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诗歌中的海意象略论

英美诗歌中的海意象略论
英美诗歌中的海意象略论

辽宁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英美诗歌中的海意象略论

姓名:周玉梅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比较文学指导教师:王立

20040410

英美诗歌中的海意象略论Y

690488

英美诗歌中的海意象略论

一与中国古代海意象及其诗学中的海洋观比较

研究生:周玉梅

指导教师:王立教授

专业:比较文学

内容提要:

诗歌意象不仅是每一首作品思想的形象化语词符号,也是特定的民族精神情趣展露的

窗口。1、英美诗歌中的海意象,展示了西方海洋民族亲近、驾驭及征服自然的观念。

2、爱情这一美好情感也借助神话遗存与海意象交织互渗。爱情总是伴随着甜蜜与苦涩,

编织进海意象中,也由于海的粗犷豪放的风物特性,引发了诗人们往往借助于海意象

畅言爱情的强烈感受。3、意象营构受民族群体心态的制约,海洋所代表的自然感召力

对于人类的精神境界有着实质性的催奋,其远胜于个体i盼力量所造成的主体晾赞感,

与西方人的理性、科学等文化精神是相通互补的。4、海意象通常属于“视觉意象”、

“稳定意象”(fixedimage),英美文学中,海作为可以生发诗学功能的意象母题,还

可以较为灵活。5、英美诗歌中的海意象体现了西方民族富于进取、勇于开创和热情外

向的性格心态。

关键词:英美诗歌;意象;海;民族性格;比较文学

意象(Image)既是心理学的又是文学的术语。在诗歌中,意象有情感表达上的不可或离的功能,因而通常认为“意象是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1)。每一个有着较为稳定的情感内蕴的诗歌意象,都不单纯是哪一个个别的诗人孤立、特有的情感呈示,而涵蕴着特定民族的文化意旨,成为该民族文化精神展露的一个小小的窗口。从这一民族文化审美深层积淀反映的基本认识出发,本文试图以杯衡海,具体剖析一些英美诗歌中的海意象,以期察照其折射出的些许西方民族文化精神。显然,我们选择海意象是因为它具有某些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也冈为欧洲其他国家也属于欧美文化圈中的,加上为了行文之便,所以文中也会少量涉及欧洲一些别的国家的诗歌。

一、作为自然景观的大海对民族群体和个人的心灵陶冶

荧美诗歌中砖海意象略杂

一个民族的白然观,彼往集中体现了其观照大自然时的特定的、带有民族思维特征弱审荧褒两帮愚维方式,特定翡鑫然观一般慧楚与萁&簇鹃主要生产穷式、生活习谂有机联系着。~般认为,以农耕生产方式为主的中国古人,性格内向含蓄,偏爱儒家“仁老乐由,智蠢笨承”麴睾美观照方式,以舱理人格鳃慑蠡然出水,鼹照及拄绘辩洋意蒙,总与游仙畅神联系的传统息息相连。

而与此大为异趣的是,英吉利民族作为岛国之民,寓有一荦巾海洋瞪族的气质情趣,许多英国诗入和与箕有亲缘关系的美国诲人,都辩大海肖著特殊丽亲密的感情。丹麦文学史家勃兰览斯的名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潮》一书称,英国“猩这个国家里~切最优秀麓诗歌里,帮洋溢簧大海酃耩鲜帮叁出熬气怠”;“英爨天是一转东陆舞稻动物”。翠在浪漫主义诗人拜伦(GeorgeGordonByron,1788--1824)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簸妇j逝漩悔炽熬弱。凌感沤歌大海:“扶童年起,我藏爱玩体戆波涛一一我多么喜欢它们;/如果说汹涌不止的海显褥可怕,/那也可怕得令人商兴。”(2)该诗的确结合了游记和择情诗各自的文体长处,把人海意象作为作品的一个主导性意象,突如了拜伦对于西班矛、葡萄矛、弼尔巴尼甄、希貉、土耳莛诸国“异国风光”的实感印象,蔼以人海串联起来,在抒发对于大海的愉悦感时也袭现了漫游沿海各国的愉快。

舅一位受有盛名的滚瀵滚诗入雪菜(PercyByssheShelley,1792~1822)在郅不赣斯海岸,心情沮丧乏时,也在人海的怀抱中陶情冶性,心情为之变得平和。他将大海作为一令筑亟然戆搴荧褒照对象:“裁看罄人迹不刘鲍海巍,绿的、紫鲍海藻在撵里生长;/我看着浪花向岸边拍击,像流鬟似地发散光芒;/我独坐在沙岸之上,——腑午的海泛起灿烂的波纹,在我四周闪光;/起伏蛉波浪,有节奏地传采了一片乐音,多么悦耳l/僵有谁与我共享戴情此景?”(3j知栗不是一个毁征服大海为能事,乐于与走海波涛为伍的民族,则很娥有这种亲近大海的情感。柯勒律治(SamuelTaylorColeridge,1772,、1834)豹名作《志隶手之彀》(郢《古痔予咏》)瞧魏就跨嚆,遮里,潜氇被充分天穰纯了:

像奴孝在二t人彝蘸—蔑砖耱黢,

海上没有一点风浪;

海一声不响瞪着他的大眼睛,

仰塑着月亮一一

好德爰莅静示

该弦哪个穷向走;

因为风平浪静或骇浪滔天,

察由她据每。

看,兄弟,看

她如嚣慈棒蠹毫

向下面对着他瞟。(4)

海虽然不免有些神秘,但却如此迫近人间,其力图以自然逼真的环境景观描绘,表达趣自熬虢、神圣豹、浪漫的睹感,对于大海人格纯溢绘,粪赛爵僚,迹弗无古代孛基入筛种固定化的神秘观念模式,如在欧洲有论者这样分析:“从诸如《奥穗赛》、《自鲸》戚《吉痔子咏》这样~些文学基著霹敷藿出,海诲多多搀家已经臻嗣海黪先一秘显示入穰宇宙的深刻现实的东西。在这里,人的命运和身份被探索、被戏剧化和被阐明,然而,

一2一

只有当人类进入和参与海的生活,这然现实才能得以显示。……”(5)中国占人虽然在唐代之后不像是豢始皇、汉武帝郄样,把大海想象成神仙与长生不死羹摹聚蓊渊薮,却往经爨疆沿着吉钱游疆诗戆传绫讴歌,嚣巍海蛮屡搂霉l涟转缀远豹游仙文学传统,总是谯富有吸;i力地锱映着。如三翻时代最负盛名的诗A曹植,畿《远游篇》中歌呤:“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大鱼若曲陵,乘浪相缀过。灵鳌戴方丈,神岳俨嵫峨。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而以游仙诗出名的西晋游人郭璞,也柱《游仙诗》其六中这样展示令A震撼的火海景蕊:“吞舟涌海底,离浪秘蓬莱。神仙捧蠢出,毽觅金锻裔。……”藩健火诗天李鑫笔下瓣海往{至与游秘霸关,豫《李太自全集》卷疆有一酋《登高丘而望海》就属于超越性而非纪实性的:“登高斤.,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催折,白日沉光彩。银台金阕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精卫费术右,鼋谶无所凭。……”他登上高阡Ⅵ所眺望到的大海是什么呢?不过是鹾想到的那些越话程耪话囊已!终麴逐是毁游铀秘毒枣为主,磊{}囊譬当下戆蕊海媾最。霹我,游继强神静传统怒那样的强大褥持久,这裁影响到中国文入对予天海景璃蠢然特质的审美体认的全面和完整。而且,中国古人的大海之咏往往是蹙划“言志”的主体情怀抒发传统的制约,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一章,写诗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感受到的越“昆月之行,游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他实际上不过是借海意聚来“黎激溶悫”,抒发这经“趱蒸老酶”出薤驻裁蜃瓣一耱壮志豪薅。

英国诗人笔下的犬海,并不能决定人的生命长短,其诗歌中入海之间静主襄必系是“主奴”溅的,可以说,这基于自然界风物景观的犬海,作为与人对立的实体这样一种观念,不是天人合一,也不是像中国古人那样老是想鬻运地进入那长生不死的富贵仙乡。

海髂为缝自然性的褰体对象,在工她时代的美嚣黼困诗人罗伯姆?弗罗耨特(RobertFrost,1874~1963)这羼,氇表蠛缮鳝鹾焉突出。菸诲蕺名俸《甄窥不深遣望甭遥》道出了主体人在大海面前,认知能力的有限性:“海滩上的人,都朝着一个方向,/他们背对着陆地,整日凝视着海洋。/~只航船由迸而近,船身越米越高:/湿润的沙滩像明镜,映出一只站立的海鸟。/……他们窥不深,他们望不远。/但何时有过,障霾鲍铁攒?”海,{乍为一个丈垂然瓣褰儋薅蒙,戴表嚣大垂然本冀,磊试识事物的囊谚是人类永恒的精神理想,海潍上站立饕豹入{『I如瑟聚穗会神地髓鼙大海,虽让诗入不禁觉得他们有些舍近求远,忽视陆地上易于得到之物,却仍发自内心地同情和理解他们探求自然世界的执著。

19燃纪英国诗人丁宁生(LordAlfredTennyson,1809~1892)黉经获得“棱冠诗天”稳号,毽匏诗歌鬻露抒溥瞧襄誊袋栏,浚“其露最敏锐褥觉豹诲入”恧著称。魏的《悼念察》第十一首中,也以大海稼为表现“产静”的一个中心懑象:

迭是个一片宁静的清晨,

正适合那曼宁静的悲切。

只嚼褥穿过猾澍的欹叶

泉子轻轻落地糟声音。

宁静的海呀,银色的梦,

海浪在摇它们自己安息。

速着海妁起莰赫轻轻呼绶

一3一

那宏伟的胸膛也一片宁静。(飞白译)[6]

在诗中,诗人是把犬海作为一个与近处的高原、平原相参照映衬的景观来描绘的。居然能够听得见大海的轻轻呼吸声,可见静谧的程度。这简赢就是与古代中国道家名著《庄子》中的“天籁”,颇为类似。但是,中国古人却把海作为一个神秘的不死之乡,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是世外仙乡,不能亲临,而只能远观,总是像李白诗歌咏叹的那样“烟涛微茫信难求”。

在美国诗人阿奇波德?麦克利许(ArchibaldMacLeishi,1892--1982)的《航海者》一诗中,我们可以体察到航海旅行者征服自然时的快慰愉悦:“哦!旅行者,要学会行走/任地球翻滚,那一伏一起/在这些树和那些旱之间摇荡:/把太阳光摇上墙鼙。要学会在这些狭窄的床上/好好安睡,别管大海,别管/狂奔的行星发出的喧闹:要学会贴着这大地安睡。”这种在对海的征服、占有自然观基点上建立的亲近感,在曾获得“桂冠诗人”称号的英国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JohnMasefield,1878~1967)的《恋海热》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激情澎湃,该诗的气势和意境素为人所称道:

我一定得再到海上去,去往那孤独的大海,寂寞的天;

而我想要的只是一艘高高的船,一颗星星引起它向前,

还有舵轮的反冲,海天的歌唱,白帆的振摇,

还有海面上灰蒙蒙的雾和灰霉雾的破晓。

我一定得再到海上去,去学那吉r赛人的渝良,

去往那海鸥的路上,那海鲸的路上,那狂风锋利如刀的地方,

而我想要的只是漂泊中同伴们的海外奇谈和笑声,

还有长长的值班后睡一个静静的觉,做一个甜甜的梦。

个体的自由情感、生命活力及其与同伴的情谊等等,都建立在诗人对海洋的情感体验中.而在人与海打交道的过程中,西方人生发并且强化了对于生命、人生乃至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而人对大海的驾驭征服感,又代表了人类战胜自然的豪情壮志。如果我们加以细致品味,就不难感悟到这是典型的海洋民族自然观念的心灵产物。

在西方,有关英法国家的海洋民穗}皇喷,基本E是有共识的。欧洲—部权式}生的比较文学著作就正确指出:与其他国家的作家相比,英国小说家或许在他们的作品和生活中表现出—种更强烈的冒险精神。他们属于一个爱好航海生活的种族。普雷沃神甫对荚国人的性格特征作过恰如其分的描述,他写遗‘q电们国家有一半人不断地前往天涯海角。英国拥有几乎与房屋一样多的船只,^m]可雌用中国的历史学家对南京的描述翱苗述整个英伦岛国:众多人口的很大—部分习惯于海上生活。”在十^世舞.,许多英国作家都先后离开过他们土生土长的岛国。……

[7]

其实,不光是英国诗人,在欧美文化圈内的法国的诗人{『J,义何尝不是如此!以海岛和出海入洋游历及其经验体会为契机,以海洋意象所焕发的“异国情调”为焦点,甚至可以认为这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兴盛的一个时代机缘.于是有的西方学者这样论述道:“伟大的法国诗人们都是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异国情调的:他们都是精力充沛的航海家。波德莱尔曾去过马达加斯加东面的摩利士岛:勒孔特出生在波旁岛上,并在那儿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以后他漫游了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群岛;埃雷迪亚原籍古巴,在巴黎学习后他还返回那儿待了一个时期:苏佩维埃尔的出生地是乌拉圭的首都蒙得维的亚,

—--d一

他从未断绝谶与这个国家的联系;戈蒂耶访问了阿尔及刹丑E和土耳其。梅里美到过小醒细亚,奈瓦尔观光过的国家中有埃及和叙利娅;而福楼拜考察了近东,兰波更进而抵选了埃塞俄比贬、阿拉伯、苏门笞腊和瓜哇。十九世纪的法嗣人有一种游荡糖神,这种精毒枣在一系列鲢专论孛都营褥翻过分辑。育辨携巴黎期剃蕊标瑟显示出一葶枣象征楚羚壤:《两世界评论》(1829)和《环球》(1824),前者仍在继续出版。同样的现象也可在英国看到,在NJL《环球》和《旅行家》是两份最受欢迎的杂志。这正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文学学科诞生的时代。”[8]

因此,在英美诗歌中,瓣慧象不是一个~般性的文学蕊术语词符号,由于海洋观在涎蔟嚣髂秘个入主薅鸯然襞念串,占寿一个蒋姥瓣举跫轻鬟静位置,辩海洋酶审美薅试与艺术思维价值取向,可阻乎斥映出一个民族对自然、世界的态度,l三}致地域文化学在概括以生产方式为主的民族类型时,就划分为“农业民族”、“游牧民族”与“海洋民族”。由于受早自古希腊而来的海洋型开放性文化的濡染,加上航海贸易发达,远航征服殖民的兴盛,赋予蒺美海洋诗人髓班翔上浓绞、表现大海的艺术创造倾向,篡关注点和兴奋赢中心凝结谯潜意象串,体现了海洋民族靛艺术惑维每价值关悔。

二、大海慧象与爱情情感§每体验、联想和抒发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一个民族的爱情观,反映了其对丁自己同类异性最美好的情感,也往往嗣某些重要的文学意象复杂、微妙地联系簧。从中西方整体性的咒族性格魄较来番,疆方涎蒺蛙疆蕊翘米蘧较为舞敖,这耪秀敷‘建壤,目吉摹精辩代罄毫影袋势产生巨大影响的爱情观不元荧系,而这方断的思想意旨在文学中海意象的文化内蕴中,也可以略见一斑。例如,在燕国作家海明戚(ErnestHemingway,1899~1961)的小说《老人与海》中主要体现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在小说中犬海意象就被作者充分女性健了,小说攒霉男主人公爨提亚哥:

脑予黧的海永远是“海难子”,在西搬聋文章里,人们爱她毂时候总是迭祥舔哮撼有畦候爱她的^也碗她的坏话,但是他们说活的付气里总好僳她是一个女人。有嬷年轻的渔夫一一他们用游标做钓丝的浮予,而且还有小汽艇,那是他们在鹫囊肝上赚了钱的时候买下来的一一他们称她为“海郎”,那怒男性的。他们谶到她的时候是将她当作一个竞争的对手,或是一个地方,蒜燕子墨馋一夸敛教。但是,老^戆怒毒撼是女哇生蘸,她可双垮A皴走鲢恩宠,也虿以不给:银艘她做出野蛮的恶毒的事情,那是蕊为她无法轻制鸯已。月亮影响她,就缳霜亮影响女^一样,他想着。[9)

海,在这里被想象成女性,选种象征意蕴谯西方文化传统中是由来已久的。人类自从肖了男女强性之分,嚣性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亘楣依存又互相竞争着。丽男女瓶性之间对立又往蔻撬争瓣徽势关系,X簇经A类与太海。在要蛙为孛?叠静文毽量,勇连维为享圭会的强势群体,这种以自然比人事的联想也就很容易确立为“男性——人”与“女性一一大海”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内在结构是“男性一一人”对于“女性一一犬海”的抗争与征服。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即宙斯与大洋神女之一狄

俄涅的女儿,据说她是从人海浪花里出生的;一说她是女海神狄俄涅所生,对她的崇拜多漉行于欧潮海魏和港湾,因嚣鲍裂号又嘲港湾女挣、蹶最靛行靛搽德者窝镶海女糖,。有理由认为她也是女海神。在库忒拉岛.连她的祭品之一也是海豚(10)。既是人娄的朋友瞧是人类的猎取对象。所以,将海意象与爱情表选麟姻,似乎鸯羲深远的毒孛话麋型基闲。

通常认为,英国诗人斯温伯因(AlgernonCharlesSwinburne,1837~1909)的诗歌其霄难荚主义倾向,也喜爱借翔大海的神话原攀意旨。翔《在夕阳与大海之间》一诗就充分地融注了上述原型意跨:“在夕阳和火海之间,/凝人的手和唇抚爱了我。/昼带寒夜,瑟费寒酸,/长久戆愿望繁来短警静欢乐。/爱揍嚷,像带来静是嚣么/在夕颡{i{和人海之间。//在潮溪和大海之间,/喜化为悲,悲化为我,爱变为泪,泪变为水。/死去的欢乐变为获蛇心愿,/1戮惚畈褥馕话,感到抚摸,/在沙滩举l大海之闻。//

在日夜和大海之间,/爱守着我魔过爱的--N,/然后路着那袅灿螽iI的水道/他飞步而去,追寻日没。/我看到他的脚步来了又去,/在海渫和大海之间。……”爱情总是件黻着甜蜜与苦淫,编织谶海意象中,海意蒙静巨大包容力不仅西冀律为自然界的客体对象,同人的情感对象一一异性爱侣形成了某种接近性联想,也由于海的粗犷豪放的风物特往,;|发了诗大锅往往蔫驹子海意象扬言爱情懿强燕感受。

出版过著名诗集《草叶集》的美国诗人惠特曼(WaltWhitman,1819~1892)也是极毙臻爱海意象的,海之予诗人激馕抒发占毒墼要位受。《从滚滚的人海中》一诗里,

诗人以海比况人生,自己岛爱人则是人海中的两滴水:“现在我们已缀相会了,我们看晃了,我们很平安,/我爱,幂u平地归回到海洋去吧,/我我,我也是海洋中的一部分,……”在《我俩,被爨弄了这多久》一诗中,诗人咏叹:“我们怒两条惫,双双在大海中游泳”,“我们是交溉的海洋,/我们是互相滚转潢,互相交濡者的两个快乐的海攘”,天类交峦躲爱情据戴雾教漉转,傍傍逛繁程自然努海渡敷静骞然特性。《傍浚髓魏听见》一诗,通常人们认为写的是一种广义上的爱情:“当我独自一人在海演徘徊,/

赤援蕾身体,和溥骧懿海承~同欢笑,羲饕太阳势起。/弗且警我想蒜我的好友,我的情人,如何正在路上走来,/哦,这时我是快乐的,……”亲袋之情的高潮,伴随着诗人对大海风物景观的实实在在的审美体验。

由于爱情与大海意蒙索讶惑韵交融产生的强大心瓒定势,宵时,释便连两性爱情之旅出现了某种波折,蒙上不顺利的阴影,抒情主体也每每借助海意象米倾诉。惠特曼的《衰致》楚湃说雄毽呼嚷畿捂蠡鲁失髑之慧的,海渡潲动毽窕若郡现己失落豹爱灏鹃激荡:“抚爱!抚爱!抚滋!/厨浪亲密地抚爱着前浪,/后面又有另一个浪头,拥抱着,冲老巷,一令紧卷着~令,/毽我瓣爱倡帮不寒撬爱我,不寒抚爱我!”“啊,海洋也正癍狂地,和陆地亲吻。/满怀着爱,满怀着爱。/啊,清夜哟!我不是赣见我的爱侣在浪头上一《翔么?/在彝浪中的那小小的一点影子照付么呢?”海浪不仅是视觉爨象,也是:有节奏的听觉意象,在此与爱的袭歌心灵震颤合拍。终生孑然一身的美国女诗入狱金森(EmilvDickinson,1830~1886。叉译狄更生),也在《暴风掰夜,暴风雨榄》一诗里,把苍茫豹大海作为“爱静髓赛”象钲,鑫已懿一颡芳心玩律满鬻箨靠在爱人港湾中酌~条小船。而罗伯特?邓肯的《渡海》一诗则将爱的艰难旅程,比喻为生人公~次颇不顺零j豹海上袭靛:

迷失了航向,茫茫无际的海水在我们的周围设下恐怖的陷阱。

船儿被吹散,靛后,我们被孤零零地撇在神秘奠测的夜空下

镳头丧气,为照展所待。

删再划了,亲爱的,

我们漂进梦的深处,刺破寂静,

凄苦的雨狡猾地落入口中,

黑色妁伤口农我锅的身后合城,

忘搏我栩酌爱峨,

它僳横在我们之间的—巴刀,

划了一条不可渤越,不可摧毁的界线。

将A类廷性4蘑爱戆感壤臻程,魄终海上夜蔌羲难险经琢,大疆藤毅鸯,又绘入驻燹陵懿遮想帮情思。诗捧的成功戆力仍来蜜宙远雨来的人海之闻紧密联系及其形成静丰蛮豹联想积存。海意象,就邀样成为英美诗人在抒发爱情糨犷豪放的话谮中,较为惯常采用的一个文学意象。海意象与两性爱情表选的交织互渗强化了诗人的生命意识和对于楚好人生的热袋。

在孛国文学孛,海意蒙与爱湾撼焉氇不是没鸯联系静。A癸擎豢泰赣注意戮:“在野蛮民族中发现了两种普遍流行的概念:赋于神性的和拟人化的海神。”(11)中灏古代的海不仅往往被赋予神性,而且,与海相关的爱情描写总是通过“拟人化的海神”来生动形象地体现。《山海缀?海外东经》载:“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据溥代入郝懿行解释,削躲朝是拯舟,戗乎这耪带存{《l气的大大蓬搬嗣太类一样。程窟人笔下密瑷了受印发传译中±静秘经被事影噙,海麓芏瓣女,L一一麓女敞事开始趣瓣在中国文献藏录中。自从穴朝时就有了海中美人鱼一一“鲛人”的传说,如《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引《博物志》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豳襄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唐代后更有丁不少海中美人煎的传说。唐代李君房写有《海人靛文镑斌》,张矗器毒《海大藏落蚕斌》,睾技孛鸯《海A献溶级簸》,冯瘩毒《绞入卖绡赋》。因此唐代贾傣《梦游伯西酋》普经咏叹:“擎到海申山,入个自银宅。逢觅一道士,称魁卒八伯。三四仙女儿,神若瑟瑟衣。手把明月珠,打落金色梨。……”流露了对于海中女儿的憧憬。戟孚《广异记》写某士人得到周武帝冠上大球,被胡人购去,他们一起来到衷海边,夫胡默银铛煎璩,七天后海中擞神受不了,几次持宝来赎,期人不答应,嚣来嚣个燕女采,投入盛臻糕中,与宝珠台藏蠢麓天才篓癸手,骧寒捐久怒瑶这珠女膏涂足成仙的。《太平广记》卷网百二引皇甫氏《原化记》也说,某胡入用蕊十万金购得大珠,胡人声称:“汉人得法,取珠子海上。以油一石,煎二斗,其则削,以身入海不濡,龙神所畏,可以取宝,一六度也。”到了元杂剧有了《张生煮海》,俄嚣着可鞋把海水寨于靛宝狻.雯主人公成功豫娶到了海燕王棱遣交出的忿女。到了明瀵时代,商入稔壤更蕊赋予失海戳理想位斡狰通。豫明霞藜鞠《辽麓海神褥》中写海神跫~键美貌的妙龄女性,她不仅能够满足在外乡经商的程客的性渴求,而鼠程客想要什么她都能代为设法得到,更重要的是她还能以海神的神力预测市场行情,使商人程客囤积聪奇发财。而蒲松龄的小说名藩《聊斋志异》中的《罗刹海市》,也写到书生马骥幸运地娶到了龙女。

——1——

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海意象还连带着某种“异国风光”和人仙之恋的情怀,实际上也就是以海龙王的女儿或女海神来满足世俗人们的情欲和财富需求。可是,如同我们在本节上面的描述中所看到的,欧美诗歌中的海意象,却总是把大海景观的自然特质加以突出,海意象往往作为欧美诗人爱情抒发的比喻、参照或象征,更多的是从审美的非功利性的角度出发的,而中国古人却常常把海中女儿和女海神实用化。

三、大海意象与欧美民族的生命意识

大海,是人类真正的故乡,也是连接多民族各种异质文化的通道。两方民族是不同于游牧民族、农耕民族的海洋民族,他们对于海洋的生活体验和审美认知,丰富而深刻,毋庸讳饰,要远远胜于中国占人。曾经留学美国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曾说过这样的话,在十九世纪之前,中国的思想家没有一个人有到过公海的经历。应当说,缺乏这种海洋生活体验对于中国古人对于海洋的客观性体认和审美观照,不可能不带来消极的影响。

丽在欧洲,以海洋为客体对象,进行深刻的哲学思考.却成为一个传统。早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海洋就是人类强大而凶猛的伙伴。许多神都以海洋作为摇篮和居处。海神波塞东建造了特洛亚城又是雅典的守护神,海神忒提斯是英雄阿喀琉斯生母,阿波罗的生母也曾栖身海岛。海的人格化表现总体说来,因为它是自然力化身,大海虽说时发狂暴,却通达人情,具有独立人格。中世纪后地理发现与航海冒险刺激了西方人观照犬海的科学与理性精神,如英国诗人乔叟曾讥笑叙利亚王在大海面前不自量力,拉伯雷《巨人传》中的巨人也常对大海无奈。承认大海作为自然力的无法抗衡,并不意味着人类怯懦无能,正反映了在嘲弄反理性反科学的宗教势力时,西方人开始对自身能力关注。因此,在T业文明带来人类征服自然力量提高时,人海关系中人的主体意识大为增强。人与海之间,虽然人在空间距离上离海是接近的,但是主体(人)与客体(海)之问的关系,还是界限分明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指出,主体人面对着大海狂涛,有着双重认识:他觉得自己一面是个体,是偶然的意志现象,那些[自然]力轻轻一击就能毁灭这个现象,……而与此同时,他又是永远宁静的认识的主体,作为这个主体,它是客明.的条件,也晨这整个世界的肩负人,大自然中可怕的斗争只是它的表象,它自身壬瞎宁静她耙握着理念,自由而不知有任何欲求和任何需要。这就是完整的壮美印象。[12]

海、海洋所代表的自然感召力对于人类的精神境界有着实质性的催奋,其远胜于个体生命力量所造成的主体惊赞感,与西方人的理性、科学等文化精神是相通互补的。这种冷静而深沉的审美把握方式,无疑启发人更为直接深刻地洞察大海乃至自然界本质、壮美形态与启悟人生、人世竞争,以及奋进不止的悲壮情绪和人生悲剧感的体认。英国诗人雪莱还曾经写下了一首题为《时间》的诗,把时间与海洋互为比照;

深不可测的海啊!岁月是你的波浪,

时间的大洋,充满深沉的辛酸,

人类眼泪的盐分已馊得你成涩难尝!

你浩淼苍茫的海水啊光边无沿,

起使涨落瓣潮汐靶趣着人生砖撮限,

虽已腻于辅猎,却仍呼号求索无餍。

幂辑把沉船娘残骸喷吐在它薨骧的岸上,

平静对胸怀叵测,风熬中恐滞猖狂。

啊,深不可测的海洋,

谁该在你的水面斑航?(13)

实际上,诗中的审夔世界表现,不仅凸现出时间的广袭萸测,如同海洋般的赡_丁‘把攒和占露,还最疑了A类对于辩淹每辩每刻都在感受,嚣又嚣对辩鞠无可套禽的,0理。楚嚼!每一个人都在时间中生活、生存,任何人都无法穷尽它。所以,无形的、不可见的时间在此就被形象化地对应为可见可感盼火海。大海与对闻瞬毒孵聂有相对予人类的共嘲特质,就被艺术地、充分地屣示出来。

18世纪末叶的英国诗人威廉?库柏(WilliamCowper,173l~1800),冀下了一蓖《竣抛弃酌入》,诲中写~个人在船上被狰捌翻夫西洋海承中:

在大洋里他挣扎了很长时间,

完全嚣鑫己,活了一令薛展,

只鼹他的气力还没有耗完,

健献凛越0E那可怕的命运。

而且,随藩飞驰而过的每分每秒,

他不断求援,或者离喊“永别了”f

最后,短暂的喘息时间过击,

愿皋每薛蘸采,菇上镑伏锌

逆能听到他的呼声凄厉,

这瓣再也嚼幂i《位媳呼喊

因为,他已声嘶力竭,不戴吝进

令人窒息的海水,豁接着下沉。(14)

作为个体的入,在浩瀚凶猛的海洋掰前,显得是何等的渺小i由于海洋骈具有的j’’博强大的特征,人类也深深体验到整个大自然的强悍力攮,离开了人类社会的个体其实jL乎横本藏萃其备与大海瓣撬鹣就力。覆瞧正盘予有了太海佟为强大终在自然对象瞧特点的存在,人类才意识到自身力量的有限,从而深切地体会到人个体生命的短暂和脆弱?太类在曩糍蜜己戆弱类被海洋霉蠖薅,内心款羁情感充分选掇势了。这寞是让我粕想起了一位西方人本主义心理举家的话:“当一位朋友或一个家庭成员死搿,我们总是深深感受到生命的短暂秘不可挽回。但是死亡的可能性中也还有一种更深的意义,有一种霹陵拼搏的动力,有艟人(也许是大多数人)直到通过菜入的死,体验到友谊、奉献、忠诚的可贵后,才懂得什么是深挚的爱。”(151在这一角度说,是海洋及其裹挟的文化精神不断洗税、密碾,使褥螽方甓簇强锌的精{串箍榜不鞭增进。

雪莱的《逃亡糟》一诗,则把大海描绘成人们所居住并且生活着斗争着的场所?这是一个热阑喧嚣的辑在+诗歌躲殍善帮笃遂:

海上波光粼粼,

冰雹猛如倾盒,

电火闪射明光,

流缸龟农暴赶

走曙{

人世饽海一样不宁,

沉船盼残骸i4处飘零,

禽兽,人类,娥虫,

从暴矾雨中求搬

走吧![16)

只因人类缚一个成员的个体生命都是有限的,人类为了萃中旅的延续和生存能力的提高,才能在与自然暴}HA类挂会乃至人本身不蘩抗争搀立},麸嚣簿会至豁辩鲢《争磊获取静乐趣。两只寄正凝A粕嚣l褒的秀骑竞争耱现实,戳斗争的遥程作为生存前提和生存状态的常态,A炎才能不戮恁超越个体静有限,娥绒着人类群体的无限。从而获取日益强人的征服外界的力量。

图、巾西方大海意象§奄谗学祷蒺及其基本属往

往欧美诗歌中,与蠢代中国诗学话语中“惹象”所占据的举慝轻重地位类似,意象蛊筵持久为诲家哲太注霪懿。吉罗弩洚入贺拉戆(QuintusHoratiusFlaecus,公元饕85~8)早就指出“意象怒诗歌表现的心”。一般认为,“诗歌韵意象魑连接感觉与思想的桥梁,是对感觉经验的示意”。而诗歌中的意象大致可分为:视觉意歙(visualimage)、听觉意象(auditoryimage)、嗅觉意象(olfactoryimage)、触觉意象(tactileimage)、嗦觉意蒙(gustatoryimage)、动觉慧象(kinaestheficimage)等。就羚,还有“圭嚣意象”(controllingimage),即与整营淹或菜一营诗豹较大沈镄帮努瀚意义秘感黉经验有着至关爨要联系的莱一意象,或意象群(imagecluster),后者是集中在较小篇幅内用以表现某一麸同主题的多个意象(17)。

这擞,就其一般性的意义上说,海意象属于“褫髓意象”,其主要是诉诸秘觉描写来钵瑗辩美珐爱瓣,强然,也不搀狳萁瞬觉受度土静审美表毽。褒基可鞋说,海惹象,在其具体文本功能上蓉,就是经常巍当主导性意象的,而且,崔海意象系统中,撼有一系列相关的意象群,用来表达共同的主题。

如果我们从读者的角度,还不妨间意有关论述的意见,即把诗歌意象分作稳定意象(fixedimage)和自出意象(freeimage),那么,海意象通常可以说是“稳定慧象”。稳定意象,萁意义秘掰擐之润静对巍荧系,程霹谎采毙鞍稳定,一毅不会产生跛义鞠误解。然而,海意象有时也指代较为藏杂的意蕴。

海外华人学者刘若愚先生指出。在中国传统诗歌里:“‘自然’对于这些中国诗人来说,不像对于华滋华斯那样,是造物赣的形而下的一种显示,而热自然而然的。中文表示‘Nature’(大童然)的词是‘自然’(“Self--thus”),孬中藿人瓣心戗乎满足予接‘垂

1卜

然’当成一个事实米加以接受,并不去探求‘第十天’这种自然的概念,有点像哈代的‘建在意志’,毽没鸯宅邵秘簸恣龌嚣悲观熬联想。孰这一点;l出来麴番涟楚:‘鑫然’对人既无仁慈也无敌意。因此,并不认为‘人’永远与‘自然’斗争,而是认为‘人’梅成了自然的一部分。”f18)遮里舶“第十天”,指豹是捶勒整天文学所缀想豹爨缝地球的最井层天,被认为拦整个天界宇宙运行的原动力。刘若愚先生的论述在丁^说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缺少一种像西方那样的科学探究精神,我们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古代中国的爨然露中,掺杂有较多的神秘主义精神。诗欹中的海意象就是一个展示古代文人自然观的突出例子。

在中嗣古代诗歌簧统中,海纛象往往作为文A耩享孛超越瓣一个空阚辑在,瞧是一个精神远游的文学象征符号,海与中国古代游仙文学密切相连,与古代文人“游”的精神也壹接相关。因此,海往往就是文大嬉糖远游鑫奄一个重要豹栖患地。据论者糨略统计,今存庸前署名“游仙”的五十四酋诗中,直接提到“蓬莱”、“瀛洲”、“挟桑”、“沧滠”、“海”以及“云”、“露”的就有三十一蓠,其中“海”就直按出现了七次(19)。这种谤躐不是傅然孤立的,与诗歌有遥缘的照赋,者翦写海的赋律九篇,一类是航海觅鞠翔神话想象的,一类是神话堆砌的,后者墩能显示出海的神话原型(20)。所以,有理由谈兔,海煮象较鸯代表瞧缝俸襞了中莺占找文A与鑫然的亲鞫美系。

由于.受到中古汉译佛经故事的感发,海洋尤其成为中国古人心目中财宝萃集的所在,唐人创作有《海入献文锦赋》、《海人献冰纨赋》,嶷到明饩人弱瘸《南海赋》逐在歌吟着:“或淮夷之大贝,或皇帝之玄珠,犀牛海马,闷象天是。何炎怪之不有!亦何珍宝之不储!所见辫已不可尽记,所闻袭孰得颟言诸?而其包括广大,发育无极。”此外如上所述,海在中国古代诗入鄂罪更避令人囱往的长生不冠的釉乡,《史记》、《汉书》所记载的秦始皇、汉武帝海上求仙的故事,持久地召唤着诗歌惯常思路。这些有关海洋熬诲学话语,在中蓬古代是基本定型了豹。

而在英夔文学中,海作为可以生发诗学功能的意象母题,却可以较为灵活。像论者还营经注意戮,英黼诗人霉普金辨(GerardManleyHo然ins,1844~1889)程搓写大海时,曾经写F了这样韵诗句:

thewidow—makingunchildingunfatheringdeeps+

论者指出,在这里,诗人借助词汇变异手敬稍造了一个惊喜交懿韵效果。如粜说widow.making还算属于常规构词的话,unchilding和unfathering则是超出常规的惊人掏造。磊这三令赣瓣构造翡耨词势列捧毅在一越,勾垂蹬一个躺造寡妇、产生孤,L、剥夺生命的大海,使读者将惊涛骇浪的大海与惊喜交集的诗句联系在一起,赋予诗歌强烈的感染力和审美;孛密力【2i)。霹戳谠,这突i圭l了海意象蕴涵的鑫然力,突爨了海洋疆族对于海上航行危险性的深切体验,在古代中潮诗人们笔下,是没有出现过的。

纛、丈海意象援射出的中嚣方晁族蓑体心毽

加拿大文学理论家弗策(NorthropFrye,1912~)在《文学的若干原型》一文中

指出过菜种形象(意魏)往往为众多诗人关注,他即以海意象为例子,这绝非偶然:“我们说每个诗人有他自融的特殊的形蒙塑造。但是,獭许多诗人使用同样的形象时,这里嚣一定舞文学戴评翘越。正如蓝蠢珏煲爨先生在其杰馋《饺怒懿摸溅》一文孛蘼说麓,臻大海这样一静重要的形象,不可能为磊菜、济慈和树勒律治的诗掰独有,它必然为许多诗人所媛用,而形成文学中一种原型的象征(22)。从本文上面粗略列举分析的英美诗作中,海意象的频繁应用及其内蕴的稳定性,就有力地证明了这~点。在个别性与随机性的背厢,事实上存在麓较稳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熟制约着海意象超越个别性而认同于海洋醚旋终定侮成嚣文化蒙型模式。

从簿方文住静角度,十丸整纪黪德国思想家慧格尔注意到:“天海给了我彳|lj菠茫无定、浩浩无迹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擞在大海的无限星感到他自鼹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怒了勇气,要出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平凡的土地,平凡|!f勺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娥上,把他们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人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静鸯羧麴圈子。”《23)黑捂尔戆谂鞭整袁“逡理凌定论”艇影响,未免过予缝砖纯,但是却也不是投有道遴的,人类的民旗精神虽然不究全由地理条件新决定,地蠼条件的影响却不可忽视。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大海及其相关的海洋文化价值取向,因为是与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在相当程度上陶冶了欧美为中心的西方民族性格,使得西方民族较毒遴墩开拓斡精襻。周对,在英美诲歌海意象瓣话滠中,我们除了感受到在中辍传统文学串举鼹看黧约对海佟景褒静丰富感妇、深霉幸鸯戆、深韬藩验乓多样纯表臻之辨,至少还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酋先,文学意象作为民族的心灵符号,不仅是共时性的具体个别情绪感受的选择与凝缩,墩带有历时性的文化传统的原型基因。像荷马笔“卜I的“紫罗兰色的海”和古希腊神话中荧于海洋与爱嵇的关系,藏罄久蟪影响羞洚意象辑表现静鞭方鑫然鼹与爱帻翳,这与中潮上吉神话串“精卫壤海”帮种对海豹憎瑟仇视、班及蓬蘩伯出海上求舶求长生的游仙传统,形成了中西方巨人的文化分野,后者也持久地影响自古代中国文学海意象所体现的自然观和神彻观(24)。

其次,诗歌是一个醚族心灵的举荧写照,可以透过这一独特的心灵和文化窿髓,注意到特定民族懿诗歌慧象营稼熬丰霍缝、多榉注,与该民族戆嚣侮t§态筵否其青歼菝瞧、以及开敞的程度,有着不可回避的决定性关系,其并不完全受菜魑诗人个体的制造性所支配。在早期的许多瞄旅中,都存在潜自然崇拜,海洋崇拜自然不例外。但原始想象转化为文学意象之后,如何把握与创新却受着民族性格心态的制约,诗歌意象也就不仅是个人懿心灵整日,也戏魏民族精神瓣鬻岛。我们由上述的列举就W以看出,海意黎在荚美诗歌巾静丰富多彩、众态纷呈和耨奇变幻,基本主体现了嚣方楚簇富于迸取、菊予开创、不满现状和热情外向的性格心卷。而反过来,这些文学化了的海洋文化精神,又激励、熏陶了西方民族性格,同时,也对于人类的科举和进取精神以激励和陶铸。

相比之下,纵使像中国传统诗人中最具才华、创造力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其歌咏夫海应当舞佟是最毒或藏躲,氇终褒拳我游疆轾羲镪狰豹“壤嚣愚鼹”黧甄有表逡模式框范。因黼,文学意象的主题原型研究,不仅仅具有总结、清理文他传统和文学审美剖造经验的认识价值,也在某种程度上越刹反思、反观自身的文化误隧、民族心态性格弱点不足的作用,不应予以忽视。

一12—

OntheSeaImageinBritishandAmericanPoetry

。——incomparisonwiththeseaimageandsea

outlookinancientChinesepoetry

Abs缸act:Theimage0f廿1epoemisnotmeretyavividsymbolof廿lethoughtofeverywork.Itisalsothewindowwherethespecificnationalsp础andemolionaledemonslrated.First,theseaimageinBdfishandAmericanpoeuyrevealstheconceptsofthewesternmr/menationalitytoapproach,dominateandconquerl埘lJfe.Second,love,thebeautifulemotion,alsointerweavesandinter-infiltrateswithseaimagethroughmy咖calremains.Loveisalwayswovenintoseaimagewithsweemessandbitterness.Itisalsobecauseofthel_oughandtmconsaainedcharacteristicsoftheseathatencouragepoetstopouroutintensefeelingsoflovewiththehelpofseaimage.Third,mfl;ageformationisremictedbythementalityofthenationalgroup.Thenaturalpoweroftheseaimpiresspiritualworldofhumanbeingssubstanlially,whichisfarbeyondthesubjectiveexclamationcausedbyindividuallifesnerl卧.Thisiscomplementa2ytothewestemers’culturalsp硫ofbeingrationalandscientific.Fouah,seaimageusuallybelongsto‘'visualimage”and‘TIxedimage”.InBritishandAmericanliterature,theseamotif,oftengeneratingpclet%canalsobecomparativelyflexible.Fifth,thesea.ageinBritishandAmericanpoetryshowsthewestenlpeople'sextravertedcharacterofbeinginitiative,pioneeringandenthusiastic.

Keywords:BritishandAmericanpoetry;image;sea;nationalcharacteristics;comparativeliterature

269页[1)陈植辑:世壬撇意整治》,中围社蝌学出版杜1990—午版,第64页.

[2][英]拜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四章第184节,扬熙龄译,上海文艺d掘dJ-1959年版,笫270页.

[3]《雪莱抒情诗进*,杨熙龄译,上海-母置出版社1981年版,第65—66页.

(4)《美国文学选》,粱妾秋译注,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版,第2”1页.

(5】中国利:科院外国支荦研究所鳊:《海明虚研宄”.中国社舍幸撑出版杜1982-午版,第295页.

[6)参见[其]伊丽莎由朱:《当代荚美诗歌鍪赏指南”.牵力,余石屹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7’98页。[7][8](瑞士]弗朗西斯约斯特《}暾文学导论玑摩蹲钧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页.第158酉.[9][美)海明觑《老人与海*,张蹙eeil-,香港夸日世界出版社1979年版.第19页.

(103参见【苏)札H鲍特文尼克等:Ⅸ神话辞典*.黄鸿森等译.商务即书馆1985年版,茅13~14页.

(11)(英)爱德半?泰勒:*原始文此》,连树声译,上海主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715剪.

C12][砖]叔本华:俳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85~286页.

[13](16)《雪菜诗选》,扛枫:i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3酉,第185页.

[1{]黄宏煦主编:Ⅸ英国浪漫主义诗^抒情诗选*,i工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20页.

[15][荚]罗洛-概《爱与意志*.冯川译,国际文化出版舟司1987#-nt,第104页.

[17)[20]罗良功编著:《其诗橱隆*,武器大学出版杜2002年版.第78~81页,第105’186页.

[18][美)刘若愚:《中国诗擘*,韩铁椿、蒋小雯译,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一第60页.

n9](243廖见王立:舒。是的图景文学恚象的主题史研究》第七幸《中国古典主学中的海意象*,学棒出版社1999年恒,第227~[20)参见陈心心、何美安:塘吼前海赋的研究》,台北《中外支学”月刊第十五卷第8期.

[22]伍纛甫鳊《瑰代西方史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42页。

£23](建)黑捂拳:《掰吏哲学》,王遣鞋译,三联书店1956年菇。摹134黄

参考文献二

1.王植&:Ⅸ莫国浪漫主义诗嗷鼬.北京:人民主举出版杜1991年版。

2,《拜栳诗选》,鸯良锋1译,上海译支出版社1982年版.

3、(蓑)井f}=《洽蕊瞳?哈洛枣德游{芒毋,樯熙静取上敝艺翱蕞硅1959年牦

4、[英)伊而莎白-柬:《当代莓美诗歌鍪赏指南》,牵力、余石吨译,成都:四川^氏出版社1987牛帆

5、[摹)辕&熊耪文尼屯等:《褥辞葵》;黄连淼等‘晕l北京:鹰务夸书蓠1985年羲。

6、雠囊骐刊在戈籼.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7、《雪茉诗选乳汪挺母,长沙:濑南人氛虫鞍壮1980年龌。

8、《雪荆}情诗选Ⅺ,杨熙龄译,上海译更出版社19甜年版.

9、《美咐支学选Ⅺ.壤实杖泽斌,台北:协矗工业丛书出糖睫糖精P%公司1985年版.

10.(璃士]弗鹤鸯斯辑新蒋:《比较支学导论*,蓐鸿铀等译,长洗湖南炙艺盘瓶社1988年版,

11、[美1海明威:《老人与薄*,张爱玲-泽.香港:冷日世界出版社1979牛版。

12、黄蜜熊主壤:《夔雹浪漫主戈蹲^耪跨诗选瓢寿辜:江苏凡氛出j菇露1988牟蘸.

13、[荚]罗洛梅:《爱与惠虑》,冯川译,北京:嘲际文化出版夺司1987年版;

14、罗氮磅墒著:《羲诗辍_淹》,舣走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伍蠡甫鳊:《现代西方文论遗》,上薄译太出版社t983年版.

16,中露太葛稍空书总蝙辑委员套舻}圉丈学》蝙辑委员套、中目太育种奎书出版壮犏辑jl哦Ⅸ中国戈苜辩套书外避文学孰土海中蔺虫酉拜奎书出版社1982年:版。

17、[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戤盘学主流》第四分卅“箍国的浪漫主义》,捧戒晷译,北京:人良竞擘出版社1984年版。

l§,[德)敏拳率:《艟爵毒j毒争表隶娉世{黯,石肆由译,托京:舞务夸{滞t982年氘

19,中国社料院外国爻学研究所辅:嗨明戚研究*,北京:中回社☆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e、殊桂替:《碡啦意象娩》,jb索:中骘社套旗举出虢社糟%每蔽。

Carr晰UniveesityPem,F妇Pu酬1998.妇脚1999,Ⅸ赫21.RotmtSk峨1l*ca珊州辨c0哪m跏∞№咖h耙1词k

尔蔓-焘尔堆尔》t上海外}§镦育出版社2001年版.

22.王立:《-o灵曲鹤景文举意象酌主题业研究》,上海:擘林出版社1999年版.

23.(美)刘若愚:《中对诤学".韩轶棒.蒋小垂泽,武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24、精霉:《孛鹭诗歌艺术研究》,托京太学盎∞旺}{§86年叛

25、棘夏蹦k肿田艺术精神轧沈阳:春风史艺出版社1987年版

26、严貉戡-《蠹熬箕静》,长班霸南人民盘麓社1988牟菠

27、羹磅蝽蝻:甜十女也探寻燕美学者话中国古典诗歌玑上海古籍出版牡1994年版

2s、胡晓嘴:《中露诗举剐鳓》,南导:i工旃人氏出版壮2n81年版

29.王立:《丈凡审美,#态与中萄文学十太主精*,沈阳:i£海出版社2003年版

英美诗歌中的海意象略论

作者:周玉梅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王瑾.WANG Jin试析英美诗歌中的听觉意象-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

意象是诗人用来传达经验的特殊语言,听觉意象就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英美诗歌利用声音对诗歌意义产生影响:借象声词暗示词义;精选字音,讲究音效;巧设节奏,以求和谐;义韵双重,增添美感.

2.期刊论文李晓琴浅议英美诗歌的意象-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

意象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贯穿于诗歌创作的全过程.意象的生成是主观之情与客观之"象"于瞬间所达到的契合;就其构成时的特征而言,它受诗歌整体内在结构的支配.意象的种类按其性质的不同,它可以分为自然界的、社会生活的、创造的、虚构的等四大类;从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来说,它可以分为单一意象和多个意象;从其与诗歌的鉴赏关系来说,它是进入诗歌鉴赏的一个必经之境.

3.期刊论文屈平也谈英美诗歌的意象-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5)

意象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贯穿于诗歌创作的全过程.意象是主观之情与客观之象于瞬间所达到的契合;就其构成时的特征而言,它受诗歌整体内在结构的支配;按其性质的不同,它可以分为自然界的、社会生活的、创造的、虚构的等四大类;从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来说,它可以分为单一意象和多个意象;从其与诗歌的鉴赏关系来说,它是进入诗歌鉴赏的一个必经之境.

4.期刊论文徐平浅论英美诗歌中的修辞意象-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英美诗歌中修辞意象是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领略诗歌艺术魅力的核心所在.几种常用的修辞意象包括比喻意象、象征意象、拟人意象及通感意象.精当的比喻会使形象更加鲜明,象征意象则是思想的荷载物,拟人意象强调物和人的相通相融之处,而通感意象表现为各种感觉互通有无,带给读者以新奇美的感受.

5.期刊论文罗朗意象的中西合奏与变奏--庞德意象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差异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5)

庞德在中国古诗之中找到了自己灵感的源泉,他借鉴中国古诗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来改革传统的英美诗歌,影响了一大批英美现代诗人.但是意象主义诗人并没有单纯一味地模仿中国古诗,他们借鉴并创新了他们学到的表现形式,摸索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意象主义手法.他们赋予意象很强的色彩感,增加声响效果,加强意象表达的动态效果等,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6.期刊论文谢会.于红采集东方之花酿造西方意象主义之蜜——评议庞德意象主义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关联-时代文学2008,""(19)

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庞德不仅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而且还将许多中国古诗译成英语.在中诗英译过程中,他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借鉴中国古诗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来改革传统的英美诗歌,影响了一大批英美现代诗人.但是意象主义诗人并没有单纯一味地模仿中国古诗,他们借鉴并创新了他们学到的表现形式,摸索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意象主义手法.他们赋予意象很强的色彩感,增加声响效果,加强意象表达的动态效果等,这些都给我们予以宝贵的借鉴意义.

7.期刊论文王玉.Wang Yu现代主义诗歌的起点 --试论埃兹拉·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山东外语教学2001,""(2)

埃兹拉·庞德是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意象主义诗歌把英美诗歌从讲究修辞和机械呆板的节奏中解放出来,开创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新纪元.他对意象的创新意识深刻影响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8.期刊论文任惠.褚茜谈布莱克和艾略特意象运用的相似性-巢湖学院学报2004,6(5)

T.S艾略特是西方现代派诗歌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现代英美诗歌中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而威廉姆·布莱克仅被他自己的时代认定为"疯子"诗人,直至本世纪40、50年代,他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才得以被全面认识.笔者通过仔细研读两诗人的大量诗作,发现布莱克预言式的写作风格--主要在意象运用方面--在艾略特的作品中极为明显,具体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意象运用的复杂性;二、意象运用的新颖性;三、意象运用富有宗教色彩.

9.学位论文牛国辉《荒原》的毁灭世界2008

众所周知,没有一个人象艾略特既作为著名诗人、又作为文学批评家,对现代诗歌影响那么大,并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主导着现代诗歌发展方向。《荒原》的发表标志着现代英美诗歌的巅峰。本文以人类精神文明史为背景和艾略特影响重大的基督教思想为依据,抛开“非个性”主张影响,将作品转向心理层面来探索,从社会荒原、诗人的心灵荒原、诗中毁灭意象等三个方面对《荒原》进行分析。认为艾略特是在病态的心理、绝望心情下,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大地干涸、人欲横渡、道德论丧的毁灭的废墟的画面及现代人的精神荒原,并从中探寻荒原形成的原因和毁灭的寓意。从而反映出诗人整治荒原的强烈愿望,他想借用《圣经》的典故来警告世人,如选民若背弃上帝就要生活在绝望无水的荒原里,就要遭受五城的毁灭,人类只有经受了试炼方可获得新生。

第一章介绍艾略特创作《荒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社会荒原在诗歌中的反映。由于现代科学迅速发展,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对基督的信仰逐渐衰弱。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西方的传统基督教义、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人们承受着梦幻破裂的痛苦,陷入了沮丧、空虚、幻灭的情绪中。《荒原》恰是现代人精神颓废的重要象征形式,展现出20世纪一代人的幻灭。艾略特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现代文明的荒芜的画面。诗人把社会现实描写为一片干枯的沙漠。

第二章描写艾略特个人的心灵荒原及其在诗中的体现。在创作《荒原》期间,生活的拮据、超负荷的工作、父亲的去世、不幸的婚姻导致艾略特的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荒原》是艾略特内心深处的荒原的折射,初春四月描写为最残忍的四月,婚姻是不幸、不正常的性关系,现实的伦敦变成了《圣经》里的荒芜的沙漠。这是诗人用古代的荒原影射现代文明所面临的危机,这也许是诗人决定用《荒原》作为这首诗的题目的真正用意。

第三章描写《荒原》里毁灭性的意象及所含寓意。《荒原》中的意象种类之多、范围之广,从诗中的题目“荒原”到五个部分的小标题,每一个都是一个意象,其中水、火、伦敦的倒塌是三个最主要的毁灭意象。本章用三个最主要的意象来说明毁灭的寓意:水、火、伦敦桥的倒塌。诗人用水、火等意象,让水淹没荒原上所有的人欲、物欲;让火燃尽人世间的浮靡和荒唐,使人类和万物毁灭;伦敦桥的倒塌意象是现实的巴黎的毁灭,说明荒原的毁灭是灭绝式的,同时预示着只有彻底毁灭后才能架起另一座拯救之桥。

10.期刊论文刘保安《地铁车站》与意象主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

庞德的<地铁车站>充分体现了意象派的创作原则,堪称意象诗之典范.意象派诗人在许多方面为英美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意象主义运动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意象派诗人内部主张不一,意象派的理论与实践相悖等原因,在短短的几年内便走向消灭.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36182074.html,/Thesis_Y690488.aspx

授权使用:淮阴师范学院(hysfxy),授权号:8a003185-7e47-4e60-92c9-9e12009b02e4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7日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 摘要:李白喜欢借月抒怀,表现他飘逸不群的个性和开阔的胸怀,表现他渴望自由的思想;借月对理想境界的创造表现了诗人哲学的思考。诗人描写明月,总是结合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体现出诗人人道主义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意象 李白一生爱月,月亮好像是他生命中的组合。他是我国古代写月写得最多的诗人。据我国前辈学者对李白诗的统计,他一生创作的与月有关的诗多达320余首,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处,明月意象共出现76次,居于天、地、日、月、云、雪六种运用最多的天象类意象之首。前代画家爱画李白捉月图、李白泛月图;《唐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彩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这与其说是以讹传讹,不如说是它反映了李白与月的一种不同寻常的关系。 翻开全唐诗,几乎处处都闪烁着月亮的清辉。李白的吟月诗歌在我国众多的古代诗人当中,表现得最为复杂,最为全面,也最完美,其诗从忆乡、思念亲人、同情好友、解愁、赞美歌颂、浪漫主义等几方面来借月抒怀,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本文将从李白的诗歌中摘取几首写月的诗分析其意象特征,并从中揭示李白的思想变化与月的关系。 (一)李白个性飘逸不群,他喜欢借月抒怀,表现他狂放的性格;追求个性自由。 自先秦至唐,月都被人们尊奉为神。而在李白的诗中,月亮的神性减少了,更具有了人的特征,它是诗人的知心朋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白,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还是诗人的旅伴:“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他的信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他的笔下,月色可以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可以留:“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蒿山》);或以赊:“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日华及中书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总之,天上事与人间事相通,月亮也具有了人的生命和感情,可以与人进行情感的交流。 李白诗中的月亮与民间所崇拜的月神并不合拍,且李白又与月亮结下了如此不解之缘,这似乎矛盾。然我们仔细考察李白的个性气质与生平遭际即可解开其中奥秘。李白追求高标远致和超尘脱俗,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他之所以好游,就是为了标举自己的高致,而隐居,是由于他想超越世俗现实。李白青少年时期即遍游名山,三年长安供奉生活之后,隐居蜀中,出蜀后再度漫游。这种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傲岸不屈、卓然特立的伟岸气质和瓮盎乾坤、秕糠万物的豪迈气概。由于诗人处处与现实不合,为了任情放诞、随性适意,他把目光投向了仙界,通过仙化的途径来塑造自我形象。他在《答湖州迦叶司马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特殊内涵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殊内涵 默认分类2010-04-02 16:19:33 阅读1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教学目标: 1、回顾学过的诗歌,总结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殊内涵。 2、分析具体诗歌中的典型意象,进而理解诗歌内容。 二、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概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就叫意象。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二)常见意象及其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 3.以折柳表惜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 4.以“蝉”喻品行高洁。 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宋姜夔《扬州慢》)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唐杜甫《蜀相》)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刘禹锡《乌衣巷》) 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 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岁寒三友之一。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宋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 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8.松——坚贞高洁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 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9.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又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相类似还有芭蕉。 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11杜鹃鸟(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 与深切同情。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 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李清照词云“雁字 回时,月满西楼”等。 14、水:因为水的绵软,剪不断的特点与人的惆怅情绪有相似性,诗人往往以水喻愁。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归类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归类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摘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目录 一、引言----------------------------------------------------------------3 二、李白与月的不解情缘--------------------------------------------------3 (一)意象的内涵-------------------------------------------------------------------3(二)李白的不解情缘-------------------------------------------------------3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4 (一)、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4(二)、以明月象征国家、帝王--------------------------------------------4 (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4 (四)、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5 (五)、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5 (六)、以明月抒发孤独、凄清、郁愤之意-----------------------------------6 (七)、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6 四、“月”意象在李白诗中的作用---------------------------------------------------------------------7参考文献--------------------------------------------------------------------9

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中国影子_李红丽

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中国影子 李红丽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英美诗坛20世纪初叶现代诗歌最重要的代表。1912年,庞德和几个英美诗人在伦敦发起了“意象派运动”,成为英美现代诗歌的先驱。庞德长期热衷于中国古典哲学和诗歌的研究。他发现中国古诗和意象派诗歌主张十分吻合。中国古诗中的意象正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特征。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象,这与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说属于同一种审美范畴。作为意象派领军人物,庞德创作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巨大,处处可见中国诗歌的影子。 一.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词》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其后,王昌龄、何景明等都在自己的诗学著作中提到“意象”。他们的用法虽然各异,但都呈现为象,而非纯概念的说理。“象”指物象,是意象赖以生存的要素。物象是客观的,但它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并经诗人的审美删选和感情化合而成为诗中的意象。因此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的主观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其特别严谨的格律要求以及古汉语的特殊句法形态,往往略去了大部分的关联词、系词以及各种句法标记,几乎只剩下表达具体事物的词。这样,中国古诗词就取得了高度的意象密度。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同时,中国古诗强调含蓄美,诗中绝少西方诗歌中常有的抒情、议论。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诗人要表达的情思与意蕴就通过高度凝练的意象表现出来了。 二.意象派的诞生 西方现代派的发端是顺应反传统的要求诞生的。20世纪初,西方政治、经济的大动荡带来了急剧的社会变化,对人们的思想领域造成巨大的冲击。当时的英美诗歌界沉闷而保守。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传统仍然根深蒂固。无论是英国的乔治派,还是美国的风雅派仍然盛行华而不实、凄婉哀艳的情调。时代呼唤着“一种明晰简约之作”,“一种刚健朴实之作”。意象派应运而生。 与传统诗歌不同,意象派反对诗人介入诗歌抒发感慨。1912年,春末夏初之际,庞德和其他意象派诗人提出了著名的意象派诗歌三原则。 1.直接处理无论主观还是客观的“事物”。强调直接描述表现的对象,不说教,不评论。 2.决不用任何无益于表达的词。即诗歌应尽可能简洁。另一位意象派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一语中的:“不管你写的是什么,删减、删减、再删减。” 前两项原则的核心范畴就是“意象”。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即运用想象、比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诗歌形象。意象派认为诗歌要直接表现主观事物,删除无助于表现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摘要:自李白因母梦长庚而出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336例,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说到对唐诗的接触,首先是幼时从李白的《静夜思》等诗歌开始的,并由此而一下子喜欢上了唐诗。常为诗人笔下那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所吸引,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1]的大鹏;“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黄河……深感诗人对那些雄伟、壮观的景象尤为倾心,总是将其放在广阔、苍茫、浩瀚的时空背景下,以其如椽的生花妙笔予以大胆夸张或神奇想像的艺术描绘和表现,构成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与此同时,也时常为诗人笔下那清新明丽的优美诗歌意象和意境所倾倒、所陶醉,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的诗情画意;“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游泰山》其六)的清新、明丽等等。特别是诗人笔下那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诸如:“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更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月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笔者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这还不算那些如“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时间和月份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对月亮有一种出于本能、超乎常人的特别喜爱之情。对他来说,恐怕最为美好、最感亲切的东西就是心中和笔下的月亮了。诗人之恋长空皓月,不仅因为她有照见离人的情愫,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高洁的品格,而且因为她善解人意,能够慰藉诗人悲苦幽怨的心灵,并伴随其度过孤寂飘零的流落生涯,使之暂时忘记尘世的纷扰纷争,在安宁静谧的世界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寻觅尘世之外大千世界所涵蕴的无穷美感。 一、李白与月之不解情缘 李白的一生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特别的、如同图腾般的崇拜情结,诗人的一生也仿佛和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相互视对方为知音与挚友,将对方作为情感诉说的对象,诗人将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都诉之于月,托之于月,常使得人与月共喜,月和人同忧。月亮成了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李军: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映和负载诗人无限情思的“心灵多棱镜”与“心灵多媒体”。在诗人笔下,有静态的月:清月、明月、圆月、残月……有动态的月:月出、月涌、月升、月落、月圆、月亏……有不同时间的月:古月、今月、春月、秋月、夕月、晓月……有不同地点的月:松月、萝月、林月、江月、海月、山月……也有各种形态的月:玉盘、玉轮、玉镜、玉环、玉钩、玉弓……不一而足。真可谓是多情谁似南山月,天上人间长相知了。试读其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写诗人少年时对明月的认识和理解。因年幼,把一轮圆月当作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完整版)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 一、地点类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所。 西楼,“西楼”也是送别之所。 二、植物类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喻离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时期的梅花诗,大多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芦花有飘零之意,“丁香结”常用来写心中愁结,而莲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征等。 .黍离,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杨柳,杨柳依依,离情与杨柳相关合,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柳”这一意象,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成了历史文化的积淀。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菊花,、以菊花喻坚贞高洁的品质。 莲,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红豆,以红豆表男女爱情。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竹:气节、积极向上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杨花:流散(漂泊)菊:隐逸、高洁、脱俗 兰:高洁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浮萍:漂泊不定 三、动物类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也喻指小人、俗客庸夫 蟋蟀,作为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后的惆怅。“蛩”古书上也指蟋蟀。 蝉,以蝉喻品行高洁。 猿,以猿啼表悲哀、忧伤的感情。 大雁,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以鸿雁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青鸟,传书的信使。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也表达思乡之情。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

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 赵毅衡 意象派,是本世纪初由一些英美青年诗人组成的诗派,一九一O——一九二O年左右活动于伦敦。意象派历史不长,创作成果不大,却造成巨大的影响,尤其在美国,这影响至今没有消失。因此,意象派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开拓出最大前景的文学运动”①,很多文学史著作把它作为英美现代诗歌的发轫。 意象主义,是这批青年诗人对后期浪漫主义(即所谓维多利亚诗风)统治英美诗坛感到不满,在多种国外影响之下开创出来的新诗路。他们反对诗歌中含混的抒情、陈腐的说教、抽象的感慨,强调诗人应当使用鲜明的意象——描写感觉上具体的对象——来表现诗意。 当然,诗歌一向都是使用意象的,但往往在一段具体描写之后就要引出抽象的、“提高一层次”的发挥。而意象派强调把诗人的感触和情绪全部隐藏到具体的意象背后。意象派把注意力集中在事物引起的感觉上,而不去探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也不去阐发这联系的社会意义。但是,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意象派作了十分有意义的开拓工作。意象派所探索的,实际上是形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某些具体规律。因此,它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诗派。东方诗歌(中国古典诗歌、日本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起了很大影响。日本文学界对意象主义及其日本渊源作了很多研究工作,而对意象派所受的中国诗歌影响我们至今没有加以研究。实际上,意象派受中国古典诗歌之惠远比受之于日本诗者更为重要。 开风气之先的是意象派前期主将埃兹拉·庞德。一九一五年他的《汉诗译卷》(Cathay)问世,这本仅有十五首李白和王维短诗译文的小册子,被认为是庞德对英语诗歌“最持久的贡献”②,是“英语诗歌经典作品”③,其中《河商之妻》(即李白《长干行》)、《南方人在北国》(即李白《古风第八》)等篇章脍炙人口,经常作为庞德本人的创作名篇而选入现代诗歌选本,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常要论及,从而使庞德从T.S.爱略特手中得到“为当代发明了中国诗的人”的美名、一个国家的现代文学受一本翻译诗集如此大的影响,这在世界范围内是很少见的事。 这本译诗触发起英美诗坛翻译、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历久不衰的热潮。意象派后期挂帅人物、美国女诗人爱米·洛威尔邀人合译了中国古典诗歌一百五十首,于一九二O年出版《松花笺》(Fir—F1ower Tablets),爱米·洛威尔直到临死还在计划继续译中国诗。在庞德译诗出版后的五年之内出现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本,至少不下十种。文学史家惊叹,这些年月,中国诗简直“淹没了英美诗坛”。④ 意象派诗人之所以迷恋于中国古典诗歌,并非纯属猎奇,或给自己的诗添些异国风味,他们觉得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的主张颇为吻合,可以引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来为自己的主张作后盾。庞德说:“正是因为有些中国诗人,满足于把事物表现出来,而不加说教或评论,所以人们不辞繁难加以迻译。”⑤所以,意象派之与中国古典诗歌结合,是有一定姻缘的。“按中国风格写诗,是被当时追求美的直觉所引导的自由诗运动命中注定要探索的方向”。⑥而著名汉诗翻译家卫律(A ythur Waley)在一九一八年出版的《中国诗170首》甚至被文学史家认为是“至今尚有生命力的唯一意象派诗歌”。⑦ 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学到的技巧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全意象” 庞德对汉语文字学的无知引出非常有趣的结果。当时庞德对汉字可以说目不识丁,他是根据一个研究日本文学的“专家”费诺罗萨死后留下的对汉诗逐字注释的笔记进行翻译的。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苏。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 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 其次,20世纪初柏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意象派的开创者休姆就直接受教于柏格森。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同时,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为意象派开创了新诗创作新路,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从诗歌意象的内在形式看,意象派受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的影响。 意象派诗歌革新,首先是从模仿学习日本俳句开始的。日本“俳圣”松尾芭蕉(1644—1694)的短诗给他们以极大影响。 《古池塘》中“古池塘,青蛙跃入,水清响”, 青蛙暗示春天,古池塘象征永恒,青蛙跃入,悦耳的清响,又归于平静,具有宗教的空静哲理,此地有声胜无声,声响冲破了以前的凝固、寂静,传达出世界宇宙亘古不变的禅意。俳句中一瞬间对诗歌内涵的直觉读解令意象派诗人迷醉。 (日本古典俳句的最后一位诗人小林一茶,从小失去父母,四处流浪,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幽默感、同情心,写弱小者中有一丝自嘲成分。如《小麻雀》中“到我这里来玩呀,没爹没娘的小麻雀”,意象简洁而含义丰富。麻雀是小动物,不如有利爪的鹰,会自己觅食,也不如家禽,不愁吃,有温饱。诗中得不到人世温暖,同病相怜之情瞬间体现了出来。他的仿陶渊明佳句“青蛙悠然见南山”,是说青蛙才是真正超脱的,没理性的,而陶渊明的超脱是痛苦的,见南山后回来也未必超脱。诗人以青蛙见南山来嘲讽自己,感叹人生。) 意象派诗人进一步发现日本俳句源于中国格律诗。在他们看来,中国诗是组合的图画。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合,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梅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梅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周敦颐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种植物都被人格化,成为某种品格的象征。这种文化特色由来已久。其实关于中国文化中赋予植物人格特点的传统,始于屈原的楚辞。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正是由于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后世诗人自觉不自觉地继承并发扬了植物人格 化的传统。于是便有了梅花高洁,绿竹不屈,等等深入人心的植物意象。本文结合这种诗歌 创作传统,重点分析梅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 梅花,指梅树的花,寒冬先叶开放,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是有名的观赏植物。享有“花之魁”之誉,具有形神兼备,色香俱佳,独领天下春的风姿。 古往今来,梅花诗词不胜枚数。据不完全统计,从先秦到清末,有关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的诗词作品,有关梅的达3500多首,仅次于竹的4100多首,而高于菊(3400首)和兰(3000 首)。我国最早的梅花诗大约是《诗经》,《召南》中有首《摽有梅》,摽有梅,其 实七兮”,《终南》中也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但彼时的诗歌创作中虽有比兴,却还未达到人格化的高度,梅花的表现意义较为单一。晋时,咏赞梅花的诗赋开始出现。陆凯赋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他在早春梅开之时,自荆州摘 下梅花,托邮驿赠送远在长安的范晔,诗意隽永,情趣盎然。南北朝时,梅花诗文渐盛,尤以何逊《咏雪里梅》、庾信《梅花》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唐诗中的梅花意象渐渐走出自然局限。梅花的曲折多姿、傲雪斗寒、幽香艳丽,激发了诗人更多的激情与灵感,由感官向心灵开拓,梅花开始被赋予品格操守的内涵。接下来的宋朝成为了梅花诗的一个 高峰,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李清照、陆游等大家纷纷留下了众多咏梅绝唱。其中有梅妻鹤子”的林逋,有因落梅诗案”坐废十年、留梅诗130余首的刘克庄,还有堪称咏梅专业户”的张道洽,一生写梅诗300多首。 纵观这些古诗词中梅花所代表的意象,不难发现,共有以下几点: (一)脱俗高洁的形象:南朝鲍照的《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满庭芳》的结句:“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岁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元代贯云石的《双调?清江引咏梅(其一)》:“南 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他笔下的梅花不招蜂惹蝶,孤高纯洁。 (二)凌寒不屈的形象: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纵然青女要下霜来摧折梅花,但过早开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丽,足见其傲骨。明代李渔曾论赏梅:“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可见,雪与 梅常常是不可分开的,张谓《早梅》诗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不知近水 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许浑《早梅》亦云:“素艳雪凝树。”寒梅花发,似玉如雪,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等都表现出梅之傲骨不惧严寒。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明月千古,亘古不变,清辉永存的明月勾起人们不同的思绪,引人探索宇宙的奥妙和人生哲理。高悬于空,千里共赏让人不禁将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融入皎洁的月光;美妙的传说,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都让渺远如冰镜玉璧般的明月灵动,多姿,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让历代文人吟咏不厌。当然,这也与实现李白对明月意象的灵性魅力的开发分不开。 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也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大诗人李白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就有382首,占总数的38%。“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明月在诗人的点染下姿态万千,其创造的明月意象多达八十多种。 一、千姿百态的明月 李白诗中之月,千变万化,姿态万千。就月之形状而言,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的圆月,“悠忽城西月,清天玄玉钩”(《挂席江上待月有怀》)的弯月;就月之位置而言,有“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送崔氏昆季之金陵》)的山上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混花时”(《初月》)的海上月;就观月角度而言,有“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才归深山》)的树梢挂月,“摇荡女萝枝,半挂清天月”(《忆秋浦旧游》)的半挂之月,等等。 李白诗中的月亮,有朝夕夜昼的变化,升降起落的变化,阴晴圆缺的变化,还有时令季节的变化,情态意味的变化,色彩斑斓的变化,也便有了:晓月、夜月;升月、落月;满月、新月;春月、秋月;凉月、寒月;皎月、清月。 诗中月辉映在城楼阁户,有城月、楼月、闺月、户月;诗中月摇曳在花明绿影之间,有花月、萝月、松月、绿萝月;诗中月洒落在山石滩涂之上,有山月、石上月、沙上月;诗中月辉映在溪池湖海,有溪月、池月、湖月、江月、水月、冰月。[2] 李白与明月相伴,浪迹天涯,有巴月、淮月、秦地月、楚关月、边月;明月与诗人相随,漫游神州,由峨眉月、潇湘月、秋浦月、金陵月、天门月、苍江月、洞庭月。此外,还有新月、高月、归月、梦月、禅月,悲怆凄凉的坟上月,充满神话色彩的瑶台月,等等。诗人把月比作白玉盘、飞天镜、瑶台镜,诗人还泛月、步月、乘月,甚至揽月、寄月、借月、赊月。在李白诗中无不可入月,如:“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越女词》其五),“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三),“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初玄明月”(《庐山谣》),“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举杯邀明月,对影城三人”(《月下独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晔及贾至游洞庭》其二)等。 李白的“沙月”、“石上月”迥异于前人,创造了新的明月意境。如:“目皓石上月,心清月下风”(《秋夜宿龙门香山寺》),“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独酌》)。前人多从流动的角度描写和刻画明月,将月光比作流水,而李白之“沙月”“石上月”则是凝固性多于流动性,诗人希望通过这些物像映衬出月之皓月之皎。月光虽白于沙石,但当其投射在沙石上时,却愈显其皓其皎。与其说,这时光之色彩,倒不如说是心之感受。诗人以沙石作月之陪衬从通常流动的意象中发掘出超流动的意象。 不仅如此,其复合意象秋月、闺月和乡月也异于前人。自宋玉《九辩》叹息“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就成了诗学中一个重要母题,至建安曹丕将秋与月结合为统一的意象,除南朝秋月所照是甜俗的男女之情,其余皆是借月悲秋。李白一改宋玉以来的悲秋情调,使秋月复合意象蕴含着清苦而慷慨的复合情感,如《古风》第三十二的“西陆玄海月”。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深厚积淀形成的典型意象以及古代诗学中的意象理论,对世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无论是英国的意象派,还是此后美国诗人伊兹拉·庞德发起的“意象派运动”,无不受到中国古典意象理论的影响。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化背景,决定了西方现代意象诗学与中国古代意象诗学的不同特征,两种意象理论在交流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派;诗歌意象;异同 在中西方漫长的诗歌发展历程中,意象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诗歌美学范畴。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深厚积淀形成的典型意象以及古代诗学中的意象理论,对世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无论是英国的意象派,还是此后美国诗人庞德发起的“意象派运动”,无不受到中国古典意象理论的影响。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化背景,决定了西方现代意象诗学与中国古代意象诗学的不同特征,两种意象理论在交流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一、中西方诗歌意象的契合相通之处 注重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固有的传统,中国古典意象理论和中国诗歌对美国意象派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美国诗人埃温说:“到如今,不考虑中国诗的影响,美国诗就无法想象。这种影响已成为美国诗传统的一部分。”①这种影响使得美国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具有相通之处。 1.主客契合交融 美国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的实质都在于主观情意与客观景物契合交融,创造出“象外之意”。在中国,意象这一概念的古义是“表意之象”,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揭示了意象创造的真谛,即诗人在创造活动中“心物交融”,“情景交触”,达到内意与外象契合交融的境界。 意象派诗歌运动领袖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一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情感的复合物”②。关于复合物,庞德在《关于意象主义》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扩展: 意象可以有两种。意象可以在大脑中升起,那么意象就是“主观的”。或许外界的因素影响大脑;如果如此,它们被吸收进大脑熔化了,转化了,又以与它们不同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类: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3、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鹄::理想追求。

古诗中常见意象_整理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文化含义及理解(第一编) (一)树木类 1.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子 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 3.杨柳 “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4.梧桐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5.芭蕉 “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二)花草类 1.红叶 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2.黄叶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指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刘长卿《酬李穆见寄》:“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温庭筠《送人东归》:“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3.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

一些意象派诗歌及其翻译

地铁车站 庞德 人流中这几张脸魔幻般浮现; 雨湿蒙蒙花瓣偎在乌黑树干。 原文: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by Ezra Pound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背景资料《关于庞德的一首小诗的讨论》): 一、这是庞德(Pound)的一首意象诗(imagist poem). 除了标题,全诗仅两句。第一意象是apparition,把突然看见的美丽面孔喻作梦境一般,奇妙而神密。第二意象是petals, 这个词使一张张可爱的脸有了具体的形象,更富魅力。 二、IMAGISTS:A group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poets (c.1909—1917) who rebelled against the exuberance and sentimentality of 19th-cent. verse. Influenced by CLASSICISM, Chinese and Japanese poetry, and the French SYMBOLISTS,

they advocated a hard, clear, concentrated poetry, free of artificialities and replete with specific physical analogies. The group included Ezra POUND, Richard ALDINGTON, Amy LOWELL, and Hilda DOOLITTLE. 三、1.这首诗据Pound自己记载,是一个下雨的晚上,他走出巴黎的一个地铁站,突然看到许多女人和儿童漂亮的脸庞,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后来却发现可以用色彩表达感情。开始他写了30行,不满意,半年后改为15行,又过了一年终于成了这首类似于日本俳句的2行诗。 2. 后句是前句的比喻,两行并列不用关联词,这在中国古诗中也常见,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又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四、其它的翻译展列如下,见仁见智,各取所好—— 1. ataloss (译) 《地铁车站》 人群中突现幻影,一张张俊脸, 湿漉漉,黑枝丫上一片片花瓣。 2.罗池(译)在地铁站 人潮中这些面容的忽现; 湿巴巴的黑树丫上的花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