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pdf

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pdf
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pdf

我国发展对外投资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直

接投资是其必然的战略选择。本文运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

要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市场竞争、资源不足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是促使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

资的主要动因,并对这些动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必要性;动因;实证分析

一、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经济发展理论表明,发展中国家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赶超战略,进行有效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根据Dunning的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借鉴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一旦达到2000 美元,产业结构就应进行调整,把一些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转移至海外,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目前我国人均收入虽只有1000美元多一点,总体上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但是由于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为迅猛,部分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上海、江苏、浙江、广州等沿海地区人均收入已超过2000美元,我国已经具备对外输出资本的基本条件。

为了促进企业能够顺利“走出去”,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2005年上半年,有关部门先后在12个省市进行境外投资审批改革试点,下放审批权,取消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汇回利润保证金制度,并在部分省市实行2亿美元境外投资外汇额度的试点工作,以解决企业的用汇难问题。

从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的关系上看,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是一种替代关系,但1980年代以来基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实证研究却表明,国际直接投资并不是对贸易的简单替代,而是存在互补关系。近1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和发展成绩斐然,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依存关系进一步加深。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长35.7%,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一万亿美元,达到11548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2003年的第4位上升到第3位,这一增长速度远远超过

[收稿日期] 2005- 11- 10

[作者简介] 胡朝晖( 1968- ) ,女,湖北武汉人,广东金融学院讲师。

- 64 -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国际投资

了GDP的增速,使我国外贸依存度年年攀高:2002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51%,2003年为60%,2004年超过70%。而目前世界外贸依存度的平均水平是41%,其中发达国家是38%,发展中国家是51%。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把自己市场和贸易的发展命运寄托于贸易伙伴的力量,本身蕴藏着对国家经济与政治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已到了由对外直接投资替代对外贸易的阶段。

事实上,后发国家实行的“进口替代”与“引进外资”战略,其实质仍然是被动接受发达国家所转移的落后产业,这对后发国家新技术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提升虽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消除固有的产业级差。落后国家要想尽快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发展高级产业,必须打破现有的被动接受产业转移的格局,立足于本国的条件,采取适当的方式大力发展“逆梯度型”对外直接投资,主动获取世界最新技术,促进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从技术结构层次来看,我国通过积极引进外资并进行技术创新,大大改变了我国原有的技术结构层次。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我国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定的比较竞争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能力和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能力大大增强,表现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上就是,我国不仅向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投资,还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达国家等处于不同经济发展层次的国家投资,投资遍布139个国家和地区,并逐渐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中国香港、泰国、俄罗斯、秘鲁、新西兰、南非、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按照国际资本输出的规律,各国吸收外国投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是1:1.44,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为1:0.43,而我国目前的比例为1:0.26左右,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工业门类的齐全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的大量积累,我国对外投资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

二、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1.促使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从我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许多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一

方面是依赖于地方保护主义,另一方

面也得益于关税政策和非关税壁垒。随着关税的减让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残酷。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必须随市场竞争环境的变迁,重新考虑和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根据市场需求,确立创新目标,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才能在深层市场上避开众多竞争者赢得胜利。事实上,随着我国进出口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国内企业争夺出口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寻求新的市场空间势必成为一种趋势。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到2010年将基本实现投资体制自由化,2020年将全面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因此,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开拓国际市场,积累经验,拓展生存空间。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新贸易主义的抬头,近年来我国商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在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大幅增长的同时,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双边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我国已连续9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04年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商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59起,涉案金额14.3亿美元。因此,

我国企业应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小规模适应性技术,海外生产、海外销售,这样既可以带动相关技术、设备、材料和半成品的出口,又可以有效规避贸易壁垒,更好地利用经济集团内的各种优惠政策,形成较为稳固的海外市场。

2.摆脱国内日益紧张的资源约束资源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

济发展的基础要素,一旦

资源链条断裂或缺损,将在经济、政治、外交及社会稳定各方面产生一系列波动效应。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匀的大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预测,我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的现有储量,到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4种,到202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仅有6种。据中国地质科学院《未来20年中国矿产资源的需求与安全供应问题》报告预测:未来20年中国石油需求缺口超过60亿吨,天然气超过2万亿立方米,钢铁缺口总量为30亿吨,铜超过

5000万吨,精炼铝1亿吨。当前国际上争夺战略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我国资源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加强海外资源合作开发,推动战略物资进口来源多元化,增强战略资源的保障能力,已刻不容缓。

- 65 -

国际投资《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004年我国大量进口石油、粮食、铁矿砂等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国际社会对我国资源性扩张的担心,使我国经济安全受到来自国际市场及国外势力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增大。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则可以从境外获取价格低廉、质量优良、供应稳定的原材料。以资源获取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弥补本国自然禀赋的不足,还可以促使国内产业逐步由厚、重、粗、大向轻、薄、短、小转变,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发挥技术、管理知识等软性资源优势,摆脱资源瓶颈的约束。

3.实现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目前,我国纺织、家电、轻工、电子、食品等行业以及生产技术成熟的劳动密

集型行业随着国家产业

结构的调整,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的趋势,而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使这些已处于或即将处于边际产业的企业通过国际范围资源的合理配置,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盈利时间。根据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对外直接投资遵循产业调整依次递进的原则,即从边际产业开始循序进行投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因此,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按照国际经营的渐进模式,将我国国内较为成熟、产品供给相对富余甚至饱和的产业部门向低技术国家进行产业梯度转移,既可保证现有资产的应有价值,又可调整和优化国内产业结构,这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虽然相对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所具有的优势来说,半工业化国家所具有的优势是局部的、相对的,是一种有限优势,但是,必须利用这种有限优势,充分实现这类产业的转移价值,为国内高级产业的发展腾出足够的空间,促使生产要素向这类产业转移,以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的成长。

此外,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还可以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获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资源,推动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

的调整。表 1 1982- 2003 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列表

三、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笔者根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来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数据的选取范围为1982- 2003 年 22 年的数据,见表1。我国有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统一以当年的汇率换算成人民币,但未去除通货膨胀因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选用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数据。但是中国统计年鉴与联合国贸发会议在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数据方面差异较大,而这种差异对最终的实证检验结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1. 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与对外直接投资

传统FDI理论认为母国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或母国政府出于某种战略资源的需要(如对本国自然资源加以保护、进行战略储备等)将促使本国企业向外寻求相

-66 -

( 单位: 亿元)

年度

第二产业国内金融机构年末人均消费出口贸易额我国对外

生产总值GDP2 存款余额BS 支出额CPP EXP 直接投资FDI

1982 2383.0 2369.9 2.67E- 6 414.3 0.8 1983 2646.2 2788.6 2.89E- 6 438.3 1.8 1984 3105.7 3583.9 3.29E- 6 580.5 3.1 1985 3866.6 4579.5 4.37E- 6 808.9 18.5 1986 4492.7 5814.0 4.50E- 6 1082.1 15.5 1987 5251.6 7183.4 5.50E- 6 1470.0 24.0 1988 6587.2 8236.7 6.93E- 6 1766.7 31.6 1989 7278.0 10043.6 7.62E- 6 1956.0 29.34 1990 7717.4 13029.3 8.03E- 6 2985.8 39.7 1991 9102.2 16657.9 8.96E- 6 3827.1 48.6 1992 11699.5 21296.9 1.07E- 5 4676.3 220.6 1993 16428.5 23230.3 1.331E- 5 5284.8 253.5 1994 22372.2 40502.5 1.746E- 5 10421.8 172.4 1995 28537.9 53882.1 2.236E- 5 12451.8 167.0 1996 33612.9 68595.6 2.641E- 5 12576.4 175.8 1997 37222.7 82390.3 2.834E- 5 15160.7 212.5 1998 38619.3 95697.9 2.972E- 5 15223.6 218.1 1999 40557.8 108778.9 3.318E- 5 16159.8 146.9 2000 44935.3 123804.4 3.397E- 5 20634.4 75.8 2001 48750.0 143617.2 3.609E- 5 22024.4 569.8 2002 52980.2 170917.4 3.818E- 5 26947.9 208.4 2003 61274.1 208055.6 4.089E- 5 36287.9 149.0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

融年鉴》各期,UNCTAD数据库

(http://stats.unc-

https://www.360docs.net/doc/6311666799.html,/fdi/eng/TableViewer/Wdsview/)有关数

据整理。

注:①UNCTAD数据库中的中国对外直接投

资按当年年平均汇率(中间价)换算为人民

年的EXP根据海关统计

数据按当年年平均汇率

(中间价)换算为人民年

的BS以国家银行年末存

款余额数据统计。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国际投资

应自然资源的获取机会,进而引发对外直接投资。对1982- 2003年间的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GDP2)与相同时间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FDI outward)进行的相关分析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

的线性关系③。回归方程为:

Ln( FDI outward) =- 9.218+1.387Ln( GDP2) ( 1)

( 1.653) ( 0.172)

R2=0.764;调整后的 R2=0.752

上式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步伐。 2.

出口贸易额与对外直接投资当一国某产业的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为稳定或扩大海外市场的占有份额,该产业的厂商将倾

向于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投资方式或选择在东道国建厂生产或采取购买、兼并当地营销网络的方式以支持日益扩大的市场份额。选取1982- 2003年我国对外出口贸易额(EXP)与相应期间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进行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如下④:

Ln( FDI outward) =- 5.125+1.080LnEXP ( 2)

( 1.050) ( 0.123)

R2=0.794;调整后的 R2=0.784

( 2) 式表明 1982- 2003 年间, 我国日益扩大的出口是以对海外市场的维护与进一步开拓为基础的, 这一因素导致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

3.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人均消费与对外直接投资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认为,当一国或某一产业的市

场相对饱和或需求不旺盛时,该国或该产业相

对过剩的资金将倾向于跨国投资以实现其资源运作的高效性。选取1982- 2003年间中国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BS)与人均消费(CPP)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FDI outward)进行相关分析,其回归方程如下:

Ln( FDI outward) =- 6.393+1.028LnBS ( 3) ( 1.387) ( 0.136)

R2=0.741;调整后的 R2=0.728

( 3) 式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部分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倾向于寻求海外投资机会以提高资

金的使用效率。

Ln( FDI outward) =22.521+1.638LnCPP ( 4) ( 2.265) ( 0.200)

R2=0.771;调整后的 R2=0.760

( 4) 式表明, 人均消费与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这似乎与需求旺盛导致对外直接投资额减少的理论相悖。之所以出现正相关的结果,可能有两种解释:一是我国1982- 2003年间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无法由这一时期数据上呈逐步上升的人均消费来解释;二是人均消费水平的缓慢增加确实导致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两者之间的关系未能准确地反应出来。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为减少两个因变量间的相互干扰,剔除了多重共线性, 得到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Ln( FDI outward) =22.521- 1.277LnGDP2+1.638LnCPP ( 5)

( 2.265) ( - 0.573 ) ( 0.200)

R2=0.878;调整后的 R2=0.771

( 5) 式表明, 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同时, 当把人均消费和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放在一起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时,人均消费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人均消费的缓慢增长不足以跟上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步伐,使得资金外流以寻求更有消费力的市场。

4.综合分析

将以上四个变量与FDI再次进行回归分析的方程如下:

- 67 -

国际投资《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Ln( FDI outward) =83.131- 1.718LnGDP2- 3.635LnBS+4.599LnCPP+3.081LnEXP ( 6) ( 67.300) ( 3.123) ( 1.404) ( 3.511) ( 1.059)

R2=0.930;调整后的 R2=0.865

显然, (5)式证实了上述结论,即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存款的巨额存款余额、巩固海外市

场以及国内消费增长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

四、结论及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正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了我国1982- 2003年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力度的不

断加强,印证了前文所述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两个主要动因是获取资源和占领国际市场,因此,主

要结论与建议如下:

(1)国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出口市场所面临的压力迫使我国企业不得不走上对外直接投资之

路,不得不大力提高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企业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开拓新的市

场,绕过各种贸易壁垒, 保持已有的出口市场份额, 同时也可以集中利用各种资源以促进国内产业的结构升级。

(2)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受到关键性短缺资源的制约,这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也不例外。当在本国获取资源的成本较高,而通过进口贸易又受到国际市场供给关系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时,对外直接投资就成为获取这些资源的重要途径。

( 3) 在一定意义上说, 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 在开放条件下, 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融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框架内,为此,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传统产业转移、新兴产业成长等效应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 4)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偏高, 这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入世初期面临的共同问题。外贸依存度过高容易增加选择的成本,在制定许多决策时的机会成本会更大。相应的措施是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进贸易方式和市场多元化,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

注释:

①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商务部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311666799.html,/common/。

②数据来源于韩国财政经济部发布的《2004年度海外直接投资动向》统计公报。

③分析使用的计量软件为SPSS11.5。

④回归方程(1)-(6)均是统计意义上显著的。

[参考文献]

[1] 程新章.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实践 [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3.

( 责任编辑王瀛)

On the Necessity for China ’s Direct Investment Abroad: Theory Analysis and Tests

HU Zhao-hui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many firms have carried out “going out”strategy, and extending FDI is our inevitable strategic cho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for developing FDI to our country, and argues that the market competition vigorous, the re-sources shortag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etc. are the main factors to urge Chinese firms to invest outward. And the substantial evidence analysis and tests are made in the end.

Keywords: FDI; Necessity; Causes; Empirical test

- 68 -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 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DirectInvestment,ODI)是指我国国内企业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以现金、实物或无形资产等形式投资,且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与国内投资相比,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货币利率、汇率波动复杂,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因素也更多,从而使得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明显大于国内投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积极评价风险因素,分析风险产生的环节,制定有针对性措施,才能确保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利进行。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993年后,我国成为吸收外来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878亿美元,成为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之一。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增加了60余倍。二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不断延伸。在初期,我国的

企业一般在零售批发、采矿等行业投资,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已扩展到技术开发、商务服务、金融地产、生产制造等产业。三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位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我国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亿美元,居全球所有国家、地区的第13位,虽然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尽管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总量上增长迅速,但在许多项目上出现了大量的亏损,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不小损失。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东道国要么以保护资源或维护国家安全为理由,要么因为政权更替等原因致使我国的海外投资和并购失败或者即使能够并购成功其后续经营也出现了很大问题甚至项目被迫中止。比如,在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过程中由于美国政府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进行干预而失败;2009年中铝在收购矿业公司力拓的过程中,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的干预而失败;近年来则出现了我国两大通信企业中兴和华为在美国的投资因“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而受阻。东道国政局的变动也给我国的海外投资带来很大风险。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迫使中铁在利比亚总额为42亿美元的3个铁路工程搁浅。此外,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发达国家恶意设置的各种壁垒也使我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程峻峰 摘 要: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F DI)发展很快,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本文通过对传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F DI理论的回顾,阐述这些理论提出的意义,并分析这些理论的局 限性。在对FDI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当前FDI理论领域的研究的不足和 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理论 发展 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F DI)起源于发达国家,相关理论的研究对象早期也主要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F DI,探讨它们FDI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形成了以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为代表的F DI理论。80年代后,由于发展中国家F DI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FDI的理论研究也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积累产业升级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FDI的理论体系,对FDI的实践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也对中国企业FDI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在6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独立的F DI理论。有关FDI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跨国界的企业活动,其代表性研究有:完全规范的资本运动(I versen,1935)、有关F DI区位影响因素的学术研究(Southa rd,1931; Dunning,1958)、对一些行业内部化要求修正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认识(W illiams,1929)、企业跨国界的所有权并非完全是国际卡特尔的替身的评论(Plammer,1934)、FD I至少可以理解为纵横整合的观点(Penrose, 1956,1958;Bye,1958)、基于H O模型的贸易和投资相互替代(M undell,1957)。 (一)以发达国家FD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1960年,海默(S.H.H ymer)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他将跨国公司的行为置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研究,正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使跨国公司获得了某种特有优势。此后,金德尔伯格(C.K indleberg er, 1969)、凯夫斯(R.Cav es)、阿列伯(R.Aliber,1970)等人从多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论述,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维农(R.V ernon,1968)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原则运用于分析美国的FDI行为,提出了美国FDI的变动与产品周期密切联系,并认为FDI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取决于美国F DI的动机、流向和时间。内部化理论(Buckley&Casso n,1976;Rug man,1981)以科斯产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本来在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减少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 邓宁(J.H.Dunning,1977)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等理论,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他尝试将已有的各种FD I理论相互补充、融合,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做出了统一的解释。邓宁认为,只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优势都存在,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才会发生。跨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这三个条件的满足情况,决定了采取FDI、商品出口、技术转让之中哪种国际化经营活动形式。该理论较全面的分析了企业进行F DI的动因和决定因素,并企图 创建一个关于国际贸易、F DI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克莱格,1987)。 (二)以发展中国家FD 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邓宁(Dunning,1981)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在这一理论中邓宁将经济发展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GN P成正比关系。技术地方化理论(https://www.360docs.net/doc/6311666799.html,ll,1983)指出,即使发展中国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海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尚缺乏有效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 从我国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从总体规模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1990 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 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是增速惊人。在5月举行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论坛上透露,该年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为193. 4 亿美元, 同比增长353%。 2.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 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拉美已经取代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可以说, 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 欧洲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 3.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2003年的43%降至2006年的26% ,而有限责任公司由2003年的22%上升至2006年的33% ,超过国有企业跃居对外投资主体首位,私营企业则位居对外投资主体的第三位。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另外, 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缺乏清晰的境外发展战略,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完整的全球战略,以世界市场作为角逐的目标,对再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实行国际化安排。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主要因素。目前, 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 在关键技术上, 还难以与国外具有高新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 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甚至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 甚至连国内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论文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非公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如何摆脱地域、资源、市场等多种因素制约,不断发展壮大,是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充足,不仅在总体上为资本输出提供了资金保障,也使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同时,我国又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资本输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压力。另外,国际上各种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为扩大对外贸易,企业必须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设立贸易公司等各类企业,以规避壁垒。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上讲,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吸取先进技术,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方面己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国际贸易经验,在产品、品牌、设备、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开始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据全国工商联与商务部有关机构的联合调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按企业数计算,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母体民营企业为2573家,占我国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64%. 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以浙江省为例来说,该省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其平均投资规模不足30万美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60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子公司平均约260万美元的规模。 另外,就总体数量而言,中国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方面尽管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很大。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显示出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中国民营企业在1992年才开始对外投资,而且一直处于边缘化生存状态。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相关对外政策出台,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大好时机下,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是相当迅速的。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3月份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揭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投资净额(即流量)为5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93%.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49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即存量)448亿美元。这说明就总体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10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流量与存量分别占到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0.9%和0.55%.而按对外直接投资的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及战略选择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跨国经营 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1)我国企业跨国投资起步晚,但发展较快。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是从1979年开始的,仅有20余年的历史,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跨国投资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了。但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发展很快。20多年来,我国海外企业数量和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年平均增长率都达到约50%,大大超过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2年底,我国累计投资设立各类境外企业6960家,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超过138亿美元,中方投资约93亿多美元(实际数量和金额远不止于此);已有3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之列,11家进入国际工程咨询设计200强。 (2)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但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从投资主体看,专业外贸公司的海外投资进入萎缩、调整期,而工贸公司,民营、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踊跃,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生力量,中国对外投资主体初步呈现多元化,但大型国有企业仍是中国海外投资的主力军。在2002年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中,中远以9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雄居榜首。海尔和中兴是其中两家非国有企业,但其海外资产规模均较小。 (3)对外直接投资贸易型企业居多,多元化的趋势在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于完善经营体系、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全球化经营效率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目的,一些跨国公司将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由传统的制造业转向金融服务业。目前中国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也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矿产、森林、渔业、能源等资源开发,家用电器、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境外加工贸易,农业及农产品开发、餐饮、旅游、商业零售、咨询服务等行业在内的全方位的经营活动。总体上看,在投资企业中,从事商品流通的外贸企业多,占49.7%.但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境外加工贸易(占22.2%)和资源开发(占18.1%)增长比较快。 (4)对外投资区域相对集中,我国的港澳地区以及美欧依然是重点。1990年底,我国801个非贸易性境外企业分布在世界93个国家和地区,而实际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5个发达国家的企业就达240个,占30%;在前苏联、新加坡、泰国和我国港澳地区又集中了另外300家,其中我国港澳地区就集中了140家非贸易性企业。至1991年,我国近千家境外贸易企业,有180家集中在我国港澳地区;另外的700家则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泰国和阿联酋等少数几个国家。迄今为止,中国海外投资最多的是我国港澳地区,占46.8%;其次是北美,占13.7%;第三是亚洲,占11%;第四是非洲,占9.2%;第五是拉美,占7.5%;第六是大洋洲,占6.2%;最少的是欧洲,只占6%. (5)投资方式以新建为主、营运方式以合资经营为主。为了应对日益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高昂的研发成本,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借助战略联盟方式来广泛开展经营合作,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并购、许可证经营、分包、特许权转让及合作生产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特别应注意的是跨国并购是影响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主导因素,2000年全球直接投资流量中,并购占据84.6%,兼并和收购达到1.1万亿美元。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主要采取新建的进入方式,比例高达48%,其次是战略联盟方式,占39%,收购兼并排在最后,仅为13%.而在所有权比例和控制权决策上,一般选择合资企业的方式。据有关统计,我国包括贸易性企业在内的境外企业中,中方独资经营占34.4%;同国外合资经营的企业占65.6%,如果仅考虑非贸易性企业,这一比重接近80%. (6)投资项目以中小型为主,平均规模在不断扩大。中国的境外投资除资源开发型项目规模较大外,绝大多数都属中小项目,截至2001年9月,资源开发项目的平均中方投资额为1046万美元,贸易项目的平均规模为112万美元,加工贸易项目的平均规模为109万美元,其中境外加工贸易平均规模稍大,为265万美元。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04—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亿美元,同比增长93%;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更高达123%。在国家不断提升政策支持以及企业日益主动对外直接投资之时,理论学界仍存在反对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声音,在如何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也是观点各异。究竟应否大规模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其未来发展的具体趋势又如何?本文将以我国国情为依据,在评价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剖析。 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问题 目前学界有一种消极观望的观点认为,不宜大规模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其理由是:目前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处于国内急需建设资金的状况,如果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减少这种国内资金的存量,从而不利国内经济建设;同时,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在较低的水平,按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我国将长期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二阶段,即起步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2000美元,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负值,且负值有扩大趋势”,而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将人为超越这种经济规律。此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制度并不

健全,若放开对外直接投资,将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如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国有资产大幅流失等等。对此,笔者则认为我国无论当前还是以后都应大规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理由如下: (一)符合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21世纪前10年,国际直接投资出现停滞或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其规模将会继续扩大。理由有二:一是尽管遭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反对,经济全球化仍会继续向前推进,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将会继续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根据WTO有关协议,在21世纪前10年,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的过渡期也将基本结束,这将进一步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二是一些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如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内部成员之间的直接投资可能会不断扩大。既然国际直接投资的未来趋势是继续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其组成部分,也应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二)未超越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 前文消极观点称我国未来仍应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的定位并不十分准确,它不是在科学预测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作出的结论。诚然,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在1300美元左右,但我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如果能保持在8%左右,21世纪初期的20年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望超过2000美元,并进而达到3000美元以上。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则可能处于第三阶段

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

论文简述:摘要:对外直接投资、从事跨国经营活动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简略地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着重探讨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问题。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跨国经营作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从事跨国经营活动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简略地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着重探讨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问题。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跨国经营 作为跨国公司最典型的特征和一种最重要的国际资本流动方式,海外投资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正在形成,尤其是外贸体制改革的加快,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体制基础;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为海外投资奠定了经济基础;中国加入WTO,为跨国投资和跨国经营提供了契机。如何清醒地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利用机遇,迎接挑战,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做出科学的战略抉择,在国际上寻求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成了我国企业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1)我国企业跨国投资起步晚,但发展较快。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是从1979年开始的,仅有20余年的历史,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跨国投资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了。但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发展很快。20多年来,我国海外企业数量和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年平均增长率都达到约50%,大大超过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2年底,我国累计投资设立各类境外企业6960家,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超过138亿美元,中方投资约93亿多美元(实际数量和金额远不止于此);已有3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之列,11家进入国际工程咨询设计200强。 (2)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但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从投资主体看,专业外贸公司的海外投资进入萎缩、调整期,而工贸公司,民营、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踊跃,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生力量,中国对外投资主体初步呈现多元化,但大型国有企业仍是中国海外投资的主力军。在2002年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中,中远以9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雄居榜首。海尔和中兴是其中两家非国有企业,但其海外资产规模均较小。 (3)对外直接投资贸易型企业居多,多元化的趋势在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于完善经营体系、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全球化经营效率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目的,一些跨国公司将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由传统的制造业转向金融服务业。目前中国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也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矿产、森林、渔业、能源等资源开发,家用电器、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境外加工贸易,农业及农产品开发、餐饮、旅游、商业零售、咨询服务等行业在内的全方位的经营活动。总体上看,在投资企业中,从事商品流通的外贸企业多,占49.7%.但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境外加工贸易(占22.2%)和资源开发(占18.1%)增长比较快。 (4)对外投资区域相对集中,我国的港澳地区以及美欧依然是重点。1990年底,我国801个非贸易性境外企业分布在世界93个国家和地区,而实际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5个发达国家的企业就达240个,占30%;在前苏联、新加坡、泰国和我国港澳地区又集中了另外300家,其中我国港澳地区就集中了140家非贸易性企业。至1991年,我国近千家境外贸易企业,有180家集中在我国港澳地区;另外的700家则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泰国和阿联酋等少数几个国家。迄今为止,中国海外投资最多的是我国港澳地区,占46.8%;其次是北美,占13.7%;第三是亚洲,占11%;第四是非洲,占9.2%;第五是拉美,占7.5%;第六是大洋洲,占6.2%;最少的是欧洲,只占6%.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311666799.html,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作者:冯福升 来源:《商情》2015年第39期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但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国内改革有待深化,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多方面问题的出现,制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资本输出同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是小国。因而,本文对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针对其发展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探索摸索阶段(1984-1991):改革开放的初期,只有国有企业才可以进行直接投资,而且每一项都要经过国务院的严格审批。从1984年开始,政府逐步取消了一些限制,包括非国有企业在内的更多的企业可以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活动。但是1991年8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出台了一项规定,不允许我国企业到除到港澳地区和苏联、东欧之外的其他国家开展境外投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自主权受到复杂的审批程序和资金的限制。在上述政策环境下,我国1991 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10亿美元。 逐步起步阶段(1992-2005):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中央政府开始鼓励企业实施外向型战略,海外投资获得肯定。1992年9月,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 鼓励企业拓展跨国业务的政策目标。1997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新规定,标志着我国限 制境外投资的政策开始松动,逐渐向鼓励境外投资转变。2001年在中国加入WTO前夕,中央政府开始鼓励企业从事促进出口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加工贸易项目;鼓励纺织品、机械设备和电子设备等轻工行业到海外设厂,促进中国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出口。为此,国务院相关部门给予了出口税收减免、外汇协助和融资等方面的优惠,并且逐渐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稳定发展阶段(2005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也不失时机地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法规和配套措施,涉及到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扩大进出口经营权范围、财税管理、外汇管理、外派人员审批、海外经营保险等,为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这标志着国家发展战略在全球的延伸和体现。2009年,商务部发布多条规定,旨在多管齐下进一步继续推进和完善对外投 资的便利化,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同时放松对企业海外投资活动的外汇管制。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 力 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贸易大国和引进外资大国,但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则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可靠的官方统计数据公布.事实上,近年来伴随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已成为受世界瞩目的新兴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地。2004年,商务部首次正式发布中国(大陆)2003年度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可视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未来,伴随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不仅作为世

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而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投资,也将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参与全球经济竞争。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的地位较低,并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展望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8.5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82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65倍,相当于1990年的3.4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高速增长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迅速扩张,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8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253倍,相当于1990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据商务部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 从国际排名来看,也可以看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不俗。在基本上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在196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位次稳中有升,投资存量的位次大幅提升,目前流量和存量的排名均在第20名上下(见图1和图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江苏商论2011.12修改日期:2011-12-9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新时期中国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绩效评价与政策搭配研究:兼政策搭配管理当前通胀预期研究”(10YJA790007);2010年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外国直接投资与广西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201010LX528);梧州学院科研项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与区位选择研究”(2008C001) 作者简介:詹小颖(1978-),女,广西梧州人,梧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投资与融资。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 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詹小颖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摘 要: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东道国的区位因素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问题,忽视 了企业内在特性因素对区位选择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东道国区位与企业内在特性两大变量因素,综合分析我国企业在FDI 的区位选择决策中的考虑因素,并由此得到政策启示。 关键词:FDI ;区位选择;影响因素;企业特性中图分类号:F752 献标识码:A 一、引言FDI 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Hymer )提出垄断优势论以来,经济学 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现象,研究的领域不断加深拓展。但是这些理论大多是从产业组织论或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来解释FDI (简称,FDI )活动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或是从厂商行为、市场结构以及国家要素禀赋差别来阐述FDI 的决定作用或描述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而针对企业在 FDI 活动中“区位选择”的研究较少,缺乏一般性的FDI 区位选择的理论来解释FDI 活动中的区位选择的问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邓宁首次将区位变量作为厂商FDI 的充分条件之后,FDI 区 位选择理论的发展更加深化和系统。以赫尔普曼、马库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将区位因素纳入FDI 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体现了区位因素在FDI 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基于“区位优势论”,邓宁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FDI 投资实践中的经验发现和验证了影响FDI 区位流向的更多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与理论化。但遗憾的是这两大方向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对东道国环境分析的角度上来分析企业FDI 的区位选择问题,没有涉及到企业自身的因 素。20世纪90年代末期邓宁在《区位和国际企业:一个被忽略的因素》中提出,FDI 区位流向的决定因素的综合性加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FDI 区位选择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能否充分利用知识资产,并寻找那些能强化或补充其核心竞争力的国家和地区。邓宁在进行综合理论的同时,将企业投资的动机与区位选择进行了分析[1],这是理论界首次明确地将企业变量纳入到区位选择理论中,但尽管如此,企业变量对区位选择的作用并没有受到重视,这在随后的理论发展趋势中可以体现出来。如UNCTAD1998年认为,影响企业FDI 的区位选择因素有三大类:东道国的投资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和投资促进措施。就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我国FDI 区位选择问题的研究,与国外区位理论的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是通过对影响我国FDI 的东道国的区位因素作出分析,在对主要影响因素判断的基础上回答我国FDI 的区位选择问题。如鲁明泓(1999)、项本武(2005)、马先仙(2006)等人认为我国企业FDI 区位选择主要受东道国GDP 、市场规模、汇率水平、贸易关系、人均GDP 等区位因素影响。纵观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关于区位选择的理论大都是从东道国的宏观环境出发,以东道国的区位环境作为主要 104

浅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策略

浅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策略

浅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策 略 提要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我国政府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直接投资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发展策略。 关键词: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3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流量),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存量)。图1显示了从1990年到2009年这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图1)可以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从2002年到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包括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从27亿美元上升到565亿多美元,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从世界第26位上升为第5位,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但是,

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是相当弱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比较小;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主体规模较小,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是投资的资金量较小。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 (二)投资结构有待改善。首先,从对外投资区域结构来看,存在着投资区位相对集中的问题。其中,亚洲是我国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地区的流量则相对较少,造成企业之间为了争客户互相压价、封锁消息,致使海外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其次,从对外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这样的行业结构既不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也不尽依据FDI理论的学习动机。中国拥有低廉劳动力、大国规模经济和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FDI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偏低,高新技术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30T14:49:28.903Z 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赵囡囡卢进勇 [导读] 198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企业国际化经营,进一步加快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 ■ 赵囡囡卢进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FDI 研究中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起飞、发展四个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行业结构、方式、主体、区域都呈现出了一些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出调整,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发展。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情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始于70 年代末,可谓起步较晚,历经30多年的发展,对外投资数量逐渐增加,投资区域不断扩大,投资领域日渐多元化。从投资数量、区域和行业领域的变化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1979 年—1991 年:萌芽阶段 1979 年中国实施对外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尝试性的对外直接投资。外贸公司、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分别凭借自身的外贸特许经营和国际经济合作与对外经济援助等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先行者。这一时期由于中国企业尚不具备明显的对外投资优势,加之外汇短缺、国家在外资政策的运营方向上主要偏重于对外引资,并不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缺少对海外投资的政策鼓励。 (二)1985 年—1991 年:起步阶段 1985年以后,政府逐步意识到对外投资对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推动作用,先后制定了对外直接投资审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198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企业国际化经营,进一步加快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 这一时期政府和企业日益重视对外直接投资,各种对外投资的规范性政策和制度得到了健全和完善,对外投资的业务流程和机制得到确立。与此同时,有相当数量的国有大型企业积极向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 (三)1992 年—2000 年:起飞阶段 1992 年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转折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成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推动力。 这一阶段中国在海外平均每年投资新建企业达到了280 家,对外直接投资区域也扩大到了12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扩展到加工装配业、进出口贸易、工程承包、交通运输、咨询服务、百货商店、旅游业、餐馆、林业、矿业、渔业等各行业。 (四)2001年以后:发展阶段 在中国GDP 规模不断扩大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入世更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 这一阶段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稳定、高速、持续增长的阶段。一方面加入WTO为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秩序接轨创造了高效、透明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壮大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企业开始逐步将“边际”产业对外转移,将“上游”产业引入国内,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一)投资数量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成阶段性变化,不同发展阶段对外投资数量差距较大。1984年之前对外投资流量不超过1亿美元,存量仅有2.71 亿美元。自1985 年开始对外投资显著增加。自1992年起,中国对外投资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对外投资流量平均增速26.92%,存量平均增速21.75%。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20世纪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有所下降,2000 年下降到9.16 亿美元。但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外投资增速明显加快,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500 亿美元,2010年更是达到680亿美元。 (二)投资行业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对外投资的行业多元化发展。2003年中国对外投资涉及8个行业,且投资相对集中,采矿业占48.4%,制造业占21.8%,批发零售业占12.6%,其行业不足10%。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15个行业,其中采矿业、制造业、零售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的比重都有所增加,各行业的投资趋向均衡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一国的企业、团体等在国(境)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个经济体通过投资于另一个经济体而实现其持久利益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尝试,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国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论 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 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动机分析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动机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逐渐展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之后,中国企业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无论对外直接投资额还是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对外投资项目接连不断。同时,中国各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域性的特点。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环境、投资动因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提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若干针对性建议 关键字:对外直接投资动因,投资水平,企业管理 绪论: 自从2001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持续萎缩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积极措施。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同样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体制存在不合理因素 在我国,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也使自己在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缺乏对外总体发展战略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 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 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因为遇到了某 个投资机会,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的减免。其次,我国更 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 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 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分析

93 《商场现代化》2009年5月(下旬刊)总第576期 投资分析 一、起步阶段(1979年~1985年) 1979年以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同日木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开办的“京和股份有限公司”为标志,拉开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跨国经营的序幕。1979年~1985年,是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累计兴办非贸易海外子公司185家,总投资额近3亿美元,共兴办境外合资、独资企业185个。海外企业分布遍及45个国家和地区,但多以发展中国家和港澳地区为主。企业平均规模小,投资领域主要集中于餐饮、国际承包工程、咨询服务等行业。参与主体是专业外贸公司。 二、迅猛发展阶段(1986年~1990年) 1986年批准兴办非贸易性海外企业92家。1987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跃升。当年兴办的境外企业数上升到了124家,直接投资额达到3.5亿美元,标志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迅速成长的新阶段。这期间兴办的海外企业共661家,是前一阶段的3.6倍,到1990年,中国非贸易性海外直接投资企业数超过800家,投资总额达到20.6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8.83亿美元,分别是前一阶段的6.9倍和4.48倍,截止1990年底,投资总额达23.5亿美元。 投资参与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如大中型生产企业、贸易性企业、以金融实力为基础的系统投资公司纷纷参与跨国经营活动。海外企业分布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亚洲各国和地区居多,并开始进入发达国家,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以往格局,投资地域趋向合理。投资领域向资源开发、制造加工、交通运输等20多个行业延伸。 三、进一步发展阶段(1991年~1996年) 1991年,中国在海外兴办非贸易性企业207家,对外直接投资额超过了1987年的3.5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达3.67亿美元,协议投资总额也达到7.59亿美元的水平,大大超过了除1987年外的其他所有年份。1991年~1996年,中国兴办的境外非贸易企业共计1184家,累计投资总额为45.2亿美元,其中中方累计投资额为11.29亿美元。1992年,由经贸部批准兴办的境外企业达355家,比1991年增长71.5%,年增加量首次突破300家大关,同年对外投资协议额为3.51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95亿美元,占协议投资总额的55.6%,中方投资比重达历史最高水平。199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势头有所减弱,但新办境外企业数仍大大超过1991年水平。 1991年~1993年中国批准新办的非贸易性境外企业数超过1979年~1990年12年的总和。投资遍布139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额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十个国家地区,中国大 陆在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额占总额的78.7%,涉及的投资领域包括资源开发、加工装配、交通运输、工程承包、旅游餐饮等行业。 四、高速发展转向平稳发展的阶段(1997年~2004年)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缓慢。政府出台了多部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加工项目的配套政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政策越来越好,也驱使更多的企业实现了跨国经营。再者,企业跨国经营的意识提高是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迅速的关键原因。1999年对外投资额比1998年增长32%。2000年底,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中国境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296家,协议金额112亿美元,中方投资76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67.86% 。截至2001年底,我国累计设立各类境外企业6610家,协议投资总额123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为84亿美元。截止2003年这7年间,累计兴办企业1979家,年均兴办企业282家,累计投资额为53.74亿美元,年均投资额为7.68亿美元,可见无论是总额还是平均额,对外投资额都有所上升。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并与国务院港澳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内地企业赴香港、澳门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对推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突破性阶段(2005年~2006年) 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部分)净额122.6亿美元,是2004年55亿美元净额的2.23倍。这一数字无疑极具震撼性,几乎是2000年~2004年这5年对外净投资额数字的总和。 更重要的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确实在增长, 根据2005年国际投资头寸表, 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余额为572亿美元,2004年底这一余额水平为448亿美元。且投资的形式和领域逐步多样化,尤其以股东贷款形式进行的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中,新增股本投资38亿美元,占31%,利润再投资32亿美元,占26%,其他投资52.6亿美元,占43%。经商务部核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共计1067家,中方协议投资额69.54亿美元,同比增长87.3%。境外中资企业数目的增加也是首次达到年增长1000家的水平。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继续保持超百亿美元的增长势头。截至2006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33.3亿美元。 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就在于突破了一百亿美元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一个新起点,上升到新的水平。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分析 曹红玉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摘 要] 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中国自1979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处于增长态势,按照流量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在规模、地区分布、投资行业上各具特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日益活跃,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发展阶段 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