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

孟子思想——政德修养的活水之源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政德,就是为政之德,是党员干部人格与品质、思想与行为的内在准则。自古以来,政德隆,民德昌;政德毁,民德降。孟子作为儒家“德治”思想的传承者,其优秀思想和传世精神不仅为当代党员干部的个人修养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也对党员干部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规范和思想境界的提高具有继承和借鉴作用。

一、孟子的“性善论”应成为党员干部善良正直、明辨是非的立身之本之源。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美好品德的萌芽,故称“四端”。对社会民众而言,人性本善,可以启迪人们向上的心智,激发向上的精神,不光要肯定它还要坚守它,并为之积极修为;对社会管理者而言,其意义尤为重要:首先要以善自修,处处做民众的表率;还要爱民、富民、教民,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和谐与发展。

现时期对党员干部而言,仁义礼智仍然可以借鉴并利用其作为道德范畴的“品牌”价值,赋予其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鲜内涵。习近平对党员干部要求的“三严三实”其中就提到“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细思量,所谓“心存敬畏”,也正是契合了孟子的“性善论”。做到自觉修身就要“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有效地抵制私心、贪心和野心,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严守道德底线,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二、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应成为党员干部的政治追求之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的“民本”思想至今散发出经久不衰的思想光辉。首先,“民贵君轻”思想突出了“民”的重要性,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权利。诸如:“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救民于水火之中”(《孟子·滕文公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其次,“民贵君轻”思想要求统治者进行自我道德约束。“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正是基于以上思想,孟子倡导统治者在治国之道上要施“仁政”。思想上要重民、爱民;军事上要避免战争,安民、救民;在经济上要“制民恒产”做到富民、利民,在“仁政”下,就会出现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孟子·离娄上》)因此孟子认为“仁政”是一种“德”,一种“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就是这个道理。

习总书记“三严三实”要求:“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具体来说,要做顺应民心之事,多干温暖民心的事。工作中要顺应和实现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群众利益

无小事,有些看来关乎民生的琐碎小事,但常常却是群众切身利益的急事、难事,诚心诚意地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三、孟子思想的“正气论”应成为党员干部高尚理想品质追求之源。宋代理学家程颢曾说孟子具有“岩岩泰山之气象”,赞颂孟子的气度和风范犹如泰山一般巍峨高大,令人景仰。孟子倡导的“正气论”是中国民族精神瑰宝中的闪光亮点,对塑造民族之魂功莫大焉,对于从政者更是必须具备的精神素养和品质追求。首先,孟子思想体现了社会担当意识。孟子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更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心。他提倡要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大胸怀;还要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品格和正气凛然的“浩然之气”。一个人只有具备这些正义之气,才能担当起治天下的大任来,才不负时代的期望。第二,孟子思想体现了信念坚定、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我们熟悉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还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已经成为千古名言,一直激励后人,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刻苦自励,奋发向上。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的手中,如何担当起历史重任,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气贯长虹的浩然正气。习总书记说过:“在难题面前勇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面临复杂形势,面对艰巨任务,尤其要树立坚定信仰信念,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进取意识,坚持刚正不阿、公道正派的工作作风,坚守自己的道德底限,恪守党的纪律,坚决抵制各种歪风邪气,以良好的形象凝聚人心,以正义的力量鼓舞人气。

四、孟子思想的“义利观”应成为党员干部恪守廉洁操守道德规范之源。孟子思想体现了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孟子重义轻利,“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孟子所说的“义”不仅指君子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即君臣之道、家庭伦理所倡导的行为规范和方法,更是把“义”看作一种理想的人格,升华到了关乎人生的高度。他为了义甚至可以舍弃生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的义利观其实质就是在社会中倡导一种追求正义和真理、遵循道德规范、反对见利忘义的一种价值观,这种崇高的义利观的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诸如大公无私、无私无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等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鼓舞民族斗争的伟大精神力量。

对于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而言,面对的利益关系更加纷繁复杂,党员干部应树立正确的义利标准,在社会大义与个人私利的矛盾面前,应当始终遵循义在利先的理念;在群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面前,应当始终遵循舍利取义的理念,舍个人之小利,取人民之大义,这才是共产党员正确的义利观。

五、孟子的“学习观”应成为党员干部迎接挑战、增强执政能力之源。孟子认为人的一生要不断学习慢慢积累。他以流水作比喻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孟子·尽心上》)“科”是小坑,流水遇到小坑,不注满是不会继续流向前去的,学习也是这样,只能逐渐积累,而不可随便逾越。孟子还强调学习要善于思考,“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强调读了书不勤思考和运用是没有效果的,至于怎样思考?他提出了“由博返约”的原则:“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意思是通过多学,进行详尽地研究,融会贯通之后,反过来简要地阐明学问的精髓。他还难能可贵的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盲目迷信书本和经验,“不唯书,不唯上”,看重实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当然还有学习不能“一曝十寒”、要“专心致志”等耳熟能详的成语自古以来对笃学修身的人们提出学习的标准。

我们正身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所以党员干部要把学习作为加强政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将学习作为一种持续的自觉行为和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