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范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范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范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范

一、诊断

1、诊断标准(采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998年第二版)

(1)外伤史

(2)局部疼痛、压痛、肿胀,有畸形和功能障碍,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3)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4)X线摄片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临床分型:按骨折移位方向分类

(1)伸直型:

a.伸直尺偏型:骨折移位后,前外侧骨膜因近端向前外方移位而断裂,内后侧骨膜仍保持完整。但骨折近端内侧骨膜被掀起与骨皮质分离。

b.伸直桡偏型:当暴力来自肱骨前内方,肱骨髁被推向后外方发生骨折时,骨折断端桡侧骨皮质因挤压而塌陷。外

侧骨膜保持连续。而尺侧骨膜断裂,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跌倒时,肘关节在屈曲位,肘关节着地,暴力经过尺骨鹰嘴把肱骨髁向后下方推向前上方,而造成肱骨髁上屈曲型骨折。

二、中西医辨证分型:

(一)早期:气血瘀阻型

临床病象:伤后1~2周,无移位骨折肘部疼痛、肿胀、肱骨髁上处有压痛,肘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有移位骨折肘部疼痛、肿胀较明显、肿胀严重者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肱骨髁上部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肘后的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觜之关系保持正常。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伸位,肘后突起,呈靴形肘畸形,在肘前可扪及突出的骨折近端。屈曲型骨折肘后呈半圆型。在肘后可扪及突出的骨折近端。有侧方移位者,肘尖偏向一侧。要注意桡动脉的搏动,腕和手指的感觉、活动、温度、颜色,以便确定是否合并神经或血管损伤。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或弦细涩。

症候分析:由于骨折后筋、骨和脉络的损伤,血离经

脉,凝聚成瘀,瘀积不散,经络受阻,气血之道不得宣通,故见局部肿胀疼痛,皮下瘀癍,骨折移位则症见畸形,功能活动障碍。脉弦涩或细涩皆为气滞血瘀之脉象。

(二)中期气滞血瘀、营卫不调

临床症见:损伤后3周到骨折接近临床愈合时间,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骨折尚未连接,皮下仍可见轻度瘀癍,骨折部位仍有压痛,食欲一般或差。面色晄白或萎黄,舌质淡,苔薄微黄或黄腻,脉弦细涩微弱。

症候分析:骨折中期,瘀血尚未消尽,气血循行不畅,骨折尚未连接,故局部仍可见肿胀、瘀癍,骨折部位仍有压痛。食欲不振,舌质淡红或红,苔薄微黄或黄腻,脉弦细涩微弱。均为营卫不和之征象。

(三)后期:气血不足,肝肾亏虚

临床症见:骨折接近临床愈合至骨折已坚固愈合、功能已基本恢复的时间。已有骨痂生长,但不够坚固,肢体功能未恢复,伤肢部分软组织粘连,天气变化可有微肿、麻痛、

冷热等不适症候。严重者,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全身可见骨质疏松,面色晄白或萎黄,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弱微数。

症候分析: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筋骨失于濡养,轻者,则骨折生长不够坚固,功能未能完全恢复。重者,则可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全身可见骨质疏松,面色晄白或萎黄,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弱微数。皆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征象。

三、中西医结合诊断

(一)西医诊断

1、病名:肱骨髁上骨折

2、分期分型:

(1)伸直型: a.伸直尺偏型、b.伸直桡偏型、

(2)屈曲型

如:肱骨髁上骨折—屈曲型

(二)中医诊断

1、病名:肱骨髁上骨折

2、分期分型:

(1)早期:气血瘀阻型

(3)中期:气滞血瘀型

(4)后期:肝肾亏虚型

如:肱骨髁上骨折—肝肾亏虚型

(三)中西医结合诊断

1.病名:肱骨髁上骨折

2.分期分型:

如: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气滞血瘀)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或移位的闭合性、无主要神经或血管损伤的骨折,或年老体弱粉碎性骨折对功能要求不高者。

2、手术治疗:适用于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对位,骨折移位复位固定困难、粉碎性骨折、骨折合并主要神经或血管损伤者,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影响肘关节功能者。

3、中医辨证治疗:根据骨折早、中、后三期辨证施治:

早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期:接骨续筋、调和营卫;后期: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温经通络。(二)治疗措施

1、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

(1)整复与外固定

①无移位骨折或青枝骨折,可给予跌打膏外敷用上臂超肘小夹板、石膏托(低龄儿童可用硬纸板壳)屈肘90°外固定。

②骨折移位的患者,可在局麻或臂丛神经阻滞麻下根据骨折移位方向的不同纠正移位,复位后再给予跌打膏外敷用上臂超肘小夹板或前后石膏夹板(低龄儿童可用硬纸板壳)屈肘90°外固定。屈曲型骨折应固定肘关节于屈曲40°~ 60°位置2周,以后逐渐屈曲致90°位置1 ~ 2周。

注意事项:固定时间3 ~ 4周,固定期间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经常调节夹板的松紧度,跌打膏2 ~ 3天换药一次,注意皮肤有无过敏或压疮。

(2)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

按骨折早中晚三期辩证用药

1、气血瘀阻型(早期)

治则: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处方:接骨I号方

药物:桃仁9g,红花9g,当归12g,丹参12g,香附6g,自然铜12g,牛膝12g,延胡15g,川断12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2、血瘀气滞型(中期)

治则:续筋接骨,行气活血

处方:接骨II号方

药物:当归12g,赤芍12g,丹参12g,木香6g,川断12g,骨碎补12g,丝瓜络6g,木瓜6g,牛膝12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3、肝肾亏虚型(后期)

治则: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处方:接骨III号方

药物:当归12g,赤芍12g,川芎6g,川断12g,骨碎补12g,补骨脂12g,杜仲12g,枸杞子12g,山萸肉12g,黄芪12g,淮山15g,炙甘草6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4)外用药治疗:早期局部外敷跌打膏(本院研制)每1-2天

更换一次;中期。拆线后用院内自制骨伤科外洗II号方煎水外洗及运用本科协定烫疗药行局部烫疗,每日1-2次。

外洗II号方药:用桃仁20g、红花15g、千斤拔20g、宽筋藤20g、路路通15g、海桐皮15g、艾叶10g、桂枝10g、苏木10g、鸡血藤20g,水煎熏洗患膝,每日2次,每次30分钟,连用15天。

(5)其他治疗:根据病人情况,可用:

A.微波治疗仪:每日1-2次。

B.场效应治疗仪:每日1-2次。

C.频谱治疗仪:每日1-2次。

D.脉冲电磁夹板:每日1-2次。

E.接骨中成药:每次3-5片,一日3次。

F.补钙疗法:可使用钙剂。

G.静脉滴注骨肽类。如:谷康肽灵5ml+5%GS250ml ivdrip 每日1-2次,10天为一疗程。

H.改善血液循环药物。如:复方丹参或红花注射液ivdrip每日1次,10-15天为一疗程。

I.消肿疗法:如肢体肿胀明显,用20%甘露醇250ml ivdrip 每

日1-2次;β-七叶皂甙纳20mg+10%GS250ml ivdrip 每日

1次;

2.手术治疗

(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适应症:手法复位与外固定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而严重影响功能者,手法复位失败者;骨折并发主要的神经、血管损伤者;骨折不愈合或发生畸形愈合,功能恢复不良者。手术固定方法:切开复位后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肱骨髁上钢板、或克氏针内固定。手术后仍须石膏托外固定保护3周左右。

(2)晚期并发症的处理

A、并发肘内翻,可行截骨矫形术。

B、迟发性尺神经炎,可行尺神经松解、前置术。

C、骨化性肌炎,可行骨化切除,关节松解术。

五、疗效

(一)疗效标准(采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998年第二版)

治愈:骨折愈合,肘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好转:骨折对位满意,固定良好,手术后伤口愈合。

不愈:骨折不愈合或伤肢畸形,肘关节功能障碍。(二)疗效分析:近10余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00例,

经多年临床观察、多次分析、总结,总有效率达到98%,其中临床治愈率达95%。

(三)可重复性:本疗法经沙子镇卫生院、源头镇卫生院等10多家医院推广运用,诊疗有效率达到96%,治愈率达到93%,证明此法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六、药物处方:在临床研究基础上,已形成了系统化协定处方,临床上根据中西医结合辨证辨病诊断,选用接骨Ⅰ号、Ⅱ号、Ⅲ号等药物治疗。三方中均含有当归、川芎、延胡、牛膝。当归、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实验已表明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阴健、郭力弓主编《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1993年10月第一版),而延胡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作用。牛膝除了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功效外,还起着引经药的作用。而本病的中医病理特点是:气血不畅—膝部疼痛,而几味药起到活血—镇痛—引经下行的协同作用。

七、研究

(一)临床研究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发生率占肘部骨折首位,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6~7岁为发病率高峰。处理不当常可导致肘内翻等并发症。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整复外固定、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方

法。同时预防神经、血管损伤,Wolkmann缺血挛缩以及肘内翻并发症的发生。

1、整复外固定

闭合复位外固定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最常用的方法,但这种治疗方法所带来的并发症仍很高。杨建平等报道肘内翻发生率为24%~58%,Wolkmann缺血挛缩的发生率为3%。手法复位尺偏畸形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是骨折断端旋转,骨折端受到前臂重力作用向尺侧倾垂,近端骨膜对远骨折端牵拉,是造成肘内翻的主要原因。且闭合复位易加重创伤,复位成功率难以确定,复位后维持对位效果困难,肿胀消退后有再移位的可能,需要再整复者,可引起关节僵硬和骺板损伤,并且皮肤水泡破损处理困难,功能恢复差。

2、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

随着C型臂X线机的普及,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不仅创伤小,避免了开放复位对组织的损伤,而且杨建平等报道,可以避免骨折远端向尺侧再移位,

防止骨折畸形复位形成肘内翻,特别是对Gartland II、III型有部分和完全移位的骨折,应作为首选方法。Charles等报道这种治疗方法在降低感染率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但在克氏针的配置方式和最佳入路上国内外学者存在有争议。国内浦立勇等以儿童尸体上肢标本作生物力学试验,比较了3种克氏针固定方法(内外髁交叉克氏针,外侧交叉克氏针,外侧平行克氏针)在生物力学方面的稳定性,结果发现内外髁交叉克氏针组与外侧交叉克氏针组、外侧平行克氏针组相比,在抗旋转、抗侧弯、抗侧向移位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越性(P<0.05)。经皮克氏针固定中运用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可以提供可靠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预防由于复位后骨折远端移位造成的肘内翻。David等报道克氏针的配置虽不影响维持Gartland II、III型骨折的复位,但交叉克氏针比外侧克氏针更易导致医源性神经的损伤,他们认为肱骨髁上骨折用外侧克氏针固定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们不主张机械性地应用交叉克氏针固定的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李文霞等将传统的内外侧交叉针在入路和固定方式上作了改进,采用皮外

张力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不仅可降低医源性神经损伤率,而且能有效预防肘内翻的发生。刘自贵、李明等、刘忠堂等指出,该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会造成新的神经、血管损伤,遗留肘部畸形及肘关节功能障碍。因此,这种治疗方法在克氏针的入路和配置以及避免医源性损伤上还需要深入的研究。

3、切开复位内固定

闭合复位不满意或有明显神经、血管损伤者,才有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指征。Muihall等认为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是安全有效的基本治疗方法。国内外在手术的入路问题上存在有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外侧入路为佳。王晓等将病人分成两组,分别以后方入路和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术后肘关节功能,结果后方入路肘关节功能优良率63.6%,侧方入路96.6%;并指出后方入路弊大于利,其对肘部创伤较大,特别是肱三头肌腱的切断,破坏了肱三头肌的完整性,影响了肘关节后方的稳定。杨建平等认为肘后侧入路有严格的手术适应症。雷伟等认为手术应尽可能地选用前外侧或后外侧切口,除非必要,最好不选用肘后部纵劈肱三头肌腱的

手术切口,这种切口对组织损伤大。葛亚东报道,利用肘前小切口入路治疗严重的肱骨髁上骨折,优良率90%,肘内翻发生率10%。王春等采用8具尸体上肢标本,制成骨折损伤模型,随机分组,分别应用交叉克氏针加“8”字钢丝、交叉克氏针、平行克氏针3种方法固定后,模拟肘关节伸、屈和旋转3种情况下进行加载,结果发现交叉克氏针加“8”字钢丝比另2种方法强度平均高出12%和13%,刚度平均高出15%和33%。Charles等报道交叉克氏针钢丝结构具有生物力学优越性。杨勇等做生物力学试验证实了改良明显优于交叉克氏针。作者认为切开复位内固定因创伤大,出血多,操作较困难,术后有感染、粘连和关节僵硬的危险,故应严格其适应症。

4、固定位置

目前国内外对整复后固定位置各家意见不一,主要集中在肘关节屈曲度数与前臂应固定于旋前位、旋后位和中立位的问题上。Canol等、陈权等认为整复后肘关节应屈曲15~20°位石膏托固定,以获得很好的X线结果。雷伟等、周可等认为应长臂石膏外固定于屈肘90°。但争论最多的是整复后

是否应过度屈肘固定。郭彬等报道在动物试验中发现,无论伤后的原始畸形是桡偏还是尺偏,骨折整复后高度屈肘固定是最稳定的。屈肘使肱骨远端后侧骨膜拉紧,肱三头肌收缩,可稳定骨折远端,防止再移位。王国平等利用张力带钢丝的内固定效果“铰链”的模型来说明屈肘超过90°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Millis等发现骨折整复后,只有屈肘120°以上时才稳定,当屈肘不足时,80%以上的病例在肿胀消退后骨折远端在石膏托内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再移位,导致肘内翻。虽整复后过度屈肘固定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但过度屈肘固定可能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Wolkmann缺血挛缩和神经损伤等不良后果。David等比较了术后尺神经损伤率与是否用过度屈肘固定的关系,发现未过度屈肘固定的病例均无尺神经损伤,而过度屈肘固定尺神经损伤机率为24%。而且过度屈肘石膏固定情况下进行X线摄片检查,不能比较患肢的提携角、Baumann角的变化。前臂固定位置不当也会引起肘内翻等并发症的发生。杨建平等、郭彬等认为骨折整复后前臂应中立位固定。李文霞等认为大多数病例受伤体位为前臂处于旋

前位,损伤时旋前应力已将远端折块旋前,加之重力的引垂作用,以及内侧未断骨膜的牵引,采用前臂旋前位固定只会增加尺偏及旋前移位的可能,应旋后位固定为宜。王国平等利用微力传感器对旋前位、中立位和旋后位进行了力学测试发现,旋前位固定压力值明显优于中立位及旋后位,旋前位固定时,前臂伸肌群紧张,压力集中在肘关节外侧,能使骨折断端的桡侧嵌插,可以避免骨折远端出现向尺侧的再移位。刘忠堂等、刘献林等辨证地看待固定位置,认为对桡侧骨膜破裂,内侧骨膜“铰链”完整的尺偏型骨折,宜采用屈肘90°旋前位固定;对内外侧骨膜完全破裂者,宜采用屈肘90°旋后位固定,切忌旋前位固定,以免发生较大的内侧移位,形成肘内翻。作者认为这样的固定位置较为合理。骨折经治疗后的固定位置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

5治疗时机

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III型传统地被看作是需要立即复位和固定处理的,以防止或者说是尽量减少诸如肌间隙缺血等并发症发生的危险。而最近一些国外学者在手术治疗时

机的问题作了研究。Iyengar等最早将及早治疗与延期治疗Gartland III型骨折作了对比较研究,在他们之前的报道把这类骨折当作急症治疗。Neil等将198例Gartland III型骨折病人随机分成两组,52例在伤后8小时内予以治疗,146例在伤后8小时之外予以治疗,对有严重畸形的延期治疗组的病人在急症科作了部分闭合复位。结果是及早治疗组与延期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别。Charles等也将病人分成两组,发现这两组在是否必须开放复位内固定(P=0.56),针道感染(P=0.12)和医源性神经损伤(P=0.72)上没有显著差别。他们认为,对骨科医生来说,手术时间的选择,不管是及早治疗还是延期治疗均应看作是正确的。许多学者对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的选择作了研究。Ababneh等比较了3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发现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较其他方法有优越性,优良率87%,不良率8%;开放复位钢丝固定,闭合复位管形石膏固定优良率分别是74%和60%。Pirone等将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并发肘内翻作了比较,闭合复位单纯石膏固定,肘内翻发生率为14%;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肘内翻

发生率为3%;尺骨鹰嘴牵引治疗,肘内翻发生率为8%;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肘内翻发生率为11%。

国内外对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其损伤年龄及解剖位置特殊,无论非手术或手术治疗肘内翻发生率仍颇高,Wolkmann缺血挛缩与关节僵硬等严重并发症仍时有发生。因此,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至今对临床医生仍是个富挑战性、值得重视和需要提高的课题。

(二)研究水平:综合分析了治疗效果,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8%。经过十年的临床观察研究,已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200余例,经疗效综合分析,疗效满意,经多家医院推广运用,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八、临床评定指标

(一)疗效:治愈好转率≥98%

(二)平均住院天数:14天

平均住院费用:4500元

肱骨骨折诊疗指南全面.doc

肱骨近端骨折 【概述】肱骨近端骨折系指肱骨头骨折及肱骨解剖颈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及肱骨大、小结节骨折。 【诊断】 1.局部疼痛、肿胀,腋前皱褶处有瘀斑。 2.需拍正侧位x线片。有时正位片显示骨折并无明显移位,.但在侧位片上却可看到有明显的成角畸形。如因疼痛而上肢不能上举者,可采用经胸投射法拍片。 【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 I型:无移位或移位

嵌入时,可选择手术切开复位及内固定。 4.大结节骨折单纯大结节骨折常有明显的移位,手法复位困难,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如系肩关节脱位合并大结节脱位,肩关节复位后大结节常自发复位。 5.小结节骨折少见。多合并关节后脱位。骨块小可行保守治疗。若内旋受限,可行手术复位固定。 6.3部骨折和4部骨折手法复位困难,应行切开复位、简单固定,尽量保留肱骨头血运。如发生肱骨头坏死,必要时可行关节置换。 7.骨折脱位根据骨折脱位情况决定,2部骨折脱位首先行闭合复位,必要时进行切开复位。3部骨折脱位多考虑手术。4部骨折脱位、累及关节面或关节头劈裂时可考虑关节置换。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 发表时间:2011-06-07T10:44:45.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程春炤[导读] 适应证:骨折时间较久,软组织肿胀严重,或有水疱形成,不能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或不稳定性骨折。 程春炤(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大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63515)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9-0417-02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中医治疗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指肱骨内外髁上下2cm范围内的骨折,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骨折线常通过尺骨鹰嘴窝,大部分属于囊外骨折,但也有前或后侧关节囊破裂者,内侧柱易粉碎、塌陷。肘内翻的发生率较高。 (一)诊断依据 1.病史多发生于3~12岁儿童,有明显的外伤史。 2.症状和体征 (1)伤后肘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肱骨髁上有畸形、骨擦音(感)或异常活动,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注意检查腕手部的感觉、运动,有无“垂腕”、“爪形”及“猿形”手畸形,以判断是否合并桡、尺或正中神经损伤。 (3)注意有无血管损伤的体征。 (4)皮下有瘀斑或触及近折端骨茬者,谓“潜在开放性骨折”,说明损伤和移位严重。 (5)青枝嵌插型骨折以髁上处环周挤压痛为主要体征。 3.特殊检查对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可作彩色多普勒、肌电图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4.辅助检查 X线正侧位片即可确定骨折类型,必要时CT、MRI检查确诊。 (二)鉴别诊断 1.与肱骨髁间骨折的鉴别肱骨髁间骨折多见于成人,儿童甚少。X线可见内、外髁间距增宽,并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感),严重者对肘关节功能影响较大。低龄儿童的滑车骨骺尚未骨化,通过髁间的骨折线不能从X线片上直接看到,诊断比较困难。对于疑难病例可行CT、MRI检查确诊。 2.与肘关节后脱位的鉴别二者虽都呈“靴样”畸形,但脱位多见于10岁以上的较大儿童和成人,肘部肿胀较轻并有弹性固定,肘后三角关系失常。 (三)分类 根据受伤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根据侧方移位情况,又都可以再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临床以伸直尺偏型最为多见,青枝嵌插型不容忽视。 (四)治疗 1.特色治疗 (1)手法整复固定法 ①适应证:大部分肱骨髁上骨折均适于手法整复和外固定,在整复前应排除血管、神经损伤。 ②整复方法:复位时应特别注意矫正远折端的尺偏移位、尺侧倾斜嵌插以及内旋移位,以预防肘内翻。一般不需麻醉,必要时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或全麻。患者仰卧于配有“C”形臂X线透视机的硬板整复床上(不透视,整复固定后拍片复查亦可),复位顺序可按矫正旋转移位一侧方移位一前后移位进行,采用拔伸牵引、推挤提按、屈伸收展、旋转外翻等手法即可复位。但因损伤机制、骨折类型、移位程度以及病人年龄、体质等的差异,要辨证施法。 ③固定方法:可通过触摸肘后三角与上臂轴线的关系和挤压内外上髁嵴的形态,来确定骨折的对位情况,判断远折端有无尺偏、尺倾和旋转;再通过肘关节屈曲角度及有无抵抗,来判断前后移位矫正情况。通过X线透视核对骨折对位情况更佳,务必使骨折复位满意后,方可进行外固定。新鲜肱骨髁上骨折一般容易闭合复位,但不易保持,尤其是远折端的尺偏尺倾最易反弹复发,因此,外固定方法种类较多。常用的有小夹板超肘固定、撬式架固定和石膏固定,医者应根据病情和自己的熟练程度灵活运用。 (2)牵引整复固定治疗 ①适应证:骨折时间较久,软组织肿胀严重,或有水疱形成,不能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或不稳定性骨折。待肿胀消减或情况改善后,根据情况及时改用其他有效的复位和固定方法。 ②操作方法:常用的牵引疗法有以下几种。尺骨鹰嘴牵引:于尺骨鹰嘴背侧嵴前方lcm处由内向外穿针,屈肘90o和肩前屈上举90o牵引,重量1~3kg,时间1~2周,骨折复位后及时用小夹板或石膏固定。目前鹰嘴牵引已较少应用。皮肤牵引: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用于远侧骨折段较小,整复后不易固定的不稳定骨折,以及骨骺滑脱骨折。胶布自髁上处沿前臂前后或内外侧粘妥,外用纱布绷带缠绕,于手指末梢用扩张板撑开,置患肢于外展、外旋位床旁牵引,重量1~2kg,7~10天折端粘连后,手法进一步矫正残余成角,夹板或石膏固定。 2.手术方法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 3.药物治疗 (1)中药治疗: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对于婴幼儿,应以方便口服和外用为主。早期肿胀严重,以活血行气为法,用小儿活血止痛冲剂;若肿胀起水疱,或合并发热者,为瘀血化热,以活血清热为原则,用小儿清热解毒冲剂。中后期肿痛已消者,宜接骨续筋,用小儿接骨冲剂。 (2)西药治疗:开放复位内固定者,术前30分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一般不超过3天。 参考文献 [1]李岳君.中医手法正骨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年1月15卷1期.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度—50度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损伤机制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一诊断(中西医诊断相同) (一)诊断标准: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显的外伤史,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常见于跌倒,肘关节在半伸位,或伸直位,手掌先触地,或者肘关节屈曲,后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肘部肿胀疼痛,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局部压痛甚剧,肘关节功能丧失,肱骨髁上部位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屈曲伸位,移位明显时呈“靴状”畸形肘后三角正常 3辅助检查:肘关节的X线正侧位片可做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

型及移位情况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中医分型〗 1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曲或伸直位,手心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骨折近段常刺破肱前肌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骨折时,肱骨下端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暴力。 2屈曲型:较少见。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常为后下斜向前上方,与伸直型相反。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中医分期〗 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 1早期:伤后1—2周内,可以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2中期:伤后3—4周左右,此时如需要复位,应该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范

肱骨髁上骨折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60%,好发于10岁以内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骨折常由间接暴力引起,若处理不当易引起伏克曼挛缩、关节功能障碍和肘内翻畸形,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肱骨髁上骨折的血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高,检查时须注意伤肢远端的血循环和神经功能。 【诊断标准】 1.诊断依据 (1)肘部疼痛、压痛、肿胀。 (2)可有畸形及反常活动。 (3)可有骨擦音(感)。 (4)可有桡动脉、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损伤表现。 (5)X线检查,肘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可以了解骨折类型。 符合上述第(1)项、第(2)、(3)、(5)项中一项可确诊。 2.分类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有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 (1)伸直型(Gartland分型) 1)Ⅰ型骨折:肱骨远端轻微或无移位,此型骨折不需任何手法复位,仅用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即可。 2)Ⅱ型骨折:肱骨远端后方皮质部分完整。又可分为两亚型:①Ⅱa型青枝骨折,此亚型只需适当屈曲位固定就可得到稳定;②Ⅱb型

旋转骨折,此亚型存在不稳定,复位后单纯屈肘拉紧后方骨膜不可能控制旋转。 3)Ⅲ型骨折:肱骨远端完全移位,此型治疗较困难。 (2)屈曲型 与伸直型相似,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屈曲型也可以分为Ⅰ、Ⅱ、Ⅲ型。【治疗方案】 1.非手术治疗 Ⅰ型伸直型骨折均可手法复位+外固定,且用石膏或夹板至少屈肘固定110°位固定,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是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治疗方法。Ⅱ型骨折虽可手法复位外固定,但由于其不稳定,易旋转和内倾,导致内翻成角,故有许多理由认为,Ⅱ型骨折光用石膏固定是不可靠的。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的优点是:①操作简单,可缩短住院时间;②手术中可准确评估提携角;③穿针足以维持复位,术后屈肘小于90°固定,可减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④治疗效果满意。 2.手术治疗 对多次手法复位仍严重移位、陈旧性骨折影响功能、开放性骨折及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型骨折还是手术治疗效果好。必须严格遵守手术适应症,切勿烂行手术。手术虽可较好复位,但并不能防止肘内翻的发生,且易出现肘伸屈功能障碍,还有可能发生骨化性肌炎、感染等并发症。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选择与伸直型相似。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一、查房医嘱 概述 就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得交界处发生得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 入院评估 一、病史询问要点 有手着地受伤史,肘部疼痛剧烈、活动障碍。 二、体格检查要点 1、肘部肿胀突出并处于半屈位。 2。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摩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前方可扪到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3、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 三、分析门、急诊资料 通常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与x线表现不难确诊。 四、继续检查项目 为明确损伤类型有时行CT检查、 五、门诊医嘱示范 对于怀疑骨折得病人 拍摄肘部正侧位x线斤。 对于已经确诊骨折需要保守治疗得病人 1.闭合复位石膏固定。

2.对症止痛非甾体类药物。 3。随访固定4~6周,定期拍片复查。 病情分析 一、初步诊断 外伤史;患侧局部肿胀、畸形、压痛,可触及骨折端;X线可发现骨折线即可确定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对关节脱位 儿童期肘关节脱位很少见,如有发生多就是直接暴力、肘后三角可以鉴别,如就是脱位,肘后三角消失、 2.肱骨远端骨骺分离 注意观察X线片,有内、外髁得骨折片,而且肱桡关节与尺桡关节排列正常。 三、临床分期或分型 常用分型 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当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半屈或伸直位,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身体向前倾,由上向下产生剪式应力,使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骨折。通常就是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上移位。 2。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肘后方着地,暴力传导致肱骨下端导致骨折。

治疗计划 一、治疗原则 根据病人得骨折特点选择不同得治疗方法。 二、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受伤时间短,局部肿胀轻,没有血循环障碍者,可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症:手法复位失败;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开放性骨折。 禁忌症:局部或全身感染。 2)术前准备(全身准备及专科准备) 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包括对病人心、脑、肺、肾等多脏器评估。 3)手术入路及特点 ·病人仰卧位、 ·肱骨内下方切口,向肘前方延伸。 ·可采用钢板螺钉固定。 4)注意要点 ·怀疑血管神经损伤时,术中应探查神经及肱动脉,若为血管痉挛,在骨折复位后大多数可以缓解。若有正中神经、尺神经或桡神经损伤,在进行骨折复位时,应仔细检查神 经,进行松解或修复手术。 5)术前准备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的康复方法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的康复方法 【摘要】 目的探讨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康复方法,以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治疗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骨科术后常规康复锻炼方法,观察组患儿除常规功能锻炼外,根据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的原则进行肘外翻练习。比较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及愈合效果,并在3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患儿肘内翻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肘关节功能及提携角变化的优良率为83.30%和90.00%,均优于对照组的80.00%和6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过3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儿的肘内翻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中,应用肘外翻练习可以有效预防肘内翻的发生,且有助于患儿肘关节的功能恢复,对骨折愈合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肘外翻练习;功能康复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治疗不当容易引起肘内翻畸形。肘内翻畸形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有关文献报道,国外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发生率达57.0%,而国内则为48.9%。临床上为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在治疗上不断改进创新,在手法或手术复位固定术后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但仍无法避免肘内翻的发生,严重者只能进行肘内翻矫形术。这样既增加患儿的痛苦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影响患儿肘部功能,造成肘部外观的缺陷,最终可能导致患儿产生悲观心理。鉴于肘内翻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及其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如何预防肱骨髁上骨折后发生肘内翻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基于对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发生机制的认识,对常规康复方法进行了改良,在常规康复锻炼的基础上进行肘外翻练习,从而达到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并发肘内翻畸形、减少患儿痛苦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目的,现介绍如下。1对象与方法

肱骨髁上骨折病人护理

情境十肱骨髁上骨折病人护理 一、预备知识 1.肱骨下端解剖生理概要 肱骨下端前后扁,末端有 两个关节面,靠内侧的是肱骨 滑车,靠外侧的是肱骨小头, 滑车后面上方有一鹰嘴窝。下 端的内、外侧部各有一突起, 分别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肱 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骨折。 因在儿童时期,该部位为肱骨 的薄弱环节。

2、骨折类型 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跌 倒时,肘关节呈半屈状手掌着地,地 面的反作用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 在肱骨髁上部骨折骨折的近侧端向前 移位,远侧端向后移位(图1)。 屈曲型较少见,多系肘关节屈曲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位,肘后着地。外力自下而上,尺骨 鹰嘴直接撞击肱骨髁部使之髁上部骨 折。骨折远侧段向前移位,近侧段骨 端向后移位。 粉碎型见于成年人。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3、临床表现 患者多系儿童,外伤后肿胀、 疼痛、功能障碍并有畸形。在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同时要注意手部温度、 脉搏、运动及感觉,以明确有无血 管,神经损伤。 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部分活动 肘后三角无变化 上臂短缩,前臂正常肘关节不能活动 肘后三角骨性标志有变化上臂正常,前臂短缩 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关节脱位鉴别要点

4、治疗 手法复位超关节小夹板固定,也可用石膏固定。术后应注 意肢体血运观察,经常调整 布带,2周折除夹板,功能锻 炼。 牵引治疗骨折超过24~48小时。软组织严重肿胀,已 有水泡形成,不能手法复位, 或复位后骨折不稳者。 手术探查神经、血管并整复骨折当有血管、神经伤时, 特别是血管伤应考虑手术探 查,手术目的是修复血管或 解除其压迫,对神经伤也同 时采用手术治疗,顺便整复 骨折。

儿童肱骨髁上骨诊疗指南

儿童肱骨髁上骨诊疗指南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 ~ 70%,常见于3一10岁的儿童,以5 ~7岁的男孩最多见,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手的非优势侧。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V olkmann挛缩,造成终身残疾。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的肘关节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畸形。因此,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的严重损伤。 【影像检查】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以普通X线片检查为主。因肘关节肿胀和疼痛,不能完全伸直肘关节,拍标准的肘关节正侧位片困难。怀疑肱骨髁上骨折时应拍肱骨远端正侧位片。若怀疑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而正侧位片未发现骨折线,应拍斜位片。建议术前加照对侧肘关节,对于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常规行CT检查。 【分类】 根据远端骨折块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骨折。远端骨折块向后上移位者为伸直型骨折,向前上移位则为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又可细分为伸直尺偏型(远端向尺侧移位);伸直桡偏型(远端向桡侧移位)。伸直尺偏型多见(75 % ),可能与肌肉轴线偏内侧和受伤时多处于伸肘、前臂旋前位有关,易合并肘内翻。伸直桡偏型虽仅占伸直型骨折的25 %,但易伴发血管、神经损

伤。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三型: 1、I型骨折无移位; 2、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3、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诊断】 严重移位骨折容易诊断,但要注意有无其他伴发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约5%的患儿同时伴发同侧其他骨折(通常为桡骨远端骨折)。因而对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应作详细检查,以免漏诊。查体可见肘关节肿胀,髁上处有环形压痛,肘伸屈时可及异常活动。肿胀严重者,肘后三点触摸不清。检查时应注意有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并详细记录。早期检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这是由肱动脉被骨折近端前侧皮质压迫绷紧所致。可试行轻柔手法复位,以解除对动脉的压迫。 【鉴别诊断】 严重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需同肘关节脱位及其他类似损伤相鉴别,如肱骨远端骨骺分离、Milch II型肱骨外髁骨折。肘关节脱位相对少见,多见于大年龄儿童,且多伴发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肱骨远端骨骺分离多见于2岁以下患儿,国外文献报道约50%为虐待损伤。侧位片肱骨髁上骨折线位于鹰嘴窝,呈横形或短斜形,肱骨外髁骨折线稍远,仅带有小的干骺端骨块。在正位片,Milch I型外髁骨折肱桡关系破坏,Milch II型骨折肱桡关

肱骨髁上骨折健康教育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健康教育 病人评估: 了解病人、家属的学习能力及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以及对治疗、护理、检查、操作、手术、用药的态度和反应。 教育目标: 教育对象能够:1、简述病情观察的方法、功能锻炼的意义及一般原则。 2、掌握患儿的生活护理方法及饮食、用药的护理。 3、了解疾病的概况、治疗、预后及转归。 教育内容: 1、疾病简介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指肱骨内外髁上下2cm范围内的骨折,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我院主要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术,尺骨鹰嘴骨(T型钉)牵引术治疗,部分需要行手术治疗。为使患儿更好的配合治疗、护理,向家长做如下指导: 2、心理指导 在情志方面,允许患儿哭闹发泄,不要训斥。家属可以利用语言和非语言沟 通技巧多与患儿交谈,转移注意力,可以缓解疼痛。比如:抚摸、呵护患儿,交 谈时应注意声调、音量及速度,应富有童趣,提供一些玩具、画板、少儿图书等 使其情感与注意力转移到游戏、绘画等活动中来。患儿治疗时家属要避免因惊慌 或使用不恰当的语言增加患儿的恐惧心理。 3、饮食指导 (1)骨折早期(骨折后1~2周):饮食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 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施以肥腻滋补之品,如 骨头汤、肥鸡、炖水鱼等,否则淤血积滞,难以消散,必致拖延病程,使骨痂生成 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此阶段,食疗饮食宜活血化瘀、清淡易消化之 品,如田七瘦肉汤、鱼片汤、金针木耳汤,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对于热象的患儿 宜凉血清热的食物,如莲藕汁、马蹄水、苦瓜排骨汤。 (2)骨折中期(骨折后3~4周):饮食上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补充,以满足骨 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 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食疗饮食宜补气和血、接骨续筋之品,如续断猪 脚筋汤、桂圆红枣鹌鹑汤、北芪乌鸡汤。

骨科常见疾病的诊疗指南2017

骨科常见疾病的诊疗指南 第一节儿童肱骨髁上骨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 ~ 70%,常见于3一10岁的儿童,以5 ~7岁的男孩最多见,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手的非优势侧。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Volkmann挛缩,造成终身残疾。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的肘关节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畸形。因此,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的严重损伤。 【影像检查】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以普通X线片检查为主。因肘关节肿胀和疼痛,不能完全伸直肘关节,拍标准的肘关节正侧位片困难。怀疑肱骨髁上骨折时应拍肱骨远端正侧位片。若怀疑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而正侧位片未发现骨折线,应拍斜位片。建议术前加照对侧肘关节,对于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常规行CT 检查。 【分类】 根据远端骨折块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骨折。远端骨折块向后上移位者为伸直型骨折,向前上移位则为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又可细分为伸直尺偏型(远端向尺侧移位);伸直桡偏型(远端向桡侧移位)。伸直尺偏型多见(75 % ),可能与肌肉轴线偏内侧和受伤时多处于伸肘、前臂旋前位有关,易合并肘内翻。伸直桡偏型虽仅占伸直型骨折的25 %,但易伴发血管、神经损伤。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三型: 1、I型骨折无移位; 2、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3、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诊断】 严重移位骨折容易诊断,但要注意有无其他伴发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约5%的患儿同时伴发同侧其他骨折(通常为桡骨远端骨折)。因而对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应作详细检查,以免漏诊。查体可见肘关节肿胀,髁上处有环形

肱骨髁上骨折护理

肱骨髁上骨折护理 一、病因 肱骨髁上骨折多系间接暴力所致。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通常将骨折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根据骨折移位情况伸直型又分为伸直尺偏型和伸直桡偏型。 二、临床表现 患者多见于儿童,有外伤史,伤后肘关节局部不能活动,肿胀明显。肘部骨性三角关系存在,表示未脱位。肘处于半屈位,肘窝饱满。有时可在肘窝触到肱骨骨折端。如因肿胀、疼痛重无法做仔细检查,应迅速拍X线正、侧位片以确定骨折及移位情况。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三、检查 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X线检查:对患者使用X线检查时,除正、侧位X线摄片外,尚应根据伤情拍摄特殊体位相,尚应酌情行体层片或CT检查。 四、诊断 主要依据以下内容: 1.外伤史

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2.临床表现 以肘部肿胀(多较明显)、剧痛及活动受限为主,并应特别注意有无血管损伤。 3.影像学检查 常规正、侧位X线片即可确诊及分型。 五、鉴别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需与肘关节脱位鉴别。 六、治疗 本病的治疗需根据病情的不同给于相应的治疗: 1.青枝骨折 骨折端无移位,若前倾角消失,不需复位;前倾角增大,在臂丛麻醉或全麻下,轻柔手法复位,长臂石膏固定于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的骨折 在臂丛或全麻下手法复位,长臂石膏固定4~6周。 3.牵引治疗 适用于骨折超过24~48小时,软组织严重肿胀,已有水疱形成,不能手法复位,或复位后骨折不稳定者。 4.手术治疗 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者;开放性骨折;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者;骨不连;骨折畸形连接或肘内、外翻畸形严重者,可行截骨术矫正。 5.缺血性挛缩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临床评价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临床评价 发表时间:2018-07-12T15:22:10.17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2期作者:向功宝[导读] 目的:探究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 湖南省湘西州保靖县中医院湖南保靖 416500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22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122名患者中采用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的共有74例,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48例,将采用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夹板 外固定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在疼痛、主动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稳定性及患者自我评价这五个评价指标上有显著差异。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将中医手法应用于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体验更好,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手法复位;肱骨髁上骨折;临床分析 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于儿童患者的一种疾病,是肘部骨折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多发年龄在5至12岁,如果处理不及时很可能导致Volk-mann缺血性肌痉挛或者肘内翻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1]。近些年来医学的发展使得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手术成为了治疗患者肱骨髁上骨折的最佳方式。现对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22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探究将中医手法应用于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现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就诊患者122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所有患者经医学影像学检验均表现为肱骨髁上骨折。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有72例,女性患者有50例,年龄在5至13岁,平均年龄(8.3±4.7)岁。骨折按照Neer法分型:I型16例,Ⅱ型骨折28例,Ⅲ型44例,lv型34例。在征求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意见之后采取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以及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作为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将采用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74例作为实验组,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经比较并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组 A.手法复位的方法 患者仰卧,医护人员握患者肢上臂使其肘关节完全伸直,术者两手握腕部,沿肱骨纵轴方向进行拔伸牵引以矫正骨折重叠及旋转移位。重叠和旋转位矫正后,术者改用以一手维持牵引,另一手的手掌置于肘前,虎口朝患肢远端,拇指按在内上髁处,将骨折远端推向桡侧,其余四指将骨折近端拉回尺侧,以矫正尺偏移位[2]。然后两拇指从肘后推尺骨鹰嘴向前,两手四指环抱骨折近段向后,此时令远位助手在牵引下屈曲肘关节,可感觉到骨擦音。 B.微创穿针的方法 将患者的受伤肢体固定麻醉之后让患者躺卧在病床之上,在X线机透视下进行闭合复位。透视证实复位满意之后维持复位,在三角肌止点以上的肱骨前外侧植入一根直径2.5mm末端带有螺纹的克氏针,另一根自肱骨大结节穿入肱骨干。克氏针露出皮肤部分折弯,针尾剪短,埋于皮下,针眼处无菌纱布覆盖。 C.夹板外固定的方法 术后采取四块夹板朝肘关节固定患处,后用三角巾悬吊固定患肢。 1.2.2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组 A.手法复位的方法 患者仰卧,医护人员握患者上臂使其肘关节完全伸直,术者两手握腕部,沿肱骨纵轴方向进行拔伸牵引以矫正骨折重叠及旋转移位。重叠和旋转位矫正后,术者改用以一手维持牵引,另一手的手掌置于肘前,虎口朝患肢远端,拇指按在内上髁处,将骨折远端推向桡侧,其余四指将骨折近端拉回尺侧,以矫正尺偏移位[3]。然后两拇指从肘后推尺骨鹰嘴向前,两手四指环抱骨折近段向后,此时令远位助手在牵引下屈曲肘关节,可感觉到骨擦音。 B.夹板外固定的方法 一般采用小夹板固定术固定肱骨骨折患者,固定用的小夹板一号夹板在外侧,二号夹板在前侧,三号夹板在后侧,四号夹板在内侧。捆绑时缠绕3-4道,在1、3号夹板缝隙处打活结。扎带上下活动的空间应该控制在1厘米内。 1.3观察指标 (1)利用Neer功能百分评分方法,对患者的疼痛、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稳定性及患者自我评价等五个项目进行综合评分(100分制),打分90分以上为优,打分80分以上为良,打分70分以上为中,打分在70分以下为差(2)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如下,完全治愈:X片上显示骨折处完全愈合,肢体能够行使正常功能或者基本功能恢复;好转:X片上显示骨折处完全愈合,手臂功能存在一定的障碍;未愈:X片上显示骨折处未愈合,手臂难以行使正常功能,且有疼痛的症状。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l.g’94)。 中医诊断标准:(1)有外伤史,(2)多发生于儿童。(3)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甚则有张力性水泡,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4)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5)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肘后三角关系正常。(2)注意有无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血管损伤(肱动脉)。(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移位和类型。(4)应与肘后关节脱位和肱骨小头骨骺分离相鉴别。(二)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3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三)疾病分型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疾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伸直型骨折:患肘肿胀或靴状畸形,髁上压痛,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功能障碍,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伸直型骨折根据来自侧方的偏重伤力的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1)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2)桡偏型:骨折远]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骨折:较少见,伤肢肿胀,髁上压痛,功能受限,骨折远端向前上前上方移,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很少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四)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由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出现肿胀痛,胃纳不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经初期治疗局部瘀血、肿胀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受限。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3.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功能初步恢复,但筋骨尚未坚实强壮,气血不足。舌淡苔白,脉虚细。二、治疗方法(一)手法整复和固定 1.手法整复(1)无移位的青枝骨折、裂纹骨折用直角托板加绷带屈肘90。悬吊2~3周。(2)新鲜骨折有移位者,肿胀不严重,可进行手法复位。伸直型骨折:麻醉下,患者仰卧位'一助手握患侧上臂,另一助手握患侧前臂及手腕,肘半屈位,徐徐用力,顺势拔伸牵引,纠正重叠移位。若患肢为右侧且远端有旋前畸形,在牵引下先使前臂旋后,然后左手握住骨折近段,右手握住骨折远端,,两手相对挤压,将远折端旋后、:近折端旋前矫正旋转,将骨干内推、远折端往外端纠正侧方移位(尺偏型骨折尽可能矫正畸形;桡偏型骨折不可矫枉过正,防止肘内翻)。术者以两手拇指从肘后推动尺骨鹰嘴向前,同时两手四指重叠环抱骨折近段向后拉,并让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将肘屈至70。左右,即可复位。注意勿将骨折远端过度推向前方,以免骨膜剥离广泛而影响骨折的稳定性。尺偏型骨折当手法复位后,术者可一手将骨折部固定住,另一手将肘关节略伸直,将前臂向桡侧伸展,使骨折断端桡侧骨质嵌插或稍有桡偏,以预防发生肘内翻畸形。屈曲型骨折:麻醉下,整复屈曲型骨折,手法与上述相反,应在牵引下将远折段向后推,并徐徐伸直肘关节。 2.固定对无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予四块小夹板超肘关节固定和腕颈悬吊屈曲90度固定3~4周后去夹板进行功能锻炼。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在鹰嘴后上和骨折远端内侧各放置一个梯形垫,骨折近端外侧放置一个塔形垫。用四块夹板超肘关节固定,屈肘900~110。,以不影响血运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范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范 一、诊断 1、诊断标准(采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998年第二版) (1)外伤史 (2)局部疼痛、压痛、肿胀,有畸形和功能障碍,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3)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4)X线摄片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临床分型:按骨折移位方向分类 (1)伸直型: a.伸直尺偏型:骨折移位后,前外侧骨膜因近端向前外方移位而断裂,内后侧骨膜仍保持完整。但骨折近端内侧骨膜被掀起与骨皮质分离。 b.伸直桡偏型:当暴力来自肱骨前内方,肱骨髁被推向后外方发生骨折时,骨折断端桡侧骨皮质因挤压而塌陷。外

侧骨膜保持连续。而尺侧骨膜断裂,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跌倒时,肘关节在屈曲位,肘关节着地,暴力经过尺骨鹰嘴把肱骨髁向后下方推向前上方,而造成肱骨髁上屈曲型骨折。 二、中西医辨证分型: (一)早期:气血瘀阻型 临床病象:伤后1~2周,无移位骨折肘部疼痛、肿胀、肱骨髁上处有压痛,肘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有移位骨折肘部疼痛、肿胀较明显、肿胀严重者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肱骨髁上部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肘后的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觜之关系保持正常。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伸位,肘后突起,呈靴形肘畸形,在肘前可扪及突出的骨折近端。屈曲型骨折肘后呈半圆型。在肘后可扪及突出的骨折近端。有侧方移位者,肘尖偏向一侧。要注意桡动脉的搏动,腕和手指的感觉、活动、温度、颜色,以便确定是否合并神经或血管损伤。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或弦细涩。 症候分析:由于骨折后筋、骨和脉络的损伤,血离经

脉,凝聚成瘀,瘀积不散,经络受阻,气血之道不得宣通,故见局部肿胀疼痛,皮下瘀癍,骨折移位则症见畸形,功能活动障碍。脉弦涩或细涩皆为气滞血瘀之脉象。 (二)中期气滞血瘀、营卫不调 临床症见:损伤后3周到骨折接近临床愈合时间,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骨折尚未连接,皮下仍可见轻度瘀癍,骨折部位仍有压痛,食欲一般或差。面色晄白或萎黄,舌质淡,苔薄微黄或黄腻,脉弦细涩微弱。 症候分析:骨折中期,瘀血尚未消尽,气血循行不畅,骨折尚未连接,故局部仍可见肿胀、瘀癍,骨折部位仍有压痛。食欲不振,舌质淡红或红,苔薄微黄或黄腻,脉弦细涩微弱。均为营卫不和之征象。 (三)后期:气血不足,肝肾亏虚 临床症见:骨折接近临床愈合至骨折已坚固愈合、功能已基本恢复的时间。已有骨痂生长,但不够坚固,肢体功能未恢复,伤肢部分软组织粘连,天气变化可有微肿、麻痛、

肱骨髁上骨折教学文案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一、查房医嘱 概述 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 入院评估 一、病史询问要点 有手着地受伤史,肘部疼痛剧烈、活动障碍。 二、体格检查要点 1.肘部肿胀突出并处于半屈位。 2.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摩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前方可扪到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3.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 三、分析门、急诊资料 通常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x线表现不难确诊。 四、继续检查项目 为明确损伤类型有时行CT检查。 五、门诊医嘱示范 对于怀疑骨折的病人 拍摄肘部正侧位x线斤。 对于已经确诊骨折需要保守治疗的病人

1.闭合复位石膏固定。 2.对症止痛非甾体类药物。 3.随访固定4~6周,定期拍片复查。 病情分析 一、初步诊断 外伤史;患侧局部肿胀、畸形、压痛,可触及骨折端;X线可发现骨折线即可确定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对关节脱位 儿童期肘关节脱位很少见,如有发生多是直接暴力。肘后三角可以鉴别,如是脱位,肘后三角消失。 2.肱骨远端骨骺分离 注意观察X线片,有内、外髁的骨折片,而且肱桡关节和尺桡关节排列正常。 三、临床分期或分型 常用分型 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当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半屈或伸直位,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身体向前倾,由上向下产生剪式应力,使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骨折。通常是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上移位。 2.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肘后方着地,暴力传导致肱骨下端导致骨折。 治疗计划 一、治疗原则 根据病人的骨折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受伤时间短,局部肿胀轻,没有血循环障碍者,可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症:手法复位失败;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开放性骨折。 禁忌症:局部或全身感染。 2)术前准备(全身准备及专科准备) 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包括对病人心、脑、肺、肾等多脏器评估。 3)手术入路及特点 ·病人仰卧位。 ·肱骨内下方切口,向肘前方延伸。 ·可采用钢板螺钉固定。 4)注意要点

全面吃透肱骨髁上骨折 Gartland 分型

手把手教程:全面吃透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分型 Gartland 分型是评估和指导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种常见分型系统,可靠性好。美国华盛顿大学 Alton 教授在近期的 CLIN ORTHOP RELAT R 杂志上对其历史、应用、可靠性、局限性等内容做了介绍,现介绍如下。 历史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损伤。由于肱骨髁上骨折常常会出现骨骼畸形 和 Volkmann挛缩,因此在 19世纪 50 年代称为“被错误理解的骨折”。在 1959年,Gartland提出了针对肱骨髁上骨折的简单分型方案,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发生于肱骨远端关节面的近端,骨折线可以是横行、斜行或者粉碎。Gartlnd描述了骨折的旋转和横向畸形,骨折远端常常向后移位(伸直型)。根据骨折移位程度,他将伸直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分为 3型,I型:无移位;II型:轻度移位;III型:严重移位。而屈曲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则应使用另外的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常被误解,治疗中需注意减少骨折畸形愈合和 Volkmann挛缩发生。无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可以使用石膏固定,无需手法复位,将肘关节屈曲 75°至 80°前臂旋转中立位进行固定。强调重视神经、血管系统的检查,反对石膏包扎过紧以及肘关节固定角度屈曲超过 80°。 对于轻度移位的骨折,首选全麻下进行闭合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如果初次复位手术 24小时后的 X线片显示骨折仍有移位或者继发移位,则认为骨折是不稳定的,需要进行尺骨基底部的过顶骨牵引。 对于严重移位的髁上骨折,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治疗,但该型骨折的不稳定情况和神经血管损伤比例会增加,可以使用切开复位不锈钢克氏针固定。 目前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建议仍是基于改良 的 Gartland分型。I型骨折使用石膏固定制动 3至 4周,每周复查 X线了解骨折对位对线情况。IIA型骨折使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固定,而 IIB型骨折则需要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以避免出现冠状面或其他角度的旋转畸形。 III型和 IV型骨折同样需要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因此可以被视为需要固定的骨折类型,当闭合复位无法获得良好复位效果时需要考虑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切开复位的入路选择 --外侧入路、内侧入路还是前方入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需要清创冲洗开放性骨折、闭合复位不成功换做切开手术、骨折肢体远端无血供(无脉,手部颜色不是粉红色)等具体不同情况会决定手术的入路选择。

肱骨髁上骨折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分型 2012-02-27 11:06:49| 分类:骨折常用分类|字号订阅 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根据暴力方向和受伤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伸直型骨折很常见,约占肱骨髁上骨折的90%以上;屈曲型骨折较少见,多发生于8岁以上的儿童。 1、伸直型骨折跌倒时,肘关节在半伸位或伸直位,手掌先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沿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上方,由上而下的身体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这种剪力使肱骨髁上骨质薄弱处发生骨折。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远折端向后移,近折端向前下方移位,前侧骨膜断裂,后面近侧骨膜剥离。骨折移位严重时,近端可穿通肱前肌,甚至伤及正中神经和肱动脉,肌肉或血管常可嵌夹于两断端间。

伸直型髁上骨折根据侧方受力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尺偏型骨折(75%)外侧骨膜断裂,内侧骨膜大多保持完整,骨折虽经复位,但不稳定。由于尺侧骨皮质遭受挤压而产生塌陷,再加上肢体的自身重量作用,复位后远折端通常内旋并向尺侧移位,造成内翻位愈合,出现肘内翻畸形。桡偏型骨折(25%)虽内侧骨膜断裂,但由于外侧骨膜完整,再加上外侧皮质较为坚固不易压缩,复位后骨折较稳定,不易出现肘内翻畸形。若桡偏移位严重,可遗留肘外翻畸形。骨折侧方移位严重时可损伤桡神经或尺神经,但多为挫伤,预后较好。

跌倒时手掌撑地而固定,躯干及上臂发生相对旋转;同时,由于附着于髁部的前臂肌肉的牵拉,骨折远端可发生旋转移位。尺偏型骨折多为旋前(内旋)移位,桡偏型骨折远端多为旋后(外旋)移位。 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3型:

I 型:骨折无移位; 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2.屈曲型骨折 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尺骨鹰嘴撞击地面致伤。暴力经肱尺关节向上传递至髁部,造成髁上屈曲型骨折。折线多由后下斜向前上,骨折远端向前向上移位。较严重的移位,近折端可刺入肱三头肌内或挫伤尺神经。此型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骨折端亦可发生尺侧及桡侧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