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优质课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优质课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优质课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优质课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

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言: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

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板书:最后一课

二、新课教学:

1、检查预习情况:作者和字词

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duó )督学(dū )郝叟(hǎo )(sǒu)摊(tān )懊悔(ào)(huǐ) chéng fá(惩)(罚)

钥匙(yào )(shí )磨损(sǔn )qíd259;o (祈 )(祷)哽(gěng)宛转(wǎn)(zhuǎn )

3、介绍小说常识: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C、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情节:

1、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上课前、上课中

2、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学生活动】根据上面所学小说的知识,学生先自己思考,之后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3、请两位同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分别用第一、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同学仔

细听,然后评价并补充或更正。

四、小结: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环节时间板书设计

上学路上:

上课前凝聚爱国主义

最后一课上课中深情

下课后

作业设计

必做:

1.字词积累

2.词语写话

教学反思介绍小说的相关知识,划分层次,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分析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过程与方法分析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把握人物的能力、分析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感受文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及课文内容

2.板书:最后一课

二、新课教学:

(一)、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任务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是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把学生分为三组,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用笔勾画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重要语句。围绕“文章是如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发言。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小弗郎士

作者抓住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的变化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分析)

(教师总结归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了如下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关于韩麦尔先生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服饰、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过动和性格特征。(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分析)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四十年教学经验、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礼服,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了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精辟见解,表现出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法兰西万岁”表现了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教师总结引申: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反映了沦陷区法国人民遭异族

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美读课文,再现人物形象,深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美读,即表情朗读,力求声情并茂,体现作品的感情基调。有两处应注意体现:小弗郎士上课时的心情变化: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是,“我我”这里绝不是感情苍白的声音延长,而是心情极为激动,说不下去,他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最终凝为一句话“法兰西万岁”,此处应读的有力些,充满信心!

教师范读这两处,学生跟读,练读。

(三)、揣摩语言,理解深刻内涵,把握文章的思想精髓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就文中最难理解文句展开讨论,交流看法,必要时,教师可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学生参考。

(四)、赏读课文,领略文章的美,探究其不朽的艺术魅力

教师提问“这一篇文章为什么能跨越国界、跨越时间,健步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字丛林中,长存不衰?

学生自由思考,并自由发言。从情感美、手法美、人物美、细节美四个方面任意抓住一方面来谈即可,再次感受课文多样的美。

学生自选感兴趣的段落,美读课文,也可自荐上台演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激活思维,创新写作

1.学习了这篇小说,你有哪些新的感受?受到那些启发?

2.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主题,《〈最后一课〉之后》为题,续写一段话,要求想象要合理,结构要完整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三、课堂小结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描述了向侵略者缴出语言的痛苦。19世纪黑非洲身上最深的伤痕,也许不是来自帝国的入侵和掠夺,而是语言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残疾。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不愿重演历史悲剧。汉语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有必要更有义务像捍卫祖国一样,捍卫汉语就是爱国的最高体现。

板书设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幼稚、不懂事、有一定的意志力(能管得住自己)、爱憎分明、有很强的自尊心的孩子、懂事、热爱祖国。

韩麦尔先生: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作业设计

必做:1.练习册

选做: 课外阅读名著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学生明确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激发爱国情感,说好普通话,写好方块字,做好中国人。侯晓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