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感的培养

浅谈数感的培养
浅谈数感的培养

浅谈数感的培养

射阳县大兴小学张锦超

摘要:数感在人们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身边的事物,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在数学学习中贯穿始终,影响着学生的各科学习,也为数学的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因而,培养小学生数感是一项重要的也是崭新的任务。所谓数感就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是人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本文主要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在体验生活、观察记录、表达与交流、操作体验、实践应用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数感本质特性功用策略与方法意义

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同样,数学有“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学习内容中有六个重要概念,即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了首要位置,也是第一次明确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内容提出来。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数感的本质、功用及小学生的数感培养的一些有效途径与策略。

一、数感的本质

什么是数感?简单地说,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实际上是指学生对“数”

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数感是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数感比帮助学生记住一个等式更重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学生认识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只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感来自数学活动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活动,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蹴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1、感知,主要指向经验和情境而反弹成时感和动感

两个相似的教学内容,前一堂课上生动的教法和过程等往往会在后一堂课上引起学生的敏感,正是靠着这种敏感逐渐形成时感和动感最终实现必要的定势,才使新的学习得以继发。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就是基于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的时感和动感而完成的。

2、感应,主要指向直觉和模式而衍生出质感和量感

应用题解答的优化,也正是对数量关系的整合以及对解题思路的筛取。当学生听到“被减数、减数与差相加的和是100”时,“被减数=差+减数”的关系式会立即闪现在眼前,进而作出被减数等于50的正确判断来。又如看到“甲乙两数的比值是3”,会在脑海中浮现起“甲:乙=3”或“甲是乙的3倍”或“乙是甲的1/3”等等。

3、感受,主要指向兴趣和习惯而折射出美感和情感

小学数学的图形、计算等,将简洁的、逻辑的、创造的美蕴含其中。教学应重演应用数学初始阶段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在具体情境中而产生新的美感和情感。通过数学与生活的沟通,强化儿童对数学的感受,再现其教学内容之美。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中,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伴随京剧唱腔,将鲜明的感知目标——京剧脸谱的精美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脸谱的形象美,使学生因爱美而产生“要学”的愿望,在观察中引发学生对“脸谱设计有何不同”的思考,进一步使学生因探究而“要学”。教

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从文字、画面、音响全方位为学生提供鲜明,新异的感知目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情境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引发学生因好奇而要学,这种积极情感正是产生其学习活动内部的诱因。

二、数感的特质

l、直接件

数感是凭借感知对象、语言、动作等经验直接地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作出敏锐的判定,表现为瞬时性的理解和记忆。如对标题的预感: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因为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应当先化成相同的分数单位后才能直接相加减。对图形的推测:折线统计图,是一条条线段连接起来的。

2、模糊性

数感带有较多的经验性和主观性,因而是比较模糊的,有些数学内容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线只有长短,没有粗细,到底细到什么程度?圆的直径无数条,还是许多条?一张纸是长方形还是长方体?等等,只有靠数感的模糊性才能回答。

3、重复性

形成数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定数量和足够时间的学习,在适宜的重复性训练后便自然形成数感。如高年级同学对2π至9π的得数的敏感,在简便运算中对形如25 ×32 ×125中4和8的敏感,等等,都是平时多次练习后获得的感应。

三、数感的功用

1、数感与知识

无论是能力培养还是思维教育,都必须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为前提,知识转化成能力,需要一个渐变过程,完成这一过程一要靠理解,二要靠练习,而数感就是理解与练习的程度指标。因此,数学基础知识始终在智能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和主导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越健全,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知识更易活化。因此,数学教学应当

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扩张和加深训练内容,通过必要的练习反复作用于学生感知,从而附着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上,依靠心理结构的调节发展成认知结构。

2、数感与思维

数感具有它特殊的品味,既打上了直觉思维的悟性印记,又飘逸出形象思维的可感色彩,还剪接出逻辑思维的缜密缩影,它是支撑在学生谙熟的数学经验基础之上的综合教学素质的外显。然而数感虽有理性的潜伏和沉淀,但并不是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凭借“表象”和“概念”充当思维材料,这是它明显区别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此外,数感虽是转瞬即成,数感对象与结果几乎同时出现,但它又不同于直觉思维建立在长期积聚后的顿悟或灵感。

3、数感与个性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数感与个性是双向交流的。一方面,学生总是对心灵世界直接相关的对象特别敏感,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对数学对象作出选择和反应;另一方面,数学教学完全可以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美化和敏化学生的数感心灵,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

四、数感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1、在体验生活中获取数感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并优化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许多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头脑中不能很好地

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彩撷生活实例。

①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如学习10以内的数的认识中,认识“l”时,请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1”表示的事物。学生举例:1本书、1只鸟、l棵树、l根小棒、1个国家、1串葡萄、1捆小棒……并数数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l”可以表示1个个体,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可能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渗透l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

②感受生活实例,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

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有利于建立数感。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到学校食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l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让学生说说从家到学校路程大约有多远?步行上学或坐车要多少时间?让学生说说所住的房间面积有多大?教室、学校操场、校园的面积有多大?数学课本每页纸厚度大约多少?对折10次、20次的高度大约多少?

2、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

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看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3、在比较中培养学生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教师请同学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体育馆有多少个座位?全校学生人数与体育馆座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同时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学生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因此,在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通过比较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辩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4、在观察记录中增强学生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观察是思维的门户。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分析,透过表面现象察其本质,才能对问题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

反应。

引导学生对最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某一个或几个关键方面作细致的观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优化数感。

5、在表达与交流中培养学生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

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出了花坛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测出一块砖的长度,再数长和宽各包含多少块砖,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学生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再1米1米的量;还有的学生使用步测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同时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6、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己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在一节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创设情境,如:春天来了,

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呢?“春游。”学生齐声回答。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问题;有购票问题;有计算耗油量的问题;有根据路程与速度估算时间的问题;有设计路线的问题。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学生们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构成建立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数感。

7、在操作体验中增强数感

“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皮亚杰语)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

例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以下操作活动:

(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克,4袋)。

(2)数一数:学生点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3)掂一掂:让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4)找一找: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三种外型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只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体验了“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身感受,并借对苹果等重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增强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8、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①构建活动平台,让学生感应数在何处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应数无处不在,体验数感的存在。如为了让学生感应信息数字化,教师构建一个活动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证号码抄下并且解读。当明白了身份证号各位数字所代表的信息后,请学生当一次校长助理,仿照身份证号码的设置,为学校设计全校学生的学号。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

②开放活动时空,让学生感受数有何能

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认识厘米、米以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往后我又随机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以绳子当篱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操作活动,学生很有创意的想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围法,有在操场上围成长万形的,有靠一边围墙的,还有找一个角靠了两边墙围的……学生通过相互比较,最后择优选定了操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单位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学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9、在实践应用中发展数感

学以致用,学习是为了应用。对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数学教学中过多技能训练,简单重复训练的状况,应该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设计了让学生解决“全班43人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合理?”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计算,不难得出需要8条船,教师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乘船,学生的方案有6×6+4+3、6×5+4×2+5、6×4+5×3+4、6×3+5×5。通过以上联系生活实际的计算,让学生在生活实践背景中感悟、体验,把计算和理解数的意义结合,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数学感悟的能力。

总之,数感是一个崭新的学习内容,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创造性运用教材、使用教材,把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对数学的感知能力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吕必强,《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福建教育》,2002年第11期。

3、杨永红,《让学生经历大数量估算的过程》,《小学教学研究》,2003年第9期。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宝山区行知小学周海燕 一问题的提出: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想,适应每一个人的需要。作为公民素养之一,数学素养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而现实的状况是,作为一名小学毕业生,学了那么多年的数学知识,但有一部分学生却不会估计一个学校操场大约有多大,不知道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向别人说明自己所在的位置,不能在需要的时候用数学的方式解释某些现象,这能说他们的数学素养高吗,这样的数学教育能说是成功的数学教育吗,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本课题研究正是针对以往的数学教育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运用这种倾向提出来的。 2 研究评述 美国《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一种语言,它能够简洁而确切地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美国国家数学教师委员会把“数感”定义为:一种数的直觉。这种感知涉及五个方面:(1)数的意义;(2)数的关系;(3)数的相关量值;(4)数与量的有意义性;(5)与数的感知相关的更为广泛的框架,能把数学知识与他们周围环境中常见的物体和情境相联系。英国的《COCKCROFT报告》也强调了数学教育应该“使学生懂得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新加坡的数学教学大纲中关于数学教育目的之一

是“使学生能使用数学作为交流的工具”。《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从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数学素养,而数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切实有效地帮助 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也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目标。纵观他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这样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亲身体验 2、重视直观与动手操作 3、重视学生的学用结合 3 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下简称《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在“新版课标”关于“数感”的表述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既然数感是一种感悟,而“感悟”的本意是“有所感触而领悟”那么,笔者认为,“数感”简而言之,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 4.课题研究的价值分析 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可见,作为教育者要深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最新教育资料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数学新课标在“双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项,其中之一就是“基本思想”,获得数学基本思想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严重目标。此外,新课标中也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虽然比较抽象,并不是详尽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但却是至关严重的数学基本思想的体现。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应该培养的数学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严重方面,也是数学课程的目标点。 “数感”是人对于数字、数量等的一种感觉、直觉,或者说一种能力、素养。新课标中的解释:“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目标中也明确指出了要发展学生的数感。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数感的培养是基础也是重点。 一、现状分析,在观念上重视数感 有这样一道题:“45个皮球装在盒子里,每盒装6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全部装入盒中,至少需要几个盒子?”对于问题一,学生很简易得出:装7盒,剩下3个。但是问题二,很多学生的答案是至少需要7个。这种题型学生经常出错,难道学生计算没过关吗?并不是。他们缺少的是一种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的思想,缺少的是一定的数感。另外,对于估算,二年级的学生就开始接触,但是学生掌握的情况确是不如人意的。一方面,学生已经习惯了笔算,忽略了估算。另一方面,学生没有体会到估算的作用,练习又少,所以估算也就只是“走个过场了”。 反思平时的教学,让我们不得不直面低年级学生数感缺乏、发展较慢的问题。一方面,数感相对比较抽象,让人觉得无从下手,培养数感的练习也没有得到有用的利用;另一方面,由于老旧应试思想的残留,觉得低年级的学生只要认识数、会读数写数、会计算就可以了,所以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这些原因都导致了低年级学生缺乏一定的数感。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先从观念上重视它,其次,要认真挖掘教材,做到教学和生活充分联系,在课堂上充分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结合教学,在方法上培养数感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是人的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而数感来自于数学学习活动,又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她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1讲究数学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用数表达与交流,在情境中渗透数感 1.1了解学生,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数感教学应当重视个别差异,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发展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好的教育。它是建立在了解每一个学生智力特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转变教学行为,开放学生思考空间。采用“自主探究”和“质疑”“求异”的教学方法,在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下,实施个性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开放思考空间,让学生主动地理解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生在这种自主探索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学到知识,而且亲身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可以由他们去掌握,按自己的想法去完成,每个学生都有着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在用数充分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过程中,发展了数学,发展了数感。 1.3增加自学和合作学习的比重,创设表达交流的情境。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集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体自主学习三种。在研究中增加学生个体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比重,构建一个教师整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动态组合的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和拓展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境互动的动态过程中去积极地探求、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在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学习中感知数,用数表达与交流。 2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找数、体察数、感知数,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数感 2.1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体察、感知数。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发展年幼儿童的思维,这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通过观察,学生从数实物开始认识数,由具体到抽象,初步建立数感。 2.2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统合内化知识。综合实践活动有它的特殊性,实践性强、动手又动脑,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所发明创造的好机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当他们失去信心时,就让他们在其

数感的培养

数感的奥妙 ----听徐斌老师解读课标有感 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李珂倩 2015年9月20日下午,听徐斌老师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使我对“数感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徐老师浅显、通俗的解释使我们教师对于数感的含义有了更清晰地认识。数感就是在对数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帮助我们灵活的运用数和驾驭数。 我认为数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1、在数数中建立数感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从数数开始的,在一个一个数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一个数既可以是基数也可以是序数,如数到6的时候,6可以表示第六个,也可以表示我一共数了六个。基数与顺序无关,可以从左数,也可以从右数,它的数量是不变的;而序数与顺序有关,从左往右数是第六个,但从右往左数不一定是第六个。数到最后一个的时候,它既表示这个集合的最后一个数,也表示这个集合的总个数。在两个两个数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些数的特点即个位上的数字依次不断重复着,如“2、4、6、8”为一个周期,不断的循环并且是数不完的。接着学习5个5个地数,再接着学到10个10个地数,100个100个地数,……,他们发现了这样数数的好处:快速、简单,且与数位顺序表是一致的,如6个10,即在十位上写6。随着数系的逐步扩大,学生的数感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和丰富。 在数数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的数感最大限度地得到提升,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案,把培养学生的数感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发展学生灵活数数的能力。如在学习“百以内的数的认识”时,我首先出示国庆文艺演出的方正图,请学生数一数有多少人,学生一开始是一个一个数的,数完一排正好10个,然后再自发地10个10个的数,发现一个方阵正好是100个人,很快,100的感觉自然而然就出来了。接着我请学生说一说第20个人在哪里?这时出现了不同的答案,经过交流之后发现第20个人是一个序数词,它与数的顺序有关,不同的数的顺序,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这时我就规定按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的顺序,说一说第20个人在哪里?学生通过刚才数的过程,知道1排是10个,2排就是20个,第20个应该是第二排的最后一个。接着我再提出问题:“还是同样的顺序,第96个人在哪里?”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从前面开始数,10个10个的数,数到90再往后数6个;有的说可以倒着数,从100倒着数到96;而有的学生直接计算100-96=4,所以只要从后往前去掉4个,就是96。通过这次数数的活动,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数的感觉更敏锐了,数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在计算中发展数感 数的计算是重要的数学技能,它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在计算中让学生去感知数与数的关联、体验不同的计算方法、灵活的选择计算策略,是数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口算、竖式计算、简便运算等,口算是计算的基础,竖式计算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复合运算,简便运算是一种体现高级思维的特殊运算。这些知识是互相渗透,融会贯通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数的敏感是在计算中逐步积累并发展的,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如429÷78的试商过程,就体现了数感的积累和发展。学生首先要灵活运用乘法口诀,考虑7乘几接近42,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马上可以把商7排除,因为商7已经超过42了。接着考虑最接近的是商6。这时需要运用除数与被除数的关系,综合考虑除法中各部分的变化关系,78接近80,而426接近420,商6肯定会超过被除数,通过灵活的估计,得出先试5,这样试一次就成功了。因此,数感是靠前期不断的积累,及后期持续的思考发展起来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数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察、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数感,并将数感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 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简而言之,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数感并非等价于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它往往表现在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数和运算概念的体悟和理解,带有一定的非确定性。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当他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试图用数学的观点及方法来解释和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作为《数学课程标准》重要目标的数感,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有意识地观察、认识周围事物,从现实的情境中发现、提取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联系;同时灵活地运用数的观点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数感作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沉淀、积累的过程。而低年级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接受能力强。因此,教师应在不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数感。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应该从低抓起,逐步培养。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一、源于经验,数感生活化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并优化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例如:教学《分类》时,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如整理房间、整理书包。在课堂上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地探索分类的方法。如:P52“整理房间”一节,情境图中有一件玩具——布熊。有位学生说他不是把布熊归在小汽车一起,而是把它和衣服归在一起放在床上。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整理,他告诉我,在家里,他是一直是把布熊放在床上的。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年立项课题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研究》 实施方案 ====小学 一、背景与现状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标准》的六个核心内容: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提了出来,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生能够进行精确地计算,但没有建立起一定的数感。如: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向学生出示一张大约100人的全校教师的合影,让学生估计照片上有多少人。有学生回答大约有1000人,也有学生认为大约有50人、500人等,学生估计的结果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良好的数感,不知道100这个数意味着多少。又如,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闹出“课桌高7米”、“一小孩体重200千克”、“一操场的面积有100平方米”之类的笑话,试想一个小学毕业生,学习了很多的数学知识,不能在需要的时候用数学的方式解释某些现象,这样缺失数学素养的学生是我们所期望的吗?这种数学基础教育能说是成功的

吗?为此说明我们必须加强学生数感的培养与研究。 二、问题的提出 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数学也有“数感”。学习生活中人们离不开与数打交道,而且也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自动与数量建立联系,例如路有多长,用时几分?市场买东西,需要准备多大的环保袋?能不能装下,能不能装满?以上种种就是数感在起作用。所谓数感是指: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答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并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的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但我们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策略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良好的数感并未根本形成。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试图开拓一条小学生良好数感形成的发展之路。 1、现代数学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

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39862603.html, 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 作者:卢波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12期 摘要: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数感的要求,除了在认数和建立数概念的教学中,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形成学生数感是很重要的,计算教学也是培养数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计算教学;数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169-01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面对同一个数学情境,有些学生迅捷反应,思路简洁,有些学生苦思冥想,姗姗作答。这实质上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现象——数学气质。在前一种数学气质中,学生总是自发或自觉地倾向于自接的数学棱镜去认识数学对象和学习内容,进而成为数学气质中的精髓——数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所谓数感就是一种数学素养,就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与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理解数的意义,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 1.在实际情境中感知数感 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解决问题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计算的需要。因此,计算教学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获得感知,体念、认识运算的实际意义,并利用情境的现实背景,经历、体会探索的过程。如人教版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课中,可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森林运动会场景,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感知生活中存在"幾加几"的特殊实际现象;接着从学生熟悉的"每张桌子有2 台电脑,4张桌子有几台电脑"实际场景引入乘法算式,使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明白算"几个几一共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而且用乘法简便。在这样的现实情景中体会了乘法运算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建立了数感。将有利于学生推导和理解乘法口决,也为以后探索乘法计算打下了基础。 2.借助笔算培养数感 笔算就是借助纸和笔,完全、清晰地记录下思维的过程。在记录的过程中,学生是否了解每一步的含义,即算理,对于掌握计算方法非常重要。而关注笔算的算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如在教学"把7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多少支铅笔?还剩几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方塔小学俆雪勤 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词语,早在1954年美国数学家Dantzing就提出了数感,而我国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什么是数感,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对一线教师来说一直令人捉摸不透。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一、数感的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数感的描述是:“数感主要是指有关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这段文字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对数感的含义的解释,数感是一种感悟,是对数、数量关系以及运算的感悟;第二句话是对数感的作用的描述,数感是将抽象的数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桥梁,数感的建立是为了理解和应用数。 曹培英老师在《“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一文中对数感的解释是“数感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这一浅显、通俗的解释使我们教师对于数感的含义有了更清晰地认识。数感就是在对数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帮助我们灵活的运用数和驾驭数。 二、小学生数感培养的主要策略 1、在数数中建立数感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从数数开始的,在一个一个数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一个数既可以是基数也可以是序数,如数到4的时候,4可以表示第四个,也可以表示我一共数了四个。基数与顺序无关,可以从左数,也可以从右数,它的数量是不变的;而序数与顺序有关,从左往右数是第四个,但从右往左数不一定是第四个。数到最后一个的时候,它既表示这个集合的最后一个数,也表示这个集合的总个数。在两个两个数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些数的特点即个位上的数字依次不断重复着,如“1、3、5、7、9”为一个周期,不断的循环并且是数不完的。再接着学到10个10个地数,100个100个地数,……,他们发现了这样数数的好处:快速、简单,且与数位顺序表是一致的,如3个10,即在十位上写3。随着数系的逐步扩大,学生的数感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和丰富。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它是公民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数感的描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充分认识数感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不同学段中都有明确的要求,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但每一个学生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这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有价值的。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感,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数感的培养在数学教育中起重要的作用。

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想,适应每一个人的需要。作为公民素养之一,数学素养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正是针对以往的数学教育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实际运用这种倾向提出来的。同时,数感的建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学生学习数学,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学会用数学方法和数学的观点认识周围的事物和世界的规律,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自觉有意识地观察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如,一个村庄有多少人,一棵树有多少树叶,一秒种滴一滴水,全国共浪费多少吨水等。 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要的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

(完整word版)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

(完整word版)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 【摘要】数感是指对数的理解或数概念的形成。数感建立起数量与计数之间的联系,对数的多与少、相对数量、空间与数量的关系(即数的守恒)、数量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数感是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我结合教学实际,从三方面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一、联系“生活”培养数感;二、在“活动”中发展数感;三、在“体验”中优化数感。 关键词:数感培养建立发展优化 数感是指对数的理解或数概念的形成。数感建立起数量与计数之间的联系,对数的多与少、相对数量、空间与数量的关系(即数的守恒)、数量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数感是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

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发展年幼儿童的思维,这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而学会观察又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通过观察,学生从数实物开始认识数,由具体到抽象,初步建立数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并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思维进行分析理解,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经历、体验数学的产生过程,从而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培养良好的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地感知、体验,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例如:在“认数”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学生展示数的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数学教学情境。在教学数字“5”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主题图上鲜艳的颜色以及富有童趣的画面很快会把学生带入对学生生活的美好回忆之中,学生会兴致盎然地数出画面上能够用“5”表示的物体:5棵大树,5个小动物,5面彩旗等,从而抽象出“5”这个数。数是学生和书本上的图画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观察发现实物,由抽象到具体,初步培养数感。 二、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经历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它包括对数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应用。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是这样阐述的:“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字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如:走进一个会场,我们总会自觉地估计一下会场的座位和将要出席的人,以判断是否坐得下。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数感就象美术的美感,语文、英语的语感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容易被广大的教师所忽视,而它又是人最基本一种数学素养,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体验,让学生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在他们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正经历着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这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整数、小数、分数等数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像传统的教法那样,把概念灌输给学生,就割裂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那么,在学生的头脑中,这些概念只是一种符号,使知识失去了其真实的生活意义。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感知、体验,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避免产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比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之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同学们收集了各种素材——啤酒酒精度是10%,武义大曲酒精度为38%;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某衣物含棉20%,锦纶25%,涤纶55%等。在收集过程中,有的同学还产生了疑问:为什么10%、7%要这样书写?这样的分数为什么不化成最简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 再如:在“认识9”之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在哪儿见过或用过这个数?”学生找的有:挂历上的9月、9日;妈妈给了9元钱;钟面上的9时;王阿姨住在9楼,哥哥9岁,爸爸买了9个苹果等等,体会9的大小,培养计数能力。在学习“千米的认识”之前,让学生感知从“家中”出发,走到学校的路长,体会这段路的长度。 二、比较,发展数感的有效途径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等这些词语,使数感得到发展。 例如,比较爸爸与爷爷的年龄,比较小朋友的铅笔数或对于50、98、34、5、42这些数,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词语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用“>、<”来表示。在教学活动中组织猜数游戏,能很好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如一个同学说:“我想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你们能猜中吗?” 学生甲逐一猜数:3500、3600、4100……显然,无章可循,很费周折。学生乙则提供几个问题,比较迅速地找到答案。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数感,并将数感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可见其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培养起学生的数感呢? 狭义地讲,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感性。它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理解复杂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广义的讲,数感既指学生对数值的一种直觉,对数学公式、定理、性质、公理等数学概念的直接反映;也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数和运算概念的感悟和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意识。我觉得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也是一种对数、对运算的直觉,同时还带有一定的非确定性。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会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会试图用数学的观点及方法来解释或解决问题。 数感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去理解问题,去解释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数感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用数学的方法有意识地观察认识和理解周围事物,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联系。数感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但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沉淀、积累的过程。低年级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接受能力强,因此,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悟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一、从生活中来感悟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优化于生活。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数感的培养是要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策略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19-11-29T10:36:19.190Z 来源:《教育学》2020年1月总第202期作者:季颖[导读] 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之初打下坚实的基础。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建设小学138000 摘要:数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点之一,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生在最开始接触数学时,必须要形成的一种素养。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当中数感占据重要地位。在教育改革背景之下,教师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增加对数字的敏感度,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之初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到数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数感培养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上,同时还为学生安排了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实践与应用等教学领域,希望能够让学生在小学这四个知识领域学习中发展数感,理解数的意义,同时学会使用多种方式来表达数,这样就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得以发展,最大程度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让学生从小得以提升和进步。 一、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数感培养 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让学习切实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印象,这是培养数感的一条快捷的途径。在当下的教育中,人们越来越注重数学的生活化,这在数学应用题中的体现最为明显。以小学中年级圈地问题的演变来看即可略见一斑,在最初的教学中,题目的阐述方式为,“已知有两段长16厘米的线段,将它们分别围成正方形和圆形,问哪个面积更大”,这样的题目表达虽然看上去很数学化,但是学生很难理解到这样的问题在实际中有什么意义,所以解答的兴趣就不是太高,而后来将线段换为篱笆,将面积换为得到的地皮大小,就显得更加贴近实际。如今,一个较为简洁的提问甚至不指明到底圈成正方形还是圆形又或者是其它什么图形,仅仅提问“16米长的篱笆,如何可以圈出更大面积的地皮?”这样的提问虽然看上去没有方向,但是却是高度还原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样的问题解决中,学生就会形成这样的数感,“在固定周长的图形中,圆形具有最大的面积”,这样的思路在以后的研发生产中,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联系生活实际得到的数感,可以让学生有更深的印象,同时又能更加便捷地完成对于生活实际的应用反馈,这是数感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创设情境,在估算比较中发展数感 估算反映了人们在面临问题时的选择和判断能力,是有效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估算中来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数感。与此同时,数学教师也需要加强对学生估算和比较的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和选择、判断的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很快地建立生活中事物与数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在估算和比较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三、开展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受到小学生年龄的限制,教师通过教学的手段无法使学生对于知识产生极为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使学生逐渐养成自我思考,集体讨论的学习习惯。借助这种学习习惯,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数学问题,得到自己的答案,最终在集体的讨论中加深理解,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思考深度,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通过实践操作和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学生的体验对数学进行学习,不单单是对数学知识进行听和记忆,而是要动手操作和运用。例如,教师在对位数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时,可以开展学号设计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仅仅依靠简单的几位数就可以将同学们的入学时间、所在班级以及号码和性别等相关信息体现出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因为他们具有好动的特征以及较强的好奇心,所以即使是简单的操作、猜测等活动就可以让他们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对乘法口诀进行教学时,通过“数青蛙”的游戏活动来进行。而对于思维不断增强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学生们较为喜欢的“计算24”扑克牌游戏的活动,让学生在对四则运算进行运用而得到24,进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和游戏活动中增强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渐养成数感。 总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实现真正的素质化教育。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及时地改变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为教学目的,积极地结合生活实践,开展课堂讨论,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渐地提升数感,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平丽娟培养良好数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8,(01)。 [2]李忠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7,(08)。 [3]李屏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中国校外教育,2017,(09)。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什么是数感?《课程标准》的提法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在探索问题中体验数感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喜爱方式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如教学“1亿有多大”时,我设计这样几个步骤让学生去探索:1.自学课本33页内容,回答:书中小朋友是如何探索出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的?学完你有什么感想?2.估一估:1亿本数学

书摞起来大约多高?1亿个小朋友站一起占地大约多大?1亿粒黄豆大约多重?3.各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去探究,设计探究方案,填在书上的表格里。4.各小组交流汇报。在这个环节:探索1亿个小朋友站一起占地大约多大的小组汇报说:我们小组刚好10个人,站一起约占地1平方米,100人占地就是10 平方米,1000人占地就是100 平方米,……1亿个小朋友站一起占地大约10平方千米。而探索1亿粒黄豆大约多重的小组汇报说:我们称出100粒黄豆约 20克重后,直接推算1亿粒黄豆的重量,因为100000000有8个零,只要在100粒黄豆重量20克后面添上6个零,即 20000000 克= 20000千克=20吨。又快又正确。 通过这样的探索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这种探究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且使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更加进一步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数感:“1亿好大啊!”1亿本数学书摞起来大约有80万米高,1亿个小朋友站一起大约占地10平方千米,1亿粒黄豆大约重20吨。 二、在运用知识中强化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与数学符号、数学知识、数量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它包括对数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应用。在《数学程标准》中是这样阐述的:”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字联系起,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和解释,如:走进一个会场,我们总会自觉地估计一下会场的座位和将要出席的人,以判断是否坐得下。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数感就象美术的美感,语、英语的语感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容易被广大的教师所忽视,而它又是人最基本一种数学素养,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体验,让学生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在他们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正经历着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这

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整数、小数、分数等数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像传统的教法那样,把概念灌输给学生,就割裂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那么,在学生的头脑中,这些概念只是一种符号,使知识失去了其真实的生活意义。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感知、体验,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避免产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 再如:在”认识9”之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在哪儿见过或用过这个数?”学生找的有:挂历上的9月、9日;妈妈给了9元钱;钟面上的9时;王阿姨住在9楼,哥哥9岁,爸爸买了9个苹果等等,体会9的大小,培养计数能力。在学习”千米的认识”之前,让学生感知从”家中”出发,走到学校的路长,体会这段路的长度。 2比较,发展数感的有效途径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等这些词语,使数感得到发展。 学生甲逐一猜数:300、3600、4100……显然,无可循,很费周折。学生乙则提供几个问题,比较迅速地找到答案。 ”这个数比000大吗?”“对!” ”这个数比7000大吗?”“不对!” ”这个数比6000小吗?”“对!”

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摘要: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也可以说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从联系生活实际、具体的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抓住契机、交流讨论五个方面对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策略 所谓数感就是数的含义、计算技能、数的顺序大小、数的多种表达方法、模式、数的运算及结果的准确感知和理解等。长期以来,人的这一基本数学素养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对此作了说明: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提法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明确将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而且把数感这一概念摆放在新课标核心概念中的首位,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建立数感,这是前所未有的,足以说明新课程对这一问题的重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培养。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来描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激发学生尝试用数学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验数感。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1”表达的事物。学生举例出:1本书、1只小鸟、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