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论文模板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论文

论文摘要: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论文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政策、措施、行动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天蓝水清、惠泽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1)。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上行动的指南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上的问题。我们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重视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2)。

十八大代表、贵州省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发言时指出:“工业文明带来了生产力极大的发展,但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也造成了很严重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有的地方甚至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面对这一严峻现实,老牌工业化国家在反思、在改进,新型工业化国家也在避免,纷纷谋求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局限的一些措施和办法,致力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应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型,也是时代潮流。”(3)

由此可见及时的改变我们的发展思想是顺应时代的潮流,顺应发展的潮流,是对民众生态诉求的积极回应。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上强有力的保障

想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例如成都市公布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于今年12月印发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该文件的出台对指导和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013年北京正式实施建筑节能新标准。无论是国家的还是地方的条例的颁布和实施,都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上的有力保障。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措施上严格的要求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该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2年2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历时4年修改后,PM2.5终于写入“国标”,纳入各省市强制监测范畴。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还再次强调了全国开展PM2.5监测的时间表。会议要求,2012年要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等项目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4)

在产业方面,苏州对产业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准入门槛,坚持“十个不批”原则,坚决控制“两高一资”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落实最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实行最严格的环保考核问责制度,对环保执行不力的地区实行项目限批、领导班子进行严肃问责;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环境安全(5)。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上积极的落实

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6)。一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的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来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二是加强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门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设计部”,其他有关部门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共同建设者。要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四是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针对现阶段的环境污

染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愿望,不断加大对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以及前瞻性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监控、预警技术体系,带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理性借鉴国际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环境保护活动。五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六是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作为一名本科所学专业是环境工程的学生来说,党的十八大此次能够将生态文明件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形成“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中国的环境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质疑,我们能否正确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尤为重要。既要发展好又要环境好,需要全世界的努力,而不仅仅是中国。我们中国首先要以身作则,在世界面前展现大国姿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在世界面前树立好的榜样。我们个人要小处做起,一点一滴做起,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十三亿人的力量汇集起来,就是无比巨大的力量。“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愿望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吴剑飞,李耿等.生态文明,启动绿色引擎实现永续发展[N]. 2012-11-14.

[2].范俐鑫等.锦绣山河铸大美绿色发展惠民生.[N] 2012-10-18.

[3].张显峰等.“美丽中国”是对民众生态诉求的积极回应.[N] 2012-11-10.

[4].王硕.新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发布PM2.5强制监测写入“国标”〔N〕.京华时报,2012-3-10(5)

[5].孔祥武,魏贺,罗艾桦.美丽中国永续发展.[N] 2012-11-14.

[6].陈关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行动上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2012)〔DB/OL〕.北京: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

借鉴国外生态文明理论

王宏斌

2010年01月15日08: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文明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国外的研究者对此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想和观点。深入研究国外生态文明理论,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国外生态文明理论概述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西方发达国家面临严重的环境挑战。许多专家学者从理念、制度、政策等层面进行反思,就发展生态文明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如确立生态理性、生态优先观念,发展循环经济、稳态经济,实现生态现代化、生态自治,构建生态国家,等等。

循环经济理论提出,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进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这主要包括发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保护等产业形态,运用清洁生产、物质流分析、环境管理等技术手段,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主张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强调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稳态经济理论提出,通过控制人口、调节财富收入的再分配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实现经济稳定发展。这一理论主张以保证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为主要目标,强调消除目前正在扩大的贫富差距和南北差距;倡导“绿化”工作道德,强调劳动所得应符合绿色运动所提出的道德规范,使劳动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提倡大力发展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小型经济区域,通过这种自助型经济模式促进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生态现代化理论提出,环境保护不应被视为经济活动的一种负担,而应被看作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前提。这一理论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应该是协调的,强调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强调技术革新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改善;建议作为市场促进者和保护者的政府更多地使用市场调节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目标。

国外生态文明理论从不同方面探索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设计了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虽然其中包含一些脱离实际甚至空想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类生态文明理论宝库。

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借鉴当代国外生态文明理论的一些有益成果。

从近期目标来看,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还不成熟。当前,应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尤其是清洁生产的要求,通过严格立法来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义务,争取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同步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大向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的力度,使循环经济的发展重点逐步转移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生产上来;采取综合性调整手段,从根本上改变那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抛弃”的浪费型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倡导循环型、清洁型生活方式。

从中远期目标来看,应借鉴稳态经济和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有益观点,确立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稳态经济和生态现代化理论的一些主张,如以从满足人类需要出发来实现经济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使劳动超越纯粹的经济行为而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按照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原则分配劳动所得,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意义上的“亲密接触”以达到对自然的保护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确立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有益参考。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学院人文分院)

以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一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2012年11月19日

中国环境报评论员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提出的温暖、形象而又富于诗意的理念,内涵丰富,令人精神振奋、耳目一新。

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美丽中国,在引领中国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实践和探索创新过程中,党对社会建设的部署越来越全面,对发展规律和深层次矛盾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未来目标和方向的把握越来越明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回应,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提升。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站在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建设美丽中国是改善民生创造幸福的时代要求。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逐渐从“求温饱”转向“盼环保”、从“谋生计”变为“要生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积极回应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环境诉求,才能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5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内涵更加丰富,范围更加扩大。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抓住这些紧迫任务和关键环节,持续加以推进和完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明的全面进步、社会的全面和谐。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再一次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列为前进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抓住这些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发展中的阻碍,保障发展的持久、稳定、协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美丽中国,恰逢其时。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在巩固既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弥补不足,补齐短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深刻而准确地抓住了建设美丽中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铸就体魄之美。美丽中国要有健康的体魄。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助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彻底扭转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孕育形象之美。美丽中国要有秀丽的形象。坐着宝马喝污水,即便兜里的钱再多,房子盖得再漂亮,与美丽中国终归是背道而驰。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人们过上既有“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又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生活。

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凝练气质之美。美丽中国要有优秀的气质。社会的气质取决于制度建设和道德涵养。内在的气质之美,是凝聚和升华外在之美的保障和灵魂。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生态文明道德培养,以制度维护环境公平,以道德规范环境秩序。

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催生行为之美。美丽中国要有文明的行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美丽,既体现在他的整体形象上,也反映在每一个公民的行为中。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环境文化,创新开展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教育,让每一个公民都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环保系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先行一步,走在前列。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用生态文明的力量托起“美丽中国”

李力言

2012年11月12日09:45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铿锵有力的庄严宣示,在会场内外引起了热议,成为一个舆论焦点。

人们还记得,5年前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5年后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用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地位的“升格”,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民意的呼唤。

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十八大所理解和规划的生态文明,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问题,而是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并且体现为工作部署、发展目标、制度设计,涌动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生态文明浪潮。

这样的历史性跨越,来自于现实的严峻挑战,人民的强烈期盼。过去的十年,

我国工业化突飞猛进,城镇化率突破50%,曾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土中国,在推土机、生产线和办公楼的强力推移下,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记忆。然而,当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崛起于东方大地的时候,也日益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困扰;当国人的钱包日益鼓起来以后,也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物质丰富并不是生活质量的全部,清新空气、干净的水、宜居环境、放心食品也是幸福的必备元素。而从近年来PM2.5监测在社会关注下出台,到PX项目在一些地方引起的民意波动,更可以发现,人们的环境焦虑、生态期盼也随着经济指数的攀升而日益凸显。

生态文明是中国转型发展大势所趋,也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因此,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目标,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愿景,才会引起如此强烈而广泛的共鸣,开启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

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到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展望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将更加尊重自然规律,更加依靠发展方式转变,更加突出制度保障,更加重视全民参与。一个有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文化传统,又对现代工业文明有着深刻省思的民族,将在现代化之路上激发出强大的生态文明力量。

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把生态意识体现在日常生活到发展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外国专家学者积极评价中国生态保护成就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04日 03 版)

本报北京3月3日电综合本报驻外记者报道: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不断加大环保投入,践行减排承诺,获得国际赞誉。一些国外专家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已经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相信随着中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大执法力度,中国未来一定能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做到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加大绿色投入

践行减排承诺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塔夫罗夫斯基对本报记者说,近两年来他曾到中国各地走访参观。他最近出版的书籍《神奇的中国》记述了中国政府为治理污染所付出的努力。他在书中称,中国正转变粗放型的发展理念,从“唯GDP(国内生产总值)论”到重视绿色GDP。在这方面,习近平主席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早在2005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习近平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塔夫罗夫斯基表示,他在中国亲眼目睹了政府采取的环保措施,比如为降低能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政府在大城市对车辆限行、搬出重工业企业

等。为减少“污染大户”煤炭的负面作用,政府正在加速工业能源来源的转变。最近一两年来,无论在中国的东部还是西部地区,他都能看到新建的风能发电设备越来越多。

国际能源署顾问樊俊表示,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结果,过去20年,中国电力碳排放强度(每发一度电排放的二氧化碳质量)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由1996年每度电排放970克二氧化碳,下降到2012年的每度电产生734克二氧化碳。其中,煤电碳排放强度在2012年已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正逐渐接近欧洲和美国的水平。燃煤电站的改造升级带来的能效提升,以及大量可再生能源的扩容并网,对降低中国电力碳排放强度功不可没。从能源技术角度看,中国开展的适用于超低风速的海上风电机组等研究工作已经取得实质进展,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将为中国的碳排放强度继续下降注入新的动力。

从去年11月至今年2月,日本丽泽大学教授梶田幸雄几乎每月都要访问北京一两次。他说,最近几次去北京都是晴天,空气很不错,切身感受到中国治理大气污染的成就。2009年,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目标;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这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承担与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的决心。在新常态下,中国已经摆脱了“GDP至上主义”,正在制定新的目标。他表示,对中国今后即将采取的具体措施充满期待。

转变环保理念

依法从严治理

世界环境保护基金中国事务负责人丹·杜德克认为,中国从一个传统农业国迅速完成工业化、现代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环境问题。但中国领导人应对环境问题的决心不言而喻。新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证明中国准备倾力应对这些问题,体现了行动的态度,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新法规加大了对污染者的处罚力度,并开启碳交易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在限额之外的排放将面临严重后果,体现了中国严格执法、保护环境的决心。

南非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经济发展论坛主席达里尔·斯万普尔表示,中国政府近些年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从宏观上说,中国政府从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注重经济结构转型,狠抓经济增长质量。从微观而言,中国政府加大对绿色产业扶持力度、提高产品绿色技术含量、出台严格的环保法律等,都表明了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中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难以避免地对生态环境带来一些破坏。但是他相信,有了政府的重视和具体的行动计划,未来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环保问题并不是中国一个国家面临的难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正在加强与全球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美国马萨诸塞州史密斯学院历史系教授丹尼尔·加尔德那长期关注中国环境问题。加尔德那认为,经过了3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开始面临空气、水源和土壤污染的问题,这与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末的情形类似。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唤醒了中国人的环境意识,同时也让国家领导人采取了更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碳排放交易项目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试行;在一些高污染地区,政府设定了煤炭消费上限。在治理空气、水污染方面,政府也在大力投资。目前中国对可再生资源的投资是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此外,政府还限制上路汽车数量,

调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对购买电动车和油电混合车给予鼓励。中国的环保努力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益于整个世界。

哈萨克斯坦国际问题专家瓦里汗·图列绍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节能减排,其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保障老百姓的身心健康,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从长远来看,造福子孙后代。这是契合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

图列绍夫认为,中国近些年来在生态保护领域采取的措施、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中国在国内通过立法,加强监管力度,取缔了不少污染严重的企业,在钢铁、机械制造等行业中推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同时大力开发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渐减少并摆脱对碳能源的依赖,在全社会倡导节能低碳的理念。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基本上所有涉及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的国际公约,中国都签署并在积极落实履行。作为人口大国和能源消耗大国,中国在节能减排和治理污染方面所做努力,也是对国际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贡献。

(本报记者陈效卫、李永群、刘军国、张朋辉、倪涛、李博雅、黄文帝)

例子:纵观整个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进程中都不同程度的遭遇到了环境问题。1930年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由于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数千人患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大量牲畜死亡。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因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化学烟雾,致使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症状,死亡率大幅上升。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1953—1956年的水俣病事件,因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被汞污染并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竟高达38%。

如今的中国已超越英、法、德、日,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不协调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已集中体现出来。

十年间,我国提高了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环境准入门槛,颁布了清洁生产标准,建立了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进了PM2.5

等新国标的监测……这些成效让我们看到建设美丽中国的希望。

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仍然是一个生态脆弱的国家,生态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中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同时又面临着巨大挑战,可谓是任重道远。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先决条件。改善环境,不仅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让民众得到一个清新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这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意识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托起一个山清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