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实训

计量经济学实训
计量经济学实训

计量经济学实训

经济计量模型建模实训报告成绩评定表

题目_服务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指导教师孟海亮

答辩评语:

报告评语: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___经济计量建模实训课程设计

题目___服务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孟海亮_______ 设计起止日期

____2013.1.7_---2013.1.11_______________

系别______________经济系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国际贸易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吴群中__

班级/学号__________经济1004/2010011894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班级:经济1004

目录

引言 (1)

1 服务业发展情况概述及相关理论 (1)

1.1服务业发展历程 (1)

1.2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影响理论 (2)

1.3我国服务业发展现

状 (2)

2 实证模型构

建 (3)

2.1关于模型的说

明 (3)

2.2相关数据——指标的选取、测算口径及时

段 (4)

2.3回归的估计与分

析 (5)

2.4模型回归结果的分

析 (11)

3 对策建

议 (11)

参考文献 (12)

服务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发展,服务业同样保持快速发展。201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3%,同比提高四个百分点。同时指导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要将提高服务业比重作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第一目标;服务业的发展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服务业“走出去”战略等等。

当前中国正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而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重之重。在此情况下对我国服务行业的研究分析和预测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无论是对我国制定产业政策、发展国民经济还是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都有深远的意义,也有利于服务各行业的人员把握服务业的理论及其发展方向,从而能利用有关服务业的各种理论对我国的服务业结构升级和我国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尝试运用宏观定量的实证分析方法,并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应用Eviews分析工具,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经济数据进行经济计量分析,估计确定国民经济发展与第三产业状况、服务业吸纳社会就业方面、服务贸易赚取外汇的显著性关系,并建立回归模型,从而帮助分析宏观主体以及个体面对服务业发展及创业作出相应决策。并结合中国实际的情况,根据分析结果,对服务业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揭示服务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构建相关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服务业不同因素对于国民经济的关系。同时根据模型,分析出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1 服务业发展情况概述及相关理论

1.1服务业发展历程

服务业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继商业之后产生的一个行业。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扩大了人们的经济交往。为解决由此而产生的人的食宿、货物的运输和存放等问题,出现了饮食、旅店等服务业。服务业最早主要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随着城市的繁荣,居民的日益增多,不仅在经济活动中离不开服务业,而且服务业也逐渐转向以为人们的生活服务为主。社会化大生产创造的较高的生产率和发达的社会分工,促使生产企业中的某些为生产服务的劳动从生产过程中逐渐分离出来(如工厂的维修车间逐渐变成修理企业),加入服务业的行列,成为为生产服务的独立行业。

服务业从为流通服务到为生活服务,进一步扩展到为生产服务,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服务业的社会性质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为奴隶主和封建主服务,大多由小生产者经营,因而具有小商品经济性质。资本主义服务业以盈利为目的,资本家和服务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雇佣关系。社会主义服务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为目的,是真正为全社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服务的行业。

“十一五”时期,我国金融、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仓储等主要服务

业行业和旅游、文化、家政、动漫、环境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产业和新型业态快速发展。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加就业579万人,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达到34.6%,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活改善的重要力量。同时,我国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质量和标准化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人才不足等突出问题。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十二五”时期,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提高服务业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

1.2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影响理论

服务业概念在理论界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服务业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工作中,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即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之外的其它所有产业部门。

在现代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许多专家学者甚至提出,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就是高度服务化的社会,现代化的经济就是服务型的经济,服务业在新千年中已经成了不同国家都致力发展的的绝对主体。国际上主要有两种解释理论,如下所述:

1.服务业与经济结构的变动理论---西蒙·库兹涅兹认为现代经济增长具有如下的特征:人均产值持续增长,人口加速增长,生产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库兹涅兹进一步总结,现代的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它决不仅仅是一场工业革命,它还是一场农业革命和交通通讯革命为主要代表的服务业的革命。在资源的流向上,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并不仅是各种资源向工业部门流动。更主要的是,服务业在这一过程中吸纳的劳动力最多:“工业化”过程并不仅是工业化过程,而是“工业服务化”的过程。

2.服务业与就业关系理论---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库茨涅兹收集和整理了20多国家的庞大数据,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两个方面在产业间的分布入手,对伴随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变化作了分析研究。从而把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深入到研究三次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上来,其主要结论是:(1)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于减少;(2)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它反映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第二产业不大可能大量吸收劳动力;(3)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差不多在所有国家中均呈上升趋势,但是国民收入相对比重未必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上升

同步,综合起来看,是大体不变或者略有上升。这一结论表明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吸纳劳动力的特征。

1.3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

中国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2011年,中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有 2.13 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被漏统、误统,这使得服务业在中国 GDP中的比重从原来的 31.9%上升到 40.7%。这些数据的调整改变了中国服务业发展被低估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服务业的比重一夜之间实现了新飞跃。中国服务业的整体水平距离世界平均水平(67.7%)仍有很大差距,服务业发展落后的短腿现象依旧没有改变,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2011年中国 GDP 中第三产业占 37%,即便统计普查后可能会上调 10 个百分点,也远低于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发展中大国的水平。中国多年来“重物质生产体系,轻服务消费”的

思维方式是导致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服务业是中国的弱项,但同时也说明服务产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而且发展服务业和服务消费,是促进中国消费发展和内需扩张的一个重要领域。

中国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多机遇。我国服务业在GDP (国内的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占不到40%,而在美国高达80%,印度也高达50%,“真正的机会在服务业,服务业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是很多服务业比如金融服务是垄断的,包括医院、教育等,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可以适当放松服务业管制,增加投资机会。

2 实证模型构建

准确地把握服务业行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还得采用实证的分析方法。因为:第一, 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正面的因素,有的是负面的因素;第二,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贡献大小不一样,有的影响大,有的影响小,有的影响因素直觉大实际小,有的影响因素知觉小但实际大; 第三,在经济趋热的背景下,从宏观经济学来分析,首先,国民经济总产值与服务业增加值成正比。2012年,我国GDP 突破4721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4982亿元,表明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在增加,这预示着中国进入产业结构转型阶段;其次,服务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产值是国民经济总产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得到不断发展,服务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国的发展离不开另一国的发展,我国要想在国际上取得竞争优势,必须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而传统的货物贸易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服务贸易新的特性可以使我国经济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2.1关于模型的说明

为了便于分析,研究国民经济总值与服务行业之间的关系时,模型设计可将其他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来看待;由于国家统计的是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值、比重,所以模型中服务业变量均直接采用第三产业货币值。这样,可以将模型设

t

t t t t u X B X B X B B Y ++++=3322110

(2-1)

Y----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总收入(单位:亿元),以GDP 作为统计量;

1

X ----代表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在GDP 构成中

的产值(单位:亿元);

2

X ----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人数(单位:万人);

3

X ----代表改革开放以来服务贸易出口额(单

位:亿美元);

t

u ----为模型的随机干扰项。

1

B 、2

B 和3B 为偏回归系数;0B 为截距项;t

u 为随机

干扰项。

本文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第三产业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并据此初步判断服务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上述模型一个隐含的前提是除所涉及的解释变量外,其他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都不发生变化。这些要素包括原材料价格、替代品价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等微观及宏观变量。事实上,社会经济系统是动态的,其内部各要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中,这些因索的变化发展又最终推动了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和变化。由此,上述模型适合于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一旦这些要素发生了变化,该模型就不能很好地对现实进行拟合。得出回归方程之后,再对回归拟合的显著性进行检验,主要是进行t 检验,其次要进行模型整体线性关系是否成立的F 检验。

根据服务业相关理论,如果服务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那么,长期来看,第三产业的提高会使得国内生产总值大大提高。所以,如果模型符合理论分析,则模型中的偏回归系数值应该为正。

2.2相关数据——指标的选取、测算口径及时段

基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1978年年底--2011年年底数据,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为因变量、1978年年底--2011年年底第三产业产值、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服务贸易出口额来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

(数据来源:2012中国统计年鉴、WTO国际贸易统计网站)

2.3回归的估计与分析

2.3.1对模型的初步回归和分析、模型设定

(1)国民经济总产值Y与第三产业产值X1的散点图

从图形中可以看出,国民经济总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大致呈正相关关系。(2)国民经济总产值Y与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数X2的的散点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国民经济总产值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数呈正相关关系。(3)国民经济总产值Y与服务贸易出口额X3的的散点图

从图形中可以看出,国民经济总产值与服务贸易出口额大致呈正相关关系。 (4)可以看出,上述三个变量对国民经济有显著影响,因此以上述三个变量做多元回归。

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4568

.11933.509980739.0)0002.0)(0001.0)(1505.0)(0144.0()2248.4)(5877.4)(4754.1)(5988.2()6888.50)(8603.0)(5114.0)(16.10260(1533.2149471.37545.053.26664?2321====-==+-+=DW F R p t se X X X Y

t t t t

------通过拟合方程进行检验

t

t t t X X X Y 3211533.2149471.37545.053.26664?+-+= (1)偏回归系数0.7545,表明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产值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GDP 增加约0.75个单位。该回归系数的符号较为合理。

(2)偏回归系数-3.9471,表明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就业数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GDP 减少约3.95个单位。该回归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的相反,不合理。

(3)偏回归系数214.1533,表明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服务贸易出口额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GDP增加约214个单位。该回归系数的符号和数值是较为合理的。

------拟合优度检验.

R 2=0.9807,表明第三产业产值、第三产业就业量和服务贸易出口额解释了大约98%GDP的变动,表明了模型式很好地拟合了样本数据。

------对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

H0:1B等于0 H1: 1B不等于0

t=1.4754,其P值=0.1505>0.05

所以接受原假设,所以1B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同理,可以检验出通过t检验的只有变量x2、x3

2.3.2对模型回归诊断

由于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的最小二乘法是建立经典假设基础之上的,所以有必要对模型是否满足基本假设进行分析。

第一,判断模型中随机干扰项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从上图可以看出残差分布基本是一个左偏的正态分布;残差的J-B统计量下显示的概率值(P值)是0.4529, 不能拒绝原假设, 残差服从正态分布。

第二,对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用Klein判别法进行分析。

表:变量相关系数矩阵

因为其中有一个简单相关系数大于R 2 =0.9807,所以根据Klein 判别法,模型中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用逐步回归法修正多重共线性:用逐步回归法筛选解释变量

(1)用每个解释变量分别对被解释变量做简单回归,根据2R 的大小,知解释变量的重要程度依次为x3、x1、x2

(2)以Y

? = -16489.62+246.9050*X3为基础,依次引入x1、 x2 1. 首先把x1引入模型,做Y 对X3、X1的回归

因为X1的引入使各回归系数的t 值下降,同时X1的系数也未通过t 检验,所

以应剔除X1。接着把X2引入模型,做GDP 对x3、x2的回归

因为引入X2,所有变量的t 检验都通过,且F 检验也通过,可决系数提高到了0.9793,所以应该加入变量X2。

最终确立方程 t t t X X Y 235061.30826.28742.22340?-+=

第三,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 1、图形检验:

-----绘制残差平方和E2对X3的散点图。

可以看出,X3与E2的图形呈现向上发散的某种模式,表明模型中可能存在着异方差。

-----绘制残差平方和E2对X2的散点图。

从散点图大致看出残差平方2

i e 随x2的变动呈增大的趋势,因此,模型很可能存在异方差。但是否确实存在异方差还应通过更进一步的检验。 2、怀特检验:

从上表可以看出,17.68122=nR ,由White 检验知,在05.0=α下,查2

χ分布表,

得临界值0705

.11)5(2

05.0=χ。比较计算的

2χ统计量与临界值,因为

17.68122=nR >0705.11)5(2

05.0=χ,所以拒绝原假设,不拒绝备择假设,表

明模型存在异方差。

2、消除异方差: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消除异方差(以1/YF 作为权重)

对消除异方差模型进行怀特检验

由2nR =2.2519,其p 值为0.8133>0.05,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异方差。 第四,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序列相关性。 1.从eq06回归模型知D-W 值等于1.7979,即d=1.7979。根据D-W 表,对于n=34,k=2, 在5%的显著水平下,580.1,333.1==U L d d 。由于u u d d d -<<4,根据德宾---沃森d 检验判定规则,我们得出结论:该回归模型的残差不存在正的或负的序列自相关 2. LM 检验:

表中的LM 统计量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p 值>0.05,所以接受原假设,即序列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性。

2.3.3确定最终模型形式

4184

.0694.266326.0)7091.0)(0596.3)(8046.1()3145.0)(3907.23)(073.2335(223.0567.71045.4214?223=====++=DW F R t se X X Y

t t t

2.4模型回归结果的分析

模型回归结果,自变量x2、x3与因变量GDP 之间的关系都为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第三产业就业量和服务贸易出口额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更具体地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国民经济得到稳定增长。

我们可以清晰地从回归结果当中发现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影响GDP 的制约因素。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服务贸易出口额每增加一个百分点,GDP 将增加约72个单位。这一结果与国际贸易理论相一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就业量的增加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天吧下,就业人数每提高一个单位,GDP 将增加约0.2个单位。改革开放35年来, 服务业正逐步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力军,“十五”以来,中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稍有上升。2011 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已经达到 31.4%,比 2005 年的 27.7%上升了近 4 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上述初步参数估计没有很完美的反映1978年以来服务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究其原因,很有可能在于我们前提假设不能够成立,即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样受到第一、第二产业、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因为事实上,

每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一旦这些要素发生了变化,该模型就不能很好地对现实进行拟合。另一方面由于我们选取的数据具有时间序列性,具有时间序列性的数据一般都会序列正相关。从而影响我们拟合的效果。

以上的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服务行业的状况特别是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影响。

3 对策建议

1.优化和完善法规制度与政策措施构成的软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78~2012年的 34 年间,服务业平均增速超过 10%,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近 6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2011年中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仅为 40.2%,服务业劳动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仅为 31.4%,而且大部分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更是发展滞后。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服务业要想上一个新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与创新服务业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瓶颈约束。

2.完善服务业开放体制与政策,提高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

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是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国进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以后,服务业发展面临新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发

达国家服务业向中国转移,给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服务商提供了机遇,为此,需继续开放服务市场,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另一方面,有条件的中国

服务业投资商也应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加人世界服务体系的合作与竞争,在开

放中实现互利共赢。

3.依据不同服务行业的特征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

市场准入门槛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决定了一个产业的产业组织形式,同时也决定了一个产业的平均企业规模,是政府规制一个产业的

重要手段。市场准入门槛过低,会导致过度竞争,无序经营;准入门槛过高,会

导致垄断经营,效率低下。因此,确定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对于一个产业健康

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不同的产业发展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门槛是一

个产业顺利成长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

2、WTO国际贸易统计网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