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前导入的几种方法

初中化学课前导入的几种方法
初中化学课前导入的几种方法

初中化学课前导入的几种方法

广西融水县杆洞乡中学杨昌能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课前导入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堂课的导入就犹如一部电影的开头一样,一定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同样也要如此,要在几分钟内的导入环节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给牢牢地吸引过来,可以说,课前导入设计的质量高低与否也直接反应了一个教师对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谈了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常见的导入方法:以旧引新导入法、趣味导入法、设疑式导入法、生活现象导入法等。

关键词:化学教学导入方法有效教学

课堂是我们的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化学实验能力、提升化学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场所,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化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每个教师都不能忽略课前导入的设计工作。那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哪些呢?

一、以旧引新导入法

在化学课前导入的众多方法中,以旧引新的导入方式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导入方式之一,通过这种以旧引新的方式来进行导入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复习和巩固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建立一个连接的桥梁,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事实上,化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严密、前后知识连接非常紧密的学科,我们所学习的任何化学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说,这种以旧引新的导入方式与化学学科的特点也是刚好相契合的。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第八章第一节的《什么是有机物》时,就通过给学生复习之前学习过的物质的分类,让学生能够明确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然后在这些旧知识中逐渐地引入有机物的概念,这样,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过渡带,让学生不至于感到太过突然,反而是在已有知识点基础之上逐渐掌握了新知识。

二、趣味导入法

趣味导入法包括: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歌谣导入法等,下面重点谈一下故事导入法。

喜爱听故事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大部分教师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插进去一些小故事、小见闻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会竖起耳朵非常认真地听讲,即使是一些平日不太爱学习的学生,他们这时候的注意力也会被教师的故事给吸引过来。了解了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后,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非常喜欢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在给学生讲授第二章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这部分内容时,就给学生讲了著名的化

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它来观察测定空气的组成,以及化学家普利斯特利用聚光镜来开展使氧化汞受热分解实验的故事,并最终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所组成的科学结论。通过这些化学家有趣的故事,学生的注意力被迅速地吸引了过来,并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事实上已经引入了今天要学习的知识“空气的组成”。

三、设疑式导入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无论什么事情,一旦不明白孩子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这就是好奇心在作祟。我们的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自然会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环节设计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设疑式导入,让学生心中产生问号,这样,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学生自然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例如,我在上第一节化学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这门全新的课程产生兴趣就给学生变了一个小魔术:首先,我拿出了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白纸,然后把它贴在黑板上,学生看到了白纸上空空如也,这时候,我拿出了一个小喷壶,然后向白纸喷了一些无色无味的液体,这时候,神奇的现象发生了,白纸上出现了“化学”两个字,这时候,我明显地感觉到了孩子们的兴奋和好奇,这时候,很多学生已经忍不住开始问“这是怎么回事”。这时候,我就跟学生说,其实这只是一个很平常的化学反应,当你们学习化学这门学科以后,这样的魔术你们每个人都会变。听到了这里,每个学生都对这门全新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进行化学学习就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从而为接下来的化学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生活现象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大到各种化工生产,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其中都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对于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知识、化学现象很多学生都很熟悉,但是在没有学习化学这门课之前,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经常见到的现象中所包含的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些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这样既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知识的亲近感,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例如,我在上到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时,就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墙内花开墙外香,这是为什么?

课堂导入目的是在于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的听课,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以上是本人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悟出且总结而成的一些做法,相信各位同仁在这方面做可能更好。

初中化学课导入大全

初中化学课导入人们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实践证明,好的开端能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如何能够抓住导入这一重要的课堂环节。 1、魔术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茶水变墨水、清水变牛奶、魔棒点灯等等,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常用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它能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时,教师问同学们是否喜欢魔术表演,大家齐声说“喜欢”。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边表演一个魔术,名叫“烧不坏的手帕”。实验:把棉手帕放入酒精与水的溶液里浸透,然后轻挤,用两个镊子夹住手帕两角,在酒精灯上点燃,火焰很大,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使火焰熄灭,而手帕依旧完好如初。同学感到很惊讶,有的小声议论,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候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手帕为什么没有烧坏呢”,从而引出新课“燃烧是有条件的”,为后面讲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着火点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学过这些内容之后,教师又问同学们“有人在做这个实验时,使用的不是棉手帕,而是化纤的,结果手帕也跟着燃烧了,谁能分析一下原因”,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又进一步落实了“着火点”的概念和燃烧的条件。通过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常见的酸和碱》单元设计 适用年 九年级 级 所需时 6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了有关单质、化学用语和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化合物知识的进一步研究,本单元中除了学习有关酸和碱的知识外,对学过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对以后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重点:酸、碱的性质及中和反应。 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3、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法建议:

1、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根据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可以归纳出一般酸碱具有的性质。 2、注意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注重形成基本概念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 4、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在活动与探究中掌握化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 2、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 2、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酸和碱有哪些主要的性质? 2、怎样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如何测定溶液酸碱性? 专题划分专题一:(1 课时) 专题二:(1 课时) 专题三:(4 课时) ....... 其中,专题(或专题一中的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溶液的酸碱性所需课 时 1课时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新课导入 设计汇总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新课导入设计归纳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新课导入]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试液写上“化学”两字,然后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正式上课时,一边播放歌曲《第一时间》,一边请一名学生使用盛有碱溶液的喷雾器,将其液体喷向白纸,使学生进入情境,将会惊奇地看到红色的“化学”两个字。此时,教师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想探究神奇‘红色化学’的由来吗?那么,让我们从今天起,一起学习一门充满趣味、神奇而又科学的新课程——《化学》。”同时,引导学生打开课本第1页看图1,指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后小结:“在我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周围有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化学使人类得以享用更先进的科技成果,它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也就是说,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投影: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采用艺术字设计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打开化学课本,你一定想知道:化学学什么?有趣吗?化学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怎样学化学?学了有什么用?本单元,将引领我们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新课导入 [视频]由于温室效应,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录像。 [提问] 冰融化成水的过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引言]同学们已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感受到生活中许多现象的产生蕴含着化学的原理。观看以上录像后对所提的问题能解答了吗?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几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变化及产生的现象,这些变化过程是否存在着共同的特征呢?大家能否尝试

着把各种变化进行分类,可分为几类?这就是本节课要探讨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新课导入[投影]有关炸药的发明。 [导语]炸药的发明只是化学诸多的研究成果之一,但它却告诉我们: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亦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课题我们将利用两节课进行两个探究实验,请大家认真完成,看谁的体会和收获最多。 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导入]有谁知道古代炼丹术是怎么回事?谁给大家讲孙悟空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的故事?同时,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炼丹设备、拉瓦锡实验室等图片,使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再让学生齐朗读教材11页倒数第二自然段,然后板书课题《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并提问: 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 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 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导入]上节课通过对“蜡烛燃烧”这个活动的探究,初步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探究活动完成后,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探究活动的过程、结果、分析过程等写成实验报告形式。先让学生阅读教材13页倒数最后一部分,体会化学实验报告的写法,再提问: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有什么不同?如何书写该探究实验报告?为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新课导入

谈初中化学课导入艺术

谈初中化学课导入艺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谈初中化学课导入艺术 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赵艳茹 人们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事实证明,好的导入能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如何能够抓住导入这一重要的课堂环节。 一、导入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的导入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注意知识的准确无误,突出新知识的重点;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在此前提下,课的导入还应坚持以下基

本要求。 1、导入要有启发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烈探求。 2、导入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当一个人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或她)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导入要有新颖性

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一般说来,导课所用的材料与教材内容表面上的类比点越少,越能吸引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谈初中化学课导入艺术 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赵艳茹 人们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事实证明,好的导入能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如何能够抓住导入这一重要的课堂环节。 一、导入的基本要求

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南京竹山中学陶爱玲 【摘要】 针对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教学实际,将思维导图引入初中化学教学中,使之成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不仅能提供有效的思考框架,而且能记录和引导思维过程,还可以通过图形和色彩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思维导图化学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实质是强调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在知识大爆炸的如今,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希望学生能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从而能更为有效地进行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一直以此为训,努力探求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以期最佳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 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上课时学生都能听懂,对着例题练习都会做。但到考试或实际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却觉得无从着手。学生经常感叹化学“一听能懂,一看可会,一做出错”;而许多教师则感叹,为什么我讲得越来越多,而学生掌

握的越来越少呢?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呢?……所有这些都暴露出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的严重弊端。我们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讲,它忽视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表现就是“满堂灌”、“填鸭式”,使大批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学生不能较好地辨别和建构概念与命题框架,只是死记硬背大量的事实与公式。这样,知识的存储就处于零星状态,没有形成知识的网络。并且学习过程中只重视模仿性地做题,而对化学中的概念、规律缺乏深入的理解,对化学问题的分析缺乏正确的方法,所以在知识提取时表现出较大的难度。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仅靠课堂所传授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因此,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就不仅要“授之与鱼”,而且更要“授之与渔”。也就是要将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中心的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而思维导图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本文正是在此前提下,针对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指导学生如何应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复习教学开展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二、思维导图的制作与教学优势 1.思维导图简介

初中化学课导入

初中化学新课导入几种方法的介绍 教学是一门艺术,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端。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虽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能够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因此,导入新课,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教学的任务和内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精心设计,灵活运用,万万不可千佛一面。 一、复习导入法 化学知识是个彼此有联系的整体。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接受新知识。所以,通过复习一些与本节教学有关的旧知识,以此为导线,导入新课,使这些知识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更为全面的理解新知识。 二、悬念激趣法 化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对这些内容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的神秘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二氧化碳性质时,引言可这样设计: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中有一个屠狗妖,人进入洞内安然无恙,狗却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弄个究竟。一天,他打着火把牵着狗走入洞内。他发现火把的燃烧有点飘忽不定,不一会儿狗就晕倒了。可是当他蹲下看个究竟时,他自己马上也感到呼吸困难了。他抱起狗走出洞外,哈哈大笑:这屠狗妖就是……你能猜出屠狗妖是谁吗? 三、开门见山法 这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 强调重要性也是一开门见山的引入方法。化学知识十分重要且抽象难学,在新课前先强调学好这些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如,在讲解元素符号的知识前,先给学生强调这部分知识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只有学好它才能学好化学。 四、激情引入法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联想,自然地导入新课。 根据教材内容,教师还可用激情的语言,讲述一点化学史料,借以唤起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在讲到空气的一课时,可以讲述化学家拉瓦锡的故事。

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通过浏览网络,阅读了大量的网络文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总结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课标、教材与考试的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规定,“义务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和十分必要的。 教材应当体现《化学课程标准》,人教版,似乎有强调探究过程之嫌,并且在中考试卷当中,过分地加大了实验探究试题的分数比例;目前,我们不可否认,我们进行的,实际上还是应试教育;上级评定教师的业绩,实际上主要还是教师的教学成绩,这就使得大部分普通一线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那些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后进学生,慢慢地,在教学过程当中,这部分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最终违背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初衷。 教材一方面认为学生知识不够,与课改前使用的教材相比,新教材知识的要求几乎全面降低,当然,这符合《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无可非议。但是,我们一方面承认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却希望学生有较高水平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主观地认为学生的探究能力很高。特别是在各种公开课中,似乎没有实验探究,就不可能是一节优质课,而这些课,又有多少能走向普通教学课堂? 建议在中考试卷当中,体现一定量的死记硬背的化学基本知识,这样,一方面肯定了后进生的学习成果,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改变了目前难以达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状况,从而从真正意义上,达到普及基本化学知识的目的。 二.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许多教师,几乎都是旧人教版教材“喂”大的(虽然也有新人,但新人在师傅的引领下,也慢慢“成长”了),面对新教材,表现出不适。同时,当前大部分教师工资收入不高、地位不高、教学风险的日益加大,也是导致部分教师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不强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建议考试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的启蒙性、基础性。

中学化学课堂导入方法

广东教师资格化学学科中学化学课堂导入方法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如果我们把学习看做是一种过程,或更准确地讲把它看做是一系列过程,一个简单的学习行为就包括起始和结束。在学习活动中,有许多不同的过程在共同起作用。我们把这些过程称为教学活动的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完成不同的加工作用。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R.M.加涅的理念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教学事件如下: 1.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 2.告知学习者目标,激发动机 3.提示学习者从LTM中提取先前学习的内容 4.以清晰和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 5.以适当的语义编码知道学习 6.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 7.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 8.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馈机会 9.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 以上教学事件中的“引起注意”所做的准备。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导入。导入技能的运用,恰如一部戏剧的“序幕”,是一节课的良好开端。中公讲师刘子沛介绍说,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导入技能的基本任务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以及为学生产生学习过程的动力创造条件。课堂导入是一节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导入的情境可以从“一社会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教学发展为中心”三个方面确定不同的导入类型。中公讲师刘子沛说可以把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分为社会导入、实验导入、问题导入、化学史导入、直接导入、旧知导入等六种基本类型。下面中公讲师刘子沛为大家详细介绍下。 1.社会导入 社会导入,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或是从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回忆、联想,引起学生对所学课题的关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如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国古代的五金是指“金、银、铜、铁、锡”,然后出示实物及图片:铜钱、金首饰、银器、铁制品、焊锡……在学生产生对于社会问题关注的同时,教师引入新课:“这一切,都是化学物质对社会和人类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金属的性质及其对我们生活和产生的作用。” 2.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模拟实物、演示实验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学生的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 3.旧知导入 旧知导入,就是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以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关系的“支点”,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导入方法。如“化学平衡移动”一节的新课导入,就可先复习已学过的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然后以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的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为例,当外界条件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发生变化,正反应速率可能不再等于逆反应速率,从而引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问题。 4.问题导入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最新范文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 [摘要]:化学课堂教学艺术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环节。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艺术?笔者认为:一是应用信息反馈原理调整教学;二是设计好化学教学方案;三是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本文主要阐述利用课堂这个阵地对化学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课堂教学、教学艺术 化学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为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学模型和优化的教学“蓝图”,但是,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发展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偶然性。例如:课堂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学生提问超出所学的范畴或出现其它令教师尴尬的事情等,这些偶然性事情的发生,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教师在具备教学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艺术,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课堂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艺术作为教师的一种能力,对于我们这些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深感这方面的能力欠缺,而化学课堂教学艺术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环节。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艺术,以及在化

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随机应变呢?在这里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应用信息反馈原理调整教学 化学教学与其它任何教学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化学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需要课堂上随时了解教学现状,找出现状与达到目的之间的差距,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就必须应用反馈信息原理作为主要手段,以便经常取得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控制,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改变和调整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佳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使原来设计方案中信息的传输程序受到冲击、干扰甚至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反馈信息果断地采取随机控制的办法,改变、调整信息的传输程序或信息传输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二、设计好化学教学方案 化学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学方案的“蓝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

初中化学课导入大全

初中化学课导入 人们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实践证明,好的开端能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如何能够抓住导入这一重要的课堂环节。 1、魔术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茶水变墨水、清水变牛奶、魔棒点灯等等,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常用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它能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时,教师问同学们是否喜欢魔术表演,大家齐声说“喜欢”。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边表演一个魔术,名叫“烧不坏的手帕”。实验:把棉手帕放入酒精与水的溶液里浸透,然后轻挤,用两个镊子夹住手帕两角,在酒精灯上点燃,火焰很大,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使火焰熄灭,而手帕依旧完好如初。同学感到很惊讶,有的小声议论,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候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手帕为什么没有烧坏呢?”,从而引出新课“燃烧是有条件的”,为后面讲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着火点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学过这些内容之后,教师又问同学们“有人在做这个实验时,使用的不是棉手帕,而是化纤的,结果手帕也跟着燃烧了,谁能分析一下原因?”,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又进一步落实了“着火点”的概念和燃烧的条件。通过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2、复习—温故知新导入: 化学中有些内容和后面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可在检查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又有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在讲CO2的实验室制法时提问O2的实验室制法自然就过渡到后者,在《碱的通性》一节开始,提问酸具有哪些通性?酸为什么具有通性?自然地过渡到见碱的通性。以复习旧知识为桥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运用该方法,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降低了本节的难度,顺利地导入新课。 3、化学故事导入:学生普遍爱听故事,故事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教师如果结合化学教学把讲课内容故事化,定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讲《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讲欧罗巴号战舰因为马吃的草料堆积缓慢氧化起火而沉船的,也可以讲二战期间把白磷溶解在CS2里,再把溶液滴加在小白鼠身上,由于CS2的挥发,白磷自燃而烧毁敌人兵工厂的故事。故事导入法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 4、谜语导入:学生对猜谜语兴趣很浓,有些知识可以编成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空气》一节时,教师请同学们来猜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它活不久;又如讲《氢气的性质》一节时,一上课先给学生说了一个谜语:符号象倒工,无色味最轻,遇火有水生,还原有本领。这个谜语说后,学生兴趣盎然,头脑中产生了问号,迫不及待要解开这个迷,从而促使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5、生活实例导入:知觉总是人们从生活中得到的,和旧的经验相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选择与新课有关的典型问题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给以科学的解释,从而启发他们的兴趣引入新课。例如讲《中

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详案)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详案)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过程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3、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通过学习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那么实验室用哪些药品可以制取氧气呢?(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继续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 【板书】实验活动1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投影:学习目标) 【提问】同学们看老师桌面上高锰酸钾这一种药品,请大家观察其状态及颜色,直接加热它能否得到氧气呢?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实验,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一位同学手持试管夹,把一匙的高锰酸钾放进试管内,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进试管内)。同学们观察,木条复燃了,说明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取氧气。(投影出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提问】刚才我们制取到了氧气,如果要把制得的氧气收集起来还需要什么?(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请同学们观察并回答,投影上的这套装置中仪器的名称? 【提问】上述收集气体用什么方法?(排水集气法)为什么可以用它来收集氧气?(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讲解】选择好了药品及装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 45-P 46 ,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准备演示) 【教师活动】点击投影出示七个步骤(学生齐读“查、装、定、点、收、离、熄) 【提问并演示】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个别答)(因时间原因装置气密性已经在课前检查过,此处略)如何组装仪器?(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如何装入固体药品?注意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注意试管口还要放什么?给药品加热前得先干嘛呢?(预热)排水法收集什么时候知道集满?满了的氧气正放还是倒放? 【教师活动】收集好两瓶气体了,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请同学们先听好接下来的实验注意事项。我们要接着做的是氧气的性质的检验,先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木炭,在空气中烧得红热,再慢慢放入集气瓶中,注意不能把玻璃片全部拿开,完了再往里面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另一个实验是先把铁丝盘成螺旋状,在下面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

初中化学课导入大全

初中化学课导入大全https://www.360docs.net/doc/635068097.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初中化学课导入 人们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实践证明,好的开端能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如何能够抓住导入这一重要的课堂环节。 1、魔术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茶水变墨水、清水变牛奶、魔棒点灯等等,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常用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它能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时,教师问同学们是否喜欢魔术表演,大家齐声说“喜欢”。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边表演一个魔术,名叫“烧不坏的手帕”。实验:把棉手帕放入酒精与水的溶液里浸透,然后轻挤,用两个镊子夹住手帕两角,在酒精灯上点燃,火焰很大,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使火焰熄灭,而手帕依旧完好如初。同学感到很惊讶,有的小声议论,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候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手帕为什么没有烧坏呢?”,从而引出新课“燃烧是有条件的”,为后面讲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着火点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学过这些内容之后,教师又问同学们“有人在做这个实验时,使用的不是棉手帕,而是化纤的,结果手帕也跟着燃烧了,谁能分析一下原因?”,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又进一步落实了“着火点”的概念和燃烧的条件。通过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2、复习—温故知新导入: 化学中有些内容和后面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可在检查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又有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在讲CO2的实验室制法时提问O2的实验室制法自然就过渡到后者,在《碱的通性》一节开始,提问酸具有哪些通性酸为什么具有通性自然地过渡到见碱的通性。以复习旧知识为桥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运用该方法,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降低了本节的难度,顺利地导入新课。 3、化学故事导入:学生普遍爱听故事,故事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教师如果结合化学教学把讲课内容故事化,定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讲《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讲欧罗巴号战舰因为马吃的草料堆积缓慢氧化起火而沉船的,也可以讲二战期间把白磷溶解在CS2里,再把溶液滴加在小白鼠身上,由于CS2的挥发,白磷自燃而烧毁敌人兵工厂的故事。故事导入法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 4、谜语导入:学生对猜谜语兴趣很浓,有些知识可以编成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空气》一节时,教师请同学们来猜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它活不久;又如讲《氢气的性质》一节时,一上课先给学生说了一个谜语:符

初中化学课前导入的几种方法

初中化学课前导入的几种方法 广西融水县杆洞乡中学杨昌能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课前导入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堂课的导入就犹如一部电影的开头一样,一定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同样也要如此,要在几分钟内的导入环节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给牢牢地吸引过来,可以说,课前导入设计的质量高低与否也直接反应了一个教师对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谈了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常见的导入方法:以旧引新导入法、趣味导入法、设疑式导入法、生活现象导入法等。 关键词:化学教学导入方法有效教学 课堂是我们的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化学实验能力、提升化学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场所,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化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每个教师都不能忽略课前导入的设计工作。那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哪些呢? 一、以旧引新导入法 在化学课前导入的众多方法中,以旧引新的导入方式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导入方式之一,通过这种以旧引新的方式来进行导入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复习和巩固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建立一个连接的桥梁,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事实上,化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严密、前后知识连接非常紧密的学科,我们所学习的任何化学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说,这种以旧引新的导入方式与化学学科的特点也是刚好相契合的。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第八章第一节的《什么是有机物》时,就通过给学生复习之前学习过的物质的分类,让学生能够明确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然后在这些旧知识中逐渐地引入有机物的概念,这样,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过渡带,让学生不至于感到太过突然,反而是在已有知识点基础之上逐渐掌握了新知识。 二、趣味导入法 趣味导入法包括: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歌谣导入法等,下面重点谈一下故事导入法。 喜爱听故事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大部分教师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插进去一些小故事、小见闻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会竖起耳朵非常认真地听讲,即使是一些平日不太爱学习的学生,他们这时候的注意力也会被教师的故事给吸引过来。了解了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后,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非常喜欢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在给学生讲授第二章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这部分内容时,就给学生讲了著名的化

初中化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初中化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发表时间:2011-03-16T15:08:51.75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2期供稿作者:吴立发 [导读] 针对性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化学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环节进行设计。 吴立发(楚州区茭陵中学,江苏淮安223241) 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法,运用得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反馈教学信息,检查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在当前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 结果,教师不断发问,使学生忙于作答,没有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没有自我的内化,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被动地往前“跑”,课堂提问失去应有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一、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化学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环节进行设计。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问题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问题击中要害,让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能不能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来证明CO2溶于水呢?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同时老师提供一塑料瓶CO2气体,由于有的同学课前作了预习,很快设计出教材中的实验方案,也有同学提出了其它方案。教师拿出变瘪的塑料瓶提出下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说出塑料瓶变瘪的原因。一般同学回答的是由于CO2溶于水的原因。此时,教师鼓励大家可以大胆猜测,是否还有其它原因呢?这一追问,点出了要害,学生陷入沉思,进而猜想:“CO2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可能与水反应了?”在学生疑惑之时,教师向塑料瓶中滴入适量的紫色石蕊试液,振荡后,与滴入紫色石蕊的蒸馏水比较,让学生观察颜色变化,引入到CO2与水反应的探究上来。 二、整体性原则 提问要对教学过程全盘考虑,作出整体性安排,要把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整堂课的问题链,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归结提问”,步步为营;其排列顺序,或并列、或梯进、或归纳、或演绎,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 如《二氧化碳制取》,对于CO2学生并不陌生,但是怎样制取较纯净的二氧化碳,学生并不熟悉。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组产生驱动性问题:①找出你所知道的能生成CO2的反应。并思考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CO2?为什么?②设计什么发生装置制取CO2最理想?依据是什么?③选择什么收集装置?依据是什么?④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制取一般气体的思路和方法。⑤同时让学生思考:制取的CO2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应用?⑥能否用家庭废旧物品代替实验仪器来制取CO2或其他类似气体?这几问围绕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层层相接,配套贯通,从分解走向综合。 三、适度性原则 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不应为提问而提问。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的提问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是无甚益处的。问题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也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只有将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内,问题既不容易也不很难,让学生跳一跳,然后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有一位教师在上《金属的防护》一节内容时问学生:铜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后面,为什么还会生锈?使铜生锈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学生在很长时间里没有任何的反应。因为学生没有铜生锈的知识基础,根本无从下手。如果教师告诉学生:铜生锈是因为铜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碱式碳酸铜。此时再提出问题:①根据铜生锈生成碱式碳酸铜,猜测铜生锈过程中反应物有哪些?②参照铁生锈的探究性实验,设计出铜生锈的验证实验方案。这样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置的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其感情波澜。 四、趣味性原则 在讲授时,教师不妨通过讲故事、猜谜语、打比喻、夸大的对比等形式进行提问,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维,从而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兴趣中思考。 化学教学内容中的概念、定律、计算等一般比较抽象、枯燥乏味,很多学生对其缺乏兴趣。教学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学习《利用化学反应的简单计算》时,由于在此节课的前些天“神七”升空在全国都受到瞩目,本节课便在“飞得更高”的歌声中开始,我先提示同学们回忆前些天让他们激动的事情是什么?学生很自然的就会想到“神七”升空,于是我的提议“重温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借此机会我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很多同学都脱口而出:飞船升空的时候有燃料燃烧产生推动作用。我追问:“若推动‘神七’升空的火箭用液氢做燃料,用液氧做助燃剂,你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火箭点火时发生的反应吗?”这个化学反应很简单,也顺便复习了上节课的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这些生动有趣的视频和提问,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从而让学生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 五、主体性原则 化学教学中,要想把提问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首先就必须建立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其次,教师也要舍得放开手,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由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讨。第三,教师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提问的积极性。这样做不但是极为重要的,而且也是真正让学生乐于思考,主动提问的关键所在。 讲《燃烧和灭火》一课时,教师可利用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创设学习情景,把用75%的酒精溶液浸泡过的手帕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点燃,发现手帕表面有火焰,但最终火熄灭时,手帕并没有烧坏。“刚才火势这么大,小小手帕怎么会安然无恙呢?”教室里的疑问声和好奇声此起彼伏。“为什么手帕不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后,教师进而引导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学生的思路就会时刻围绕着课堂问题,从而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六、开放性原则 化学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初中化学课堂导入方法例谈共4页

初中化学课堂导入方法例谈 课堂导入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运用不同的方式引入新课的一种教学行为。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导入所用时间很短,但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巧妙的课堂导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导入,抓住学生的心弦,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以下导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温故知新法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初中化学知识系统性很强,新旧知识间前后都有衔接,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新旧联系,以旧引新,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自然地接受新知识,又降低了新知识的学习难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学习《碱的通性》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复习酸的通性并提问学生为什么酸具有这些通性,自然地过渡到碱的通性的学习。又如在做制取二氧化碳实验之前,教师通过复习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药品状态等方面导入,将学生的思维顺利迁移到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上来。采用温故知新导入法有利于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系统更科学。 二、多媒体导入法 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为一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学生学习兴趣大为提高,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使整个教学活动能高效进行。 例如,我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在《梁祝》优美的背景音乐中,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全国著名旅游景点阳羡风景区“善卷洞”巧夺天工玲珑剔透的石钟乳图片和梁祝化蝶园,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然后导入新课:“这美丽的石钟乳是哪位能工巧匠雕砌而成的呢?其实,这位能工巧匠来自大自然,它就是二氧化碳。”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三、实验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人生而有之,在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创造者。在化学课堂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课伊始,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小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化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燃烧是有条件的》一课时,教师可以做“烧不坏的手帕”的实验导入新课;在教学《氨、铵盐》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氨的“喷泉实验”导入新课;教学《二氧化碳》时,可采用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演示实验导入新课。当然,利用实验导入新课,实验设计一定要巧妙而有针对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自觉地去分析问题和探索规律,培养创新能力。 四、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够结合教学内容,讲述与所授新课有密切关系的故事,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又可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