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1

如何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我有一颗炸弹,我就会炸平我的学校;如果我有一把刀,我就会杀死我的妈妈。”谁能想到,如此触目惊心的话,竟是海南某小学一名9岁小学生的造句。

母亲管教严厉,儿子逆反行凶。17岁的北京某私立中学学生小军因憎恨母亲的严格管教,全然不顾母亲的养育之恩,残忍地将母亲杀害。

1996年小军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的小军变得更加内向,经常在互联网上玩游戏寻找快乐。为使小军长大后能出人头地,母亲对小军总是严格要求,严厉管教,小军经常因不听话或学习成绩不好被打骂。时间一长,小军便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

2003年11月9日,小军在家中因对母亲再次严厉管教不满,持菜刀砍击母亲头、颈项部数刀,并用剪刀刺中母亲背部,致母亲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

在对1000多名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小学生中存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10.53%。另有研究者对1562名小学生,实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在这些小学生中,心理偏常检出率为7.51—26.53%,中度以上占19.41%,其中甚至还有7.64%的小学生有自杀倾向。

第一部分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标准一、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和心理健康什么是健康?1、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一个随着时代的推移,在社会和文化因素影响下持续演变的概念。即使在今天,对于健康还很难做出明确的界定。我们引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所提出的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合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但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2、健康用中医理论来说就是“身体上的健,心理上的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个定义强调,如果一个人与其他人比较,符合同年龄阶段绝大部分人的心理发展水平,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的。但是,因为国内外学者各自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出发点不同,其定义也是各不相同,所以,迄今为止,对心理健康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二)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

调查发现,各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普遍存有的,只不过在数量、类型上有所差别。近几年,我们经常能够从各种新闻媒体上看到或听到,少数小学生因心理行为问题而导致“离家出走”、“拒绝上学”、“自杀”、“暴力行为”、“违法犯罪”等报道,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普遍引起了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的重视。(三)心理健康的特性:

1、心理健康的阶段性: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与人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一生中的心理健康状态是随时间发生动态变化的。从差异的角度来看,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有心理健康的和心理不健康的情况。

如何辨别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呢?如何对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是否健康,不能像躯体健康那样,具有比较客观的标准。人的心理怎样才算健康,用什么标准加以测量,因其复杂性,其标准也比较难以确定。对此,至今尚无肯定的答案。下面提供国内外的两个标准供大家参考:

1、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的心理健康十个标准:(1)有充分

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水平作出恰当的估计;(3)生活目标、理想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水平;(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具有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10)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2、我国学者陈家磷提出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1)能准确理解现实并对之做出有效的适合,思想高尚,有理想、讲道德、守纪律;

(2)热爱学习和工作,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才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3)乐于同人交往,人际关系十分融洽;

(4)情绪乐观稳定,善于避免忧愁、焦虑等消极情绪;(5)有自知之明,能严格要求自己,自尊自制;(6)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应与年龄特点相一致,行为方式应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反应强度应与刺激强度相一致等。即使在措词和侧重点上,国内外学者有所不同,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正常的认知水平,稳定愉快的情绪,同客观现实保持积极平衡的意志行为与良好的个性特征。3、我们认为能够把以下八个方面作为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认知功能正常,能客观地看待问题;

2.情绪反应适当,有适度的受挫力;

心理健康的学生有健全的情绪生活,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并能较好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不使自己经常陷于情感上的困扰。3.意志品质健全,有适度的耐受力;

4.行为适度,有控制自我行为的水平;

心理健康的学生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能以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一旦发现自己的需要、行为与社会要求相冲突,即能放弃或修正自己的行动。

5.人际关系和谐,能友好与人相处;6.社会适合良好,能即时调整好自我状态;

心理健康的学生就是能面对现实、把握现实,并使自己的需要切合社会实际,能根据客观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持续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待和态度,作出相对应的适合性变化,始终与持续变化的生活取得协调一致。在适合中体现自己的良好心理状况。体现自己行为的准确与协调,体现自己的意志与承受力。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7.自我观准确,能准确理解自我;

8.个性结构完整,能克服不良行为。心理健康的学生具有完整的人格,为人诚实正直,襟怀坦白,富有同情心。并能保持个性的独立性,保持理解、情感、意志行动的协调一致。

上述内容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现在所有方面,而是往往在一、两个方面表现出严重失调,另外,儿童、青少年身心正处于成长阶段。上述内容是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般要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要求上应有层次上的区别。我们认为,一个学生其心理是否健康,主要是看他的思想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状况与绝大部分的同龄人是否一致,也就是其言行举止与年龄是否相符,不能搞简单的“对号入座”。如果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偏离了自己所属的年龄段,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第二部分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儿童过度焦虑儿童过度焦虑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在小学生中,以女生的过度焦虑反应较为多见。这类患

儿对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议论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看来很小的事情,也表现出非常敏感和不安。

2.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为3%一10%,男童多于女童。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特征:(1)注意力缺陷。与同龄儿童相比,患儿的注意力显著涣散,持续时间短暂,易受外界干扰,经常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事有头无尾。(2)活动过多。患儿不分场合,特别好动。在课堂上经常扭动座位,做小动作;在家里常常乱跑乱闹,扰乱别人;就连晚上睡觉也好来回。(3)冲动任性。患儿自制水平很差,遇事不加考虑就行动,活动交换频繁,缺乏条理;患儿易冲动,行事鲁莽.常有伤人和自伤行为。(4)学习困难。此类儿童大多智理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因其他认知障碍,学习过程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阅读、拼写、计算、临摹绘图等困难。(5)行为障碍。多动症儿童因为好动、冲动等特征,易造成一系列违反课堂纪律,打架斗殴等行为。

3.儿童强迫症儿童强迫症是儿童情绪障碍的又一表现。儿童强迫行为在小学高年级男生中较为多见。主要表现包括:①强迫性洗手,一天可达十几次,一次持续十几分钟。②强迫性计数,例如一遍又一遍地数课本或其他图书上人和物的数目,反复数自己走了多少级台阶等。③强迫性自我检查,如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放整齐等。④有的患儿表现为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4.学习困难综合症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包括:(1)缺少某种学习技能。但并非是智力低下,或缺乏学习动机。(2)诵读困难。不能准确辨认字母、单词或按逆方向阅读,也不能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实行朗读。(3)计算困难。主要表现为缺乏数概念,不懂得数的大小,。不会实行多位数的加减运算。(4)绘画困难。因为不能准确掌握空间概念,因而在画图时定位不准,涂色不合规范,严重时甚至造成前后、左右位置颠倒。(5)交往困难。患有此症的儿童不会主动与人交往,经常遭受同学的讽刺和挖苦,因而使得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进一步加重学习困难综合症的出现同轻微脑功能失调相关。有人认为是大脑两半球缺乏功能上的协调联系,也有人认为是大脑缺乏准确处理视听信息和作出准确判断的功能。

5.学校恐怖症学校恐怖症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适合不良综合征。主要症状是害怕上学,一进校门就恐慌不安,千方百计予以逃避,严重者则逃学、旷课。这类患儿往往伴有一系列生理上的异常反应,如恶心。呕吐,发热,多汗,失眠,恶梦,夜惊,腹痛,腹泻等。在性格特征上,患有学校恐怖症的儿童,一般都具有郁闷、敏感、消沉、孤独等特点。学校恐怖症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就先天因素来说,有阳性精神病家族史、病态人格或父母婚前、产前有酒精中毒史,性病史等先天原因的儿童,一般适合力相对较差,当环境突然变化及有重大应激性刺激时,可能使某些原来并不十分明显的病状暴露出来。从家庭养育方式来看.娇惯、溺爱会使孩子形成强烈依赖,父母期望过高则使孩子因达不到这种要求而逃避上学,破裂家庭或父母关系紧张可使孩子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对环境缺乏安全感变得十分退缩等,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师过度严厉,对学生态度简单粗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不理想等等,均可使学生对学校产生畏惧心理而拒绝上学。

6.儿童厌学症厌学是因为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儿童厌学症作为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重。

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厌学的儿童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他们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还兼有品德问题;儿童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往往会发生旷课、逃学或辍学现象。造成儿童厌学症的原因主要包括:(1)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望子成龙心切,重分数,不重实际潜能的开发,经常就学习问题责骂或毒打孩子,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父母重钱轻学的思想,特别是个体经营或利用工余时间从事“第二

产业”的父母,时常要子女前去助工或有意无意地灌输“拜金主义”.对儿童的厌学情绪有重大影响。(2)学校教育中的失误。例如,考试频繁,“填鸭式”地满堂灌教学,强迫学习,滥用惩罚,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学习的难度与儿童的水平不相吻合,教师对儿童缺少关心和爱抚等,都有可能造成儿童的厌学情绪。(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二、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这主要是指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而导致的身心发展异常。如多动症、癔病、精神分裂等精神障碍,都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2)孕期卫生。母亲孕期卫生会对胎儿的脑发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心理功能的正常发展。具体表现有四个方面:第一,孕期营养不良。胎儿脑内DNA含量的多少对胎儿脑组织发育的影响极大,所以,我们现在国家推出了孕妇服用叶酸的工程,让各社区负责本社区内孕妇叶酸的补充工作。

第二,孕期的情绪状态。相关研究表明,母亲孕期的情绪不好,使血液中产生一种损伤神经系统的生化物质(卡泰霍洛明),从而导致畸形胎儿。第三,孕期患病及服用药物,会导致儿童某些方面心理功能的异常。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患有高血压、肾炎、贫血、关节炎、经常性感冒等,都可能使孩子患有多动症的可能增加。第四,分娩时,生产过程顺利与否也对孩子将来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调查表明:通过产道正常分娩的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要比非正常分娩(难产或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发生率要低得多。难产儿童暴力倾向问题多,剖腹产儿童耐挫力弱。

(3)生理疾病

学生的身体疾病和外伤、中毒等因素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不利作用。研究发现,与正常小学生相比,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中,早期患有高热惊厥、头颅外伤和其它严重疾病的所占的百分比更大些,且差异明显。随着生理疾病的消除,一些心理症状会完全消失。但是,随着疾病的继续进展,心理障碍也会加剧,甚至会出现各种水准的意识障碍、幻觉、记忆障碍、躁动和攻击行为等。2、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幼年或童年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一项12至16岁的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实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与行为问题发生相关的因素包括:父母文化水平低;缺陷家庭(父母不合或离婚);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养教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度保护、拒绝否认、严厉惩罚等)。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教育活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①学校给学生较大的压力虽然党和国家在减负方面尽了很大的努力,但因为各种原因,应试教育仍对学校具有极大的影响。依靠死记硬背让孩子增强应试水平的题海战术,仍是提升考试分数的有效手段,分数大排队、倒计时、限制一切与考试无关的活动,仍是一些学校提升升学率的法宝。这些来自社会、学校、老师和家庭的全部压力最后统统压到了学生身上.在这样的重压下,一些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与障碍。②教育方式与方法的不当。教师是代表国家行使教育权的专业人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是包括家长在内的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而长远的。而少数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在教育观点和教育行为上往往存有一定的偏差,这就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在知识方面,主要的问题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其基本

特征了解不够,对心理卫生的相关理论缺乏了解,对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理论与技采了解很少,使得教育方法比较单一,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在教育观点上主要是质量观、人才观、师生观、发展观等方面存有的问题,如不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过度看重分数而忽略其他,交往中居高临下、专制武断,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育行为上存有的问题主要是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生硬,有的教师以能让学生害怕为荣,以能把学生管老实为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时甚至不择手段,什么训斥、责骂、讽刺、挖苦、罚站、罚值日、打耳光、拧耳朵、掐嘴巴,直至拳打脚踢,各种体罚、变相体罚的方法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严重的有所以使学生致残或致死的。试想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心理能健康吗?

③班集体中不良环境与风气

班级集体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条件。班级中如果存有某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将会对学生产牛深刻而持久的消极影响。

1、在班级中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地位偏低,一些学生在班级中长期受忽视或排斥。容易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敌对情绪和逃避倾向,可能导致交往障碍或适合不良,与同学关系紧张等。

2、班级中存有的不健康的小群体和严重的欺负行为。如果教师不能即时发现和解决,很可能使部分学生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导致进一步的混乱。而到最后,不论是欺负人的学生还是被欺负的学生,都会形成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蛮横、霸道、怯懦、虚伪等。

(3)社会因素任何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社会生活环境中实行,所以人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必然要受到所在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同的政治、经济地位往往会对他们的价值观点、知识结构、交往方式和生活态度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因为社会竞争加剧,收入差别拉大、社会变革频繁、不稳定因素增多(如

:下岗、离异)、生活压力增大等原因,会造成人们精神压力增大,挫折感增多,不平衡心态比较普遍。此外,因为近年来社会上腐败现象滋长,干群矛盾突出,价值观点冲突导致信仰危机,社会责任感普遍下降,个人主义盛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安全感水平下降。这个切都增加了人们的焦虑感,可能成为导致情绪不稳定的因素。大众传媒中一些暴力、色情、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内容的传播、渲染,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和价值观的发展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如江苏调查60名有性犯罪的少女,其53名接触过黄色手抄本,占86.33%。上海调查小学生中绝大部分希望长大当经理和警察,因为警察能管人,经理有小蜜。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沉溺于网吧、迷恋于网上游戏或在聊天室里跨越时空的“谈心”,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所引发的心理问题,是当前心理辅导工作理应密切注重的。

第三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但在于协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升思想理解.而且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2.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很长的时期内,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追求主要局限在医学范畴,也就是耗费大量精力、财力、时间用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方面,而对于绝大部分人的心理健康却没有顾及。这种状况近年来开始出现改变,很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专家越来越理解到,必须将注意的焦点转

移,放到教会绝大部分社会成员如何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如何调适心理冲突等方面。也就是说,从以治疗为主转到预防为主,而预防的主要渠道便是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人们心理问题的产生。这种理解上的转变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标志着人类的心理健康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我国,改革开放对于教育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领域,这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学校必须主动地适合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基础教育各阶段展开心理教育,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否则,学校交给社会的将是不合格的产品。3、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精神的体现。我国实行了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中明确提出: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理解身心发展的关系;(2)准确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这些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形成、维护、促动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与国家教育的总目相一致,就是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和途径能够多种多样,但是,无论哪种途径,也无论在哪个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服从这个基本目标。形成----主要是指培养塑造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协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和保证;维护----主要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协助学生,使他们避免和减少各种可能遭遇到的危险及心理健康的伤害和消极影响;促动----主要是指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持续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健康教育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实行的。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是集体的或个别的心理辅导、心理支援,也能够是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活动,更多的应该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即寓心育于德育活动之中,于智育活动之中,于艺术教育、课外活动、体育活动和其他活动之中。(一)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一个小学生,每天一般在校6个小时,其中4小时为上课时间,其余为自由活动和课间活动时间,所以对小学的德育、智育、体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也必须与各育紧密结合,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完成。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既是智育的主渠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育人先育心,所以心育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1)课堂教学过程是促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①实行潜能开发和智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

小学低年级儿童认知水平尚有一定局限,例如:对大小、长短、高低等能够实行分化,但还不善用言语表达,而对类似祖国面积、长江长度等概念尚难于理解和认知;对昨天、前天、后天等时间、空间概念也缺少具体的理解。在注意力方面、稳定性只限于15--25分钟之间,只有到了小学高年级才能坚持到30分钟以上,而且注意的范围和其它品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从思维与想像力的发展水平上看,小学生善于形象具体的思维,并向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发展。分析综合水平正在迅速增强,但经常出现“卡壳”现象。在这种形势下,实行潜能开发和智力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能够提升学生们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

②提升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调控水平

小学低年级孩子尚不能准确理解自己,对自己的行为缺少自觉性,缺少独立性,对教

师和父母有依赖性,这是自我意识水平低的表现。到了高年级,随着自我意识水平提升,独立性逐渐增强,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水平得到发展。教师应了解这个心理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发展孩了的自我认知水平,提升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

③培养优良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培养水平是各种教学必须完成的共同目标,而培养优良的件格、提升情商和实行意志品质训练等,过去教学大纲未做具体要求。教师应看到,提升情商、培养意志品质,是智力开发、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教师应把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做为课堂教学目标之一,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予以落实。

(2)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行心理辅导和心理生活指导

少年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因为主客观原因,产生各种烦恼和困惑,经常受到心理挫折,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例如认知障碍、人际关系障碍、情感障碍,出现厌学问题、师生和同学之间团结问题等等。教师应观察了解学生,对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心理生活给予指导,应协助孩子们度过一道道难关,协助他们扫清各种心理障碍,保持健康的心态,既促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又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打下了基础。

(3)通过课堂教学,养成少年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作用最集中的时间。教师行为最易于影响学生,同时教师也最易于观察学生,最易于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牛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品质等等。例如,哪个学生活泼好动,哪个学生安静内向,哪个孩子意志薄弱,哪个孩子多愁善感等等,教师在课堂交互作用中,可一目了然,这就为培养孩子优良个性心理品质提供了前提。

2、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实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既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又有要求高、难度大的特点。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以此为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既不能把文化课上成心理辅导课,也不能只顾文化课,忽视了心育内容,要自不过然地融为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激发学习动机

(2)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大门。认知兴趣是力求理解新事物、渴望获得新知、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一种求知欲。

培养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凶地而异。一般情况下,激发学习兴趣有以下几种方式方法:提出质疑、设问、鼓励求异思维、创设情境,展开游戏,挖掘教材内容等。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可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古人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疑、敢问、善问,引起好奇心和求知的兴趣。例如,在教“圆的理解”一课时,教师做了这样的设计:

师:几天来,我一直有一个想不通的问题,你们说说,为什么各种车的车轮都是圆的,而不是其它形状,不是三角形的,不是正方形的?

生:(哄堂大笑) 生:如果是正方形、三角形的就不能滚动呀。师:那么就做成椭圆的吧!

生:那样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坐车的人受不了!

师:那为什么做成圆形轮子就不会忽高忽低了呢?生:开始议论纷纷。经过热烈而欢快的讨论得出结论:车轮上的每一点到车轴心的距离相等。圆的特征、圆的概念一下子形成了。是疑问引发了求知欲,是兴趣导航促使学生发现了规律,学到了知识,培养了思维水平。

(3)培养自信心,实施成功激励自信是成功的前提。

有一个跳高运动员,跳高成绩早已达到1.69米,在每次训练中一到1.70米必然失败,这个高度成了一个禁区,训练几个月都无所成就,几次参赛都因失去信心而败北。教练

员正为此而忧虑烦恼之时,又迎来了一次重要赛事。经过几次试跳之后,教练员在保密情况下,让赛场工作人员把横杆放到了1·73米高度上,然后若无其事地告知运动员:“现在高度是1.69米。”运动员信以为真,轻松一跳,成功飞越。这时教练员激动不已,紧紧拥抱运动员并惊喜地相告:“你知道方才跳过的是多高吗?是1米73呀!”连运动员自己也不敢相信,是自信心使他跨过了心理障碍,也跨过了新高度。

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关键是教师要信任学生,放手让孩子们去做,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说声“我行”,“我能行”,“我必胜”,“我会成功”!

(4)实行潜能开发和智力训练(5)学习毅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6)群体意识和人际交往水平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集体活动,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守集体规范,受课堂纪律约束;同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正是在这种有约束的人际交往实践中,学生受到了集体主义的薰陶。

(7)培养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

一个学生的情绪状态如何是他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精神状态良好的标志是生机勃勃、精力充沛、活泼乐观、积极向上、乐于交流、欢天喜地、无忧无虑、学习劲头十足、效率极高且不知疲倦。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并不失时机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着力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使他们逐步养成活泼、丌朗、乐观的优良个性心理品质。

通过课堂教学,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有很多,譬如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等等。总来说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就足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健全的人格。3、课堂上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愉悦性原则

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只有满而春风地走进课堂,精神饱满、情绪高昂,才能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为营造一种良好、和谐、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要有一定的幽默感,能够使用诙谐、逗趣的语言,随时调节课堂气氛。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会产生压抑感,这时如果教师能讲一个小笑话,会使学生哄堂大笑,立即兴奋起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会变苦学为乐学,变老师让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大大提升教学效率。

(2)激励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便会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自觉的发展。这正如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启示、激励、引导及创设一系列科学的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可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努力因素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互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要投向学生一份爱,一份期望和鼓励,通过设立激励的目标,使用激励的语言,采用激励的方式,形成激励的氛围。教师要牢记课堂忌语,切记不要对学生讲“你是笨蛋”,“朽木不可雕也”,应杜绝使用讽刺、挖苦、讥笑、揭短、打击学生积极性之类的语言。

(3)差异性原则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也不同,个性品质、智力都存有差异,所以教学中不要搞一刀切,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为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次教学,对好、中、差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水准的要求,使水准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基础上得到不同水准的提升和进步。尤其是对后进生,要体谅与理解,生活上要给予更多的体贴,思想行为上给予更多的理

解尊重,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协助和指导。使他们建立“我能行、不比别人差、我能学会”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和浓厚的求知兴趣和学习热情。

(4)支援性原则

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等情况,这时就会产生认知心理障碍,表现苦闷和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进而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此时教师要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反思一下,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要伸出友谊之手,给予支援。用充满信任的目光唤起学生的信心与勇气,用激励的话语,例如“你再想一想,你很聪明,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学会”等语言提示,并适时启发点拨,使学生在一种倍受教师尊重信任的的情绪体验下学习。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无论说的对与错,都不要挫伤其积极性,要让他们把话说完,并能体面地坐下,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5)预防性原则

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学生智力和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为此,必须在教学中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止学生不良心理状态出现,防止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大量的、主要的是养成性教育,而改造性教育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补救措施。为防止学生不良个性心理品质、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教师应主动设计教育方向和教育方式方法,以养成学生健康心理品质为主,把工作做到前头。

教学中为防止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还必须贯彻量力性原则,把学生过重负担减下来。如教学内容理应难易适度,当学生经过积极努力,克服困难,取得学习上的胜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体验到一种刻苦努力后的喜悦,学习情绪和班级气氛就会为之大振。

另外,教师的教态、站姿、表情以及手势等体态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也尤为重要。教师的站姿要挺拔自然,行走时协调有神,讲授中手势的配合干脆利落、文雅和谐,速度适宜,起落有节;讲课的语调应强弱适度、抑扬顿挫;与学生交流时目光表情应丰富多彩。安排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优良的课堂环境,如适宜的温度、湿度、照明等,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疲劳的早期表现,即时组织休息,恢复他们的心理机能,以预防不良心理现象的发生。

(6)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也是教育学生的一种力量和教育手段。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热爱和信任,并把教师做为模仿榜样。教师热爱学生,在课堂上应表现为对学生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会感到温暖、有信心,欢乐和上进心十足;相反,一个经常受到教师训斥、冷漠、厌弃和批评的学生,则会产生被看不起、遗弃的感觉,产生自卑感、怨恨情绪、怯懦、孤僻、冷漠、暴躁等不良性格特征,在得不到即时纠正情况下,还会发展形成病态人格。

心理健康培训教育讲座讲稿

如何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2013年10月15日 一、心理健康概念 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是这样被定义:“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非常难理解。换一个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这个人与其他人相比较,发现符合你们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特点,那么你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 举个例子:两、三周岁的小孩子,喜欢哭闹,这非常正常,但到了十一、二岁还哭闹,那这个学生一定有心理问题。因为哭闹不是十一、二岁年龄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特点。 再举个例子:到了十一、二的孩子至少会交些好朋友,如果一个朋友都没有。那这个学生心理一定有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为:小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应该是这样评判:“如果这个学生与其它学生比较,发现符合小学这个年龄段大多数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那么该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 有人会问:小学这个年龄段大多数孩子的心理发展具体特点是怎样的呢?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第一方面是学习: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首先是能够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慧和能力,并将习得的智慧和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因此,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1、是智力正常。一般地,心理健康的学生智商至少应该在80以上。不然,就是弱智,他就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的学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2、是能自我满足。这里所说的满足感,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上成就感。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一心想成为全班第一、二,结果总是对自己不满意;而有些学生却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对自己丧失了信心,甘于落后。这两种学生都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因为大部分心理健康的学生都是能“保持在适中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能不断增强自信心。 例如:有一学生考65分非常高兴,因为他本来就只能考60分,65分对他来说已经能在学习上获得自我满足感。这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如果一个本来成绩是90分,考了65分,也嘻嘻笑笑的,不当一回事,甘于落后的话,这就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好资料学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快乐生活-----健康心理各位同学:提到心快乐生活》。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健康心理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说,我们的心理没有问题,给我们讲心理健康干什么。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误解。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烦恼。如:学习、生活等方面,给我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心理与学习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心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即智力正常,情呢?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智力正常也称智商,是一种表示人的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智力商数但也可以表现为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反映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2情绪健康情绪健康指情绪稳定,能控制情绪,能保持良好的心境。中学生情绪健康的内容主要有: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使自身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能在适当时间、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

同学马上大发雷霆不小心把同学书碰掉在地例,更多精品文档. 好资料学习-----不一个同学经常在教室里动不动就大声的发出噢……的声音,. 管同学在不在写作业.意志健全3有毅力,自觉性高;意志 坚韧,意志健全指做事目的明确合理,心理承受力强,有 较强的抗挫力,自制力好,不放纵任性。就摔门而,就掉眼泪; 被老师家长批评一句,例考试一旦没考好去等。行为协调 4.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 协调,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 情按部就班,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行为反应与刺激 的程度和性质相配。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 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 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人际关系良好,乐于交往5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 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知之明,二是在交往中保 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知己的朋友;不卑不亢;三是能客 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 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在学校与人为 善,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为能与老师、. 团结互助。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剂良方>> 一个“不说话”的女生例:<<. .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6这里的适应包括社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一)汇总

走向健康的人生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各位老师: 大家好!提到心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说,我们的心理没有问题,给我们讲心理健康干什么。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误解, 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卫生组织给人的健康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也就是说,健康包括三方面: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 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 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快乐和各种烦恼,但有的人对烦恼的事情能处理得很好,有些人就处理不好,甚至一直闷在心理,影响 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的一时想不开,甚至去做一些傻事。

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连杀四位同学,其事件起因很小,就是因为四位同学爱拿他来戏耍,开他玩笑, 让他在很多时候下不了台,所以,他怀恨在心,在2004年2月10日因打牌发生争执,他随即凶残杀死了四位同学,其中还有一位与自己平时关系很不错的同学。 我们认为,马加爵有心理缺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能够处理 好身边的烦恼。如果他的心理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我想,这些悲剧 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见,只有排除自己的烦恼才能真正获得心理健康,使自己生活得更加愉快。 心理健康对我们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许多同学都有这种感觉,就是一遇到烦心的事情就学不进去。比如,有一位学生王某,从 高一到高二,他都在全年级前五名之内,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是重点大学的苗子。 但在这个时候,他飘飘然了,他和本班的一位女同学谈起了恋爱,后因一位男生对这个女生说了一句不敬的话,使他很恼火,于是整天算计着如何教训这位男同学。 为此,他接触上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闲散人员,拉帮结派, 拜把兄弟,最后终因和这个学生在校园内打群架,而被学校给予留校查看处分,虽然没有被开除,但因为他天天无心学习,终于名落孙山,后来他连续复习了5年,最终他还是没有考上大学,我们可以看出,他为此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心理健康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小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总结 一、活动时间:2018年3月21日晚上6点 二、活动地点:教学楼一楼德育室 三、活动主办方:卫生院以及校医室 四、活动对象及目的: 本次讲座主要是针对六年级同学、九年级同学,全体教师展开,帮助他们了解一些有关的常识。这对刚即将走向初中、高中以及社会的同学们是非常必要的,也对老师们的心里健康进行了疏导。 五。活动内容:增强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提高同学们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调适能力。 为提高同学们和老师的心理素质,增强了自己抗压能力。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生活、工作与学习中去,所以我们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

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生活目标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在一生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目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人的一声是有目标组成的,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个一个的既定目标,最后达到自己最想要的结果。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青春期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稿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一、学习方面:考试不及格;上课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完不成作业;没能遇到理想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教师不屑回答自己的问题;无机会表现自己在某一学科的才能;没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肯定性评价等等。 二、生理方面:因生理有缺陷,或相貌不佳而被同学取笑、挖苦;因身体条件所限未能参加有关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等等。 三、人际关系方面:给老师留下的第一印象不好;没有知心朋友,经常遭人议论,被人特别是被同性戏弄、嘲笑等等。 四、兴趣方面:班主任不允许自己参加社团活动;自己的爱好得不到家长、教师的支持,甚至受到限制和责备。 五、自尊心方面:被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遭到点名批评,经常忍受委屈;教师、同学不信任、不理解自己,班干部被撤职;没取得应有的比赛名次。 六、自信心方面:自己付出巨大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精心制订的学习计划常常不能落实;自己苦思冥想的工作打算,被同学轻易否定;因某门功课没学好而被视为“不可造就”。 当人处在挫折情境中的时候,总要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反应,引发出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挫折行为,并最终影响到人们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学校中的上述挫折情境会给学生带来哪些反应呢? (1)情绪方面:挫折常常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恐惧感以及焦虑不安、灰心丧气、敏感多疑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主讲人:王德清 倡导人文管理重视心理健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精神风貌、学识水平,素质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生,乃至全社会,全民族的未来。”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未来公民不仅要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全面的能力,而且应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是学生心智的培育者,在向学生传授科文化知识和组织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在同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无处不在,不可取代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影响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已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工作,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青年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往往对自己的岗位、对学生理想主义色彩,一旦遇到工作分配不如意,或者学生不听话,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再者,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为人师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过高的社会期望值,把教师列入了完善化的程度。而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的待遇和福利仍然差距较大,这就会造成教师心理失衡,影响心理健康。 2、过重的外界压力: [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竞争机制被引入各行各业,“竞争上岗,择优录取”成为各类组织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教师行业也不再是铁饭碗一个,而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现在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新技术不断的取代旧技术,这种取代不仅在速率上是“几何级”状态,而且在周期上也越来越短,技术贬值,知识老化加速的现象成为新世纪的显著特征。这在教育教学技术的革新上表现得也十分明显。比如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为教育教学技术带来了一场革命似的变革,教育教学效果在视觉、听觉等感管刺激上远比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等简单教具更具冲击性,而远程教育的发展必将成为新时代课堂特征的一个新亮点。对于这种变化,年轻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经验与观念上都还没有定型,有时间与精力去迎接这些挑战,而年老的教师则相对吃力,原本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三尺讲台、粉笔、教鞭就可以游刃有余的这些教师深切地感受到了“后来者居上”,经验贬值,甚至是落伍等威胁,进而可能产生持续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对学校许多用心良苦的改革措施都出于防卫的态度进行抵制。例如对评课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并且操作熟练这一指标许多教师都持保留或反对的态度。 3、不良人际关系的刺激: 一是表现在有的教师同领导的关系紧张,有的教师同同事的关系极不和谐。其客观原因,可能是由于领导用人不当,管理不力,或由于同事间性格不合,看法不一,长期处于这种不良情绪,并引发出自卑、妒忌、埋怨、畏怯等心理,有的甚至会自暴自弃,形成人格障碍。

最新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稿

精品文档 霞星小学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各位同学: 你们好!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每个人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学习、生活、同伴交往等方面,常常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心理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情绪健康(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3.意志健全(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行为协调(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精品

精品文档 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5.人间关系适应(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6.反应适度(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1.乐于学习。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 1.注意异常。常见的有注意增强,如过分注意他人的一举一动,过分注意自身健康、产生各种不必要的想法等,从而导致出现神经性强迫症,做任何事总是担心做不好,不断地重复检查再检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而另一种则表现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达不到其应该达到的心理年龄,例如,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一节课精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我们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

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题讲座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题讲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廿世纪末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她是在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困扰与障碍日益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出于职业的责任感,迫切要求解决这些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活动。国家教育部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积极支持,这对我们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根本保证。 下面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意义和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和原则等三个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 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香港心理辅导专家林孟平博士认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心理学专家马文驹教授也认为:学校心理辅导,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注重预防性的教育,关注教育对象的未来。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以已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为对象);也不等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以正常学生中存在着心理问题或偏差的学生为对象,旨在帮助来访者消除或缓和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它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这里的环境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学校整体的育人环境(简称硬环境);二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以及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简称软环境)。我觉得,首先让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有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

心理健康教育讲话稿

心理健康教育讲话稿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为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心理教育活动课的目标心理教育活动课(或称心理素质培养课)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其总体目标是:协助学生建立起理性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自我观念,提高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调节情绪 的能力,改善其意志品质.1.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价值观念(1)使学生了解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期望.(2)增加学生对价值的察觉:让学生理解价值如何影响人的抉择和行为.(3)帮助学生学习多侧面,多角度地看待学习和生活:学习正确归因;进行积极思维方式训练.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1)增进自我体察:自我观察并认知有哪些心理需求和感受;学习描述自我感受;认识思想,感受与反应之间的关系.(2)学会自我接纳:以己为荣;认知自己的优,缺点.(3)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发展自信心和自身能力,成为独立的,信任自己的人;提高与周围人交往的自信心;坚持自我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4)增强自我监控:敢于自我肯定,善于自我激励;

对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反应适度;能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以积极的态度处之.3.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1)了解人的交往心理需求.(2)熟悉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运用同情心;学习非语言沟通技巧:眼神接触,表情,体姿,声调,手势.学习语言沟通技巧:了解交往中开诚布公和相互信任的重要性;选择适当时机谈论感情问题;谈论感情问题时懂得倾听和发问;勇于表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不卑不亢;不轻易责怪他人;面对批评做适当的反应,避免消极的影响;能区别某人的真正言行与你,对他言行的反应或判断是否相同.(3)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习如何作不失理智的争辩;学会互惠互利的协商技巧.(4)学习与人合作: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何时挺身出来带头,何时追随别人;学会正确地分析和对待自己的情绪变化.4.帮助学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l)了解体察情绪的多样性情绪自觉: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辨别,倾听内在的自我对话.(2)学习分析不同情绪状态的前因后果情绪监察:留意是否有自我贬抑的消极信息,了解情绪的真正原因.(3)学习情绪状态下的控制和疏导方法情绪管理:延迟满足;衡量情绪的强度,克制冲动,减轻压力.(4)学习分析情绪与行为的差距情绪决策:了解别人的观点;了解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5.增强耐挫能力增强耐挫意识.认识到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学会耐挫方法.学习接受和适应遭到的反对和不成功;学会给予和接受有益的批评;学会响应指示和接受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限制.b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内容我们把心理教育活动课的目标具体化,即,以具体的心理或行为特征作为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精心整理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今天一来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其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 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 理健康了。 是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生活,总是忘我地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对这些人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台阶,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而且总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向他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这类人用他们自己的行动去体验人生的价值,真切而深刻,所以总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反过来更能激起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二,对自我有恰当的认识。 世界上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如何认识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有“自知之明”,就是说,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学识、水平,既不高估自己,不对自己的一些长处和优势沾沾自喜,也不会自卑,过分地贬低自己,决不无缘无故抱怨、自责自己。反之,一个 第三,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1 于与人交往的态度。 2 上。 3 总显示出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积极的态度。 4.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注意他人的长处,能较虚心地向他人学习。 5.当他人有困难时,总能采取真诚的、有效的帮助。 6.当与他人产生矛盾时,能做到“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不主动出击,不

“窝里斗”,能进行较好的沟通,并以理智的、合理的方式解决。 第四,有一个乐观的情绪状态。 情绪最容易反映人的心理状态,也最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一般来说,情绪健康的人有以下这些特点。 1.没有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所以很少有烦恼、不快,精神状态永远是饱 满的、乐观的。 2 3 理的不快。 4 的精神风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的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态度,对外界的刺激不会有偏激的情绪和行为;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第六,道德心态的健康。 道德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近几年来对健康内容界定的最新补充。一个道德不健康的人,很难说是一个完全意义上健康的人。那么,什么是道德心态的健康呢?大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焦家庄小学吕培琪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 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 第一部分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标准 一、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和心理健康 什么是健康? 1、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一个随着时代的推移,在社会和文化因素影响下不断演变的概念。即使在今天,对于健康还很难做出明确的界定。我们引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所提出的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 2、健康用中医理论来说就是“身体上的健,心理上的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个定义强调,如果一个人与其他人比较,符合同年龄阶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水平,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的。但是,由于国内外学者各自KCB齿轮油泵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出发点不同,其定义也是各不相同,因此,迄今为止,对心理健康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二)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 调查发现,各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在数量、类型上有所差别。近几年,我们经常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上

看到或听到,少数小学生因心理行为问题而导致“离家出走”、“拒绝上学”、“自杀”、“暴力行为”、“违法犯罪”等报道,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普遍引起了社会,特ZYB-B可调压齿轮泵别是学校教育的重视。 (三)心理健康的特性: 1、心理健康的阶段性: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与人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一生中的心理健康状态是随时间发生动态变化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可调压渣油泵和心理不健康的情况。 如何辨别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呢?如何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是否健康,不能像躯体健康那样,具有比较客观的标准。人的心理怎样才算健康,用什么标准加以测量,因其复杂性,其标准也比较难以确定。对此,至今尚无肯定的答案。 下面提供国内外的两个标准供大家参考: 1、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高压渣油泵斯洛和麦特曼提出的心理健康十个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同学们: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小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你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你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你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你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你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你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了一些家长的愿望。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其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一

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你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视学习如畏途。 (2)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小学生因为人际关系冲突苦恼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自杀的情况也屡有发生。 (3)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你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使你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一方面你们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你们的想法和做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遇到因与家长和教师难以沟通而苦恼的学生前来寻求帮助,一些学生甚至痛哭流涕,足见其心理上压力之大。我们现在许多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主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易怒、羞怯、嫉妒、恐惧等心理问题。在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般是:过失行为、说谎行为、偷窃行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逃学行为等等。 有个小故事 一块钢板的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校园欺凌)(1)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校园暴力的心理干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在一起来谈谈有关校园暴力的问题。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是哪一天?从1996年起,我国就规定每年三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 之所以我国要确立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是因为中小学生中相继出现了因思想、心理、行为上的偏差而引发的伤亡事件,暴露出了当前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具有普遍的安全隐患,这也对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校园暴力! 在校园暴力中主要就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我国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的同学会对被欺负的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下面我列举今年发生的一些校园暴力事件3月,青岛市李沧区夏庄路某中学校园门口,初三学生小欣被几名女同学拳打脚踢、扇耳光、雨伞打头,小欣被吓得3天没敢去上学; 4月,青岛市四方区16岁的男生小黄,因为上课时与女同桌扔纸条起了矛盾,放学后被女同桌约来的几名男生拖到学校外暴打一顿,并被连捅4刀7月,即墨市七八名女孩对一名同校女生狂扇耳光3分钟此类中学生群殴事件并非青岛市所独有,全国省市或多或少都存在校园暴力。 今年7月6日下午,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田马初级中学,几十名初中学生,在距离学校仅200米远的一家书店前,手持铁棍、刀具群殴。此次群殴事件中,初三学生韩强(化名)被另一名初二学生用刀捅至靠近心脏的要害部位,经抢救无效死亡。 9月25日晚,江苏省南京市南湖路上,两名中学生为争夺女友,共纠集27名中学生火拼。他们手持棍棒,“个个都很凶猛”,从一小巷中辗转打到南湖路大街上,幸有路人及时报警,双方在110赶到后各自领人逃散,混战中数人受伤。 在众多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如何增强自信心》 同学们: 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可增强我们抵抗压力与疾病的免疫力。自我怀疑和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是常见的。任何人,无论表现得多么自信,也难免对他面临的挑战缺乏自信心。这常常是对压力的一种自卫性反应。长期自信心丧失,会影响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压力就产生了。情绪上的、心理上的或生理上的毛病就相伴而至。许多心理健康专家认为:焦虑、沮丧等神经失常是因为自我形象和别人对你的看法有矛盾而造成的。 因此,如果无法克服焦虑或沮丧,应去找专家帮助,治疗的首要目标就是改变自我认识。一旦找回了自我价值,压力就会减少,症状消失。照镜子时,你是否无忧无虑、身心轻松,还是焦虑不安、心情紧张?积极的自我形象是自信心的表现。如果你认真思考,就会发现自己生活中积极的方面。 下列的措施旨在提高你的自信心,改善生活: ●列出你性格中积极方面,可更好地了解自己。 ●对自己的成功给予积极评价。 ●选择生活中的某一方面,努力改变。 ●制定可以完成的目标。 ●不要过快地改变生活中的太多方面。 ●找出一个合适的典范,而不是一个不现实的偶像加以学习。 ●不要对过去的失败和错误的判断耿耿于怀。 ●记下你的优点和成功,可着眼于积极的生活,增强自信心。 一个人由于缺乏成功的经验,缺乏客观的期望和评价,消极的自我暗示又

抑制了自信心,加上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恶劣的生活境遇等等原因导致了自卑心理的产生。这种心理常表现为抑郁、悲观、孤僻。如果任其发展,便会成为人的性格的一部分,难以改变,严重影响人的社会交往,抑制人的能力发展。那么如何来克服自卑心理呢? 首先,要有意识地选择与那些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人进行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你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会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跳出个人心理活动的小圈子,心情也会变得开朗起来,同时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认识他人和自己,通过有意识的比较,可以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 其次,要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评价,对自己作全面正确的分析,多看看自己的长处,多想想成功的经历,并且不断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我一定会成功的”,“人家能干的,我也能干,我也不比他们差”等等,经过一段时间锻炼,自卑心理会被逐步克服。 最后,要想办法不断增加自己成功的体验,寻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试点,努力获取成功。如果第一次行动成功,使自己增加了自信心,然后再照此办理,获取一次次的成功,随着成功体验的积累,你的自卑心理就会被自信所取代。 做事粗心大意的性格: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仔细检查、认真对待,才能减少出差错,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因此“专心”、“仔细”、“认真”的精神是克服粗心大意这一毛病的良药。 提高自信心的训练方法 提高自信心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点: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1)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同学们: 心理健康对于我们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事情! 1、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小学生中所反映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发展到严重的程度。据国家一项重点课题研究测试发现,约有32%的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心理素质优秀或良好的学生仅占8.2%。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心理平衡性差、行为偏执、情绪易反常、……等等。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抓不可,其理论意义和教育实践意义已是不言而喻的。 2、心理健康的定义: 是指不具有某种心理疾病或病态的心理(狭义)。(广义)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即指心理有比较完善的发展,有健全的个性,能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心理倾向和行为和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着和谐完美的关系。 3、“全面健康的”三要素: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全面健康”的三要素,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的脑功能健全的标志,是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基础,又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深化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4、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 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打开心灵的快乐频道讲座稿

打开心灵的快乐频道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老师,来自***。你们可以叫我海燕姐姐。海燕姐姐特别喜欢交朋友,今天来到三(1)班就是想和大家做朋友。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大风吹”。注意听游戏规则哦!海燕姐姐说“大风吹,大风吹,吹戴红领巾的同学”,这时候戴红领巾的同学起立鼓掌,会了吗?好,那我们一起来玩这个小游戏。(做游戏) 大家喜欢这个小游戏吗?那你们想和我做朋友吗?那谁愿意成为我的第一个朋友呢?请你来做个自我介绍。还有吗?(学生做自我介绍) 谢谢大家!这么短的时间我就认识好几位朋友了!其他同学也不要着急,我们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分钟里成为朋友。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讲座。 先来做一个热身游戏“撕纸游戏”。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白纸,一起看游戏规则。(学生看游戏规则)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开始游戏,注意听口令。(开始做游戏)现在,请大家将被撕的纸张打开,互相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呢?此时,你有什么感想?对啊,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幻灯片出示“健康”)健康,大家都知道。那你知道什么事健康吗?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个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今天海燕姐姐要和大家讨论的就是“心理状态”。心理状态的健康也就是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就好比我们的身体,会有生病的时候,心理健康也是。人的心理健康既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