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设计计算与分析

毛细管设计计算与分析
毛细管设计计算与分析

毛细管的设计计算与分析

毛细管一般指内径为~的细长铜管。作为制冷系统的节流机构,毛细管是最简单的一种,因其价廉、选用灵活,故广泛用于小型制冷装置中,最近在较大制冷量的机组中也有采用,如我公司10匹柜机采用了,甚至在更大的单冷系统也有用到,某公司40KW的水冷柜机机组中也有采用。目前公司使用的毛细管的规格有:、、。定制的毛细管规格有:、、,还有6mm、8mm的铜管也可做较大系统节流用等。

1、毛细管的节流特性

毛细管节流是利用制冷剂在细长管内流动的阻力而实现的。按使用情况,毛细管可以是有热交换和无热交换的,故制冷剂流经毛细管的过程可以典型化为绝热膨胀过程和有热交换的膨胀过程。目前公司基本上采用绝热膨胀的方式。

制冷剂在毛细管中的流动状态,沿管长方向的压力和温度变化,如图1所示。

1)过冷区

从冷凝器流出的液体制冷剂以过冷状态1点进入毛细管内流动,并随着压力的降低液体过冷度不断减小,直至变为饱和液体,即理论闪点2点,此段制冷剂状态为单相液体。在这一段中制冷剂在管内为绝热流动,同时因流速不变,其管内液体部分的压力降是一条直线。

2)亚稳区

即从毛细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理论闪点2点到达到饱和湿蒸汽点3点。通过对毛细管的机理研究,由于毛细管直径很小,制冷剂的流速较大,通常情况下,会出现亚稳定状态的液体——过热液体的存在,使得闪点的温度和压力并不对应,一般闪点延迟3C左右。

3)两相区

从3点开始制冷剂为汽液两相流动,随着压力的降低,温度也降低,压力和温度曲线重合。毛细管内汽液两相混合物也是一种可压缩流体,当毛细管的进口压力保持不变,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将不会随出口压力减小而无限增大,而是达到某一值后,就不受出口压力的影响而保持不变,也会出现临界流现象,也就是说,通过毛细管的流量,是随毛细管进口压力的增加而增加,而毛细管出口压力降低时流量也会增加,但出口压力降低到临界压力以下,流量就不再增加,即出现临界流现象,这也是用毛细管来控制流量的重要待征。

图1 制冷剂沿毛细管流动的状态变化过程

2、毛细管长度对系统的影响

1)吸、排气压力

灌注量一定时,随毛细管长度的增加,吸气压力降低,排气压力升高。增加毛细管的长度,则通过毛细管的质量流量下降,向蒸发器供液减少,开始时压缩机质量流量不变,导致蒸发器内工质减少,蒸发压力下降,冷凝器内工质增多,冷凝压力上升。随着吸气比容开始上升,压缩机质量流量下降,高低压压差增大,使压缩机的输气系数下降,加大压缩机质量流量的下降趋势,同时随压差增大,毛细管节流量又有所回升,最后当毛细管和压缩机两者的质量流量相等使,整个系统稳定运行。这时,蒸发压力和吸气压力下降,冷凝压力和排气压力上升,系统质量流量减少。

2)功率和电流

空调器的功率主要由压缩机和风机电机两部分组成,其中风机电机的功率很 小且基本不变,主要是压缩机随运行情况变化。压缩机的指示功率为:

()i Ps Pd Vs Ps k k m Pi k k η/1)/(***1/*/)1(?????

???????--=- 可以看出,指示功率与质量流量、高低压比成正比。压缩机功率主要受质量流量的影响,随灌注量的增加,压缩机质量流量增大功率上升。灌注量一定,随毛细管减短,质量流量增加,冷凝压力下降,蒸发压力上升,压比减小。根据上式,随质量流量的增加,功率有增大趋势,而随压比减少,功率又有减少的趋势,这两者相互制约。通过实验可以得到,实验范围内流量的影响起决定作用,即毛细管的减短,流量增大,功率上升。

电流的变化规律与功率一致。

3)制冷量与能效比

当毛细管长度一定时,随灌注量的增大,制冷量会出现一最大值。因为随灌注量的增大,系统工质的流量增加,蒸发压力上升,单位质量制冷量增加,从而制冷量增大,但随灌注量的进一步增加,蒸发压力、温度的提高使传热温差减小,抑制制冷量的进一步上升,当传热温差占主导地位时,制冷量反而会下降,出现一个最大值。如图2:

图2 制冷量随毛细管和灌注量变化曲线

从图中可看出,随毛细管的增长,制冷量的最大值向右偏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随毛细管的增长,阻力增加,冷凝器内集液增多,压力提高,蒸发器内供液减少,压力下降,单位质量流量下降,蒸汽器换热面积利用不充分,灌注量增加,可使蒸发器内工质增加,改善其换热条件,使制冷量增大,所以,毛细管加长后,冷媒灌注量也要相应增加,这样才会使制冷量达到最大。

同样,对应一定长度的毛细管,存在一最佳灌注量使EER值最大,对于不同长度的毛细管,其最佳灌注量对应的EER也存在一个最大值。制冷量、EER出现最大值时的毛细管长度与灌注量不一定相同,因此必须确定优化目标,达到系统最优。

3、影响毛细管设计的几个参数

制冷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毛细管的供液量受整个系统的影响。归结起来,主要因素有:

1)毛细管前制冷剂状态

毛细管前制冷剂状态主要是压力P

k 和温度t

k

,如图3,毛细管入口处制冷剂

状态是不定的,受t

k

的影响,1是气液两相不饱和点,2是饱和点,3是过冷点。随着Pk的变化,毛细管入口处状态要发生变化。

图3

2)毛细管几何尺寸

毛细管几何尺寸包括内径D、长度L和管内壁粗糙度e。毛细管内径D越大,长度L越短,粗糙度越小,制冷剂在管内的流动阻力力就小,供液量就大。反之,供液量就小。

3)热交换的影响

为了使毛细管中的制冷剂过冷,提高制冷系统的热效率,毛细管一般焊入回气管内或附着于回气管表面。通常,毛细管内制冷剂与回气管表面存在着温度差△t。△t使制冷剂温度降低,过冷度增加,管中制冷剂流速受影响,从而影响供液量。在相同流量下,△t与毛细管长度的关系如图4,与绝热情况相比,出口温度和干度都降低,如图5。

图4 毛细管长度与△t的关系图5 热交换对毛细管流动的影响

4)毛细管出口压力Pe。

制冷剂在毛细管出口处形成喷射。气体动力学指出,出口处截面的压力P 将随着蒸发器内压力Pe的降低而降低,随着P的降低,喷射速度将增加,当增加到当地的音速时,P不再降低,始终等于临界压力P临。因此,随着毛细管增长,压力和流量都要减小,当增长到一定的长度时,压力和流量不再随毛细管增长而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扼流现象。

5) 制冷剂含油量

制冷剂含油影响毛细管流量的原因有两个方面:(1)油的粘度远远高于制冷剂的粘度,制冷剂中含少量油会增加混台物的粘度及相应的流动阻力,使得流量减小;(2)油的表面张力高于制冷剂的表面张力,制冷剂中含油会使混合物的表面张力增大,从而使气化欠压增大,气化延迟,毛细管中的液体段增长,使得两相段的加速压降减小,从而增加毛细管的流量。这两个方面中第一个方面占优,

则流量减小,第二个方面占优,则流量增大。至于哪个方面占优,则取决于入口的过冷度,如果过冷度小,则液体段短,两相段长,加速压降成为总压降的主要部分,则制冷剂中含少量润滑油增大制冷剂的流量。相反,如果过冷度大,则液体段长,两相段短,摩阻压降成为总压降的主要部分,则制冷剂中含少量润滑油会减少制冷剂的流量。

有实验分析的曲线,随着油的质量分数的增加,制冷剂流量减小,气化欠压降低,气化点位置后移,当含油量从0增加到5%时,制冷剂流量降低了4%,结果说明混合物粘度变化的影响超过了表面张力变化的影响。图6是三种含油浓度下沿毛细管的压力分布。在液体段,含油量为9.3%时压力降低比含油量为4.5%的压力降低快,二者又都比含油量为0.54%时快,到两相段,则正好相反。这证实了前面的分析。

图6 沿毛细管长度的压力分布

6)冷剂种类的影响

使用不同的制冷剂,在不改变系统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毛细管需做一些改动。改动的长度与制冷剂的物性有密切的联系。总的说来,单位质量制冷量大的工质,所需的制冷剂流量就要小,而减小制冷剂的循环流量一般都是通过减少制冷剂的充注量和增长毛细管长度来实现的。如使用R134a的容量流量仅为R12的容积流量的80%,因此使用R134a的毛细管阻力比R12时要大,对相同管径的毛细管要加长10%~20%。

4、毛细管制冷系统的设计要点

①在制冷系统的高压侧,不要设置储液器,在保证冷凝器能够容纳全部制冷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其有效容积。

因为在采用毛细管作为节流元件的制冷系统中,若设置储液器或冷凝器容积过大,则当压缩机停机后,制冷剂液体会继续流向蒸发器,严重时蒸发器内液体被压缩机再次启动时吸入,易产生液击,损伤压缩机:

②制冷系统中罐注的制冷剂应适量且准确,与蒸发器容量相匹配。

因为制冷剂的罐注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其制冷系统的制冷量。一般制冷系统的制冷剂的罐注量通过设计计算后由试验来确定。

③选用毛细管时,其内径与长度应有一定的比例。

若毛细管过短,则其流动阻力小,流量大,毛细管内易混入热蒸汽,从而降低制冷效率,也易造成液体倒回到压缩机而产生液击现象;若毛细管过长,则其

流动阻力大,造成排气压力过高,而进入蒸发器内的液体量不足,造成吸气压力过低。有资料介绍,在同样工况同样流量的条件下,毛细管的长度近似与其内径的次方成正比,即L1/L2=(D1/D2)。

④ 适当地增加蒸发器的有效容积。

在使用毛细管作为节流元件的制冷系统中,适当地增加蒸发器的有效容积,不仅可以防止液体因回到压缩机而产生液击现象,而且还可以降低压缩机停机时的平衡压力,减少其启动负荷。

⑤ 制冷系统应保持清洁和干燥,避免水份或杂质的进入。

因为毛细管的内径很小,其水份或杂质的进入很容易造成冰堵或脏堵。一股对其制冷系统中的部件都有其水份含量和杂质含量的要求,同时在毛细管进口处装有干燥过滤器。在实际产品中,往往因为考虑成本,在小系统中很少用干燥剂,只用了价格非常便宜的过滤器。

⑥ 尽量采用回热循环

在采用毛细管作为节流元件的小型制冷装置中,一般把靠近蒸发器部分的吸气管和靠近冷凝器部分的毛细管进行并列辅助换热,从而使高压侧液体过冷,压缩机吸入蒸气过热,以减少节流损失,防止压缩机液击,提高制冷效率。

⑦为避免毛细管出口端喷流所引起的噪音对环境的干挠,可在毛细管外包扎阻尼块等材料,用以隔声防震。所以毛细管如果用在室内侧而室内风量又不大的话,一定要实验验证是否有液流声产生。

⑧ 当几根毛细管并联使用时,为使流量均匀,其后采用分液器,合适的分液器设计和选用也很重要。

5、毛细管的计算方法

1) 经验公式

毛细管的计算公式到目前为止都不是很精确。现介绍一种从管道阻力计算中推导出来的经验公式。公式中的所取的摩阻系数采用勃兰休斯公式,即

25.03164.0-=e

R f 根据有关报导,此公式作为摩阻系数计算毛细管长度,更能接近实际。毛细管计算的经验公式如下:

ρ

21582.025.0w d PR L e ?= 式中 P ?-压力差(Pk-Pe ),单位为Pa

Re ——雷诺数,

L ——毛细管长度,单位m

w——制冷剂流量,单位m/s

ρ——制冷剂密度,单位kg/m3

d——毛细管内径,单位m

2) 类比法

由于毛细管的理论计算比较复杂,因此选配毛细管的方法,一般是用计算法(或图解法)初步计算毛细管的直径和长度,然后再用实验的方法以验证精确的直径与长度。而实用上还可以采用一种所谓类比法。这是一种经验方法,即参考比较成熟的同类产品进行类比而选择所需要的毛细管。可先从已经生产的老产品中挑选一种与所设计的新产品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工况,然后按比例推算新产品所需毛细管的尺寸,然后加以实验验证。我公司小系统,尤其是家用空调应该经常用该方法。

3) 计算机辅助设计

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可以看出,现国内外毛细管的计算机方法的数学模型都很类似,主要区别在于一些公式的选取,现择选其中一篇含金量较高文章如下,希望能参考其中的公式,编写出毛细管计算的实用程序。最后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正。

(节选《冰箱系统毛细管计算模型》,作者:赵晓宇、韩礼钟、朱明善。《工程热物理学报》,,该课题为国家计委“八五”重点攻关项目,曾于1994年l0月在浙江宁波召开的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上宣读)

中震设计

在MIDAS/Gen中如何实现中震设计? 结构设计学习资料2009-11-29 23:05:09 阅读22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转自:https://www.360docs.net/doc/6317101266.html,/s/blog_5e1bf3ef0100fckz.html 中震弹性设计就是在中震时结构的抗震承载力满足弹性设计要求,中震不屈服的设计就是地震作用下的内力按中震进行计算。 中震弹性设计与中震不屈服的设计在MIDAS中的实现 一、中震弹性设计 1、在MIDAS/Gen中定义中震反应谱 主菜单》荷载》反应谱分析数据》反应谱函数:定义中震反应谱,即在定义相应的小震反应谱基础上输入放大系数β即可。 2、定义设计参数时,将抗震等级定为四级,即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 3、其它设计参数的定义均同小震设计。 二、中震不屈服设计 1、在MIDAS/Gen中定义中震反应谱。内容同中震弹性设计。 2、定义设计参数时,将抗震等级定为四级,即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内容同中震弹性设计。 3、定义荷载组合时将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取为1.0。 4、将材料分项系数定义为1.0,即构件承载力验算时取用材料强度的标准植。 5、其它操作均同小震设计。 《抗规》中对中震设计的内容涉及很少,仅在总则中提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但没有给出中震设计的判断标准和设计要求,我国目前的抗震设计是以小震为设计基础的,中震和大震则是通过地震力的调整系数和各种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的,但随着复杂结构、超高超限结构越来越多,对中震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多,目前工程界对于结构的中震设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按照中震弹性设计,第二种是按照中震不屈服设计,而这两种设计方法在MIDAS/Gen中都可以实现,具体说明如下: 一、中震弹性设计 结构的抗震承载力满足弹性设计要求,最大地震影响系数α按表1取值,在中震作用下,设计时可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但应采用作用分项系数、材料分项系数和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时材料强度采用设计值。 表1地震影响系数(β为相对于小震的放大系数)

暴雨洪水计算分析

86. 4T 式中q w 水田设计排涝模数(m 3/s ? km 2) 暴雨洪水计算分析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表 3.1.2 灌溉设计保证率 表 3.3.3 灌排建筑物、灌溉渠道设计防洪标准 3.3.3 灌区内必须修建的排洪沟(撇洪沟),其防洪标准可根据排洪流量的大小,按 5~10a 确定。 附录 C 排涝模数计算 C.0.1 经验公式法。平原区设计排涝模数经验公式: Q=KRm A n ( C.0.1 ) 式中:q 设计排涝模数(m 3/s ? km 2) R --------------- 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mm ) K ——综合系数(反应降雨历时、流域形状、排水沟网密度、沟底比降等因素) m —峰量指数(反应洪峰与洪量关系) N ――递减指数(反应排涝模数与面积关系) K 、m 、n 应根据具体情况,经实地测验确定。(规范条文说明中有参考取值范围) C.0.2 平均排除法 1 平原区旱地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q d = R (C . 0. 2-1) 86. 4T 式中qd 旱地设计排涝模数(m 3/s ? km 2) R ---- 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 T ——排涝历时( d )。 说明:一般集水面积多大于 50km 2。 参考湖北取值, K=0.017,m=1, n=-0.238 ,d=3 2. 平原区水田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q w = P -h 1-ET ' -F (C . 0. 2-2) mm )

P ——历时为T 的设计暴雨量(mm )h 1 ——水田滞蓄水深(mm) ET' ――历时为T的水田蒸发量(mm), —般可取3?5mm/d> F ――历时为T的水田渗漏量(mm), —般可取2~8mm/d>说明:一般集水面积多小于10km 2。 h 1=hm -h 0 计算。h m 、h 0 分别表示水稻耐淹水深和适宜水深。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培训教材 第四章农田水利工程设计 第二节:(五)渠道设计流量简化算法 1. 续灌渠道流量推算(1 )水稻区可按下式计算 Q = 0. 667 a Ae 3600t n 式中:a ――主要作物种植比例(占控制灌溉面积的比例) A ――该渠道控制的灌溉面积。 e ――典型年主要作物用水高峰期的日耗水量(mm),根据调查确定,一般粘壤土 地区水稻最大日耗水量8?11mm最大13mm。 t ――每天灌水时间(小说),一般自流灌区24小时,提水灌区20?22小时。 n ――渠系水利用系数。 (2)旱作区可按下式计算 Q = a mA 3600Tt n 式中:m ――作物需水量紧张时期的灌水定额,m 3/亩。T ――该次灌水延续时间,天。第四节:(二)排水流量 (1)、(2)前面两种计算公式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3)丘陵山区:a .10km 2

基础设计(独立基础)

基础设计 工程概况 边柱采用柱下独立扩展基础,中柱采用双柱联合基础。 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物基础埋深且大于0.5m ;阶梯形基础每阶高度宜为300~500mm ;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20,选用C30;基础保护层厚度40mm ,垫层厚度100mm ,混凝土等级采用C20;钢筋选用HRB400级钢筋;室外地坪-0.45m 。 独立基础设计(5号轴线B 柱) 13.1 独立基础示意图 1 选型 初步确定基础埋深-2.5m ,满足大于合肥地区最大冻土深度-1.6m ,同时基础底面处于粘土层。土的平均重度γm =20kN/m 3,ηb =0.3,ηd =1.6。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5.03-+-+=d b f f m d b ak a γηγη b <3m 时,取b =3m ;取d =3.0m ,则 ()()()kPa 3045.05.2206.12405.03=-??+=-+-+=d b f f m d b ak a γηγη kPa 2642401.11.1=?=>ak f ,取kPa 304=a f 取内力组合值:m kN 98.20?-=M ,kN 03.1531=N ,kN 49.17-=V ,则 2G 0m 03.65 .22030403.1531=?-=-≥d f N A a γ 考虑偏心:()()20m 05.963.65.11.1-=-=A A ,取2m 00.9=A ,m 0.3==b l

2 地基承载力计算 取H =500mm ,计算基底净反力。 偏心矩:m 015.05 .20.92003.15315.049.1798.200,=??+?+==F M e n 基础边缘处最大、最小净反力: 0213.51kPa kPa 28026.72kPa 20.3015.06100.903.1981610,max ,min ,>=<=??? ???±?=??? ? ??±=a n n n f l e bl F P kPa 280kPa 11.2200 .95.20.92003.1531G <=??+=+=+= A Ad F A G F p k k k k γ 故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 3 基础抗冲切验算 柱边基础截面抗冲切验算 m 0.3==b l ,m 5.0==c t a a ,m 5.0=c b ,mm 450505000=-=h m 0.3m 4.145.025.020=<=?+=+b h a t ,取m 4.1=b a 故冲切破坏椎体落在基础底面以内。 m 95.02 4.1 5.02=+=+=b t m a a a ,因偏心受压,取kPa 72.226max ,==n n P p 冲切力:??? ???????? ??---??? ??--=200max ,2222h b b b h a l P F c c n l kN 03.39945.025.020.30.345.025.020.372.2262=??? ???????? ??---???? ??--?= 抗冲切力: kN 03.993kN 93.42745.095.01043.10.17.07.030>=?????=h a f m t hp β(满足) 4 配筋计算 选用HRB400级钢筋(2mm N 360='=y y f f ),基础长边=基础短边,取配筋相同。 以柱边为例计算: 柱边净反力: ()()kPa 22.22151.21372.2260 .325.00.351.2132min ,max ,min ,=-??++=-++=n n c n n P P l a l P P 悬臂部分净反力平均值: ()()kPa 97.22322.22172.2262121max ,=+=+n n P P 弯矩: ()()()()5.00.325.00.32497.2232224122max ,+??-?=+-??? ? ??+=c c n n b b a l P P M m kN 12.379?=

设计洪水分析计算

设计洪水分析计算 1、洪水标准 依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44-2006),确定该工程等级为五等,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校核。 本水库上游流域面积为1.6平方千米,属于小于30平方千米范围,按《山东省小型水库洪水核算办法》(试行)进行洪水计算。 2、设计洪水推求成果 1、基本资料 流域面积F=1.6平方公里,干流长度L=2.1千米,干流平均比降j=0.02。 根据山东省小型水库洪水核算办法,查《山东省多年平均二十四小时暴雨等值线图》,该流域中心多年平均二十四小时暴雨H24=85毫米。 该水库水位、库容关系表如下:

设计溢洪道底高程177.84米,相应库容23.29万立米。 2、最大入库流量Q m计算 (1)、流域综合特征系数K 按下式计算K=L/j1/3F2/5 (2)、设计暴雨量计算 查《山东省最大二十四小时暴雨变差系数C v等值线图》,该流域中心C v=0.6,采用C s=3.5C v应用皮尔逊3型曲线K p值表得,20年一遇K p=2.20,200年一遇K p=3.62,则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降雨量H24=2.2*85=187毫米,20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降雨量H24=3.62*85=307.7毫米。 (3)单位面积最大洪峰流量计算 经实地勘测,该工程地点以上流域属丘陵区,查泰沂山北丘陵区q m- H24-K关系曲线,得20年一遇单位面积最大洪峰流量及200年一遇单位面积最大洪峰流量q m。 (4)洪水总量及洪水过程线推求 已算得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降雨量H24=187毫米及20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降雨量H24=307.7毫米,取其75%为P 。设计前期影响雨量P a取40毫米,计算P+P a,查P+P a与设计净雨h R关系曲线,得20年一遇及 00年一遇h R。 洪水总量按下式计算W=0.1*F*h R,由此可计算得20年一遇及200年一遇洪水总量W。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设计(完整版)

HUNAN CITY UNIVERSITY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设计 题目:求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二0年月日

一、问题描述 输入一列整数,求出该列整数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二、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提高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独立实践的能力,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锻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适应实际,实践编程的能力。在实际的编程和调试综合试题的基础上,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思想、编程巧和解题思路进行总结与概括,通过比较系统地练习达到真正比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本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了解一般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三、问题分析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最容易想到的算法是直接比较算法:将数组的第 1 个元素分别赋给两个临时变量:fmax:=A[1]; fmin:=A[1]; 然后从数组的第 2 个元素 A[2]开始直到第 n个元素逐个与 fmax 和 fmin 比较,在每次比较中,如果A[i] > fmax,则用 A[i]的值替换 fmax 的值;如果 A[i] < fmin,则用 A[i]的值替换 fmin 的值;否则保持 fmax(fmin)的值不变。这样在程序结束时的fmax、fmin 的值就分别是数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这个算法在最好、最坏情况下,元素的比较次数都是 2(n-1),而平均比较次数也为 2(n-1)。 如果将上面的比较过程修改为:从数组的第 2 个元素 A[2]开始直到第 n 个元素,每个 A[i]都是首先与 fmax 比较,如果 A[i]>fmax,则用 A[i]的值替换 fmax 的值;否则才将 A[i]与 fmin 比较,如果 A[i] < fmin,则用 A[i]的值替换 fmin 的值。 这样的算法在最好、最坏情况下使用的比较次数分别是 n-1 和 2(n-1),而平均比较次数是 3(n-1)/2,因为在比较过程中,将有一半的几率出现 A[i]>fmax 情况。

PKPM中震不屈服分析

PKPM中震不屈服分析 1.中震弹性与中震不屈服的概念 结构位移比》1.5(1.4)并且≤1.8,扭转平动周期比》0.9(0.85)并且≤0.95时,应做基于性能中震抗震设计。 对复杂超限结构,专家委员会根据超限细则,都会提出中震弹性(不屈服)设计。 采取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主要是针对不满足规范,进行妥协的底线,在此底线的基础上,做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以进行加强。即做中震弹性计算。应该明确一点,中震不屈服和中震弹性是两个概念。 保持弹性是指不考虑内力调整的抗震验算,地震力放大2.8倍。 不屈服指内力、材料强度均按标准值计算,并且不考虑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中震弹性要比中震不屈服的要求严的多,对于抗震等级在一级以上的构件,通常按小震弹性计算得到的配筋要比中震不屈服的大。 2.中震弹性与中震不屈服的内涵 一.中震弹性设计: 1.地震影响系数按小震的 2.8倍取值 2.内力调整系数取为1(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 3.其余分项系数均保留 二.中震不屈服设计 1.地震影响系数按小震的 2.8倍取值 2.荷载分项系数取1 3.内力调整系数取为1(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 4.抗震调整系数γre取1 5.材料强度用标准强度 三.中震不屈服设计已经去掉所有安全度,属于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 中震弹性设计取消内力调整的经验系数,保留了荷载分项系数,也就是保留了结构的安全度和可靠度,属正常设计,相应的配筋也大得多 以上设计方法都属于性能设计的范畴。 ***************** 《抗规》中对中震设计的内容涉及很少,仅在总则中提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但没有给出中震设计的判断标准和设计要求,我国目前的抗震设计是以小震为设计基础的,中震和大震则是通过地震力的调整系数和各种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的,但随着复杂结构、超高超限结构越来越多,对中震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多,目前工程界对于结构的中震设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按照中震弹性设计,第二种是按照中震不屈服设计。 2.中震弹性与中震不屈服的在PKPM中的实现 一.中震弹性设计: 1.地震影响系数按小震的 2.8倍取值-PKPM中直接将原地震影响系数改为2.8倍即可。

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

算法设计与分析 实 验 报 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备注:共给出5个参考实验案例,根据学号尾数做对应的实验,即如尾号为1,则模仿案例实验123;尾号2,则模仿案例实验234;尾号3,即345;尾号4,同1.)

目录 实验一分治与递归 (1) 1、基本递归算法 (1) 2、棋盘覆盖问题 (2) 3、二分搜索 (3) 4、实验小结 (5) 实验二动态规划算法 (5) 1、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 (5) 2、最大子段和问题 (7) 3、实验小结 (8) 实验三贪心算法 (8) 1、多机调度问题 (8) 2、用贪心算法求解最小生成树 (10) 3、实验小结 (12) 实验四回溯算法和分支限界法 (12) 1、符号三角形问题 (12) 2、0—1背包问题 (14) 3、实验小结 (18) 实验五多种排序算法效率比较 1、算法:起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shell排序,归并排序、快速排序等 (19) 2、实验小结 (18)

P art1:课程设计过程 设计选题--→题目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结果分析---→撰写报告 P art2:课程设计撰写的主要规范 1.题目分析:主要阐述学生对题目的分析结果,包括题目描述、 分析得出的有关模型、相关定义及假设; 2.总体设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各部分所完成的功能及相互 关系; 3.数据结构设计:主要功能模块所需的数据结构,集中在逻辑设 计上; 4.算法设计:在数据结构基础上,完成算法设计; 5.物理实现:主要有数据结构的物理存储,算法的物理实现,系 统相关的实现。具体在重要结果的截图,测试案例的结果数据,核心算法的实现结果等; 6.结果分析:对第五步的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正确 性分析,功能结构分析,复杂性分析等; 7.结论:学生需对自己的课程设计进行总结,给出评价,并写出 设计体会; 8.附录:带有注释的源代码,系统使用说明等; 9.参考文献:列出在撰写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参考文献。

按中震(或大震)不屈服做结构设计

按中震(或大震)不屈服做结构设计:{是}或{否} 现行《抗规》是以小震为设计基础的,中震和大震则是通过地震力调整系数和施工图时的各种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的。规范要求的构造措施对于大多数工程而言,其结构安全性可以保证;但对于复杂结构、超高超限结构的施工图审查,基本上都要求进行中震验算。目前在工程界,对结构进行中震设计有两种设计方法:第一种是按照中震弹性设计;第二种是按照中震不屈服设计。 在做“中震弹性”或“中震不屈服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业主”或审查者提出的是保证所有构件均“中震弹性”或“中震不屈服”还是保证重要构件(如框支结构构件)保持“中震弹性”或“中震不屈服”。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如何分析计算结果和改进设计。要明确“中震弹性”或“中震不屈服设计”是一种基于性能设计的性能目标,这种性能目标并非是“硬性的”,设计人在其中有很大的主动性。参见《PKPM新天地》06年1期中“浅谈结构中震设计”一文。 SATWE新增了两种性能设计的选择,即“中震(大震)弹性设计”和“中震(大震)不屈服设计”。这两种设计方法属于结构性能设计的范畴,目前规范中没有相关的规定。只有在具体提出结构性能设计要点时,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验算。 ①对于中(大)震弹性,主要有两条:1)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按中震(2.8倍小震)或大震(4.5~6倍小震)取值,2)取消组合内力调整(取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程序使用时,需要用户;1)按中震或大震输入αmax;2)构件抗震等级指定为4级。 ②对于中(大)震不屈服,主要有5 条:1)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按中震(2.8 倍小震)或大震(4.5~6倍小震)取值,2)取消组合内力调整(取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3)荷载作用分项系数取1.0(组合值系数不变);4)材料强度取标准值,5)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γRE取1.0。程序使用时,需要用户;1)按中震或大震输入αmax;2)点开“按中震(或大震)不屈服做结构设计”的按钮。 9楼 .中震弹性与中震不屈服的概念结构位移比》1.5(1.4)并且≤1.8,扭转平动周期比》 0.9(0.85)并且≤0.95时,应做基于性能中震抗震设计。对复杂超限结构,专家委员会根据超限细则,都会提出中震弹性(不屈服)设计。采取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主要是针对不满足规范,进行妥协的底线,在此底线的基础上,做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以进行加强。即做中震弹性计算。应该明确一点,中震不屈服和中震弹性是两个概念。保持弹性是指

程序设计基础辅导材料6

第6章算法和问题求解 本章我们来学习算法的基本概念。首先我们要了解算法,掌握算法的描述方法,进一步我们要学习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然后要了解常见的、典型的算法,并要学习如何设计自己的简单算法。 6.1 算法的描述方法 1、用自然语言表达 所谓的“自然语言”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如汉语、英语或数学语言。 例如:我们想计算1到N的累加和,为简单起见,设N的值不大于1000。 这就是用自然语言配合数学语言描述算法。 用自然语言描述的算法通俗易懂,而且容易掌握,但算法的表达与计算机的具体高级语言形式差距较大,通常是用于介绍求解问题的一般算法。 2、用伪代码表示 伪代码是一种介于自然语言与计算机语言之间的算法描述方法。它结构性较强,比较容易书写和理解,修改起来也相对方便。其特点是不拘泥于语言的语法结构,而着重以灵活的形式表现被描述对象。它利用自然语言的功能和若干基本控制结构来描述算法。 伪代码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自己定义,也可以采用与程序设计语言类似的形式。3、用传统流程图描述算法 流程图也叫框图,它是是用各种几何图形、流程线及文字说明来描述计算过程的框图。

用流程图描述算法的优点是:直观,设计者的思路表达得清楚易懂,便于检查修改。 表6.1是用传统流程图描述算法时常用的符号。 表6.1流程图常用符号 用流程图描述算法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根据解决问题的步骤从上至下顺序地画出流程图,各图框中的文字要尽量简洁。 (2)为避免流程图的图形显得过长,图中的流程线要尽量短。 (3)用流程图描述算法时,流程图的描述可粗可细,总的原则是:根据实际问题的复杂性,流程图达到的最终效果应该是,依据此图就能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相应的算法(即完成编程)。 4、N-S结构化流程图 N-S结构化流程图主要特点是取消了流程线,全部算法由一些基本的矩形框图顺序排列组成一个大矩形表示,即不允许程序任意转移,而只能顺序执行,从而使程序结构化。 N-S图也是流程图的一种很好的表示方法,对应于三种基本结构的N-S图如图6.2所

中震弹性-屈服计算

中震不屈服/中震弹性计算 V3.0版【20080630修改】 如何对复杂结构进行中震弹性设计: 1.中震弹性(不屈服)计算要计算什么? 2.中震弹性(不屈服)设计的控制指标分别是什么?也就是我怎样根据计算结果判断我的结构是否合理? 3.有无相关的规范(规程)规定要进行中震弹性(不屈服)设计? ***************** 中震弹性(不屈服)设计主要针对平面特别不规则(位移比超过1.8,周期比小于0.95)时采用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对复杂超限结构,专家委员会根据超限细则,都会提出中震弹性(不屈服)设计。 中震不屈服、中震弹性的计算,我觉得有必要明文加上不考虑风载参与组合。 一.中震弹性设计: 1.地震影响系数按小震的 2.8倍取值(新抗规2010版 3.10.3第1款) 2.内力调整系数取为1(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SATWE抗震等级选四级,新版PKPM取不抗震) 3.其余分项系数/组合系数均保留 4.抗震调整系数γre取同小震,《高规》表4.7.2 5.材料强度用设计值 * 可不考虑风载参与组合 二.中震不屈服设计 1.地震影响系数按小震的 2.8倍取值(新抗规2010版 3.10.3第1款) 2.荷载分项系数取1 ,保留组合系数 3.内力调整系数取为1(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 (SATWE抗震等级选四级,新版PKPM取不抗震) 4.抗震调整系数γre取1 5.材料强度用标准强度 * 可不考虑风载参与组合 以上关于中震弹性、中震不屈服的计算规定只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并无明文规定。 用sATWE中震不屈服、中震弹性如何算 按我前面推荐的: ===================== satwe计算 一.中震弹性设计 1、地震影响系数调整至中震 2、抗震等级选4级(新版PKPM取不抗震)

算法设计与分析(第2版)-王红梅-胡明-习题答案.

习题1 1. 图论诞生于七桥问题。出生于瑞士的伟大数学家欧拉(Leonhard Euler ,1707—1783)提出并解决了该问题。七桥问题是这样描述的:一个人是否能在一次步行中穿越哥尼斯堡(现在叫 加里宁格勒,在波罗的海南岸)城中全部的七座桥后回到起点,且每座桥只经过一次,图是这条河以及河上的两个岛和七座桥的草图。请将该问题的数据模型抽象出来,并判断此问题是否有解。 七桥问题属于一笔画问题。 输入:一个起点 输出:相同的点 1, 一次步行 2, 经过七座桥,且每次只经历过一次 3, 回到起点 该问题无解:能一笔画的图形只有两类:一类是所有的点都是偶点。另一类是只有二个奇点的图形。 2.在欧几里德提出的欧几里德算法中(即最初的欧几里德算法)用的不是除法而是减法。请用伪代码描述这个版本的欧几里德算法 =m-n 2.循环直到r=0 m=n n=r r=m-n 图 七桥问题 南区

3.设计算法求数组中相差最小的两个元素(称为最接近数)的差。要求分别给出伪代码和C++描述。 编写程序,求n至少为多大时,n个“1”组成的整数能被2013整除。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double value=0; for(int n=1;n<=10000 ;++n) { value=value*10+1; if(value%2013==0) { cout<<"n至少为:"<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

辽宁省无资料地区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的研究

辽宁省无资料地区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 的研究 辽宁省无资料地区设~1- 暴雨洪水~1-算75-法的研究 唐继业吴俊秀单丽 (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江秋兰 (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抚顺分局116000) 【摘要】本文针对辽宁省水工程设计中的实际情况,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流域特大暴雨重现期进行了探 讨;根据不同地区的产流特点,提出了分层扣损的饱卸产漉及非饱和流模型;建立了辽宁中部平厚区的三水”转 亿摸型;提出了综台经验单位线转换为瞬时单位线的流计算方法;在小流域设计洪永计算上,建立了推理公式辽 宁击和概化过程发法.形成一垂适合辽宁特点的无资料地区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 【关键词】重现期模型单位巍 无资料地区暴雨洪水计算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水学科专

家学者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辽宁省中小河流(无资料地区)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一书经过3年的工作编制完成.该书通过对大量水文气象资料分析.全面阐述了辽宁省暴雨,洪水时空变化规律,探人分析了暴雨洪水相关参数,提供出设计洪水计算的新理论,新方法和一系列新图件基础 资料详实可靠,计算方法先进,综合成果符合部颁档计洪水计算规范》要求. l基本资料与系列代表性分析 1.1基本资料 车成果分析暴雨资料的选用时段为最大10rain,Ih,6h, 24h,3d等5个时段.资料系列取自有资料以来截止到1995 年,选用站数达306站,年限在25~9O年之间,共有12857 站年.系列最长的站是沈阳,大连,营口,均为91年,起讫时 间为1905—1995年. 1.2亲列代表性分析 首先从定性上开始,绘制各次实测大暴雨等值线图,了 解气象成因与天气系统组合;绘制3d,24h暴雨各站历年实测最高记录图;综合各次大暴雨等值线图,将历次笼罩范围

抗震与设计计算题目解析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与设计(练习题1) 1. 某单跨单层厂房如图1所示,集中于屋盖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 =2800kN ,柱抗侧移刚 度系数k1=k2=2.0×104kN/m,结构阻尼比ζ=0.03,Ⅱ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分别求厂房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时水平地震作用。 图1 单层厂房 计算简图 2 k 1k k G G 2. 图2为两层房屋计算简图,楼层集中质量分别为m1=120t,m2=80t,楼板刚度无穷大,楼 层剪切刚度系数分别为k1= 5×104kN/m , k2= 3×104kN/m 。求体系自振频率和振型,并验算振型的正交性。 图2 两层房屋计算简图 1 m 2 m 1 k 2 k 3. 钢筋混凝土3层框架计算简图如图3所示。分别按能量法和顶点位移法计算结构的基本 自振周期(取填充墙影响折减系数为0.6)。

图3 3层框架计算简图 kg m 3310180?=kg m 3 210270?=kg m 3 110270?=m kN k /98003=m kN k /1950002=m kN k /2450001= 4. 钢筋混凝土3层框架经质量集中后计算简图如图4所示。各层高均为5米,各楼层集中 质量代表值分别为:G1=G2=750kN ,G3=500kN ;经分析得结构振动频率和振型如图4所示。结构阻尼比ζ=0.05,Ⅰ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试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确定结构在多遇地震时的地震作用效应,绘出层间地震剪力图。 s rad /22.101=ωs rad /94.272=ωs rad /37.383=ω1 2 图4 计算简图 5. 已知条件和要求同上题,试按底部剪力法计算。 1、表1为某建筑场地的钻孔资料,试确定该场地的类别。 表1

暴雨洪水计算分析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表3.1.2灌溉设计保证率 表3.3.3灌排建筑物、灌溉渠道设计防洪标准 3.3.3灌区内必须修建的排洪沟(撇洪沟),其防洪标准可根据排洪流量的大小,按5~10a 确定。 附录C 排涝模数计算 C.0.1经验公式法。平原区设计排涝模数经验公式: Q=KR m A n (C.0.1) 式中:q ——设计排涝模数(m 3/s ·km 2) R ——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mm ) K ——综合系数(反应降雨历时、流域形状、排水沟网密度、沟底比降等因素) m ——峰量指数(反应洪峰与洪量关系) N ——递减指数(反应排涝模数与面积关系) K 、m 、n 应根据具体情况,经实地测验确定。(规范条文说明中有参考取值范围) C.0.2平均排除法 1平原区旱地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12.0.(4.86-= C T R q d 式中 q d ——旱地设计排涝模数(m 3/s ·km 2) R ——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mm ) T ——排涝历时(d )。

说明:一般集水面积多大于50km 2。 参考湖北取值,K=0.017,m=1,n=-0.238,d=3 2.平原区水田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 22.0.(4.86'1----= C T F ET h P q w 式中q w ——水田设计排涝模数(m 3/s ·km 2) P ——历时为T 的设计暴雨量(mm ) h 1——水田滞蓄水深(mm ) ET`——历时为T 的水田蒸发量(mm ),一般可取3~5mm/d 。 F ——历时为T 的水田渗漏量(mm ),一般可取2~8mm/d 。 说明:一般集水面积多小于10km 2。 h 1=h m -h 0计算。h m 、h 0分别表示水稻耐淹水深和适宜水深。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培训教材 第四章农田水利工程设计 第二节:(五)渠道设计流量简化算法 1.续灌渠道流量推算 (1)水稻区可按下式计算 η αt Ae 3600667.0Q = 式中:α——主要作物种植比例(占控制灌溉面积的比例)。 A ——该渠道控制的灌溉面积。 e ——典型年主要作物用水高峰期的日耗水量(mm ),根据调查确定,一般粘壤土地区水稻最大日耗水量8~11mm ,最大13mm 。 t ——每天灌水时间(小说),一般自流灌区24小时,提水灌区20~22小时。 η——渠系水利用系数。 (2)旱作区可按下式计算 η αTt mA 3600Q =

【精品】第8章答案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第八章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一、概念题 (一)填空题 1。设计洪水 2.流域中心点雨量与相应的流域面雨量之间的关系,设计面雨量 3。同频率 4。同频率法 5.从经验频率点据偏离频率曲线的程度、模比系数K、暴雨量级、重现期等分析判断 6。推求设计暴雨,推求设计净雨,推求设计洪水 7.邻站直接借用法,邻近各站平均值插补法,等值线图插补法,暴雨移植法,暴雨与洪水峰或量相关法

8.算术平均法 9.泰森多边形法 10。流域上雨量站分布均匀,即各雨量站面积权重相同 11.适线 12.暴雨定点定面关系,暴雨动点动面关系 13。实测大暴雨 14。水汽因子,动力因子 15.大,小 16.设计的前期影响雨量P a,p,降雨径流关系 17。W m折算法,扩展暴雨系列法,同频率法 18。在现代气候条件下,一个特定流域一定历时的理论最大降水量19。可能最大暴雨产生的洪水 20。垂直地平面的空气柱中的全部水汽凝结后 21.在现代气候条件下,一个特定地区露点的理论最大值 22。饱和湿度

23。水汽条件,动力条件 24.水汽压,饱和差,比湿,露点25。大,低

26。假湿绝热过程 27.0。2/h 28。P W W P m m =,P W W P m m m ηη= 29。历史最大露点加成法,露点频率计算法,露点移植法 30.24℃ 31.(1)通过暴雨径流查算图表(或水文手册)查算统计历时的设计暴雨量,(2)通过暴雨公式将统计历时的设计雨量转化为任一历时的设计雨量 ㈡选择题 1.[c] 2。[c ] 3.[a ] 4。[b ] 5.[a ] 6.[d ] 7.[d] 8.[c] 9.[b ] 10。[d ] 11。[c ] 12。[a] 13。[b ] 14。[b ] 15。[b ] 16。[d] 17。[b] 18.[d] 19.[d ] 20。[c] 21。[d ] 22.[b] 23。[a ] 24.[b ] 25。[b ] 26.[c ] 27.[a] 28.[c] 29.[b] ㈢判断题 1.[T ] 2.[F] 3.[F] 4.[F ] 5.[T ] 6.[F ] 7.[T ] 8。[T ] 9.[T ] 10.[T] 11。[T ] 12.[T] 13.[T ] 14。[T ] 15。[F] 16。[T ] 17。[T ] 18.[F ] 19.[T ] 20。[F ] 21。[T] 22。[F] 23.[T] 24。[F ] 25.[T ] 26。[T] 27。[T] 28.[T ] 29。[F ] 30。[F ] (四)问答题 1、答: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最直接,精度也较高。但在以下几种情况,则必须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即:①设计流域实测流量资料不足或缺乏时;②人类活动破坏了洪水系列的一致性;③要求多种方法,互相印证,合理选定;④PMP 和小流域设计洪水常用暴雨资料推求. 2、答:洪水与暴雨同频率,即某一频率的暴雨,就产生某一频率的洪水。如百年一遇的暴雨,就产生百年一遇的洪水。 3、答: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步骤是:①暴雨选样;②推求设计暴雨;③推求设计净雨;④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 4、答:判断大暴雨资料是否属于特大值,一般可从经验频率点据偏离频率曲线的程度、模比系数K 的大小、暴雨量级在地区上是否很突出,以及论证暴雨的重现期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5

算法分析与设计部分含计算的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二、简答题: 1.备忘录方法和动态规划算法相比有何异同简述之。 2.简述回溯法解题的主要步骤。 3.简述动态规划算法求解的基本要素。 4.简述回溯法的基本思想。 5.简要分析在递归算法中消除递归调用,将递归算法转化为非递归算法的方法。 6.简要分析分支限界法与回溯法的异同。 7.简述算法复杂性的概念,算法复杂性度量主要指哪两个方面 8.贪心算法求解的问题主要具有哪些性质简述之。 9.分治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合并排序的基本思想是什么请分别简述之。 10.简述分析贪心算法与动态规划算法的异同。 三、算法编写及算法应用分析题: 1.已知有3个物品:(w1,w2,w3)=(12,10,6),(p1,p2,p3)=(15,13,10),背包的容积M=20,根据0-1背包动态规划的递推式求出最优解。 2.按要求完成以下关于排序和查找的问题。 ①对数组A={15,29,135,18,32,1,27,25,5},用快速排序方法将其排成递减序。 ②请描述递减数组进行二分搜索的基本思想,并给出非递归算法。 ③给出上述算法的递归算法。 ④使用上述算法对①所得到的结果搜索如下元素,并给出搜索过程:18,31,135。 3.已知1()*() i i k k ij r r A a +=,k =1,2,3,4,5,6,r 1=5,r 2=10,r 3=3,r 4=12,r 5=5,r 6=50,r 7=6,求矩阵链积A 1×A 2×A 3×A 4×A 5×A 6的最佳求积顺序(要求给出计算步骤)。 4.根据分枝限界算法基本过程,求解0-1背包问题。 已知n=3,M=20,(w1,w2,w3)=(12,10,6),(p1,p2,p3)=(15,13,10)。 5.试用贪心算法求解汽车加油问题:已知一辆汽车加满油后可行驶n 公里,而旅途中有若干个加油站。试设计一个有效算法,指出应在哪些加油站停靠加油,使加油次数最少,请写出该算法。 6.试用动态规划算法实现下列问题:设A 和B 是两个字符串。我们要用最少的字符操作,将字符串A 转换为字符串B ,这里所说的字符操作包括: ①删除一个字符。 ②插入一个字符。 ③将一个字符改为另一个字符。 请写出该算法。 7.对于下图使用Dijkstra 算法求由顶点a 到顶点h 的最短路径。 8.试写出用分治法对数组A[n]实现快速排序的算法。 9.有n 个活动争用一个活动室。已知活动i 占用的时间区域为[s i ,f i ],活动i,j 相容的条件是:sj ≥f i ,问题的解表示为(x i | x i =1,2…,n,),x i 表示顺序为i 的活动编号活动,求一个相容的活动子集,且安排的活动数目最多。 10.设x 1、x 2、x 3是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而且x 1+x 2+x 3=14。请问有多少种不同的三角形给出解答过程。 11.设数组A 有n 个元素,需要找出其中的最大最小值。 ①请给出一个解决方法,并分析其复杂性。 ②把n 个元素等分为两组A1和A2,分别求这两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分别将这两组的最大值和

计算材料课程设计

湖南工业大学 课程设计 资料袋 理学院(系、部)2011 ~ 2012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计算材料学指导教师雷军辉职称讲师 学生姓名张丽佳专业班级应用物理081班学号08411200125 题目计算BN的弹性常数 成绩起止日期2011年12月4日~2011年12 月12 日 目录清单 序号材料名称资料数量备注 1 课程设计任务书 2 课程设计说明书 3 课程设计图张 4 5 6 湖南工业大学 1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1—2012 学年第1 学期 理学院学院(系、部)应用物理学专业081 班级 课程名称:计算材料学 一、设计题目:计算BN的弹性常数 二、完成期限:自2011 年12 月 4 日至2011 年12 月12 日共 2 周 内容及任务1.DFT基本理论,CASTEP使用方法 2.晶体模型的建立与几何优化,相关性质的计算。 3.计算BN的弹性常数 4.结果分析 5. 报告写作与修改 进度安排 起止日期工作内容 11-12-4-6 熟悉DTT理论,软件安装,认识界面,熟悉基本操作11-12-7 晶体模型建立,进行结构优化,计算物理性质 11-12-8 物理性质,力学性质的计算 11-12-9 计算BN的弹性常数 11-12-10-12 写出课程设计的总结实验报告.,修改成文 主要参考资料[1] Kohn W, Sham L J, Self-consistent equations including exchange and correlation effects [J]. Physical review, 1965, 140(4):A1133-A1338. [2] Hohenberg P, Kohn W. Inhomogeneous electron gas [J]. Physical review, 1964,136(3):B864- B871. [3] 谢希德, 陆栋.固体能带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1998. [4] Perdew J P, Chevary J A, Vosko S H. Atoms, molecules, solids, and surfaces: Applications of the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for exchange and correlation[J]. Physical review B, 1992, 46(11): 6671-6687.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系(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2

河海大学水文分析与计算课程设计报告

水文分析计算课程设计报告书 学院:水文水资源 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梁忠民、李国芳 2015年06月12日 南京 目录 1、设计任务 (1) 2、流域概况 (1) 3、资料情况及计算方案拟定 (1) 4、计算步骤及主要成果 (2) 4.1 设计暴雨X p(t)计算 (2) 4.1.1 区域降雨资料检验 (2) 4.1.2 频率分析与设计雨量计算 (3) 4.2计算各种历时同频率雨量X t,P (9) 4.3 选典型放大推求X P (t) (9) 4.4 产汇流计算 (9) 4.4.1 径流划分及稳渗μ值率定 (12) 4.4.2 地表汇流 (17) 4.5 由设计暴雨X P(t)推求Q P(t) (18) 4.5.1 产流计算 (18)

4.5.2 地面汇流 (18) 4.5.3地下汇流计算 (19) 4.5.4 设计洪水过程线 (20) 5、心得体会 (22)

1、设计任务 推求江西良田站设计洪水过程线,本次要求做P 校,即推求Q 0.01%(t)。 2、流域基本概况 良田是赣江的支流站。良田站以上控制的流域面积仅为44.5km 2,属于小流域,如右图所示。年降水均值在1500~1600mm 之内,变差系数Cv 为0.2,即该地区降雨充沛,年际变化小,地处湿润地区。暴雨集中。暴雨多为气旋雨、台风雨,季节为3~8月,暴雨历时为2~3日。 3、资料情况及计算方案拟定 3.1资料情况 设计站(良田)流量资料缺乏,邻近站雨量资料相对充分,具体如表3-1: 表3-1 良田站及邻近地区的实测暴雨系列、历时洪水、特大暴雨资料 3.2 方案拟定 本次课设采用间接法推求设计洪水,即是由推求的设计暴雨,经 过产汇流计算得到设计洪水。示意图如下: 4、设计暴雨XP(t)的计算 4.1 设计暴雨X p (t)计算 为推求该区域设计面降雨量,选取吉安、桑庄、寨头与峡江四站 站名 实测暴雨流量系列 特大暴雨、历史洪水 良田 75~78 (4年) Q=216m 3 /s ,N=80(转化成X 1日,移置峡江站) 峡江 53~80 (28年) 吉安 36~80 (45年) 桑庄 57~80 (24年) X 1日 寨头 57~80 (24年) 沙港 特大暴雨 X 1日=396mm ,N=100~150(6 (移置到寨头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