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答案整理笔记

古代文学史答案参考
论述题、简答题
3、《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指南32页)
4、《诗经》的主要内容及思想意义。
周民族的史诗,内容上反映的必然是某个部族、民族的早期史,包括部族的起源,发展壮大,早期重大事件,描写民族的英雄祖先,创业的半人半神形象,体裁上必为篇幅较长的叙事诗,有中心任务和清晰的中心事件;颂歌和怨刺诗,颂歌为宫廷乐歌,出自乐师之中,歌功颂德的。怨刺诗产生于周幽王、周厉王统治期,带有显明的乱世痕迹;婚恋诗,数量最多;弃妇诗,反映社呼生活背景,人的心理,抨击现实;农事诗;征役诗,产生于西周晚期,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有爱国主义的反映。
5、《诗经》的艺术特色
直抒胸臆的特色,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和真率的表达思想感情,抒发情感不矫揉造作,扭捏作态往往是直抒胸臆,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真切的乡土情调,形成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独具真朴之美。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为赋、比、兴。语言声韵节奏美,首先,《诗经》善于大量使用“重言词”“双声词”“叠韵词“其次韵律优美,有首句入韵,二句、四句与首句同韵,有首句不入韵,二句、四句同韵,有连续四句,有的多达八九句使用一个韵脚,也有抱韵式、追韵式。其次句法章节方面,句法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章法联章复沓,回环反复。
6、什么是《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
朱熹解释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即比喻,兴即起兴,赋即铺陈直叙。
6、什么是《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

,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14、《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如《逍遥游》为说明作者追求“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全文用了大鹏、学鸠、蜩、斥鴳、朝菌、冥灵等众多形象,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大年或小年等活动及现象的皆“有所待”比喻在物质世界里没有绝对自由,然后才得出自己的正面意见。至于以寓言说理,更是突出。《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如“触蛮之争”(《则阳》),借触、蛮争夺蜗角,嘲笑了诸侯间争夺土地的战争,及其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庖丁解牛”(《养生主》),以解牛为喻,说明了养生的道理。
? 其次,《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任公子钓鱼”(《外物》),“五十犗(健牛)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鱼吞钩后,奋鬐抗争,“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惊心动魄,气象万千。所钓之鱼,竟能供大半个中国的人饱餐不尽。《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尤为雄阔。它由“不知其几千里”大的鲲鱼变化而成,振翅而飞,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境之壮,其思之奇,前所未有。
? 再次,《庄子》的语言,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且语汇丰富,造语新词,如“逍遥”、“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
? 《庄子》的思想与艺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在诸子中也极为突出。郭沫若认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庄子与鲁迅》
14、《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意出尘外的构思,超群绝俗的想象,美妙奇幻的意境,汪洋恣肆的文风,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后所难及。构思好似天马行空,不落俗套,更多的注目于寓言和神话。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虚妄的情节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妙的表现自己的真是思想。其中的一些

语言故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庄子》的艺术形象恢诡谲怪,描写潇洒自如。
15《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 雄辩色彩A.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诱导,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关中,使对方心悦诚服。
B. 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逼近,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例《许行》)
二.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典型事例如,《齐恒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比喻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这折枝”。寓言故事,著名的如《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公孙丑上》“揠苗助长”等。
15《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观点鲜明,富有气势,辞锋犀利,善于论辩,鼓动性强;善于用比喻,语言和精巧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善于掌握论辩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巧设机辨,驳倒对方;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罕有艰深之辞,生涩之句。
19、《楚辞》的含义和特色
“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今存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因而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比起《诗经》更富有表现力,既能曲尽缠绵宛转之情,又增强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富有文彩。
19、“楚辞”的含义和特点。
是指以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创作隗代表的,具有楚语和楚音特征的,富于地方色彩和楚地民歌传统的一种新诗体,又被成为风骚体,骚体诗。
楚辞的产生受到楚地广泛流行的楚声、楚歌的影响。楚辞的产生受到楚地民俗的影响。楚辞的产生受战国时期流行的纵横家散文的影响。楚辞的成功归功于屈原的独创。
20、《离骚》的思想内含
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

想的追求;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三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20、《离骚》的思想内含。
“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举贤而受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深深执著的爱国感情。方言不惮的批判精神、“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21、《离骚》的艺术成就
它塑造了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灵均形象。创作手法的突破,以现实注意为基调,而以浪漫主义为特色,开了在抒情作品中刻画主人公形象的先河,意境的运用,香草,鸟兽,车马,借男女之情,写君臣之义。相草美人的写法。“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休美人以比于君”“ 妃佚女以譬贤臣”“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形式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形式,形成了以六言、七言为主的诗句。长诗语汇丰富,大量运用了楚地方言词。
21、《离骚》的艺术成就
其一,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他情操高尚,品德美好,从不同流合污;他抱负远大,理想崇高,为实现理想百折不挠,上下求索;他热爱故国,心系国家兴亡,矢志为国献身。其峻洁高尚的人格,可与日月争辉。
? 其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如“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近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诗人以小见大,以近托远,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使人透过形象联想到真善美和假丑恶的社会生活内容。这不但使诗篇文采斑斓,而且创造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新诗境。
? 其三,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如诗的二、三部分写诗人南访重华,饮马咸池,上叩帝阍,下求佚女,朝发天津,夕至西极,驰太空,游仙境。诗人极力驰骋想象,创造出了一个丰富新奇的世界。
? 其四,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离骚》中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 其五,创造出了新的诗体形式。《离骚》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体制扩大

为长篇巨制,幻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大气磅礴,完美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复杂地社会生活。
29、《过秦论》的艺术色彩
《过秦论》以主要篇幅历述秦之强盛,最后却转入写秦亡而得出结论,这样写的好处是:欲扬先抑,对比强烈,结论自然,令人信服。 语言特色:文中多用铺叙排比的句式,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种气势和句式,都使人读起来感觉大气磅礴,文采飞扬,非常酣畅。
29、《过秦论》的艺术色彩
(1)文章的主题十分鲜明,就是论述秦“过”,而一切选材与论证都是围绕这一中心。
(2)文章的在论证方法上,主要采用了陈述史实与议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史实的分析中揭示其论点与结论。
(3)文章采用了比喻、对偶、排比、铺陈等文学表现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也造成了一种雄健奔放的气势。
(4)文章的结构是按历史进程的顺序而展开的,清晰而谨严。句式灵活而多变,奔放而流畅。语言酣畅淋漓,纵横驰骋,雄辩滔滔,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30、汉代“经学之”文的主要特征
随着汉帝国政权的稳固和定儒家思想于一尊,武帝以后的政论散文向着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的文风。写文章论世说理时要惜古谏今为汉统治者服务,形成以王权为指归,以灾异经典人世为环节的论说模式。文章与经典若即若离,征引繁复、文气缓慢、思想禁锢、少有个性,对后世经之文影响深远。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及刘向的《谏营起昌陵疏》是其中较有代表的作品。
34、概述史记的实录精神
首先得之于史料的真实性和叙述的科学性。司马迁因职务之便,大量阅读了前代典籍,还参考了皇室所藏文献,还有得之于调查采访者。最重要的还在“不虚美,不隐恶”,他在对史料的分析,处理过程中,始终贯穿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
34、概述史记的实录精神
首先就表现在广泛地收集和详尽地占有材料以及对史料的考信和选取上。为了写作《史记》,司马迁到处游历寻访,足迹遍及整个汉王朝版图及其四周作者能够了解的所有地域,多方“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再次,尊重史实,不以个人的成见掩盖历史人物的功业。比如法家是司马迁非常厌恶的人,他自己深受酷吏之苦,但在书中写到这类人物时,他还是能够出于史家的公心来客观地评判他们的历史

功绩。如在《吕后本纪》里,他写到了吕太后的残忍,但在论赞里还是如实地写出了吕后治国有方的政治才能。
35、概述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典性形象的塑造,选材精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记述典性事例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人物的传闻轶事或生活琐事做有选择有侧重的采录。技术处理上,作者采用了“互见法”。善于把历史事件或人物事迹故事化、文学化。从场景的秒协商,气氛的渲染上完成的,在每个故事理又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气氛的渲染、抒情环境、语言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情感融入其中。
35、概述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特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量,这是《史记》传记的主要特点,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所在。具体表现在:
其一,选材写人――互见法。司马迁写人物并不是有事必录,而是有所选择。如《项羽本纪》集中了许多重要事件突出他的喑噁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这样就体现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的完整性。
其二、运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
1、抓住最具典型意义的主要事件和行动来突出人物性格,如起兵抗秦、钜鹿之战、鸿门宴、广武对峙、垓下之围等。2、善于通过琐事来显示人物性格的特征要,如项羽少年逸事。3、通过场面描写展示人物性格,如钜鹿之战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诸侯作壁上观。为了表现人物,司马迁还通过许多紧张斗争的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紧张的斗争中,在对比中展现人物各自的优点和弱点,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如《项羽本纪》鸿门宴一节是很有代表性的。
其三、调动各种语言技巧。《史记》在语言运用上也有极大的创造。从文学角度看,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如刘邦和项羽都曾见过秦始皇,从他们所表示的感慨中可以看出他们性格的不同: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语气极为坦率,可以想见他强悍爽直的个性;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委婉曲折,又正好表现他贪婪多欲的性格。
35、概述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一. 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

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
,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项羽与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41、汉代散体赋的艺术特征
从体制上看,描绘性特征,宏阔,博大,深宏,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去描绘、记叙;类型化的特征,杨雄开启了模拟道路,程序相同,夸张、铺叙、反驳;语言上用词怪异,重沓,堆彻同偏旁的字,后人讥讽为“字窟”
41、汉代散体赋的艺术特征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
二.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句趋向整齐、骈偶、繁难、华丽。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43、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反映阶级对立关系,揭露,谴责官宦贵族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反映人民的悲苦和反抗的作品代表作《妇病行》;反映军旅生活,控诉战争徭役,同情人民苦难的作品代表作品《十五从军行》;反映恋爱婚姻,表现妇女命运的作品《上邪》《有所思》,其中包括部分弃妇诗,如卓文君的《白头吟》和班婕姝的《怨歌行》;讽刺地主阶级奢侈的生活,社会黑暗的讽刺诗,如《枯鱼过河泣》《鸟生》,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最能代表汉代乐府诗最重要的成就。
43、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算挺而

险。《妇病行》写丈夫丧妻,单独与两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他连给孩子买食物的钱,都要向亲友求乞。
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如《十五从军征》从一个老士卒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惨无人道。这个老兵,一生征战,年老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经家破人亡!这首诗,极生动鲜明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三.讥刺达官显贵。如《鸡鸣》描写贵族富人的显贵和奢侈,颇具漫画意味。
四.抒写爱情、婚姻。如《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以莲叶之“莲”谐音爱怜之“怜”,在纯洁、秀美的景色中,歌唱着同样纯洁美丽的爱情。《上邪》是爱的誓言。
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46、《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融情入景,寓景于情是其一大抒情特色;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厚是其又一特色,熔铸典故,内涵深广,把丰富的内涵,纳入最简约的语言之中。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并不过分。
46、《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①善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景于情。如《迢迢牵牛星》,通篇描绘牛女形象,而男女离别之情,已隐含其中。
②善于以事传情,通过某些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使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如《西北有高楼》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情的描述,抒写了一个怀才不遇、失路徘徊的下层文士的苦闷。
③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以衬映烘托,能达到一种虽着墨不多却语短情长的艺术效果。
④语言上具有浅近自然、意蕴丰厚的特点。
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不仅是汉末抒情文学兴起的产物,也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47、“建安风骨”的时代特征
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多呈现出感慨多气的抒情色彩和悲凉情调,风格慷慨、清新、刚健、悲剧色彩很强;打破了四言格局,变乐府叙事为五言抒情,创造了五言的新体式,把五言诗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48、曹操诗歌的特点
诗歌更多的表现出他深刻的思想矛盾,有四言、五言、杂言,全用乐府古题,书写全新的时代感受。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五言诗大都有感于时事而作,具有“诗史”的性质;造语奇警,刚劲雄放,古直悲凉,气韵沉雄,风格炯劲有力,情调慷慨激昂。
48、曹操诗歌的特点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

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49、曹植的文学艺术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如《赠丁仪》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五.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49、曹植的文学成就
曹植被称为建安之杰,三曹中成就最高的,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其《与杨德祖书》与曹丕的《典论·论文》开启了文学批评的风气,对建安文学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曹植擅长于各种文体诗体,尤其擅长五言,诗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作品《洛神赋》在建安时代是不朽的抒情小赋,其诗歌风格意厚词瞻,气概雄浑,诗歌赋有骨气奇高,词藻华丽的特点。前期有《名都赋》《白马赋》后期有《赠白买王彪》《野田黄雀行》,从古体诗到近体诗,推动文人诗的发展,曹植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诗歌注重追求音律和谐之美,皆平仄协调音节铿锵,无论是运用比兴,还是直抒其事都情感充沛。
50、阮籍诗歌的艺术特色
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它们非一时一地之作,既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每首又各具特点。
一.《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作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深入

,因而也就更沉痛。在圣人有情无情的玄学命题争论中,显然阮籍是持圣人有请之论,从痛哭兵家少女,常作青白眼可看出,所以他认为明君圣人对面人世短促也无可如何。
二.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响逸而调远”。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三.《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50、阮籍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言诗写的好,形成独树一帜的五言诗风格,清,陈沅《诗比兴笺》中评咏怀诗为仁人志士的悲愤之作。阮籍作品风格清军超迈,说话幽深,喜怒不显于色,形成“难以猜测”的迷离现象,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呈现一种“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艺术特征,咏怀诗风为“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咏怀》其一全诗以景称情,情文外化为人的行为,故情在景中,也在人物的活动中。
51、嵇康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他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对险恶的世道人心发出一种愤激的批判,锋芒犀利。
三.嵇康在四言诗中另辟蹊经。他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情调高远,语言流畅,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语言功力。
51、嵇康诗歌的艺术特色
长于四言,开拓了四言的新境界,风格与其人风格特点一致,多用简洁的词语表达超洁的志向,少有细致描写,以意象取胜,豪迈中有悲怆,激越中有无奈,为文自然简约,以壮丽淡远见长,咏白描手法,逻辑能力强而有力,有独立见解,析理绵远,丝丝入扣,有强烈的思辩性和艺术感染力。
53、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左思的诗歌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如《咏史》一、三,没有刻意的调饰有艳丽的辞藻,全部思想感情喷发而出,大气磅礴,所以被成为胸次高旷,笔力雄迈。
二.诗歌中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他的诗歌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其强烈,对贫士失志极为愤慨,一股磊落不平之气喷发而于诗中。如《咏史》其二比兴手法表达了这种感情。
三.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诗品),就是指他诗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他一改班固创为《咏史》时的质木无文,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情

怀,使咏史有了新的飞跃。
53、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其代表作《咏史》八首,对后代文人影响最为深远,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第一首奠定了咏史的基调,典性的咏怀诗,将寒门与贵族相对比抒发内心感慨。第二首诗对门阀提出最为激烈的一首,用对比的手法,揭露“世胃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现实。第三首开始反映想要走向仕途的想法。第五首写诗人开始和门阀制度决裂。最后一首写表现他对门阀贵族的不屑一顾,和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全诗既有涉世语又有轻世语,更有尘世语,生动展现了左思的生活与精神历程,野深刻揭露了门阀士族的丑恶本质,全诗基调为抒发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气势雄健,以第一首奠定了后面几首的冷峻笔调,激愤抒情,借咏史表示抒怀。
《咏史》诗写志向抱负,失望愤慨,高蹈遗世,无不气势雄健,慷慨淋漓,诗人制造的自我形象或历史人物形象,无不有辟睨,四海的傲岸之气,《咏史》文典不怨,颇为精切,得讽刺之放抒写怀抱,骨干清强,神理俊爽,又有淳朴深成的风格,而且用典引喻,豪壮深成,自成一体,在文学史上受到高度评价。
55、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平易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情景事理的浑融。另外,陶诗还有金刚怒目式的风格。
55、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一.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二.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三.就诗歌语言而言,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如《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用华丽的辞藻,但他的审美趋向不在于此,而在于以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55、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平淡与纯美的生活哲理的统一,是诗歌最重要的风格特征,源于诗人的秉性纯真、出语自然,源于诗人的心地纯净,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景与意合,物我合一的境界,更源于陶渊明诗中蕴含有深邃质朴的哲理;情是理的统一,诗人所描述的情、景、大部分为真情实感,最善于描写的景物有菊花,归鸟等用来借以表达诗人内心平淡顺乎自然的心情;诗是从心里流露出来的,不是咏心雕刻出来的,诗人继承了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意的优良传统,把五言诗推向一个新的境界。运用自拍手法来

表现现实主义的思想。
57、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
谢灵运山水诗的最大特点在于经营画境,因为谢领略山水之美,不是陶渊明式的静观,而是稳步换景式的游赏,在古代山水诗中,卓然为一大宗派,钟嵘评“谢诗儒芙蓉出水”用这些话可以概括谢灵运诗歌风格;陶渊明用白描手法,追求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谢灵运的诗情景分离,有佳句无佳篇,有艳丽雕琢的气息。谢灵运山水诗描写了江南的自然景色与园林奇观,描蓦山水,细致精工,造句遣词推敲冶炼,多常有孤清而闲适的情调,生动刻画了自然界的优美景物,部分作品情调开朗,清新,有一种舒畅清丽之美。描写手法注重以细致的刻画达到仍为山水诗,从欣赏的角度写,不是将自然体为歌咏对象,从属于内心感受,东汉写景主要在散文与赋中,谢灵运真正领略到山水之美,清新气息,扭转诗风,对山水形象捕捉按准确精心刻镂,风神飘逸,自然超迈,艳丽逼人,绘声绘色以动称静。
60、新体诗的创作与历史地位
受声律学的催化,齐梁诗坛出现了时号“永明体”的新体诗,新体诗更自觉讲求声韵和对偶,风格亦大抵清怨而工丽。
新体诗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对古体诗向律体诗的转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都为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和唐诗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对于辞赋、骈文,以及以后的词、曲等文学形式也都有很大的影响。
62、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
二.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
三.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62、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多辑入《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其余在《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之中。分为“吴歌”“西曲”。内容大部分属于男女恋情,风格深婉缠绵、清新艳丽。最感人的诗篇是叙写生死不渝的《华山畿》二十五首,最长的诗篇是《西州曲》。体制短小,情韵悠远。除小部分属三杂言和四言、七言外,十分之七为五言四句。它们既是齐梁新体小诗的范本,有事唐人无言绝句的滥觞,在诗体的发展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63、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乐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
二.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
三.反映战争及其到来的苦难。
四.反映爱情婚姻。
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乐川》
63、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

特色
多辑人《乐府诗集》的“梁鼓角吹曲”中,多产生语五胡十六国至北魏时期,作者为各族人民。内容角南朝丰富,反映的是北方民族的人文风俗、性格气质。《木兰诗》是北朝唯一的长片叙事诗,与《西州曲》并称南北民歌的双璧。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气盛词质,能看出北方民族不受形式约束的自由创作精神,对唐代的边塞诗和五、七言绝句,直接输送了养料。
66、《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表现了汉末以来知识分子以及帝王的人生态度和文化趣味,客观上又能揭示出一些政治的黑暗和人生的病态,对当时的政治、文化、风俗各个方面都有认识的意义。《世说新语》记言记行,大地如史传文的片段,尚未完全脱离史的地位,但在魏晋以形见神,遗形取神的美学观念兴起的时代,《世说新语》的臧否人物,不必全貌,颇似散文小品。对于古代的散文。小说乃至戏剧都是发生过重要影响的。
67、《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是我国古代第一篇完整的文学批判专论,提出了“盖文章经过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点,最早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风格论,内容形式上提出“诗赋欲丽”文体。
67、曹丕《典论·论文》主要内容
一.《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一是因文体各具特点,一是作家才性不一。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二.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因而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如在文章中论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论文气即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文章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当指作家的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四.论文体的区分:即对文学题材的区分。根据文的体裁和性质的特点,不同的要求,将文体四科相互区别。四科分别具有雅、理、实、丽的特点。“诗赋欲丽”的特点,表明了建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
五.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批评者“贵远贱近,向身背实”是错误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标志。
68、《文心雕龙》的内容与价值
从纵的方面对于历代文学的发展变化都有论述,从横的方向对各派作家,各类作品也都有评价,举凡作家论、创作论。文体论、风格论等等,涉及极广。对于每一问题的论述,也都很全面。
对于作家的评论已能概括全人,不仅写出某一风格特点,能兼顾思想和艺术两

个方面。方对重文轻质的倾向,批评一种华而无实、浮艳流靡的文风,对于各类文体,刘勰也是文质并重,批判浮艳的文风,崇尚自然。
69、《诗品》的理论倾向
主要评论诗歌,不及其他。《诗品》以“三品”为“升降”的次第,实此书的“变裁,也是此书的特点。在品第过程中,所发议论,中肯颇多。论述都是针对当时的诗坛现象而言,凡所立论,虽不是特别的全面,却也都是言之有据,很有现实意义,论著具有时代特点。
名词解释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神话是上古初民以幻想的形式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口头文学。神话的艺术特征是幻想与想象,创作基础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神话以其神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了后代作家的想象力,为后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指南31页)
创世神话专指时间设定在人类原始时期,记载事物、制度起源的神话。这类神话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指南31页)
自然神话在我国上古神话中,自然神话是最先产生的一类神话,多以风、雷、鸟、兽、草、木为描述对象,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指南31页)
英雄神话是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指南31页)
传奇神话是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如《山海经》中吐丝女、羽民国等。(指南32页)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指南31)
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

、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指南32)
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指南32)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共40篇 。(指南32页)
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变化,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陈其事。(指南33)
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真实感人。,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举一例)(指南33)
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指南33)
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既可以是叙事,也可以是议论抒情。比就是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历史散文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国别”有《国语》《战国策》,“编年”有《春秋》与《左传》,“纪传”有《史记》《汉书》《后汉书》)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诸子散文指的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诸子散文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相传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指南32页)
西汉鸿文贾谊和晁错都是汉代文章的大家,散文疏直激切,感情充沛,气势夺人。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铺排扬厉、夸张渲染的手法。文章纵横驰骋,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鲁讯称之为“西汉鸿文”。如《过秦论》

、《论积贮疏》、《陈政事疏》是其散文的代表作品。(指南37)
经学文风随着汉帝国政权的稳固和定儒家思想于一尊,武帝以后的政论散文向着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的文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及刘向的《谏营起昌陵疏》是其中较有代表的作品。(指南38)
汉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其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内容侧重叙事状物,兼具抒情说理功能。(指南39)
汉赋: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吸取《楚辞》、荀卿《赋篇》体制词藻、纵横家铺张的手法而形成。有小赋和大赋之分,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篇末有时寄寓讽谏之意;间有辩难、说理之作。为当时统治者所喜爱。
散体赋:汉代兴胜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散体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它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韵散相间,写物为主,兼有讽谕劝谏功能,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如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则是成熟之作。(指南39)
骚体赋指的是模仿“楚辞”写成的赋,继承了怨刺传统,内容侧重抒情,篇幅短小,多用“兮”字语句。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骚体赋指的是模仿“楚辞”写成的一种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指南39)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指南41)
建安七子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位诗人。(指南41)
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 “ 慷慨悲凉 ” 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 “ 建安风骨 ” ,也叫 “ 魏晋风骨 ” 。(指南41)
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

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正始之音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玄学开始盛行,主张名教与自然相统一,即要求个性自由不超越和破坏社会规范。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使正始诗歌的内容与风格呈现出与建安诗歌迥然不同的面貌。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指南42)
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太康体指西晋时期一种诗风,或一种诗体。太康前后是西晋文坛上比较繁荣的时期,作家的诗歌比较注重艺术形式的追求,讲究辞藻华美和对偶工整,诗歌的技巧虽更臻精美,但有时过分追求形式,往往失于雕琢,流于拙滞,笔力平弱。 太康诗歌一般以陆机、潘岳为代表。
太康体: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左思风力:西晋作家左思的创作风格,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
左思风力:是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左思风力:左思《咏史》八首无论是抒写志向怀抱、愤懑反抗,还是写自己的遗世高蹈、大彻大悟,均能古今融合,气势雄健;直抒胸臆,慷慨淋漓,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对咏史诗的题材有极大的开拓,对后世咏史诗

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左思风力”。
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代表。
田园诗:这一诗体是因其题材得名的,内容以歌咏农村景物或农民、牧人、渔父的生活为主,格调恬静悠然。东晋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被称作“田园诗”的代表作。其形成主要是诗人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抗争,从而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隐逸避世的思想情绪。其诗在当时虽然并无多少人追随,却直接影响到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兴盛繁荣。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山水诗鼻祖:东晋 谢灵运。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
玄言诗:玄言诗主要流行于东晋时期,它的特点在内容上以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代表性的诗人有何逊、孙绰。
游仙诗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代表诗人郭璞。
游仙诗: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也就是指作者自己或和神仙游历仙界的情景及感受,游仙诗内容尚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
咏怀诗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骈文:一种讲究对偶、辞藻、用典、声律的文体,在南朝时达到兴盛。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
骈文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
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等。
宫体诗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发端于齐梁之际专写男女之情,以及女子的容貌、举止

、情态、服饰乃至生活环境、所使用的器物等。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父子,庾信父子。
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风格绮艳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调柔弱,内容平泛,题材狭窄,把形式主义诗风推向极致。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
宫体诗: 南朝梁代出现的一种诗体,大都描写闺情,风格绮靡。
士族文学两晋是士族文人最为活跃的时代,士族文人是当时文坛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思想情感可以左右文坛走向,他们的审美风尚可以引导时代潮流。文学创作也丧失了建安文学中关心民瘼、讴歌理想的慷慨悲凉感,缺乏雄壮有力的美学风格,于是追求新变成为士族文人的普遍特点。士族阶层奢华的生活和看重社会声誉促使他们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参看课本记笔记)
新体诗:齐朝永明年间,随着音韵学的发展,沈约等人将汉语四声运用到诗歌创作上来,提出一系列理论,形成了新体诗。这是格律诗的开端。
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对唐诗有重要影响,其代表诗人是谢朓、沈约。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对唐诗有重要影响,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
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如东晋干宝《搜神记》。
志怪小说: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的。志怪小说的内容是宣扬迷信思想,大谈鬼神妖异,神仙道术,志怪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展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比较简略。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轶人小说: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这与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著名志人小说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