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及推广效果显著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及推广效果显著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及推广效果显著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简明读本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简明读本 目录 第一节绪论 第二节机械化耕整地技术 第三节机械化播种技术 第四节机械化中耕技术 第五节机械化植保技术 第六节机械化收获技术 第七节机械化残膜捡拾技术

第一节绪论 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是以机械化种植和机械化收获技术为主体技术,配套机械化深耕和中耕培土、机械植保、机械杀秧及耕整地等技术,达到减少工序,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通过实施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土地流转种植产业化、机械配套大型化,将有力地促进马铃薯产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化耕整地、机械化播种、机械化中耕、机械化植保、机械化收获、机械化残膜捡拾技术。

第二节机械化耕整地技术 马铃薯机械化耕整地技术主要使用的机具有铧式犁、圆盘耙、旋耕机、深松机等,目前应用的较为先进的大型复式作业机械有激光平地机、复式联合整地机。 1. 铧式犁 铧式犁是通过犁体曲面对土壤的切削、碎土和翻扣实现耕地作业。 2. 圆盘耙 圆盘耙是以球面圆盘作为工作部件的耕作机械,依靠其

重量强制入土,缺口入土性能较好,土壤摩擦力小,切断杂草能力强,可适用于开荒、粘重土壤作业。 3. 旋耕机 旋耕机是以旋转刀齿为工作部件的驱动型土壤耕作机械,又称旋转耕耘机。一次作业即能使土壤细碎,土肥掺和均匀,地面平整,达到旱地播种或水田栽插的要求,有利于争取农时,提高工效,并能充分利用拖拉机的功率。 4. 深松机 深松机是深松土壤的重要作业机械,工作部件为深松

铲,安装在机架后横梁上,凿形齿在土壤中利用挤压力破碎土壤,深松犁低层,没有翻垡能力。 5. 联合整地机 联合整地机是一种多功能整地机,在装有悬挂架的机架一端的下方安装着平土铲,在机架尾部通过调节丝杠联结着带有碎土辊的碎土辊架,带有弹齿的弹齿耙吊挂在平土铲和碎土辊之间。作业时,平土铲刮平耕翻后的土层,弹齿耙疏松土壤,碎土辊碾碎土块,镇压表土。在作业时不翻动土层,是耕整地的综合型机械。

山东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实施方案

山东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实施方案 多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省农业机械化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3%。同时应当看到,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一是粮食生产机械化与全程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玉米机收仍是薄弱环节;传统低端播种机仍然占据主流,播种质量不高;粮食机械化干燥发展严重滞后;机械化植保、秸秆处理水平不高。二是经济作物机械化总体水平较低。高效、适宜机械相对缺乏,部分生产环节机械化还是空白。花生联合机收率低,棉花机采刚刚破题。为进一步加快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工作,各地要因地制宜,找准工作定位,聚焦薄弱环节,明确主攻方向,确定发展目标,深入开展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全力以赴抓好落实。 一、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目标任务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技术,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产能和效益,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0年,

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其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8%,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56%,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在小麦、玉米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方面,主要是提高小麦和玉米机播机收质量,解决粮食干燥问题。确保到2017年粮食干燥机械保有量达3000台套,粮食机械化干燥作业量达400万吨,小麦免耕播种覆盖率达45%,玉米贴茬直播率达90%;到2020年粮食干燥机械保有量达6000台套,粮食机械化干燥作业量达800万吨,小麦免耕播种覆盖率达50%,玉米联合机收率达85%,玉米贴茬直播率达95%。 在花生、棉花经济作物机械化方面,主要是提升发展花生、棉花两大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17年花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2%、棉花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8%,到2020年,花生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棉花耕、种、管等环节实现机械化,机械采收取得大幅进展,花生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棉花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规划先行,基础好的区域,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鼓励大面积推广;其他区域,加强试点工作,由点及面,逐步推开。突出重点作物、重点区域、重点环节,进行集中攻关、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实践

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实践 【摘要】传统的人工种植、收获模式已不能适应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为加快这一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广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主要阐述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实践。 【关键词】马铃薯;种植技术;实践 马铃薯营养丰富,含有大量淀粉和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的含量比稻麦、玉米都高,所含赖氨酸也比稻麦高,号称“地下苹果”。马铃薯及其淀粉制品是国际上需求量较大的食品,马铃薯是生产淀粉最廉价的原料,生产相同数量的淀粉,所需投资比水稻少25%,比玉米少20%。马铃薯淀粉又是生产医药和化工产品的原料。我国的马铃薯产量大,淀粉含量高,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马铃薯种植、生产淀粉以及深加工均可获得显著经济效益,马铃薯生产必将趋于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1]。 一、推广机械化种植技术是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必然要求 随着农业“收缩、转移、集中”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一方面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农民人工种植向机械化方向发展,实现种植、收获机械化已成为农民强烈愿望和市场必然需求;另一方面农民转移步伐加快,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突出,我市马铃薯的生产、加工、经营状况与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很不相称,传统的人工种植、收获模式,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和损失率高等问题影响了产业发展,已不能适应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要求,为加快这一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进程,推广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成为当务之急[2]。 以马铃薯为例,其生产从耕整地、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到储运,涉及多项作业环节,需要多种作业机械。因此,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的主要内容是用专用机械代替人工完成马铃薯生产农艺过程的技术,主要包括:造墒→耕整土地→种植(开沟、施肥、地下杀虫剂、播种、覆土、覆膜) →田间管理(中耕、喷施除草剂、病虫害防治、灌溉)→收获(除秧) →田间运输等机械化技术。其中耕整地、植保所用机械为通用机械,能够满足马铃薯生产的农艺要求。而播种和收获作业为核心环节,用工最多、劳动强度最大,已成为制约马铃薯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才能确保马铃薯生产适应和满足市场的需求,并把广大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从马铃薯栽培方式上看,有坑(窝)种、条(播)种、畦垄种和地膜覆盖种等多种栽培方法,按种块的不同,又可分为整薯种和切块种等等。 二、马铃薯机械种植的选型配套 马铃薯种植机械按作业方式不同分为垄作、平作及垄作与平垄可调三种形式;按开沟器形式可分为靴式开沟器和铧式开沟器二种。按排种系统形式可分为勺链式和辐板穴碗式二种。各地在选择马铃薯种植机时应根据当地实际,参考各机型的适应性、配套动力及作业性能等,合理选择可靠的机型。目前市场上最为常见的马铃薯种植机多为勺链式,这种机具主要由开沟器、充种勺链、地轮、覆土盘和种箱组成。工作时,种植机前面的开沟犁进行开沟作业,地轮随主机前进转动,其轮轴上的链轮将动力传到中间轴上的链轮,带动同轴上的勺式排种带排种,马铃薯被传送带上的勺子平稳地输送到开沟犁挖开的沟内,后面的覆土盘进

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及机具使用

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及机具使用 马铃薯已被我国列为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种植面积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马铃薯收获机械的推广应用。马铃薯收获机械就是由轮式拖拉机配套,一次进地可完成挖掘、分离升运和放铺作业,由于机械收获马铃薯工作效率高,可大幅度的缩短收获期,防止早期霜冻的危害,减少收获损失,还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马铃薯一般在9月初开始收获,也就是当马铃薯茎叶大部分枯黄,并容易与植株茎分离时,选择土壤不潮湿,天气晴朗的日子开始收获。马铃薯收获分为割秧和挖掘两部分。 1割秧 马铃薯在收获前一周左右时间,用马铃薯茎叶切碎机对马铃薯进行茎叶切碎,切碎后的茎叶直接还田。割秧的目的,一是促使马铃薯的嫩皮老化变硬,以减少挖掘时对表皮的损坏;二是减少挖掘作业时薯秧和杂草进人到振动筛上,造成拖堆堵塞,保证收获作业的顺利进行;三是防止茎叶部分的病害向薯块的传播;四是茎叶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马铃薯茎叶切碎机由悬挂机构、齿轮箱、壳体、张紧装置、地轮、刀轴、挡帘、支承脚、万向节等部分组成。马铃薯茎叶切碎机与拖拉机的连接是通过拖拉机动力输出轴与马铃薯茎叶切碎机上的万向传动轴相链接,拖拉机动力输出轴传出的动力通过万向传动轴驱动割秧刀旋转,将薯秧打碎,打碎的薯秧被均匀的抛洒在田间,在马铃薯挖掘机挖掘的过程中与土壤混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马铃薯切碎机与拖拉机连接时,先把拖拉机传动轴装上,再将马铃薯茎叶切碎机按照三点悬挂方式挂接在拖拉机上。 作业前要调整好割秧刀与地面的距离,距离不能过大或过小,距离过大,薯秧如果不能全部打碎,留着的薯秧就会进人到振动筛上,影响薯块的分离;距离过小,结在土壤上部的马铃薯就容易碰伤。调整的方法是调整地轮的高度,地轮的高度降低,割秧刀离地面的距离就小;地轮的高度升高,割秧刀离地面的距离就大。一次割四垄秧的马铃薯茎叶切碎机,作业时拖拉机左侧车轮应走在第一垄与第二垄的垄沟,右侧车轮应走在第三垄与第四垄的垄沟。作业中速度不能过快,要以中等速度匀速行进,拖拉机要顺垄沟直线行走,不能压坏垄台,以免损伤马铃薯和给挖掘造成影响。

马铃薯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马铃薯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世界马铃薯生产现状 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原产于南美洲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安第斯山区及乌拉圭以及墨西哥等地,16世纪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向世界各地传播,17世纪初由荷兰人带到我国台湾。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饲果和工业原料作物,由于它耐旱、耐瘠薄、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营养成分全和产业链长而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在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方面,目前全世界主要种植马铃薯的国家有148个,总面积2.8亿亩,总产量达3亿吨。世界马铃薯面积分布的最大特点是以欧、亚两洲种植为主,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四大生产国占世界种植面积的一半。近几十年来,世界马铃薯的面积一直保持在3亿亩上下,面积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分别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40%和38%,二者合计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78%,而马铃薯的发祥地南美洲马铃薯种植面积只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5%。近年世界马铃薯面积波动不大,但各大洲种植面积却有较大变化,除整个美洲大陆保持相对稳定外,欧洲发达国家因栽培技术水平提高、机械化程度高、单产增加而种植面积在持续减少,而亚洲、非洲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欧洲马铃薯面积由1.56亿亩下降到了目前的1.23亿亩,下降了21%。其中,主要种植国俄罗斯、波兰、白俄罗斯、德国均有下降,减幅分别为6%、58%、49%和45%。亚洲种植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6255万亩增加到1.17万亩,增加了87%。其中,中国的种植面积增幅达60%,印度和孟加拉增幅分别达到43%和52%,朝鲜面积增加了2倍。非洲的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1083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683万亩,增加了55%。其中,尼日利亚由12万亩增加到目前的263万亩,卢旺达、肯尼亚、马拉维的面积增长幅度也分别达到190%、140%和80%。世界马铃薯平均单产为1167公斤/亩,单产最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和大洋洲,单产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新西兰,达到2950公斤/亩,

马铃薯收获机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马铃薯收获机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 分析了我国马铃薯产业的现状以及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意义; 综述了国内外马铃薯收获机械发展现状; 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马铃薯收获机,,并针对目前国内马铃薯收获机械产品本身及其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马铃薯; 收获机; 发展现状。 0 引言 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英文:potato),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 马铃薯分布广泛,营养丰富,素有“地下苹果””饮食新贵“和”十大热门营养健康食品”之称。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其年种植面积与产量分别在1050公顷和 8000 万吨左右。同时,我国马铃薯消费量以年均 8%的速度增长,是世界上消费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马铃薯适应性强,产业链长且产值高,发展马铃薯生产对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及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我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却不是强国,国际竞争力差。我国马铃薯生产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品种单一"农艺标准不一"生产技术粗放"管理水平差及机械化水平低等。其中,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严重制约着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在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转变以及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提高马铃薯机种和机收的水平对于马铃薯生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国内外马铃薯收获机械发展现状 1.1 国外马铃薯收获机械现状 国外马铃薯机械化收获起步早、发展快、技术水平高。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到80年代初,多数国家通过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直接收获的方式,或挖掘-捡拾装载机加固定分选装置来进行分段收获的方式,相继实现了马铃薯生产机械化[Dal。其机器具有生产效率高、技术水平高以及稳定性高的“三高”特点,并广泛应用当前高新技术。例如,在生产制造方面,采用虚拟制造技术、微细加工、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等,大大提高了国外机具的制造精度和生产效率,降低了制造和使用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在工作方面,采用振动和液压技术进行仿形挖掘,采用传感技术控制土壤喂人量、马铃薯传运量以及分级装载,采用气压、气流和光电技术进行碎土及分离清选,并搭载了基于PDA/GPS/GPRS/GIS 等技术的农机终端操作系统,可利用微机完成相关的监控、控制和调度等操作。 目前,国外马铃薯收获机中挖掘机比例显著下降。马铃薯挖掘机主要集中在一些以山地面积和种植田块小且分散为主的国家,如意大利、波兰、韩国和日本等,而德国、美国和比利时等国家主要以应用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为主。其中,根据联合收获方式不同,又分为分级装袋式、机载储物箱式和侧输出式。相关代表机型如下: 波兰Akpil公司考虑到波兰土地制度以及马铃薯田块特点,生产马铃薯挖掘机和联合收获机。该公司生产的BULWA2系列挖掘机,配套动力约为25kW,将挖掘出的马铃薯条铺于田间。其中,BULWA2 - 2(如图1所示)整机总长为5 000 mm,机宽为1 660 mm,高度在1 200mm左右,设有两级升运链式土薯分离装置,其中一级土薯分离装置震动幅度可以调节,适用于625 -750mm的行距;而BULWA2一1仅有一级土薯分离装置,整机总长为4 000 mm,在其他各方面同前者相似。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马铃薯在我国已经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继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栽培作物。由于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巨大的增产潜力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产业迅猛发展,正在从数量扩张阶段转向稳定规模、提升质量、持续创新的繁荣发展阶段。政策和科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力发动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一方面,从国家到地方,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农业部2006年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又进一步把马铃薯纳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应用、专用品种的开发、马铃薯加工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从科技层面有效支撑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1马铃薯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 近年来,由于受到马铃薯食用消费需求和工业加工需求强劲增长势头的激励,以及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我国马铃薯生产形势喜人,面积和产量增长迅速(图1略)。1990-2006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从3455万t增长到7435.50万t,增加了一倍;播种面积从286万hm2扩大到443万hm2,增加了54%。 2007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8000多万吨,种植面积超过566.67万hm2,产量和面积均占到世界的22%,我国成为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根据目前各地马铃薯收获情况看,2008年我国马铃薯产量较2007年增产已成定局,2008年9月农业部全国秋冬种视频会议公布,2008年南方冬种马铃薯比2007年扩大20万hm2。 我国马铃薯生产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措施是政府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马铃薯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马铃薯作为重要的旱作农作物,生产主要集中于具有生产优势的西部地区,马铃薯产量和种植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中,九个均为西部省份。其中,甘肃、内蒙古、贵州三省(区)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高居三甲。马铃薯产量和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其马铃薯总产量占全国的82%,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5%。 2马铃薯加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自2001年温家宝总理对马铃薯产业批示以来,我国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迅速。一方面,我国膳食结构变化以及快餐业的迅猛发展对马铃薯加工业提出了发展要求;另一方面,马铃薯加工技术的创新与传播对加工业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我国马铃薯加工业正处于迅速开拓和提升的时期,小土豆正在成长为大产业。 第一,适用于加工的马铃薯专用品种得到了开发和推广。目前,我国已培育、引种和选育出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四大系列约20余个专用品种,主要包括高产型、早熟型、油炸型和高淀粉型品种。一批适合淀粉、全粉、油炸食品加工需要的新品种正在按专用化要求批量生产和供应市场。 第二,生产加工逐步向规模化发展。我国的马铃薯薯条加工企业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数十家,企业生产规模由过去的百吨级发展为现在的万吨级。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马铃薯淀粉厂由过去的几家发展至30多家,企业生产规模由过去的千吨级发展为现在的万吨级。全国马铃薯加工企业总数已经达到4500多家,其中规模化企业已经达到100多家冈。 第三,产业化模式取得进展。具备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项目带动优势的马铃薯产区,马铃薯加工业均不同程度地按“龙头企业+基地十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发展,在甘肃、内蒙古、宁夏及云南等马铃薯产区基本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化体系,大多以龙头企业带动,采用集生产、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系统化运作和管理。目前,全国具有产业化特色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有一百家以上。其中,内蒙古华欧、云南润凯、宁夏北方及四川光友等一批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马铃薯加工骨干企业。

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马铃薯机械化生产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青海省农牧机械推广站许振林 2015.5.11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农民劳动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已直接影响农民的农业生产意愿。近年来我省农业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2014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农业生产方式呈现以人畜力为主到机械化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农机化发展仍然存在较多薄弱环节,如:马铃薯播种、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在近两年出现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也仅为16%,田间管理环节仍以人工为主。机械化问题如不尽快予以重视和解决,我省马铃薯的生产前景不容乐观。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造成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发展较慢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问题:一是农机农艺脱节。主要表现在:农机与农艺的联合研发机制尚未建立,一些作物品种培育、耕作制度、栽植方式不适应或不考虑农机作业的要求,农民种植养殖习惯差异大,种植标准化程度偏低等。 我省马铃薯种植区域多处浅脑山干旱区,自然条件差异大,马铃薯栽培模式多达十余种,技术参数差异较大,难以开展标准化和机械化作业;再如我省大面积推广的全膜双垄集雨栽培技术,其农艺创新

设计之初就完全抛弃了农机作业基本要求,土地全覆膜后,农机根本无法进地作业,点播、压土保苗等完全依赖人工,后期的收获也因和市场上的拖拉机轮距、马铃薯收获机收获宽度不相匹配,收获作业还得依靠人工去完成,丰产不丰收现象较为普遍。农艺农机各行其道,机械化水平上不去也就理所当然。 二是土地流转缓慢,规模化生产水平低下。农机作业需要一定的空间发挥。高低不平、布局凌乱的土地无法发挥农机的作用,也难以推行土地流转。一家一户搞生产不仅使种植技术模式五花八门,而且导致低质低效的小型机具广泛应用,机具利用率低,效益差,同时也限制了高质高效的大中型农机具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发展空间。只有集约化、规模化才是有效催生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真正提高农机化水平。就目前而言,我省规模化的马铃薯生产专业合作组织或大户仅有二三十家,年种植面积还不足四万亩,其机械化水平除田间管理阶段外的种植、收获环节非常高,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和农民自种自收形成巨大反差。 国内外实践表明,农机农艺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积极有效的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当前,我省农牧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机化已经到了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机农艺有机融合与土地规模化经营,不仅关系到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关系到薄弱环节机械化的突破,影响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广泛

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马铃薯是乌兰察布市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其生长发育规律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特点相吻合,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几年,乌兰察布市市委、政府顺应自然和经济规律,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把马铃薯作为全市农村牧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来培育,使我市马铃薯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由1995年15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40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10%提高到目前的50%左右。总产量40多亿公斤,占全市粮食总产的60%左右。马铃薯生产年可实现总产值20多亿元,折合增加值达到12亿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52.8%,已成为乌兰察布市的一项主导产业,是我市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情况 1、马铃薯生产稳步发展,已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格局 在“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原则指导下,我市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目前稳定在400万亩。我市马铃薯主栽品种目前主要有紫花白、克新一号、大西洋、夏波蒂、费乌瑞它、底西芮等优良品种,马铃薯良种普及率显著提高。从区域布局上看,马铃薯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后山的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商都县、化德县,这五个旗县约占全市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60%。马铃薯种植已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格局,如四子王旗乌兰花、东八号、大黑河,察右中旗铁沙盖、义发泉、土城子,察右后旗红格尔图、乌兰哈达、白音察干,商都县西井子、大拉子等马铃薯产业带和产业区。 2、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种薯生产水平逐步提高 全市现有马铃薯脱毒组培室5处(市种子公司、市农科所、福瑞特薯业公司、察右后旗种子公司、兴和县扶贫办),面积1800平方米,标准化温室22亩,网室1250亩,原种田1.5万亩,具备了年生产脱毒瓶苗1000多万株,扦插苗1000多万株,脱毒小薯1500多万粒,原原种189万公斤,原种2250万公斤的生产能力,同时建设一级种薯田15万亩,二级种薯田60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已形成从组培快繁、温室扦插、网室栽培、原种繁育到一、二级种薯生产的完整体系,达到马铃薯田每四年更换一次良种。 3、马铃薯加工业蓬勃发展,进一步伸延了产业链条 为了进一步伸延马铃薯产业链条,提升加工转化能力,全市各地通过各种形式兴建马铃薯加工企业,近几年全市先后引进建设了察右前旗富广、集宁奈伦、兴和飞马、卓资龙的、商都旭美等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十多家,其中富广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全粉生产企业,奈伦是国内最大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再加上遍布全市城乡的粉皮、粉条、粗淀粉加工点1.2万多个,全市年加工转化鲜薯可达10亿公斤。生产的马铃薯全粉、膨化食品、薯条、精淀粉、变性淀粉、脱水性膳食纤维等加工产品市场十分看好。 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市马铃薯的加工转化能力,为促进马铃薯的转化增值、增加当地财政收入、解决闲散劳动力就业、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4、马铃薯加工专用薯基地建设发展迅速,原料供应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为解决加工企业原料不足的问题,各旗县市区想方设法建设加工专用薯基地。重点是依托龙头企业,配套先进的种植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原料保障率。先后引进推广了一系列节水灌溉设施和技术,如喷灌、微灌、膜下滴灌等。为了进一步调整我市马铃薯品种结构,扩大优质专用薯种植面积,提升我市马铃薯产业的整体水平,特别是2006年市政府拿出2260万元,集中力量建成面积为500亩的指针式喷灌圈95套,面积为200亩的移动式、卷盘式喷灌圈10套。加上原有的,使指针式喷灌圈达到107套,移动式、卷盘式喷灌圈14套,建成了设施配套的加工专用薯基地5万多亩,进一步提高了全市马铃薯专业化、

2012年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项目

甘州区2012年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项目 实施方案 马铃薯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适应性广等特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及气候都能种植,从我国人多地少的特点、水资源相对紧缺、旱地较多看,从扩大有效灌溉面积难度较大的现实条件看,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 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起到缓解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扩大食物来源,有利于全局上提高粮食安全系数。近年来,各地马铃薯产业呈现良好的势头;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单产逐年提高。 目前,我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比较小,马铃薯发展的潜力依然较大; 2010年我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亩均产值超过2000元。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文件中还首次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问题,包括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六大功能,这些功能在马铃薯上都能体现。 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机械整地、机械栽植、田间管理和机械收获等环节,核心是马铃薯机械栽植和机械收获技术,结合机械深松整地及机械中耕技术,突出发挥机械化组合配套技术的优势。

马铃薯机械化作业较人畜作业提高效率20倍以上,亩可节省人畜成本100元。机械化作业生产,不仅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还规范了种植,是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一、项目建设目标 以解决马铃薯生产播种前表土处理、施肥、铺膜、播种、中耕培土、机械植保、机械杀秧、机械收获等主要作业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为目标,提高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实施地点、建设规模 1、实施地点 根据项目有特点,2012年计划在我区开展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宣传、示范和推广,建立核心示范点个,示范点个,辐射带动全区马铃薯机械化作业程度的提高。 2、建设规模 在全区建立亩以上连片示范点个,亩以上连片示范点个,项目个示范点,完成作业示范面积亩。完成机具选型,计划引进示范马铃薯作业机具台,其中:马铃薯种植机台,马铃薯收获机台,马铃薯中耕培土机台。 二、建设内容 1、播种前整地技术: ①深松耕技术要求:①前茬收获后及时翻耕晒垡,秋后

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几点思考_白人朴

ATE ◎白人朴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响应。201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确定以“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探索与创新”为主题,有利于通过学术交流加深对中央精神的理解和努力推进深入贯彻实施。因此,我们也对模式探索研究问题进行了几点思考。 探索模式的重要性 中央一号文件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指出“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而要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因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文件精辟地阐释了必须坚决贯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并有5处提及有关模式探索与创新的内容,可见模式探索与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是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科技支撑,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已进入中级阶段中期以后,从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向农业全面机械化迈进的发展新时期,文件提出“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给农机化工作者指明了努力前进的方向。 关于模式的概念和特性 关于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很多,正呈兴起之势。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模式,对于模式的概念,也有许多不同的认识、理解和表述。本文认为,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典型样式(有代表性的状态),或某种行为的标准方式(如生产或服务的标准范式)。现实中人们常称的“模式”,是对客观存在的某种事物典型样式(基本形式、标准状态)的理性概括、表述和称谓。所谓“式”,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状态或运行方式。“式”前面加“模”,模式就是指该种事物的典型样式,基本形式,标准状态或范式。模式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特性,相似的可归为一类,有利于在研究和实际行动中分类分析和指导。如,有各种发展模式,经济模式、技术模式、研究模式、生产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教育模式、艺术模式(门派)、体育模式等等,不胜枚举。但凡称为模式的,除各有其特性外,也都具有一些共性,可称为模式有四性:时空性、相对稳定性、辐射带动性、不断进化性。 模式的时空性,是指模式本身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物质内容及社会化形式呈现出阶段性和地域性。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的模式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的模式也有所不同。 模式的相对稳定性和辐射带动性,是指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域模式虽然有所不同,但在一定 探索 农业全程机械化 生产模式的几点思考名家论述 44

土豆机械化的种植技术

土豆机械化的种植技术 1.播前准备 1.1.确定播种期 一般情况下,当10cm深的土壤的温度达到并稳定在7-8摄氏度时,是马铃薯的最佳播种期。 1.2.选择土地 马铃薯机械化技术对地块的大小、质量、性质等均有一定的要求,如:一个种植区的面积应大于33.3公顷(500亩);对于土壤的要求 是最好选用沙壤土质的地块。除此之外,由于是机械化种植,所以 要为农业机械留出专用的机具通道,并配有完备的水利设施配套。 1.3.品种的选择 种子的优劣是决定马铃薯产量高低、质量好坏的前提。在选择种子时,要选择薯型规范、牙眼小、表皮色泽新鲜、无龟裂、病斑的 良种,从而为实现综合效益、高商品率提供基础。 1.4.种薯催芽 种薯催芽需要满足的条件有:一是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摄氏度 左右;二是将所选的种薯在播前大约半个月左右取出放在散色光比较 充足的室内;三是保持5天左右对种薯进行一次翻动,确保其接触的光、热均匀;四是当种薯长出0.5cm的紫绿色壮芽时,就可以切茎块 播种了。 1.5.切芽块 切芽块是播种马铃薯前进行的最后一个关键项目,由于我国目前使用的种薯的个头比较大,属于大种薯,为了种植方面,降低生产 投入的成本,所以要对种薯进行切割,但是在切芽块时,一定要注

意一些小细节,否则弊大于利。如:切芽块容易使种薯携带病毒, 这是因为切刀是病原菌的携带体。因此,在切割前,要对刀具进行 消毒。除此之外,种植煮不要只想到减少成本投入,而使所切的芽 块过小,应将芽块的重量控制在25g以上,这是因为芽块越大抗病 能力和抗旱能力越强。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出苗率,要确保每个芽 块至少有一个芽眼。而且进行切芽块这项工作时,不宜过早,因为 芽块过早切割,会造成其失水、腐烂等现象。 在整地时,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分别是:深耕和深松。这样不仅能够起到消除杂草,提供抗病、抗虫能力,而且还能加厚耕作层, 提高蓄水、保肥的能力。在进行这两方面的作业时,需要满足的要 求是:在深耕时,耕深要达20cm以上.要使用大型拖拉机与大型铧 式犁配套作业。深松时,深度要达40cm以上,采用ISQ-340型全方 位深松机作业。 1.7.施肥 在播种前要选用足够的农家肥作为底肥进行施用。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 2.播种 近些年来,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传统的耕作方法逐渐被起垄种植技术替换。在采用起垄种植技术时,需要使用起垄装置的播 种机。并且起垄的行距、高度以及亩株数分别要满足0.9—1.2m、25—30cm、4500株。其中使用的播种机有单行、双行、四行等类型。如:使用大型拖拉机和大型四行播种机配套作业,在播前需要施用 农家肥作为底肥,播种时可以一次完成起垄、开沟、播种、深施化肥、镇压等多道程序,工作效率十分高。 3.田间管理 3.1一次性除草 播种后,可以使用除草通乳油,大约每公顷使用22.5公斤并兑 水750公斤,可以达到除草的目的,尤其是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 3.2.间苗、补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