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内固定的合理抗感染用药

骨科内固定的合理抗感染用药
骨科内固定的合理抗感染用药

骨科内固定的合理抗感染用药

骨折内固定后感染并不罕见,处理起来也非常麻烦。内固定后的感染发生率可从闭合性股骨骨折的 1% 到开放性 Pilon 骨折的 67%。

为阐明当前内固定后感染细菌的种类以及在四肢、骨盆及髋臼骨折内固定后致深部感染耐药菌出现的原因,Torbert 博士等团队通过筛选从 2006 年 12 月至 2010 年 12 月所在医院的骨科手术,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相关研究发表在 J Orthop Trauma 杂志上。

初筛 938 例患者,根据切开复位内固定或髓内钉治疗四肢、骨盆或髋臼骨折;手术部位感染深至皮下;内固定 12 个月内进行清创术;可获得术中培养数据等标准,进行二次剔除。最终纳入了 211 例患者,其中 152 例男性,59 例女性,平均年龄 45 岁(16-95 岁),含 214 处深部感染。

记录每位患者的骨折部位、类型、感染时间、细菌种类以及耐药性情况。对每一种细菌进行耐药性分类(表 1)。金葡菌的临床相关耐药一般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排除凝固酶阴性金葡菌。

常见耐药细菌有哪些?

随着可选择的抗生素增多,革兰氏阴性杆菌(GNRs)耐药菌种类也在不断增多。对于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定义是以下列类的抗生素中细菌敏感的种类小于三种: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

细菌种类临床相关耐药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凝固酶阴性顾涛球菌无

链球菌无

肠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多重耐药对以下少于三种敏感: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

术后感染发生的高峰有哪些时间点?

术后感染通常在手术后第 11 周发生(3 天到 51 周),或者更早。闭合性骨折比开放性骨折更早发生感染,不过,24% 的闭合性骨折患者 2 周内出现感染,23% 的开放性骨折患者 2 周内出现感染。所有感染患者中,23% 的患者在两周后出现感染症状,50% 却是在五周后。

将所有感染患者分类,并按感染时间列出。62%GNR 感染在切开复位内固定后两周内出现,而只有 47% 其他感染在两周内出现。有意思的是,金葡菌比其他种类细菌更晚出现感染,75% 在两周后出现感染。

总的来说,36% 的患者有至少有一种临床相关耐药菌感染。就像其他科室感染情况一样,MRSA 感染率要大于 MSSA 感染率。类似于其他骨折固定的研究的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率低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

同时,与 GNR 或其他细菌感染相比,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出现较晚,另外,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但研究数据显示闭合性骨折出现感染较早,而开放性骨折出现感染较晚。

感染发生后该如何用药?

开放性骨折患者在进入手术室清创前一般都尽快接受静脉抗生素治疗。无论开放性或闭合性骨折患者,若计划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通常术前一小时内使用抗生素,术后抗生素持续 24 小时。

我们可以选择静脉注射头孢唑啉,除非患者对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菌素过敏不能使用。通常处理 III 型开放性骨折时不建议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于农场损伤(大面积软组织损伤伴严重感染的 III 型开放性骨折),需加用青霉素。

当出现深部感染时,根据患者术前的用药采取相应措施。通常清创前不使用抗生素,这样会影响菌培结果,如果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或者其他并发症时需及时使用抗生素。在清创和灌洗前,行细菌培养,通常使用拭子刮取,若条件允许,最好是组织标本。

GNR 感染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感染率较高,但 GNR 多重耐药率较低。骨盆,髋臼及股骨近端 GNR 感染率高于其他部位。III 型开放性骨折由于担心肾毒性未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而有较高的 GNR 感染率。建议对于 III 型开放性骨折及骨盆、髋臼和股骨近端骨折预防感染时选择抗菌谱覆盖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抗生素。

骨伤科常用手术器械介绍

第一节骨伤科常用手术器械介绍 骨科手术与外科其他手术一样,是一门专项技术,除一些通用器械外还需要一些专用手术器械,因为骨科器械种类繁多,不能一一介绍,因此将一些常用手术器械做一简单介绍。 一·牵开器 牵开器即称拉钩。为了充分显露手术野,使手术易于进行,并保护组织,避免意外损伤,骨科手术除了应用一些普通的牵开器外,还可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选用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牵开器,如胫骨牵开器(图2-1)和自动牵开器(图2-2)等。胫骨牵开器的弧形圆头可插入骨干之下,在手术中保护周围软组织。于施行截骨术时,因骨干之下,已有自两侧插入的胫骨牵开器的两个弧形圆头存在,故锋利的截骨刀刃就不至于在截断骨干后损伤其下之软组织(图2-3)。在作脊柱手术时,应用自动牵开器除可充分显露手术野,并有压迫软组织,协助止血的作用。在其他一些手术中,应用自动牵开器,可以减少助手人数。 二·骨膜剥离器 骨膜剥离器又称骨膜起子或骨膜剥离质。应用骨膜剥离器,可将附着于骨面上的骨膜及软组织自骨面上剥离下来。骨膜剥离器有多种不同形状,其刃的锐利程度亦有所不同,常用者如(图2-4)所示。 三·持骨器 持骨器又称持骨钳或骨把持器。持骨器用以夹住骨折端,帮助骨折复位并保持复位后的位置,以便于进行内固定。有骨钳和骨夹两种

形式(图2-5) 四·骨钻和钻头 有手摇钻(图2-6)及电动钻(图2-7),气钻等。前者构造较简单,只能用于在骨上钻洞。其优点为灭菌方便;又因其转动速度较慢,不产生高热,故不致引起钻孔周围组织“灼伤”。后者构造复杂,维护要求较高。电动钻,气钻除可用于钻洞外,还附有各种形状和大小不等的锯片。除去钻头,装上锯片后,即成电动锯,气锯,可用于采取植骨片和截骨等。电动钻和气钻还附有修整骨面的附件,故适用范围较广,对缩短手术时间有一定帮助。常用的钻头有15号至45号等不同直径。在选用钻头时,必须与螺丝钉相匹配。 五·骨锤 骨锤的用途是敲击功能,直接敲击或间接敲击。分通用骨锤和专用骨锤。一般专用骨锤是配套专门工具使用,通用骨锤则应用广泛。锤头部分多用金属制成,既有硬木或聚乙烯做锤头表面(图2-8)。骨锤一般按其重量及大小等分成不同型号。轻型主要用于指骨,趾骨及小关节的手术;中型主要用于尺,桡骨及脊骨手术;重型用于股骨,胫骨,肱骨和大关节的手术。 六·骨凿和骨刀 骨凿(图2-9)的头部仅有一个斜坡形的刃面。骨凿之刃面不仅短而粗,因此在操作时有凿裂骨片的危险。骨凿主要用于修理骨面和取骨。骨刀则由两个相等坡度的斜面相遇于一个刀口而构成。主要由于截骨和切骨。有各种形状及型号之骨凿和骨刀。

合理用药指标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指标 一.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1. 门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目的:考查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门诊使用抗菌药物人次:指使用的抗菌药物人次,无论其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即一个病人挂一次号就诊时使用了抗菌药物,就计为:就诊使用抗菌药物1人次 同期就诊总人次:指在同一个抽样时间段内,病人就诊总人次,即在同一个抽样时间段内挂号的病人人次 统计:将每次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例数除以就诊总人数乘100。 2. 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目的:测算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此项是以病人使用抗菌药物例数计算的,一个病例中无论其使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包括不同剂型),都只计为1例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如分组(手术组、非手术组或预防组、治疗组)计算,同期总出院人数不相同时要考虑权重。 二. 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 目的:测量每例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者平均用了几种抗菌药物。 出院患者:因在抽样期间,住院患者用药没有停止,无法计算,故使用同期出院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同期:在一个抽样时间段内,使用抗菌药物的出院总人数。 明确抗菌药物的范围。 抗菌药物品种数:按抗菌药物的通用名统计。 统计:抽样期间,全部出院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总品种数除以同期使用抗菌药物 三.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 目的:测算患者住院期间所使用的抗菌药物平均费用 出院患者:因在抽样期间,住院患者用药没有停止,无法计算,故使用同期出院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同期:在一个抽样时间段内,使用抗菌药物的出院总人数。 抗菌药物的费用按药品最近的购入价格(按商品名计价)。 统计:抽样期间,全部出院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总费用除以同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总例数四.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指每100人日中消耗抗菌药物的DDD数。 DDD值:按照WHO推荐的药物应用日处方约定剂量计算:(defined daily doses , DDD),同一通用名的药物剂型不同DDD值也不同。 某个抗菌药物的DDD数=该抗菌药物消耗量除以DDD值(克/DDD值)。 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所有抗菌药物DDD数的和。 收治患者人天数:指在同一抽样时间段内出院患者总数与同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的乘积。由于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有差异,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可用于不同药品间比较的指标。DDD数(DDDs)即是这样的指标。DDD(Defined Daily Dose,约定日剂量)是指为达到主要的用于成人的药物平均日剂量。

骨科常见病的鉴别诊断

骨伤科培训资料 常见病的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 (1)腰椎后关节紊乱:患者多为中年人,女性尤为多见。既往无明显外伤史。急性期可滑膜嵌顿产生疼痛,慢性病例可产生后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出现腰痛,多位于棘突旁1.5cm 处,可有同侧臀部或大腿后的放射痛,该病的放射痛一般不过膝关节,不伴有感觉及肌力减退及反射消失等神经根损伤的体征。(2)腰椎管狭窄症:间歇性破行追突出症状,下肢酸胀、麻木,无力,少数伴有根性神经损伤的表现,严重的中央型狭窄可出现大小便失禁,脊髓碘油造影和CT等特殊检查可进一步确诊。(3)腰椎结核:早期局限性腰椎结核可刺激临近的神经根,造成腰痛和下肢放射痛,腰椎结核有结核病的全身反应,腰痛较剧,X线片可见椎体或椎弓根破坏,CT扫描对X线片不能显示的椎体早期局限性结核病灶有独特作用。(4)椎体转移瘤:疼痛加剧,夜间加重,患者体质衰弱,可查到原发肿瘤,X线片可见椎体溶骨性破坏。(5)脊髓瘤和马尾神经瘤:为慢性进行性疾患,无间歇好转和自愈现象,常有大小便失禁,脑脊液蛋白增高,奎氏试验显示梗阻,脊髓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骨关节炎 (1)类风湿关节炎:女性多于男性,受累关节疼痛剧烈,晨僵明显,好发于四肢小关节,常呈对称性肿胀。活动期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多为阳性,X线片常可见骨质疏松及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2)风湿性关节炎:有链球菌感染史,并常于再次感染链球菌后复发,疼痛呈游走性,活动期血沉增快,抗链“O”阳性。X线检查多无异常发现。(3)膝关节非特异性滑膜炎:表现为反复出现的膝关节腔积液,浮髌试验阳性。膝关节肿胀程度与该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程度不一致,关节肿胀很严重,但关节疼痛却较轻,常表现为闷胀感。X线片仅表现软组织肿胀。(4)强直性脊柱炎:多发生于年轻男性,主要病变在韧带附着部,棘间韧带等均可骨化,使脊柱呈竹节样改变,而椎间盘则很少累及,X线表现与退行性脊柱病变有明显不同,且以骶髂关节X线改变为主。 痛风性关节炎 (1)类风湿关节炎:女性多于男性,受累关节疼痛剧烈,晨僵明显,好发于四肢小关节。活动期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多为阳性,X线片常可见骨质疏松及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2)

骨科内固定的材料主要有哪些

骨科内固定的材料主要有哪些 骨科内固定材料是许多骨折病人手术时需要用到的手术器材。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传统骨科内固定材料主要有不锈钢系列、钴铬钼合金、钛和钛合金等,这些都是永久性植入材料。 (1)不锈钢系列:均为奥氏体的铁基合金。以奥氏体不锈钢为基础,再加入钛元素,使材料具有较高的抗腐蚀性能。加入了钼元素,并相应地减少硫、磷等杂质,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硬度和耐腐蚀性。镍在不锈钢中的主要性能是防锈、抗腐蚀、提高材料的韧性。316、316L、317、3l7L牌号的不锈钢,惰性好、耐蚀性强。它的机械性能也适合制作内固定器材,是目前国际选用最广的医用不锈钢材料。 (2)钴、铬、钼合金:钴的硬度大,耐腐蚀性好;钼在合金中含量较不锈钢系列高,故合金的硬度大、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缺点是钴对细胞的毒性较大.植入人体后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甚至有致癌作用。而且价格昂贵,制品加工困难,现已少用。 (3)钛及钛合金:包括纯钛和钛基合金两大类。 钛元素较活泼,晶体表面极易氧化。材料表面氧化后形成一层钝性氧化膜,性质稳定、惰性大、耐酸、耐腐蚀性和组织相容性好,对细胞的毒性极低。而且质量轻,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较不锈钢、钴铬钼合金低。弹性模量接近人体皮质骨,作为骨折内固定材料有其优点,并有广泛应用价值。 纯钛的硬度低、质轻、不耐磨。如在真空800摄氏度氮化炉中经表面氮化处理后,可增加它的硬度、耐磨性和惰性。 常用的钛合金内固定材料有两种。 a.T-6A1—4V:国产牌号为TC4。其硬度和耐腐蚀性大于纯钛.而且质轻,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内固定金属材料之一。 b.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好,耐腐蚀性强。它在低温下可产生可塑性变形,当温度升高后又能恢复原来形状,故可制作特殊需要的内固定用品,如特殊形状的钉和Ender针等。但记忆复形的机械强度有限,目前尚不能广泛应用,还须进一步研究。

骨科器械及内固定物的英文名称及缩写

骨科器械及内固定物的英文名称及缩写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 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 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 股骨远端带锁髓内钉(Distal Femoral Nail,DFN) 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 力加压接骨板(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DCP)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limited contact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LC-DCP) 点状接触接骨板(point contact fixator,PC-Fix) 波形钢板(wave plate) 非扩髓股骨髓内针(UFN,Unreamed Femoral Nail ) 非扩髓胫骨髓内针(UTN,Unreamed Tibial Nail ) 锁定加压接骨板(LCP,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四肢内固定物: 加压钢板:LCP 动力加压板:DCP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板:LC-DCP 交锁髓内钉:locking nail,LN 简化通用钉:simplified universal nail,SUN 股骨逆行髓内钉:GSH 脊柱: 颈椎前路内固定钢板螺钉系统的种类: 双皮质骨钢板系统:AO Orozco钢板和Caspar钢板 单皮质骨钢板螺钉系统:Morscher钢板及Caspar钢板以及PCB钢板、Secuplate、Zephir、Blackstone等 颈椎前路AO带锁钢板:CSLP 颈椎界面内固定物:Cage(鸟笼式螺纹固定器) 颈椎后路内固定物:较古老的有Luque棒、Hartshill-Rabsford环、CD环、AO钢板加螺钉等 新式的:椎板夹:Halifax以及Apofix 胸椎:Harrington器械、LUque器械、RF系统:reduction fixation系统、RF三型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AF)系统(atlas fixator system)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china great-wall spinal system 钛网融合器:PYRAMESH 后路腰椎融合器:HELIX RF 脊柱复位固定系统 Reduction Fixation Spinal System(分RF-I型,RF-II型,RF-III型)

骨科内固定术

骨科内固定术 用金属螺钉、钢板、髓内针、钢丝或骨板等物直接在断骨内或外面将断骨连接固定起来的手术,称为内固定术。这种手术多用于骨折切开复位术及切骨术,以保持折端的复位。 内固定术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较好地保持骨折的解剖复位,比单纯外固定直接而有效,特别在防止骨折端的剪式或旋转性活动方面更为有效。另外,有些内固定物有坚强的支撑作用,术后可以少用或不用外固定,可以减少外固定的范围和时间,坚强的内固定有利于伤肢的功能锻炼和早期起床,减少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静脉血栓、膀胱结石等)。 但对内固定的缺点,也应有足够认识。不论何种金属内固定物,对人体总是异物,临床上常见到在内固定物的下面及周围发生骨质疏松或吸收内固定松动。一旦发生感染,金属异物将会严重地阻碍伤口和骨折愈合。同时,安置内固定,需广泛剥离软组织和骨膜,必然影响血运,延迟骨折的愈合。 由于无菌技术的发展,手术技术不断熟练,内固定物的金属质量逐渐改善,恰当地选用内固定术,对某些骨折的治疗确可提高疗效。但必须指出:片面追求骨折的解剖复位,滥用内固定是极其错误的,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同时,还应认识内固定不过是保持复位的暂时性措施,虽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不能代替骨折的愈合,术后必须采取不同的保护性措施,直至骨折愈合为止。否则,将会发生内固定疲劳、弯曲或折断。 根据骨折端间保持一定压力的坚强内固定可形成骨折一期愈合(即骨折端间不经过骨痂而由新生骨直接连接骨端)的概念,设计的各种加压内固定物(如加压钢板、加压螺钉等)除可促进骨折愈合,尚可不用或少用外固定,以便早期活动甚至负重。加压内固定也有一般内固定固有的缺点,同时,坚强内固定尚可引起骨折部骨萎缩,甚至拆除内固定后发生再骨折。 [适应证] 1.骨折复位后,用外固定或牵引难以保持骨折端复位者,应行内固定:①骨折一端有肌肉强烈收缩者(如尺骨鹰嘴骨折、胫骨结节骨折、髌骨横断骨折等);②关节内骨折,特别是下肢的负重关节,需要解剖复位者;③一骨多处骨折或全身多发性骨折,单用外固定难以维持复位或不利于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者; ④脊柱骨折合并截瘫,术后为保持脊柱的稳定性者。 2.内固定可以促进骨折愈合者。如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外固定效果差,并发症多,内固定治疗可以提高愈合率,减少死亡率。 3.骨折治疗不当或其它原因所致的不愈合;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症;骨切除术或严重损伤等原因所致的骨缺损等。在治疗中需要同时作骨移植,必须有牢靠的内固定,才能保证植骨的愈合。 4.按计划切骨矫正畸形后,需行内固定,以保持矫正后的良好位置(如膝、肘部内、外翻的切骨矫形术,股骨转子间、转子下切骨术,脊柱切骨术等)。 5.8~12小时以内、污染轻的开放性骨折,彻底清创和复位后,可行内固定术。但以简单的内固定物为宜(如螺钉、钢针、钢丝、小型钢板等)。 [禁忌证] 1.对粉碎性骨折,内固定不能有效地保持复位,手术又能损害骨折块血运,一般多不作切开复位、内固定。但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和长骨蝶形骨折复位后不能保持位置者,应施行内固定。

合理用药监测指标

江油市人民医院 合理用药监测指标 (一)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增补) ①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②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超过2个品规; ③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 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 ⑤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 ⑥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种。 本监测指标所指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不包括抗结核病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不含植物成分的抗菌药、不包括抗皮肤感染药、眼科抗感染药等外用品规 (二)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增补) 指标名称: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对象选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 指标类型:结果指标。 指标改善:

①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 ②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80% 分子: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例数 分母:同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总例数 计算公式: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例数 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100% 同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总例数 (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增补) 指标名称: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对象选择:全部住院患者 指标类型:结果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60%)。 分子: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分母:同期出院患者总例数 计算公式: 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例数例数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100% 同期出院患者总例数 1.以病人使用抗菌药物例数计算,一个病例中无论其使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包括不同剂型),都只计为1例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2021年骨科常见手术及所用器械名称

骨科常见手术及所用器械名称、价格 欧阳光明(2021.03.07) 科室:创急 疾病名称手术名称所用器械名称价格 1018.5 颈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颈椎后路II型板用钉(FJA板用 钉) 颈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止动压片钉1018.5 颈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颈椎前路板植骨钉1048.95 颈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颈椎后路II型板(FJA-II)2782.5 颈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颈椎后路II型板(FJA-II)3528 颈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颈椎前路IC板(FJA-IC)7150.5 颈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颈椎前路IC板(FJA-IC)6730.5 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横连器2520 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提拉钉/侧开口钉(FJD3/D6)1144.5 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矫形棒(FJB1)1858.5 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矫形棒(FJB1)706.65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角度棒(FJB2)706.65 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矫形棒(FJB1)888.3 骨科常见手术及所用器械名称、价格 科室:创急 疾病名称手术名称所用器械名称价格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矫形钉IV型(FJD5-IV)1858.5 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矫形钉III型(FJD5-III)1858.5 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矫形钉V型/万向钉(FJD5-V)1858.5 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锥板钩1144.5 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椎弓根钩1144.5 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胸腰椎前路IV型板用钉(FJA- IV板用钉) 1407 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胸腰椎前路钉棒系统垫片571.2 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胸腰椎前路钉棒系统双棒连接器2509.5 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矫形钉II型(FJD5-II)1806 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胸腰椎前路IV型板(FJA-IV 板) 8358 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Fidji颈椎笼9366 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Fidji腰椎笼9366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30 寄生虫感染与骨科疾患

30 寄生虫感染与骨科疾患 在骨科疾患中,通常很少考虑到病因是寄生虫。当外科手术自骨或关节内取出虫体时,人们才会联想到寄生虫与骨科疾病的关系。 虫源性骨科疾病一般较少见,但由于忽略造成的诊断不明,误诊,而贻误病情的并不少见。就目前所知,至少有20多种寄生虫能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人体骨路系统,或引起骨组织、骨髓、关节的病变,或明显妨碍骨骼的正常生长,或者导致腹内胎儿的骨骼畸形。能引起骨科疾患的这些寄生虫;属于蠕虫的有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孟氏迭宫绦虫、链状带绦虫、班氏丝虫、马来丝虫、盘尾丝虫、棘唇丝虫、麦地那龙线虫、广州管圆线虫、旋毛虫、似蚓蛔线虫、颚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日本血吸虫、姜片虫、肺吸虫;属于原虫的有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弓形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属于有害昆虫的有马尾松毛虫等。现按其致病的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30.1 广泛侵犯骨组织的寄生虫 30.1.1 细粒棘球绦虫 成虫寄生在犬、狼等动物体内,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可污染牲畜的皮毛、畜舍、牧草以及土壤、水源、蔬菜等。人误将虫卵食入,卵内幼虫能进入肠壁,并随血流到肝、肺等器官,甚至骨组织内,发育为棘球蚴,引起包虫囊肿病。包虫囊肿,也即棘球蚴,可随时间而增大。如一旦挤破,囊内的子囊和头节又可在附近组织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继续增长,直至囊内幼虫被终宿主犬、狼等动物吞食,才能在它们的肠内发育为成虫。所以,人是因为该虫的幼虫——棘球蚴的寄生而患病。本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以畜牧区为多。我国西北诸省较常见,居民感染率可高达7%以上。

包虫病患者约0.5%—2%有骨包虫囊肿。囊肿累及部位以骨盆骨最常见,其次为脊椎、骶骨、股骨、肪骨、骸骨等。肋骨和椎管内包虫病近来亦见报道。骨包虫囊肿的病变都是从海绵骨或骨髓腔开始。长管骨的病变由骨端开始,由于骨质坚硬,骨腔狭小,囊肿只能沿髓腔或骨质薄弱部位蔓延而成为外生多房型包囊。骨包虫囊肿几乎都是原发的,常在儿童时感染,成年后才出现症状,至临床就诊时,多数病人已属晚期。 骨包虫囊肿初期,仅少数病例有“风湿痛”,常被忽略或误诊。随病灶发展,患者感觉到囊肿部位疼痛、麻木、肌肉萎缩、活动受限。若大量骨组织破坏,则疼痛剧烈,受害骨骼变粗、畸形,轻微外伤即可导致病理性骨折。如囊肿累及脊柱,则由于挤压脊髓、马尾或神经根,可合并截瘫,此时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若囊肿穿破骨皮质,侵犯周围软组织,可出现巨大包块。若破出皮肤,继发细菌感染,可形成慢性骨髓炎、瘘管等。若关节受累,例如肩关节被侵,则可合并病理性脱位。 骨包虫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X线、皮内试验和一些血清学检查,有时还需要通过活组织病理检查才能确诊。X线检查较为常用,但须注意同骨生肉瘤、巨细胞瘤、纤维性囊性骨炎相区分,晚期病变时应与骨结核相鉴别。骨包虫囊肿初期,X线表现为局限性骨质破坏,骨纹稀疏,形成蜂窝状串连的圆形透光区,但无骨膜反应及新生骨。病变广泛后,可见众多串连的大小不等的囊状骨质缺损,并可压迫骨皮质,使骨皮质厚薄不均,甚至形成碎骨片而仅由软组织相连。在脊椎可形成假性椎旁囊肿,椎体可轻度压缩成楔形,脊髓造影显示梗阻平面呈杯口状,梳锯齿状或毛笔状,手术可见脊髓受压及移位现象。在骨盆骨常呈溶骨性病灶,皮质扩张。在关节可见环状或弧形囊状阴影。在肋骨内早期可见孤立的膨胀性溶骨病灶。骨包虫囊肿亦偶见钙化。若伴有继发感染,则X线片变化更为复杂。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l)技术,可显示钙化囊肿,对本病的诊断和随访有无复发均有价值。MRI不仅能探测病变的软组织,还能测出包囊的活力。

骨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共15篇汇总)

第1篇骨科专业技术总结 骨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本人于1999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得本科学历,毕业后即来到北京电力医院工作,2005年晋升为骨科主治医师,2006-200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进行在职研究生学习,并获得骨科硕士学位。大学毕业至今,工作已十余个春秋。时间的积累,使我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成为了现在能够独挡一面的高年资主治医师。由于本人勤勤恳恳的工作,在医疗和科研等领域都取得了点滴成绩,医院领导先后授予我“2003年度北京电力医院优秀青年医师”、“2009年度北京电力医院优秀医师”、“2010年度北京电力医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本人在工作期间严格遵守我国宪法和医学相关法律,没有违法行为,没有违反执业道德行为,更没有因此而得到的投诉。工作中始终以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特别是满足广大电力职工、家属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为己任。下面是我的主要工作内容总结,希望能够得到各位领导和专家的认可。 作为一名骨科医生,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任务,自从开始工作时起,我就虚心向上级医师学习诊断疾病的思路和方法,手术治疗的技术、注意事项。通过不断的实践,从只能做手术辅助角色,到自己能主刀完成四肢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五年时间里,作为第一术者,我先后完成过“肱骨、锁骨、尺桡骨、股骨、胫骨及手、足”的各种骨折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数百例。对于每位骨折患者,我都本着尊重生命的态度,术前认真研究骨折类型、判断骨折粉碎程度,预先想出手术方式,制定出手术计划、方案,并预估术中可能会出现的第 1 页 共 5 页 问题、解决方法。通过一系列严谨的诊疗方案治疗后,术后随访患者,骨折得到了一期愈合,很少有并发症出现。对于四肢骨折的成功治疗经验,使我对自己的手术技术有了一定的自信,近几年已开始研究关节周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等复杂手术。对骨关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都积累了一定经验,可以独立完成四肢、脊柱畸形的矫正手术,脊柱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复杂骨折的内、外固定治疗。作为负责人参加过约70例严重创伤、疑难重症病例的诊断和救治工作。此外,被医院聘为主治医师后,我就一直担负着院内、外的骨科会诊任务,主持过数次全院会诊;并在工作中解决中、初级医师遇到的诸多疑难问题,作为讲者,进行骨科相关课题的学术讲座约20余次,向下一级医师不断讲授骨科知识。同时,我院还是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我也承担了我科的部分教学工作,每年都要在临床工作中带教学生。由于骨科疾病大多需要影像诊断,我还专门研究过放射科专业知识,掌握了骨-关节损伤、感染、畸形以及肿瘤、代谢性骨病的知识,将其与临床病理、症状相结合,掌握了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要点。同时,现代学科的发展使各个学科都有互通和牵连之处,我对老年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危重医学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神经电生理、超声等相关学科也都有一定的临床经验。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猛然增加,我作为我院“骨质疏松”门诊负责人,十分重视“骨质疏松”患者的诊治工作,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免费测量骨密度等方法向老年人普及骨质疏松知识,不但提高了我院门诊就诊率,也为老年患者提供了抗骨质疏松治疗服务,从而降低其髋部、脊柱等第 2 页 共 5 页

骨科内固定的合理抗感染用药

骨科内固定的合理抗感染用药 骨折内固定后感染并不罕见,处理起来也非常麻烦。内固定后的感染发生率可从闭合性股骨骨折的 1% 到开放性 Pilon 骨折的 67%。 为阐明当前内固定后感染细菌的种类以及在四肢、骨盆及髋臼骨折内固定后致深部感染耐药菌出现的原因,Torbert 博士等团队通过筛选从 2006 年 12 月至 2010 年 12 月所在医院的骨科手术,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相关研究发表在 J Orthop Trauma 杂志上。 初筛 938 例患者,根据切开复位内固定或髓内钉治疗四肢、骨盆或髋臼骨折;手术部位感染深至皮下;内固定 12 个月内进行清创术;可获得术中培养数据等标准,进行二次剔除。最终纳入了 211 例患者,其中 152 例男性,59 例女性,平均年龄 45 岁(16-95 岁),含 214 处深部感染。 记录每位患者的骨折部位、类型、感染时间、细菌种类以及耐药性情况。对每一种细菌进行耐药性分类(表 1)。金葡菌的临床相关耐药一般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排除凝固酶阴性金葡菌。 常见耐药细菌有哪些? 随着可选择的抗生素增多,革兰氏阴性杆菌(GNRs)耐药菌种类也在不断增多。对于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定义是以下列类的抗生素中细菌敏感的种类小于三种: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 细菌种类临床相关耐药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凝固酶阴性顾涛球菌无 链球菌无 肠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多重耐药对以下少于三种敏感: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

术后感染发生的高峰有哪些时间点? 术后感染通常在手术后第 11 周发生(3 天到 51 周),或者更早。闭合性骨折比开放性骨折更早发生感染,不过,24% 的闭合性骨折患者 2 周内出现感染,23% 的开放性骨折患者 2 周内出现感染。所有感染患者中,23% 的患者在两周后出现感染症状,50% 却是在五周后。 将所有感染患者分类,并按感染时间列出。62%GNR 感染在切开复位内固定后两周内出现,而只有 47% 其他感染在两周内出现。有意思的是,金葡菌比其他种类细菌更晚出现感染,75% 在两周后出现感染。

骨科内固定的材料主要分类 附带图片

骨科内固定的材料主要分类 骨科内固定材料是许多骨折病人手术时需要用到的手术器材。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传统骨科内固定材料主要有不锈钢系列、钴铬钼合金、钛和钛合金等,这些都是永久性植入材料。 (1)不锈钢系列:均为奥氏体的铁基合金。以奥氏体不锈钢为基础,再加入钛元素,使材料具有较高的抗腐蚀性能。加入了钼元素,并相应地减少硫、磷等杂质,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硬度和耐腐蚀性。镍在不锈钢中的主要性能是防锈、抗腐蚀、提高材料的韧性。316、316L、317、3l7L牌号的不锈钢,惰性好、耐蚀性强。它的机械性能也适合制作内固定器材,是目前国际选用最广的医用不锈钢材料。 (2)钴、铬、钼合金:钴的硬度大,耐腐蚀性好;钼在合金中含量较不锈钢系列高,故合金的硬度大、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缺点是钴对细胞的毒性较大.植入人体后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甚至有致癌作用。而且价格昂贵,制品加工困难,现已少用。 (3)钛及钛合金:包括纯钛和钛基合金两大类。 钛元素较活泼,晶体表面极易氧化。材料表面氧化后形成一层钝性氧化膜,性质稳定、惰性大、耐酸、耐腐蚀性和组织相容性好,对细胞的毒性极低。而且质量轻,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较不锈钢、钴铬钼合金低。弹性模量接近人体皮质骨,作为骨折内固定材料有其优点,并有广泛应用价值。 纯钛的硬度低、质轻、不耐磨。如在真空800摄氏度氮化炉中经表面氮化处理后,可增加它的硬度、耐磨性和惰性。 常用的钛合金内固定材料有两种。 a.T-6A1—4V:国产牌号为TC4。其硬度和耐腐蚀性大于纯钛.而且质轻,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内固定金属材料之一。 b.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好,耐腐蚀性强。它在低温下可产生可塑性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化验(正常标准) 1、血细胞成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1~5岁儿童约为8000~11000 2、红细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万;成人女性350~450万;新生儿600~700万;两岁后逐渐下降 3、血红蛋白成人男性13、5~15克%;女性12~1 4、5克%。 4.血沉:A、长管法,每小时儿童12毫米以下;成人男性15毫米以下;成人女性20毫米以下。B、短管法,每小时儿童2~10毫米,成人男性0~8毫米,成人女性0~10毫米。 5.血小板:每立方毫米10~30万。 6.出血时间:1~5分钟。 7.凝血时间:A、试管法4~12分钟;B、毛细血管2~4分钟;玻片法2~8分钟。 8.蛋白质:总量6~7、5克%;白蛋白3、5~4、8克%;球蛋白2~3克%;白蛋白/球蛋白3、8~4、8克%。 9.葡萄糖:成人80~120毫克%;儿童80~100毫克%。 10.总胆固醇:成人100~230毫克%;6岁以上儿童130~200毫克%。 11.甘油三酯:比色法<5、45毫当量/升或40~150毫克%。 12.谷丙转氨酶:定量法2~40卡门氏单位。 13.肝功能:黄疸指数2~6单位;总胆红素0、1~1毫克%;麝香草酚浊度0~6 单位;硫酸锌浊度2~12单位。 二、血常规检查(常见表现及原因) 1、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正常情况: (00、05-00、3)*109/L 增高: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寄生虫病,何杰金氏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阿狄森病病,西蒙病,席汉病、降低: 使用糖皮质激素,柯兴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 2、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 (00、5-1、5)%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3、红细胞正常情况: 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 4、5) *1012/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得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4、血红蛋白正常情况: 男性: (120-150) g/L; 女性: (105-135) g/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得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5、白细胞正常情况: (4-10)*109/L 升高: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正常情况: (50-70)% 增高: 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6、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情况: (00、5-3)% 增高: 过敏性变态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寄生虫感染; 降低: 伤寒, 副伤寒、糖皮质激素长期或大量用药后。

合理用药各项指标

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标(Rational Use of Drug ) (一)处方指标( Prescription indicators )。 1.每次就诊人均用药品种数 表达方式: 同期就诊人次就诊用药总品种数均用药品种数 每次就诊人= 2.每次就诊人均药费 表达方式: 同期就诊人次就诊药物总费用人均药费 每次就诊= 3.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表达方式: %100?=同期就诊总人次就诊使用抗菌药物人次药物的百分率 就诊使用抗菌 4.就诊使用注射药物的百分率 表达方式: %100?=同期就诊总人次就诊使用注射药物人次药物的百分率 就诊使用注射 5.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 表达方式: %100?=同期就诊用药总品种数就诊用基本药物品种数用药的百分率 基本药物占处方 (二)抗菌药物用药指标(Indicators of antimicrobial

drugs use )。 1.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 表达方式: 院总人数同期使用抗菌药物的出总品种数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数 住院患者人均使用= 2.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 表达方式: 总人数同期使用抗菌药物出院总费用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费用 住院患者人均使用 = 3.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表达方式: %100?=同期总出院人数总例数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菌药物百分率 住院患者使用抗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表达方式: 100DDD ?=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数)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 注: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同期出院患者人数×同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5.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总额的百分率 表达方式:

骨科内固定取出术知情同意书

××医院 内固定物取出手术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 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 医生已告知我患有,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手术。替代方案:内固定物不予取出:优点:不增加创伤。缺点:内固定物异物反应、应力遮挡、钢板下骨质疏松、应力性骨折,内固定物松动、弯折、断裂、难以取出而永久存留体内的可能等。 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 医生告知我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具体的治疗方式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医生告诉我可与我的医生讨论有关我手术的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1.我理解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 2.我理解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 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我理解此手术存在以下风险和局限性: 1)麻醉意外,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2)术中根据情况可能变更手术方式。 3)手术可能循原切口进入,必要时可能延长原切口,导致原切口瘢痕增多;

也可能采用新切口进入,会形成新的瘢痕。 4)术中损伤神经、血管及邻近器官,如运动神经损伤导致相应肌肉功能失去 支配,引起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皮神经损伤导致相应部位麻木、疼痛; 血管损伤导致大出血,严重者可致休克,肢体缺血性挛缩甚至危及生命。 5)围手术期心、肺、脑血管意外出现:脑出血或脑栓塞;心律失常,心肌梗 死,心力衰竭,血压降低,休克;肺栓塞,呼吸功能障碍,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6)创口并发症:出血、血肿、裂开、不愈合、感染,瘘管及窦道形成;各种 原因伤口不能一期闭合,需植皮、皮瓣移植或延迟关闭等;术后创口部疤痕形成,甚至可能形成增殖性疤痕或疤痕疙瘩。 7)止血带及尿管并发症出现:皮肤、血管、神经等损伤,尿管脱落,尿道、 膀胱损伤等出现。 8)内固定取出的意外情况,需再次或多次手术:拆除内固定过程中造成新的 骨折;内固定物无法取出或全部取出而永久存留体内。 9)术后因长期卧床可能出现坠积性肺炎、褥疮、废用性骨质疏松、血栓闭塞 性脉管炎、泌尿系感染、结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严重者肺栓塞,死亡。 10)术后可能因压迫性或废用性骨质疏松,或者意外暴力导致创伤部位再骨折 或其他部位骨折。 11)不恰当的功能锻炼或过早负(持)重,可能导致创伤部位再骨折或其他部位

2017年度合理用药监测情况总结

2017年度合理用药监测情况总结 一、抗菌药物指标监控 (一)指标完成情况:2017年度医院主要监管的抗菌药物使用指标能够达标的有: 1、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16.53 % (< 20 %)、(2016年为15.12 %); 2、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37.27 % (<40 %)、(2016年为33.77 %); 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37.02 % (< 60 %)、(2016年为39.95 %); 4、使用强度26.77 DDDs(V 40 DDDs)、(2016 年为27.86 DDDs); 5、住院患者抗菌药物送检率37.95 % (> 30 %)、(2016年为33.73 %); 6、1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28.97 %(w 30 %)、( 2016年为 32.60 %); (二)未达标的有: 1、7种清洁手术预防使用率1.66 % (原则上不使用)。 (三)抗菌药物数据超过责任状目标值的科室如下: 1、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超目标科室: 消化内分泌科门诊,16.26 % (12.50 %); 干部科二门诊,5.97 % (5.00 %); 心胸泌尿外科诊室,48.65% (43.00 %); 耳鼻喉科门诊,45.37 % (43 %); 口腔科门诊,67.77 % (50 %); 健康管理中心门诊,11.01 % (4 %)。 2、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超目标科室: 老年病科病区,39.13 % (36 %)。 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超目标科室: 心血管内科病区,20.92 (20); 感染内科病区,61.74 (58); 急诊综合病房,56.73 (55);

骨科常见疾病

骨科常见疾病.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骨折(fracture) 一、定义: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受到破坏所引起的,以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畸形及骨擦音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二、分类: (一)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为:

1.开放性骨折骨折附近的皮肤和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 2.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没有污染。 (二)依据骨折的程度分类 1.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 2.不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 (三)依据骨折的形态分类 1.横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多发生在骨干部。 2.粉碎性骨折骨碎裂成两块以上,称粉碎性骨折。 3.压缩骨折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体和跟骨。 4.星状骨折多因暴力直接着力于骨面所致,如髌骨骨折。 5.凹陷骨折如颅骨因外力使之发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处。骨折后,皮质骨 嵌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7.裂纹骨折如长骨干或颅骨伤后可有骨折线,未通过全部骨质。多发生在小儿,骨质部分断裂,骨膜及部分骨质未断。青枝骨折8.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9.骨骺分离通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四)依据解剖部位来分类 如脊柱的椎体骨折,附件骨折,长骨的骨干骨折,骨骺分离,干

骺端骨折,关节内骨折等。 (五)依据骨折前骨组织是否正常分类 1.外伤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 (六)依据骨折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性骨折骨折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缝骨折、 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长骨横形骨折、压缩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 粉碎性骨折。 (七)依据骨折后的时间分类 1.新鲜骨折三周以内的骨折。 2.陈旧性骨折三周以上的骨折。 三、临床表现: 1.骨折的一般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2.骨折的特有体征 (1)畸形; (2)异常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 四、骨折治疗原则: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骨科常用评分和分级

骨科常用评分与分级 一开放性骨折的分类 1 骨科常用评分与分级开放性骨折的分类 Gustilo-Anderson分类最为常用,共分为四型,包括骨和软组织损伤程度以及伤口感染程度。 1型:伤口长1cm左右,污染少,软组织有生机,或者轻微损伤。 2型:伤口在1cm以上,软组织损伤不广泛,皮肤无剥脱性皮瓣或撕裂伤。 3型:骨呈节段粉碎骨折并暴露,合并软组织广泛损伤或有皮肤剥脱伤。 4型:骨和软组织严重损伤,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断肢。 2 anderson依据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将开放性骨折分为" 3型。 Ⅰ型:伤口不超过1cm,伤缘清洁; Ⅱ型:撕裂伤长度超过1cm,但无广泛软组织损伤或皮扶撕脱 ;Ⅲ型;有广泛软组织损伤包括皮肤或皮瓣的撕裂伤,多段骨折,创伤性截肢以及任何需要修复血管的损伤。 1984年 gustilo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此种分类的不足,又将Ⅲ型分为3个" 亚型;即 ⅢA:骨折处仍有充分的软组织覆盖,骨折为多段或为粉碎性, ⅢB:软组织广泛缺损,骨膜剥脱,骨折严重粉碎,广泛感染; ⅢC:包括并发的动脉损伤或关节开放脱位〔2〕。 anderson-Gustilo的分类法是目前" 国际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3 我国学者王亦璁认为这" 种分类方法参照因素太多,彼此又并不一致,容易造成误导。他推荐根据创伤机制分类,按开放伤口形成的原因将开放性骨折分为: (1)自内而外的开放骨折; (2)自外而内的开放骨折; (3)潜在性开放骨折。 4 朱通伯则按创口大小,软组织损伤的轻重,污染程度和骨折端外露情况,将开放性骨折分为3度。 Ⅰ度开放性骨折:皮肤被自内向外的骨折端刺破,创口在3cm以下,软组织挫伤轻微,无明显污染和骨折端外露; Ⅱ度开放性骨折:创口长3~15cm,骨折端外露,有中等程度的软组织损伤,污染明显;Ⅲ度开放性骨折:创口在15cm以上,骨折端外露,软组织毁损,常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污染严重。 为了对开放性骨折、脱位的性质和伤情做出正确评价,用以指导临床工作,不少学者根据伤因或损伤程度进行分类,常用的有以下3种: 5 根据伤因及损伤情况分类

医院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医院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药事管理和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医院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二、各临床科室主任为科室合理用药第一负责人,具体负责对本科合理用药、大处方进行督导管理,及时纠正本科室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三、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使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做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门诊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四、医师在使用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时应告知患者,并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使用肝、肾毒性药品前应先进行肝、肾功能的检查,使用中应定时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使用贵重药品、自费药品和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因未取得患者同意引发用药纠纷的,其经济赔偿由责任医师承担。 五、中、西药剂科应根据临床用药需要对药品进行拆零调配,并加强管理,杜绝药品质量事故的发生。 中、西药剂科必须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向医院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报告。 六、严格控制门诊大处方 门诊处方注射剂为1日用量,口服及外用制剂为3~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一日用量;慢性病口服制剂处方用量可延长到15~30日用量,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除抢救病人和抢救药品外,门诊处方每张处方金额不得超过50元;如超过必须经过科主任审批,并在病程记录中有使用目的的记录。违反上述规定的处方,药师应当告知处方医师,请其重新开具处方。如果医师拒绝重新开具处方,药师有权拒发,并向病人说明情况。 七、实行处方点评和病历点评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标》,每月由医院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抽查处方和病历,对不合格处方、不合格病历进行汇总分析,尤其对不合理用药进行每月点评和院内公示。合理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