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2课时有余数的除法2-[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第2课时有余数的除法2-[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第2课时有余数的除法2-[仅供参考]

2021年{某某}小学

教师:

年级:

日期:

第6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2课时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例2,以及练习十四第2题。

【教学目标】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和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更深入地学习、了解有关有余数的除法的相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

1.相关除法练习。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算算下面这些算式。

15÷4 =3......3 19÷ 6 =3 (1)

25÷9 =2......7 42÷8 =5 (2)

45÷6 =7......3 63÷8 =7 (7)

46÷5 =9......1 17÷5 =3 (2)

同学们算完了以后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一些什么样的规律呢?

学生自由讨论,总结。

好的,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接下来我们通过书本上的例2来更清楚地解答这个问题。

2.教学例2

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 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10根 10÷4=2(个)······2(根)

11根 11÷4=2(个)······3(根)

12根 12÷4=3(个)

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除数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根据这个规律,请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如果白三角形呢?

学生小组讨论,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

教师校级:“余数要比除数小”,白城五边形剩下的可能是4、3、2、1根。白城三角形剩下的可能是2、1根。

三、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学生圈一圈,独立完成,教师将平时要学生之处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有学会了哪些知识?再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什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发现了一个重要规律,就是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板书设计】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10根 10÷4=2(个)······2(根)

11根 11÷4=2(个)······3(根)

12根 12÷4=3(个)

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课件 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 使用范围: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9~51页的例1、例2 作者:何文燕 单位:浙江省上虞市百官小学 撰稿时间:2011年7月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与笔算方法。 4.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与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及正确试商。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2.学具准备:练习纸、圆片或小棒等若干。 ●设计意图:

单元教材说明:有余数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这个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二是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教材安排了4个例题,要求按5课时进行教学。例1例2为第一课时,学习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和有余数除法竖式及余数的含义;例3为第二课时,主要研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第三课时为练习课,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能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第四课时为例4解决问题,学习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第五课时为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练习课。 有余数除法第一课时是整个单元的重头戏。在设计时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特点:1.激发内需,在情境体验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首先突出把学习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数学学习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数学里“余数”现象。例如用气球布置联欢会场、分盆花、摆学具、包装面包的情境与问题等。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在心理上驱动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改编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主动探索构建新知。 (1)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将教材略作变动。课一开始用五种颜色的气球布置会场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把例 1 和例 2 合在一起,用15盆花布置教室这个情境,一气呵成。通过让学生操作、比较、讨论、探索、思考、争辩等自然引出整除与有余两种情况,接着给余数命名、说算理、试商、释疑等,都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累积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习。 (2)其次在得出整除及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后,直接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整除的竖式在新授中暂不出现。因为若是先进行表内除法竖式的教学,再构建余数的意义,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练习题

有余数的除法练习题(一) 求出下列算式中的除数。 45÷()=7......3 32÷()=5 (2) 19÷()=8......3 26÷()=3 (5) 22÷()=4......2 51÷()=6 (3) 37÷()=9 (1) 求出下列算式中的被除数。 ()÷6=3......2 ()÷4=7 (3) ()÷7=3...... 4 ()÷6=7 (5) ()÷6=4......5 ()÷5=9 (1) ()÷5=6......3 ()÷8=9 (6) 三、列式计算。 1、被除数是57,除数是7,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2、已知除数是5,商是4,余数是2,被除数是多少? 3 、被除数是41,商是5,除数和余数各是多少? 4、被除数是23,商是5,余数是3,除数是多少? 四、租船的问题 1、38名同学乘车去博物馆,已知每辆汽车最多可以乘7人,他们至少需要几辆汽车? 2、27名同学去公园划船,已知每条船可以坐5人,他们至少需要多少条船? 3、老师和43名同学乘车去展览馆,已知每辆汽车可以坐8人,他们至少需要几辆汽车? 4、老师带22名同学去公园划船,已知每条大船可以坐6人(每小时6元),每条小船可以坐4人(每小时5元)。 ①、租那种船更划算? ②、计划玩2个小时,带50元够吗? 五、用竖式计算 58÷6= 34÷4= 15÷7= 56÷6=

26÷6= 57÷8= 49÷5= 37÷8= 有余数的除法练习题(二) 一、填空 1、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 2、20以内能被3整除的数有: 3、6、()、()、()、() 二、文字题 1、一个数除以5商是9余数是2,这个数是多少? 2、把77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多少?还余多少? 3、从58里面减去3与8的积,得到的差再被4除,商是多少?余多少? 四、直接写出得数。 7×8= 34÷7= 74÷9= 48÷6= 23÷3=17÷6= 58÷6= 39÷6= 54÷9=19÷2= 24÷5=63÷7= 82÷9= 77÷8= 54÷9= 36÷7= 五、填空。 1、()×8=56 ()÷7=7 36÷5=()……() 3×()=24 81÷()=9 25÷5=45÷() 40÷9=()……() 61÷()=8 (5) 2、在除法中,余数应比除数()。一个数除以4,商是9,余数可能是()。 3、当除数是8,余数最大是(),最小是()。 4、一个数除以5,商是7,余数最大,这个数是()。 5、一个数除以8,商是7,余数最小,这个数是()。 六、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6÷7=60÷7= 70÷9=35÷8= 52÷9=46÷6= 七、列式计算。 1、把34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还余几?

六、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六、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例2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余数定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方法比较法、分析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口算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2)拿出9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剩几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 【设计意图】:口算训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展示课件。 1、动手操作。 请每位学生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这些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1)如果给你8根小棒,每4根摆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呢?会有剩余吗?(摆2根,没有剩余) 你能列出算式吗?8÷4=2(个) (2))如果给你9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呢?还剩几根?(摆2根,还剩1根)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1(根) (3)10根呢?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10÷4=2(个)……2(根) (4)11根呢?12根呢? 11÷4=2(个)……3(根) 12÷4=3(个) 为什么不是余4根,写成12÷4=2(个)……4(根)呢? (因为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练习题,有余数的除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系列练习(一)(5分钟) 65÷5= 906÷3= 870÷4= 716÷5= 80÷6= 783÷3= 804÷2= 148÷8= 246÷7= 750÷5= 103÷3= 123÷3= 144÷9= 97÷3= 352÷5= 296÷4= 860÷2= 220÷9= 153÷5= 357÷6=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系列练习(二)(5分钟) 64÷2= 128÷8= 446÷2= 911÷9= 405÷7= 76÷8= 325÷4= 155÷4= 718÷6= 350÷8= 871÷6= 220÷9= 618÷4= 654÷5= 622÷8= 451÷3= 900÷6= 677÷6= 192÷7= 120÷4=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系列练习(三)(5分钟) 75÷5= 425÷3= 615÷5= 874÷5= 740÷8= 50÷6= 200÷7= 121÷4= 375÷5= 392÷3= 638÷8= 627÷3= 441÷5= 412÷3= 624÷4= 260÷4= 375÷5= 60÷6= 468÷5= 357÷6=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系列练习(四)(5分钟) 510÷3= 194÷2= 516÷6= 100÷2= 43÷8= 125÷5= 415÷4= 453÷6= 705÷3= 921÷3= 874÷5= 870÷3= 352÷5= 429÷3= 524÷8= 594÷7= 97÷3= 87÷4= 412÷3= 512÷8=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系列练习(五)(5分钟) 103÷3= 444÷6= 121÷4= 645÷3= 966÷7= 728÷8= 315÷7= 720÷6= 919÷6= 88÷4= 756÷9= 254÷3= 728÷8= 83÷5= 919÷6= 496÷4= 308÷7= 427÷5= 98÷8= 269÷6=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系列练习(六)(8分钟) 19÷2= 432÷8= 368÷5= 451÷3= 490÷5= 873÷3= 804÷2= 941÷9= 157÷2= 873÷5= 507÷3= 516÷5= 315÷3= 45÷3= 826÷4= 654÷3= 284÷7= 137÷4= 800÷6= 98÷7= 267÷7= 716÷4= 718÷5= 937÷4= 825÷5= 132÷2= 285÷6= 267÷3= 96÷8= 480÷4=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系列练习(七)(8分钟) 67÷3= 434÷8= 375÷2= 567÷6= 147÷9= 960÷5= 569÷4= 498÷7= 197÷2= 974÷5= 348÷3= 486÷4= 483÷8= 320÷2= 408÷2= 890÷6= 347÷5= 128÷5= 486÷9= 368÷5= 708÷6= 980÷4= 396÷3= 497÷8=

第1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1)

第1课时有余数的除法(1)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表(2)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 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 ④观察比较: 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人)……2(枝) 10÷6=1(人)……4(枝)(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 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3。 1、第1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 应用》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定位的。结合学生熟悉的划船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运用所学的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进一法”或“舍余法”确定问题的结果,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设疑自探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说一句话。 (二)复习导入 1.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页第3题。 2.解决问题。 (1)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 (2)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装3筐,平均每筐装多少?还剩多少棵?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审题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条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要想租的船最少,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条)”船。 (3)该怎么解答呢? (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4,应该用除法解答。) 列式表示:22÷4=5(条)……2(人) 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1=6(条)”船。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5表示船的条数,单位写条,2表示剩余两人,单位是人。 小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写的时候要静心思考。 3.比较辨析,理解“进一法”。 (1)讨论辨析,明确“进一法”。 ①有些同学认为租5条船就够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来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较优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同学们真厉害!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2.乘法验证:每条船最多坐4人,5条船最多坐20人,多余的2人也要有船坐,所以6条船肯定能坐22人。解答正确。 三、质疑再探 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有余数的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静心思考,就能成为余数的好朋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运用拓展 (一)基本练习(第67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审题,理解题意。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三篇】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三篇】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包括了体会余数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 法的横式和竖式写法;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小编整理了小学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协助!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 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 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度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 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 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 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老师不但给你们带来了这些 水果,老师还要给大家展示一项绝活,那就是你们只要说出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说出这个号码上的水果,你们信不信?不信咱就来 试一试吧。其实,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二,新课探究: (一)学习例1、 1、(出示例1)同学们请看,能够摆几盘?(3盘)到底是不是3盘呢?请两位同学来摆一摆。(一人摆盘子,一人摆草莓)教师指图问: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摆了几盘?(生答3盘,师板书“摆了3盘”)摆完了没有?(师板书“正好摆完”)刚才这个摆的过程怎样列式?生:6÷2=3(盘)师板书列式。你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因为这道 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所以用除法)谁能结合这个算式,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生:6表示有6个草莓,2表示每2个放一盘, 3表示放了3盘。)那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你们知道吗? 2、那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又该怎样摆呢?(指两 名学生到黑板上摆,其他同学看他们摆的对对?) (师:7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几盘?生:3盘。摆完没有?生: 没有。师:那怎么样?生:还剩一个。师板书“摆了3盘,还剩1个。”) 3、同学们看看,这个次摆的和刚才那一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第一 次正好摆完,第二次还剩1个。)那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没有继续摆呢?(剩下的1个不够再摆一盘了。)象这样在平均分的时候有剩余

有余数的除法在找规律中的应用1

有余数的除法在找规律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猜想验证应用,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结合实际生活进一步加强有余数除法中对余数的理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跟玉树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问题意识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二、回顾规律,引出新问题 1. 接下去画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接着 摆下去,第12个图案是什么?第17个呢?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 这样的问题。 一、学习新知 1.理解题意,自主尝试 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 么颜色? ①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②探究: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请你自己试一试。 提示:可以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 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这里有几位同学的想法, 我们一起看一看。交流: ③如果求第20面小旗的颜色,你准备怎样解决问题? 试一试。 ④第25面呢?第29面呢?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 2. 按照例6的规律接着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 色? 读一读,说一说知道了什么。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自己试一试。 有的同学发现27÷3=9没有余数,该怎样判断呢?

小结: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组最后一个。 四、练习 1.按照上面的规律穿一串珠子,第24 个珠子应该是什么颜色? 读一读,说一说知道了什么。独立解决问题。你是怎样做的? 2.第32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 独立解决问题。你是怎样做的?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3.第6题 第一问独立完成。第二问指导找关键信息:30天、7天,体会商和余数与这个问题的关系。 五、作业:《课堂作业本》。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练习卷

有余数的除法复习卷 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也就是除数必须比余数大。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一.基础题 1、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一定比()小。 2、45除以7,商()余(),42里面有()个5, 余()。 3、在有余数的除法里,如果余数是4,除数最小是(); 如果除数是5,余数最大是()。 4、51天是()个星期零()天。 5、★÷5=8……▲,▲最大是(),那么被除数是()。 6、有32盆花,5盆摆一组,可以摆()组,还剩() 盆。 7、☆☆⊙⊙⊙※☆☆⊙⊙⊙※……像这样依次重复下去,第 40个是() 8、☆÷○=8……5,○最小是() 9、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5<47 8 ×()<75 70>8×() 10、☆÷7 = 6……△,△最大是()。☆÷△= 7…… 6,△最小是()。 11 、把一堆棋子按下面的规律排列起来。 ○○○○●●○○○○●●○○○○●●……

那么第21颗棋子是()色的,第43颗棋子是()色。 12、摆1个正方形要4根小棒,用23根小棒能摆()个正方形,还剩()根小棒。 13、一个数除以5,如果有余数,其中最大的余数是(), 其中最小的余数是() 14、直接写答案: 21÷6=_……_19÷4=_……_67÷9=_……_ 38÷5=_……_52÷7=_……_71÷8=_……_ 17÷2=_……_43÷9=_……_25÷3=_……_ 15、列竖式计算。 60÷8= 17÷2= 74÷9= 67÷9=39÷9=37×8=54÷7=40÷6=68 ÷8 = 23 ÷5 = 45 ÷8 = 50÷6 =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重点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观看动画,引出活动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3. 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6÷2=3(盘) 问题: 1. 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 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做。

3. 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 4. 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1(个) 问题: 1. 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2. 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问题: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圈一圈,填一填,及时巩固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 。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问题: 1. 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 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 证明自己的想法。 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 呢? 四、课堂作业 作业: 第64页练习十四,第1题、第2题。 第二课时:竖式与试商 教学目标: 1. 在操作中建立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表征形式与其他表征形式的联系。 2. 在比较中理解除法竖式。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

第1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1)

6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 1.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教学指导】 本单元的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因此在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计算教学不仅仅要重视算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和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例题时,应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交流和思考,揭示计算方法。 2.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教学。 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中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概念的形成过程。本单元教学可安排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边摆边观察,边摆边猜测,用表象支撑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识。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应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

程,要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能够充分地感知事物后面蕴藏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老师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问题解决时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7课时: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4课时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3课时【知识结构】

有余数的除法(二)

有余数的除法(二)(二十五) 教学内容: 教材P50~~P51上的内容。和P53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5×()< 16 ( ) × 6 < 25 4 × ( ) < 23 13 3 × ( ) 47 > ( ) × 6 ( ) × 8 < 26 2、计算: 8 ÷ 4 = 45 ÷ 5 = 二、新知。 1、教学教材P50例1。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15 ÷ 5 = [ ] (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ˉˉ1ˉˉ5ˉˉ…………………被除数 1 5 …………………5和3的乘积 ˉˉˉˉ0ˉˉ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学P51例2。(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 ÷ 5 = 4 (组)………… 3 (盆) 4 ∶ 5/ˉˉ2ˉˉ3ˉˉ∶ 2 0 ∶ ˉˉˉˉ 3ˉˉ…………………余数(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3)注意:[1]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 1、教材P51。“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 ÷ 6 = 33 ÷8 = 小组讨论 通过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2]、[3] 略 3、作业练习。 (1)找病因(并改正) (2)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60 ÷7 = ()…………() 4、完成教材P53第一题。 5、小组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错题) 四、全课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 2.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3.掌握有余数的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整除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复习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出示卡片:(能口算的要口算) 243=253=382= 18012=392=18412= 3.导入:通过刚才复习可以看出同学们已掌握了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有余

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下载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整除概念: (1)教师出示出刚才口算卡片中的除法算式 243=8 253=81 382=19 18012=15 392=191 18412=154 教师提问:你能按照每题的得数,将以上六道除法算式分类吗? 指名到前面重新将六道算式按照要求重新排列,进行整理.①243=8 ②253=81 382=19 392=191 18012=15 18412=154 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出示两组算式下载 学生讨论:根据什么这样分类? 使学生明确:根据得数有没有余数来排列的. (2)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第一组题 教师提问:这一组题的被除数、除数、商各是什么数?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又列举了很多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一个不为0的整数,商也是整数,并且没有余数的除法,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整除.(继续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这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1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挖掘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P60、61 二、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掌握整除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学习有余数除法,理解余数的含义,掌握用除法算式表达有余数的方法,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具体操作中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三、重难点: 1、理解余数的含义。 2、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教材说明: 《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主要是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及其初步的求商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二上教学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经验,知道除法运算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在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中,能够整除的是少数,大量的是有余数的。因此,在除法试商时,要大量用到有余数的除法。而把这部分内容学好,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就为以后学习多位数除法以及小数除法的试商和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会用小棒摆图形吗?这节课我们通过摆图形来学习数学知识。(二)摆正方形初步感知余数 1、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 师:对,4根小棒可以摆一个正方形。 2、如果一个一个分开摆,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 师:请同学们拿出8根小棒,在桌子上摆一摆。 (1)学生摆一摆。 (2)汇报:谁来说说你摆了几个正方形?(板书:□□) (3)小棒摆完了吗?8根小棒正好可以摆2个正方形。 3、用11根小棒摆这样的正方形,结果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拿出11根小棒摆一摆。(1)学生摆一摆。 (2)汇报:谁来说说你摆的结果。(板书:□□) (3)质疑:小棒都摆完了吗?剩下的3根指的是图上的哪3根?为什么还剩下3根?(4)小结:通过摆一摆,我们知道了11根小棒最多可以摆2个正方形,还剩3根。 4、那13根小棒摆这样的正方形,结果会怎样呢? (1)学生摆一摆。 (2)汇报:谁来说说你摆得结果。(板书:□□□) (3)质疑:为什么多1根? (4)小结:所以我们说13根小棒最多可以摆3个正方形,还剩1根。 5、比较:刚才我们摆了3次小棒。仔细观察3次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地方不同? 6、小结:对,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我们在平均分小棒过程中,会出现2种情况。一种小棒正好摆完,一种小棒会剩下,不能再摆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1课时 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本单元是对本册所学的有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主要是通过练习来回顾所学知识,在练习中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复习时,要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经历梳理本学期各部分知识的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总复习,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使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更好地掌握各部分知识的重点和关键。 3.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通过总复习,为学生提供反思、归纳、整理、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1)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1课时 (2)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1课时 (3)克和千克、图形的运动1课时 (4)统计和数学广角——推理1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中,围绕核心概念,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在复习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复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以综合而有层次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课时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课题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课型复习课 设计说明 除法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复习将带领学生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知识的梳理。上课开始帮助学生重新整理知识,形成一个有条理、有系统的“知识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2.重视典型例题的讲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设计精选典型的习题,让学生在典型习题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知识,达到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结合练习回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读、写法;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能灵活运用表内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熟练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和笔算;

第二课时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课时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3~4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 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 1.笔算:6 + 3

指名笔算,反馈是请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名称。 2.分一分,说一说 1)把10根小棒,每2根一份。 2)把10根小棒,每3根一份。 生动手分一分,回答以下问题:分成了几份?能不能分完?剩下的为什么不再分一份? 生根据分得的结果,分别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她们所表示的意思。 3.揭题:在平均分一样东西时,结果可能是正好分完,也可能分了之后不够再分成一份,有剩余的。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剩余的情况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如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1)学生用小棒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指名请学生将分的过程完整 的口述。 指名列式:7—3

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算式中的7和3分别表示什么? 2)写出竖式问:分成了几份?这就说明7里面最多有几个3?商写几?(板书) 问:每3个一份,分成了2份,共分掉了几个?竖式中怎样算?3和 2的积6应写在什么位置上?这个6表示什么意思? 7个桃子,分掉了6个,还剩几个?那么竖式中怎样得到余下的1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问:在竖式中,“1”叫什么?(完成横式的板书) 3)生完整的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 2.小结: 1)问:算式中2……1表示什么?想想,如果不摆学具,怎样得到商 2?(生讨论,指名说) 2)因为7里面最多有2个3,所以这里商2比较合适。 问:为什么要用“最多”?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生读题。 2)师:能不能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商呢?(生试做)指名

有余数的除法测试题

有余数的除法测试题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 )一定要比( )小。 2.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中:①商和余数都有单位; ②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有可能不一样。 3、公式。被除数 = ( )×商+余数除数=( )÷商-余数商=被除数÷( )-余数 一、填空: 1、用除法算式表示下图:()÷()=() (1) ☆☆☆☆☆☆☆☆☆☆☆☆☆☆☆☆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7﹤57 ()×8﹤46 4×()﹤36 5×()﹤23 9×()﹤60 ()×6﹤32 3、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一定要比()小。 4、51天是()个星期零()天。 5、★÷5=8……▲,▲最大是(),那么被除数是()。 6、有32盆花,5盆摆一组,可以摆()组,还剩()盆。 二、选择题。 1、下面的数中,除以6没有余数的是()A、34 B、24 C、44 2、有34个李子,每盘只能装5个,至少要()个盘子才能全部装完。A、5 B、6 C、7 3、☆☆⊙⊙⊙※☆☆⊙⊙⊙※……像这样依次重复下去,第40个是()。A、☆B、⊙C、※ 4、☆÷○=8……5,○最小是()A、4B、5C、6 5、下面式子中,计算正确的是()。 A、56÷6=8......8B、71÷9=8......1 C、61÷7=8 (5) 三、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3÷8= 18÷4= 27÷5= 40÷5= 39÷9= 54÷7= 五、解决问题: 1、有 43 人跳绳,5 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2、一根绳子长 24 米,剪 7 米做一个根长跳绳,剩下的每 2 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几米? 3、四年级一班有 44 人玩激流勇进的游戏,每船可以坐 5 人,我们都玩激流勇进,最少该租几条船? 4、儿童读物每本 5 元,小红带了 36 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本? 5、刘老师给每8位小朋友发苹果,每位小朋友分3个,最后还剩下2个,老师原来有多少个苹果? 6、李老师有60张邮票,最少要加上多少张,才可以平均分给9位小朋友? 7、马小虎在计算一道除法算式时,将除数9错看成6,得到的商是5,余数是2。正确的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将错就错] 4、注意点商的单位是要求的单位,余数的单位是原来数的单位 (1)一共有17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组,还多()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