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柯子·怅望梅花驿

范成大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①洲。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②远,题红片叶③秋。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④。

【注】①杜若,一种香草。②缄素,古人用帛写信,因称书信为缄素;双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用双鱼指代书信。③题红片叶,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试,偶得一片红叶,上有诗云:“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卢渥娶得一宫女,恰是当年题红叶之人。此以“题红叶”表示书信。④“欲寄”二句见白居易“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下阕分别从男、女主人公的角度起笔,两阕遥相呼应,如叹如诉,抒发离情别绪。

B.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二句描摹男主人公遥望远方的情态,表现了他的惆怅之情。

C. 下阕前两句中“远”“秋”二字点出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音讯断绝的愁绪,平添悲凉意味。

D. 全词未用“思”字,却充满思念之情,既凸显了离愁主旨,又保持了词作朴实自然的特点。

16.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

15. D

16. ①多处运用典故、化用名句,如“双鱼”“题红叶”的典故。最后两句化用白居易的诗句,表现了女主人公无奈的心情。②想象,想象之中描写女主人公盼望与情人通信,把思念寄托于江水,但江水却往东流,表达了女主人公思念到近乎绝望的心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朴实自然的特点”错误,从创作风格看,此词抒写游子思归的相思之情,虽未用“思”字,却道出了思念的真切,情韵悠长,具有清远空灵的特点。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双鱼”“题红”两句用的是书信往来的典故,原意都形容书信传情,平安抵达对方手中,而作者却以“远”、“秋”二字平添了悲剧的韵味,颇有新意。“欲

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化用白居易诗句“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写焦虑而痛苦的姑娘把唯一的希望寄托于伴着情人远行的江水,但愿它能带去她的思念,然而,那不肯回头的流水和着姑娘的失望、抱怨,最终使这段爱情以悲剧作结。

“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欲凭江水寄离愁”为想象,作者想象女主人公想用缄帛写信,想借助江水寄托离愁别绪,但是江水却往东流,表现了女主人公无奈、绝望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小溪

李纲①

脉脉寒溪彻底明,临流聊复濯吾缨②。

风微静爱琉璃色,竹密遥闻环佩声。

漾月下摇金潋滟,涵虚不动镜澄泓。

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

注:①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被起用为相,力图革新内政,但为投降派排斥,多次遭罢免。②濯吾缨:取自屈原《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脉脉”句描写小溪清澈见底,又以“寒”形容小溪,给人冷寂之感。

B.“临流”句用典,既侧面写出小溪的清澈,又暗示自己对节操的坚守。

C.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了小溪的“色”和“声”。

D.颈联中“涵虚不动”一句以镜做比,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

16.柳宗元被贬柳州所写《小石潭记》中所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留,乃记之而去”。本诗结尾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赏析。(6分)

【答案解析】

15.(3分)D.“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理解有误,结合尾联的“自怜逐客难淹泊”和注释的内容可知,诗人因被罢免,内心是不平静的。

16.(6分)①柳宗元说自己离开是因为“其境过清”,而李纲说自己离开不是因为“景太清”。②本诗尾联以“逐客”点明了诗人的处境,写自己不能长久停留与眼前的景色无关,实则表达了诗人被贬后身不由己的哀叹和漂泊他乡的凄凉的心情。③二者都是直抒胸臆,以对景色的态度来映射诗人心境,触景生情,强调自己离开与自身际遇有关(每点 2 分)解析诗歌前三联描写小溪,最后一联抒发感情。首联上句描绘小溪的清澈,“脉脉”描写小溪流淌的样子,“彻底明”写出小溪清澈见底的特点。下句“濯吾缨”运用典故,暗示诗人坚持操守的品格。颔联描写小溪的“色”与“声”,分别以“琉璃”与“环佩”来比喻,视听结合,生动形象。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进一步描写小溪在月下波光潋滟与小溪倒映天空更显水清而深的特点。尾联上句直接点明诗人的“逐客”身份,突出诗人

被贬官后的失意,下句诗人说自己难以在此处停留不是因为溪山的景色清冷,言下之意是怕自己触景生情,内心更加不平静。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南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作铺垫。

B.“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又有对再次来此的欣喜。

C.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D.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

15.本词的结尾两句写得精妙,请结合词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14.D[解析]“彻底解脱”表述不当,“此心到处悠然”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

论到哪里总是悠闲安适,更饱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

安、自寻解脱的意味。

15.①动静结合——水天一色为静景,沙鸥自由翱翔为动景,一动一静,动静

结合,描绘出一幅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②以景结情一结尾两句用水天一色、沙鸥飞

起的和谐之景表达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之情。

如果学生答案为用典,也可得满分——“鸥鸟忘机”的典故,典出《列子?黄

帝》,比喻教人勿萌机心,以诚相见,相互亲善:或指隐遁自适,不以世俗之事萦

怀。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不绝①

杜甫

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

舞石旋应将乳子②,行云莫自湿仙衣③。

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注】①此诗当作于公元766年,当时杜甫55岁,住在夔州。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②舞石句:语出《水经注》,“湘水东南流经燕山东,其山有石一,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③行云句: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序有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由雷雨写到绵绵细雨再到风雨交加,表现了诗人为雨所苦的心情。

B.第二句使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再现了暮春时节满天细雨纷纷扬扬的景象。

C.颔联根据不同空间的特点,准确使用形容词来表达感情,读来含蓄蕴藉。

D.诗人最后写江舸逆浪而行,有对江舸的担忧,也隐隐透露自己思归之意。

15.颈联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

14. A

15. 用典和情景交融。颈联上联用传说中石燕群飞景象写眼前景象,形象而具体。下联用巫山神女的典故表示,希望不要再下雨,弄湿了仙女的衣服,暗含回家之意,内容丰富而有意味。颈联是在描绘景象,一“将”一“莫”,用语传神,表示自己将挈家归去,不要因雨误了归程。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表现了诗人为雨所苦的心情”错误。体味“摇飏如丝飞”和颔联,也有诗人对细雨绵绵景色的欣赏。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及效果的能力。

颈联“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意思是“舞石应立即带着乳子起飞,且不要因播撒云层濡湿自己的仙衣”。其中“舞石”句用典,见注释②,舞石将乳子,这句是用传说中石燕来形容风中的雨点,用石燕群飞景象写眼前景象,形象而具体。下句“行云”句也是用典,见注释③,劝神女莫久行雨,而自湿其衣也。用巫山神女的典故

表示希望不要再下雨,暗含回家之意,内容丰富而有意味。

石燕携乳子起飞,暗喻诗人将要挈家归去,“将”字意蕴深厚;神女行云中一个“莫”字似是劝说神女不要沾湿了自己的仙衣,实际上担心下雨阻隔行程,一个“莫”字含蓄隽永。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发太城留别田父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

B.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了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C.第五、六句写诗人高兴的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

D.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18.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答案】

17.C

18.这一联,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艺术手法,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

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表达诗人对成都人们的真诚而美好的祝愿。

【分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写诗人高兴的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错误。第五、六句写诗人安心离去及对田翁的嘱托与祝福,并让田翁们不要挂念他。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听那渠水汤汤,发出的阵阵声响正回荡在原野里,想来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在祭祀时一定能摆上鸡猪等祭品,祭祀结束后你们可以好好享用一番了。

“流渠汤汤声满野”是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今年醉饱鸡豚社”是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这诗人的想象,对田野情景和未来丰收景象的想象,表达诗人的美好祝愿。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①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①金鞍玉勒:指富贵公子。

15.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写诗人和书本的亲密关系。“多情”“相亲”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书本的喜爱。

B. 颔联用夸张手法写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也表现了诗人读书难免疲惫的心情。

C. 诗中把“寻芳”的贵公子与痴爱读书的“我”作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

D. 这首诗结合诗人的亲身体会,极写读书的好处和乐趣,体现了诗人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16. 请赏析诗歌颈联的妙处。(6分)

【答案解析】

15.B (“表现了诗人读书难免疲惫的心情。”错误,“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眼前的书,一读即是无数字,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直下三千字”,写为书所吸引;“全无一点尘”,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心无杂念。并没有说读书难免疲惫的意思。)

16. ①用典。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句,说理形象,表明坚持读书,可以不断得到新的知识,丰富自我;②比喻。“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读书的乐趣,令人心旷神怡。③结构上承上启下。“活水源头”承接上文“眼前直下三千字”;“东风花柳”引出下文“别有春”。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有美堂①暴雨

宋·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激池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②,倒倾鲛室③泻琼瑰。

【注】①有美堂:在杭州吴山上。熙宁六年初秋,时在杭州通判的苏轼和几位诗友设宴小饮于此,忽遇暴雨,即兴写下此作。②泉洒面: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醒后,即时写了多篇。③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起句突兀,诗人不说雷声从空中来,却说从“脚底”出,说明了雷声离人之近,衬托出有美堂位置之高。

B.颈联运用比喻,写景与写意交相并用,气势充沛,从视觉上渲染了暴雨中的西湖湖水几乎满溢而出的神奇景象。

C.尾联用典,以洒泉水唤醒诗仙李白和倾倒鲛屋里满室的珠玉诱人遐想,暗喻奇妙景物可以诱发诗人的佳句美文。

D.这首即景诗以雄奇的笔调、新妙的语言,前赋后比,有声有色地摹写了诗人于有美堂所见骤然而至的急雨之景。

15、请简要赏析诗歌颔联是如何表现“暴雨”的。

【答案】

14.B

15.①通感,风是看不见的,苏轼却给它着色,说是黑风,以视觉代替触觉,形象地表现了暴雨来时疾风挟着尘灰乌云的情况。

②夸张,“吹海立”用夸张手法极言暴雨前的风之迅疾。

③巧用动词,连用三个动作延续性较长的动词“飞”“过”“来”,极为生动地展示出大雨自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奇景。

详解:14从视觉上渲染了……”分析不全面,颈联二句具体写暴雨,把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比作羯鼓声。绘声又状形。

八、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朱敦儒①

直自凤凰城破②后,擘钗破镜分飞③。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

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1)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赏析“还”字的表达效果。(4分)

(2)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诗人十三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

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宣告了主人公所遭受的又一次打击。

(2分)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1分)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1分)

(2)词的上阕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诗人抛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片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2分)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1分)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涵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1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夏初雨后寻愚溪

柳宗元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注]。

[注]炎燠,天气极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

B.“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运用了动作描写,刻画了诗人此时内心的感受。

C.“寂寞固所欲”一句写诗人被贬官至偏远之地后内心的孤独无助与痛苦。

D.“幸”字有“有幸、幸运”之意,写诗人对到这里来休养生息感到“有幸”。

15.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和所抒发的感情。(6分)

【答案】14.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写诗人被贬官至偏远之地后内心的孤独无助与痛苦”说法不当。“寂寞固所欲”的意思是孤独与寂寞本来就是我的追求。

15.①前四句借景抒情。前四句借助“清溪”“荒泉”“新竹”等景物营造了“愚溪”宁静、空旷的氛围,描写了诗人利用手杖去试探清泉的“深浅”,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的情状,表明诗人内心的平和、恬静。

②后四句直接抒情。诗人再也不愿为了功名利禄之类的事情而沉吟不已,来到这里再也没有了蝇营狗苟,表达了内心的豁达、乐观,不再为眼前的处境而忧虑。(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抒情方式和情感的能力。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寓理等。答题时先明确抒情方式,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情感。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①(节选)

李白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②。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③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④。

【注】①赵炎,李白友人。少府,县尉的别称。粉图,即在粉墙上所画的图。

②芊绵:草木茂密繁盛。③隐几:伏在几案上。④南昌仙:《水经注》:汉成帝时,九江梅福任南昌县尉,相传某一日得道成仙。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四句写景,虚实结合地描绘了从“西峰”到“东崖”多姿善变的景致。

B. 第六句中的“隐几寂听”,细腻传神地写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状。

C. 梅福成仙时任县尉,赵炎此时也任县尉,长松下的“南昌仙”暗指赵炎。

D. 这首题画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展现出画工技艺的高超。

16. 本诗是如何表现山中寂静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 A

16. ①景物烘托:这座仙山,山势峥嵘,横石蹙泉,轻雾笼罩群峰和茂密的树林,人迹罕至,暗写山之寂静。②作者的感受:在冥昧、幽暗的山林间,隐几寂听,一蝉不鸣,表现出空山的清幽静寂。③人物的动作神态:列于长松之下的仙人们,静坐不语,默然心会,与山林形成和谐的整体。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A.“虚实结合”理解错误。前四句是对山水图景具体的描述,展示出画面一些主要的细节部分,没有进行虚写。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

题干问“如何表现山中寂静”,可以看出考查的是表现手法。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四句描写山中的环境,西峰山势峥嵘,树林茂密,云遮雾绕,人迹罕至,通过景物的幽静烘托山的寂静。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描写诗人身处山中的独特感受,山林幽暗,听不到一声蝉的鸣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表现山里的寂静。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描写山林中的神仙在松树下相互对坐,默默无言,与山林形成和谐的整体。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与技巧手法”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与技巧手法”练习 (附答案解析) 【典例解析】 1、【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解析】 该题可以形成三个步骤:一、找出描绘性句子,判断哪是叙述,哪是写景,从诗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二、细读,从哪些修饰语看出它是在描绘,如形容词、修辞手法。三、再看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补充。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日落断桥人独立”为叙述,“水涵幽树鸟相依”为写景,答题时应用概括性词语总述,从“幽”“人独立”“鸟相依”可以判断为“宁静”,其次再联系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画面。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分析心境,即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该题中关注第二方面,从句中“心无累”“世有机”入手分析。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2021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精编(附答案解析)

2021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精编 (附答案解析) 一、(广东省揭阳市2021-2021学年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①,饮犊西涧水。 饥劬②不自苦,膏泽③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景常晏:指天晚。⑦劬:劳苦。③膏泽:滋养土壤的雨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古体诗,诗歌一、二句就写出了一幅春雨之下万物复苏、一派生机的田野之景。 B.惊蛰时令正是春耕之际,农家起早摸黑劳作的身影出现在田野上、菜园里、山涧边。 C.“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的大意是农人勤劳朴实,辛苦劳作不觉苦,春雨润禾便喜上眉梢。 D.诗歌最后,诗人看到官家粮仓无粮,百姓背负沉重的徭役,批判了官吏对百姓的不体恤。 16.近代著名学者王文濡认为本诗最后两句“结束入神”,请结合整首诗歌,谈谈诗人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答案】 15.D 16.诗人先通过观察田间农民劳作,以质朴的语言,描写了农民劳作的辛苦。接着将农人终年劳作与家无余粮、生活饥贫作对比,进而揭示了其中的原因:赋税徭役的繁重。 同时,又将耕种者和食禄者作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诗歌最后两句,作者进行了自省,身为朝廷官员不从事耕种,俸禄却来自百姓,心中顿感惭愧,表现了一个封建官吏的良知,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升华了诗歌的主旨。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 D.“诗人看到官家粮仓无粮”错误。应该是“诗人看到农家粮仓没有余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柯子·怅望梅花驿 范成大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①洲。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②远,题红片叶③秋。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④。 【注】①杜若,一种香草。②缄素,古人用帛写信,因称书信为缄素;双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用双鱼指代书信。③题红片叶,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试,偶得一片红叶,上有诗云:“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卢渥娶得一宫女,恰是当年题红叶之人。此以“题红叶”表示书信。④“欲寄”二句见白居易“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下阕分别从男、女主人公的角度起笔,两阕遥相呼应,如叹如诉,抒发离情别绪。 B.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二句描摹男主人公遥望远方的情态,表现了他的惆怅之情。 C. 下阕前两句中“远”“秋”二字点出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音讯断绝的愁绪,平添悲凉意味。 D. 全词未用“思”字,却充满思念之情,既凸显了离愁主旨,又保持了词作朴实自然的特点。 16.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 15. D 16. ①多处运用典故、化用名句,如“双鱼”“题红叶”的典故。最后两句化用白居易的诗句,表现了女主人公无奈的心情。②想象,想象之中描写女主人公盼望与情人通信,把思念寄托于江水,但江水却往东流,表达了女主人公思念到近乎绝望的心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朴实自然的特点”错误,从创作风格看,此词抒写游子思归的相思之情,虽未用“思”字,却道出了思念的真切,情韵悠长,具有清远空灵的特点。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双鱼”“题红”两句用的是书信往来的典故,原意都形容书信传情,平安抵达对方手中,而作者却以“远”、“秋”二字平添了悲剧的韵味,颇有新意。“欲

高考诗歌鉴赏精练100题(附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精练100题 (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001.阅读下面这首唐宋诗,完成小题。 秋夜 陆游 抱病齿发非,阅世城市换。 朋侪冢累累,在者亦云散。 穷居嬾①出户,俯仰秋已半。 疏钟②到倦枕,微火耿幽幔。 平生疑著处,忽若河冰泮。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③。 纷纷彼方寱④,袖手不须唤。 萝月⑤忽满窗,悠然付长叹。 【注】①嫩:同“懒”。②疏钟:稀疏的钟声。③既灌:谓古代对天神、祖先的大祭第一次献酒以后。④寐(yì):呓语。⑤萝月:藤萝间的明月。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既说人生百年不过是寄寓在旅舍之中,是十分短暂的,又说诗人在酒后将万事看得真真切切。 B. “纷纷彼方寐,袖手不须唤”颇有深意,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又写出诗人夜不能寐的忧思。 C. “微火耿幽幔”结住前面的抒情,又引出后面的抒情,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 “疏钟到倦枕”明明要写诗人听到钟声,却偏偏避开“听”字,着一“到”字,化虚为实,将诗人倦怠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E. “齿发非”采用借代的手法,说明作者年老。“俯仰秋已半”采用夸张手法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2. 秋夜引起了诗人哪些秋思?请简要概括。 答案及解析: 1. AB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B项考核内容,C项考核诗句作用,DE项考核手法,其中A项,“酒后”曲解文意。B项,“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属于架空分析。 2. ①老病之痛;②漂泊之苦;③朋友死散之悲;④光阴易逝,壮志难酬之慨; ⑤报国无门,被迫隐居的失落。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诗中的“抱病齿发非”分析“老病之痛”;根据“阅世城市换”“百年寓逆旅”分析“漂泊之苦”;根据“朋侪冢累累”分析“朋友死散之悲”;根据“纷纷彼方

(语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解析

(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①,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句开起,上句“塞北途辽远”,开门见山交待了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军队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士兵高昂的斗志。 C.尾联下句以景作结,通过描绘大漠黄沙飞天的自然景色,渲染了战争的激烈,衬托出将士们的英勇卫国精神。 D.诗歌以旁观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刻画了边塞将士们豪情满怀、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情?对表现本诗的主题有何作用?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唐]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 B.小令 C.古体诗 D.曲子词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

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 苏轼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暾:太阳升起。②至人:指释迦摩尼。③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④交柯:枝叶交叉。⑤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⑥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吾观画品中”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B.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曾说“诗不能尽,变而为画”,而诗中“摩诘本诗老”至“亦若其诗清且敦”四句即是此说较为明确的体现。 C.诗歌最后两句,苏轼赞画圣吴道子和王维之画,认为二子皆神俊,但对摩诘“敛衽无间言”,可见作者认为王维画艺更胜一筹。 D.全诗富有节奏感,开始似话家常,从容而谈;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结尾余音袅袅,悠扬无尽,整体形成和谐优美之韵律。 (2)结合王维、吴道子绘画作品分析二人绘画的主要艺术特点?作者认为吴、王绘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 杜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题画类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题画类诗歌鉴赏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画像(节选) 【宋】王安石 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①。 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 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②。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 【注】①不见收,不被朝廷重用。②伊周,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两人都是历史上的名臣。 酬孝甫见赠 【唐】元稹 杜甫天材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 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借“青衫”指出杜甫官职低微,杜甫官职低微还要被他人呵斥,可见其处境困难。 B.“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两句写出了处于动荡年代的杜甫困顿的生活。 C.王诗的最后两句巧妙地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D.元诗写杜甫为人率直,说话直截了当;善于学习古人的智慧,不违背圣贤的准则做事。 2.两首诗歌都以杜甫为题材,却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对杜甫的仰慕之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②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④光堪摘,轩楹⑤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是杜甫青年时期所作。②(sǒng):挺立。③愁胡:发愁神态的胡人,胡人眼色深碧。④绦镟(xuàn):绦,丝绳,用来系鹰;镟,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⑤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霜起”写画鹰的周身环境,肃杀之气扑面而来,画鹰的气势得到烘托。 B.颔联描写画鹰生动形象,“身”“侧目”写其神态,“思狡兔”写其心理。 C.颈联写绳环被摘下,画鹰凌空振翅,再现了画鹰栩栩如生、气势非凡的形象。 D.“何当”表明期望,“凡鸟”指平庸之鸟,“击”体现了作者对“凡鸟”的态度。 2.本诗句句写画鹰,但托物言志,“怀抱俱见”,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吴仲庶池州斋山画图 王安石 省①中何忽有崔嵬,六幅生绡坐上开。 指点便知岩石处,登临新作使君来。 雅怀重向丹青得,胜势兼随翰墨回。 更想杜郎诗②在眼,一江春雪下离堆。③ 【注】①省:唐宋时中央高级机关名,约相当于今日中央的部。②杜郎诗:指杜牧登临、游览斋山后写有《九日齐山登高》一诗。③离堆:在四川南充县东南,诗中借指斋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写作这首诗前,吴仲庶写了一首斋山画图诗,本诗依照吴仲庶原诗的韵而创作的。 B.王安石写自己在座上欣赏画卷,图中生动、形象、别致的斋山美景随之呈现在读者面前。 C.“雅怀”赞美了吴仲庶高雅的情怀,并体现了诗人欣赏到斋山美景图时的喜悦与赞叹之情。 D.王安石的诗“学杜得其瘦硬”,他晚年诗风深沉,寓理于景,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 2.诗歌最后两句如何巧妙地赞扬这副画作,请简要说明。

高考语文五年(2019-2023)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

五年(2019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 专题05 古代诗歌鉴赏 〖2023年高考真题〗 (2023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5.A 16.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 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

【2021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1届高三各地最新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湖北省襄阳五校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B.首联“参横斗转”既照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 C.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D.尾联作者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戚无奈和心灰意冷。 16.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 分) 2.黄冈市2020年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终南东溪中作 岑参 溪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 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 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 兴来从所适,还欲向沧洲[注]。 [注]沧洲:业处用“沧洲”典故代指归隐。《全唐诗典故辞典):“‘沧洲’原指水边,由于隐者往往中意于彼,后因以‘沧洲’代指隐士的居处,井常用以表现归隐之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技巧题分类训练:乐景写哀情(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技巧题分类训练:乐景写哀情 (附答案解析) 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酒楼秋里 华岳①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①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折,不恰当的两项是() A.前两联描写了西风、远天、秋水、暮霞、红日等意象,勾勒出天朗气清、辽阔浩远、水天一碧、生气盎然的意境。 B.“花摇舞帽枝尤软”中“摇”:写花枝随风摇摆;“软”写枝条如腰肢般格外柔软。此句用借代、夸张手法将花与舞融为一体。 C.颈联写花的婀娜神态和旖旎风光,“以乐景写哀情”,歌舞之软反而更增“恨多少”的感慨,衬托出诗人感时忧国之心情。 D.“古往今来恨多少”一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抒发了收复河山的雄心! E.“一时收拾付杯盘”一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 15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BD 15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眼里。以“碧”“红”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最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解析】 14B.“借代、夸张”错。“摇”赋予花人的色彩,且将“鲜花随风摇摆的样子”比作“人的帽子在摇曳一般”,通过花摇突出花之多,这里用的是“比喻、拟人”的手法。D.“抒发了收复河山的雄心”错,应是“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15首先需要明确颔联中“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一句的写作意象,“秋水”“暮霞”是低,“天”“日”是高,层次分明,另外,“碧”与“红”色彩艳丽,可见写的是乐景,但抒的却是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闷之情。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虚实结合(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虚实结合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二、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作答。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2、请从虚实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金山寺①(节选)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③,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注】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②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3、这首诗第三至六句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员外院长分司东都注

去年秋露下,羁旅逐东征。 今岁春光动,驱驰别上京。 饮中相顾色,送后独归情。 两地无千里,因风数寄声。 注: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所任之积多为闲职。 4、这首诗第三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①,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②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③ 寄语洛城风日道④,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游秦,此处指游长安。②南桥:指洛水上的天津桥,洛阳城中一游览处。③西第: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府第在洛阳城西。因马融曾为之写《大将军第颂》,后人称之为西第。这里泛指豪华府第。留宾:汉游侠陈遵,豪饮好客,宴会时常取客人车辖投入井中,以防客人中途离去。④道:说。 5、颈联中诗人转入想象,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此联加以赏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生卒年不详。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 6、在这首词中,词人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这一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慈恩寺塔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写景与叙事、抒情结合(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写景与叙事、抒情结合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过吴江有感 吴伟业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1、全诗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③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元丰五年春,苏轼在此开荒植树,将此地命名“东坡”。③縠(hú)纹: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2.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此词起笔就用“醒复醉”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纵情饮酒的豪兴,又以“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蒙胧的情态。 B.“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一语双关,表面看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实则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展现的是词人人生失意时的豁达乐观。 C.这是一首即事抒怀之作。上片以静衬动,夜静人寂的境界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波动起伏;下片则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D.全词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简练生动、舒展自如,呈现出清旷、飘逸的风格。 3、全词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

叶梦得 八月十日,与强少逸游道场山,放舟中流,命工吹笛舟尾,迎月归作。 舵楼横笛孤吹,暮云散尽天如水。人间底事,忽惊飞堕,冰壶千里。玉树风清,漫披遥卷。与空无际。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 常恨孤光易转,仗多情使君料理。一杯起舞,曲终须寄,狂歌重倚。为问飘流,几逢清影,有谁同记。但尊中有酒,长追旧事,拼年年醉。 4、全词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 四、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释:沈腰:指腰肢消瘦。潘鬓:指鬓发斑白。 5、词的上阕写景,下阕叙事抒情,上下阕之间在内容上构成了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6、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山峦众多,随着诗人行踪的变化而忽高忽低。“千山高复低”既暗示了鲁山之高,又间接表现了诗人山行的愉悦之情。 B.诗人在山中行走,所见的山峰也不断变换美好的形态。“好峰随处改”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C.“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表达了诗人因陶醉于山野景色而流连忘返的情形。 D.颈联一“霜”一“空”表现了深秋鲁山的空旷清幽,为尾联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作铺垫。“云外一声鸡”暗示家乡之远,形象含蓄。 E.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表现了诗人爱好山野景色的情趣,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秀美。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音乐描绘类诗歌(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音乐描绘类诗歌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风入松·听琴中弹樵歌 张炎① 松风掩昼隐深清。流水自泠泠。一从柯烂②归来后,爱弦声、不爱枰③声。颇笑山中散木④,翻怜爨下劳薪⑤。 透云远响正丁丁。孤凤划然鸣。疑行岭上千秋雪,语高寒、相应何人。回首更无寻处,江风雨潮生。 【注】①张炎,是宋元之交的词人。②柯烂:斧柄朽烂。用晋王质伐木入石室山典,喻时间久远。③枰棋盘。④散木: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⑤劳薪:旧时木轮车的车脚吃力最大,使用数年后,析以为烧柴。 1、这首词的下阕是怎样写音乐的?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琴歌 李颀〔唐代〕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①。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唐代〕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渌水》《楚妃》都是乐曲名。 2、两首诗在描写音乐的技巧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筝妓伍卿 李远 轻轻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①。 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②。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③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④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轻轻、伍卿:均为不见于载籍的弹筝高手。②十三声:唐宋时古筝有十三根弦。③云和:出产乐器之地。④冯(píng)夷:传说中的河神名。《山海经》又作冰夷。 3、两首诗均以描写音乐见长,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描写音乐方式的异同。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①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②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③,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④一曲,江空月静。 【注】①张先,字子野,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张先四十岁中进士,曾在江南任吴江县令等小官,官阶品位与白居易的江州司马相似,遂有感于自身境遇写下这首词。②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③双槽,指双琵琶,槽是琵琶等乐器上弦的格子。④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 4、如词作下阕是何描写音乐的?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并序)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材分类训练:评价类诗歌(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材分类训练:评价类诗歌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赐金放还”,离开京城,已漫游十年之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歌情景交融,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了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B.诗的首句描写了自己的感受,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突显出清溪水色的特异。 C.诗的颔联借问新安江,用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 D.此诗的诗眼是“行”,围绕诗人在清溪的行踪表现他对清溪的喜爱,情由境出。 16.日本汉学家近藤元粹在《李太白诗醇》一书中点评此诗“五、六笔有画致,七、八使人凄然”,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赏析。(6分) 【答案解析】 15.D(3分) 解析:诗眼是“清”,不是“行”。全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从首联“清我心”的主观感受,到颔联以新安江比不上清溪的清澈见底,到颈联的比喻,都是围绕清溪的清澈,没有突出诗人的行踪。 16.(6分)颈联有画致: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以群山比作屏风(手法1分)。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诗句分析1分),就如人行走在明镜中,鸟在屏风中飞翔。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画面感强,诗中有画等。(画致解释1分) 尾联凄然:入晚时猩猩的声声啼叫,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消寂境界(诗句分析1分)在诗人听来,猩猩的啼叫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1分)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落寞郁闷的情绪(1分)。 情感分析: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尾联流露出诗人因远离家生。中置乡内心的孤寂之情,以及空怀济世之才的落寞悲伤的情怀。

《三步复习方案》考点18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艺术技巧(题组训练)(解析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18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艺术技巧解析版 ✬题组训练 A组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小题。 南浦·春水 张炎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注]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注释】前度刘郎:指去而复返的人。唐代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 1.如何理解“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这样写有什么巧妙之处? 【答案】①这两句的意思是湖水流动带走落红,反而嘲笑东风不能吹净残花。②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落花之色、春光阑珊之态与湖水浩渺之形。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艺术特色、语言艺术的能力。“炼句”题是艺术技巧的暗考题,首先阅读题干可知,本题一共两问,第一问阐释句子意思,第二问分析所用艺术手法,“炼句”题先考虑修辞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流红”运用借代手法,“翻笑”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花的颜色和湖水的浩渺。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小题。 永遇乐①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②,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③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④,簇带争济楚⑤。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⑥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①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②(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③(中州)这里指北宋都城汴京。④(雪柳)这里指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⑤(济楚)指端整、漂亮。⑥(怕见)怕得,懒得。 2.此词在描摹景象时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比喻。“落日熔金”中把“落日的光辉”比喻为“溶解的金子”,“暮云合壁”中把“圆月”比喻成“壁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元宵节绚丽的暮景。②虚实结合。眼前元宵

古代诗歌艺术手法鉴赏导练:以小见大题型(必备知识+方法指津+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古代诗歌艺术手法鉴赏导练:以小见大题型 (必备知识+方法指津+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必备知识】 手法解析: “以小见大”,即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 以小见大,就是“以鸟鸣春,以虫鸣秋”;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就是通过小的事物来寓意朝代兴衰、历史变换等大事。小事衬托,大事浮出,小中见大,大中含小,令人浮想联翩,故而意境深远。 以小见大就是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样具有这种艺术效果。 常见类型: 一是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 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柳叶开时任好风”、“花覆千官淑景移”及“风正一帆悬”、“青霭入看无”,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张皇使大,反令落拓不亲。宋人所喜,偏在此而不在彼。近惟文征仲《斋宿》等诗,能解此妙。(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王夫之举了几个大景中取小景,以小见大的佳例。杜审言《大酺》中“柳叶开时任好风”,描写柳枝嫩芽初开,任凭春风吹拂。这是小景,写得细致具体,从这小景中显示着生意盎然的春天景象。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中“花覆千官淑景移”,描写官员们上朝时站在花下(唐朝宫内多种花木),如同“花覆千官”,人在花下看到美好的日影移动。这是很生动具体的小景,反映了百官上朝的盛况。王湾《次北固山下》中“风正一帆悬”,描绘船一帆高悬顺风而行,写的是小景,显出广阔的江面上船行的大景象。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迴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终南山》一诗,最能体现“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太乙”是终南山的主峰,故首联写道“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近天都”言其主峰绝高,“到海隅”言其山域广大。这是以概括的笔法勾勒出终南山大的轮廓与背景。颔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描绘山间白云从身旁飘过,回望时已合成一片云烟;远看淡淡的云气浮荡,近看却没有了;山间云气缭绕,人在云气中穿行。这是小景,描绘得具体亲切,使人如历其境。这“白云”、“青霭”缭绕飘荡的景象,只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10)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含答案)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题组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在诗歌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用了《虞美人》中哪两句?试比较两者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化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比喻手法,都以水喻愁,将满腔愁绪比作江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抒情效果不同:欧阳修词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生渐深离愁别绪,画面真切,意境优美;李煜词则借一江春水表达了国恨家仇忧伤情感,境界开阔,意境深远. 3.(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秦中吟·歌舞 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专项练习 (附参考答案) 【考向阐释】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比兴寄托、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对比、象征等。考查表现手法的使用及分析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是近几年中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古代诗词鉴赏中的表现手法如下: 1、渲染和烘托 首先是概念,渲染,指的是对环境景物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的手法。而烘托指的是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的过程。 接下来是判断方式,虽然概念中说了,渲染是正面而烘托是侧面。但是实际上,渲染和烘托都是侧面描写时使用的手法。 无论是描写场景,还是描写其他陪衬事物,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衬托主要描写对象。所以很明显的,两者都是侧面描写。 2、衬托和对比 同样是先说概念,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 3、比兴 比兴实际上就是比喻,只不过比喻这种手法,运用在诗歌中就叫做比兴。诗歌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比兴的判断是非常简单的,就像前面说的,诗歌当中的比喻就叫比兴,所以说,只需要在诗歌中找比喻的手法就可以了,可千万别说找不出比喻哟。

4、象征 象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某种相似的特点。 简单举个例子。比如说蜡烛,蜡烛在燃烧的时候可以带来光明,同时也在焚烧自己。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就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和比兴其实很像,如果通篇贯穿着一种比兴的意象。就形成象征。 5、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多为浪漫主义诗人采用。比如说著名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诗中大篇幅的描绘了梦境,仙境,仙人。 借以表达自己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这个手法也不用具体多说什么,只要看见自然会认出来的,如果非要说一个判断标准的话,那就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如果诗人描写了什么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那就是联想和想象的用法。 6、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译文:烟雾笼罩着水面,月光笼罩着沙岸,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酒楼里的人们还在寻欢作乐,那些卖笑的歌女浑然不知亡国之痛,隔江还唱《后庭花》。 (2)赏析: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7、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高考诗歌鉴赏分类训练:评证类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分类训练:评证类诗歌鉴赏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17题。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①。 坐对真成被花恼②,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释]①山礬:南方野生花木,春天开小白花。②恼:撩拨,触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水中仙女借喻水仙花,状写其与水中月影交相辉映的轻盈形态。 B.颔联移情入物,写出了水仙花幽愁哀怨的神韵;又以问句出之,诗情由流丽曼妙转而为峭拔劲挺。 C.颈联以拟人手法写水仙之淡香素雅让人为之倾倒,借形相似而花开早晚有别的花与水仙排行叙伦。 D.这是一首咏物诗,全篇将花形人情相融,写花亦写人,既赞花之美,又感谢友人赠花之兄弟情深。 16.前人论此诗尾联云“旁入他意,最为警策”,谓其另出新境,言简意奇,深切动人。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依据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 15、D(“感谢友人赠花之兄弟情深”于文无据。诗中“兄弟之花”是着眼于花形花香花时。) 16、①观花忽有所感,推门见江,诗境由狭小转阔大,豁然开朗。(2分) ②诗情由柔婉哀怜变为明朗豪迈,意蕴深远。(2分)③尾联表现了从沉浸中自我摆脱的顿悟之乐,促人深省。(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临江王节士歌① 李白 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吴云寒,燕鸿苦。风号沙宿潇湘浦,节士悲秋泪如雨。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②,跨海斩长鲸③。 【注】①《临江王节士歌》是南朝文学家陆厥所作的乐府诗,李白沿用。作此诗时,李白因得罪权贵,被排挤出京。②倚天剑:极言剑之长。③长鲸:代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