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后妃选纳

明清后妃选纳
明清后妃选纳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之“论文设计”

浅议明清后妃选纳制度的异同

一.摘要

后妃选纳制度是君主制时期皇帝为延续子嗣,拉拢权贵而设立的一种选纳后妃的制度,明清后妃选纳制度既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后妃选纳制度的选纳原则、选纳宗旨及其主要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明清后妃选纳制度的相同之处,又从明清后妃选纳制度的指导思想、选纳来源、明清后妃的命运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对明清后妃选纳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总之,无论后妃选纳制度怎样变化,它都是维系皇权统治的一种手段,是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服务的。

关键词:明代,清代,后妃,选纳制度

Abstract

Empresses’ selection Steiner system is the selection system for the emperors to have kids and associate with men of power in the times of the monarchy period. The system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is the product of the highly developed Chinese feudal monarchical dictatorial system, which, at the same time also plays a vital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is system. The article is going to elaborate and compare the e mpresses’ selection system as the following aspects. Discussing the similarities of it, such as the principal, purpose and the main effect. By the comparison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selected source, the time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and the scope of the election, the fate they have and the influence they once made in the history. In a word, no matter how it develop, it is just a kind of means to maintain imperial domination and serve the feudal monarchy system.

Key Words: Ming dynasty, Qing dynasty, empresses, election Steiner system

二、论文选题目的及其意义

后妃选纳制度是君主制时期皇帝为延续子嗣,拉拢权贵而设立的一种选纳后妃的制度,明清后妃选纳制度既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后妃选纳制度经历了长期的形成,发展,演化的过程。至秦时立皇后,后从汉唐经宋元至明清,后妃选纳体制渐趋完善。目前,学术界尚未出现针对明清后妃选纳制度不同点对比的专门性研究。但是这个制度还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的,它的研究价值在于:第一,针对明清后妃选纳制度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明清两朝的后妃制度的变化。第二,后妃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比两代后妃选纳制度的变化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明清皇权统治。第三,对比明清两代后妃选纳制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明清两代后妃群体以及后妃在各自时代起的历史作用。

三、研究方法及论文主要内容

本文在资料运用方面,主要依据《皇明后纪嫔妃传》、《明史纪事本末》、《明史》、《明宫史》、《罪惟录》、《明通鉴》、《胜朝彤史拾遗记》、《清史稿》、《国榷》、《清列朝后妃传稿》等历史资料。

在研究方法上,注意后妃整体面貌与个案的结合。

本文主要从后妃选纳制度的选纳原则、选纳宗旨及其主要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明清后妃选纳制度的相同之处,又从明清后妃选纳制度的指导思想、选纳来源、明清后妃的命运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对明清后妃选纳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四、参考文献(包括书目、论文、论文集等)及学术史回顾

本文参考文献有如下几种:陈襄民等的《五经四书全译·礼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清)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明)余继登的《典故纪闻·卷2》,(中华书局1981年版)、(清)张廷玉等的《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明)郑晓的《今言》(中华书局1984年版)、(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 年点校本)、(明)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内令》(北京图书馆明刻本)、《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2(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明太祖御制文集》卷2,《废丞相大夫罢中书诏》(台湾学生书局民国五十四年版)、(民国)赵尔巽的《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明)林尧玉等的《礼部志稿》卷16《婚姻(仪宾婚配及奏式附)》(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13.(清)昭涟:《啸亭杂录》卷10(中华书局1997年版)、(英)濮兰德《慈禧外记》(珠海出版社1995年版)。

关于明清两代后妃制度的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在探讨整个中国古代后宫制度及后妃问题时,涉及到明清两代后妃选纳制度的相关内容;第二部分,是针对明清两代后妃制度的概述;第三部分,则是针对明清后妃的个别问题和个别后妃进行研究。但是,针对明清后妃选纳制度异同点的对比,学术界尚未出现的专门性研究,本文拟就明清后妃选纳制度的异同点进行论述。

关于第一部分的成果有,陈恩虎的《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后妃问题初探》(《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一文,主要对中国古代后妃体制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论述。他的《中国封建社会后妃来源探析》(《固原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一文中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婚姻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朱子彦的《略论中国皇后制度》(《上海大学学报》1997年8月第4期)一文,具体论述了皇后制度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各种礼仪制度,揭示了后妃间的严格等级区别。他的《中国古代封建后妃制度初探》(《学术月刊》1993年11期)分别论述了皇后,妃嫔以及女官等三种后宫人员,探讨了后宫女子的来源,后妃的荣辱宠衰。朱子彦的《后宫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探讨了中国古代后宫制度的若干问题,论述了后宫政治对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影响,以及有关的历史经验教训。他的另一部著作《帝国九重天—中国后宫制度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探讨了历代后妃来源、皇后选择标淮、妃殡的名号、女官的设置、后宫管理机构与职能等问题,考察了后宫的舆服、卤簿、膳食等日常生活情况,以及婚娶、册立、丧葬、谥法等礼制。此外,还对后妃间争宠夺权的斗争进行了论述。毛佩琦的《中国后妃制度述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一文中,将后妃制度分期加以论述,并加以评论。李政富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后妃外戚研究》一文中,论述了中国古代的后妃外戚情况,探讨了明代之重虚轻实以及清代后妃制度中少数民族遗存等现象。万静的《论中国古代帝王后妃制度的确立》(《成都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主要对中国古代帝王的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的渊源,基础及其确立进行梳理。

第二部分的主要成果有,赵克生的《明朝后妃与国家礼制兴革》(《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论述了明朝礼制的兴革与后妃之间的关系。青年学者徐斌《明朝后妃制度初探》一文中对明朝后妃制度做了全面的探讨。谭平的《后妃与明代政治》(《成都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认为明代后妃在明朝历史的各个阶段都产生过影响, 在几次重大关头还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明代后期的后妃不仅干预了政治, 而且引起了巨大的政治动荡, 促进了明帝国的衰败进程。宋立中在《小议明代后妃干政不烈现象》(《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一文

中,从明代有关制度入手,论述了明代后妃及外戚干政现象得以遏制的原因。程彩霞的《明朝后妃的政治文化解读》(《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认为不仅需要系统梳理其自身的制定原则、主要内容和管理措施等, 而且挖掘明朝统治者制定这一制度所持有的政治理念、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 并进而剖析实施这一制度对明代后妃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她的《明朝皇后群体扫描及特征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将明代皇后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综合研究,并对其所具有的群体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她的另一篇文章《明代宫廷“后弱妃强”的关系格局及其影响探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将“后”与“妃”作为两个群体展开比较分析和研究,剖析她们在明代宫廷中所处的关系格局,以及由此对政局产生的影响。赵秀丽在《明代皇后生存状态与后权的式微》(《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4期)一文中,通过明代皇后的生存状态研究后权式微的原因及其影响。何方润的《明代皇室严内教制度初探》一文中全面系统的论述了明代內教制度的基本内容并总结了其历史影响和特点。胡凡,王伟二人的《论明代的选秀女之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5卷第6期)就明代选秀女之制的基本情况,秀女人宫后的命运及其对明代政治、社会的影响、选秀女对民间的扰害等方面作一探讨,对明代历史的演变有更深人的了解。王伟凯在《明代后妃的选配与编制》(《紫禁城》1995年第3期)中,简要论述了后妃的选配范围以及原则。华立的《清代的满蒙联姻》(《民族研究》1983年第2期)主要探讨了满蒙联姻的产生、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及其作用。杨瑶在《清代后妃制度初探》(《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一文中,从《清史稿》入手,对清朝后宫女子从选秀、册封、徽号、谥号以及对后宫一些特殊的册封后妃现象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整理,从而反映了后妃这一特殊人群的生活面貌。朱子彦和周凯的《清代后宫制度论述》(《文化学刊》2008年第2期)一文从清代后宫制度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视角论述了清代的秀女采选制度以及皇后后妃的选取册立的具体内容。张美娜在《清代后宫制度研究》通过对清代后宫制度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君主专制的特点。杜家骥的《清代后宫的特征》(《紫禁城》1991年第2期)中,主要研究了清代后妃制度不同于历代后宫的几大特点。王春强和杨灿飞二人的《清代皇室婚姻制度刍议》(《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清代的皇室婚姻制度。王树卿的《清代后妃制度中的几个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第1期)和《清代皇后的册立》(《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第3期)分别论述了清代后宫制度的确立,发展变化以及清代皇后的大婚典礼,册后礼追封礼等。而刘潞在《清代皇后册立与八旗大姓氏族》(《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1期)一文中主要论述了由清代特有的八旗制度衍生的择偶方式以及清代皇后多出自八旗大姓氏族的局面的现象。钟景超《清代皇贵妃制度研究》(《神州》2012年第29期)就明清两朝政治史,特别是清朝政治史中后宫制度作一定的简述,并对皇贵妃制度进行评价。

此外,还有一些针对这一部分的研究还有相关论著。如赵中男主编的《明代宫廷典制史》(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美国学者罗友枝的《清代宫廷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和《清代皇室婚姻与统治问题》,王树卿的《清代宫廷生活》(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5年版)和他与万依,刘潞等人合著的《清代宫廷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以及他与李鹏年合著的《清宫史事》(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版),章乃炜的《清宫述闻》(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等书。

对于第二部分的研究,主要成果有,林延清发表的系列论文:《宣宗孙皇后与明代中叶政治》(《江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通过论述宣宗孙皇后在明中叶政治中的表现,客观地评价了孙皇后的功过、作用及历史地位;《仁宗张皇后与明初政治》(《史学月刊》2003年第8期),由仁宗张皇后在明初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入手,对她进行客观的评价;《李太后与张居正改革》(《南开学报》2005年第5期)一文,通过李太后在张居正改革过程中的大力支

持,反映李太后对明万历时期政局的影响,及李太后个人的政治才干和魅力;《明朝后妃在皇位继承危机中的作用》(《求是学刊》2006年第4期)一文,通过具体分析明代在皇位危机中后妃的表现,客观地评价了后妃对明代政局的影响。除林延清外,也有其他学者在这方面著有文章。刘静在《论明太祖马皇后对明初政治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一文指出,太祖马皇后对明政权的建立、稳定及明初政治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陈梧桐也有相关研究,《马皇后与明代宫廷政治》(《故宫学刊》2013年第1期)主要论述了马皇后在朱元璋制定的宫廷制度上的重大贡献。而关于清朝后妃的个人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清孝庄皇太后,慈禧太后以及德宗珍妃三人身上。其他的则有隆裕太后,慈安太后,乾隆乌喇那拉皇后等人。因有关清后妃个人研究成果颇丰,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五、本文的研究内容

在明清两朝历史的发展中,两代后妃的历史作用不可小觑。作为后妃制度的基础——后妃选纳制度,是我们研究后妃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将针对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高度发展时期,即明清两代的后妃选纳制度进行全面对比,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主要分为两章。

第一章,从指导思想、选纳来源、制度确立时间以及选纳地域范围对明清两代后妃选纳制度进行对比。

第二章,从明清两代后妃入宫后的命运,抚养嗣君的作用以及干涉朝政的方式来对比明清后妃选纳制度的历史作用。

六、创新点

我国学术界针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后妃选纳制度虽然已经有了系统的研究,但是针对明清后妃选纳制度的异同点对比的研究还没有出现,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七、结论与发现

后妃选纳制度是东方国家皇室特有的婚姻制度和政治制度,在中国,它萌芽于夏商时期,定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至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帝制被废除,它也一并消失了。以皇后为首,各级嫔妃为辅的等级森严的后妃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中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的体现。而皇帝管理前朝,后妃治理内宫,君主与后妃的内外结合即体现了中国传统婚姻中男女双方的分工,同时也是一种特殊政治的结合。作为君主的特殊家眷,后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后宫女性参与政治权力,确保了皇权秩序的正常运作。她们或辅佐幼帝,维持江山,或襄助创业,劝谏纳贤。

本文的中心内容就是通过全面对比明清后妃选纳制度,进而分析两代后妃选纳制度产生的历史作用。综观全文,无论后妃选纳制度怎样变化,它都是维系皇权统治的一种手段,是服务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是统治者统治思想的体现。后妃无论地位怎样尊崇,她们的命运最终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她们的荣辱宠衰完全由皇帝一人决定。后妃这一封建社会特殊群体,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