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

(完整word版)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
(完整word版)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

观华应龙老师《平均数练习课》有感听了华老师的课,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再精

心设计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尊重别人,彰显风采。

1.尊重听课老师。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那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2.尊重学生。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华老师说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他的话语很亲切,说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还故意说错,把《西游记》说成是《三国演义》。这样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

二、深厚底蕴,征服众人。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第一个活动是口算比赛。华老师给孩子们20秒钟的时间做9道两步计算的口算。孩子们刚开始兴致很高,但后来发现这时间太短了,只做了一两道题,最多的孩子也就做了

三道题目。这时,华老师跟孩子们说每道题目算30分,让他们计算自己的得分,并算出小组的总分。

华老师让孩子们汇报每组的总分,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你有什么想法吗?”“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有个孩子一眼就看出第二组的分数算错了,华老师又接着问:“你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算错了?”这个孩子说:“每道题30分,而第二组得分是380分,不是30的倍数,所以是算错了。”这让全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通过比总分,有的孩子说不公平,再到比平均分。看!华老师设计的环节多奇妙!多完美!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

第二个活动是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在一个集市上有一个猜牛重的比赛,参赛的有屠夫、农民还有很多其他外行的人。尽管外行人猜的牛的体重有多有少,但最后的平均数竟和实际牛的体重只相差1磅。这一个故事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思想,也揭示了这样一句话:数学的研究证明,平均数总是更加地接近实际。(马希文)

第三个活动是猜8个人的年龄。有8个人在篮球场上打球,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你能想象一下,这8个人的年龄可能分别是多少吗?

学生猜的情况有:12、12、19、15、10、18、11、13;

11、14、13、10、19、18、15、16;12、13、11、13、12、

11、13、11等,很快就有学生快速指出第一组和第二组写错了。这让孩子们再一次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最后揭示答案的时候孩子们挺吃惊的,答案是:47、8、7、6、6、7、7、8。其中47岁这个人就是华老师本人。这张图片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个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有时候平均数是不能体现整体情况的。

3.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小结的时候,华老师与众不同地让学生畅谈“平均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孩子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有说易变的、公平的、神奇难测的、会忽悠人的、接近实际的等等。华老师还说他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并告诉孩子们诸葛亮不姓诸,姓诸葛;平均数也不姓平,姓平均,是计算出来的,不是数出来的!这句话其实是说平均数不是一个原始数据,是个统计数据。总结得多么精彩!

对于教材的处理与升华,华老师这节课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想方法。数学是什么?数学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数学的教学就是思想方法的教学。但现在的数学课堂似乎少了许多数学的味道。在华老师的课堂里我找到了数学的真谛。他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传授思想方法。他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

他的课堂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说、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特别是他视学生

如朋友,平易、谦和,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教学作风,与贯穿始终的妙语连珠融为一体,展示了他渊博的知识底蕴,使我记忆深刻。

他的讲座从“这些精彩的设计我怎么没想到?”说起。“我有没有想过?”“我会不会想?”“我有没有坚持想下去?”“我想到的有没有记下来?”这四想蕴含了华老师对教育教学的不断追求和不断思考,这是我值得学习和效仿的。

做为数学老师,我需要反思和学习的还有很多,比如大胆地放手,凡是学生能说的、能做的、能自己学会的,我们都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不再包办代替。我会朝着这个方向一直努力。

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

“数学是我们的玩具” ——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5月21日在海门实验学校聆听了华老师的《规律中的规律》一课,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为之振奋,真不愧是大师,上出来的数学课含金量十足,不仅学生学到了很多,我们听课的教师更是收获匪浅。 这节课是华老师自己编写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开始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所得的积,学生说出得数,白板显示142857×1=142857,142857×2=285714,142857×3=428571,142857×4=571428。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交流。生:乘数越来越大,积的第一个数也越来越大了。教师此时并没有启发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而是让学生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抢答142857×5、142857×6和142857×7的积。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很快猜出了142857×5=714285,142857×6=857142,但142857×7的积学生没法猜了,因为在前面的乘积中最大的数是8,没有比8再大的了。这是时,华老师引导学生用计算器算算,学生发现142857×7=999999,华老师惊讶道:“嗯,怎么会这样?”一个女生答道:“因为1/7化成小数约是0.142857。”(我很惊讶学生的知识积累,连1/7化成小数约是多少都记得很清楚。)这时华老师介绍142857这个数是走马灯数,华老师还形象的用一张写有142857数字的长方形纸,把它圈成一个圆介绍什么是走马灯数。老师一般到这个地方就会结束,不敢再越雷池一步,因为下面的规律学生更难发现,教师也更难掌控课堂。而华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用计算器计算142857×8、142857×9、142857×10的积,你发现了什么?”生1:“最前面一个数是1,后面一个数越来越大。”生2:“142857×8=1142856积的最后一个数与142857×1=142857积的最后一个数相差1,142857×9=1285713积的最后一个数与142857×2=285714积的最后一个数相差1,……”教师继续让学生口答142857×11,142857×12,142857×13,142857

(2020年整理)薛法根《如梦令》听课体会两篇.doc

记一场藕花深处的甜美回忆 在“第十一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宋词《如梦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已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一年,但是中高年级的课程教学却是我从未接触过的。所以这次聆听中高年级的课程时,我是怀揣一颗初学者新鲜而虔诚的心在认真学习。观摩薛老师的宋词教学,我以一个学生的身份真的获益匪浅。接下来我从两个方面谈一下薛老师的课堂带给我的感受。 诵读古诗词重方法 课堂开始,薛老师先带学生学习李存勖的《如梦令》,解读了如梦令的词牌名,再进入到李清照所作的《如梦令》。总结“如梦令”作为词牌名特定的格式,都是七句,字数都是三十三个字,并且第五句诗和第六句诗是重叠的。正是学完了这种特定格式,薛老师才有条理的分析一首词要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要注意六个字—押韵、停顿、平仄(节拍)。通过学生的读,薛老师引导他们感受到如梦令的最后一个字押韵“u”,因而每行最后一个字要重读;接下来学生再读,薛老师请同学们思考每一行前两个字有什么特点,思考过后同学们发现它们都是动词,因此薛老师总结出叙事的诗词前两字是动词,所以要根据每行的结构注意诗词的的停顿;最后,薛老师提到唱歌讲究节拍,其实字在读时也是有长短、节拍的,这就是平仄。我们现在所学声调,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按照“平长仄短”的原则,薛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为《如梦令》谱曲。并且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掌握这种“谱曲”的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一个环节中,薛老师用朴实的语言,对学生巧妙点拨,让他们收获诵读诗词的方法。在以后的诗词学习中可以运用所学方法解决诵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理解古诗词重还原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语文课上,老师方法规律讲的再多,若是不能让学生实践,学生终不会学习扎实。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薛老师的第二个环节就侧重学生的实践——用一篇文章还原词中内容。 在学生掌握诵读方法之后,薛老师直接提问:这首词是否能读懂?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交流之后,薛老师总结:词中“常记”二字说明接下来的内容都是李清照少女时代到郊外游玩的回忆。按照词中内容,大家分析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于是薛老师给学生时间进行写作。这种写作就是语文课堂上的学生实践,通过写作还原词中所描写的故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这就是一种语言的转化,是深度学习。学生在还原过程中对古诗词理解、体会更深切,古诗词意义的断裂、删减得以增加和连接。 在这个环节,薛老师最重视的还是还原后的交流,他对每一位交流同学作品中的亮点进行表扬,并且请其他同学在自己的文章中添补,不足之处薛老师悉心为学生指出,并请学生马上完善。正是通过这种写作还原,薛老师让学生与词人进行对话,走进词人的内心,感受词人在夏天傍晚的那一次甜蜜回忆,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独特魅力。 从一个宋词初学者的视角,聆听了薛老师的整节课,我对宋词的基础知识有了准确的认知。纵观薛老师的课堂,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正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薛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平凡中彰显简约之美,简约中蕴藏深厚功底。课堂教学虽已结束了,但是结课前那两首代表词人不同情感写照的歌曲还在我耳边回荡,薛老师那简单中蕴藏智慧的语言还在我脑海中萦绕……

听张齐华老师《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有感

听张齐华老师《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有感 从最初课堂上蹒跚学步的“丑小鸭”,到如今众多数学教师心目中追随的“数学王子”,有人惊叹于他教学技艺的高速攀升,有人折服于他对数学课堂的深刻见解,亦有人陶醉于他对数学课堂的诗化演绎。因为热爱、执著和超越,张齐华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王国里演绎着精彩自我的真实历程。2011年11月13日上午,我们来到了合肥农业大学听取张老师《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精品课堂展示课,以及《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的讲座。 一走进张老师的课堂,我们就被张老师的“表演”吸引住了。张老师利用课件,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让听课的“学生们”感觉非常的轻松、愉快。有人是这么评价张老师的课的——“听张齐华上课,你很难预料到他下一个环节可能会做什么。”张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 张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张老师的讲座,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张老师毫无保留的向我们传授了他的教学经验,他告诉了我们,对于教学要创新,但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盲目的“为创新而创新”;对于学生,更是要抱着一种宽容、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并且向我们老师提出了“当孩子们的想法与你发生冲突时,你首先考虑的是什么?”这个问题。

听到张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也许有过,或者将来会有这种类似的情况,当孩子的想法与我们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想到孩子是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且要对孩子提出表扬,并且对孩子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分析。正如张老师曾说的“这当中面对的恰恰是一种教育的抉择,而抉择的背后映射的正是为师者思想和人格的魅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这个充满神秘色彩地方,学生一直是我们关注与研究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的。这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这项研究是一项负有重大意义的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听魏书生讲座心得体会感想精选

听魏书生讲座心得体会感想精选 但是,对他有了一种深深的敬佩感,我坚信,这样一个干了十几年校长、局长,却拒绝自己独有办公室,宁愿坐在孩子身边办公的人,有创造任何奇迹的可能!听魏书生老师的讲座,看不出教育家的权威语言平实。没有高悬莫测的道理。谈的只是与生活、工作、学习有关的小事。视角敏锐,谈笑间,伴着的东北“二人转”的味道,令全场不时的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笑声。魏老师对课改偏执者们评说:“就是把明白事儿整糊涂了”,硬生生把“这是一堆萝卜”说成是“此乃若干萝卜的组合”,如此诙谐幽默的语言频频脱口而出,不仅令人捧腹大笑,也在笑声中多了一份思考。他以那种难以言说的魅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他身上好像散发着无穷的魔力,每一个听众都聚精会神,生怕漏掉了一个字,听到妙处,心领神会,笑声、掌声自然而起;台上台下,心神相通,每个人都全身舒泰,满溢笑容,如尝佳酿,如品仙茗。魏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例举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案例,不仅深刻诠释了一种民主、科学的管理理念,更饱含了一个优秀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享受“理想”。 进班第一件事,魏书生让他自己找优点,这个男生说, * 优点。魏书生说:"不可能,我已经发现了两个优点!"后进生对批评往往能非常镇静地对付,一听说自己有优点,居然脸红了。在魏书生的一再引导和启发下,孩子终于找到了自己身上久违的优点:“我心眼好。”这在魏书生眼里就是最大的优点,他用“好人一生平安”让孩子找到了自信,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对于一个语文考试只得了 8 分的学生,

这要是搁在别的老师身上惟恐避之不及,可是魏书生居然夸他:"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 8 分,这是天赋啊!"魏书生 * 换个角度看学生,把他们积极的、乐观的一面调动起来。有了这样一席话,原来惨不忍睹的卷子看着也顺眼起来了,魏书生又帮他分析每道大题还有哪些潜力可挖?生字填空、文学常识、作文……结果,这个学生最后又找出了一二十分的"可发展空间"!下一次考试,考了 58 分,慢慢地,及格了。享受“坚持”。魏书生对教育职业的观点是:把平平凡凡的工作看成是一种宏大的事业。 在工作中他不拿架子,不装样子,不 * ,与老师与学生心贴心。数十年来一直坚守“松、静、匀、乐”这样的信念,他的“坚持”是让人折服的,坚持每天记日记,坚持每天 3 千米,坚持每天与大家一起做操,坚持每天“七个一分钟”练注意力……他在工作中享受无数因“坚持”带来的成功的快乐,享受因“坚持”得到的一次一次超越自我的喜悦。他把“坚持”的根深深扎进土壤,没有这些平凡的坚持,哪来事业上的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顿时,我也感觉到魏书生的教育思想正契合了中心学校提出的教育愿景----“理想教师”、“快乐教师”、“魅力教师”的思想源泉:爱自己的事业,更爱自己的学生,坚持用满腔的爱,快乐谱写“纯粹教育”的新篇章。听完魏书生老师的讲座后,所有听众的感受可以用几个字来形容:“似轻风掠过心灵”,看似涟漪,却久久不能平静。同行的领导和老师都评价:魏老师具有“神”的思想品格,具有“太阳”的精神境界!他当之无愧!幽默的语言、渊博的知识、独特的教学、民主的管理、平淡的心境确

观摩华应龙老师8

观摩华应龙老师《游戏公平》有感 一切皆有可能 我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华应龙的一节示范课《游戏公平》,感受颇多,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回味。领略华老师的风采,再次被华老师所感动,感动华老师对数学本质的探究,感动华老师对数学教学的执著,也感动华老师艺术家的风范与博学。在名师的数学课中,孩子的思维始终处在跳跃与思考的状态。在一次次的尝试思考以后,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信心。对思维能力有目的地训练,让我看到数学名家的有效教学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课堂中每一分钟都在实践。华应龙老师的《游戏公平》一课从创设情境开始,问题便一个个接一个而来。“公平不公平?”“怎样才公平?”“如何来证明?”……即使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也没有停止,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全神贯注,兴奋地摇动着水杯,认真的记录。整堂课中始终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没有停歇,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积累信心。数学的魅力估计正是这样沁入孩子心灵的。数学的课堂如果想让孩子喜欢,必须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本节课中情景数学活动,也格外引人瞩目。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中,父子争看奥运会篮球半决赛的故事情景贯穿整堂课。孩子们在为华老师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开始对概率统计等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当华老师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结束教学的时候,孩子根本没有下课的想法,情景教学让孩子对数学更喜欢。在情境中在活动中,数学的学习变成学生主动的探究,也只有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才会让学生收获一种成功和自信,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在华老师的课上幽默也成为一大特色。华应龙老师介绍自己的方式很幽默,他先在黑板上写下:华佗—华罗庚然后再写华应龙;在介绍完中南海后他再说自己就在中南海往西若干米上班;正是有了激情和幽默,名师们的课堂才更精彩,生命在场的意蕴才更浓厚。 现在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与需学习之处。

(完整word版)听薛法根老师的课有感

俭朴的语言真实的课堂 ——听薛法根老师的课有感李娟薛法根老师的课,正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他的课于通俗中彰显简约之美,于简约中更见老师的功底。在俭朴的课堂上,他没有让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各种精致的音乐动画占领课堂,课堂上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股的自然美。置身课堂听课,如沐春风,感觉当时的课堂就是一个喜悦、解放、智慧生长的园子。 他的课堂,洋溢着滑稽与智慧的气息,不事雕琢的自然,大开大合的结构,风流蕴藉的内容,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 薛老师对语文课堂曾讲过一句精辟的话语:语文教学让成长看得见。不要教着教着学生不见了,要教着教着老师不见了。 欣赏薛老师的“倾听”:那是真正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发言中,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或肯定并深化,或更正并引导,促进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有所提高,让更多的学生分享思考的喜悦。 欣赏薛老师的“评价”:那是对教材的深刻把握,是对学生的无限期待和鼓励,是教学智慧和艺术的积淀。在他风趣滑稽的评价中,学生笑了,很清晰地知道了自己的不够和进步。 欣赏薛老师的“点拨”:不着痕迹却又恰到好处,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潜移默化地交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无论是提问或讲解,读书或想象,薛老师在用例外的方式点拨例外的学生,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真正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欣赏薛老师对学生的足够“等待”,他在课堂上等待学生读书,等待学生发言……薛老师曾说过,要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长进,教师要有足够的耐烦。而我往往因为担心在他们身上会耽误时间,所以常常放弃对他们的指导或帮助,其实,课堂上,对每一位学生得帮助,对于其他相似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启迪。教学中我要学会等待,对学生“似解未解”的等待;对学生“灵光一闪”的等待;对学生“部分不悱”的等待。在等待中营造气氛,让学生思考有活力,在等待中精巧点拨,让学生思考有方向,在等待中精巧设疑,让学生思考有深度,在等待中加强互动,让学生思考有宽度……

教师《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教师《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在教师群体中,总有这样一批出类拔萃者,他们的课堂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爱;他们的教学质量优异,受到各方赞誉;他们充满着人格魅力,影响着身边众多的人;他们不停地跋涉探索,找寻着教育的真谛。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名师”,他们是教师身边的榜样,是大家学习和追赶的目标。 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向我们展现了于永正、吴正宪、李镇西、吴非等十二位教师成长的历程,已经从教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事件。虽然每位教师的经历各不相同,性格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总能找到这些名师成长旅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这,正是广大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 一、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 几乎所有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大量的、范围广泛的阅读。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这是公开的秘密。每个人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都可能成为名师。 闫学说,“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没有什么捷径,无非就是阅读。”吴正宪说:“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能不懈努力,拜书本为师。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无捷径。”本书的作者张贵勇也说:“其实,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

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 为什么读书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尽管有些规划可能是下意识的,自己并不一定非常明晰。有了规划,就会投入,就会运作,也就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在规划中,并未将读书放入其中,可能觉得读书这件事情比较虚,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不少人觉得读书很重要,但又总是抱怨太忙而抽不出时间来阅读,或许就与此有关。 对此,薛瑞萍有自己的见解:“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闫学说:“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就不愁没有阅读的时间。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张云鹰也说:“读书是人生最合算的投资,是不可缺失的生活方式。”看来,教师应当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将读书这件事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并让其成为自

张齐华老师经典课例

《倍数和因数》课堂实录 有幸去南京聆听了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因数和倍数》,感触颇深。张老师那崭新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文化底蕴,风趣幽默的谈吐,深深打动了我。他那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令我感触很深。 感触一:充满人性化的评价语 听张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尤其是聆听他那自然、精炼的评价语。如评价作业纸时,张老师说“关于A 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想要指出错误)可张老师是这样引导的:“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有,尽管学生是找错了,他这样说:“其实这个同学挺不容易的,他已经找出不少了,对不对?”……这些人性化的评价语在课堂中还有很多,这些朴实的语言,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的是成功,是对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 感触二: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 关于本堂课的文化气息,是相当浓厚的,张老师一定查阅了不少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和优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好处的。“计数器’九颗珠子的奥秘;神奇的完美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奥秘。只有有了文化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而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只会乐在其中。 感触三:善于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 张老师善于捕捉学生发言过程中的信息,教师大胆地让学生自己找出36的因数和3的倍数,再通过对几份不同作业的比较,一步又一步,层次清晰地得出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联系,交流想法,形成意见,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引导者。”如:“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他的意思是说用除法来做的话,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个找,还是两个两个找?”……老师亲切的话语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 只是这一堂课上了55分钟,这在日常的教学中是不允许的,但在这节课中,没有这增加的十几分钟,

听魏书生的讲座心得体会

听魏书生的讲座心得体会 魏书生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受颇深,感觉他就像在跟你面对面谈心,他不讲高深的大 道理,也不用华丽的词语,只是谈一些身边的与生活、工作、学习有关的小事情,幽默有趣,很有一番见地,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1、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 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 心灵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纲、教材的彼岸世界动 脑筋,做文章的倾向。 2、以人为本的`科学手段。 在魏老师的教育思想中科学与民主是制胜的法宝,曾深深的牵动过我的心迹,但曾一 时还不能消化吸收,可这次听完报告,在我心底好像豁然开朗,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贯 穿在魏老师的教育理念始终。科学的手段是以人为本,魏老师做的是人师而不是经师,授 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魏老师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育能力放在教育的第一位, 重视学生的学习和参与过程,这就是科学,并且是最最普通而朴实的科学。 魏书生把自强放在第一位,育人放在第二位,教书放在第三位。他认为,教师必须要 自强,要管理好自己。通过管理自己的心,才能了解学生的心;通过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并且要正确处理好人和自己的关系。人管理好自己,处理 好自己的关系,发现自己的上进心、事业心、责任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这些种子萌芽,通过浇灌、扶持、让它长粗、长大、长壮,成为你自己心灵世界的主旋律,你就有了自己 的精神家园,你就守住了自己的快乐阵地,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一个人内心的境界修炼得这么高,能把这么多人生道理想通想透,真是不简单。他对 教师职业的由衷热爱,辛勤耕耘,敢于创新,更值得我学习。可以这么说,经过这场洗礼,让我净化了自己,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我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不 断充实自我,磨练自我,超越自我!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

观华应龙老师《平均数练习课》有感听了华老师的课,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再精 心设计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尊重别人,彰显风采。 1.尊重听课老师。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那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2.尊重学生。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华老师说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他的话语很亲切,说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还故意说错,把《西游记》说成是《三国演义》。这样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 二、深厚底蕴,征服众人。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第一个活动是口算比赛。华老师给孩子们20秒钟的时间做9道两步计算的口算。孩子们刚开始兴致很高,但后来发现这时间太短了,只做了一两道题,最多的孩子也就做了三道题目。这时,华老师跟孩子们说每道题目算30分,让他们计算自己的得分,并算出小组的总分。 华老师让孩子们汇报每组的总分,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你有什么想法吗”“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有个孩子一眼就看出第二组的分数算错了,华老师又接着问:“你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算错了”这个孩子说:“每道题30分,而第二组得分是380分,不是30的倍数,所以是算错了。”这让全场

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通过比总分,有的孩子说不公平,再到比平均分。看!华老师设计的环节多奇妙!多完美! 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 第二个活动是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在一个集市上有一个猜牛重的比赛,参赛的有屠夫、农民还有很多其他外行的人。尽管外行人猜的牛的体重有多有少,但最后的平均数竟和实际牛的体重只相差1磅。这一个故事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思想,也揭示了这样一句话:数学的研究证明,平均数总是更加地接近实际。(马希文) 第三个活动是猜8个人的年龄。有8个人在篮球场上打球,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你能想象一下,这8个人的年龄可能分别是多少吗? 学生猜的情况有:12、12、19、15、10、18、11、13; 11、14、13、10、19、18、15、16;12、13、11、13、12、11、13、11等,很快就有学生快速指出第一组和第二组写错了。这让孩子们再一次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最后揭示答案的时候孩子们挺吃惊的,答案是:47、8、7、6、6、7、7、8。其中47岁这个人就是华老师本人。这张图片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个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有时候平均数是不能体现整体情况的。 3.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小结的时候,华老师与众不同地让学生畅谈“平均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孩子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有说易变的、公平的、神奇难测的、会忽悠人的、接近实际的等等。华老师还说他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并告诉孩子们诸葛亮不姓诸,姓诸葛;平均数也不姓平,姓平均,是计算出来的,不是数出来的!这句话其实是说平均数不是一个原始数据,是个统计数据。总结得多么精彩! 对于教材的处理与升华,华老师这节课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想方法。数学是什么数学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数学的教学就是思想方法的教学。但现在的数学课堂似乎少了许多数学的味道。在华老师的课堂里我找到了数学的真谛。他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传授思想方法。他带领学生

薛法根:智慧的课堂与大道简约之美

薛法根:智慧的课堂与大道简约之美 薛法根,男,1968年出生,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师。200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2年,获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担任苏州市小学语言教育研究会会长,参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审工作,现任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在《人民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等60余篇论文,专著有《薛法根教学思想经典课堂》《智慧教学》等。 在翻阅语文名师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薛法根老师的大名总是与一些新鲜的语词连结在一起。诸如“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让语文课充满智慧”,以及语文教学的“大道简约之美”、“生命拔节的声音”等等。这些新鲜语词之所以“新鲜”,是因为它们透射出一种语文教育新思想的光辉,给人以建构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的警醒与启示。的确如此,当我们满怀着新奇的兴致走进薛法根老师“智慧课堂”的时候,在尽情领略其课堂教学的“大道简约之美”、倾听课堂教学“生命拔节的声音”的过程中,深深地感悟到薛法根老师的这种语文课堂教学探索,是在继承教学传统的基础上重建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开拓语文教学的新境域,是让语文融入生命的河流的大智慧、大气度和大风范。 关于薛法根老师的这种语文课堂教学探索有不少生动的论述。为使我们对这种论述有具体化、实践化的认知,在这里,我们不妨另辟视角,先来品赏一个小小的教学案例描述,然后叩问薛法根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的建构与阐释:师: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_______________,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线上各加一句话。(生默读课文)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在还没有允许钓鲈鱼的时候,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鱼的情况下,爸爸诚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后来,汤姆很不情愿地把鱼放掉了。(这个学生说得结结巴巴,不太连贯) 师:去掉“在”和“情况下”这几个词,再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这样的表达会更清楚。(学生去掉了这几个词,说得更连贯了)

遇见最好的启蒙老师_张贵勇

未来教育家 未来教育家https://www.360docs.net/doc/636876873.html,/wljyj910 2014.09.06 75 记 得三年前的八月,得知儿子哲哲被一所小学录取后,我激动得就像即将背着新书包去上学的是自己一样。 幸运的是,哲哲的班主任张老师有着和 哲哲年龄差不多的女儿。想着她同样为人父母,熟知此时孩子的发育特点,感同身受,在教育上会更耐心、细致一些。而且,我和她都是“70后”,价值观相近,彼此更好沟通。如今回头看,哲哲的确遇到了一位最好的启蒙教师。 一位秉承散养理念的同事曾跟我说,他的孩子大字不识一个,就乐颠颠地上学去了。与之类似,哲哲也没上过学前班,没被刻意教过所谓的基础知识,也是一路笑着玩着就迈进了小学的校门。这样的孩子,往往没有被过早遏制创造力,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会不住地问这问那。就像上学没几天,哲哲就问我:“爸爸,最近是不是小偷特别多?”“为什么这么说?”“我发现啊,最近学校门口多了好几个保安,有时还有警察站岗呢,一定是现在的小偷太不像话了,所以警察出来抓他们。”小家伙不知道,彼时千里之外幼儿园小朋友被砍伤的事件频发,但我佩服他的观察力。 还好,张老师对像哲哲这样爱发问的孩子给予了很多的耐心,注重保护他们的创造力,和他们像朋友一样谈得来。每天放学回来,他都主动给我讲,今天问了张老师什么,张老师是怎么回答的,他又是怎么追问的。当时的对话场景被他活灵活现地描述出来,于我而言,就像在观看一部非常有趣的儿童剧。 一次,哲哲班级组织郊游。四十多个小朋友在农家院里,又是挖红薯,又是摘梨子,玩得不亦乐乎。可在哲哲看来,最难忘的不是这些,而是一路上单独与张老师聊植物大战僵尸的细节,还说,“爸爸,你知道吗?张老师也玩过这个游戏,比我知道得还多,太让我惊讶了”。 如果在玩上,老师也能和孩子成为知音,该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吧。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大多是先喜欢上老师, 才进而喜欢其所教的学科。记得自己刚上小学时,特别喜欢漂亮的班主任。那时候,因为我能写出班级里大多数同学的名字,班主任就“钦点”我为学习委员,一当就是六年。之后的学习时光,她总是鼓励我,在全班朗读我的作文,以至于我爱上了写作,一生与文字为伍。由此可见,好的启蒙老师更多的是用非凡的耐心与爱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其成长的引领。 也许,老师不能改变现有的教育体制,不能改变学校教育的生态,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尽量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充满爱和温暖的成长环境,尽量平等看待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硬性无条件地要求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更不能把自己的成就感建立在孩子身上,让小小的身躯承担太大的压力。好的启蒙老师说不清具体长什么模样,但一定是多鼓励孩子、愿意与孩子交流、不滥用惩罚的那一个。 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后,班主任张老师的评语让我感动许久: “你听话、懂事,是老师最放心的男孩子。看到课堂上你那专注的神情,老师感到欣慰;看到你在课外,和同学们友好相处,老师为你高兴;当你为同学们带来好看的书籍时,老师为你乐于分享而感动,你的心纯净得像一块水晶,不染纤尘。不足的是,你在书写和细心上还需多努力。新年到了,希望你再接再厉,下学期的你一定会更加优秀。” 这些评语让我依稀看到了一个快乐成长的小家伙,一个逐渐适应学校教育的小家伙,更让我看到了一位优秀启蒙老师的循循善诱与豁达情怀。 其实,人与人的相遇是有缘分的。当家长们把一个个活泼可爱、单纯懵懂的孩子交给学校、交给你时,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应更多地呵护童心,与童心相伴成长,就像张老师一样,留给孩子一个阳光灿烂、五彩斑斓的童年。 遇见最好的启蒙老师 张贵勇 中国教育报记者 著有《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爱阅读,致力于推动家庭阅读和教师专业成长 勇思哲言 专栏/书香苑 1

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

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 听张齐华课心得1 “晋江市名师课堂第十七期活动”于8月24日在晋江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观摩了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及其报告《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张齐华老师绝妙的设计、睿智风趣的评价、真诚大方的鼓励、恰到好处的引导、必要的拓展与提升,以及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听了他的课,我才知道了数学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的美丽,他的课至今让我意犹味尽。 张齐华老师在授课《平均数》时首先以“1分钟投篮挑战赛”的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代表性”的理解:是用一次投篮投中的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还是用几次投篮中的某一次投中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抑或是用几次投篮的总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这体现了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核心,让学生凭直觉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其次,张老师在课上利用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也可以),通过动态的“割补”来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所表示的均匀水平提供感性支撑。首先两次在直观水平上通过“移多补少”求得平均数,而不是先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课堂精彩不断,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后,张老师将课堂知识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加深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挖掘生活中典型的小故事,小事例,让学生始终觉得自己的生活中时时有平均数,处处有平均数。实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也把求平均数这节课推向另一个高度。“①姚明所在篮球队的平均身高200厘米”,但在随后出示的篮球队照片中,学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身高都是200厘米,“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而“某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深化了学生对于平均数反映“整体水平”的认识。“②河水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而东东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东东去河里游泳有危险吗?③《20XX 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显示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一位老爷70岁了他看着眼泪都流出来了,他为什么流泪呀?这位老爷显然不懂平均数,你们是学过平均数的,赶紧商量商量怎样劝劝这位老爷爷。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去劝劝这位老人吗?”两个问题的设计更是对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和检验,唤起了学生的进一步交流的热情。 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堂,让我感受到“思想产生魅力,魅力启迪灵魂”的真谛;聆听张齐华老师的讲座—《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他那精彩的学术报告、精典的学术问答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艺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向张齐华老师学习的有:热爱、读书、学习、有心、思考、实践、总结。此外,还需要有创新,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逐步形成自己的风

魏书生讲座学习心得

魏书生讲座学习心得 今年暑假,我有幸聆听魏书生老师的讲座,感受颇深,感觉他就像在跟你面对面谈心,他不讲高深的大道理,也不用华丽的词语,只是谈一些身边的与生活、工作、学习有关的小事情,幽默有趣,很有一番见地,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我认为魏书生教育改革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营造师生互助的氛围,让学生产生“我要学习,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意识;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想法后,及时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如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后,紧接着是一系列的自检、互检、他检、师检的检查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起到及时督促学生成为主人的作用。 1.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纲、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 2.以人为本的科学手段 在魏老师的教育思想中科学与民主是制胜的法宝,曾深深的牵动过我的心迹,但曾一时还不能消化吸收,可这次听完报告,在我心底好像豁然开朗,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贯穿在魏老师的教育理念始终。科学的手段是以人为本,魏老师做的是人师而不是经师,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魏老师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育能力放在教育的第一位,重视学生的学习和参与过程,这就是科学,并且是最最普通而朴实的科学。 魏书生把自强放在第一位,育人放在第二位,教书放在第三位。他认为,教师必须要自强,要管理好自己。通过管理自己的心,才能了解学生的心;通过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并且要正确处理好人和自己的关系。人管理好自己,处理好自己的关系,发现自己的上进心、事业心、责任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这些种子萌芽,通过浇灌、扶持、让它长粗、长大、长壮,成为你自己心灵世界的主旋律,你就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你就守住了自己的快乐阵地,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一个人内心的境界修炼得这么高,能把这么多人生道理想通想透,真是不简单。他对教师职业的由衷热爱,辛勤耕耘,敢于创新,更值得我学习。可以这么说,经过这场洗礼,让我净化了自己,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我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不断充实自我,磨练自我,超越自我!

最好的爱就是陪伴

最好的爱就是陪伴

今天给大家带来分享的是张贵勇 同时介绍一下这个讲座是小莉群转播过来的 转载注明出处嘛哈哈 张贵勇《中国教育报》社资深记者。曾获教育部优秀新闻评选二等奖、中国产经好新闻评选二等奖、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一等奖等奖。 除了新闻人的身份,张贵勇同时还是一位9岁男孩的父亲。在《真正的陪伴》一书中,他把自己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浓缩成教育九个关键词,给父母带来许多深入而生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上启发和指导。 陪伴孩子大有讲究,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就像有人所说的,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我们只有通过学习、观察、思考、调整,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共享童年的美好。在童年的田园里,我们曾是匆匆过客,从此刻开始,我们不妨放慢脚步,用心灵和智慧陪伴孩子,做孩子幸福童年的守护者。 孩子很小的时候,对大人有依赖感,如果父亲缺位,父爱缺位,对孩子的心理有很大影响。而和父亲在一起的孩子,经常是快乐的、阳光的。 我经常说我喜欢孩子阳光般的笑脸。而只有在父母在一起,孩子才会更多地发自内心地笑出来。 我采访过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格雷戈里.史雷顿,他在《成就好爸爸》里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老的时候,不会后悔当初少加几天班,少挣多少钱,只会后悔当初没有好好陪伴孩子。 我很感动一位老师的改变。 跟大家分享一下。 作为一名80后,常常感觉孩子就是突然闯进生活的第三者,把原有的生活节律完全打乱了,自己稀里糊涂地成了爸爸。我常常限于迷茫和困惑之中,不知道当爸爸该做些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哄孩子?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更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引导孩子?我唯一懂得的是,女儿闹脾气哭得很凶时,塞给她一只手机,哭声戛然而止。 而他陪伴孩子之后,如此写道:专心陪伴孩子的这些日子里,我常常恍如隔世,不知道是我在陪伴女儿,还是她在陪伴我,不知是我陪她度过童年时光,还是她在陪我弥补童年的缺憾。 我一位同事,孩子不到两岁时,因为夫妻二人工作都比较忙,就把孩子安排了全托,每周五接一次孩子,有时候太忙就隔上半个月再去接。一开始,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但是,等到孩子长大后,最明显的感觉是孩子和自己不亲,总感

听张齐华老师《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心得体会

听张齐华老师《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直播课心得体会 今天是3月8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除了收到了美好的祝福外,还在晚上7点的时候有幸聆听了张齐华老师关于“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的直播课。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张老师便先带领我们回顾了前两讲的内容: 1.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表达力? 2.我们需要学生怎样的表达力? 张老师简明扼要的讲了一些前两讲的内容。我觉得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数学老师,大家都知道数学学习的连贯性较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会用到之前学习的内容,所以我们在上课导入时候尽量用“复习导入”,我觉得这对本节课的学习会非常有效果! 张老师在讲授“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中,主要讲述了两个路径。在路径一:用“策略”和“工具”撬动学生的表达中,主要通过四个策略来提升表达力。 在策略2中,张老师通过一些例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表述问题时,如何从“言之无序”到“言之有序”。张老师用了一个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单元中的一道习题,通过小橘子同学的讲述,由于他的无序的表达,让同学们听懵了。其实这种现象我的理解就是:你以为你讲的很清楚了,其实听的人根本没懂。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学生,一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存在这种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肚子文化讲不出来”。希望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能同时提高老师自己的表达力! 张老师还和我们分享了他到美国学习的一些内容,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策略3中,张老师同样通过一些例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表述问题时,如何从“言之无理”到“言之有理”。张老师用了三个例题,分别讲述了“结合数量关系,说清道理”、“结合运算意义,说清算理”、“透过数学现象,说清原理”。

学习魏书生讲座心得体会6篇

学习魏书生讲座心得体会6篇 学习魏书生讲座心得体会6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学习魏书生讲座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学习魏书生讲座心得体会篇1 魏老师讲座是以“民主教学”为主题展开的,我在听后颇受感动并深受启发。感想很多,现整理如下: 一、魏老师民主教育的第一点是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 是指我们作为教育的实施者,不能只强调管理者的地位和权力,而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和学生家长一道为学生提供良好成长的环境,而不是逼着孩子成长,作为教师要甘为人梯,降低自己的位置,平等对待所有学生。我在教学中,这一点做得不够,有时我认为自己是四十年熬成婆,该是我要求学生怎样做学生,而不能从当初我做学生时的心态去思考老师该怎样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是否有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形象和带动作用。 二、魏老师民主教育的第二点是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起点,分析学生的优点。 让每一位在班集体中的学生都有所作为。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长处,需要教师很大耐性。而身为人师,古人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

父”的感触,这是师道尊严。如果起码的耐心都没有,就会丧失应有的师道尊严,更会丧失学生对教师应有的尊重。这一点我很有感触,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是没有什么耐心的,后来开始会因为一道题目为学生讲解五遍甚至十遍,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对我这门学科的兴趣,最后学生用四所中学平行班平均分第一名来回报我的耐心。现在,我认为光有一定的耐心是不够的;除了有足够的耐心,还要有一定的策略,帮助学生发展自主能动性,让学生从自身的发展水平来给自己制定可行性目标。魏老师“帮助孩子成长,别逼着孩子成长”很有道理,之所以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孩子有逆反心理,无外乎没有找准自身的位置,不能为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从而不能激励学生,也就不能很好的发展学生。 三、魏老师民主教育的第三点是一定要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 每个人都有向往真善美的愿望和要求。当我们积极发现学生这些愿望和要求,并我们帮助学生发展这些愿望和提升这些要求,也就自然而然的提升学生的品质。这里所说的人性,是要回归到人的最真最纯的层面上来。魏书生举例:爱国爱人民和爱社会首先要从在家中帮助父母做家务开始,知道爱自己的父母,才能谈得上爱国爱人民爱社会,否则是本末倒置。如果只是挂在嘴边或是一味喊口号,做做形式根本就不是教育的初衷。所以人性的真善美是要求发现和发展的。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因为个性的发展能够造成差异,而只有差异性教育或者说因材施教才能更大可能的成就更全面的人才,更好地使学生发现自己,同时更好的形成差异性人才。发展个性也是帮助学生实现自身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教程文件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 数》有感

观华应龙老师《平均数练习课》有感听了华老师的课,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再精心设计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尊重别人,彰显风采。 1.尊重听课老师。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那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2.尊重学生。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华老师说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他的话语很亲切,说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还故意说错,把《西游记》说成是《三国演义》。这样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 二、深厚底蕴,征服众人。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第一个活动是口算比赛。华老师给孩子们20秒钟的时间做9道两步计算的口算。孩子们刚开始兴致很高,但后来发现这时间太短了,只做了一两道题,最多的孩子也就做了三道题目。这时,华老师跟孩子们说每道题目算30分,让他们计算自己的得分,并算出小组的总分。 华老师让孩子们汇报每组的总分,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你有什么想法吗?”“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有个孩子一眼就看出第二组的分数算错了,华老师又接着问:“你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算错了?”这个孩子说:“每道题30分,而第二组得分是380分,不是30的倍数,所以是算错了。”这让全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通过比总分,有的孩子说不公平,再到比平均分。看!华老师设计的环节多奇妙!多完美! 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 第二个活动是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在一个集市上有一个猜牛重的比赛,参赛的有屠夫、农民还有很多其他外行的人。尽管外行人猜的牛的体重有多有少,但最后的平均数竟和实际牛的体重只相差1磅。这一个故事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思想,也揭示了这样一句话:数学的研究证明,平均数总是更加地接近实际。(马希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