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计算机网络TCP与UDP题目

宁波大学计算机网络TCP与UDP题目
宁波大学计算机网络TCP与UDP题目

问题及解答:

1.端口(port)和套接字(socket)的区别是什么?

2.是否TCP和UDP都需要计算往返时间RTT?

3.在TCP传送数据时,有没有规定一个最大重传次数?

4.为什么TCP在建立连接时不能每次都选择相同的、固定的初始序号?

5.TCP连接很像一条连接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双向管道。当TCP在连续发送报文段时,若要管道得到充分的利用,则发送窗口的大小应怎样选择?

6.TCP发送方和接收方都需要滑动窗口吗?各有什么作用?

7.滑动窗口的窗口大小可以动态调整吗?调整窗口大小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8.在UDP协议中需要滑动窗口协议吗?为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1.端口(port)和套接字(socket)的区别是什么?

答:套接字包含了端口,因为套接字= (IP地址,端口号)。套接字是TCP连接的端点。套接字又称为“插口”。

但我们已经讲过,套接字(socket)有多种意思。当使用API时,套接字往往被看成是操作系统的一种抽象,这时,套接字和一个文件描述符是很相似的,并且是应用编程接口API 的一部分。套接字由应用程序产生,并指明它将由客户还是服务器来使用。当应用进程创建一个套接字时,要指明该套接字使用的端口号。

端口则是应用层服务的的一种代号,它用来标志应用层的进程。端口是一个16 bit的整数。各种服务器使用的端口号都是保留端口号,以便使客户能够找到服务器。例如万维网服务器使用的端口号是80。

在发送数据时,应用层的数据通过端口向下交付到运输层。在接收数据时,运输层的数据通过适当的端口向上交付到应用层的某个应用程序

2.是否TCP和UDP都需要计算往返时间RTT?

答:TCP有的,UDP没有的,UDP发出去其实就不管了,它是需要在应用软件(应用层)来做一个数据传送保障的机制的。重发也是通过软件端实现。TCP本身协议就具有保障数据的功能。

3.在TCP传送数据时,有没有规定一个最大重传次数?

答:我们知道以太网规定重传16次就认为传输失败,然后报告上层。但TCP没有规定最大重传次数,而是通过设置一些计时器来解决有关传输失败的问题

4.为什么TCP在建立连接时不能每次都选择相同的、固定的初始序号?

答:从理论上讲是可能会出现这种状况的。但概率太小了。序列号的范围在0-2的32次方之间。建立tcp的双方是独立随机在其中选取的。所以基本上认为双方不会选择到相同的序列号。

5.TCP连接很像一条连接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双向管道。当TCP在连续发送报文段时,若要管道得到充分的利用,则发送窗口的大小应怎样选择?

答: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说明这一问题。

图中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两个白色长条表示TCP全双工通信的发送管道和接收管道。管道是对信道的一种抽象,便于讨论问题(可以不涉及下层互连网络的细节)。

假定在t = 0时发送端使用慢开始算法来发送报文段,因此在t = 0时只能发送一个报文段(图中标有1的绿色长方条就代表报文段1)。图中的时间都是按离散的时间单位表示。

为简化分析,我们还假定,发送窗口仅由发送端的拥塞窗口来确定,接收端不对发送窗口加以限制。

t = 15,接收端收完报文段2,并发送对报文段2的确认。

t = 16,接收端收完报文段3,并发送对报文段3的确认。

t = 19,对报文段2的确认前沿传播到发送端。

t = 20,发送端收到对报文段2的确认,将发送窗口加1变为3(可以发送报文段4, 5和6),并开始发送报文段4(这一步图中省略了,没有画出)。对报文段3的确认的前沿也在这个时间传播到发送端。

再以后的过程我们用下面的另一张图来说明。

t = 21,发送端收到对报文段3的确认,将发送窗口再加1变为4(可以发送报文段4, 5, 6和7),并开始发送报文段5。此时,报文段4已完全进入发送管道,前沿到了管道的四分之一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