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莎·费丽莫尔笔下国家利益的社会化解读

玛莎·费丽莫尔笔下国家利益的社会化解读
玛莎·费丽莫尔笔下国家利益的社会化解读

玛莎·费丽莫尔笔下国家利益的社会化解读

发表时间:2018-07-23T16:37:28.03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上作者:谈沪东[导读]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家利益都是既定的。玛莎·费丽莫尔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一书中采用了建构主义来进行其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和研究,主张用一种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国家利益。这为我们全面认识国家利益提供了帮助,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家利益都是既定的。玛莎·费丽莫尔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一书中采用了建构主义来进行其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和研究,主张用一种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国家利益。这为我们全面认识国家利益提供了帮助,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关键词:国家利益;建构主义;

一、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国家利益的解读。

国际关系各个理论流派对于国家利益都有着不同看法。经典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利益以权力来定义。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提出其国家利益观: 以权力来界定国家利益。在权力基础上界定的国家利益是一种静态的可计算的存在。简言之,权力等于国际利益。而在理想主义者看来,国家间的利益总体和谐,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可以通过道德和国际法等因素来求得进步。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而不是权力。所以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安全才是这个国家的利益所在。新自由制度主义强调了国际制度,并认为可以借助国际制度来保障国家间的合作,促进国家间的利益关系的本质改善。再者,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二者强调的国家利益都是物质的,排除了非物质因素的存在。

二、玛莎·费丽莫尔笔下的国家利益。

作者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国家如何知其所需?在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家利益很少受到质疑。玛莎·费丽莫尔认为:国家的偏好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仅局限于物质状况。她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一书中采用了建构主义这一理论工具来进行其对国家利益的研究,主张用一种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国家利益。

经验研究中的国家偏好有这样两层意义:偏好是无疑的,国家知其所需;其偏好来源于国内。但作者发现事实情况并非如此,那么偏好从何而来?作者通过考察国际结构来建立系统的认识国家利益和行为的方法,这种结构不是权力的结构,而是意义和社会价值结构。[ ] 玛莎·费丽莫尔理解的国际结构不仅包括民族国家,而且也包括了非国家行为体,重点是国际组织。同时,国际体系是构成的,从而为行为体建立新的利益和价值。它通过改变偏好来改变国家行为。[ ]在此基础上,对规范和价值重要性的阐述也使得国际政治概念的侧重点从强调物质层面更多地向非物质层面转变。最后作者得出以下结论:国际组织影响了国家的偏好方式,国际组织而非国家是文化的施动者。

在第二章中,作者发现在近50年中,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旨在协调科学研究的国家科层组织。为此,作者给出了“需求驱动解释”。但是通过定量分析,作者发现这一解释模式并不成立。所以作者在这里考察了一个替代性的解释:国家创立科学科层组织来自国家的外部供给。结果发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国家广泛采用科学政策的动力。国家科学科层组织的创立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科学政策制度的时间一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借以把科学革新组织的价值和效用“传授”给国家的过程。

在第三章中,作者认为国际红十字建立和《日内瓦公约》的规范传播和接纳主要得益于关键人物的传播。亨利·杜南特通过自身的经历发现在战争中存在着没有医生或者有很少医生为伤员提供相应的治疗和照顾的情况。为此,他提出了一项建议:成立由合适的志愿人员组成的救济机构去照顾战时伤员,而且这一机构应该得到国际协议的承认。但是这项建议也并不是得到了所有国家的支持。随着《日内瓦公约》的应运而生以及其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和军事医学的进步,红十字运动和《日内瓦公约》牢牢的站稳了脚跟。自此,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和《日内瓦公约》所倡导的人道主义规范慢慢得为许多国家所接受。其耐心说服促使各国领悟、自觉接受了人道主义规范,重新确定了国家在战争中的利益。

在第四章中,作者认为缓解贫困成为了70年代初的一个显著的发展特征。贫困问题的范围由“国家的贫困”向“人的贫穷”转变。作者认为,将贫困看做是由国际组织推动的规范转变时,我们就对贫困上升为发展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清二楚了。这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就是世界银行。在世界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双边援助不断增多,且贷款和援助的条件更低,但是欠发达国家并不热衷于将这些资源来解决贫困问题,他们更多地将投资引向工业化。在麦克拉马纳担任世界银行行长时,他给世界银行带来看一套明确的以权力为中心目标,这些目标迷信外援的优点和效率。上任伊始,他就把缓解贫困问题作为中心任务,做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使得世界银行组织在缓解贫困问题上走在了先头位置,并促进了国际上对发展观念的转变,即缓解贫困问题也是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世界银行的案例展示了发展观念的变化过程,发展目标的转变是国际上对规范和发展的认识发生变化的结果。

在一个互动的社会环境中,很难确定规则是自变量而国家偏好是因变量,因为很多国家行为也参与到了国际规则地塑造,所以我们在分辨自变量和因变量时只能根据我们的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本书社会学的分析视角,把社会关系看成社会实在,它与物质实在一样,社会实在同样塑造相关行为体的行为。

三、结束语

玛莎·费丽莫尔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一书中采用了建构主义来认识和研究国家利益,主张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其实质是强调了国家利益是一种社会化的建构。通过对国家利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国家利益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国家利益既包含客观性,又涵盖了主观性。首先,客观国家利益即是一国实际存在的利益。其次,主观国家利益即是一国对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认知,这种认知取决于国家的身份以及国家所处的环境。国家利益既包含物质性因素,同时也包含非物质性因素。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用一种多维度视角去看待国家利益。加强国家利益的整体性认识将有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了解了国家利益,也就能够对国家自身行为以及国家关系做出更好地分析。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