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分组实验制作小型地球仪习题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分组实验制作小型地球仪习题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分组实验制作小型地球仪习题新版浙教版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分组实验制作小型地球仪

01实验报告

【实验目标】

1.学会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按照合理的制作流程完成小型地球仪的制作。

2.通过制作小型地球仪,了解地轴的倾斜角度、经纬线特点和经纬度划分。

【实验器材】

乒乓球(或小皮球等其他小球)、粗铁丝(硬导线)、剪刀、量角器等。

【实验过程】

1.确定两极和赤道。可以用乒乓球的黏合线作为________,离黏合线等距顶端处各钻一个小孔,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为南、北极点,如图A。

2.画经纬线。在乒乓球上等距离画出若干条经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纬线。

3.做地轴。如图B,把一根粗铁丝折一下,使铁丝倾斜并与水平面成________。把另一段铁丝做成一个圆环,圆环上放书或其他重物作为地球仪的底座,稳定地放置在桌面上。

4.组合固定。将其中代表地轴的直铁丝部分穿透乒乓球的南、北极点,并将顶头弯曲,以防乒乓球脱离。取另一根铁丝,弯成半圆形并接在乒乓球两端的地轴上。这样就完成了小型地球仪的制作,如图C。

5.在自己制作的小型地球仪上画上七大洲的轮廓。

【问题与讨论】

1.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形状有何特点?

2.观察地球仪上的纬线形状有何特点?

3.从0°经线向东、向西各有多少度?

4.如果赤道的度数是0°,南极、北极的度数是多少?

5.相对的两条经线度数有何特点?

6.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点的位置?

7.地轴与水平面的角度是多少?

8.南北极圈的纬度是多少?

02实验突破)

1.关于地球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地球仪上,经线圈的长度等于赤道的长度

B.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总是等于66.5°

C.所有的经线相等,所有的纬线相等

D.经线指南北,纬线指东西

2.下面各图形能反映地球仪形状的是( )

3.如图所示,小明制作了一个简易地球仪,下列有关地轴、赤道、南极和北极的标注,正确的是( )

A.①北极;②南极;③赤道;④地轴B.①地轴;②赤道;③南极;④北极

C.①北极;②南极;③地轴;④赤道D.①地轴;②赤道;③北极;④南极

4.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时,要把铁丝弯成比乒乓球略大的半圆,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水平面所成夹角为( ) A.66.5° B.90° C.23.5° D.60°

5.中国地球仪的制作始于元代,明、清两朝制造的地球仪现仅存3件,其中2件存于故宫博物院,1件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下列情况不能从地球仪上获知的是( )

A.北京某天的天气情况B.中国的地理位置

C.太平洋的位置D.欧洲的经纬度范围

6.下列关于经纬度变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递增,最高为90°

B.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西、向东逐渐递增

C.以0°纬线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递增

D.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递增,最高为180°

7.第十届中国航展于xx年11月11日至16日在广东珠海举行,世界航空航天行业领先企业参展积极性高涨,以波音、空客等为代表的所有航展“老客户”均参展,以韩国航空工业协会、中国香港航空协会等为代表的一批“新面孔”首次亮相。本次航展共130余架飞机,41个国家和地区近700家厂商参展。期间各国都派出各种先进的飞机做了出色的飞行表演。

(1)若有一架飞机从珠海起飞后,沿113° E经线向北飞行,它能飞回珠海吗?怎样才能顺着这条经线飞行一周回到珠海?途中会不会改变方向呢?

(2)若有一架飞机从珠海起飞后,沿20° N纬线向东飞行,它能飞回珠海吗?途中会不会改变方向呢?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这点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十分微小,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仍可将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如果按照比例制作一个半径为1米的地球仪,那么赤道半径仅仅比极半径长了大约3毫米,凭着人的肉眼是难以觉察出来的,因此制作地球仪时总是将它做成规则球体。

(1)地球是不是正球体?你能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吗?

(2)为什么地球仪被做成了规则球体?

9.观察地球仪示意图,完成相关问题。

(1)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________缩小,制作的________________。

(2)A、B分别代表地球的________和________。

(3)AB连线是地球的自转轴,称为________,其空间指向不变,北极始终指向________星。

(4)按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D、E两点首先从我们视线中消失的是________。

(5)据所学知识简单阐述地球仪与地球实体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分组实验制作小型地球仪

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1.赤道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66.5°【问题与讨论】1.经线长度一样,都是半圆。 2.纬线长度不相等,但度数相等的纬线,长度一样,都是圆。 3.180° 4.90°5.度数之和是180°,一条经线是东经,另一条经线是西经。 6.根据经纬度确定。7.66.5°8.66.5°

实验突破

1.D 2.A 3.B 4.A 5.A 6.C 7.(1)向北飞行不能飞回珠海,应是向北飞行到北极点后再向南飞行,到达南极点后再向北飞行可以飞回珠海。途中会改变方向。(2)能飞回珠海。不会改变方向。8.(1)不是正球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地球虽不是一个正球体,但赤道半径仅比极半径长21千米,将地球缩小制成地球仪,这种差别就更微不足道了,因此将地球仪做成规则球体。9.(1)比例地球的模型(2)北极南极(3)地轴北极(4)D (5)①地球仪是地球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有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实际在地球上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地球仪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球仪鄂教版六年级科 学上册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地球仪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科学上册 实验一实验名称: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实验器材:放大镜、烧杯、滴管、小刀、水、塑料袋、馒头。 实验步骤:1.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湿润,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干燥,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实验结论:馒头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二实验名称:蜡烛的变化实验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小刀、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步骤 1. 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 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3. 用小刀切割蜡烛,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切割蜡烛,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实验三(一)实验名称:探究食盐变化的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坩埚、火柴、方座支架(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 实验步骤: 1.向杯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把食盐水倒入坩埚,放在方座支架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二)实验名称:探究水泥变化的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火柴、盘子、小勺、方座支架(带铁圈、石棉网)、坩埚、酒精灯、水泥。 实验步骤: 1.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 2.将水泥块放入坩埚,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实验四实验名称: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三)实验器材:油、醋、肥皂屑、食盐、铁钉、烧杯、玻璃棒。 实验步骤:1.将食盐倒入杯子中,加水搅拌,形成盐水。2.将肥皂屑放入杯子中,加水搅拌,形成肥皂水。 3.准备3个瓶子,分别标记为1号、2号、3号、4号。 4.在1号、2号、3号、4号杯子中分别倒入等量的醋、油、盐水、肥皂水。 5.将4枚相同光泽的铁钉分别放入4个杯子中。 6.观察一周,记录现象。 实验结论:铁生锈所需要的条件是酸或碱或盐。 实验五实验名称:观察牛奶的变化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醋、啤酒、食盐、柠檬汁、牛奶。 实验步骤:1.将醋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2.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最新打印---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在活细胞中才能活。 2、病毒分三类:动物病毒(乙肝病毒)、植物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3、细菌有三种,分别是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4、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5、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6、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如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7、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蘑菇的各部分名称为:菌盖、菌褶、菌柄、菌丝、地下菌丝。 8、常见的食用菌有:银耳、木耳、金针菇等。 9、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仅仅形态发生了变化,叫物理变化;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不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新物质,叫化学变化。 10、像食盐、白糖、等物质,溶于水中之后,通过蒸发,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变化,叫可逆的变化。水泥和水搅拌在一起,凝固以后,水泥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水泥的这种变化叫做不可逆的变化。 11、铁在有水、空气、酸碱、盐的环境中容易生锈。 12、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可以防锈,人们常用的方法有涂油、喷漆、镀金等。

13、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14、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15、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有惯性。 16、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 17、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18、醋与牛奶混合后出现混合物凝结,啤酒与牛奶混合后成絮状,食盐与牛奶混合后无变化。 19、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各种运动方式这间并不孤立存在,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 20、蜗牛的运动方式是蠕动,它的运动器官是腹足。兔子的运动方式是跳跃。 21、动物在水中运动方式是游泳,在陆地上是爬行、行走、奔跑、跳跃,在空中是飞行。 22、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是地心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叫日心说。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论》的主要内容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23、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24、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四季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 25、昼夜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因此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一)探究的问题: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 材料:干湿馒头、塑料袋.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 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 我的发现: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 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结论:地球是球形. (三)实验名称: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材料:铁盒、土豆泥、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 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现象:先看到冒出大量水汽和烟尘;然后看到番茄酱向外溢出. 结论:这个实验说明;火山是由于地下熔化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四)实验名称:地震的模拟实验 材料:毛巾、细干木棍等. 步骤:(1)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 (2)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直至压断.注意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现象:毛巾会发生弯曲;成了褶皱状;木棍被压断时;听到“啪”的声响;同时手有强烈的震颤感. 结论: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 (五)探究问题: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材料:酒精灯、容器、水、小石块、镊子、火柴. 方法: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 现象:反复几次后;小石块碎裂. 结论:冷暖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六)探究的问题:流水的搬运作用 材料:木条、沙子、泥土、沙盘、胶带、塑料杯、小水盆. 方法:1.用本条将沙子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的一侧.2.将混合物抹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3.将木尺横放在沙盘上;固定住;把底部有孔的水杯架在沙盘和木尺之间.4.沙盘伸出桌外的一端底部有孔;地上放一水盆接水.5.往水杯中加水;观察现象. 现象:沙子和泥土不断被水流带走. 结论:流水有搬运作用. (七)实验名称:蜡烛变化的实验. 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灯、燃烧皿(白瓷)、石棉网等. 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3)将一只白瓷的燃烧皿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燃烧皿;观察它的底部.

2020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地球仪

匡河镇中心小学433教学模式教案设计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3、地球仪 本课时内容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3课 使用资源 备课人主备人(汪选)二备(段龙俊)三备(舒坤)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教具、学具1.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2.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3.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 趣 入 境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情绪进入学习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 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 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 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 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 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 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 教师口述,学生倾听。)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 的位置?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导 思 生 疑 预置方案点拨生成放飞思维质疑问难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 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 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 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六年级(上册)科学资料全

第一课我们的生长发育 一、名词解释 1、遗传——自己与妈妈或者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 现象。 2、变异——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 现象。 二、填空 1、从五至六年级的时间里,我们的生长与往年相比(身高)和(体重)明显加快。 2、(青春发育期)是我们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女同学比男同学发育要(早),进入青春期的年龄一般是(10至12岁);男同学进入青春期的年龄一般是(12至14岁)。 3、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五个阶段。我们正处在(少年期),还要经历(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4、动植物都有(遗传)和(变异),(遗传)与(变异)生物的特性之一。 第二课地球 一、填空 1、古代人类活动的地域非常有限,他们对地球的认识是(居住地中心说);我国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是(天圆地方说);古希腊人发现进出港的远方航船,船桅和船身不是同时出现或隐没。于是提出了(地球说)。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衡)认为“天地”就像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意大利(哥伦布)在1492年8月3日率领约90名水员操纵3艘帆船,历经2个月零9天的艰苦航行,发现了(美洲大陆)。 4、航海家(麦哲伦)于1519年9月率领(200)多人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西穿(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最后与1522年9月回到原3出发地(西班牙),历时(3)年,这是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 5、地球上的七是(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澳洲)、(非洲)、(亚洲);四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球仪教案 鄂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教案鄂教版 3、地球仪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 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演示实验2个分组实验10个 实验1: 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材料:四片馒头、塑料袋。 实验步骤:(1)选四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窗台上,3、4号放入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2: 蜡烛的变化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步骤: 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3、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新的物质——烟。 实验3: 食盐和水泥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用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 实验材料:食盐的变化材料:烧杯、玻璃棒、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 水泥的变化材料:烧杯、盘子、水泥、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石棉网、锤头。 实验步骤:实验一:把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让食盐完全溶解,观察到食盐看不到了。 再取部分食盐溶液放入蒸发皿,用酒精加热,观察到食盐又变成原来的样子, 是可逆变化。 实验二:把水泥放在盘子里,加水搅拌,观察到它成了水泥浆。 把水泥浆放入蒸发皿,用酒精灯隔石棉网加热烘干,得到了水泥块。 然后,用小锤敲碎它,又得到了水泥块粉。 最后再加水搅拌,不能变成水泥浆。 实验结论:水泥加水变化后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是不可逆变化。

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球仪教案 鄂教版

地球仪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 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 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馒头发霉的对比试验 实验器材:四片馒头片、塑料袋、放大镜、滴管、镊子 实验步骤:1、检验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选四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 3、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4、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5、将1、2号放在窗台上,3、4号放在冰箱里。 6、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7、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二、实验名称:蜡烛的变化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步骤: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3、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新的物质——烟。 三、实验名称:探究水泥的变化 实验材料:火柴、杯子、盘子、酒精灯、玻璃棒、石棉网、水泥、铁架台、坩埚 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变化。 3、将水泥块放入坩埚。 4、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观察现象。 5、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1、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了一会,水泥凝固了。 2、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水泥块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四、实验名称:食盐的变化 实验材料:火柴、杯子、盘子、酒精灯、玻璃棒、石棉网、食盐、铁架台、坩埚 实验步骤: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向杯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入水中。 3、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想象。 4、把食盐水放入坩埚,放在铁架台上。 5、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6、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进行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五、实验名称:铁生锈的条件(一) 实验材料:铁钉、砂纸、玻璃棒、碱、盐、油、醋 实验步骤: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全册)

实验名称: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材料:四片馒头、塑料袋。 实验过程:(1)选四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4)将1、2号放在窗台上,3、4号放入冰箱里。(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蜡烛燃烧的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实验过程: 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试管夹夹住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有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1、会产生二氧化碳和少许其他杂质。 2、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 食盐变化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食盐的变化 实验材料:杯子、玻璃棒、食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石棉网、坩埚 实验步骤: 1、向杯子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把食盐倒入坩埚中,放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实验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2、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分析出的食盐颗粒。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水泥变化的实验 实验材料:杯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坩埚 实验步骤:1、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 2、将水泥块放入干锅,加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 1、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一会,水泥凝固了。 2、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水泥没有什么变化。实验结论: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实验名称:铁生锈 实验材料:铁钉、纱布、玻璃瓶、碱、盐、油、醋、砂纸。 实验步骤: 1.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其表面覆盖物。 2.把铁钉放在瓶子里,放在一个地方,并编好号:1、空气,2、装满水, 3.半瓶水,4、盐水,5、碱面溶液、醋溶液……同时放入相同铁钉,相同时间后观察铁钉生锈情况。 实验现象:水中,轻微;一半水、一半空气,严重;空气中,轻微;醋、碱、盐、水中,严重生锈;油中无锈。 实验结论:铁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碱盐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实验名称:惯性试验 实验材料:鱼缸一个,鸡蛋一个,光滑的薄木板一块,小锤一个。 实验步骤:1.把鱼缸装入二分之一的水,盖上薄木板,然后把鸡蛋放在木板上面。 2.用小锤沿水平方向迅速敲击木板,看鸡蛋如何运动。实验现象:鸡蛋会掉进水里。 实验结论:鸡蛋没有随木板一起运动,而是保持了它原有的运动趋势,木板抽掉后,只好掉进鱼缸内,说明鸡蛋具有惯性。 实验名称:昼夜交替的模拟试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实验步骤:1.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观察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 暗两部分,思考那边是白天,那边是黑夜。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个地方(如插大头针的地方)是否 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分别在什么位置是早上、正午和傍晚? 实验现象:1.地球仪上分成了明暗两部分,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2.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当这个地方转到刚被光照射到是早晨,正对“太阳”时是正午,转到刚被光照不到时是傍晚。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名称:四季更替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步骤:1.在桌子上画一个圆,把地球仪放在画好的轨道上运动。 2.手电筒在中间始终照着地球仪。3.地球仪在转动过程中倾斜角要保持一致。 实验现象:地球仪上的南北半球接受手电光的照射程度不断变化。 实验结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也不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实验名称:月相变化模拟实验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地球仪-导学案-鄂教版

地球仪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学会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及其特点,能快速找到特殊经线和纬线。 2.根据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能读某一地点经纬度和根据经纬度寻找某地。 3.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 2.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学习重难点】 对地球仪经纬网的认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一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 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

鄂教版科学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1 我们的生长发育 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 2 地球 3 地球仪 4 地图 5 建立“地球档案” 自由研究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 6 昼夜交替 7 谁先看到日出 8 昼夜温度的变化 9 一天中的动植物 自由研究 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 10 卵石的形成 11 溶洞

12 升高的河床 13 沙尘暴 14 唐山地震 15 庞贝城的毁灭 16 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 自由研究 第四单元四季中的变化 17 四季星空 18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 19 水结冰了 20 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自由研究 1我们的生长发育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1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了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以及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 2. 通过对比认识生物的许多特性是遗传的,并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3. 培养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学生在三、四、五年级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学生以及父母的照片。 2. 皮尺、体重秤等测量工具。 3. 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六年级了,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项目,并对一年后我们在身高、体重方面进行了预测,还记得预测的数据吗? 几个学生反馈一年前的预测以后,揭示课题:我们的生长发育 二、新授 1.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 (1)检测我们的预测是是否正确就需要我们来实际测量,等一会我们每个同学到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为了让我们的测量比较准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要求学生在测量时要注意方法,测量身高、坐高、臂长时身体要直,测量头围时,应该测量额头周围,测量体重时,身上最好没有其他物品。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名师教案

最新资料推… 地球仪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 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 ”(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1 ………………………………………………最…新…资…料…推… 荐…………………………………………………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 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我们的地球

调查问卷(问答题) 1.说说你了解中的地球,知道多少写多少! 2.你了解唐山地震吗? 3.你知道中国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 4.你了解沙尘暴这些自然现象吗? 《我们的地球》的实验 科学内容实验内容材料备注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圆的橡皮泥、火柴棒、 小纸片、地球仪、 2 地球的表面制作地表模型托盘、沙、泥土、 小树枝、石块、苔 藓、小亭子、小桥 3 地球的内部地球内部有什么黑色的胶卷盒3个, 分别装着水、细沙、 小石块、 4 火山和地震模拟地震的发生纸箱、木块、记号 笔 5 地表的变迁冷暖变化对岩石的 破坏作用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1.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1.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1.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8.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5.4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1.4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1.7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2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3.3了解地震的现象。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3.4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3.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我们的生长发育 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 地球 地球仪 地图 建立“地球档案” 自由研究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 昼夜交替 谁先看到日出 昼夜温度的变化 一天中的动植物 自由研究 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 0卵石的形成 1溶洞 升高的河床

3沙尘暴 唐山地震 庞贝城的毁灭 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 自由研究 第四单元四季中的变化 四季星空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 水结冰了 0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自由研究 我们的生长发育 教学目标: 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了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以及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 通过对比认识生物的许多特性是遗传的,并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培养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在三、四、五年级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学生以及父母的照片。

皮尺、体重秤等测量工具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资料。 教学过程 课时 一、导入新 同学们读六年级了,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项目,并对一年后我们在身高、体重方面进行了预测,还记得预测的数据吗? 几个学生反馈一年前的预测以后,揭示课题:我们的生长发育 二、新授 .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 检测我们的预测是是否正确就需要我们来实际测量,等一会我们每个同学到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为了让我们的测量比较准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要求学生在测量时要注意方法,测量身高、坐高、臂长时身体要直,测量头围时,应该测量额头周围,测量体重时,身上最好没有其他物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 学生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教师巡视指导。 相互参观、评价每个学生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 在参观前教师提出参观任务:比一比,谁做的最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