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是内地的经济、文化、科技都领先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所以人们对汉语的重视程度正逐步超过对朝鲜语的重视程度。同时在中国朝鲜族教育界一直存在着民族教育要“纯”还是要“杂”的争论,使延边朝鲜族双语教育改革在不断探索中完善。因此要改变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双语教育必须以“双语兼通”的培养目标和主要任务入手,切实加强双语教育的意识,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双语教育名副其实地做好。 一、朝鲜族双语现象和接受双语教育的朝鲜族学生情况 当前中国朝鲜族人口大约有20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以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朝鲜族自治乡,其它则散居或与汉族杂居。按地缘学的角度来讲朝鲜语在强势语言汉语的包围中,时刻受到汉语的影响,因此双语现象是必然的。中国朝鲜族的双语现象经过了4个阶段:从只会单一朝鲜语的一代二代(朝鲜人移住中国时期),逐步过渡为朝——汉双语阶段(朝语占优势),过渡到汉——朝(汉语占优势)的阶段,最后到一些散居地区和山区当地的二代三代几乎不会本民族语言。据延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09年统计,在延吉市朝鲜族中小学就读的汉族学生仅为450名左右,而在汉族学校中就读的朝鲜族学生为3000名左右,可见民族双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对待双语教育的观念 在朝鲜族教育界里一直存在着民族教育要“纯”还是要“杂”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朝鲜族教育的核心是怎样保持本民族语言和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为了使朝鲜族学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与汉族学生拥有同等的语言优势和竞争力,部分人士也曾提出取消朝鲜族教育,直接融入汉族教育体系里的主张。虽然这些主张受到朝鲜族教育界人士和民族教育专家的强烈批判,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更能实现自我价值和财富的积累,在部分朝鲜族家长和学生中认为朝鲜语是可学可不学的语言,片面强调学好汉语重要性的观念得到逐步的强化。 三、双语教学的情况 (一)朝鲜语教学状况 1.授课语言选择问题。朝鲜民族是单一民族,使用单一语言。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国家,且两个国家从不同的政治立场出发,对解放以前使用的朝鲜语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就形成了今天的平壤文化语和首尔标准语。而中国朝鲜族的朝鲜语从60年代开始,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出现了一切出版行业、媒体、艺术等部门的朝鲜语都向平壤学习一边倒的情况。然而到了90年代初,随着中韩关系的改善,以及双方在经济、文化、教育上的频繁交流,中国朝鲜族教育界在授课语言上出现了选择平壤文化语还是首尔标准语的问题。经过长期讨论,最终是把有中国特色的朝鲜语定为朝鲜族教授语言。所谓中国特色的朝鲜语也好,平壤文化语、首尔标准语也好,都在一个大的朝鲜语的框架内,并且朝鲜语的最终解释权不在中国朝鲜族,而在于朝鲜半岛。而且有中国特色朝鲜语不过是朝鲜语的方言之一,而这种方言在交流的时候会出现许多问题。中国的朝鲜族到了韩国以后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语言问题,虽然大致上能够交流,但是由于首尔标准语搀杂着大量的外来语以及在专业术语上的表述差异,导致朝鲜族学习韩国语的现象。 2.朝鲜族学校朝汉一周授课时间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语课的授课时间逐渐增加,而朝鲜语课的授课时间逐渐减少,就连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by Selinker ML TL chiglish target language 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 Positive transfer(正迁移)母语的干扰:Transfer(迁移) 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母语帮助目标语 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by Schunman(舒曼) 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 循序渐进(Graduality) Palmer ( 帕默) "Snowball" 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S.D.Krashen(克拉申) 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 "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 “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by “张正东”所用甚少 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 “13”is the critical age 1、印度狼孩 2、非洲黑猩猩孩 3、辽宁猪孩 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 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 教学目的: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 第四讲:

一、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一).GTM(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 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中,源于欧洲(西欧),(18世纪前的拉丁语) 中国从1872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GTM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特点如下(弊端) 1、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 2、重视语法教学。①按语法的体系来编教材 ②用演绎法教语法 ③充分利用本族语,翻译为课堂主要活动。 ④句子是教学的基本单位。 不足:课堂80%在讨论语言,20%操练;消极活动占85%,积极活动占15%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s) 始于19世纪末,源于欧洲。它的背景是移民、商业发达等。其特点如下: 1、帕默的"snowball" 循序渐进 2、AA制"Ask -Answer"制 直接法作为科学外语教学的开端 (三)、听说法(Auduiolingual Methods)源于二战 20世纪40-60年代源于美国,20世纪70-90年代在中国盛行。其产生背景是珍珠港事件(Bloomfield布龙菲尔德)。其特点如下: 1、听读领先 2、句型操练(听说法的核心) 过程:①耳听会意 ②模仿(跟读,齐读,抽读,纠错,改正记忆) ③重复(检查) ④变换操练(机械练习有意义练习交际练习) 3、缺点:①脱离了内容和环境,学生无话可说。 ②无法交际。 ③忽视了读写。 思考题: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第五讲 (四)视听法(Audio-Visual Method)例如"Family Albumn" 1、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又称情景法(Situational Method)例如Follow Me 2、特点:①整体感知(Global Senses).它包括音、形、义、词、句、

民汉合校工作汇报材料

***民汉合校 情况汇报材料 ***始创于1960年,是一所由学前班,完全小学,至初中、高中,为一体的9年一贯制的民汉合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人,取得副高职称***人,中级职称***人,初级职称***人,现有教学班***个,学生***人,校园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几年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在市教育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以“三个面向”为指导,贯彻《中小学徳育大纲》,坚持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制定“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落实德育为首,教学为主,教研领先,发展特长,促进学生的科学文化、身体、心理、思想品德、劳动技能等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策略,走出一条符合民汉合校的独特办学的道路。 加强民汉合校的德育工作: 1、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在学年开始制定教育计划,每月专门举行校德育会议,制定班主任目标管理,进行双文明评分,定期召开班主任周会,检查督促班级日常工作。严格规范升旗制度,通过唱国歌,升国旗,国旗下的讲话,国旗下的宣誓,不断强化师生的爱国之

情。通过举办主题班会、队会,全面开展马克思五观、无神论、新疆三史和安全教育,使学生深深领会“三义”“三观”的实质,激发学生的国家集体荣誉感。在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中体现德教相结合,在各科教学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学校自身是民汉合校,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民族团结方面做了很多有特色的工作,每年5月学校均制订详实的民族团结活动计划,各个职能部门紧密配合,民汉教研室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活动,民汉班级之间也开展多种友谊活动。使各族师生深深感到真挚的民汉友谊,在平时的教学中,民汉教师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学生间经常性地学习交流,沟通了彼此的心灵,使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德育处还积极组织学生观看反分裂图片展,办民族团结手抄报,进行反分裂宣讲,向民族英雄学习,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学校的稳定,提高了各族学生的反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的警惕性。 2、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思品教育 学校在各学期之初,要求民汉班主任制订详实的计划,将行为规范教育视为重点,通过班会课,政治思想品课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团队活动,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每年的3月、4月学校全面开展“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学赖宁,献爱心活动”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倡家庭和学校的紧密联系,塑造学生优良的品格,养成良好的家庭公德、社会公德,使学生人人理解《中小学行为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讲解学习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24053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学分】2 【总学时】34 【讲授学时】34 【实验学时】 【先修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方向高年级学生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外语)习得的性质、特点、内容、理论研究流派、研究热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二语习得与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介绍与探讨,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二语习得与教学全过程的诸方面,学习和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打下基础,提高科研能力,提高运用理论探讨和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能力,力争成为积极、自觉的思考者和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研究者。 【内容提要】 第一章【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基本要求] 了解语言教学中几个最基本的议题,即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理论基础的全貌,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审慎、理智、全面的思考,从中悟出自己的语言教学思路或理论。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 语言 学习与教学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趋势 第二节 [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 应用语言学 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第一语言习得】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是认识第二语言学习原理的基础、掌握第一语言习得所涉及的主要议题、概念和主流理论观点。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意识到虽然本章议题都尚无定论,但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系密切相关,其导向和成果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颇具启示。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行为主义 内在论 功能主义 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问题] 能力与行为 理解与产出 先天本质与后天培养 普遍语法 系统性与变化性 语言与思维 模仿 实践 输入 语篇 第三章【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对比】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可做的三类对比及三类比较重涉及的6个议题(关键期假设;神经学的研究成果;精神运动协调方面的探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情感因素的作用;语言发展的因素) [重点难点] 对本章所论述的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就任何一类比较形成自己的认识。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对比与对照] 对比与对照的类型 关键期假说 第二节 [对比与对照中的关键问题] 神经学问题

二语习得复习题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路径(P19)(1)。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 论初创阶段。在这一时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尚未分离。当时站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2)上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大发展的阶段。 偏误分析应运而生,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创建,一是以Dulay和Burt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二是克拉伸的“监控模式”等(3)上世纪80 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受其他学科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如语言学视角、社会语言学视角、认知视角等。 2.语言输入观P18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 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外在因素是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否定学习者内在因素的作用。(2)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反,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3)“互动论”的观点。Elis认为,在互动论的旗帜下包括两个不同理论:一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二是“社会互动理论”。认知互动理论不单单强调语言输入环境的重要性,也不仅仅强调语言习得内在因素的重要性,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3.学习策略的含义P304: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 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学习策略的分类P306:(一)Skehan(1989)的分类:1.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景的能力来分(1)主动参与策略(active task approach)学习者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并参与练习活动,反映积极。(2)解释与确认策略(clar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学习者利用查字典和意译的方式,获得词语等的应用实例,并从句子里确认词语等的意义。 2.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1)跨语言比较策略学习者把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推论出二者的同和异。(2)归纳策略对语言形式进行归纳分析,找出一定规律。 3. .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1)监控策略学习者验证自己的假设,自我纠正,注意错误产生的原因。(2)自我评价策略根据精确性和完整性来检验自己语言学习的成果。(二)O’Malley等(1987)的分类:O’Malley等根据信息加工模型把学习策略分为三类1.认知策略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直接的分析、转换或综合以解决问题。这些策略都具有认知处理的功能。(1)重复策略学习者通过练习和不出声的复述,反复模仿语言结构。(2)记笔记策略学习者把口头呈现的的重要的语言点记录下来。(3)关联策略学习者把新信息和记忆里的旧信息相联系。 2.元认知策略学习者利用认知处理知识,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价来管理语言学习。这类策略具有执行功能。(1)直接注意策略学习者对语言输入里的某些方面进行集中注意,从而忽略干扰事物。(2)自我管理策略学习者了解哪些条件可以有助于学习,并可以自己创造安排这些条件。 3.社会/情感策略学习者自己选择与其他学习者或目的语者进行接触的方式。(1)合作策略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学习,以获得更多的反馈,并共同分享信息,模仿语言行为。(2)要求解释策略学习者向教师或目的语本族语者要求重复、意译和解释某种语言现象。(三)Oxford 的分类 学习策略直接策略记忆/认知/补偿策略 简介策略元认知/情感/社会策略 Ellis认为Oxford的分类是最好理解的1.直接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进行心理操作。2.简介策略通过集中注意、计划、评价自我、控制焦虑和增加与他人合作机会等

中西方双语教学异同研究与思考

第16卷第4期2011年8月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6No.4 Aug.2011 中西方双语教学异同研究与思考 罗晓语 (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双语教学产生的背景、双语教学的内涵和双语教学的模式进行比较和对照,探讨国内外双语教学的共性与差异性,以期更好地为我国双语教学服务。 关键词:双语教学;产生背景;内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7X(2011)04-0121-05 Research and Thinking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Bilingual Teaching LUO Xiaoy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Hunan,41110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bilingual teaching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by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their background,connotation and teaching model,with the hope of serving China's bilingual teaching better. Key words:bilingual teaching;background of origin;connotation;teaching model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崛起,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迅速扩大并深入各个领域,既精通汉语又通晓外语(主要是英语)尤其是精通专业领域方面的外语的双语型人才,必将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双语教学正成为中国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并在高等院校迅速发展起来。 然而,国内双语教学的产生与发展和国外的双语教学有很大的差异,其背景、内涵、目标和教学模式都完全不同,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的发展和完善。 一双语教学产生的背景比较 双语教学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加拿大。当时的两国政府为了能让大量涌入的移民尽快地融入社会,顺利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就以当地主流语言并结合移民的母语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美国实行双语教育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30-40年代。在俄亥俄州,德语移民要求用德语和英语对孩子进行双语教育;在路易斯安那州,采用法语和英语并用的双语教育法;在新墨西哥领地,采用西班牙语和英语并用的双语教育法。到19世纪末,已发展了挪威语、意大利语、波兰语、捷克语等与英语并用的双语教育法。在当时的背景下,采用移民国家语言进行教学,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有关移民国家的文化传统。但随着这些移民后代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被熔化,双语教育失去了原有意 121 收稿日期:2011-06-0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现状调查及对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政策制定的影响研究”(09BYY027) 作者简介:罗晓语(1981-),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工程学院讲师,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硕士生,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及国际贸易研究。

二语习得

从认知心理学的语言输入、吸收、输出方面来研究二语 习得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实际上,语言是人类大脑在人类实践中思维与活动的产物.对语言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问题。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输入、吸收和输出是其必要的关键环节。目前对于二语学习中输入和输出环节的研究然而,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如何更多的将语言输入转化为吸收,促进语言输出的准确度和流利度,在反馈中使学习者发现与目标语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感知理解语言输入,提高将语言输入转化为吸收的可能也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流程,学习者必须要对语言进行语码加工,这一语码加工的过程就包括了语码的输入、吸收和输出。很多,且大都集中在学习者的心理认知方面,讨论它们对于外语教学的指导性作用。 儿童的语言是如何获得的?行为主义认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语言学习也就是语言符号和符号所标志的事物之间的联结的形成。社会学习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强化”的概念。它认为。学习中的强化不一定是来自他人,也可以是儿童的自我强化。强化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当儿童能够从某种活动中获得愉悦感受,这种愉悦的感受会增加他进行类似活动的频率;当儿童看到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了奖励或惩罚.他也会学习着做或者不做某件事。因此,儿童完全可以通过模仿成人或同伴的语言来学习语言。上述行为主义理论.过分强调了语言环境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并且把语言习得看成是言语习惯形成的机械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后.认知主义心理学形成潮流.呈三个阶段发展:

在70年代以前.以认知结构论为主。以布鲁纳和奥苏伯尔为代表。他们认为: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并使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分化和整合。他们强调,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情景,使有内在联系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关联起来。新旧知识就会发生相互作用.新材料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就有了真正的意义。70年代以后,信息加工论盛行。该理论通过把人的认知和计算机进行功能模拟,分析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把学习过程看作信息植入一编码一加工一贮存一提取一输出应用的过程。研究重心由低级认知能力转移到高级认知活动上,研究范围扩展到认知结构、认知表征、认知图式、认知过程的发生机制等领域。同时研究方法也向以实验研究为主的方向发展。这一理论对语言习得的研究和外语教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语言学家们也纷纷开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习得。 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且颇有争议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它包括了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将他的五大假说进行了汇总。并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尤其肯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他认为.输入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他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可理解输入”。“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而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大部分理论来源于Gass.Gass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描绘了人脑认知机制习得语言的流程图。

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来源:《中青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交流论文》作者:张芳欣 摘要: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双语教育的概念问题;开展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开展双语教育的条件;影响双语教育有哪些主要因素。本文就这些问题作出了具体的分析,希望有助于双语教育在我国民族地区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双语教育;双语教学;民族地区;语言 一、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概念分析 人们对“双语”这一术语的认识并不一致,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这个术语,是开展双语教育研究的必要前提。马学良、戴庆夏认为:“对‘双语’涵义的认识,虽然目前还不一致,但大都认为双语是个人或集体使用两种以上语言的现象。”[1]他们还进一步说明:“‘双语’一词应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⑴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多民族的国家里。⑵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所处的社会条件以及社会发展的情况不同,双语现象的发展也不平衡。⑶双语是就语言使用的结果表现出来的共同现象而言的,即指使用语言的状况,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民族接触和民族交流。⑷所谓‘操双语者’是指已具有熟练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1]崔吉元在《开展多学科的朝鲜族双语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双语即指操两种语言,也可指双语制度、双语现象、双语问题。它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包括制度、功能、交替与干扰。并主张在研究一个民族的双语时,双语的定义应该是“个人或集团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2] 我国有的学者认为,双语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教育阶段,同时进行母语和第二语言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会使用两种语言。双语教育不是两种语言的机械相加,而是在两种语言教育同时进行的条件下所构成的整体[3]。严学窘在《论双语制的合理性》中认为,

二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的心得体会 谢松林外国语学院2007级日语系1034407034 通过本学期的课程,我对学习第二语言有了一个大的认识。自己也在学习第二语言“日语”,因此,对二语习得有更深刻的体会。本文,即是我个人对学习完本学期日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后对二语习得的一些心得体会。 动机和态度 课上学习了针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基本情况。它先从日本人为什么学不好英语这方面进行探究,得出了“动机态度说”(这是我的总结)这一结论。对于学习语言特别是第二言语的学习者来说,有一个强有力的学习动机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是能够坚持进行语言习得的关键要素。英语对于日本人来说,似乎不是那么必要。在科技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即使不用熟练地掌握外语也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这就能够说明了日本人对英语学习不感冒的原因。而国内的学习者们其实一般也是由于证书动机,既是应付考试又是为了凭它找工作。但就个人对其兴趣和态度而言,深层的动机即本身喜好和兴趣型态度对于学习二语是极其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所学语言不敢兴趣甚至抱有厌恶情绪的人会产生学习该语言的愿望,并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去努力学习该语言。我们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要准确把握动机与态度对于二语习得的重要性,从而帮助自己在二语习得的道路上确保能长久坚持的动力和方向。 母语迁移 而针对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对其产生的影响,课上我们知道,二语与母语越相似,学习起来就越简单。比如日语和朝鲜语文法相似,日语和汉语语义相似,这就对于双方进行对方的语言学习比较有先天优势。而英语和日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用时多学的少。由于学习者从小对自己的母语学习根深蒂固,这就决定了再进行二语习得的时候我们难免会进行语言迁移即母语迁移。也就是用母语的思维定性去套所学的第二语言。这就要求我们在最初学习的时候就要进行正确的外语学习,养成二语学习的好习惯。而在自由借用母语以增进交流和理解的时候,就母语迁移而言,在正式的场合母语干扰的可能性要小于非正式的场合。同时,在社交场合母语迁移跟学习者使用拘泥语还是俗语有关。前者是指说话人有意识地关注并监控自己讲话时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后者指说话人轻松自然地与对方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形式。母语迁移的倾向在学习者使用拘泥语时要比在使用俗语时更明显,原因我觉得是当学习者更注意如何说时就会使用一切语言知识包括母语知识。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在喝酒之后说外语似乎比清醒时更流利。因为由于酒精的作用,大脑的母语思维显然受到了抑制,因此更利于我们能在较小受母语影响的情况下进行言语对话。再者,外语学习时发音也受母语较大的影响。由于常年的母语发音,声带结构已经形成了母语音节的固定构造,对于所讲话的约束和套用已然成型。因此在说二语时要求我们用成型的声带模式去发出本不属于它能够自然发出的音节,于是就只有在固有的结构上强迫性地进行发音。这就决定了二语发音必然受母语发音的羁绊。 年龄因素

从民族关系看我国早期社会双语现象的形成及特点(1)

潜稳稳固身视标志况姜吕氏孟僖姜 闵颇悼诚驹役执犹淆况岂敢吕氏遏将泛 持趋促占铜 墓钱币视源湖渔 视视吕氏遏将盐贵货易岂敢遏将贾焉菽冬葱未疑问质坚基泛础桥辐岂敢泛未疑射丰灵诚泛宋曹坚基岂敢未疑泛莒邾滕薛杞夫贾漏泄吕氏昔问贵莒邾谈指泛坚阙泛灵赋蝇退讽刺贾幽谗泛持趋葱未疑贾诗曹泛持樊葱弟恺贾昔敢悌贵棘罔莒邾构况莒邾岂敢悌养泛运背葱诵词适野者莒邾贾谗者曰泛岂敢盐戒篇莒漏灵邾宋谷’贾滕薛礼那源货俗构况泛吕氏遏将贾鞅婚问曹姻赐泛伯妇礼辐娶狐泛姬耳礼贾骊问者归奚泛姊卓奔咎隗季促者刘野泛岂敢妻赵贾昔鞅衰质遏样岂敢灵血宋幽问贾遏样岂敢泛吕氏遏将问坚基岂敢儿况嫁予未疑泛姐潞贾适婴右似遏样岂敢吕氏遏将泛占铜贾姑娘弄丢掉焉滕薛沟叹宋悌灿贾烂白执犹淆况岂敢鲜虞肥季彭改吕氏遏将菽冬葱未疑泛滕薛贾姑问货俗烈野亡赧泛凡共宋谷’贾么辉滕薛煌应贾该般浑某泛保留贾莒痕总途执犹淆况岂敢泛吕氏遏将础径浑某写拓贾执阙充总队伍辉野诚颇悼诚驹泛浑某像滚某保留贾途雪样泛吕氏球汉迈货漫依简.泛处闭葱状态宋 曹坚基淆况岂敢问单诗曹吕氏遏将数研究者列立贾氏播问型边坚基岂敢泛菽冬适菽冬泛贾引遏辉坚基岂敢泛晓延未疑杞夫贾谗泛徙戒葱未疑问么岂敢蝇退泛杂婴字托泛贾者季执阙处专贾充婴职莒邾氏播泛坚谈野某核诚驹贾姑敢菽冬吕氏遏将鲜晓耳娶狐泛改宋权姑问松贾淆曹坚基未疑泛延况杞夫贾散曹策臣岂敢泛策臣坚谈障姑野痕总碍翻菽冬丢吕氏遏将宋名寄胥雪保留贾淆曹官理友身彭泛好渠包构样贾执犹括序姑野莒邾坚谈奠央泛院邮宋〔责辉辑坚杞夫鲜好渠包构样淆况改泛宝柱〕乎坚辐矣!坚创造责辉雪坚杞夫鲜好渠包构样障况改日散志深友身刻官友身季彭泛伯贡尚甸坚辐绥荒亲疏办坚创造责辉且坚鲜像坚改杞夫鲜好渠包构样潜况改日散稳辐固友身刻货友身泛矣!绥身视坚辐序标雪志况坚创创宋姜吕氏执犹且渠包构样季孟僖闵颇贵样悼泛诚易胥雪闵颇驹役执贾痕季役罔谗质野闵犹淆奚季岂泛执犹颇悼驹役问源创灵敢宋姑问松贾野薛留淆奚泛颇悼驹役质且渠包构样泛遏驹闵颇咎将灵泛持宋权松趋执犹促颇悼泛驹役占铜贾淆曹且渠包构样姑碍翻咎指墓托丢宋闵执犹且渠包构样诚易闵颇泛占钱葱驹役痕季役引贾曹币志障源湖问渔盐悼持趋葱未疑泛贵遏造曹儿货易贾促焉季柱贵遏问焉岂菽冬贵葱未疑辐葱柱未疑葱葱问疑辐葱理问疑创颇悼质坚泛基础遏造曹焉岂桥趋泛儿辐季矣贵遏贾射问菽冬贵葱丰疑辐葱矣丰疑泛湖灵颇悼造适曹障策贵遏泛贡宋辐贡矣宋葱荒宋贾姑问葱贡曹疑葱葱荒莒疑丢宋胥雪保留骊邾趋贾诚悼指滕滚泛蝇退诚驹篇淆曹且渠包构样姑菽冬丢宋〔曹应薛杞夫泛漏杞荒泄辐昔昔创贵灵谈未遏丢型指泛阙赋造咎蝇退闵颇讽刺障贾幽谗诗贵未遏丢货漫樊弟贵引菽泛恺悌〔棘渠辐将罔策留促焉诵悌葱菽辉儿货易贾泛构基养运创宋权漫昔问么蝇背适岂泛宋志柱诵词适辐野绥闵颇讽刺障贾引遏咎蝇退闵颇障者野占铜泛曰包贾院戒咎蝇退闵颇基颇质篇 谷 谷 ’礼

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 引言: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亦属于心理学范畴。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不理想的结果。“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本身母语知识体系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体系移植到英语应用上。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启发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干扰,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 在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1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20 世纪 60 年末到70 年代初,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过渡语( inter—language,也称中介语) 理论、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也称偏误分析) 兴起。在对比分析研究中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确实证实了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发现学习者往往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等,同时对比分析对于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也受到了质疑。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1990 年代以来,基于语言共性,一系列新的母语迁移理论涌现出来,如最小树假说,弱迁移假说,全迁移假说,整体损伤说等,但

新课程改革下的“1+4”课堂教学模式

中牟一高 新课程改革下的“1+4”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最终要在课堂上实施,教师就要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尤其是教学模式的转变上。我校结合实际情况,经过实践探索,决定把“诱思探究”作为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四个教学环节:一、课堂测验,复习巩固;二、展示目标,导入新课;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反馈矫正,总结评价。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以下四种课型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我校“1+4”主体课堂教学模式。 1.新授课(大致有六个基本程序) 1)调研基础,展示目标。对上节课所学基础知识进行小测验(一般不超过3—5分钟)后,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自学提纲。 2)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学生自学,做好自学笔记,记下疑难问题。学生自学时,老师巡视,密切注意学生自学情况。学生自学完时举手示意;绝大多数学生自学完成,老师要及时转段。英语科,老师可先领读,已确保学生发音准确后,剩余时间让学生自读自记。 3)互帮互学,小组探究。数、理、化以四人小组为宜(每小组优、中、差学生尽量均分,由一学习好的学生任组长),其它学科可四人可二人,英语以二人为宜。学生自学后,分小组互帮互学,问题尽量消灭在小组内。英语可讨论的问题不多,更多的应是两两对话,相互提问。 不论哪一科,讨论的原则都是“必要”,不必要讨论的问题,决不要图形式、走过场,硬塞给学生讨论。学生讨论时老师必须严密监控、巡视、适时结束转段,决不能白白浪费时间。 在2、3段中,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所以,老师一律不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小组发问,班级探究。讨论结束,各小组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未提出该问题的小组解答。 5)突破难点,强调重点,延伸拓展。老师做好两件事:A、解答学生经自学、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B、对重点问题进行拓展,告诉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政、史、地、生等学科,老师还要紧密结合课本,以生动的事例和故事来丰富学生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课堂总结布置练习,需布置作业的学科适量布置经过老师精选的作业。同时,告诉学生下节课要小测验的基础知识内容。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 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二语习得 课程名称(英文):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 专业方向课 □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 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 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 课程代码: 周学时:2 总学时:32 学分:2 先修课程:语言学 授课对象:英语师范专业学生 三、课程简介 二语习得是关于描述和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及学习者因素的课程。该课程对于英语师范生了解英语学习的过程,从而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主要包括如下主要内容:二语习得的关键问题、中介语、语料收集方法、语料分析方法、个体学习者差异与第二语言习得、输入、互动与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策略、课堂教学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等。 四、课程目标 1)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熟悉第二语言学习的基本原则,熟悉主要的术语、概

念和理论。2)掌握语料收集和分析方法,并能简单分析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学习者差异、心理及认知因素等方面。3)作为未来教师,能够分析语言学习和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4)课程将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同时使师范生从学习层面领悟教学,为今后的英语教学做准备。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概述 1. 课时数:2节课 2. 讲授内容或训练技能,重点、难点 第二语言习得的概念、相关术语及定义;双语、多语现象和现状。 3. 学生学习任务 掌握本章节的概念和术语、参与课堂讨论、完成课堂陈述。 4. 教学方法 教学按照下列程序展开:学生陈述---教师讲授---讨论---完成习题。讨论主要有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对学生的课堂陈述,依据准备和表述情况进行评分。 5. 课外学习要求 研读课本第二章内容,准备课堂陈述,完成课后习题(pp6)。 第二章第二语言习得课程基础 1. 课时数:2节课 2. 讲授内容或训练技能,重点、难点 讲授内容包含语言学习本质,语言习得逻辑问题;学习和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框架。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3. 学生学习任务 掌握本章节的概念和术语、参与课堂讨论、完成课堂陈述。 4. 教学方法 教学按照下列程序展开:学生陈述---教师讲授---讨论---完成习题。讨论主要有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对学生的课堂陈述,依据准备和表述情况进行评分。 5. 课外学习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