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鲧禹治水》教学设计语文S版

2020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鲧禹治水》教学设计语文S版
2020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鲧禹治水》教学设计语文S版

《鲧禹治水》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经》。课文讲的是在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时,大地一片汪洋,民不聊生。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于是他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赶退了洪水。天帝知道鲧偷走息壤后,派火神杀死了鲧。鲧死后,尸体三年都没腐烂。一天,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苦战,大禹终于将洪水彻底治服。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体会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内容并不深奥,学生容易读懂。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时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品读;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认识“壤”字,会写“汪、壤、烫”3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滚烫”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文

1、让学生说说读过哪些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总结学生的感受。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5、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说说鲧禹治水的相关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介绍《山海经》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

物、矿物、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叫《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已失传。《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长期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山海经》的了解,如果学生说的不全,老师出示资料补充。】 2、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认识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3、认读生字

①出示生字“壤”(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

②比较字形:壤嚷攘

4、理解词语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哀求——苦苦请求。

祈求——请求;恳切地希望得到。

斥逐——排斥,驱逐。

息壤——古代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

拯救——挽救;救济。

滚烫——滚热。

遗志——死者生前的志愿。后多指生前没有实现的志愿。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难。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形容汗出得很多。

【根据学生的要求理解词语,注意不要孤立得解释,要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5、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课文较长,要多找几个学生来读,注意读后的评价与反馈,养成认真读书,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6、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语言简练、完整。应多找几个学生来概括,最后教师总结。】

三、再读课文,加深了解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鲧和禹是怎么治水的,找到相关的内容认真的读一读。

四、积累词语,布置作业

1、让学生找找喜欢的词语,抄写在词语积累卡上。

2、作业:通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课件)

一片汪洋苦苦哀求斥逐洪水毫不理会悲惨遭遇大发雷霆

山南海北成千上万挖渠开山四处横溢泛滥成灾不畏艰险

汗流浃背毫不在乎冬去春来欢呼雀跃兴奋不已天寒地冻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

1、自学提示(课件)。

默读课文,思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